淮安市白马湖生态特色小镇开发思路初探

合集下载

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基本情况介绍

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基本情况介绍

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基本情况介绍一、开发背景2008年4月,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部署,高新区(滨江)围绕“完善北部、拓展南部”,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正式启动了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建设。

二、基本情况1.四至及面积:北至彩虹大道,西至浦沿路,东南接萧山区界。

20平方公里(山体、水域面积330万平方米),2.核心区:北至白马湖路,西至时代大道,东、南至萧山界。

8平方公里(含白马湖湖区1.36平方公里)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3640人。

3.规划定位:“一级、二业、三特、四区”、“宜业、宜居、宜游、宜文”一级——打造滨江区乃至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业——培育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及生态旅游产业。

三特——建立一个具有时代特点、杭州特色、钱塘江特征的生态新城。

四区——国家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白马湖旅游休闲度假区、杭州城市美学和建筑美学示范区、杭州和谐创业示范区。

4.产业布局:“一主多副”一主:以文化创意、动漫游戏产业为主多副:兼顾大旅游产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5.开发建设时序:两年形成框架:即两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农居拆迁安置及土地整理工作;启动项目白马湖三角地创意产业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引进综合性大型创意研究机构;拆迁整治陈家村,打造动漫小镇;先行改造柴家坞、章苏自然村、孔家里等自然村;整治白马湖周边环境及旅游资源;整治狮子山、癞子山一带周边环境,综合改造南部塘子堰村、汤家井村,形成旅游集散中心。

四年初具规模:即四年内引进境内外知名创意企业10家;集聚动漫、游戏、多媒体数字等文化创意企业100家,原创作品累计达到4万分钟;整合历史人文环境,完成冠山寺及长河古镇及其它文化碎片的保护及整理;产业制造联盟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与创意产业中心联结的功能带;综合改造傅家峙村、张家村、山一村、马湖村以及毛家沿,提升村庄面貌。

六年基本建成:即六年内完成北部产业园区的改造升级,继续引进一批境内外知名创意企业、IT企业;建成北部以冠山及长河古镇为核心的商业中心,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完成园区内居住区整合。

江苏淮安、白马湖概况

江苏淮安、白马湖概况

江苏省
淮安市是江苏省省辖市,下辖清河、清浦、 淮阴、淮安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 湖4县。
自然状况:
淮安市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无崇山峻岭,地势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只有 市境西南部的盱眙县有丘陵岗地,地势较高。盱眙县仇集镇境内无名山真高231 米,为全 市最高点;淮安区博里地面真高仅2.3米—3.3米,为全市最低点。 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概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 入海水道、废黄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 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 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 ,湖泊面积占11.39% ,丘陵岗地面积占18.32%,是典型的 “平原水乡”。 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4.1℃ —14.8℃ ,基本呈南高北低状,受洪泽湖水体影响,在洪泽湖 区形成一暖中心。春夏之交梅子成熟季节多锋面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空:淮安机场进一步巩固了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
旅游资源:
淮扬菜
淮安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淮扬菜与鲁菜、川菜、 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到乾隆年间,淮扬菜系已经成为全国 四大菜系之一。 建筑 淮河以北的地区多干旱,以土墙 草盖四合院为主,多施以红色瓦 片;而以南建筑多为U型、L型主 房,厢房结构砖瓦房多,并施以 青黑瓦片,在淮安古城区,还留 存着大量的青砖黛瓦的民居建筑, 具有典型南方特征。 历史名人
、可建设用地约30平方公里,其中北岸片区约10平方公里、西岸片区约10平方公里、南岸片区约5
平方公里、东岸片区约5南宋绍煕五年(1194年),黄河南徙后逐渐成湖。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淮河来水不再下注白马湖分道入海,故白马湖水位渐趋稳定。1957年 ,挑筑白马湖隔堤,使白马湖与宝应湖分而治之。今湖底高程为5.0~5.5米,湖面积为110平方公里,其中 属淮安市面积31平方公里。 湖中九十九座叫墩的小岛,似连非连,似断非断。 白马湖一直是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春秋时,吴王夫差征发时,调用民工开凿邗沟,将长江与淮河 相连,白马湖是邗沟古道的一部分。 东汉末年,陈登为广陵太守。出于军事需要,他又组织民工,在津湖(界首湖)与白马湖之间,开凿了 一条马濑沟,使津湖直通白马湖。这样,从长江经邗沟到达津湖,由津湖进马濑沟入白马湖,再抵达淮河。 从此,白马湖便成为沟通南北的军事要道。 唐代诗豪刘禹锡曾在此泛舟,留下了赞美白马湖的《采菱行》;元代大诗人萨都剌游历过白马湖,也写 下的 “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舟行未见初更月,一点渔灯落远汀” 诗句(《过白马湖》)明 末宝应才子郑正中著《白马湖》诗:“白马湖中霜月铺,渔舟泄泄倚葭芦。网来巨蟹脂如玉,愿向君王乞此 湖”。

