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圣经》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圣经》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文献,也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对于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从语言、艺术、法律、伦理到政治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圣经》的影子。
本文将探讨《圣经》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圣经》的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圣经》被翻译成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语言,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英文《圣经》。
英文《圣经》的翻译对英文文学和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经典的英文诗歌和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圣经》的影子。
许多常用的英文词汇和成语都源自《圣经》,如“the writing on the wall”、“the salt of the earth”等等。
《圣经》的翻译对英语及其他西方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艺术和音乐的角度来看,《圣经》的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圣经》中所描述的宗教故事和人物一直是艺术家们的灵感之源。
从古代的绘画、雕塑到现代的音乐、电影,都能看到《圣经》的题材和主题。
巴赫、亨德尔等诸多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都是以《圣经》中的故事和经文为题材。
《圣经》中的艺术形象也经常被西方画家描绘出来,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这些作品都成为了西方文化的经典之作。
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来看,《圣经》的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圣经》对西方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十诫》。
《十诫》被视为西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基石,许多国家的法律和道德准则都以《十诫》为基础。
《圣经》里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也成为了西方法律和伦理观念的象征,如耶稣基督的教诲和行为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圣经》的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样是显著的。
《圣经》中所描述的统治权力和社会秩序一直是西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参考。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在翻译领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翻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
文化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含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之一,需要翻译者具备文化中介的能力。
在翻译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翻译者需要理解并尊重源语言的文化背景。
而在文化转换中,也存在着一些悖论,需要仔细思考和解决。
文化与翻译的互动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翻译需要对文化因素有深刻的认识和应用。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加深理解。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影响,文化差异,挑战,文化中介,文化意识,重要性,文化转换,悖论,跨文化交流,辨识,应用,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 引言1.1 文化与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来看文化与翻译的定义。
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习俗规则等。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化与翻译的联系在于,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翻译时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文化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翻译的选择、表达和理解。
翻译则通过传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与翻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得到更详细的探讨。
1.2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者的选择、传达和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隐含含义,翻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对原文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事件等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解或歧义。
文学翻译的意义与价值

文学翻译的意义与价值
文学翻译是一门复杂而深刻的艺术,其目的是将作品从母语转译成外语。
文学翻译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种跨文化交
流的方式。
文学翻译有助于拓宽文化的视野,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它把一
个文化的思想传播给另一个文化,使得文化交流得以更加便利、更加全面。
通过文学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现象、文学构成、结构及文化特征等
可以更好地互通有无。
文学翻译也有助于提升国家影响力,国家语言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从而提高文化水平,增加国家间文化艺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文学翻译还能带给大众浓浓文学情趣和文化艺术欣赏能力,让读者感
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接触多元文化,开阔眼界,丰富文化素养,普及知
识思想,文学翻译对促进世界文明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翻译史
• 佛经翻译的影响: •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和中国原 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 展到极盛阶段。 •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的描写往往是 “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等,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 造成神秘莫测的印象,增加自己身份,是百姓臣服。
朱生豪 (1912-1944)
• 浙江嘉兴人;翻译家,诗人。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 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1929 年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的合同。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到1937年 7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 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1937年日军 进攻上海,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 焚。后来他重返上海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 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朱生豪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 与译稿。1942年底他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直 至去世,他总共完成了31部戏剧的翻译。
理雅各(1815—1897)
• 早期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还是一位杰 出的汉学家。 1815年他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富 商家庭,1839年成为牧师并于次年开始传教生涯。 他从1841年起从事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先 后翻译《大学》、《诗经》。理雅各在香港居 留达30余年,致力于建立教会和培养传教人员。 除此之外,他的主要工作及一生中主要的成就 就是研究和翻译中国古代的经典。1873年理雅 各回到英国,由于他的杰出贡献,牛津大学在 1875年专门为他开设了汉学讲座。从1876年起, 他开始担任牛津大学中国语言和文学讲座教授 直到去世。
亚瑟•韦利 (1889—1966)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翻译是两个相互关联却又有着独立性的领域。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是人们生活和思想方式的总和。
