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

合集下载

脑血管造影术后疗效判定标准

脑血管造影术后疗效判定标准

脑血管造影术后疗效判定标准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通过X射线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来检查大脑血管的影像学检查。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大脑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中风等。

在进行完脑血管造影术后,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疗效判定,以确定治疗是否有效以及疾病状况是否得到改善。

脑血管造影术后疗效判定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在进行疗效判定时,医生通常会根据脑血管造影术的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数据来进行综合评估。

具体的判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狭窄程度:通过脑血管造影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大脑血管的狭窄程度,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评估狭窄是否有改善。

2. 血管通畅情况:除了狭窄程度外,血管是否通畅也是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

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可以了解治疗后血流是否畅通,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3. 病灶缩小情况:对于一些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瘤等,医生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术来观察病灶的大小变化,从而评估治疗的效果。

4. 血管形态改变:脑血管造影术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医生可以观察血管形态的改变情况来评估治疗效果。

在进行疗效判定时,医生需要综合以上多个方面的数据来进行评估,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来综合判断。

在评估过程中,医生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病变的特点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等因素,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脑血管造影术后的疗效判定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需要医生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数据和因素,以确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疾病的改善程度。

只有在全面、深入的评估基础上,才能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脑血管造影术后疗效判定标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一评估过程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相信脑血管造影术后疗效判定标准会越来越科学,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也将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l I ME 口 工 A L L A目 口 口 A T 口口 Y吕 巴 工 E N E B 医学检验
C H工NA HE A LTH 工N口 U目 T口 Y
脑 血 管 重 建 术 治 疗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的 效 果 分 析
王金 成 蔡 竹茵 驰 欣 杰 陈远 芳 王 军民 谢 春 香 董 静 吉林 医药 学 院 附属 医院 神 经 内科 一疗 区, 吉 林 省 吉 林 市 1 3 2 0 1 3
t e mp o r a l a r t e r y p a t c h i n g t r e a t me n t . Re s u l t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o f t h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i mp r o v e d t o t a l e f f e c t i v e r a t e wa s 8 8 . 2 % a n d
【 摘 要 】 目的 调 查 研 究 脑 血管 重 建 术 治疗 缺 血性 脑 血 管 病 的 临床 效 果 。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 8 例 脑 缺 血 患者 分 成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各 3 4 例, 给 予 治疗 组 颞 浅 动脉 一 大 脑 中 动 脉 搭 桥 手术 , 给 予对 照 组 颞 浅 动脉 贴 敷 术 治 疗 。 结 果 治 疗 组 临床 疗 效 改 善 的总 有 效 率 为 8 8 . 2 %, 与对 照 组 的6 7 . 7 %相 比具 有 显 著 的 差 异 性 ( P < 0 . 0 5 ) , 经 过 治疗 以后 治 疗 组 的神 经 功 能 缺 损评 分 为 ( 5 . 1 9 ± 1 . 8 0 ) , 与对照组的 ( 7 . 6 2 ± 2 . 8 3 ) 相 比具 有 较 大 差 异 ( P < 0 . 0 1 ) 。 结 论 脑 血 管 重 建 术 治 疗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疾 病 的临 床 效 果 显著, 尤 其 是搭 桥 手术 治 疗 , 可 以有 效 缓 解 患 者 的临 床 症 状 , 且安全性较高, 值 得 在 临床 上 进 一 步 推 广运 用 。

脑缺血灶的最好治疗方法

脑缺血灶的最好治疗方法

脑缺血灶的最好治疗方法脑缺血灶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局部缺血性病变。

脑缺血灶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是脑缺血灶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溶栓药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的凝结性,预防血栓形成,减轻脑缺血灶的病情。

降压药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对脑部血管的损害,降低脑缺血灶的发生风险。

溶栓药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减轻脑缺血灶的病情。

药物治疗是脑缺血灶治疗的首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较为严重的脑缺血灶患者。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内溶栓术等。

