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小斑病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防治

图4.3.2-4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病害循环
四.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杂交种。 2.栽培防治 实行间作套种,适时早播,合理 密植,勤中耕,科学管水,调节农田小气候使之不 利发病。 3.摘除病叶 两种叶斑病一般都是先下部叶片 后上部叶片逐渐发病,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 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隔7~10天再去除3~5片 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病规律 四、综合防治
概述
大斑病又名煤纹病,小斑病又名斑点病。大 斑病与小斑病是玉米上普遍发生的两种病害。发 生轻时对产量影响不大,严重时则能使叶片全部 枯死,造成大减产。我国自大面积推广杂交品种 以来,大斑病与小斑病均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 玉米的高产、稳产。
2.小斑病 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于叶面上产生暗色水渍 状小斑。
图4.3.2-2 玉米和小斑病菌无性世代同属半知菌 亚门的突脐孢属和离蠕孢属。
大斑病菌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伸出,不分支。 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弯处,孢子梭形, 褐色。
小斑病菌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伸出,褐色, 丛生。分生孢子褐色,近圆筒形。子囊壳黑色,近 球形。
4.化学防治 玉米抽雄灌浆期是化学防治的关 键时期。
选用代森锌水剂或丙环·嘧菌酯乳油或吡唑嘧 菌酯乳油加水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2~3次。
二测试练习题
1.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为(青褐色水渍状小斑点 ), 几天后很快沿( 叶脉 )向上下扩展成( 梭形 )大斑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 黑褐色霉层 ),为病菌 的(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2.两种病菌主要靠病株上长出( 分生孢子 )借助 (风雨 )传播引起再侵染。化学防治玉米大斑病和小 斑病的关键时期是( 抽雄灌浆期 ),可选用( 嘧菌酯 )、( 代森锌 )等。(任写两种)
玉米大小斑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doc

玉米大小斑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玉米抽雄后发病重。
玉米大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上。
病原为真菌性病害。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玉米大小斑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玉米大小斑病的识别
病斑先由中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
病斑最初水溃状,边缘界限不清晰,很快变为青灰色大斑,有时几个连在一起,成不规则形,可长达数寸到1尺以上,最后成为褐色枯死斑。
潮湿时病斑上出黑色霉状,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或分生孢子,病斑的维管束被病菌的菌丝体所堵塞,影响水分的输导,造成局部萎焉。
玉米连茬种植、施肥不足,特别是抽雄后脱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播种过迟均利于发病。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控制菌源,去除老叶增施磷肥,加强管理。
3、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50~70kg,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统称为玉米叶斑病。
)宣威市植保植检站王怀选(一)病原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高粱专化型表现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
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
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微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
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 小种无这种专化性。
(二)症状大小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较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
小斑病发病稍早。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纺锤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
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
大斑病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 -10 厘米,宽 1-2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天气潮湿时,大小斑病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
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三)侵染循环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大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
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上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 5 ~ 7 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浸染造成病害流行。
在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分叶片扩展(垂直扩展)。
自然条件下,还侵染高梁。
(四)发病条件1、大面积种植感病杂交种是大小斑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过去种植传统品种较多,由于品种多样化,遗传基础广泛,适应性较强,病害发生轻。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

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玉米小斑病
由玉米平脐蠕孢引起,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两种病菌虽同属但不同种。
发病条件与影响因素比较
玉米大斑病
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特别是在多雨、多露、多雾的天气条件下更易发病。连作地、地势低 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施氮肥过多、植株过密等情况下发病较重。