全域旅游视角下广州特色小镇规划与开发路径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广州特色小镇规划与开发路径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广州特色小镇规划与开发路径研究卢志海(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摘要:受浙江特色小镇有效建设的影响以及特色小镇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全国掀起了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潮。

广州特色小镇建设于2016年10月正式拉开序幕,历经几年的建设实践,广州呈现出一批成效明显的特色小镇,成功创建成国家级或省级特色小镇,也遇到一些困惑与问题。

本文在梳理广州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全域旅游的视觉去探讨广州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归纳出全域叠加的产业融合、全域发展的空间布局、全域网格的公共服务、全域遍布的文化体验、全域共享的利益分配五个开发原则,并提出广州特色小镇规划与开发路径及建议,以期为今后广州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全域旅游;特色小镇;规划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F299.2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7—0075—03—、弓[言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产、城、人、文”于一体的特定发展区域,是“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发展空间。

浙江省在2014年底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进行探索实践。

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大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

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和规划力推特色小镇,牵起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热潮。

短短6年时间,全国已经建成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1089个省级特色小镇,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特色小镇的的建设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旅游小镇的场所营造和文化表达

旅游小镇的场所营造和文化表达

CHENGSHIZHOUKAN 2019/5城市周刊14旅游小镇的场所营造和文化表达彭 凡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根植于地域文化积淀和生态环境基础,特色旅游小镇不仅是新的三生融合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更应是情境化的生活场所和游客体验场所的叠合。

通过建筑空间营造,环境景观烘托,商业业态的合理组织,形成主题鲜明的文化氛围,将场所显性化表达,引导人群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推动小镇的生活和新旅游范式的复合发展。

关键词:旅游小镇;场所精神;规划设计随着丽江、周庄等旅游特色小镇的成功打造,我国小镇旅游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0亿人次,收入超高8000亿元,为实现区域转型,各地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旅游小镇建设,但在旅游小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规划设计不合理、景观同质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旅游小镇的发展。

从旅游者的层面来看,旅游小镇各类设计应当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通过必要的规划设计,让旅游者可以通过嗅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获得特殊的体验,逐步获得对小镇的认同感,满足精神消费需求[1]。

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缺乏场所精神以及人文主义的引导,多数旅游小镇在规划设计环节,背离了初衷,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对于旅游小镇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妨害作用。

本文结合淮安白马湖渔家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结合场所理论,探讨多层次和多维度复合的特色旅游小镇的空间设计营造方法,希望助力于特色旅游小镇的打造和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一、地域场所精神的归纳和集合本案所在区域历史悠久,白马湖始于春秋,兴于两宋。

南宋后,黄河南徙,水域趋于稳定,形成湖面。

同时,白马湖位于中国南北交通要道,众多文人墨客途经于此,感怀山川历史,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歌赋。

同时,由于渔民聚居于岸边,与湖水相生相伴,也传承了大量的与“水”相关的神话传说。

从广域空间的角度来看,这些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以及文化活动遗迹,散布于大范围的湖区(湖区面积近113平方公里),旅游小镇作为区域活动中心难以串联所有景区和景点,因此考虑小镇规划如何集中表达湖区的整体文化背景,建立核心文化枢纽,作为广域场所的文化载体核心,是小镇规划的首要工作。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成效“十三五”时期,淮安市经济总量迈上4千亿元台阶,在全国百强市排名逐年攀升。

