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摘要】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是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概念。
本文首先从概念定义和历史背景入手,探讨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本质含义及起源背景。
在分析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理论联系,以及现代性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以及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展现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互动与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这两个重要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主义、概念定义、历史背景、理论联系、影响、反思、艺术领域、哲学思考、互动发展、未来展望1. 引言1.1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概念定义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是当代社会中常被提及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来定义一下这两个概念。
现代性,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是指现代社会的特征和精神风貌。
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包括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社会变革、技术进步、官僚机构等。
现代性的产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和文化运动,是对传统价值观和形式的颠覆和批判。
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包括形式实验、审美突破、反传统、颠覆传统观念等。
现代主义在文学、建筑、绘画、音乐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20世纪初至中期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而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
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当代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历史背景现代性和现代主义是当代思想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要深刻理解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内涵,首先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现代性的概念起源于欧洲18世纪中期,被认为是由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所推动和影响的。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宗教、道德、伦理等观念出现了变化,人类社会也迎来了以理性为中心的新时代。
浅论中国现代诗学的现代性

浅论中国现代诗学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诗学的现代性是指中国新诗整体风格表现出的时代特征,即“七言律诗”的转变,文学的视野的扩大以及文风的多样性
今日,中国现代诗歌已成为当下文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首先,中国现代诗歌语言上表现出现代性,“七言律诗”曾是中
国新诗的主要形式,但是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文字表达形式不
再受传统规范的限制,出现自由的声音,表现出更多的现代内涵。
其次,中国新诗的文学视野更为广阔,立意不仅局限于传统,更
加倾向于思想的开拓。
如今,在新诗的发展中,有越来越多的诗
人们选择表达自己的社会观点,以此来反辩社会的压迫,以及展
示其不同的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新诗文学视野的独特
性和现代性。
再者,中国新诗文风多样,表达技巧更加复杂。
新诗不单单受传
统文学所约束,更多的有自由的表达,以坚实的技巧和细腻的情感,构建出属于新诗的文笔,以及新诗的世界,这表明现代诗是风格多样,表达复杂的一种文学。
总之,在语言的的自由,文学视野的扩大,以及文风的多样性,中国现代诗歌表现出了现代性,这使得中国新诗文学得以持续发展,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欢迎。
关于现代性的困境与启蒙理性

关于现代性的困境与启蒙理性论文关键词:新启蒙理性意识哲学范式现代性主体间性交往理性范式论文摘要:现代性的困境就是统一性规范的缺失,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深刻的根源就是启蒙理性二元对立的逻辑,也就是以主体性原则为中心的意识哲学范式。
要在深层解决现代性与启蒙理性的纠缠关系,一方面启蒙理性导致了现代性的困境,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启蒙理性为现代性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出路。
现代性面i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统一性规范的缺失,亦即弱化了标准的选择存在主义的焦虑。
现代性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启蒙理性,因为启蒙在破除了神圣权威的同时造成了现代性的分裂,因此现代性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确立一个统一性的规范,弥合分裂。
但这背后隐藏着另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即怎么对待启蒙,因为启蒙一方面使现代性陷入了困境,我们本应该抛弃它;但是另一方面,在哈贝马斯看来,启蒙自身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那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这条道路是否合理呢?一、现代性的自我分裂与现代性的困境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是对现代性进行哲学反思的第一人,“现代必须在自身内部发生分裂的前提下巩固自己的地位”m,也就是说,现代性之所以有高度敏感的“自我意识”并且努力地进行“自我确证”,是因为自身发生了分裂。
那么现代性是如何发生分裂,为什么发生分裂就造成了现代性的困境呢?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是现代性的标准的自我阐释,即现代性的本质精神就是启蒙理性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始于笛卡尔,而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则进一步促进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并确定了主体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他没有意识到理性内部的分化、文化形态的划分和所有这些领域的分离就意味着分裂。
康德没有认识到现代性的自我分裂,从而拒绝把分离的主体性统一起来。
主体的分离就是现代性的分裂,而弥合分裂就需要现代性为自己创制新的规范。
问题在于,如何创制规范?现代性作为一种新的时代意识,它谋求与过去(传统)的决裂,并将这种决裂作为自己的起点。