血管成形术通过导丝和球囊扩张器将狭窄的血管腔重新扩张,恢复血流通畅,改善脑部供血。

支架植入术通过在狭窄的血管腔内植入支架,维持血管通畅,防止再次狭窄。

血管内溶栓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达到血栓部位,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激进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脑缺血灶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旁路手术、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重建术等。

血管旁路手术通过植入人工血管,建立血流通道,改善脑部供血。

动脉内膜剥脱术通过手术将狭窄的血管内膜剥离,恢复血流通畅。

血管重建术通过手术修复血管病变部位,恢复血流。

手术治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脑缺血灶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病情,保持乐观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脑血管支架置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脑血管支架置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CHI NE S E GE NERAL P RACTI CE NURS I NG Ap r i 1 2 0 1 3 Vo 1 . 1 1 No . 4 C
脑 血 管 支 架 置 入 治 疗 缺 血 性 脑 血管病 的I 临床 观 察 与 护理
郭 曼
摘要 : 总结 4 5例 脑 血 管 支 架植 入 术病 人 围术 期 的 护 理 对 策 , 主要 包 括 病 人 的 术 前 评 估 、 心理护理 、 术 前 准备 、 术 后 护 理 及 并 发 症 的 预 防与 处理 , 经精心护理 4 5 例 病人 均 顺 利 康 复 出院 。 关键词 : 脑 血 管 支 架置 入 术 ; 并发症 ; 护 理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5例 病 人 , 男3 O 例, 女1 5例 ; 年龄 4 5岁 ~
换输液部位 , 局部用 2 5 %硫 酸 镁 湿 敷 。 低 血 压 是 病 人 输 注 尼 莫
同时 常 见 反 应 , 掌 握 好 尼 莫 同 剂 量 递 增 的“ 1 2 3 ” 阶梯疗法 , 其 原 则是逐渐加量 , 当 病 人 耐 受 良好 血 压 稳 定 后 再 增 加 剂 量 至 目标 剂量 , 从而启 动机体 的血压反馈机 制 , 避免低血压 , 达 到 有 效 抗 痉 挛 疗 效 。 随 时 观察 病人 是 否 有 颜 面 潮 红 、 心悸 、 血 压 下 降 等 现 象, 并注意病人意识情况 、 生命 体 征 变 化 等 。通 过 运 用 此 给 药 方 法 本 组 病 人 在 治 疗 中 未 出 现 低 血 压 反 应 。⑥ 术 后 给 予 病 人 充 分 安 静 的休 养 环 境 , 减 少 探 视 人 员 病 人 术 后 返 回 病 房 时 应 鼓 励 病 人 多饮 水 、 进食 , 以补充术 前禁 食、 水 引 起 的 血 容 量 不 足 。 宜 进食低 盐 、 低脂 、 高纤维 、 易消化 清淡饮 食 ; 嘱病人 多饮水 , 以 此 增 加造 影 剂 从 肾 脏 的 排 泄 , 从 而保 护 肾 功 能 。保 持 大 便 通 畅 , 避 免 剧烈咳嗽 , 以免 增 加 颅 内 压 。 3 . 3 并 发 症 的观 察 与 护理 3 . 3 . 1 脑 栓 塞 的观 察 与 预 防 脑 栓 塞 是 介 入 治 疗 中 最 具 挑 战 性的问题 , 置人 时斑 块 脱 落 是 脑 血 管 支 架 置 入 的 最 大 障 碍 , 随 着 各 种 栓 子保 护 装 置 的应 用 ,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风 险 已 降 至 2 . 3 ~4 . 4 8 %¨ 2 ] , 然而 , 脑 缺 血 事 件 仍 然 是 脑 血 管 支 架 置 入 的 严 重 并 发 症 之 一 。 ① 术 前 要 做 好 全 身 肝 素 化 的准 备 , 护 士 熟 知

