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小斑病

合集下载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防治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防治

图4.3.2-4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病害循环
四.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杂交种。 2.栽培防治 实行间作套种,适时早播,合理 密植,勤中耕,科学管水,调节农田小气候使之不 利发病。 3.摘除病叶 两种叶斑病一般都是先下部叶片 后上部叶片逐渐发病,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 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隔7~10天再去除3~5片 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病规律 四、综合防治
概述
大斑病又名煤纹病,小斑病又名斑点病。大 斑病与小斑病是玉米上普遍发生的两种病害。发 生轻时对产量影响不大,严重时则能使叶片全部 枯死,造成大减产。我国自大面积推广杂交品种 以来,大斑病与小斑病均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 玉米的高产、稳产。
2.小斑病 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于叶面上产生暗色水渍 状小斑。
图4.3.2-2 玉米和小斑病菌无性世代同属半知菌 亚门的突脐孢属和离蠕孢属。
大斑病菌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伸出,不分支。 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弯处,孢子梭形, 褐色。
小斑病菌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伸出,褐色, 丛生。分生孢子褐色,近圆筒形。子囊壳黑色,近 球形。
4.化学防治 玉米抽雄灌浆期是化学防治的关 键时期。
选用代森锌水剂或丙环·嘧菌酯乳油或吡唑嘧 菌酯乳油加水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2~3次。
二测试练习题
1.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为(青褐色水渍状小斑点 ), 几天后很快沿( 叶脉 )向上下扩展成( 梭形 )大斑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 黑褐色霉层 ),为病菌 的(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2.两种病菌主要靠病株上长出( 分生孢子 )借助 (风雨 )传播引起再侵染。化学防治玉米大斑病和小 斑病的关键时期是( 抽雄灌浆期 ),可选用( 嘧菌酯 )、( 代森锌 )等。(任写两种)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异同点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异同点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异同点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上常见的病害,它们在病症表现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下面将介绍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
1. 病原体: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大斑病的病原菌是大斑病菌,而小斑病的病原菌是小斑病菌。

2. 症状:大斑病和小斑病都会在叶片上形成斑点,斑点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中间凹陷。

叶片的颜色也会变黄或褐色。

3. 影响:大斑病和小斑病都会对玉米产生一定的影响,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不同点:
1. 发病时间:大斑病通常在玉米幼苗期发病,而小斑病则在成熟期发病。

2. 病斑大小:大斑病的病斑通常比小斑病要大,直径可达5厘米以上;小斑病的病斑直径通常不超过2厘米。

3. 病症形态:大斑病的病斑表面凸起,中间凹陷,有许多小凸起,而小斑病的病斑表面是平的,没有凸起。

4. 防治方法: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大斑病,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喷洒或者进行病害间套作,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而对于小斑病,可以采用旋转种植、清除病株、灌溉控制
等方法来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虽然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在病症表现上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在发病时间、病斑大小、病症形态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玉米种植者来说,了解它们的异同点可以更好地进行防治和管理。

玉米十大病害

玉米十大病害

玉米十大病害识别一、玉米大、小斑病①大斑病。

侵害叶片。

病斑长棱形,淡褐色或青灰色,有时边缘颜色稍深,上生黑色霉层。

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长条斑,叶片枯死。

②小斑病。

主要侵害叶片,叶鞘也偶有发生。

叶片病斑椭圆形,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

有时病斑无明显边缘,但有1-2个同心轮纹。

有时病斑较大,在叶脉间形成长条斑。

天气潮湿时,生黑色霉层。

发生急剧时叶片布满无轮纹的小斑点,迅速枯死。

二、玉米圆斑病主要侵害果穗或叶片。

果穗被害时从苞叶开始发病,再向果穗蔓延,籽粒和穗轴变成黑褐色形成穗腐,最后籽粒黑腐干缩。

一般果穗中部或尖部被害较多,病部凹陷,果穗弯曲。

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叶片病斑散生呈卵圆形至圆形,大小为0.3-0.5厘米,病斑褐色,边缘深褐色。

有时汇合成长条斑,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有黑色霉层。

三、玉米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果穗、苞叶和雄花。

叶片病斑初期为淡黄色的褪绿小点,后渐为圆形及椭圆形隆起。

病斑黄褐色至褐色,散生或聚生。

后期,包被破裂,散出铁锈色粉末。

玉米生长后期,病斑上出现圆至椭圆形乃至条形黑色突起物,破裂散出黑色粉末。

四、玉米纹枯病最初主要发生在近地面的叶鞘和叶片上,逐渐向上发展。

叶鞘病斑椭圆形,红色或紫红色,常互相接合成不规则的云纹状斑。

湿度大时,在寄主表面集结成暗色菌核。

干燥气候下,病斑中部草绿色,边缘灰褐色,菌核稍动即落。

五、玉米矮缩花叶病初期幼叶基部出现长叶,或在幼嫩叶片的细脉间沿脉表现不规则、椭圆形、断续排列的失绿狭窄条纹。

后期病部扩展到全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或在叶的一侧和顶端,或在边缘与中脉间产生条斑。