现代性的意象例子、话语与建筑(中)

JIGSAW OF MODERNISM现代性的拼图JIGSAW OFMODERNISM090-100专栏主持人刘磊刘磊(行者小刘)柯布西耶研究学者,中法营造学社中国区会长,中国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法国国家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行者小刘20世纪90年代师从同济大学建筑系常青院士研习建筑历史与理论。
他将调研中国传统民居的经历著述为三卷本的《建筑孤旅——一个建筑师的旅行手记》。
后来留学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在校遍览关于柯布西耶的文献。
他常年造访柯布西耶基金会图书馆,浏览柯布的建筑设计草图、文献以及绘画,还因为撰写论文多次于巴黎各区城市档案馆调取柯布设计建筑的报批图纸,访谈柯布生前相关人物,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他历经多年访问了柯布在欧、美、亚洲的几乎所有重要建筑作品,取得亲身感受。
回国后,带领事务所的员工多年潜心研究柯布西耶,总结了数讲关于柯布西耶的讲座,并先后在中央美院、广州大学等高校演讲。
因研究需要,他还不间断地进行有关柯布西耶的法语文献的翻译,出版过“傅雷”图书资助出版计划的新精神从书中的《一栋住宅,一座宫殿》,同时还撰写了关于柯布西耶建筑的多篇论文,发表在《时代建筑》等学术杂志。
从事研究的同时,行者坚持建筑设计创作,先后完成了赤山湖游客服务中心、2019世界北京园艺博览会央视动画馆等项目,并获得金奖等奖项。
开栏语近年来建筑创作非常活跃,各种思潮、风格同时绽放。
这种蓬勃的设计氛围反映了建筑设计界学术自由和包容,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转换之际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多元化。
建筑师在信息爆炸的冲击中、在予取予求的物质供给下有时不知所措,如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保证“和而不同”呢?我们认为建筑师需要最基本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历史的修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现代性”的深刻理解。
大多数中国的建筑师没有经历过现代主义发源的时代和现场,没有亲身的浸润和体会,对于现代主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建筑历史教材和几本经典的英语建筑历史典籍中。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在当代哲学的讨论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常常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现代性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强调理性、科学和普世人权等基本原则和价值。
而后现代性则是在20世纪的思想潮流中出现,质疑现代性的这些主张,尤其关注相对主义、多元文化以及对绝对真理的怀疑。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哲学困境,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为理解当今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理性与科学现代思想最重要的基石是理性。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如康德、休谟等,通过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推动了科学和逻辑的进步。
科学方法被认为是理解世界及其运行方式的最佳途径。
这种信念促使人们相信,通过理智和经验,人类能够揭示自然界及社会现实中的规律。
个人主义与主体性在现代性中,个体的主体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共同体意识转向个人自由与权利。
人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这为后来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进步观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历史的进步观。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历史被视为一种线性的、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
通过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能够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因此,现代思想普遍存在着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和信心。
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相对主义与多元价值后现代性深刻质疑现代性所倡导的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真理并非单一或普适,而应根据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加以理解。
因此,多元文化及其并存成为了后现代的重要命题。
这种相对主义倾向也使得对“宏大叙事”的质疑日趋明显,许多曾被视为标准的话语体系因而被解构。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是后现代思想中重要的一位学者,他提出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
知识不仅是获取真理的工具,也是一种权力实践的形式。
他认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某些知识形式能成为支配他人的手段,这引发了对知识本质的新思考,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受到挑战。
疏离与不确定感后现代社会常常表现出一种疏离感和不确定感。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启示危机应对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和批判, 为西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提 供了重要启示。
对发展中国家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指导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发展中国家实现 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有助 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要点二
揭示全球化陷阱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全球化进程中的 资本主义扩张和剥削进行了深刻批判 ,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陷阱提供 了重要启示。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现代性的进步性
马克思肯定了现代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 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揭示 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共产主义与现代性超越
