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第1章 长壁面矿压显现规律)
《采矿学》学习指南

采矿学课指南(一)矿产是指埋藏在地壳中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按性质和用途,一般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可燃矿物矿产。
矿业是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原料和燃料,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核工、建材原料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这些都需要借助采矿工程把他们从地壳中开采出来,并进行加工利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国家之一,据历史资料记载,在一万多年前就掌握了开采并利用石料的技术,在七千多年前就能批量生产煤的精制品,在四千多年前已经能够开采铜、铁、金和煤等矿石,中国矿业在历史上曾几度辉煌,殷周的青铜,春秋战国的铁业,秦汉的井盐,汉魏的煤,魏晋的天然气,成就即已可观。
但在近代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1949年前,保留比较完整的矿山仅有300多处。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矿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2000年前后,已建成国有矿山近万处,集体矿山和其它非国有矿山20多万处。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约168种矿产在中国均有发现,探明储量的矿产在153种以上,总值居世界第三位,有20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年产矿石已超过70亿t,固体矿产产值在世界固体矿产总产值中占16.5%,居世界第二位,矿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95%的能源资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原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煤炭产量曾多年连续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产量达到25.2亿t。
历史上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和可燃矿物开采均称为广义的采矿,长期的采矿生产实践逐渐形成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建材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传统产业。
煤炭、金属及非金属固体矿床开采在技术、方法、装备及遇到的问题大体上相近,均称为采矿,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完全不同于固体矿床,称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根据埋深和开采技术条件,固体矿床开采分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我国煤炭以地下开采为主,露天开采的比重在6~7%左右,黑色金属和建材的露天开采比重在90%左右,化工有色金属和铀矿露天开采的比重分别为42.6%、32%和20%。
矿大采矿学复试题库1-10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学》复试题库《采矿学》题库一一、解释名词(10分)开采水平与辅助水平下山开采与主要下山开采采煤方法与采煤工艺倾斜分层采煤法与长壁放顶煤采煤法DK615-4-12与DX918-5-2019二、回答问题并画图(15分)某普采工作面采用单滚筒采煤机破煤和装煤,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支护顶板,正悬臂齐梁直线柱布置,三、四排控顶,梁长与截深相等,采煤机采用单向截割方式。
说明该工作面正生产期间的工艺过程;说明采煤机单向割煤方式的适用条件;画示意图说明普采工作面单滚筒采煤机端部斜切进刀过程。
三、画图并回答问题(25分)以下(一)、(二)两题任选一题:(一)某采区开采缓倾斜近距离煤层两层,上部的M1煤层为中厚煤层,下部的M2煤层是围岩稳定的薄煤层,该采区在走向方向上足够长,沿倾斜划分为四个区段,为该采区服务的运输大巷布置在M2煤层底板岩层中,回风大巷位置或采区风井位置自定。
1、说明该采区巷道布置方案;2、画出采区联合布置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平面图上要反映出第一区段M1煤层正在生产时的工作面和相应的回采巷道,并在相应位置处设置风门和风窗;3、图中用数字标出采区生产时必须开掘的巷道,图外用文字解释数字代表的巷道名称;说明采区运煤、通风和运料系统。
(二)某带区倾斜长度足够长,该带区开采近距离中厚煤层两层,M1煤层在上,M2煤层在下。