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单一的防治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需要将多种防治技术进行集成和示范,形成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同 时,需要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防治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条件
温度20~25℃、相对湿度 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 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持 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 到抑制。
栽培管理
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 不良、氮肥不足、种植过 密、通风透光差等条件均 易导致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与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
栽培管理
连作、密植、氮肥过多等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会加 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与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有效措 施之一。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 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清 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化学防治
综合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 喷雾防治,注意轮换用药,以免产生抗药 性。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玉米大斑病 和小斑病进行防治,如使用生物农药等。同 时,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自然控 制。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01
玉米大小斑病的识别与防治和治疗

清除田间杂草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可以减少病原 菌的传播和繁殖,降低病害的发生 。
适时灌溉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有利于玉米 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在干旱 时期,及时灌溉可以减轻大小斑病 的发生。
调整播种时间
•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整玉米的播种时间,可以避免大 小斑病的高发期。在病害高发季节,适当提前或推迟播种,可 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及时除草
过度施肥会导致玉米植株徒长,抗病能力 下降,因此,合理施肥对提高玉米抗病能 力和产量都有益。
调整种植时间
杂草会与玉米植株争夺养分,影响玉米的 生长和抗病能力,因此要及时除草。
某些地区玉米大小斑病的高发期在夏季, 因此,避开病害高发期种植可以降低发病 率。
防治技术展望
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或生物农药进行病害 防治,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 等优点,是未来防治玉米大小斑
02
玉米大小斑病的预防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选择是预防玉米大小斑病的重要措施。选择对大小斑病具有抗性的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 病害的发生。
在选择抗病品种时,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以确保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病性。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
适当增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 免玉米生长过于茂盛,增加感
玉米大小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和治疗
2023-11-14
目录
• 玉米大小斑病的症状和识别 • 玉米大小斑病的预防措施 • 玉米大小斑病的治疗方法 •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经验分享
01
玉米大小斑病的症状和识 别
症状识别
玉米大斑病
叶片上产生梭形或纺锤形病斑,病斑灰褐色,长5-10厘米, 宽1-2厘米,严重时几个病斑相连,叶片枯死。潮湿时,病斑 上产生灰黑色霉层,后期有黑色或灰黑色玉米大小斑病孢子 囊及孢子。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doc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
玉米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青枯病、纹枯病等,当然也少不了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呢?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好治吗?文章中我们一同来介绍下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又分别叫大叶斑病和小叶斑病。
两种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侵染叶鞘、苞叶。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但以玉米抽出雄穗后发病最重。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发病症状
小叶斑病发生较早,在叶片上的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近椭圆形黄褐色病斑。
后期形成比较大而不规则的病斑。
大叶斑病在玉米植株67-100厘米高处的叶片上出现,病斑大而少。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很快变为青灰色,以后扩大成枯黄色长纺锤形条斑,严重时叶片多枯死。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黑色霉状物。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为理想、最经济的防治方法。
(2)适时早播。
中晚熟品种,改复直播为套种。
播期适当提前,可降低发病率。
(3)加强前期水肥管理,增强玉米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800倍液喷雾或用65%的可湿性代森锌400-500倍液喷雾,但效果均不理想。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资讯,玉米大小斑病防治,对于品种、水肥管理都要及时到位!希望文章对大家有帮助哦!。
农病课件10.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
二、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 上。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扩展成为梭形大斑, 长5~4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 则大斑。
