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_New
中文考研经典论著推荐

中文考研经典论著推荐众所周知,中文考研所考察的知识范围特别广泛。
因此,我们必须在详细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尽量多看一些经典论著。
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答题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鉴于这样,勤思中文考研团队的老师们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经典论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中国古代文学1、褚斌杰《儒家经典与文化》《诗经全注》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4、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八代诗史》《诗歌高潮与盛唐文化》5、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6、夏晓红《晚期社会与文化》7、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8、丁夏《咫尺千里--明清小说研究》9、袁行霈《中国文化概论》二、中国现当代文学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2、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3、王瑶、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4、戴锦华《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5、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1921:谁主沉浮》6、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7、王晓明《潜流与漩涡》《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8、解志熙《摩登与现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实存分析》《现代文学研究论衡》《美的偏执: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生的执着: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9、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10、吴晓东《文学的诗性之灯》《从卡夫卡到昆德拉》11、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第三版)1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现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与都市现象》13、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14、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鲁迅作品十五讲》《心灵的探寻》《对话与漫游》1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16、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1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18、温儒敏《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文学史的视野》《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0、方锡德《文学变革与文学传统》三、中国古代文论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注意:重点了解《毛诗大序》、曹丕《典论论文》、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
李欧梵:探讨学问是无止境的

,常常同时走好几条路。
所以混在一起。
你说我有什么先见之也没有。
可是我唯一的长刺激越多,我越来劲,我就我探索多少我就写多少。
我到我觉得,我们做学问、探讨学问是无止境我越觉得自己的不足。
》和研究建筑,有没有受到本雅明对我当时正开始看本雅明,还没。
当然我受到他的影响,他笔下的漫游可是我后来发现,他的那套理论和上海的情,既是真人(即诗人波德莱尔),我发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
像但他们当时写的所谓现代诗,他们向往的是西方图景。
描写都市文化的小说家本来就不多,我原来在《上海摩登》中只想写他又把上海文化都写进去了。
本雅明原来为什么喜欢波德莱尔?这本身就是一旧的诗的形式是否还能书而正是波德莱尔把都市人、都市知识分子与都去表波德莱尔被公认为欧洲现代性、现代主义艺 李欧梵:著名学者,香港人文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上海摩登》《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铁屋中的呐喊》等。
本期客座总编辑检察风云 PROSECUTORIAL VIEW2023年第17期我非常佩服本雅明,我现在读得最多的还是本雅明的著作。
可是写《上海摩登》时我还是初学者,所以点到即止。
我现在觉得当时写《上海摩登》还有点勉强,我当时的想法是,即使我不能把本雅明的理论完全用于上海的研究,至少我可以演练一番,我可以写一下试试看。
我做了些分析,但是没有把文学和商业文化联系起来。
当时的中国文学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商业,有一些作家在有意无意地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刘呐鸥,比如施蛰存。
记者:研究建筑的话,美国的理论大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也写过很多建筑方面的文章,不知道你对他的理论是否了解?李欧梵:当然,我是很崇拜他的,他是后现代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非常了不起,虽然他的著作很难读。
他写的建筑方面的评论,在理论界影响很大,不论对于建筑还是文化,他都是当今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我听过他的讲座,也读过他的不少著作,其中一本叫《文化转向》,里面谈了很多建筑。
季进关于李欧梵研究鲁迅、

李欧梵和其鲁迅研究2000-07-12 来源:中华读书报季进虽然多年以来鲁迅研究的论著汗牛充栋,但并没有使人真正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