当植株老熟时,叶片多转变为红色至红紫色,有时只在斑驳的部分转为褐色。

早期感病的植株严重矮化,分蘖多或果穗短小、不实,有时在一个节上生几个果穗或节间缩短。

晚期被害植株高度正常。

六、玉米粗缩病感病植株显著矮化,叶色多呈浓绿色,叶片宽而短、脆、硬,节间缩短,顶叶丛生,呈对生状。

麦套夏玉米,一般在苗期5-6片叶时即可感病。

玉米大小斑病如何区分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技术.doc

玉米大小斑病如何区分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技术.doc

玉米大小斑病如何区分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是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病害之一,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起初的病斑为浅褐色水渍状小点,逐渐发展成与叶脉平行的两端稍圆的很多小斑点,相近的病斑连在一起,边上有紫色或红色的晕圈,潮湿时病斑上还会出现灰黑色毛状物。

与小斑病相似的还有一种叫大斑病。

大斑病的病斑少而大,病斑多呈长纺锤形状。

这两种病害严重发生时都会使叶片大量提前枯死,对玉米的生产的影响都很大。

一般高温、多雨多雾天气、连作地、低洼地、过于密植和品种抗病性差的地块发病严重。

两者的区别在于大斑病流行要求的温度偏低,以18-22为适宜,超过25有抑制作用;小斑病的流行适温却在25以上。

玉米大小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

植株感病后,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同一叶片,大小斑可混合发生,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叶绿素降低,光合作用下降,影响籽粒灌浆。

玉米大斑病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发生。

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

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玉米大斑病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10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隔十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玉米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

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适宜温度26~29℃。

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一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

玉米小斑病防治: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doc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doc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
玉米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青枯病、纹枯病等,当然也少不了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呢?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好治吗?文章中我们一同来介绍下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又分别叫大叶斑病和小叶斑病。

两种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侵染叶鞘、苞叶。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但以玉米抽出雄穗后发病最重。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发病症状
小叶斑病发生较早,在叶片上的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近椭圆形黄褐色病斑。

后期形成比较大而不规则的病斑。

大叶斑病在玉米植株67-100厘米高处的叶片上出现,病斑大而少。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很快变为青灰色,以后扩大成枯黄色长纺锤形条斑,严重时叶片多枯死。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黑色霉状物。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为理想、最经济的防治方法。

(2)适时早播。

中晚熟品种,改复直播为套种。

播期适当提前,可降低发病率。

(3)加强前期水肥管理,增强玉米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800倍液喷雾或用65%的可湿性代森锌400-500倍液喷雾,但效果均不理想。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资讯,玉米大小斑病防治,对于品种、水肥管理都要及时到位!希望文章对大家有帮助哦!。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症状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症状

2023-11-05contents •玉米大斑病症状•玉米小斑病症状•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的区别•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方法•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对产量的影响•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预防措施目录01玉米大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渍状青灰色斑点,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形成梭形或纺锤形的大病斑。

病情加重病斑逐渐变成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严重时病斑融合成大片,导致叶片枯死。

叶片症状叶鞘上产生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边缘深褐色、中间浅褐色的椭圆形病斑。

病情加重多个病斑融合成一个大斑,导致叶鞘枯死。

发病初期苞叶上产生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纺锤形的大病斑。

病情加重多个病斑融合成一个大斑,导致苞叶枯死。

根茎上产生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椭圆形或长条形的病斑。

发病初期多个病斑融合成一个大斑,导致根茎组织腐烂,植株死亡。

病情加重根茎症状02玉米小斑病症状叶片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2-3毫米大小的椭圆形病斑。

病斑沿叶脉方向扩展,颜色为深褐色,周围有淡黄色晕圈。

在潮湿环境下,病斑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逐渐坏死,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叶鞘症状叶鞘上会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颜色为深褐色或黑色。

病斑的大小和形状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

苞叶上会出现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颜色为深褐色或黑色。

病斑的大小和形状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

VS03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的区别叶片上形成较大面积的病斑,病斑呈长梭形或纺锤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

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死。

叶片上形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边缘有褐色晕圈,中部呈灰褐色,潮湿时病斑上有灰黑色霉层。

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叶片枯死。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症状区别玉米大斑病由大斑突脐蠕孢菌引起,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温暖、高湿、多雨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连作、种植密度过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情况下容易发病。