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通过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得以交流和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谈论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文化是翻译的基础和原材料。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所属的文化背景,而翻译的内容和对象也是源自于文化。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才能准确地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宗教文化,而要想将这种文化精髓准确地传达给外国读者,就需要翻译者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同样,在翻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时,翻译者也需要对原文所属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贴切地表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文化是翻译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文化的支撑,翻译就无法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载体。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而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得以传播和交流。
人们通过翻译,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技术、文化和思想,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中国的古代文化在翻译传播的过程中,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让中国人了解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特色。
翻译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
文化与翻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文化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而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文化。
通过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和观念得以交流和融合,从而影响和改变了目标文化的某些方面。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佛经和佛教经典都是通过翻译而传入中国的,这些翻译作品让中国的宗教和文化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翻译的重要性

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过程。
它是促进不同国家、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工具。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下,翻译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1.世界间的交流翻译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随着各种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增加,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将成为阻碍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
有了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可以彼此理解和沟通,促进贸易、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2.促进文化的传播翻译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和接受。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惯和传统。
这一过程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和知识,使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翻译也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文献、作品和思想传播给其他地区的人们,从而促进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3.推动国际化的发展翻译对国际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国际化不仅是企业、组织和行业的趋势,也是各种文化现象和技术进步的趋势。
但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法规、规则和文化差异使得国际化变得复杂和困难。
通过翻译,企业和组织可以沟通、交流和协作,推动国际化的发展。
4.促进个人的成长翻译也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提高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提高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不仅如此,翻译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拓宽我们的视野,有时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职业机会。
总之,翻译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可以促进国际交流、文化传承和国际化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应该珍视翻译的力量,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为促进人类文化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翻译工作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元明时期的翻译与唐宋时期翻译佛经相比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来看 ,都不是很大 。
第三次翻译高潮对我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及人民的思想状况都产
生了极强的冲击 。
三 、中国当代翻译的地位
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在谈到“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 ”
时说 :“唯有不同种族的家 ,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
形成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佛经的翻译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思想和文化方面 。佛教思想是
一种迷信思想 ,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国家和民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
中 。在文化上的影响有语言 、文学 、学术思想等 ,尤其在语言方面非常
显著 ,不仅吸收了梵语词 ,还利用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 ,如菩萨 、天
堂 、地狱等 。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尚不发达的科学技术和不完善的管理方法对 我国社会危害的影响 ,再加上我国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存在 , 突发的社会事件和突发的自然灾害有逐年上升的态势 ,提高应急管理 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也是彰显政 府行政力的根本体现 。历史唯物论认为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 因素 ,因而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必须也应该从“人 ”本身 入手 ,完善调动“人 ”、激励“人 ”和发展“人 ”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 这是当前应急机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
【关键词 】 西方翻译 ;西方文化 ;中国翻译 ;中国文化
翻译事业在我国是在十九世纪末才开始兴盛的 。然而在英国 、在 欧洲 ,情况却大不相同 。《剑桥英国文学简史 》中提到翻译的地方有 206处 ,译者 182人 ,译作 234种 。《文学史纲 》中提到翻译的地方有 91 处 ,提到各国译者 65人 ,译作 106 种 。西方翻译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发 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当代这个全球化的时期 ,我们应该将中国 文化更好的溶合到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 ,从而使中国的文化发挥应有 的作用 。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翻译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视为互相促进的。
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成功传达另一个文化的信息需要深刻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变革等方面,越是了解目标文化的细节,越是有可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文化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翻译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最大的准确性。
例如,某个国家对于食物、宗教、政治和其他方面的看法可能会影响某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敏感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减少翻译错误的发生。
翻译是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翻译也可以视为一种文化传播。
翻译是一种建立桥梁、加强相互理解和扩大文化交流的过程。
当我们开始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便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领域。
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的差异,还有可能会遇到一些翻译难题。
这些难题来自于翻译的文化差异。