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真正切近鲁迅创作实际与精神世界的研究。
鲁迅研究的这一转折一方面归因于内地学界日益开放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也归功于海外鲁迅研究的推动作用。
其中李欧梵先生的《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岳麓书社,1999)就是在海内外鲁迅研究界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经典之作。
李欧梵提供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个体形象,而他与社会、历史、民族的丰富联系则通过个体独特的精神品格呈现出来。
《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
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
作者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鲁迅并非一位有体系的,甚至也不是前后一贯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发展’也并非顺着一条从社会进化论到革命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路线。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高度‘思想化’(intellectualized)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内心的鬼)转化为艺术的意义结构(structuresofmeaning),这种意义结构是决不能肤浅地仅仅理解为抽象的‘革命意图’的。
鲁迅最终完成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使命,经历了许多的考验和错误,“他的心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系列的以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一次又一次灵魂探索为标志的心理危机的过程”。
书名中所使用的“铁屋”隐喻,是一个双重隐喻,既指中国社会和文化,是鲁迅所反抗的古老社会与传统的象征,也指鲁迅本人复杂的精神状态,那存在于其心底深处的绝望与期待。
这种充满矛盾与悖论的鲁迅形象,建立于作者细腻入微的文本分析。
作者把鲁迅作品置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之中来审视其作为艺术家的独创性,说明在前人积累的极其丰富的文学传统中进行创新的努力,才是鲁迅的“现代”和“伟大”之处,也才是鲁迅的现代性之所在。
对现代性的再解读兼谈新世纪底层文学表述的现实语境

“ 现代性 ” 2 是 0世 纪 9 0年 代 以 降 中 国文 学 阐释
来 。正 是在这 个 意义上 , 现代 ” 词就 意 味着时 间 的 “ 一 断裂 。它在 欧洲 的一 再使 用 , 就是 为 了表现 出一 种新 的实践 意识 , 就是 要 同过去拉 开距 离而 面向未来 。 按 照 李 欧 梵 在 北 大 的 讲 演 , 引 出 了 加 拿 大 他 C al Tyo 的观点 , 出 了现代 性 的两 种模 式 , hrsal e r 指 一种
・
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 , 是完成 由古典形态 向现代形态 的过渡、 转型 , 它属于前现代 的世界近代文学 的范 围; 所 以它 只具 有前 现代 性 或 近代 性 , 不具 有 现代 而 性 。 在 这之后 , 陆续发 表 了《 论 中 国文学 的前现 又 试 代性》 《 ( 文艺理论研究》97年第 4 ) 19 期 等文章 , 从现 代性的理论高度重新审视了 2 世纪中国文学, 0 而另一 派则反 对杨 春时 、 剑华 二 人 的提法 , 为 2 纪 中 宋 认 0世 国文学具有现代性 , 如朱寿桐 、 龙泉明、 刘锋杰诸人。 龙泉明从世界意识 、 先锋意识 、 民族意识、 人性意识、 创 造意识 等五个 维 度 的交 换 点上 , 以建构 一个 评估 2 可 O
刘 世 强
( 重庆 市涪陵 区委 党校 , 重庆 涪陵 4 80 ) 00 0
摘 要: 本文试 图在概论近 来学术界对现代性界定与 阐释 的同时 , 密现代 性转型语境 下的底层 文学 , 解 并对新世 纪底层
文学表述 的现 实语境予 以归纳 , 以期更好地解读新世纪底层 文学作品 。
关键词: 现代性 ; 新世纪 ; 底层文 学; 生场 ; 实语 境 再 现 中图分类号 : 0 . 1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6 43 4 2 1 )00 1-3 17 .4 X(0 0 1 - 80 0 作者简介 : 刘世 强(9 3一) 男 , 17 , 重庆涪陵人 , 文学硕士 , 究方 向为 中国现当代 文学。 研
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

上的颓废 因素 , 这无疑 是对既有 鲁迅研究 的极大挑 战 ,
5 ・ 2
一
、
“ 颓废” 学史 叙事 文
李欧梵 的 自他 的博士论文 开始 , 开始对 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作 家 作 品予 以 审视 , 以浪漫 主 义思 潮 为对 他 象, 独特的视角 、 智的 眼光 对从 近现代 文学 史上影 响 睿 较大的作 家进 行分析 , 作 了《 写 中国现代作 家的 浪漫一 代》 发掘 出了现代文 学里 的颓废 美感 。这 一观点 印合 ,
对 “ 写 文 学 史 ” 以重 新 审视 的 思 潮 下 , 得 我 们 思考 。 重 予 值 [ 关键 词 】 颓 废 ; 代 性 ; 式 ; 换 现 范 转
[ 中图分 类号 ]2 7 6 I0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9 43 ( 09)6 05 — 4 10 — 7 3 2 0 0 — 0 2 0 了波德莱尔的颓废 与绝 望 的现代 性思 想。李欧梵 由此
第2 9程 第 6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l f ue om l nvri Pi spyadSc l c n e o ra o bi r a U i sy( hl oh n oi i c ) H N e t o aSe
V0. 9 12
N . 20 o 6, 0 9
8 O年代后 , 重写文学 史” 潮浮 出水 面 , 者们 试 “ 思 学 图突破 以往 的文学史研究模式 , 寻找新 的研究视觉 和价
值 评 论点 , 中 国 现 当代 文 学 做 出新 的 解 读 。 “ 外 汉 对 海
