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及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玉米常见病虫害都有哪些

玉米常见病虫害都有哪些

玉米常见病虫害都有哪些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很多地方都有种植玉米,但是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收成,那么玉米常见病虫害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很多地方都有种植玉米,但是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收成,那么玉米常见病虫害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大斑病1、症状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叶鞘、苞叶部位,发病后叶片下面会出现青色的水渍状斑点,并且会向叶脉两端扩散,变为梭形(面积约为5-10厘米左右),病情严重时叶片会枯死。

2、防治方法(1)发病初期,亩用50-100克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每隔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2)心叶末期至抽雄期,亩用50克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每隔10天喷1次,连喷3次。

二、小斑病1、症状植株的叶片、茎部、果穗为此病害的主要危害部位,发病后,病部会出现褐色的水渍状小病斑,之后病斑会扩大至0.5厘米左右,形状呈椭圆形,边缘具有紫红色晕圈,导致叶绿组织受损,穗粒腐烂掉落。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三、锈病1、症状(1)植株的叶片、果穗、苞叶为此病害的主要危害部位,发病后,叶片的正反面会出现浅黄色斑点,之后斑点会逐渐扩散成长圆形的脓疤(颜色多为褐色),脓疤破裂后会飘散出铁锈色的粉状物。

(2)发病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的圆形突起物,破裂后会飘散出黑色粉末,导致叶片提前枯死。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施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每隔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四、茎腐病1、症状植株的根茎部是此病害的主要危害部位,发病后,植株的茎基部皮层变为淡黑色(环绕茎基部1圈),叶片会变黄枯萎,如果病情较严重,则茎基部和根部会腐烂,导致全株死亡。

玉米大斑病症状表现 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玉米大斑病症状表现 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玉米大斑病症状表现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有哪些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苞叶、籽粒,是以叶部产生大型病斑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玉米大斑病症状表现是什么,以及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一、玉米大斑病的症状特征玉米大斑病的典型证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公分以上,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

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杰色,最后变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二、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病害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第一,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

第二,存在大量病菌。

第三,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因此,病害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斑病的根本途径。

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差异,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保玉七号、屯玉7号、云瑞7号、海禾14号、晴三、会单四号、兴黄单892、登海3号、滇丰4号、云瑞l号、云瑞2号、云瑞8号、路单l0号、曲辰三号、海禾2号等。

2、抓好田间管理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发病初期,底部4个叶发病以前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

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

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植株生育不良易受侵染,即使抗性品种在缺水时也不能表现出其抗病潜力。

3、药剂防治可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稻瘟净l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必要时隔7天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三、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因素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湿度的主要的。

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是20-25摄氏度,小斑病菌稍高于大斑,适温是20-32摄氏度。

因此小斑病在夏玉米种植区较严重,而大斑病则在春玉米区较严重。

降雨量大、湿度高,易造成病害的的流行。

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斑病的最有效方法。

2.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科学施肥、加强排水、定期翻耕、长势调整等措施,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增强植株抵抗力,降低病害发生。

3.合理布局:避免串传,合理布局也是防治大斑病的重要措施。

4.种植绿肥:在收获玉米后,建议种上绿肥,如木薯等,进行地力调整,同时也能减少病害的发生。

5.化学防治:在病情发现早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化学防治,如使用除草剂、杀菌剂等,但使用药剂时要注意安全和药剂使用量。

6.生物防治:在病情发现早期,可以使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使用生防剂等,它们能有效控制各种病害。

7.物理防治:在病情发现早期,可以使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如摘掉病叶、对采取大斑病植株进行处理等。

8.彻底消灭病源:在发现病害时,要立即将病株全部处理,避免病害扩散。

玉米大班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大班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大班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大班病可是让咱农民朋友头疼的大问题呀!那咱就得好好想想办法来对付它。

玉米大班病一旦发作起来,那可不得了,就像一场灾难降临到玉米地里。

它会让玉米的叶子上出现大块大块的病斑,就跟被谁狠狠打了几拳似的,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那怎么防治呢?首先咱得从选种开始,就好比建房子得选好根基一样。

要选那些抗病能力强的玉米种子,这可不能马虎。

就像战士上战场得有好装备呀!然后呢,轮作也很重要啊!老是在同一块地里种玉米,那病菌不就越积越多啦?就像总在一个地方待着,垃圾不就堆起来了嘛!
施肥也得讲究,不能乱施一通。

