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翻译对中国文化现代性生成的影响研究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一、概述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民族危机深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文学的力量,唤醒民众的觉悟,推动社会的进步。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强调理性、科学和人道主义,以批判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为核心价值。
它借鉴了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资源,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
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一批批文学家以文学为武器,展开了对封建文化的猛烈批判,呼唤着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从早期的维新派文学到后来的“五四”文学,再到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这些文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在今天看来,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为实现更加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而不断努力。
1. 现代性的定义与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从广义上讲,现代性指的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在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在现代性的语境下,人们开始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等价值,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解放。
在文学领域,现代性表现为对传统文学观念、审美标准、创作方法的质疑和超越。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作为现代性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表现之一,强调文学应服务于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通过文学作品来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民族的视角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民族的视角论文关键词:全球化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建设民族性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
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与国家主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展现的沟通与联系,交流与互动的趋势。
虽然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和市场领域中尤其明显,但是它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和社会系统、社会制度,以及价值标准,甚至是个人的日常生活等。
信息与文化全球化趋势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和依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成。
而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各自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
作为国际问理解的钥匙,翻译是和全球化时代紧紧相连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无疑大大的推动和促进着翻译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的提升和翻译实践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环境和动力;而另一方面,全球化需要翻译,只有借助于翻译这个促进社会进步和交流的必要手段,一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才能得以被引进和介绍到国外,全球化进程才得以展开和进行。
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通过积极翻译介绍本国文化于世界从而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时,也通过积极翻译介绍外来文化于本国而丰富和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发展,从而间接为全球化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全球化又给翻译带来了理论上扩充深化,实践上熟习进步的契机,甚至可能是一次和我国历史上j次翻译高潮并举的“新的翻译高潮”,“它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无法比拟的”(李占喜2001)。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翻译,不译则亡,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同翻译所处的形势值得关注。
探究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认可程度与接受度

探究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认可程度与接受度“世界如此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无数人。
近年来,随着世界日益相互依存和交流互通,更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进行着接触。
而在这种接触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广泛的。
然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认可程度和接受度却一直备受争议。
有些人认为,西方文化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应该大力引进。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应该坚守本土文化,反对盲目西化。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需要在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独立性、竞争性以及现代性。
因此,在西方文化作品传入中国时,往往会受到文化背景的限制,产生一些翻译难度和文化阻碍。
例如,在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西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如何在保证文字通顺的同时又不失原意,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同时,中国民众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也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20世纪初,中国亲历了对外侵略和帝国主义的残酷侵占,这使得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封闭和排斥。
这导致近代中国在文化领域中比较薄弱,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和认可需求较强。
而在当今时代,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人民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
二、价值观差异的影响文化传播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的传递,还涉及到文化价值观念的传递。
而中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影响西方文化在中国接受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文化中,自由、平等、个人权利、竞争和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占据重要地位。
而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诚、礼、智”等观念则更受到青睐。
这些价值观的不同体现在对待家庭、教育、劳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因此,在西方文化作品传入中国时,需注意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被中国社会所接受。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是深远的。