出发 , 开了他 对现 代 文学 的研 究 , 成 了一套 与 “ 展 形 五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必读书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必读书目本科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必读书目一、作品类(以作品集为主,个别是单部作品)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卷(包括被列为“存目”的书也要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坟》《中国小说史略》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巴金《家》《春》《秋》《寒夜》《憩园》老舍《骆驼祥子》《断魂枪》《猫城记》《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沈从文《边城》《长河》《八骏图》郁达夫《沉沦》钱钟书《围城》张爱玲《金锁记》《封锁》《倾城之恋》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许地山《缀网劳蛛》废名《桥》徐訏《风萧萧》《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鬼恋》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师陀《果园城记》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孙犁《荷花淀》施蛰存《春阳》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李劼人《死水微澜》萧军《八月的乡村》《第三代》艾芜《山峡中》张天翼《包氏父子》鹿桥《未央歌》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何其芳《画梦录》梁实秋《雅舍》艾青、穆旦、戴望舒、冯至、卞之琳、徐志摩等等的诗歌。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和文学思潮研究类(压缩版)(一)作家研究类1、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2、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4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6、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7、金介甫著、符家钦译:《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8、孙党伯:《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9、钟桂松:《茅盾传》,东方出版社199610、陈思和、李辉编著:《巴金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12、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4、宋剑华:《胡适与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15、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16、钱理群:《周作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7、许子东:《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8、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上海三联书店200419、宋剑华:《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二)文学思潮研究类1、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现实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3、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4、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5、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6、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7、徐行言、程金城:《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8、王富仁、王光东:《灵魂的挣扎——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9、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0、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1、余凤高:《心理分析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2、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4、宋剑华:《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5、张光芒:《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16、吴福辉:《都市漩涡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17、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8、朱寿桐:《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19、杨义:《京派海派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复旦大学出版社)22、李泽厚:《美的历程》23、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24、周策纵:《五四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三)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下卷)(修订版),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现代性的起源与分类按照一般的说法,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是一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科学和自由的过程。
[1]但其实,现代性的来源要复杂得多。
姚斯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认为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
历史学家汤则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
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现在一般意义上把现代性视为与资本主义同源的东西,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的起源依旧是一个含糊的时间段而决非明晰的时间点。