扬弃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扬弃私有 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 上解决现代性的困境,实现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逻辑下的现 代性困境,即资本追求无限增 殖的本性导致了对自然、社会 和人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 的阶级斗争是现代性的主要矛 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 能实现现代性的超越。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现代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代性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所决定的。
形成过程与发展阶段
0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初步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本质,为其现代性思想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02 03
《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为 其现代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身体与自我认同
在高度现代性的时代,“外貌已成为自我反思规划 的核心因素……身体成为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部 分。” 《现代性的后果》
也就是说,身体在构建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穿着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身体的保 护手段,它明显地也是符号表演的手段,即赋予 自我认同叙事特定外在形式的手段。”
我们穿什么品牌的服装、喝什么品牌的酒与咖啡、 驾什么样的车,住什么规格的房子都对自我认同 产生深远的影响。
引论 第一章 高度现代性的轮廓 第二章 自我:本体的安全和存在性焦虑 第三章 自我的轨道 第四章 命运、风险与安全 第五章 经验的存封 第六章 自我的磨难 第七章 生活政治的兴起
第一章 高度现代性的轮廓
《第二次机会》引出高度现代性世界的拓展影响 到了人们生活的中的最为个人化的部分:自我认 同。 “由于现代性制度的导入所引起的日常生活的嬗变, 从而与个体生活进而也与自我以一种直接的方式 交织在一起。”
第四,被传递的经验无处不在。随着媒体 的日益全球化,五花八门的环境进入人们 的视野。电视和报纸对潜在的生活方式多 样性选择提供了可能。
“在生活风格多样化的世界中,策略性的生 活规划显得特别重要。生活规划是依据自 我的个人经历而动员起来的、准备未来行 动的手段。”生活规划预设了安排时间的特 定模式,同样也依从于对过去的解释。
吉登斯的思想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梳理对西方社会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 思想家的经典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涂尔干、马克思和 韦伯 著作《资本主义和近代社会理论: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 著作分析》(博士论文)
第二阶段:集中全力研究社会理论的方法论问题(结构二 元性、双重解释学) 著作:《社会学方法的新原则》
自我的特征
三、自我的主体能动性 “自我实现蕴含着对时间的控制”,即建立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性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稍加详细一点,我可以作如此阐释: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形式是“modernus”。
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7] 一书中对“现代”一词的来历进行了权威性的考证,他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追究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47年出版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
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
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
”很显然,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正如汪晖所概括的那样:“现代”概念是在与中世纪、古代的区分中呈现自己的意义的,“它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
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
这种进化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在汤因比视为“现代时期”的后期,以及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的1875年以来的后现代“动乱年代”,正是现代性重新规划社会组织制度、新的法制体系,世俗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认知方式的时期。
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性,也正是在以上诸多方面展开的一项强大而长期的社会变革和精神变革。
要准确标明现代性起源的年代是困难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分析模式大相径庭,分歧颇大,但大体上倾向于认为,现代性的缘起与资本主义起源密切相关。
当然,这又面临一个问题,资本主义起源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论述中并不是十分清晰。
马克思对这一时间标记也显得比较犹豫,马克思从商品与市场的两极分化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得以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把这个日期定在16世纪,因为当时正值大西洋的远洋航线开通的时候,这使商品、劳动力和更大范围的市场交换和流通成为可能。
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把“漫长的16世纪”(即1450年起至16世纪)看成资本主义起源的时期,但他甚至把萌芽上溯至12、13世纪,他认为那时就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
布罗代尔赋予工业革命决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
现代性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
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
由此看来,现代性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其二,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在人文学科的思想家看来,现代性更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变迁方面。
马克斯.韦伯从宗教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分离角度出发来理解现代性。
这种分离构成三个自律的范围:科学、道德与艺术。
自从18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观中遗留的问题已经被分别纳入不同的知识领域加以处理,它们被分门别类为真理、规范的正义,真实性与美。
由此形成了知识问题、公正性与道德问题、以及趣味问题。
科学语言、道德理论、法理学以及艺术的生产与批评都先后专门设立。