要给玉米提供它真正需要的营养,让它长得壮壮的,就像人要吃得健康才能身体好一样。

这样它才有足够的抵抗力去对抗大班病呀!还有田间管理,不能让地里杂草丛生的,那不是给病菌提供温床嘛!要及时清理,保持干净整洁。

再说说药剂防治,这就像是给玉米请了个医生。

在关键时候,该用药就得用药,可不能心疼那几个钱。

但也得用对药,不能瞎用,不然不但没效果,还可能起反作用呢!
咱农民种玉米不容易呀,可不能让大班病给毁了。

大家都行动起来,按照这些方法去做,难道还怕斗不过大班病?咱肯定能让玉米长得好好的,迎来丰收的喜悦!玉米大班病没什么可怕的,只要咱用心去防治,就一定能成功!。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由真菌产生,主要寄生于玉米叶片、茎和穗部,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发病原因:1. 气候因素:高温潮湿的天气会促进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2. 病原菌: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褐斑病菌。

其孢子可以在土壤和残体中长期存活,一旦条件适宜,孢子就会发芽并侵染玉米植株,造成病害。

3. 生理因素:玉米植株的生理状态和抗病能力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

如果玉米植株生长缓慢、缺乏养分或受到其他病害的攻击,就容易受到大斑病的侵染。

防治技术:1. 种植抗病品种: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遗传工程手段,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玉米中,提高其抗病能力。

2. 精准施肥:给玉米适量施肥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其抵御病害的能力。

但是,过量的施肥会增加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因此,要做好精准施肥,保证玉米植株的养分供应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平衡。

3. 清除病残体:在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田间残留的病残体,避免病原菌在残体中藏匿,污染土壤,导致病害的再次发生。

4. 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在病害发生的初期,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

常见的药物有氧酸菌素、环菌酯等,但是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量和频率,避免污染土壤和环境。

5. 合理田间管理:在日常田间管理中,要注意加强玉米的灌溉、通风和除草等工作,防止病原菌在植株中侵染生长的机会,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总之,只有全面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保持玉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会对玉米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预防
和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几种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具备抗病性的品种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选种时应该优先选择对该病害具有高度抗性或抗性较强的品种。

2. 种子处理:玉米种子处理是预防和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重要策略。

可以采用在
种子表面涂布抑菌剂的方法,这样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
险。

3. 土壤处理: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也是预防和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使用有机肥料和农药来进行土壤消毒,这样可以消除土壤中的病原菌,从而减少
病害的发生。

4. 农业措施:通过适当的农业措施来控制玉米大、小斑病也是非常有效的。

可以采
用轮作、间作、耕种深度的调整和在病害流行期间增加间茬的措施来减少病原菌的残留和
传播。

5. 喷药防治:在发现病害后,可以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药防治。

可以根据病害的
严重程度和种类来选择合适的农药,在病害初期或病情轻微时使用更为有效。

6. 管理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病害的田地,可以采取管理措施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增加田间管理的密集度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总之,预防和控制玉米大、小斑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农业措施、喷药防治和管理措施等,从而保障玉米产量的稳定和提高。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并导致玉米产量降低。

下面将从发病原因和防治技术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病原因:1. 大斑菌的侵染:大斑菌为一种真菌,主要以孢子通过风雨等途径侵入玉米叶片内部,然后在叶片上形成潜伏期。

气温在20℃~25℃、湿度在75%以上的条件下,大斑病发病率最高。

2. 玉米的易感性:玉米的品种对于大斑病的抵抗力各不相同,一些品种容易感染大斑病,而一些品种则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二、防治技术:1. 选用抗病品种:通过选育或选用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抗病品种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和病害导致的损失。

2. 轮作休闲: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土传病害,长期连作和连作玉米会增加病害的发生概率。

采用轮作休闲的方式,将玉米和其他作物进行轮换种植,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3. 清除病株和杂草:及时清除那些已经感染大斑病的玉米病株,同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4. 适量施肥和灌溉:玉米适度施肥,生长茁壮,能增强其抗病能力。

适量的灌溉可以保持土壤湿度,减少病害在潜伏期滋生的机会。

5. 喷洒药剂:在大斑病发病高峰期(气温20℃~25℃,湿度高)进行喷洒药剂,可有效控制大斑病的发生。

常用的治疗药剂有三亚胺、三唑酮等。

6. 合理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玉米田间的落叶和残根,做好病害的来源控制。

定期松土,保持通风,减少病害的滋生。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达到降低病害风险、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

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综合防治

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综合防治

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综合防治汇报人:文小库2023-11-12•引言•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发病原因•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病症识别•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效果的评估与监测•结论与展望引言01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危害玉米大斑病、圆斑病是玉米生长中常见的病害,感染后会导致叶片枯黄、茎秆脆弱,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病害会导致玉米籽粒不饱满,影响其营养价值和口感,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

