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玉米大斑病及玉米螟虫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浅谈玉米大斑病及玉米螟虫的发生与防治措施孟宪富一、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是目前白城市玉米生产中经常遇到的主要叶斑病害之一,此病害曾在白城玉米生产上造成过不同程度的危害。
1、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叶鞘和苞叶。
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皆可以发生,但在自然条件下,要到抽穗后才发生较重。
一般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少数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
在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品种叶片上,病斑表现为萎蔫斑。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的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
在感病品种上,斑点沿叶脉迅速扩展形成长梭形萎蔫斑,灰绿色或黄褐色,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引起叶片局部乃至全部干枯。
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一层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为田间常见的典型症状。
叶鞘和苞叶的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也长有灰黑色霉状物。
受害果穗籽粒干瘪,严重时果穗下垂。
2、影响发病的因素分生孢子落在叶片上能否萌发侵入叶片组织,主要取决于温湿条件。
大斑病分生孢子从两端萌发伸出芽管,其顶端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叶片的表皮细胞。
大斑病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侵入的室温为20~27℃,最适温度23℃,在3℃以下基本不能萌发侵入,35℃以上形成的附着胞畸形,很少能侵入。
室温条件下,孢子的萌发侵入与露时长短呈正相关。
侵入丝侵入后产生一种泡囊组织,再从泡囊产生次生菌丝,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蔓延,经3~4d 即可到达木质部。
在感病品种叶片内菌丝在木质部中迅速扩展,约经6d 菌丝即可进入木质部周围的绿色组织里,凡菌丝所至的细胞均遭破坏呈黄褐色坏死,叶片上呈现典型症状病斑。
大斑病潜育期与气温、降雨密切相关,6月需6~16d,7月需10~20d,一般需8~10d。
降雨对显症有促进作用,在22.5~23.5℃的有利于显症,超过24℃或低于20℃则不利于显症。
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方法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2年第10期冯宪海一、病原菌该菌无性世代为大斑病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
分生孢子大小为20μmx105μm,灰橄榄色,纺锤形,稍弯曲,3—8个横膈,基细胞具凸出的脐点,萌发时由两端产生芽管。
分生孢子梗大小(7—9)μmx(150—250)μm,橄榄色,圆筒形,呈曲膝状弯曲向上,2~4个隔,在保湿皿中有分生孢子。
有性世代为玉米刺梭孢假壳(Trichmetasphaeria turci-caLuttrell)。
在自然界该有性世代尚未发现。
但在实验室中能产生。
为黑色球状假囊壳,子囊圆筒形,具短柄,内含1—8个子囊孢子,通常为2—4个。
子囊无色透明,直行或稍弯曲,典型的子囊孢子有3隔,大小为(13—17)μmx(42—78)μm。
二、侵染机制大斑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田间玉米病残体上越冬。
分生孢子细胞可以转化为厚垣孢子。
分生孢子在风力作用下可作长距离传播,在田间由植株叶片上的病斑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传播。
大斑病菌的孢子在温度15~30℃的温度、多露水的条件下发生侵染,侵染期的最适温度为20℃。
在20℃时病斑形成需5h以上的露期。
病斑数随露期的延长和接种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多。
强光照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蓝光比红光的抑制作用更强。
侵染后48—72 h在叶片上出现肉眼难以观察到的褪绿小点,在8—10 d形成小的萎靡病斑。
病斑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依温度而异,最适温度为25~30℃,低温下需要的时间较长。
在潮湿的天气病斑中的坏死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
因此,玉米生长期中的中温、高温和寡照的气候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
干旱的天气则延缓它的发生,降低流行强度。
如果大斑病的流行发生在玉米吐丝以前,则籽粒产量的损失可达50%。
而当其流行发生迟,在吐丝后6周。
或其侵害仅达中等程度时则产量损失很小。
土壤肥力对流行强度也有较大影响。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给玉米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我们需要从病害的发展过程、病原菌的特性、病害的主要危害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发病原因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Gibberella zeae引起的,这种真菌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需在20-28摄氏度的温度下,湿度在85%-95%的条件下才能引发病害。
一般来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气候条件:长时间的高湿度和高温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真菌Gibberella zeae会迅速繁殖,导致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土壤条件: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也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病原菌携带:病原菌可以通过受感染的种子、农田残留物等方式进行传播,也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防治技术针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防治技术:1. 合理种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3. 合理灌溉:避免渍水,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4. 农田残留物处理:及时清理农田残留物,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5. 病害监测:定期对玉米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农药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7. 科学施药: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进行喷洒,避免出现过量施药或施药不足的情况。