后期病斑长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 变黄枯死。下部叶片先发病。
玉米大斑病
三、病原
Exserohilum turcicum无性 态菌物大斑凸脐蠕孢。
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 子梗自气孔伸出,分生孢子 着生于孢子梗顶端,梭形或 长梭形。自然条件下一般不 产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 果黑色,椭圆行至球形。
玉米大斑病
四、传播侵染途径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在玉米病残体上 越冬,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玉米生长季节,越 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 叶片,事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侵入玉米植株。经 10~14天,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 形成枯死病斑。潮湿气候条件下病斑可产生大量 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三)玉米小斑病的病原
玉米小斑病菌无性态为Bipolaris maydis 玉蜀黍平脐蠕孢菌,有 性态。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异旋孢腔菌。子囊 座黑色,近球形,顶端钝圆,基 部具短柄。子囊孢子长线形,彼 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 膜。无性态的分生孢子梗散生在 病叶孢子病斑两面,从叶上气孔 或表皮细胞间隙伸出,2-3根束 生或单生,榄褐色至褐色,伸直 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 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 孢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 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或 侧方长出,长椭圆形,多歪向一 方,褐色或深褐色,脐点明显。
(二)玉米小斑病症状
玉米小斑病从玉米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生, 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病斑主要集中在叶 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病斑初呈水渍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 缘色泽较深,轮廓清楚,有时病斑可见2-3个 同心轮纹。病斑初呈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椭 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病斑进一步发展时, 内部略褪色,后逐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 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 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 能,导致减产。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

成功案例二: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方案
总结词
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方案。在另一个地区,农业技术人 员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玉米生长情况,因地制宜地 制定了防治大、小斑病的方案。
详细描述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湿度较大,有利于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制 定了以下方案:一是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二是加强 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三是 合理施肥,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四是发病初期喷 洒针对性杀菌剂,并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 药性。通过实施这一方案,该地区的玉米大、小斑病得 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及时识别大、小斑病的症状有 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避免混淆与其他玉米病害的症 状,确保防治效果
对于大规模种植的玉米田,症 状识别是指导农民进行科学防
治的关键步骤
02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病规 律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
症状识别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病斑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的斑点, 有褪绿的晕圈,以后沿叶脉方向扩展为长条斑或呈矩形,病斑灰褐色,后期病斑中间为灰 白色,边缘褐色。
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菌剂,如丙环唑、 氟硅唑等。
严格按药剂使用说明操作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用药,注意安全间隔期,避免对作物 产生药害。
生物防治措施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一些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对大、小斑病有较好的防治 效果。
增加有益菌群
通过施用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群 的数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发病条件
小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耕作制度等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大小斑病发生与防治
时间:2013-4-16 14:15:00 来源:-
一、玉米大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玉米抽雄后发病重。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包叶。
病原为真菌性病害,
二、发生规律:椭圆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分生孢子在23—25℃时最易产生,在适温的条件下,如再有充足的水分(降雨)则病势迅速发展,很容易导致大流行。
7-8月温度适宜小斑病的发生流行,玉米也正处在拔节出穗阶段,如果降雨天数多,田间相对湿度高,则往往引起玉米小斑病的严重发生。
玉米连茬种植、施肥不足,特别是抽雄后脱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播种过迟均利于发病。
三、防止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控制菌源,去除老叶增施磷肥,加强管理。
3、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50~70kg,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玉米螟防治技术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