病害的流行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增加农业生产的压力。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农业生产压力增加防治的重要性提高玉米生产效益通过防治玉米大斑病、圆斑病,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防治玉米病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生态平衡。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防治玉米大斑病、圆斑病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可以减少病害对玉米生产的危害,保障农民的收益。

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发病原因02病原菌大斑病菌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为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

在玉米生长季节中,大斑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圆斑病菌玉米圆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aydis),该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

圆斑病菌以子囊壳在玉米秸秆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高温高湿玉米大斑病和圆斑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和传播。

连续阴雨天气或者短时间内大量降雨,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干旱与多雨交替在干旱与多雨交替的气候条件下,玉米植株抗病能力减弱,容易感染病害。

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抗病性差种植的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圆斑病的抗性差,容易感病。

抗病性差异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圆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但在同一生态条件下,抗病性好的品种相对较少。

连作长期连作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大斑病及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在我国分布很广,但主要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

一、症状
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感染大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

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病情逐渐加重,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叶鞘和苞叶。

受害叶片初呈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成中央为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为暗褐色的棱形斑。

抗病品种只发生淡黄色小点或黄白色病斑,感病品种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连片,导致叶片桔黄坏死。

潮湿时病斑上还可产生大量的黑色霉层,严重时在叶鞘、苞叶、雌花柱头和雄花颖苞上也能产生黑色霉层。

该病一般是下部叶片先发病,再由下向上发展,干旱年份也有中上部叶片先发病的。

在气候湿润和田间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病害发展较快,一个月左右即可使整株叶片枯死。

二、病原
玉米大斑病病原菌是一种蠕泡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丛梗孢目,暗色孢科。

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青褐色,单生或2~6根束生,褐色不分枝,直立或膝状弯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2~8个隔膜。

分生孢子呈校形或长梭形,顶端细胞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脐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有2~7个隔膜。

分生孢子尺度,形状常因环境条件、营养条件或危害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此病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但在培养基上可产生子囊壳。

成熟的子囊壳为果黑色,呈椭圆形或圆形,外层由黑褐色拟薄壁组织组成。

子囊圆柱形或棍棒形,有短柄。

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成熟呈褐色,近校形,直或略弯曲,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

玉米大斑病菌存在生理专化现象,具有不同的生理小种,目前据美国报道已有4个,即1号、2号、3号和4号小种。

1号小种主要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型玉米品种,产生萎蔫斑,在Ht1单基因抗性品种上则只产生退绿斑;2号小种在这些品种上均产生萎蔫斑。

我国现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病残组织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

当玉米植株受到侵染后,经10多天就可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叶片相互摩擦接触传播进行再侵染。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主要取决于玉米感病品种的感病程度,但与环境条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25度,相对湿度为90%以上。

在气温高于25度或低于15度,相对湿度小于60%时,则病害的发展受到抑制。

一般情况下,平川水地较山旱地发病重,连作较倒茬发病重,多雨年份较干旱年份发病重,种植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发病重,土地瘠薄者较土地肥沃者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我国生产上使用的普通玉米品种大多为高抗类型,但特用玉米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因此选用品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抗病鉴定方可大面积使用。

2、消灭初侵染源。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翻耕,将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翻入土中,以加速腐烂分解。

并将秸秆集中经高温发酵,使其充分腐熟后,再用作肥料。

未作处理的秸秆在第二年玉米播种前应烧毁或是封存。

3、改进栽培技术。

实行轮作、间作,增施肥料,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掌握适宜的灌水量及次数等。

保持玉米田间通风透光好,干、湿度适宜的良好生态环境。

4、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收到良好效果。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
一、玉米小斑病的发生
1、玉米整个生育期间都可发生,但以雄穗抽出后发病最重。

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偶尔也危害叶鞘。

病斑一开始是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形成边缘红褐色,中央黄褐色的椭圆形病斑。

病斑大小、形状因受叶脉限制而有差异,但病斑最长在2厘米左右(小于大斑病)。

病斑表现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椭圆形病斑,一种是长条形病斑;此外,在抗病品种上有的仅表现为圆形坏死小斑点。

病斑连片后常造成叶片提早干枯死亡。

在病斑反面或枯死叶片反面产生稀薄的黑色霉层。

2、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3、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度,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小斑病流行。

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4、传播方式:气流、雨水传播。

二、防治方法: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施药保护等综合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

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杆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3、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

适时早播,可与小麦、花、生甘薯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4、喷药防治。

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

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

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5、摘除病叶。

两种叶斑病一般都是先下部叶片后上部叶片逐渐发病,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隔7~10天再去除3~5片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

但必须大面积进行,而且在短期内完成效果明显。

摘除病叶后立即施肥浇水,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