例如,一些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概念和词汇,有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
在这些情况下,翻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采取一些适当的步骤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可以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人们相互了解。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交规范。
这些知识可以成为增强交流的基础,有助于建立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同点,从而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和紧密,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已成为建立和维持国际关系的关键。
另外,翻译也有助于在国际社会上推广各个国家的文化、知识、技术和创新成果等。
综上所述,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足以证明两者的紧密联系。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准确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同时,翻译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因此,应该把文化和翻译作为双方之间有效交流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2014年06月16日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沈望舒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104
1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在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亚历山大市,从当地人讲述已知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伟大图书馆的业绩中,了解到不仅埃及文明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和遗失,而且当代西方文明引以自豪的古希腊文明也曾早早被湮灭。
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所藏相关希腊的经典与译作,那些被翻译成拉丁文字的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诗稿,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以及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基米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等种种名著,让欧洲、让西方找回了自己的历史之根。
不知名大师们的往返翻译,不仅有文明传播功效,而且形成对一种文明的救赎,这就是史称毁于公元3世纪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的译著,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独特贡献。
从印度佛教圣地瓦那拉斯到经济中心城市孟买的8天访寻,遗憾地了解到:佛教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比重跌至2.7%以下;历史灭佛带来的无人信、无人懂状况,衍生出“社会灭佛”恶果——大量千余年前的石制精美佛像被毁,许多今日人工难以雕制的大小佛头散落民间,廉价地摆在旧货市场地上;对佛教经典的诠释者更是踪迹难觅。
由此令人不禁回想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代表的“佛学东渐”,它所导致佛教的别样光大——汉传佛教“禅宗文化”的辉煌,中国历史上
首次“翻译高峰”:汉至宋中间800余年,来自印度的高僧与中国本土的大德精诚合作,大规模地进行佛经翻译,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经典转移”。
它不但重塑了中国文明肌理,还赋予佛教于中国与世界的新生。
这是一种由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家创造和续写的哲学文明。
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其进一步提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频繁倡导“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根本要求,既是各国历史上共存关系的事实,又揭示各民族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存环境的深刻哲理,倡导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利益观、安全观。
中国历史鼎盛时期,屡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敬互鉴式的吉光。
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阶段,京师之地都有内外商贾云集、各国文化交往密切的记载。
西亚、阿拉伯、印度、欧美的文化及其载体,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利马窦、汤若望等外交家或翻译家带动下进入中国;中国文化也陆续回馈四夷八方,在平等进出中相得益彰。
中国历史低潮期,则显现出翻译变革民族文明结构的功能。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积贫积弱,一方面西方用坚船利炮轰毁闭关锁国的樊篱,另一方面国人用求知求新求变之心呼唤时代之风。
因有用翻译“开启民智”的理念,遂有以同文馆为代表的翻译与教授西方科学文化的机构,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出版与发行现代图书的机构掀起引进大潮,“翻译大家”则竭力倡导、亲历亲为。
如翻译专家言:“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的学术是翻译支撑下的学术”;“现代汉语中的各种理论术语,80%是外来的,是因为翻译而诞生的”;近现代出现“第二次对中国文明产生骨架性影响的翻译大潮”。
翻译改变了文明的内容、人们的观念,也使中国文化通过吸收、扬弃与增强活力的奋斗走出愚昧僵化,开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相融并进的历史。
翻译,应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展现担当
翻译对于和平发展、创新发展、稳定发展的意义本无须赘述,然而中国翻译却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这一由少数人造福绝大多数人的行业身处窘境。
机遇主要是指:第一,国家明确文化强国战略,众多与促进翻译业建设相关的利好政策出台。
如《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2007年十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配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目录》,以及已实施多年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
它们为翻译业大展宏图勾画美景。
第二,我国文化外贸呈现虽总量尚微、位势尚低但发展势头向好的形态。
2003—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从60.9亿美元攀升至274.1亿美元,年均增长16.2%;文化服务进出口从10.5亿美元增长到95.6亿美元,年均增长24.7%。
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坚实,也说明翻译业的支撑日见走强。
第三,彰显翻译价值、积累外译成果的案例增加。
早些年有《狼图腾》被国外著名出版机构高价购买英译版权,并计划在全世界同步出版发行。
近来有中国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百余国家翻译或拟翻译出版莫言作品的热潮,以及对瑞
典语翻译家陈安娜的关注。
经典式的有北京申、筹、办奥运会前后8年里无数双语或多语精彩文案及其生成模式;突破性的有民营资本“中国时代出版公司(北京时代华语图片有限公司控股)”的纽约业务大战略——与国内17家出版集团签约购买版权,预算投入549万美元,首批将100种“有功力”图书,组织中外专家译成英文,经由美国高校汉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审定,通过美国发行中盘向其国内研究机构、高校、政府图书馆及欧美大型书店征订销售,取得良好渠道反馈。
挑战主要是指:第一,政府、舆论、社会对翻译业的认识不足、观念偏差和价值错位。
中国长期存在对翻译劳动价值判断偏低的倾向,不认为高品质翻译活动具有很大创作特色、需要太多跨文化知识储备、常在消耗不确定精力体力。
所以翻译,尤其准确精彩的翻译非常缺乏。
包括对中国经典几十年磨一剑的翻译,对重要理论著作的翻译等,总体学术评价不高,社会地位有限;而且除现场同声传译等少数岗位外,翻译的实际报酬普遍太低;围绕翻译业务和翻译文化的会议缺少高层人物与机构的参与热情。
第二,翻译业基础薄弱、规模尚小、素质不高,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体、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日益开放、愈来愈与世界深度拥抱的中国,翻译业却发展缓慢。
即使有社会长期全民学外语的表象,有了几代人时间的数量规模型增长,翻译业提供的产品以及翻译人才也丝毫没有够用的迹象。
除去总量能力不足外,素质能力的问题更加突出。
如果说翻译领域也有令社会关注、引起媒体几片浪花的时候,多是在剽窃抄袭事件、粗制滥造的报道、滑天下之大稽的错讹新闻等。
翻译服务有以举国之力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中赢得赞誉的骄傲,但更多的是平日社会中的缺位、不到位、没品位的狼狈。
第三,有利于翻译业创新发展、职业化进步的政策环境尚待完善。
翻译的辅助、从属、边缘性地位,社会中外语在母语国难称专业、在非母语国常为工具的思维定式,致使对全球化背景下有如此重要性的基础行业一直没有顶层设计,没有强化其自身建设、在得到所需社会资源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统筹协调机制,没有促进和规范其与相关行业产业融合的政策体系。
至于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明确翻译产业的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并进行相应资金支持、制度安排、规划部署,还尚未提到文化重点建设日程上。
而伴随社会需求增长的产业盲目膨胀,与先进文化引领和国家治理的不足,少政策更少好政策的困难环境,共同导致中国翻译总体质量下降。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赋予翻译这个古老行业以神圣使命,它需要政府和社会转变观念改革进取,为翻译业提供良田沃土;更需要翻译界有担当、负责任、有作为,通过加强与各国文化的交流,铸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