8. 移栽技术:及时对受感染的玉米进行移栽,降低病害的传播。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由真菌产生,主要寄生于玉米叶片、茎和穗部,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发病原因:1. 气候因素:高温潮湿的天气会促进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2. 病原菌: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褐斑病菌。
其孢子可以在土壤和残体中长期存活,一旦条件适宜,孢子就会发芽并侵染玉米植株,造成病害。
3. 生理因素:玉米植株的生理状态和抗病能力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
如果玉米植株生长缓慢、缺乏养分或受到其他病害的攻击,就容易受到大斑病的侵染。
防治技术:1. 种植抗病品种: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遗传工程手段,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玉米中,提高其抗病能力。
2. 精准施肥:给玉米适量施肥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其抵御病害的能力。
但是,过量的施肥会增加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因此,要做好精准施肥,保证玉米植株的养分供应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平衡。
3. 清除病残体:在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田间残留的病残体,避免病原菌在残体中藏匿,污染土壤,导致病害的再次发生。
4. 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在病害发生的初期,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
常见的药物有氧酸菌素、环菌酯等,但是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量和频率,避免污染土壤和环境。
5. 合理田间管理:在日常田间管理中,要注意加强玉米的灌溉、通风和除草等工作,防止病原菌在植株中侵染生长的机会,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总之,只有全面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保持玉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摘要】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本文旨在探讨玉米大斑病的病原、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技术。
病原主要为玉米大斑病菌,发病原因包括气候、土壤、玉米品种等因素。
化学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杀菌剂,生物防治方法则是利用生物制剂对病害进行防治。
结论部分提出加强玉米大斑病的监测与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于开发更有效的防治技术和病害抗性品种,以减少病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病原因、防治技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监测、管理、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玉米大斑病的危害性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威胁。
病菌主要侵染玉米叶片并产生大面积黑褐色斑点,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叶绿素含量,导致植株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玉米大斑病还会引起玉米籽粒的质量下降和产量减少,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
由于病害传播速度较快,一旦发生便会在田间迅速扩散,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为玉米生产带来巨大危害。
研究表明,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产量损失、质量下降以及经济损失等方面。
及早了解和认识玉米大斑病的危害性,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玉米作物、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防治技术以及相关的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以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防控策略,有效减轻玉米大斑病带来的危害。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究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技术,为有效防控玉米大斑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通过加强玉米大斑病的监测和管理,提高对玉米大斑病的识别和预测能力,降低病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玉米大斑病形成的条件与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形成的条件与防治措施一、玉米大斑病的病因及发病条件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 Physoderma maydis (J. Schrot.) J. Schrot. 所引起的一种病害,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它常常发生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受到这种病害的玉米植株会在幼叶上形成大大小小、不规则形状的黄褐色、水性液泡状斑点,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威胁,严重时甚至造成完全凋萎。