阶段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均布置在开采水平附近,运输大巷布置M2煤层底板岩层中,回风大巷布置M2煤层中,两大巷间的水平投影距离在30m左右。
1、说明该带区巷道布置方案;2、用双线画出该联合布置带区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平面图要上反映出一个或两个同时开采的倾斜长壁工作面及相应巷道,在相应位置处设置风门或风窗;3、图中用数字标出带区生产时必须开掘的巷道,图外用文字解释数字代表的巷道名称;4、说明带区运煤、通风和运料系统。
四、回答问题(20分)试分析确定采煤工作面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要求给出必须用的计算公式)。
中国矿大《采矿学》习题集

《采矿学》习题集(徐永圻主编. 采矿学.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总论1. 《采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井田内的划分?阶段与水平的基本概念?采区、盘区、带区的基本概念?3. 矿井开拓、准备及回采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4. 何谓采煤方法?5. 我国较广泛采用的采煤方法有哪几种?应用及发展概况如何?6. 简要说明《采矿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
第一篇长壁采煤工艺第一章长壁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1. 解释最大、最小控顶距,放顶步距,伪顶,直接顶,基本顶,矿山压力,矿山压力显现的概念。
2. 什么叫支承压力?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如何?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 简述长壁工作面顶板来压的一般规律?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的估算方法是什么?4. 试述工作面来压预报的机理和方法。
5. 简述直接顶、基本顶、底板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指标。
6. 采高、控顶距、工作面长度、推进速度、倾角对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如何?7. 简述长壁工作面覆岩移动的一般规律。
为什么要研究裂隙带岩体的移动结构?8. 试述压力拱结构、砌体梁结构、传递岩梁结构、悬梁结构、假塑性梁结构的异同点及适用条件。
第二章破煤、装煤原理及装备1. 简述影响破煤的煤层物理机械性质有哪些?2. 简述爆破落煤的炮眼布置及其适用条件?3. 试述采煤工作面的装药结构和爆破工艺?4. 试述截齿破煤过程?刀形齿和镐形齿的优缺点?5. 什么是左、右螺旋滚筒?其旋转方向为什么是固定的?6. 螺旋滚筒的主要参数有哪些?它们对装煤效果的影响如何?7. 薄煤层采煤机有何特殊要求?为什么?8. 刨煤机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适用条件如何?9. 试述采煤机选型原则。
影响采煤机选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三章煤的运输及装备1. 简述刮板输送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运送煤炭的工作原理和使用范围。
2. 简述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类型、优缺点与适用条件。
3. 工作面刮板输送机运转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哪些?4. 试述桥式转载机的转载原理。
金属矿采矿学课件第1章

属
柴油铲运机,不仅工作安全可靠,生产效率高,而且还可在温
矿
度55℃左右的条件下工作。
床
国内地下矿所使用的铲运机的55%是从国外进口,斗容大
的
多为0. 38~ 6. 1 m3,70%的以柴油机为动力源。
工
——王运敏 .冶金矿山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科技发展战略.《金属矿
业
山》2019年第1期
特
征
2020/5/14
二、金属矿的种类
第
作为提取金属成分的矿石,称为金属矿石。
一 章
金属矿石的分类:
金
1、按所含金属种类不同分类
属 矿 床
2、按所含金属成分的数目分类 3、按品位高低分类
品位??
的
4、按所含金属矿物性质、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分类
工
业
品位: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常用百分数表示。黄金等贵
特
重金属矿石用一吨(或一立方米)矿石中含若干克有用成分
绪论
采矿学I
井下矿用自卸汽车
第
在采矿业发达的国家,如瑞典、美国、德国、芬兰、加拿
一
大,地下矿山已广泛推广应用无轨化采矿技术。这些国家使用
章
铲运机、井下矿用自卸汽车等井下无轨运输设备的出矿量已占