成人缺血型烟雾病的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治疗

成人缺血型烟雾病的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治疗
doi:10.13798/j.issn.1009-153X.2020.01.013 作者单位:453100 河南新乡,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马 继伟、赵新利、赵树鹏、梁书锋、申法政、周文科、张新中) 通讯作者:张新中,E-mail:xinzhong1957@
额支或顶支与受体血管行端侧吻合吻合。另一分支 做贴敷,将硬脑膜翻转敷于脑表面。骨瓣复位,注意 避免颞浅动脉损伤或受压。 1.3 疗效评价 观察术后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 性)发生情况;术后 6 个月复查脑 CT 灌注成像,评价 手术效果;术后 6 个月应用改良 Rankin 量表(modi⁃ 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 资料以 x±s 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38 -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 年 1 月第 25 卷第 1 期 Chin J Clin Neurosurg, January 2020, Vol. 25, No. 1
● 经验介绍 ●
成人缺血型烟雾病的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治疗
马继伟 赵新利 赵树鹏 梁书锋 申法政 周文建技术治疗成人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9 月至 2018 年 9 月采用血 管重建技术治疗的 57 例成人缺血性烟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 例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 6 个月血管吻合口通畅 率为 70.18%(40/57);局部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 6 个月,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 1.17±1.21)分]较术前([ 2.20±1.27)分]明 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 6 个月~2 年,52 例(91.23%)未再出现手术侧半球相关脑卒中事件,5 例出现手术侧半球相关脑卒中 事件。结论 联合脑血运重建手术方式治疗成人缺血型烟雾病安全有效,能够增加脑组织灌注,减少再卒中发生率,改善预后。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内局灶性病变。。
诊断&鉴别诊断
2. 鉴别诊断
(2) 梅尼埃病:

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与椎-基底动脉TIA相似。 每次发作时间往往超过24小时,伴有耳鸣耳阻塞
感,反复发作后听力减退等症状。

除眼球震颤外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
诊断&鉴别诊断
2. 鉴别诊断
(3) 心脏疾病:
脑血管病的病因
3. 血液成份&血液流变学改变:

高粘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
症\白血病等)。

凝血机制异常(抗凝剂\口服避孕药\DIC等) 。
4. 其他病因:

空气\脂肪\癌细胞&寄生虫栓子。 脑血管痉挛\受压\外伤等。 病因不明。
脑卒中危险因素
有效防治危险因素显著降低脑卒中事件发病率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Θ
抗凝治疗不作为常规治疗。
Θ
对伴发房颤&冠心病或经抗血小板治疗, 症状仍
频繁发作的TIA患者, 推荐使用抗凝治疗。
治疗
2. 药物治疗
(2) 抗凝药物

低分子肝素4 000~5 000 IU, 2次/d 腹壁皮下注射, 7~10d。 华法令6~12mg, 每晚1次, p.o; 3~5d改为2~6mg。 剂量依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 目标值3.0~4.0。 禁忌证--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
3. 其他:
Θ
血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改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高凝状态。 血流动力学改变: 低血压\心律失常。
Θ
Θ
Θ
脑外盗血综合征。
颈椎病→椎动脉受压。

不同脑血管手术方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不同脑血管手术方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不同脑血管手术方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方法:通过对本院2006年6月~2010年3月在本科接受脑血管重建术的91例患者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

结果:手术后3个月复查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75例患者脑内的血流量通畅较术前明显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

结论:颅内血管重建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标签:不同手术方法;缺血性脑病;脑血管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

本文研究对象为2006年6月~2010年3月在本科接受脑血管重建术的91例患者,对本组患者所采用旁路移植和贴敷手术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91例,男80例,女11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临床的症状为不定时、随机的头昏、头痛,重者还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经保守的神经内科治疗疗效差、或者加重者,应请神经外科会诊,不适合行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等外科治疗的患者,旁路移植组(STA-MCA)39例,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与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34例,颞浅动脉的额支和顶支与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5例;贴敷组52例,其中颞肌贴敷28例,颞浅动脉帖敷24例。