现代性无疑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内涵比较庞杂。
因此,如果要进行详细的辨析最好先对其进行分类。
韦伯从宗教和形而上角度分离现代性,从而得到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
加拿大学者Charles Taylor的文章《两种现代性》中,他综合了一般国外学者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提出了现代性的两种模式,其一就是从韦伯的思路发展出来“科技的传统”,出发点在于所谓现代性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西方的启蒙主义以后,理性的发展,工具的理性,工业革命到科技发展,甚至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资本主义,这一系列的潮流是不可避免的。
韦伯当时创出了一个名词,叫“合理化”。
这个传统后常为一般的社会学家所用。
在科学现代性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略论李欧梵的“世纪末”情结

的“ 颓废 之美 ” , 即一 种 “ 夕 阳 无 限好 , 只是 近 黄 昏 ” 的 感 觉 。他
首先找到 的例子 , 还并非现代文学作 品, 而是古典文学的巅峰
梵和他所研究 、 欣赏 的那些作家们 , 正是这样一个有着浓郁的
怀 旧情结 的群体。 这种怀 旧的结果是 , 时间对怀 旧者而言发生 了很大转变 。 在李 欧梵看来 , “ 世纪末 的西方绘画 、音乐和文学往往用世纪 末 的感觉作 出对直线前进 的时间观念 的对抗……这种感觉实
中 图分类号 : 1 2 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2 — 0 0 1 8 — 0 1
学者常有 自己惯用的一套学术话语 ,来 表达构 建 自己的 学研究者借鉴。在西方电影中 , 灾难片是一大类型 , 这其 中更 理论体系 。就海外现 当代文学研究名 家李 欧梵先生 而言 , “ 世 有许多 电影是讲 地球 大毁 灭的终极 灾难 ,如曾经热播 的电影
人的不懈 努力 ,不 断进化 的历史观与线性前进 的时 间观念在 中国本土产生 , 现代性 的萌芽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出现 。 而 随着社会 的进一 步发展 , 世 纪末的情怀逐 渐萌生 , 在思想 、 艺 术上又重新对线性进化论提 出最严厉 的质疑 ,时间观念产生 错乱 , 后现代 的迷茫感 、 荒诞感化为 文字 、 音乐、 绘画, 拷 问着 人类的现代文 明。 世纪末情怀实际上是一种末 世情 怀——对未来 的极度恐 惧和对过去的无 比怀念 。 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 的人类社会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美国) 李欧梵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阶段"?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同时试图解释"后现代"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状况,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1985年秋天,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后现代",或者说"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
在当时来说,此举相当大胆,因为他80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而他的那本"大书"《后现代主义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
换言之,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是在北京大学。
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
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 ,1998),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
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年到1998年的8篇论文,1983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
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我从前的同事,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也是马克思主义者,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结果却越写越长,竟至成书,名为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 (Verso ,1998),即《后现代性的来源》。
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
据Anderson 说,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后来在1950年左右,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有一位美国诗人现代性所标榜的是个体的建立,是一种理性,是对于前途的乐观。
杰姆逊教授认为这些在后现代时期都已经改了。
而最主要的是现代主义所谓"个体"问题在语言上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彻底消解。
现代主义所说的作家个人的视野,作家的天才,作家作品本身的震撼力,作家用自己的语言建立、并借以作用于读者的自己的世界等等一系列重要的论点,全部都被后现代主义理论推翻。
在这种情形下,他认为在后现代中没有所谓"独创性"这回事;假若说后现代具有独创性的话,那就是"复制",所有的东西都是按原本复制出来的。
电影就是一个最大的复制品,你并不知道原本是什么;电视中的形象也是一连串的复制品;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理论,他也认为是复制品。
这些复制品在全球各地不断地发展、衍生,其结果是一般人对于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从欣赏转为消费。
所以说现在我们处身的时代就是文化大规模的复制、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时代。
后现代理论中提到的已经不是一个个人阅读或创作的行为,而是一种集体的大众性消费行为。
他认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杰姆逊教授的理论所作的简略介绍。