自从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倾向于西方文学,已经产生了一批中国的现代派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西方文学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以下是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主要影响:
1.文学思想的更新和转变
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观念。
他们更加注重作品的现代性,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强调人性的多维性和复杂性,提倡个性和自由的表达。
2.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外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现当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技巧,使他们在创作中展现出多样化的风格。
一些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形成了特有的“东西合璧”的文学
风格。
3.文化交流的促进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不仅是文学本身,还包括思想知识的传递和文化价值的交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
4.普及世界文化的作用
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使中国读者了解了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文学发展历程,增长了他们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素养,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总之,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格局。
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

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新旧转换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文化上,中国旧文化由于长期自我封闭和禁锢而失去了生命力,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学要发展,必然要打破旧文学的僵化,吸收新的积极的元素,开创新的文学。
转过头来看此时西方文学的发展,无论是其文学形式还是文学思想对于处于新旧转换的中国文学来说,都有很大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中国民众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并全方面地向西方学习。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萌芽。
无论是在文学形式上还是在文学精神上都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难看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步是离不了西方文学这股风的吹拂与催生的。
西方文学在进入中国之后,具有先进意识和求知精神的新一代知识分子通过翻译文学的形式,将外国文学中文化,不但使本文由.L.收集整理外国文学的外在形态,而且也使其内在精神都发生了变异。
在此过程中,西方文学被知识分子们所接受,并且中文的精神也被赋予在西方文学当中。
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就是通过翻译文学这种形式,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开始发生现代转型的。
诚然,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天朝大国的美梦破碎之后,一些具有先进意识的知识分子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不断地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各种新的文化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中国文化进行检讨与反思。
20世纪初,大批的知识分子开始踏上了西洋留学之路。
他们学成回国后,大多都从事了和教育有关的工作,如留在高校任教,在出版机构、报社或文化教育部门工作。
他们开始引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并逐渐成为社会各方面的主干力量。
像我们的大思想家鲁迅、诗人学者郭沫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等等都是留学归来者。
他们一方面积极地分析研究西方文化,一方面在此的基础积极探索中国新文学的出路,最终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翻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

收稿日期:2007-01-09作者简介:张立波,男,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翻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张立波[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关键词:翻译;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摘 要: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符码之间的转换,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思想议题。
从翻译的现代性和政治性入手,我们可以认识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首先应当关注的是译介的历史契机和具体环节。
这种探讨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议题的深化。
: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7)04-0003-04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探讨中,普遍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型的现代化”。
再后来,还有“植入型的现代化”这个提法。
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现代性话语的讨论中,有一个语汇用得很多,就是translated modernity,翻译过来就是“翻译的现代性”、“被译介的现代性”。
这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新文化运动的几员大将都是由海外留学归来);二是中国人最早的现代性体验是与翻译西方的生活词汇、科技术语、文学话语等活动交融在一起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现代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翻译的现代性”势必要讨论“翻译的马克思主义”。
一人们通常以原语和作者为中心,以译作是否忠实原语来评价译作的优劣。
所谓忠实,简单说来,就是不增添什么,不减少什么,不改变什么。
这种以原语为中心的翻译观为原文确立了不可动摇的经典/权威地位,并预设了原文有一个统一确定的客观意义,认为只要有“理想”译者的存在,就可以产出一个与原语完全“对等”的译本来。
为产出一个“对等”的译本,译者最好是文化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诗人、各学科的专家,精通双语,精通双语文化,精通转换技巧等等,总之译者必须是全才,能人,是神。
[1]其实,李伯元的《文明小史》(1905)早就颠覆了这个神话。
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著名的译者和编辑辛修甫。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其文学翻译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旨在通过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主体的构成和姿态三个方面浅谈五四时期翻译的特点。
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翻译选材;翻译主体abstract:as a typical period,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lso special in the period of may 4 th .this article is to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era,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and the composing & attitud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 body.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the period of may 4 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key words:the period of may 4 th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main body;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中国翻译从佛经到科技著作再到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案本而传”到“忠实”、“对等”再到“文化转向”,翻译标准的重心也多次演变。