玉米大斑病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 湿度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在高湿度环境下容易生长繁殖,因此高湿度是病害发生的先决条件。
病菌在高湿度的环境中可以长出长长的菌丝,从而对宿主叶片形成侵染,危害玉米幼苗的生长。
2. 温度在适宜的温度下,玉米大斑病菌的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病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迅速繁殖。
病菌在高温环境下的繁殖速度较快,使病害发生的速度也相应提高,因此需要适当控制温度,预防该病发生。
3. 土壤管理适宜的土壤管理可以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玉米大斑病菌在土壤中会存活一定时间,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土壤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翻耕换土等,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
4.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病害传播途径是玉米大斑病的重要成因之一。
病原菌通过种子、空气等途径进行传播,需要防范这些途径的传播可能对玉米植株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育苗期间,需特别加强对玉米种子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菌通过种子传播。
5. 遗传因素玉米本身的遗传特性也是玉米大斑病的形成因素之一,一些品种的抗病能力比较强,而另一些品种则十分容易感染。
因此,研究繁育高抗品种是预防玉米大斑病的关键。
二、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1. 主动消灭病原菌通过一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例如,及时摘除受病害影响的玉米叶片、秸秆等受病害影响的植物部位,以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2. 突出土壤管理土壤管理是预防该病害的关键。
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的水浸、缺氧状况,使土壤保持适度的通气和排水,促进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玉米大小斑病发病条件与防治方法

玉米大小斑病发病条件与防治方法玉米常见的病害有黑粉病、干腐病、纹枯病和病毒病等.但发生最普遍的是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这两种玉米病害在全国产区均有分布,随着品种的频繁更换,在某些地区有加
重的趋势。
一、玉米大小斑病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又称“煤纹病”、“青枯病”、“条斑病”。
小斑病又称“斑点病”。
前期症状有时易混淆。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还会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等部位,大斑病一般为纺锤形的病斑,小斑病一般为椭圆型小班。
玉米大斑病病原有性态为子囊菌门毛球腔菌属,无性态为无性菌类突脐蠕孢属;小斑病病原有性态为子囊菌门旋孢
腔菌属,无性态为无性菌类双极蠕孢属。
二、玉米大小斑病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以及时晴时雨天气是大小斑病最适合的发病条件,旱地玉米连作时发病重,品种单一化发病重,抽穗前后最易感病,夏玉米田发病重且秋玉米种植距离较近也易感病;植株生长健壮且叶色深不易感病。
三、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种种植的丰产抗病品种。
(2)消灭菌源: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性。
(4)及时摘除病叶:摘除病叶,减少再侵染源。
(5)药剂防治:根据病情“挑治”和“普治”相结合。
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

Industrial research产业研究90《农机市场》 2024年第4期1. 病原特征1.1 病原学大斑病凸脐蠕孢属于半知菌亚门、拟盘孢属。
其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呈暗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或淡黄色,椭圆形或圆柱形,具有1—2个隔膜。
在玉米叶片上形成的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边缘明显。
大斑病凸脐蠕孢是自然界中一种广泛分布的真菌,适应能力强。
它可以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对土壤、肥料等环境条件要求不严。
在我国,大斑病凸脐蠕孢主要侵害玉米,尤其在玉米生长季节的高温多雨地区容易发生。
病原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在15~30℃之间都能生长。
在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暗褐色,边缘不整齐,质地绒毛状。
在Czapek培养基上,菌落呈蓝绿色,边缘不整齐,质地绒毛状。
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王金苹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人民政府,山东 滨州 256505作者简介:王金苹(1978—)女,汉族,本科,中级职称。
研究方向:农业技术。
凸脐蠕孢的生活史主要包括以下阶段:分生孢子、侵染、菌丝生长和繁殖。
分生孢子是病菌的主要传播和侵染阶段,通过气孔、伤口等途径侵入玉米叶片。
在叶片内部,病菌形成菌丝,进行繁殖。
随着菌丝的生长,病斑不断扩大,导致叶片枯死。
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可进行多次侵染,使病害不断加重。
1.2 生理分化现象大斑病凸脐蠕孢的生理分化现象是指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形态和生理特征的现象。
大斑病凸脐蠕孢在玉米叶片上的病斑形态多样,从小斑点到大型病斑,不同形态的病斑可能源于病原菌的不同生长阶段。
在PDA培养基上,大斑病凸脐蠕孢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呈暗褐色,有隔膜。
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或淡黄色,椭圆形或圆柱形,具有1—2个隔膜。
病91《农机市场》 2024年第4期原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玉米大斑病又叫煤纹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主要玉米栽培区。
近几年来玉米大斑病在吉林省有加重趋势,为害严重,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可减产50%以上。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症状;病原;发生条件;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68-1