病程从发病起到3个月,平均2个月。

1.2 手术方法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前标记颞浅动脉在头皮上的走向,以外耳道上6 cm为中心作直径4 cm大小的骨窗,部位既是颞浅动脉分支经过之处,也是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正常位置,可以和大脑中动脉的M2或M3段吻合。

颞肌贴敷组:操作时用显微剥离子挑开蛛网膜,避免损伤蛛网膜上小血管,适当去除骨瓣下部的一部分。

颞浅动脉帖敷:颞浅动脉分离时不要切断与皮肤两端的连接,将游离部分缝合在硬脑膜上,剥离其下方蛛网膜。

1.3 术后处理术后给予重症监护病房监护,包括持续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护,至少24 h。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病率、残疾率、病死率高,通常此类疾病患者预后较差,3/4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虽然有较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

目前药物治疗方法较多,比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方法,特异性溶栓药物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及严格的适应症,溶栓率较低。

其次因疾病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较多,单一药物并不能逆转全程,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变化,及时选用更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

现本文就分析本病药物治疗进展,旨为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药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5%,主要是因颅脑供血动脉阻塞,堵塞血管血流中断,造成供血区脑组织因发生缺氧、缺血而坏死。

同时血栓或栓塞一旦发生,诱发一系列的“瀑布级联反应”,即神经元去极化、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目前此病药物治疗方法较多,其共同目的是要挽救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恢复通畅血流及纠正神经功能。

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但仍缺乏合理、有效的药物。

因此,本文就简单综述药物治疗进展,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1抗血小板药物1.1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推荐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1]。

但是仍没有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饱和量阿司匹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马福兴等[2]报道双联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效果96.36%高于单纯氯吡格雷70.91%(P<0.05),且药物双联能够改善血糖血脂,降低神经缺损程度。

陈勇等[3]证实氯吡格雷的效果93.48%高于阿司匹林的82.22%,出血率4.34%低于阿司匹林的24.44%,且能降低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动脉内径,并优于阿司匹林(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后评价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 量表( NIHSS) 评分〔2〕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arthel 指数( BI) 评 分〔3〕。患者均与 入 院 24h 内 和 术 后 进 行 CT,心 电 图,胸 部 X 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术后随访神经影像指 标评价患者脑血流动力改善情况。
1. 3 手术方法 颅内-外动脉重建术: 脑缺血区选取同侧颞浅 动脉( STA) 前支,作马蹄形皮瓣,切开皮肤,皮下至帽状腱膜, 在翻开的腱膜内侧找选取的动脉,约 8 cm 长结扎,切断动脉远 端。钻孔开颅,STA 与 MCA 的 皮 支 相 吻 合。行 单 支 吻 合 34 例,双支吻合 12 例。颞浅动脉贴敷术: 颞浅动脉分离时不切断 与皮肤的连接,将游离部分缝合,剥离下方蛛网膜。
·2408·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年 6 月第 32 卷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 0 统计软件进行 χ2 检验。
2结果
2. 1 有效率比较 术后 98 例患者脑血流量减少区域明显缩 小。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吻合口通畅患者 90 例,血流均比术 前增加。颞浅动脉贴敷术中颞浅动脉和大脑表面血管侧支循 环形成。所有患者术后经 CT 和 MRI 检查,症状均有不同程度 改善,TIA 发作频率明星减少。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吻合口通畅 率 97. 8% ( 45 /46) ,贴敷组有效 79. 3% ( 35 /44) 。颅内-外动脉 搭桥 术 的 有 效 率 明 显 高 于 颞 浅 动 脉 贴 敷 术 ( t = 5. 28, P < 0. 05) 。
表 1 搭桥术与贴敷术后 NIHSS 评分比较( x ± s)
组别 n
搭桥术 46 贴敷术 44
t值 P值
治疗前 NIHSS
11. 82 ± 2. 74 10. 56 ± 2. 16
- -