总出矿量的80% ~85%。一般日产1 000~3 000 t的地下矿采用
金
20 ~35 t矿用汽车,日产15 000~40 000 t则采用45~60 t的汽车,
属
20 t以下的井下矿用自卸汽车则很少采用。现在瑞典已开始用
矿
120 t的7轴大型卡车,取代45 t和65 t卡车。
床
的
——王运敏 .冶金矿山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科技发展战略
【采矿课件讲义】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 2)煤和岩层的含瓦斯性 • 瓦斯的涌出和积聚不但给矿井生产带来许多困难,还可能造成
严重的灾害。因此,在开采含瓦斯较大的煤层时,应当在技术 上采取特殊措施。
– 3)矿井的充水程度 • 矿井开采时,由于巷道开掘和采空区塌陷,必然波及煤层上下
的含水层以及地表下的水源,而造成矿井充水。严重时还可能 威胁矿井安全。
15.04.2021
8
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
• 一、煤层赋存状态
– 1)煤层的厚度 • 薄煤层 • 中厚煤层 • 厚煤层
煤层厚度从最小可采厚度至1.3m 煤层厚度1.3m至3.5m 煤层厚度3.5m以上
– 2)煤层的稳定性
• 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的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
– 3)煤层的倾角 • 缓斜煤层 0°~25° • 倾斜煤层 25°~45° • 急斜煤层 45°~90° • 通常又把8°以下的煤层称为近水平煤层。
15.04.2021
5
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
• 一、煤的形成
– 煤层的形成受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构造等条 件的控制。
– 我国最主要的三个聚煤时期为:石炭二迭纪、侏罗纪 和第三纪。
– 古植物从死亡、堆积到转化为煤的演化过程,称为成 煤作用。分为泥炭化阶段 和煤化阶段 。
• 二、煤系的概念
– 煤系是指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它们彼此间大致连续 沉积,并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此处加标题
【采矿课件】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眼镜小生制作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 第一节 地质作用、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地史 的概念
– 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 – 第三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 – 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 – 第五节 煤田地质勘探及矿井资源/储量
中国矿业大学 采矿学 第一章

矿业工程学院
总论
煤炭开采 地下开采 露天开采 9394% 67%
采矿学主要讲授煤炭地下开采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煤矿地下开采的基本知识。
采矿学 — 研究矿山开采技术及其内部规 律性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采矿学课程的特点: 专业性强; 实践性强,时空关系复杂; 名词概念多; 综合性强 — 运用各种科学技术综合解决问 题。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录像、模型、实习、讨论。 掌握采矿工程师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方法: 记笔记; 阅读参考书; 勤于实践、勤于思考。
煤矿地下开采的特点
受资源赋存条件的制约 ;
工作场所不断移动 ;
生产环节多,工序复杂;
系统复杂;
必须设置人工构置物保护工作空间;
存在安全隐患多.
采矿学主要参考书
徐永圻 煤矿开采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张先尘 中国采煤学,煤炭工业出版社 张宝明 中国煤矿高产高效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徐永圻 中国采煤方法图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陈炎光 中国采煤方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陈炎光 中国煤矿开拓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陈炎光 中国煤矿开拓系统图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汪理全 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煤炭工业出版社 屠世浩 长壁综采系统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矿业 大学出版社