无论是翻译的文本还是评判的标准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翻译的时代性也因此而得以突显。
近代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近代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尽管公共文化领域作为一个分析范式运用于中国近代社会具有其局限性,但却是用来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动员模式何以成立的较好的分析框架。
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农耕宗法社会不同,19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报馆、书店、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等新型文化设施,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中“锲入”一种崭新的文化消费结构,并开始重建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
这一特殊现象也引起了我国学界的关注。
如,王笛《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晚清民国时期成都的娱乐与休闲政治》一文描述了清末民初民间演艺团体早期在茶园、戏园等公共空间的表演活动。
马敏《近20年来的中国商会史研究(1990-2009)》论述了商会作为社团组织的公共性、组织性。
许继霖《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原初形态及其演变》一文主要描述了学校、报纸、学会三种形态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赖继年在《建构平台与自我展示:留学生与近代公共文化空间——以报刊、学会、杂志为研究视角》论述了留学生在国内外创办各类学社(会)、报刊,构建了知识分子公共舆论空间。
苏有全、徐冬《清末阅报讲报活动对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拓展》论述了近代报刊作为舆论空间的社会影响。
吴稌年《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运动》叙述了清末民初时期图书馆由私立到公立的发展历程及其公共服务功能的变化与影响。
杨宇振《从“乡”到“城”——中国近代公共空间的转型与重构》一文,介绍了近代文化空间的范围并概括出公共空间具有空间性、批评性、物质性的特征,等等。
以上学者均从某个方面对近代公共文化领域的发展及影响做出评述,但未能全面描述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整体性影响。
本文旨在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解析近代文化行业及公共文化领域形成的背后原因,并剖析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对我国文化体制构建的影响及意义。
一、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与特征在传统的农耕宗法社会,由于受政府管制、传播渠道和文化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人的公共文化活动一般集中于宫廷、官邸、宗祠和庙宇等私人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6月第25卷第3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June2008V01.24No.3
近代翻译对中国文化现代性生成的影响研究谭素琴(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的建构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性雏形的基本完成。其间,翻译通过引入西方自然,社会科学以及欧化的语言文字,清理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封建性质,对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意识,政治形态文学话语以及语言白话的生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近代翻译;中国文化;现代性;影响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60(2007)03-0061一05
IIlnuenceStudiESofModernTranslations
ontheModernityofChineseCultureTANSu—q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EastChinaJiaotongUniversity,Nanchang330013,Jiangxi,China)
Abstract:Asacross—culturalandinterlingualpractice,translationsexertdirectinfluenceon
the
indige-
nousconstructionofthealiencultureinacertainsocialandhistoricalcontext.FromtheLateQing
Dynas-
tytotheMayFourthPeriod,Chinacompleteditsrudimentofmodernity.Duringthisperiod,translations
introduceWesternnaturalandsocialsciencesaswelasthewestern—stylelanguage,wipingawaythefcu-
dalessenceembeddedin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andthusperformasignificantroleintheformationofmodernizedpoliticalarchitecture,Chinesevernacular
and
literatureaswell.
Keywords:Modemtranslations;Chineseculture;Modernity;Influence
studies
一、引言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文化研究的相关课题也被嫁接到了翻译研究当中。在此背景下,“现代性”成为韶译研究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它在宏大的叙事空间中将翻译和历史,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民族性串联起来,另一方面,对现代性与翻译的关系解读将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以历史的纬度来解析翻译研究之于现代性生成的文化意义。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性和翻译之间的紧密关联:俄罗斯彼得大帝的改革,欧洲古罗马翻译希腊文本,现代日本的文明之路,近代中国的翻译实践等。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近代中国翻译实践,研究者存在不同的视角,有的“侧重以重点政治事件为标志,探讨现代性问题,有的从精英知识分子立场出发,探索和把握现代性的发生;而有的就让现代性这一宏大主题回到现实体验的层面,追问和描述现代性的表征”…。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站在文学的立场,试图解析出文学对现代性的影响。翻译因而成为文学的黏着语,失去了它本身应该具有的独立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翻译实践为核心,以翻译主体的文化选择为
收稿日期:2008一01—04作者简介:谭素琴(1977一),女,汉,四川内江人。硕士,华东交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翻译技巧与理论。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译文读者与翻译委托者对译者主体性的接受程度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Y0709。