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达到11500美元。

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5。

85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着力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

2:42。

9:45。

9转变为2020年的10。

2:40。

5:49。

3。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

82%。

获批8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实现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翻番、达到560户,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7。

4%。

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202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32。

68万人次,是2015年的2。

6倍。

全市铁路总里程达263。

9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了163。

4公里。

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4313亿元、实施3487个城建重点项目。

“四好农村路”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313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提前两年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3。

53万人、15。

51万人、122万人、62。

11万人和54万人。

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0多所,新增学位近15万个。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淮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阶段性部署安排,“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方位巩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由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打造展现蓬勃生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基于地域文脉传承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及发展研究——以江南药镇为例

基于地域文脉传承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及发展研究——以江南药镇为例

基于地域文脉传承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及发展研究——以江南药镇为例□ 马巧敏[摘 要] 地域文脉传承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途与重要途径。

基于地域文脉传承的角度,分析了特色小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以江南药镇为例,系统梳理地域文脉特征,甄别文化特质及内涵。

围绕江南药镇独有的药文化特质,提出构建健康产业、养生旅游、市场营销三个层面的发展理念及策略,以期释放江南药镇的内在动能,带动药镇全新发展,进而探索特色小镇建设的一种新型模式。

[关键词] 地域文脉;特色小镇;江南药镇;文化特质;发展策略1 引言浙江省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产业大省,集镇众多。

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通过新的资源组合方式、新的规划建设方式、新的产业生成方式、新的文化呈现方式成为浙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空间,并把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作为在新常态下推动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举措[1]。

然而,目前较多的小镇存在规划不合理、基础配套不完善、城镇人文场所建设不足等缺陷,小镇的空间布局与整体风貌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的开发,历史原真性逐渐消失,小镇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脉也随之缺失,难以形成清晰的“城镇文化”。

而城镇的文脉却承载着地域本身的历史和文化,反映着地域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城镇风貌特色[2]。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标志,它的诞生与发展,也是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3]。

没有了丰富文化内涵的经济大省是缺乏吸引力的,而同样缺乏文化融合以及地域文脉传承的小镇建设发展也是缺乏持续后续力的。

基于这一现实,本文尝试从城市规划以及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特色小镇进行发展分析,以江南药镇为例,探讨地域文脉传承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及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立足于地域文脉传承原则,提炼符合特色小镇优化的发展理念和规划策略,以提升特色小镇的产业格局、小镇风貌及场所精神。

白马湖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白马湖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白马湖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白马湖,运西湖群中位置最北的一个湖泊,跨金湖、洪泽、宝应、淮安四县市。

湖盆浅碟形,人工湖岸,岸线规则;湖底平坦,淤泥深厚。

湖中散布有大小土墩近百个,是1855年黄泛后湖区群众垦荒时所遗弃的居民点。

白马湖原与宝应湖相连,1969年于两湖间筑堤建闸(阮桥闸),从此成为一个独立湖泊。

湖水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主要入湖河流有草泽河、浔河、花河、永济河和新河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沿湖县、区实施白马湖渔业大开发,无序和过度地发展湖泊围网、围堰养殖,导致白马湖的渔业经济效益呈下滑态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防洪滞涝调蓄库容明显减小,湖泊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5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113.4平方公里。

目前,开发利用面积103.9平方公里,开发利用率达92%,正常湖面蓄水面积缩减至42.1平方公里。

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白马湖周边的县城和乡镇上马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厂和企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也随着河道排入了白马湖,日积月累,白马湖由昔日的渔民可以在湖中淘米洗菜,可以游泳,水草茂盛,清澈见底;到如今的湖水水色发绿,散发恶臭,水草绝迹,死鱼漂浮;2012年8月4日在浔河口附近养殖的渔民发现自家的网箱中的鱼全都翻了白肚皮,就一家渔民一早上就有死鱼达2万斤,渔民欲哭无泪,为了减少损失,渔民只有把奄奄一息的鱼以1元左右的低价卖给周围的乡邻。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防洪滞涝调蓄库容明显减小,严重影响白马湖地区防洪滞涝安全,以及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09年,淮安市政府将白马湖确定为淮安中心城市第二水源地,承担城市备用水源地的任务。

