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四、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自然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翻译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翻译史
• 佛经翻译的影响: •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和中国原 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 展到极盛阶段。 •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的描写往往是 “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等,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 造成神秘莫测的印象,增加自己身份,是百姓臣服。
朱生豪 (1912-1944)
• 浙江嘉兴人;翻译家,诗人。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 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1929 年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的合同。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到1937年 7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 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1937年日军 进攻上海,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 焚。后来他重返上海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 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朱生豪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 与译稿。1942年底他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直 至去世,他总共完成了31部戏剧的翻译。
理雅各(1815—1897)
• 早期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还是一位杰 出的汉学家。 1815年他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富 商家庭,1839年成为牧师并于次年开始传教生涯。 他从1841年起从事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先 后翻译《大学》、《诗经》。理雅各在香港居 留达30余年,致力于建立教会和培养传教人员。 除此之外,他的主要工作及一生中主要的成就 就是研究和翻译中国古代的经典。1873年理雅 各回到英国,由于他的杰出贡献,牛津大学在 1875年专门为他开设了汉学讲座。从1876年起, 他开始担任牛津大学中国语言和文学讲座教授 直到去世。
亚瑟•韦利 (1889—1966)
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马婕(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71000)摘 要: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
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加强,“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现代翻译;语言与文化;作用与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142-03一引言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每一次人类思想史的进步与发展都伴随翻译的身影与脚步。
我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作为翻译史上不同时期的划分标准,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对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现代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翻译从孕育新思想和新知识开始,不仅为国人排除语言文字障碍,推动了我国的文学建设,更是促进了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经典著作的译介更是引发了一场文化裂变和思想革命。
五四时期翻译的三重追求,即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
翻译在承担社会功用的同时,其文学性不再受到忽略,审美情趣也纳入了译者的视野。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在译介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完善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体系。
而译者在翻译的语际间交流和语言转换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对我国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佛经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在我国历史上,经文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最早的翻译实践开始于经文翻译,最早的与外国文化交流也源于佛教翻译。
引言: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1999,11)。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翻译的操作对象是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翻译是通过语言传播文化,因此传达原语信息才是翻译的实质。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从定义看,文化的定义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语文明两方面内容。
其中物质文化包括生产、生活工具和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物质文化”实体;精神文化指人类大脑里的成就,包括思想、语言和其它超越结构的成就,如哲学、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
作为两种文化交流中的翻译人员,应该广泛考虑这两方面的各领域。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不仅仅是跨语言体系的转化。
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大多生存至今,就因为它们之间代代相交流、相互促进和发展。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翻译在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王克非博士认为“翻译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意义的文化活动(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1999,37)。
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翻译有利于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
没有口头或书面翻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会传到西方国家;没有翻译中国古代汉唐王朝的成就,不可能对其邻国尤其是韩、日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马祖毅在《中国翻译简史》中认为,”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马祖毅,xx:18)。
中国的佛经翻译从148年安世高起直至北宋末年,历史九百余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佛经卷帙。
可见中国古代的翻译活动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
佛经经文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承传也带来巨大冲击,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引进外国文化的不同方面,也相应地对中国文化带来不同的冲击和影响。
从翻译角度探讨“文化走出去”之说

从翻译角度探讨“文化走出去”之说“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学术”;“阐释崭新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这些说法都是我国政府所提倡的“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另一种表达。
而“翻译”,在实现这一战略的过程中,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自从对外文化交流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有太多的官员、出版界及新闻界人士在谈论“走出去”,而唯独真正帮助文化“走出去”的实践者——翻译家们被集体遗忘。
这也难怪,海德格尔说过“翻译从来都是最不引人注意的一种运动”,可是它却无处不在,并悄悄改编者世界文化的格局。
人类文明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倡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新人文精神。
没有翻译家们的辛劳,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然而翻译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化究竟“走不走得出去”,也有其自身的必然规律。
我们知道,孔子学院在海外创办已有些时日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口号也已经耳熟能详,但我们的文化究竟走出去了没有?也许这个问题由2010年所举行的声势浩大的法兰克福书展会来回答,最有说服力。
“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完美”,这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GAPP)副署长邬书林本周视察法兰克福国际书展(Frankfurt Book Fair)中国展台时所作的指示。