万方数据62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重点,探究翻译在宏观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中国现代性生成的重要影响,从而强化我们对翻译与文学文化,翻译与政治权力等若干命题的认识和理解。二、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现代性话语发韧于西方,其理论图景众说纷纭。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的涵义即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康德哲学认为现代性体现为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和审美理性,而根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轨迹,文学现代性包括“启蒙精神”和“反现代性”两个层面。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日益成为不同民族中一种活生生的景象,如果考虑到时间和社会发展两个维度,现代性问题必然带有民族社会文化的烙印。对现代性的理解,必须从各国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同国情出发具体而论。俞兆平认为,‘现代性’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和经济标志,不能把它和那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时代性’、‘古代性’,作为一个逻辑体系中同类的对立的,互为前提的概念来使用旧J。就中国语境而言,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现代性以晚清为起始,晚清中国是面临“亡国灭种”的中国人民走向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苦难历程。鸦片战争以来,民族觉醒和民族主义的文化身份诉求一直是中国语境下现代性的主题。如果说,民主自由是西方语境下现代性的灵魂,那么以重建民族身份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则是中国现代性的基石。三、近现代翻译实践对文化现代性的形塑然而,要构建起适应历史发展和特定社会背景的民族身份,靠传统文学文化是不可能完成的:旧文学传统因其固有的保守性而无法完成对自己的彻底革命。这样,通过翻译引进新的先进文学文化实属大势所趋。用文努蒂的话来说,“翻译能够有助于本土文学话语的建构,它就不可避免地被用来支持雄心勃勃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本土语言与文化的发展。而这些项目总是导致了与特定社会集团、阶级与民族相一致的文化身份的塑造州3I。也就是说,伴随着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翻译文学是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晚清和“五四”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学系统的转型遥相呼应。民族危机的现实与强国富民的政治理想激发了知识分子对强势西方他者的学习兴趣,结合“救亡图存”,“经世致用”的目标,翻译当仁不让的成为再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理想选择。(一)晚清翻译之于中国思想文学的现代性晚清作为中国历史封建社会和近现代社会的交汇点,在固守传统封建文化和本土典律的基础上,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外来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性生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译者主体的翻译选材以及林译小说的翻译策略上。1.翻译选材与中国思想现代性晚清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变化过程: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以严复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改良派和以林纾为代表的文学派。相应的,在翻译选材上,也依次表现为洋务派翻译的“格物致知”之学,严复译介的八大社会名著,梁启超翻译的政治小说以及林纾译述的西洋文学。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当时社会政治精英和一些知识分子“天朝上国”的迷梦,在列强人侵,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他们抱着“救亡图存”的朴素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方案。洋务派主张建立专门化译所,翻译西方的“格物致知”之学,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借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升本国实力特别是军事和国防能力,无意破除原有的本土典律,也无意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走向。尽管如此,“格物致知”之学的译介毕竟代表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在民族大义的旗帜下为中国文化写下了。自然科学现代性”的一页篇章。然而,对救亡图存这样宏伟的政治目标而言,学习自然科学只是权宜之计,解放人们的思想,开启民众的心智才是救国救民的根本。严复作为晚清的精英知识分子,高度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将译书和救国等同起来。在他看来,“开民智”,“棣贫弱”,“求进步”,。杜杂庞”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H‘113J¨】。要解放思想,就必须引入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理念,为此,他耗尽毕生精力翻译了现代西方的八大名著,涉及了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逻辑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各个重要方面,构成了一套完整
万方数据第3期谭素琴近代翻译对中国文化现代性生成的影响研究63的资本主义社会学系统。这些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丰富了中国的人文思想,为启蒙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毛丹先生认为:“严复选择,译介各部书的具体用意互不相同,但总体都服从于救亡图存,发蒙思想的大目标…使得近代‘西学东渐’从此获得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内容与形式,从而也奠定了自身‘西学第一’和启蒙思想家的不拔地位”【5删。徐和雍也说这些译著“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比较深入的阶段,对当时和‘五四’时期的先进中国人起到了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如果说洋务派的翻译选择是浅层次的自然科学现代性的话,那么严复的翻译则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它试图打破禁锢民众思想的封建意识形态枷锁,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民主,自由,法制等一系列现代性元素,也为日后康梁的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梁启超作为百日维新的领军人物,其翻译思想处处闪耀着政治改良和民族自强的光辉。他认为“愚民专制之政”,“庸恶陋劣之学”,“虚文褥节之俗”是改良社会,教育民众的绊脚石,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国要强大,必须通过翻译西书,“苟其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昭昭然也”【6|。他十分重视小说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和对民众的教化作用,认为小说能“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风俗”,“新学艺”甚至“新人心,新人格”,而政治小说又是小说当中的佼佼者。为此,他翻译了日本柴四郎的《佳人奇遇》,法国儒勒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等。这些政治小说的翻译,切合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历史要求,摒弃了传承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和僵死沉闷的封建道德伦理。宣扬了人性至上的新人格理念,促成了民智的革新和人性的解放,不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学”观念,同时也为政治体制的变革打下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从洋务派翻译自然科学到严复翻译社会科学再到梁启超翻译政治小说,这一系列翻译实践都以历时的角度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现代性萌芽的发展脉络:浅层次急功近利的自然科学现代性_更深层次的社会科学现代性即思想启蒙_更深入的上层建筑即政治体制的改良革新。尽管这些现代性符号在实践上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为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思想条件,促成了中国文化本体论意义上的现代性生成。2.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如果说严复试图以高雅严肃的西方社会科学开启民智,梁启超以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政治小说教化民众,那么林纾作为翻译“第一国手”则以西洋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社会。林纾虽然不审西文,但在口述者的配合下却翻译了180余种西洋文学,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数《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茵小传》《块肉余生记》等。这些西洋小说,无论是从文学形式上的人物描写,故事情节,写作手法还是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展现的都是一幅与传统中国文学文化完全不同的异域图景。在处理方法上,林纾作为封建文人,虽然采用了归化策略,对某些有悖传统道德观念的情节进行了删减或改编。然而,不管怎样,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相比,林纾表现出了超前的世界文学意识,他时不时地跳出传统文学的形式窠臼,翻译介绍了西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