为改善白马湖的水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白马湖的保护和开发,保障淮安市中心城市第二水源地水质安全,淮安市政府提出对白马湖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污水截留、退渔还湖、退圩(围)还湖、生态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改善白马湖的水环境和水生态。

高质量的发展发言稿

高质量的发展发言稿

高质量的发展发言稿高质量的发展发言稿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汇报的题目是《构筑生态新优势推进发展高质量》。

金湖生态资源禀赋好,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三湖环绕,淮河入江水道贯穿全境,水域面积4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3,人均耕地全省最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金湖最美的底色,我们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利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干,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群众越”的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去年9月,我县荣获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在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上,我们有三点体会:一、生态保护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需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

在淮河入江水道城区段有一个避风港,积聚了近户渔民、七百条渔船,平时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岸上还有4家建材企业,粉尘污染比较严重,对下游水质造成了一定影响。

我们也曾采取了渔船截污、修建公厕等措施,但这种零打碎敲的治理方式,效果一直不明显,周边群众意见不断。

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投入1.5亿元,为每户渔民提供安置房,拆除所有船只和4家建材企业,全面清理避风港周边环境,并规划建设滨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修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

近期,我们成功引进了投资百亿元的综合保护开发项目,建成后将集水上娱乐和度假于一体,成为最能彰显金湖水韵特色的景观名片。

通过这个问题的处理,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态修复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运用系统思维,从全域全局高度谋划推进。

为此,去年底,我们将县委全会主题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生态美丽金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实施4大类、40项重点工程,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推进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退圩还湖,为全域发展“留白”;编制产业正负面清单,重点发展与环境相容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坚决不上一个化工项目,为环境容量“减压”;统筹整治180公里水岸线污染源,解决影响水、土、气的突出问题,为生态肌体“去疴”,系统打好生态环境提升攻坚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白马湖生态特色小镇开发思路初探作者:郎宇邱梦真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11期(一)生态旅游小镇的兴起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到生态旅游,随后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准确概念。

生态旅游即一种可持续旅游活动,注重对本地居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双重保护,其核心对象是生态资源、生态类型和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更加重视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善当前农村发展困境,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依托特色小镇的发展得以落实。

开发和规划特色小镇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紧紧围绕当地文化、生态、地域等任意一种特色环境因素和特色产业进行开发,要求涵盖社区功能、旅游功能、文化特色和产业定位。

现阶段,国内旅游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破了一般大众观光旅游的局限,旅游类型逐渐转换为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将娱乐、休闲、文化体验、自然观光等因素融合在一起,以全方位提高小镇旅游的综合魅力,其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二)生态旅游小镇开发的意义1.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当前阶段,小镇采用严格的标准进行规划布局,并且选择高水平的建设起点,综合现代化和个性化的思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活设施、服务内容、环境规划、功能多样化、能源分配等诸多方面,以真正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迈上新的台阶,使得生态建设的独特魅力深入人心。

2.壮大实业,提高地方经济实力在当前众多行业当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莫属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扶持和发展任何一类产业的过程中,不仅能为百姓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有助于促使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获得明显的改善,进一步激发小镇发展活力,促进小镇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3.提升旅游品牌,繁荣现代服务业在建设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选择一种环境特色作为主线,比如传统艺术、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香味四溢的花海、沁人心脾的自然风光等。

建设完成的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势必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聚集地,将现有的生态物质游转变成生态文化游,全面提高旅游业的内涵与活力。

(一)白馬湖小镇的兴起白马湖小镇坐落在江苏省境内,整体形状类似白马,北面是洪泽湖,南面是高邮湖,拥有108平方千米的面积,其中包含超过20平方千米的水面面积,同时拥有1.02亿立方米的贮水量,特种水产品产量超过1万吨,包括鳜鱼、青虾、甲鱼等,最富盛名的产业为绿色生态养殖,其中,白马湖大闸蟹久负盛名,远销四方。