对细节的紧张关注很说明问题。
对中国而言,作为主宾国出席全球最大的书展,意义远大于书展本身。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负责组织中国参展活动的柳斌杰表示:“这也是规模盛大的一次文化外交活动。
但是与奥运会一样,这种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并不总是像中国政府所想的那么和谐。
正如中国政治领导人所强调的,他们认为自己正在领导中华民族的复兴,理直气壮地恢复大国地位。
这其中就包括“走出去”的政策。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同时,中国还力争通过其媒体和文化,将声音传播到全世界。
然而,德国作家、媒体、维权人士和政治家对被中国政府驱逐、监禁或噤声的作家表示出了强烈兴趣,中国政府也致力应对这一难题。
书展开幕的前一个月,法兰克福书展主办方邀请戴晴和现居美国的诗人贝岭等异见作家参加一个研讨会,讨论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
试论翻译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试论翻译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试论翻译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文化研究的热潮,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开始从文化层面上审视和考察翻译。
中国有明确记载的笔译活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翻译史上共出现了五次高潮,我们以翻译史上的这五次高潮来探讨翻译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内政治混乱,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又滋扰边境,内忧外患,普通民众无力通过现世渠道改变这一切,自然将关注投向了异域传入的思想。
佛经的翻译导致了佛教的传入,引进了一种新的东方思想。
佛教中的忍让思想、来世思想和色空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对老百姓起到了一种镇静作用,弱化了老百姓对统治的对抗心理。
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协调阶级矛盾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历代统治者不断遣人取经,设立译场,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翻译高潮。
佛经翻译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在世界翻译史上都是少见的。
仅自汉至唐早期,已译出经传3616部,8641卷。
①中国佛教史记载,有大量佛经翻译是由政府支持的,虽然自南北朝至隋代有个别君主的确是佛教忠实信徒,但他们只占极少数。
佛经的翻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历代封建统治者政治统治的需要分不开。
二、明末清初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17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完成了由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近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继获得迅速发展。
与欧洲各国相比,在明末清初落后保守的封建统治制度下,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进步。
而此时耶稣会的传教士来华从事宗教活动,传教士把科技翻译活动作为其传教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的欧洲文化。
一些具有西方科学知识的士大夫,先后帮助耶稣会的传教士进行译述工作。
科技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治学上的浮泛,一改宋明理学的空疏之弊,走上实学之路。
论翻译目的对文化翻译策略的影响

论翻译目的对文化翻译策略的影响作者:金鑫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12期[摘要] 本文以《红楼梦》为例,从翻译目的角度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译者在进行翻译前后应将翻译目的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这样的翻译才会有的放矢,有所成效。
[关键词] 彼特•纽马克;翻译目的;文化用语翻译翻译过程中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任何一种文化氛围都是一种语言的土壤,而且一种语言也都是一种文化的结构中心。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表现为社会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所以它必然扎根于本土的社会环境,并在此生长和壮大。
正如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怎样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
在翻译文化用语时,不同文化观念不可避免的发生交叉、碰撞与摩擦,从而给语言翻译带来困难。
在熟悉两种文化的同时,译者应该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忠实于原语文本,尽量多地采用语义翻译(直译),还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译语文本为中心,多使用交际翻译(意译)?一、彼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彼特•纽马克是英国的翻译理论家,他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理论为翻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他的著作《翻译策略》一书中,他给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下了明确的定义:“交际翻译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能等同于原作对原文作者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则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
”用表格形式可以表示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理论上有很大差别。
交际翻译的功能在于传达信息,在译文中产生与原文相同的效果。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383f7231b765ce05081430.png)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摘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自然离不开翻译。
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且每一次翻译高潮均有其特点,都或多或少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文化在中国悠久的翻译发展历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
1.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最迟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译经开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东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意思是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由此我国的译论论述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
唐代玄奘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并在翻译中使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佛经翻译将佛教引入中国,丰富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佛经翻译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佛教经典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我国翻译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此次翻译高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被人誉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开启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之后还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见解。
李之藻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在自己的论述中还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论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哲理类科学著作,并意识到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课程:中西翻译简史
班级:翻译3班
姓名:张换英
学号:1312081001
摘要:本文从民族语角度分析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一直发展到今天,翻译功不可没。
中国文化史上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等影响深远。
换言之,翻译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激活因素。
Brief introduction: This subject talks about the influence translation does to Chinese culture from linguistic parts.Chinese culture succeed thousands of years in which translation plays a important part.Three highlights of translation influence a lot Chinese culture,language, ideology; in other words, translation actives the Chinese culture.