治疗后 NIHSS
2w
4w
8. 29 ± 1. 81
5. 19 ± 1. 80
9. 42 ± 3. 34
7. 62 ± 2. 83
3. 89
12. 92
< 0. 05
< 0. 01
表 2 搭桥术与贴敷术后 BI 评分比较( x ± s)
组别 n
搭桥术 46 贴敷术 44
治疗前 BI
19. 32 ± 4. 14 21. 46 ± 5. 26
治疗后 BI
2 w后
4 w后
35. 79 ± 8. 821) 53. 79 ± 11. 221)
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冠心病、高血压、卒中病史都会引起缺血 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重建术是采用手术方法重新建立脑的侧 支循环通路。主要目的是: ①在主要颅内血管需要阻断时,起
代偿作用; ②重建已闭塞的血管,预防进一步发生缺血,常见于 脑缺血和烟雾病的治疗。
脑血管重建手术主要作用包括: ①改善供血。脑缺血后, 在缺血核心区的“半暗带”脑组织处于血流供应临界状态,脑血 流恢复可挽救神经细胞。将颈外动脉或颅外动脉系统的血流 重建,使血液直接流向脑缺血组织,可提高局部脑血流,提高脑 血管储备能力及对抗再次脑梗死的耐受力。②减轻原负荷血 管血流压力。脑血管重建术可以减少负荷血管血流的压力,减 少出血。③延长血管阻断时间。通过旁路移植的血管代偿脑 组织供血,可延长血管暂时阻断的时间,降低手术后脑缺血的 并发症。
2. 2 重建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NIHSS 评分中,颅 内-外动 脉 重 建 术 患 者 第 4 周 时 为 5. 19 ± 1. 89,帖 敷 术 为 7. 62 ± 2. 83,NIHSS 评分改善显著( P < 0. 05) ,如表 1。BI 评分 中,颅内-外动脉重建术患者在第 2 周、第 4 周随访时,BI 评分 与帖敷术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P < 0. 05) 。见表 2。
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
王明盛 林建英 (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新乡 453000)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重建术; 搭桥术 〔中图分类号〕 R651. 1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11-2407-0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11. 102
31. 42 ± 9. 53 45. 18 ± 12. 46
与贴敷术组比较: 1) P < 0. 05
2. 3 两组手术前后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前后的血常 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未见过敏症状等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由脑血管
脑血管重建术是指采用手术方法重新建立脑的侧支循环 通路,包括颅内-颅外动脉搭桥术等直接血管吻合技术,或头皮 动脉-硬脑膜动脉-颞 肌-脑 皮 质 血 管 粘 连 成 形 术 等 间 接 建 立 脑 血流等方法。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作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 效已被证实。我院自 2010 年 1 月至 2011 年 10 月共进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 46 例,对比贴敷术 44 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一作者: 王明盛( 1974-) ,男,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基 础与临床研究。
能障碍( RIND) 16 例; 不典型脑缺血 9 例。46 例采用颅内-外动 脉搭桥术,44 例采用颞浅动脉贴敷术。
1. 2 影像学资料 患者经 CT 检查 38 例,MRI 检查 62 例,无 大面积梗死。基底节区域空隙性脑梗死 23 例,皮质小面积脑 梗死 18 例,其他无异常。单、双侧颈内动脉狭窄 15 例,闭塞 3 例,大脑中动脉( MCA) 闭塞 11 例。
1 临床资料 1. 1 患者资料 入选 10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符合全 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男 62 例,女 38 例,年龄 25 ~ 69 岁,平均年龄( 42 ± 2. 6) 岁。临床表现符合: ①急性或频发性脑缺血症状; ②经内科系统治疗后疗效不佳, 且不适合动脉内膜切除术; ③影像学检查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的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 TIA) 75 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