文化每一领域内的问题都成为特殊专家关注的对象,文化的这种职业化趋向使社会的认知体系和实践行为分别形成了三个内在结构:认识-工具结构,道德-实践结构,审美表现的合理性结构,每一结构都成为特殊专家的掌控对象。
启蒙主义哲学家相信通过科学与艺术,人类对世界、自我、道德、进步、公正性的认识和处理会趋于无限完善的境地。
只是20世纪的历史打破了这种理想化的宏伟意图,而对现代性的反思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主题。
哈贝马斯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方案、一项未竟的事业。
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理解显然受到马克斯.韦伯的影响,他在讨论现代性的时候经常引证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启蒙思想家的现代性方案设计也就是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客观科学、普遍化道德与法律、以及审美的艺术方面规划人类生活。
现代性设计有意将上述每一领域的认知潜力从其外在形式中释放出来。
“启蒙哲学家力图利用这种特殊化的文化积累来丰富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来合理地组织安排日常的社会生活。
” 哈贝马斯采用一种批判性的总体性的社会理论,他高度评价早期资本主义的公共领域,批判它在当代社会中的衰落。
哈氏并不否认文化的现代性也面临困境,但现代性的原初动机并不要为此负责,它不过是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同时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问题。
哈贝马斯担忧对理性的拒斥将会导致理论和政治的危险后果,因而他竭力维护他所说的现代性尚未实现的民主潜力。
哈氏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认为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后期出现了问题,他为现代性作的辩护就是要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合理化的艺术或审美,成为哈贝马斯释放现代性潜力的重要途径。
在他看来,在19世纪,从浪漫主义精神衍生出来的、摆脱了所有特殊历史束缚的激进化的现代意识已经抬头。
美学的现代性的精神和规则在波德莱尔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轮廓。
这种美学的现代性仅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造成了一种抽象对立,更不用说从现代主义与今天的美学态度之间构成的联系。
他说道:“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仍是与首次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的那种美学现代性同时代的人”。
哈贝马斯因此与后现代主义展开持续的论争。
这些解释只是我的一隅之见,现代性之论争复杂且混乱,我以为要点是:1,无限进步的时间观念;2,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组织机制与效率问题;3,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
二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
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从内容上看,后现代性大致体现为三种比较鲜明的态度: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
所谓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作为后现代思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潮,就是要对现代性的基础进行彻底颠覆,对构成现代性的所有二元结构(诸如:主/客、真/假、本质/现象、事实/价值,等等)进行彻底消解。
该流派认为,由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永恒的结构”等,因此,这种结构无论看上去多么合理、多么复杂,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和无效的。
因此,不是经由现代性,而是只有通过瓦解现代性,才能实现自由和真正解放。
所谓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就是试图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
也就是说,要摆脱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所谓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主要是要摧毁现代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
概而言之,尽管后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内容和色彩等,但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理论或学说“终结”了包括现代性在内的所有传统,以寻求“不拘泥于形式和不追求确定结果的自我突破的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向未来。
有人认为,后现代性思想深刻、惊世骇俗、富于危机意识和革新精神;也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充满虚无主义的色彩。
毫无疑问,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性是有其内在局限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提出的一些挑战,能够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身就说明了其价值性。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站在消极的立场上还是坚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超越,不仅仍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后现代性是否有能力实现这种超越,也面临着同样的反思和质疑。
一方面,后现代性从其反历史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性的局限单纯进行反向放大,显然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另一方面,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采取的“反智识主义、反文化”的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我们用审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就不难看出后现代性自身存在的矛盾性。
这不仅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内部相互之间充满矛盾,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悖谬推理”是后现代性所无法消除的。
一方面,后现代性既孕育于现代性传统中,又作为完全对立的力量“渗透到现代性内部去解构、消耗和吞噬它”;另一方面,后现代性还呈现出比现代性更为激进的方式,拒斥任何新的传统。
也就是说,既然后现代性的目的在于超越现代性,那么,就应该为文明发展指出新的方向。
而后现代性如果一味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不仅终结了传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将终结其自身。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