1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一般是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但也常有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
起初在叶片上产生小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斑点。
小病斑逐渐沿叶脉扩大,形成长梭形病斑,病斑一般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可长达15~20厘米,宽2~3厘米,后期变为青褐色或黄褐色。
2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点
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
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病条件下萌发入侵。
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
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田间始见病斑时间:在东北地区,春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7月中旬。
由于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
3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
病原菌为大斑病长蠕孢菌,属半知菌亚门。
分生孢子梗多由病斑上的气孔抽出,单生或2~6枝束生,不分枝,榄褐色;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一或几个,淡榄褐色,梭形、长梭形,多数正直,少数有向一边微弯的,中部最宽,向两端渐细,顶细胞钝圆形,长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9个分隔,脐点明显凸出于基细胞之外,分生孢子在越冬期间能形成厚壁孢子。
菌丝体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以23℃~30℃为最适宜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30℃,适温为20℃。
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23℃~25℃。
4 玉米大斑病的侵染循环
玉米大斑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地面和玉米秸秆垛上的病部越冬,位于土面5~10厘米以下,病残组织内的病菌,同受其他微生物影响,逐渐失去活力。
大斑病在玉米苗期即可发病,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由玉米的气孔及表皮侵入,形成发病中心病株,以后继续蔓延,可形成多次再侵染,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
5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条件
5.1 品种抗病性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
有些地区常流行成灾,是种植感病品种促成玉米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要选择高抗玉米大斑病的品种。
5.2 连作制度
连作地由于越冬的病原体多。
初侵染发生较多,导致再侵染也发生较早较多,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造成的损失也就较为严重。
相反轮作造成损失,也就较轻。
5.3 气象条件
在品种感病和有足够的菌源前提下,气象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决定因素。
一般温度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孢子萌发,侵染和孢子形成。
在长春地区6、7、8月份的平均气温多在15℃~28℃之间,雨量比较集中,当雨量超过80毫米则病情发生严重。
尤其是7月份雨量在40毫米以下,即使在8月份雨量适中,当年也为轻病发生年。
5.4 栽培条件
栽培条件对病害轻重有一定影响。
如秋翻地病轻,不翻地病重;间作病轻,清种病重;轮作病轻,连作病重;肥沃地病轻;瘠薄地病重,合理密植病轻,种植过密病重;追肥病轻,不追肥病重。
总之,凡能促进玉米生育健壮,而不利于病菌侵染的栽培措施都有利于减轻病害,反之则使病害加重。
6 病情调查
为了掌握病情发生程度和发展趋势,选择代表田块,每块田选五点。
品种抗病性鉴定应以玉米吐丝后15天左右的病情为标准。
玉米大斑病发病情况共分7级。
即:0级,全株叶片无病;0.5级,全株叶片有零星病斑,占叶面积1%左右;1级,全株叶片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5%~10%;2级,全株叶片有中量病斑,占叶面积10%~25%;3级,植株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出现大片枯死,中上部有中量病斑占叶面积10%~25%;4级,下部叶片病枯,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出现大片枯死,上部有中量病斑;5级,全株基本枯死。
7 防治方法
7.1 综合防治
针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从生产实际出发,当前应采取选用高抗玉米大斑病的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主要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玉米大斑病菌属于弱寄生菌,当植株从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时最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因此增施粪肥可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如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
由于该病存在阶段抗病性问题,可适当早播以避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此外,应注意合理密植,以降低田间湿度。
在病残体中越冬的病菌是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因此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株(叶)效果较好,如深埋病残体,及时打除底叶等。
7.2 药剂防治
所需药剂:①50%多菌灵500倍液;②41%木春3号乳油1500倍液;③25%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④40%克瘟散乳油500倍液。
发病初期叶面喷雾,以后每隔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
作者简介:郭秀珍(1971-),女,吉林省榆树市大坡镇农业站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