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
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一15%。
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
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二形态特征
1成虫:玉米螟成虫体长13一15毫米,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2 卵:玉米螟卵块由20一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3幼虫: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一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4 蛹:玉米螟蛹15一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一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三生活史及习性
1 生活史;
玉米螟在黑龙江一年发生一代,在辽宁一年发生2代,在我们吉林一年发生1一2代。
不论一年发生几代,都是以最后一代的老熟幼虫在寄主的秸秆、穗轴、根茬及杂草里越冬,其中75%以上幼虫在玉米秸秆内越冬。
越冬幼虫春季化蛹、羽化、飞到田间产卵。
化蛹期:越冬代幼虫在5月末至6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田间开始见到越冬成虫,越冬代蛹羽化盛期是6月末。
产卵期:越冬代蛹羽化盛期也是成虫的产卵盛期,成虫产卵盛期是6月末到7月上旬,卵期一般是5一7天。
幼虫期:玉米螟卵孵化盛期约7月中、下旬,也就是第一代玉米螟幼虫开始危害田间的玉米的时期,危害最严重时期是7月下旬一8月下旬。
9月份幼虫进入越冬状态。
2 生活习性:
成虫习性:玉米螟成虫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躲藏在杂草、茂密的作物间,夜晚飞出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
玉米螟雌蛾羽化后不久开始分泌性外激素,有强烈的性引诱现象,当天既能交尾,1一2天内即能达产卵高峰。
产卵习性:玉米螟特别喜欢把卵产在生长旺盛、植株高大、叶
色浓绿的玉米中部叶片背面中脉两侧。
50厘米以下小苗和老熟植株上着卵很少,每头雌蛾可产卵10一20块约300一600粒,卵期一般5一7天。
幼虫习性:幼虫多在上午孵化,幼虫孵化后先群集在卵壳上,有啃食卵壳的习性,经1个小时左右开始爬行分散、活泼迅速、行动敏捷,被触动或被风吹即吐丝下垂,随风飘移而扩散到临近植株上。
幼虫有趋糖、趋触(幼虫要求整个体壁尽量保持与植物组织接触的一种特性)、趋湿、背光四种习性。
所以4龄前表现潜藏,潜藏部位一般都在当时玉米植株上含糖量较高、潮湿而又隐蔽的心叶、叶腋、雄穗包、雌穗花丝、雌穗基部等,取食尚未展开的心叶叶肉,或将纵卷的心叶蛀穿,致使叶片展开后出现排列整齐的半透明斑点或孔洞,即俗称花叶。
4龄后幼虫开始蛀茎,并多从穗下部蛀入,蛀孔处常有大量锯末状虫粪,是识别玉米螟的明显特征,也是寻找玉米螟幼虫的洞口。
四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
如果百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一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2 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螟最大,适于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一30℃之间、旬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
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春季复苏的越冬幼虫必须咬嚼潮湿的秸秆和吸食雨水,取得足够的含水食物后才能化蛹。
成虫羽化后,也必须饮水才能正常产卵。
成虫产卵后,卵的孵化、初孵幼虫都要求较高的相对湿度。
调查统计,相对湿度在25%以下,玉米螟成虫不产卵或极少产卵;相对湿度在40%以上时产卵量增加;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产卵达到高峰;相对湿度在90%时卵的孵化率达100%。
因此5、6月份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气候温和,常有利于玉米螟的大发生;如果5、6月份干旱少雨,不利于玉米螟发生。
如果今年5月份降雨日过多、雨量大、气温低、造成越冬幼虫死亡率增加,就抑制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3 天敌: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
捕食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抗虫品种:不同品系的玉米对玉米螟抗性强弱不同,玉米螟发生强弱也不同。
近年研究抗螟玉米品系在心叶期的心叶中含有抗螟素,抑制初龄幼虫的发育,甚至引起死亡。
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心叶期抗虫新品种,对减轻心叶期螟害将起到重要作用。
五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防治玉米螟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在玉米螟生长的各个时期采取对应的有效防治方法,在全省的各县(市)联防、在全
县的个村屯联防,一定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
1 灭越冬幼虫:在玉米螟冬后幼虫化蛹前期,处理秸秆(烧柴)
机械灭茬、白僵菌封垛等方法来压低虫源,减少化蛹羽化的数量。
白僵菌封垛的方法是:越冬幼虫化蛹前(4月中旬),把剩余的秸秆垛按每立方米2两白僵菌粉,每立方米垛面喷一个点,喷到垛面飞出白烟(菌粉)即可。
一般垛内杀虫效果可达80%左右。
2 灭成虫:因为玉米螟成虫在夜间活动,有很强的趋光性
所以设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等诱杀玉米螟成虫,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诱杀7月末结束,晚上太阳落下开灯,早晨太阳出来闭灯。
不但诱杀玉米螟成虫,还能诱杀所有具有趋光性害虫。
3 灭虫卵:利用赤眼蜂卵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内吸收其营养,致使玉米螟卵破坏死亡而孵化出赤眼蜂,以消灭玉米螟虫卵来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
方法是; 在玉米螟化蛹率达20%后推10天,就是第一次放蜂的最佳时期,约6月末到7月初、隔5天为第二次放蜂期,两次每亩放1.5万头,放2万头效果更好。
4灭田间幼虫:可用自制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杀死玉米螟幼虫。
第一玉米心叶中期,用白僵菌粉0.5公斤拌过筛的细砂5公斤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白僵菌就寄生在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体内,来杀死田间幼虫。
第二在心叶末期,用50%辛硫磷乳油1公斤,拌50一75公斤过筛的细砂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杀死幼虫,1公顷1.5一2
公斤辛硫磷即可。
第三用自制溴氰菊酯颗粒剂、杀灭菊酯颗粒剂投放在玉米心叶内,每株1一2克。
第四在玉米心叶期,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把药液喷施在玉米植株上部叶片,杀死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
可用药剂为:40%氧化乐果加4.5%高效氯氰菊酯(或2.5%氟氯氰菊酯)。
30%速克毙等菊酯类、有机磷类杀虫剂30一5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