倾斜巷道
斜井 —在地层中开凿的直通地面的倾斜巷道 斜井:主斜井 副斜井 用于提升煤炭 用于行人、提升矸石、通风
上下山采区
上山采区 — 位于开采水平以上的采区 下山采区 — 位于开采水平以下的采区 上山 — 位于开采水平以上,为本水平或采 区服务的倾斜巷道。 下山 —位于开采水平以下,为本水平或采区 服务的倾斜巷道。
垂直井巷 倾斜井巷 水平井巷
矿山井巷
采矿学绪论及第一章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

(四)与其它课程关系
• • • • • • 1、地质学、测量学 2、矿图 3、井巷工程 4、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5、通风与安全 6、矿山机械
课程介绍
• • • • 二、课程考试方案 1、平时考核 2、阶段考核 3、结课考核
绪
一、矿产
论
1.矿产资源:能源矿产、金属、非金属和水气资源。
人类已发现的矿产约160种,我国已发现150多种, 已查 明储量130多种 。
内蒙古:东胜、准格尔、霍林河;辽宁、阜新;黑龙 江:鸡西、鹤岗;贵州:六盘水等。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
阜新 大同 开滦 东胜 石嘴山 阳泉 神府 西山 峰峰 陕西 徐州 平顶山 淮北
山西 内蒙古
黑龙江 鹤岗 鸡西
霍林河辽宁 河北源自四川江苏我国的煤炭资源不仅 在我国的能源中其储 量和产量居首位,而
攀枝花
矿井原煤产量达到1200万吨/年以上
采煤机功率达到3500吨/小时以上
一次性采全高可达到6.2米
全员工效达到119.6吨/工,是美国平均水平的3倍
德国SCHRS710轮斗挖掘机
剥离能力达到每小时3100立方米!! 挖掘机高度18米,斗轮直径8.2米。
载重157吨的电动轮自卸车
三、我国的煤矿资源分布的特点
开采学(绪论)
单产及机械化水平
1)建国初期,风稿落煤,人背,人拉,马拉,高强度 体力劳动。 • 三年恢复时期21,推行壁式采煤,使用刮板运输机和 截煤机。52年,4331吨/月.面。机械化水平0.73%。 2)第一个五年计划,引进苏联康拜因,在双鸭山岭西 矿使用。57年,5137吨/月.面,机械化水平4.12% 3)64年,采用了浅截深滚筒式采煤机,可弯曲刮板运 输机,采用摩擦式金属支柱,金属铰接顶梁,出现了 正规普通机械化采煤工作面。65年,6646吨/月.面, 机械化水平8.23%。
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及煤壁片帮规律研究

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及煤壁片帮规律研究随着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及煤壁片帮规律研究成为了煤炭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及煤壁片帮规律研究,对于提高矿山生产效率、保障矿工安全、延长矿井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及煤壁片帮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一、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巨大的开采压力,地表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质现象。
这些现象主要包括地表沉陷、地裂缝、地表隆起等。
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是由于地下矿井开采导致地下岩层受力变化,进而产生地表变形而引起的。
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对于地表建筑、道路交通、地下水资源等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对于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二、煤壁片帮规律煤壁片帮规律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煤壁和煤柱的变化规律。
随着矿山开采的不断进行,煤壁片帮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煤壁的垮落、煤柱的变薄、煤层的裂隙等现象。
煤壁片帮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掌握矿井内部的变化情况,从而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煤壁片帮规律的研究,还可以为矿山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了解煤壁片帮的规律,可以采取钻孔注浆、悬灌浆等方式对煤壁进行加固,提高矿山的安全性。
对于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及煤壁片帮规律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