(二)白马湖特色小镇开发优势1.便利的交通条件白马湖小镇拥有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四通八达,与金湖通用机场和淮安涟水机场的距离分别为12千米、75千米左右,与白马湖紧邻的高速公路有宁淮高速、金马高速、京沪高速等,并分布有连淮杨镇和宁淮动车站,被称作“距离城市最近的远方”。

正是由于交错纵横的交通条件,白马湖地带更适合发展旅游业,推动着白马湖逐渐形成区域内“20分钟旅游交通圈”,迅速融入“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

2.优越的区域开发环境镇内狐尾藻、金鱼藻、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群落众多,这些植被多属于浅滩型植被。

在白马湖小镇规划范围内,拥有131种鸟,14种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鱼等水中生物众多。

3.新颖的开发定位现阶段,白马湖生态小镇的开发定位是亚洲彩色森林公园,落地项目有生态涵养林、桃源仙境、菊花园、红叶谷、樱花水岸、蓝莓园等。

《淮安市环白马湖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指出,白马湖将把打造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基地和开发湖滨生态旅游作为发展方向。

(一)认识相对滞后,整体规划力度需加大根据调研结果发现,有关单位不够重视白马湖生态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没有将其定位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并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将其定位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当地居民对小镇的建设的热情不高,缺乏自主性,在组织和参与过程中始终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产业发展不足,支撑带动作用亟待增强目前,白马湖生态小镇“生态环保项目和生态功能性、产业化项目”建设从总体上看已经初具雏形。

从整体角度看,白马湖特色小镇建设还未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支柱性产业,在国内和省内的竞争优势不明显。

当然,白马湖小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培育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类型,要想实现全面发展、互利共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建设资金不足,专业性、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白马湖小镇的劳动力基本上仍以当地劳动力为主,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欠缺。

同时,小镇尚未形成很强的经济辐射能力,聚集生产要素的水平较低,各种生产要素的凝聚力不够,如技术要素、资金要素、人才要素等,很难吸引大型项目和大型投资商参与投资。

(一)优化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白马湖小镇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要遵循环保、安全和健康的原则,并与地方特色充分融合。

白马湖小镇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如生态林地、滨水空间等,着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慢行系统,包括有氧步道、滨水步道等。

当地政府通过提出公共交通与步行交通并重的政策,在景区范围内采用环保电动车,旅游专线车也投入运行,对旅游的安全性、环保型和便利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要打造白马湖游艇码头,便于游客游览美丽的湖光山色,也可将其作为公共交通的有力补充。

(二)游览线路设计白马湖生态小镇可在充分利用野外拓展基地、极限运动场、乡村俱乐部、农家果园、风情渔家等资源的基础上,将生态湿地游览线路作为全新的发展方向,以当前的生态湿地作为载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运动旅游线路。

(三)打造特色功能区白马湖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始终将“特色”放在第一位。

生态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在于体现当地区域特色,发展方向要始终围绕“一镇一韵、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展开。

对于白马湖小镇来说,传统文化底蕴和优越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对此,可营造一个具有商务休闲娱乐功能、高端产业集聚、配套完善、独具水乡特色的滨湖风情小镇,打造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的滨湖风情文化旅游、康体娱乐、休闲度假胜地。

(四)增加休闲游憩功能白马湖小镇通过打造休闲游憩功能,可帮助人们放松心灵,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

各类设施的规划和布局要充分满足旅游者释放压力、回归自然、参与娱乐、体验美食、文化熏陶等需要。

例如,利用现有的菊花园、蓝莓园、樱花水岸共同打造集观光、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将现有的山林野趣和田园风光开发成特色农家生态休闲场所;同时,镇内可设置淮扬美食街、鲜花走廊、亲水栈道、水陆项目游乐场等独具白马湖特色的滨水休闲场所,以此来增添小镇的“古趣”与“妙趣”。