关键词:翻译;中国文化;影响
Key words:translation;Chinese culture;influence
一、佛学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许多从未有过,完全新的东西---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法。
佛经典籍的翻译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语体;丰富了中国的文学等几个方面。
当代也有学者研究指出佛经翻译的五种构词方式:汉词佛意、意译词汇、梵汉合璧词、利用新造汉字组成的词、成语与熟语。
当代学者也统计过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其中90%以上源于佛教。
以“缘起”为例,佛教中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次灭则必灭”,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但在现代汉语中,“缘起”已经成为描述事情起因的日常用语。
还有一些佛教创词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与汉语中形成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复
合词汇。
如“佛”,派生出词汇“佛教”“佛祖”“佛门”“佛法”“佛像”等。
佛经译者们吸取中国先秦语言偏于四字词的特点,在佛经翻译中大量采用四言句,使经文四字一顿,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如东汉的康孟祥在公元194至199年间翻译的《佛说兴起行经》,道安称之“孟祥所出,奕奕流便,足藤玄趣也”。
这种风格衍生出许多四字成语和熟语。
如盲人摸象,三生有幸,一尘不染等已经得到广泛普及的成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
佛经翻译不仅引发了第一次翻译高潮,还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为中华文学、文化的构造与创新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二、明末清初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翻译者如前锋,自著者如后劲,扬镳分道,其影响于社会者,殆无轩轾焉”。
正是在翻译的促动之下,20世纪初的中国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猛烈抨击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其中许多译者用自己的作品引领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
严复的《天演论》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引进的态度,林纾等人的翻译改变了清末“唯中国有文学”的文化优越感。
林纾的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呼天录》《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译著的成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看到开化民智的有效途径。
明末清初,翻译小说的流行不仅给当时的民众带来消遣和阅读的新体验,还充分实现着小说“开启民智”功能,悄悄改变着当时的社会文化道德观。
其中:爱情小说如《女狱花》等打破了封建礼教束缚;侦探小说《包公案》《福尔摩斯探案集》等有效的引进西方的法治观和人权观;科学小说《月界旅行》《十五小豪杰》有效的破除了民众的迷信观念,增强了科学意识。
此外。
翻译推动了“白话文革命”。
“古文经过桐城派的廓清,变成通顺明白的文体,所以在那几十年中,古文家还能勉强挣扎,要想运用那种文体来供给一个时代骤变的需要。
但时代变得太快了,新的事物太多了,新的知识太复杂了,新的思想太广博了,那种简单的古文体,无论怎样变化,终不能应付这个新时代的要求”。
于是,语言的现代化是自然的趋势。
白话的力量的确是惊人的。
基本符合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的观点和现实。
原因是国民素质普遍不高,如不推行白话,不足以快速地普及文化知识和先进思想。
但是一旦国民素质大幅度提高以后呢,就像现在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今后全民的整体素质还要上新的台阶。
人们势必会呼唤更高雅的语言和更高雅的文化,而白话文是难以担当如此之重任的。
古典语言也势必要回归,目前很多有知之士不正在积极倡导读经读史吗?白话文会成为一个障碍,而且就普及文化来说,白话文固然很得力,但是它所承载的文化与中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相比较是极为粗浅的。
人们如果想更深一步的了解文化知识,却需要“翻译”,中国于是有了怪现象,外国名著需要翻译,中国的名著也需要翻译。
三、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始于“五四”运动,延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翻译和自50年代至今的中国当代翻译,分别经历了文化现代化转型和文化当代转型期,中国现当代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促成与众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的沟通和交流,启迪以新的感悟,智慧,视角,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
现代小说如《狂人日记》《玩偶之家》,现代诗歌如《关不住了》,印度诗人的《飞鸟集》,现代话剧《茶花女》等,现代散文《出了象牙之塔》这些现代
文学的兴起,是在与传统文学决裂的立场上进行的。
如果没有翻译,没有通过翻译引入的丰富多彩的西方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将如何发展,是很难想象的。
王哲甫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终描述说:“我国文坛正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居然有大批的欧美文学作品介绍输入,是我国彷徨无助的作家得以借鉴参考,真也是一件很值得纪念的事。
”可以说翻译证实为我国新文学和新文化这条长河注入“新水”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等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九章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张继文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15期
《试论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何慧敏东岳论丛2008年0325期
《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曹冬梅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515期
《试论中国现当代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李小川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