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观察矿山地表和地下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分析矿井的地质构造和岩层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压力和应力进行模拟计算,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及煤壁片帮规律进行研究。
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矿山的地质情况,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显现 — 在矿 山压力作用下,围岩 或支护物呈现的各种 力学现象。 如顶板下沉、 底板鼓 起、支架下缩、支柱 拆损、煤壁片帮、支 柱钻底等。
矿山压力显现及观测指标
顶底板移近—指工作面控顶区内顶底板相对移近 观测指标 顶底板移近量:S=M-M′(mm), 顶底板移近速度:v(mm/d)
E1h13 ( 1h1 2 h2 3 h3 ) q3 3 3 E1h13 E2 h2 E3h3
直接顶初次垮落 碎胀系数1.251.5 a、直接顶能充满采空区 b、直接顶不能充满采空区 M+hd=hdKz hd(Kz-1)=M
hd M K z 1
hd
M
L0
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
类别 1a 基本指标 l0/m D 4≤l0 1 1b 4<l0≤8 ≤30 2a 8<l0≤12 2 2b 12<l0≤18 18<l0≤28 71~100 28<l0≤50 >100 3 4
31~70
不稳定顶板、中等稳定顶板、稳定顶板、非常稳定顶板
按直接顶厚度与采高比值 N=∑h/m,并参照基本 顶初次来压步距L,将老顶分为4级。
面推进,一旦顶板大块垮落,转 矩较大,易推倒不太牢固的工作 面支架。
直接顶初次垮落
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 垮落 标志:沿工作面长度方 向垮落达二分之一以上, 垮落高度达1 m以上
直接顶极限垮距
l 0 h1 8 Rt' 3q
h1第一层直接顶厚度,m Rt′第一层直接顶岩梁的抗拉强度,Pa; q单位长度直接顶岩梁上的载荷,Pa
基本顶来压期间的顶板控制
基本顶通过直接顶作用于支架,支架的支撑力通过直接 顶而对基本顶控制。 保证直接顶的完整性对基本顶控制十分重要。 来压期间, 支承压力使直接顶在煤壁前方剪切破断和使直 接顶破碎不利于直接顶管理。 来压大小与直接顶在采空区冒落矸石充满采空区的程度 直接相关。
第四节 影响长壁工作面矿压显现的主要因素
直接顶载荷q
l 0 h1 8R 3q
' t
E h ( 1h1 ) q1 3 E1h1
3 1 1
E1h13 ( 1h1 2 h2 ) q2 3 E1h13 E2 h2
Rt′第一层直接顶抗拉强度,Pa; q单位长度直接顶岩梁上的载荷,Pa E1,E2,…,En各层直接顶弹性模量,Pa h1,h2,…,hn各层直接顶板厚度,m γ1,γ2,…,γn各层直接顶容重,N/m
第二节长壁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其显现规律
H
H
Kγ H
γ H
γ H
H
H
Kγ H γ H N0 x0 γ H
Kγ H γ H
煤炭采出后,采空区上方岩体的压力要向周围煤体内转移,产生应力集中 煤体由三向主应力状态变为双向、单向受力,强度降低,不同程度破坏,应力降 低,高应力逐渐向煤体深处转移
支承压力分布及塑性区形成
一、顶板及其分类 (一) 直接顶的稳定性及分类
稳定性与自身力学性质有关,也受基本顶和架型影响
岩层的力学性质:抗拉、抗压强度,弹模等
岩层内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原生裂隙、构造裂隙、矿 压裂隙
直接顶裂隙分类
直接顶的稳定性
人字劈、草帽劈、升斗劈存在易在无预兆中冒顶或漏顶
稳定性与推进方向
直接顶的分类:
以直接顶的初次垮落步距L0作为分类指标 顶板强度指数D D=10Rc×C1×C2 Rc—接顶岩石单轴抗压强度,MPa C1 —节理裂隙影响系数 C2—分层厚度影响系数
顶板
基本顶(基本顶)— 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 上,通常厚度和岩石 强度较大,难于垮落 的岩层。
强度大(大于60~80 MPa)
层厚在2 m以上
可悬露较大面积 厚层状砂岩、石灰岩、 砾岩等。
伪顶 直接顶 直接顶 基本顶 基本顶
伪顶 直接顶 基本顶
三、采空区处理
全部垮落法 充填采煤法
刀柱(煤柱支撑)法 缓慢下沉法
直接顶初次垮落
∑h
M
Δh
a、直接顶能充满采空区
图 5-6
直接顶垮落后的岩石充填情况
b、直接顶不能充满采空区
图 5-7
基本顶呈双固定支点梁状态
Δh=M+ ∑h -Kp∑h
二、基本顶初次来压及其显现规律
初次来压:基本顶初次破断在采煤工作面引起的矿压显现 初次来压步距:由开切眼到初次来压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一般为20~35m)
基本顶初次来压
基本顶破断岩块回转下沉引起工作面顶板急剧 下沉、支架受力普遍加大、煤壁片帮的现象。
基本顶初次来压
L初
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 顶板剧烈下沉 支架载荷突增 煤壁片帮严重 采空区有顶板断裂的闷雷声 有时伴随基本顶岩块的滑落失稳,导致顶板台阶下沉