(一)突出特色,做强支柱产业要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依托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因地制宜进行有序开发。

白马湖小镇采用严格的标准进行规划布局,并且选择高水平的建设起点,综合现代化和个性化的思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要明确支柱性和主导性产业类型,注重发展规划的全局性,将当地资源和趣味优势放在基础性地位,提供多样化功能,比如,开展旅游服务,宣扬地方文化,打造特色产业等。

第二,对载体和项目类型进行整体规划,要提高对环保、土地、投资、金融等诸多方面政策应用的合理性和灵活性,通过市场联合、转型、质量改善打造特色旅游市场。

(二)依托生态资源,融合规划娱乐设施要努力建设精品工程、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特有的自然景观资源,按照“以水为轴、划分片区”原则,规划森林公园露营文化服务基地、卡丁车竞技中心、房车营地项目、湿地公园、生态渔业体验区、四季花海等项目建设,糅合自然休闲生态链和文化娱乐生态链,综合考虑建筑规划、空间布局、项目定位等多种因素,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全局性,注重不同系统间的联系。

(三)利用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实现产业链条纵向和横向双维度延伸例如,白马湖小镇以“娱乐休闲、生态观光以及湖鲜美食体验”为其主要特色,在此基础上,发挥产业优势,实现产业链条纵向和横向双维度延伸。

纵向上,向上注重营销策划,完善升级景区游线,和大型旅游企业对接,和携程、同程、美团等主流旅游网站合作,高标准开展宣传造势;向下依托白马湖优良的生态禀赋和充裕的土地资源,紧扣文化创意、养生养老、度假休闲、生态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与上市企业、央企、国企合作力度,引进实施一批功能性强、带动性强、游客参与性强的拳头项目。

横向上,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实行差异化、错位竞争策略,推出个性化、按需定制的旅游增值服务,如水上運动、农事体验等互动参与性强的精品旅游项目;加强优秀人才培养和职工队伍建设,以期实现景区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培育优质的企业优质企业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标杆,要鼓励和引导生态小镇优质企业发展带动产业链条多种经营主体发展的同步性,包括农民、个体工商户、企业等,充分发挥统领作用。

白马湖生态区可通过引进相关娱乐产业,依托政府提供的扶持政策,创新产业的发展模式,完善娱乐产品设施,带动周边相关微型企业发展。

同时,优质主体企业要对生态小镇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和运作,打通产业资源端、资金端及产品端壁垒。

(五)加速实现实体转型,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要做好淮安白马湖渔耕驿站的试运营工作,不断开拓客源、凸显酒店特色;园林绿化在继续做好园区绿化养护的基础上,主动走向外部市场,提升盈利能力;大力发展渔业,创新“公司+合作社”运行模式,探索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创出品牌、创造效益。

同时,要有计划地启动发行企业债、PPN、中票、绿色债等,并根据资金需要推进短融、超短融发行工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汇聚融资资源,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确保小镇建设资金链安全。

(六)创新盈利模式由于旅游业需要巨大的投资,而且回报周期长,在保证建设质量和规模的条件下,投资额将达到上百亿。

现阶段,资本市场当前的资产变现手段尚不成熟,生态小镇将长期作为地产开发的主要内容。

由于开发旅游业过程中会涉及培育产业和继续投入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大量的后续输入资金,这部分资金可通过销售少量地产解决。

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会提高地产的价值,整体资产价值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地产短线支援是发展生态小镇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带动旅游与产业长线增值,获得营收。

特色小镇的发展能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建设好生态旅游的特色小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色小镇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注重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将当地生态条件作为核心和关键,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制造业,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和工业原料充足的优势。

比如,以淮安境内得天独厚的湖泊、河流、温泉等资源,打造蒋坝苏派特色旅游小镇、白马湖特色小镇、老子山温泉养生小镇。

要积极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优势转型,在当地生态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经济和产业方面的优势。

在建设小镇的过程中,有必要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农产和休闲旅游等重要力量,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促进特色小镇在休闲旅游、文化、农产方面潜力的提升,积极践行绿色发展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