农病课件10.玉米大小斑病

农病课件10.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
二、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 上。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扩展成为梭形大斑, 长5~4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 则大斑。
后期病斑长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 变黄枯死。下部叶片先发病。
玉米大斑病
三、病原
Exserohilum turcicum无性 态菌物大斑凸脐蠕孢。
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 子梗自气孔伸出,分生孢子 着生于孢子梗顶端,梭形或 长梭形。自然条件下一般不 产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 果黑色,椭圆行至球形。
玉米大斑病
四、传播侵染途径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在玉米病残体上 越冬,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玉米生长季节,越 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 叶片,事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侵入玉米植株。经 10~14天,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 形成枯死病斑。潮湿气候条件下病斑可产生大量 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三)玉米小斑病的病原
玉米小斑病菌无性态为Bipolaris maydis 玉蜀黍平脐蠕孢菌,有 性态。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异旋孢腔菌。子囊 座黑色,近球形,顶端钝圆,基 部具短柄。子囊孢子长线形,彼 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 膜。无性态的分生孢子梗散生在 病叶孢子病斑两面,从叶上气孔 或表皮细胞间隙伸出,2-3根束 生或单生,榄褐色至褐色,伸直 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 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 孢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 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或 侧方长出,长椭圆形,多歪向一 方,褐色或深褐色,脐点明显。
(二)玉米小斑病症状
玉米小斑病从玉米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生, 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病斑主要集中在叶 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病斑初呈水渍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 缘色泽较深,轮廓清楚,有时病斑可见2-3个 同心轮纹。病斑初呈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椭 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病斑进一步发展时, 内部略褪色,后逐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 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 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 能,导致减产。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

成功案例二: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方案
总结词
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方案。在另一个地区,农业技术人 员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玉米生长情况,因地制宜地 制定了防治大、小斑病的方案。
详细描述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湿度较大,有利于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制 定了以下方案:一是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二是加强 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三是 合理施肥,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四是发病初期喷 洒针对性杀菌剂,并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 药性。通过实施这一方案,该地区的玉米大、小斑病得 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及时识别大、小斑病的症状有 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避免混淆与其他玉米病害的症 状,确保防治效果
对于大规模种植的玉米田,症 状识别是指导农民进行科学防
治的关键步骤
02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病规 律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
症状识别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病斑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的斑点, 有褪绿的晕圈,以后沿叶脉方向扩展为长条斑或呈矩形,病斑灰褐色,后期病斑中间为灰 白色,边缘褐色。
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菌剂,如丙环唑、 氟硅唑等。
严格按药剂使用说明操作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用药,注意安全间隔期,避免对作物 产生药害。
生物防治措施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一些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对大、小斑病有较好的防治 效果。
增加有益菌群
通过施用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群 的数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发病条件
小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耕作制度等因素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统称为玉米叶斑病。


宣威市植保植检站王怀选(一)病原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高粱专化型表现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

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

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微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

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 小种无这种专化性。

(二)症状
大小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较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

小斑病发病稍早。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纺锤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

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

大斑病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 -10 厘米,宽 1-2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天气潮湿时,大小斑病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

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三)侵染循环
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大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

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上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 5 ~ 7 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浸染造成病害流行。

在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分叶片扩展(垂
直扩展)。

自然条件下,还侵染高梁。

(四)发病条件
1、大面积种植感病杂交种是大小斑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过去种植传统品种较多,由于品种多样化,遗传基础广泛,适应性较强,病害发生轻。

2、大小病斑的致病性容易变异。

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就会逐步形成优势的强致病力菌系,侵染玉米,带来极大危害。

3、月平均气温 25 ℃以上,雨量多,两个月的总雨量在 500 毫米以上,病害易流行。

4、玉米连茬种植,施肥不足,特别是抽雄后脱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

播种过迟等均利于发病。

(五)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在大小斑病为主的地区,可选用抗大小斑病的杂交种。

2、加强栽培管理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播种前尽早处理完地里堆放的玉米秸秆,土壤深耕高温沤肥,杀灭病菌。

施足底肥,增施磷肥.重施喇叭口肥。

及时中耕、灌水,加强田间管理,增强玉米抗病力。

3、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病叶,有明显推迟病害流行,减轻危害的效果。

具体作法是:玉米抽雄前,田间病株率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这时病斑仅发生在植株下部2 -3 片叶,尚未向植株中、上部蔓延扩展,重点对感病品种及时摘除底部2 -3片病叶,清除出田外集中处理。

4、药剂防治
在玉米抽穗前后,病情扩散前开始喷药。

喷药前先摘除底部病叶,防效较好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

隔 7-8天喷1次,连续防治2-3 次。

(五)测报调查规范
1、调查时间发病始期至流行终止期,每7天进行一次调查。

2、调查取样方法选择有代表性早、中、迟三类型田的当家品种各一个,常年发病有代表性的指示品种一个,每类型的田块调查5点,梅花型取样,每点2
株,共查10株。

记录在结果表1中。

3、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占叶面积的3%以下;2级:病斑占叶面积的3%-10%以下;3级:病斑占叶面积的11%-20%以下; 4级:病斑占叶面积的21%-50%以下;
5级:病斑占叶面积的50%以上。

4、调查结果记载
玉米大小斑病系统调查记载表
这里病叶率(%)指发病叶片数占调查总叶片数的百分数。

病叶率(%)=发病叶数/调查总叶数
病情指数(%)=∑(各级发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2011年10月2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