初次来压基本顶的破断过程
支架反力(支撑力) P形成的反力矩难以 平衡由基本顶初次来 压载荷Q2的力矩,基 本顶岩块的回转在一 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 的。
L周
周期来压步距
L初=2.45L周
1 1 L初 L周 4 2
矿压显现
支架载荷/kN
步距/m 平时 来压 动载系数
初次
1 2 3
37.4
17.6 19.6 18.2 420 900 540 1080 1380 790
1.95
1.81 1.85 1.76
四、采煤工作面的顶板来压预报
1运输平巷; 2回风平巷; 3动态仪; 4测力计
采煤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
前支承压力(移动支承压力) 最大值面中部前方,峰值点 煤壁2~10 m,K达2~4γH, 范围面前方30~60 m内, 最大达100 m,近煤壁的 压酥带宽度0.5~20 m。 侧向支承压力(固定支承压 力)范围一般30~40 m内, 峰值约为(2~3)γH,
相邻工作面开采影响的支承压力
矿山压力显现及观测指标
支架(柱)载荷—工作面支 架(或支柱)承受的载荷 顶板破碎 —单位控顶面 积内冒落面积所占百分 比 端面顶板破碎度(工作 面机道上方、顶梁前端 的无支护空间)
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显现及观测指标
局部冒顶 —顶板局部塌落 煤壁片帮 —煤壁发生垂直和 水平变形而脱落的现象 台阶下沉—支架控制不力所 造成的阶梯状下沉 大面积冒顶 —基本顶垮落导 致顶板沿煤壁切落的现象
矿山压力含义
原岩—地壳中没有受到人类 工程活动影响的岩体 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 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 自重应力—由地心引力引起 的应力,等于单位面积的上 覆岩层的重量。 构造应力—由地质构造运动 而引起的应力
z H
矿山压力含义
矿山压力——开采引起的工作面周围岩体内的力 (存在于采掘空间围岩内的力,顶板压力和支承压 力) 支承压力—采掘空间原被采物承受的载荷转移到周 围支承体上而形成的力 为KγH部分,K为大于1的应力集中系数
Kγ H
HKγ H γ H N0 x0γ Hγ H N0 x0
塑性变形区X0
(极限平衡区)
应力降低(压酥带) 原岩应力区
KH cot x0 ln 2f N0
H埋深 τ 煤的粘结力 φ煤体内摩擦角; λ侧压系数;
M
N0煤壁支撑能力 f 煤层摩擦力 M煤厚
影响支承压力的主要因素
Kγ H γ H N0 x0
基本顶初次来压的力学模型
工作面顶板必然下沉。只有当基本顶岩块在采空 区触矸形成反力后,其回转下沉才会缓和和停止。 为不使基本顶沿工作面切落,支架工作阻力应等 于Q1与Q2之和。
基本顶岩块滑落失稳实例
基本顶初次来压
M max
L初 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
1 2 ql0 12
2 Rt' l0 H q
H埋深 τ 煤的粘结力 φ煤体内摩擦角; λ侧压系数; N0煤壁支撑能力 f 煤层摩擦力 M煤厚
塑性变形区X0 (极限平衡区)
采深愈大,支承压力愈高 煤质愈硬,强度愈高,支 承压力的峰值愈高,峰值 距煤壁的距离愈近,分布 范围愈小
应力降低(压酥带)
原岩应力区
二、采煤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
1 3
2
4
H基本顶一次破断厚度,m; Rt基本顶岩梁的抗拉强度,Pa; q单位长度基本顶的重量及其上载荷,Pa
基本顶载荷q
M max
1 2 ql0 12
' t
2R l0 H q
Rt′基本顶抗拉强度,Pa; q单位长度基本顶岩梁上的载荷,Pa E1,E2,…,En各层基本顶弹性模量,Pa H1,H2,…,Hn各层基本顶厚度,m γ1,γ2,…,γn各层基本顶的容重,N/m
顶板 — 煤层上部邻近的岩层 底板 — 煤层下部邻近的岩层
顶板有伪顶、直接顶、基本顶之分
顶板
伪顶 — 位于煤层之上,极易 垮落的很薄的松软岩层 厚度小于0. 3~0.5m 随采随落 允许悬露的面积 小 允许悬露的时间短 炭质页岩、泥质页岩等
顶板 直接顶 —位于煤层或 伪顶之上,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采煤时移 架或回柱后能自行垮 落的岩层
动载(动压)系数:支架来压时载荷与平时载荷之比 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越大,工作面来压显现越剧烈, 相应的动载系数也越大。如大同矿务局坚硬顶板条件 下,动载系数达到3以上。 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是基本顶岩层分类的主要依据 我国煤矿初次来压步距为10~30 m的约占54%,30~ 55 m的约占37.5% 砾岩、砂砾岩顶板可达100~160 m
Ⅰ级
N>3~5,
来压不明显
来压明显 来压强烈
Ⅱ级 0.3<N≤3~5, L=25~ 50m Ⅲ级 0.3<N≤3~5, L > 50m
N≤0.3 , L=25~ 50m
Ⅳ级 N≤0.3 , L > 50m 来压极强烈
P e=
241.3lnL0-15.5N+52.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