我是把杰姆逊的理论放在他个人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他所处的境遇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史的境遇之中来看待的。
我认为杰姆逊教授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他自己并不是非常热衷于后现代主义,可是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看出了世界文化的转变之后,拒绝对这种现象作道德式的批判。
也就是说,他并不扮演上帝的角色,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作出评判,如果是这样,他未免把自已抬得太高了。
而另一方面,他认为历史还是向前走的,可是将来的世界会是何种景象?未来资本主义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后现代主义以后又将如何?他最近非常困扰的就是日本学者福山提出的所谓"历史终结"的问题。
福山认为,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全面征服世界,民主逐渐征服世界,以前的历史到此已是尽头,已经无路可走。
对于这种观点杰姆逊在某种意义上是同意的,但是他又认为照此发展下去,对于整个人类并无益处。
而他又不愿扮演先知或领袖的角色,他始终困扰在自己所建立的这个理论系统之中,在其中对耳闻目睹的"假相"的文化作不停歇的探讨。
他探讨的面越来越广,甚至于从他原来的专业法国文学、理论一直探讨到文学作品、艺术、建筑(特别是洛杉矶的那家旅馆),最近又开始探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
他在这本书中提到,现在的意象世界已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看电影已经不注重情节,因为一切情节不过是为打斗和特技镜头作铺垫而已,人们只注目于所谓"镜头的精华",这是视觉文化发展到极致的表现。
于是他说:看样子,电影的预告片要比电影本身还重要,因为预告片是在短短两、三分钟里把电影中的精华镜头剪接起来。
他说这番话时,美国的《星球大战》续集即将上映,我这次来北大之前,在报纸上看到人们争相观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
许多人花费七、八美元去看一场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就是为了能一睹随片附映的《星球大战》的预告片。
当然,有一点是杰姆逊没有完全料到的,《星球大战》上映之后人们依然是排着长龙观看。
我们据此可以看出,杰姆逊教授的真知灼见是相当了不起的。
无论是高调的东西,还是低调的东西他都非常认真地加以研讨,并进行理论上的批判。
杰姆逊教授今天如果在场他一定会说,他的这个理论还是在西方的立场上提出的。
但是由于他相信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全球性的,那么他将不得不承认,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将来必然会发展为后现代性的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你相信这种潮流,你就不能否认中国会进入这个世界性的潮流。
问题就在于,中国现在的文化是否已经进入了杰姆逊所说的后现代阶段。
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随之产生。
如果我有机会与杰姆逊教授对话,我将重新提出现代性的问题。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否具有直线般的关联,有了前者的产生,就必然有后者的出现?其中是否有错综复杂的可能性?就杰姆逊的理论来看,西方的发展非常明显,到1960年左右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变。
而中国在这方面与西方情况迥异,中国的现代性我认为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的,是一种知识性的理论附加于在其影响之下产生的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然后变成都市文化和对于现代生活的想象。
然而事实上这种现代性的建构并未完成,这是大家的共识。
没有完成的原因在于革命与战乱,而革命是否可以当作是现代性的延伸呢?是否可以当作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延伸呢?一般的学者、包括中国学者都持赞成态度。
这意味着中国从20世纪初,到中国革命成功,甚至直到四个现代化,基本上所走的都是所谓"现代性的延展"的历程。
其中必然有与西方不同的成分,但是在广义上还是一种现代性的计划。
这个"大故事"好像还没有说完,可是恰恰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正进入繁荣阶段之时,杰姆逊教授突然提出我们现在要讲后现代理论了。
后现代和现代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是否后现代可以继承现代性计划所未能完成的那些步骤呢?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征象,比如中国都市文化的复苏,中国民族国家的模式过去未能做完的现在似乎又重新做下去,诸如此类。
另外一方面,就杰姆逊的理论来说,现今所谓的"后"至少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时间上的先后;第二层意义是后现代在质和量上与现代性是有冲突的,是不同的,甚至是对抗性的,如我前面提到的后现代对于主体性的摧毁等。
这样看来,中国目前的状态就比较复杂了。
由于杰姆逊教授的影响,一些学者最近一起出了一本论文集,美国的学术杂志Boundary Ⅱ(《界限2号》)为此刊出专号,1997年秋出版,编者是张旭东与土耳其学者ArifDirlik .其中收录的论文作者除张旭东之外,有王宁、卢晓鹏、刘康、陈晓明、戴锦华、唐小兵,还有两位@!#$学者廖炳惠、廖朝阳和一位美国女性学者WendyLarson .这几位学者基本上都以为正是因为中国的发展与西方迥异,中国才更适于探讨后现代性的问题。
因为中国的现代性本身就与西方不同,所以它的遗产也和西方不同,他们认为中国的后现代性所代表的是对后期社会主义或者是革命以后的现象所表现的一些行为和模式。
他们提出各式各样的论点来证明事实上后现代性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名词,而且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作为一个理论名词,它可以对现实发生的现象作最恰当的解释,如果没有这套理论,就无法描述这一些现象;另一方面的作用,一个好的理论可以带动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
这批学者认为,在这两个层次上,中国的后现代性都可以成立。
而谈及中国后现代性的内容,他们则各说各话。
总的来讲,无论你是否愿意,"后现代性"已经被用来概括中国目前的现象了。
下面是我对于这几位学者的一个"后设"的评论。
我自己不愿意参加这场争论,因为我自己不是学理论的,就采用了鲁迅先生"冷眼旁观"的方式。
我仅从他们的文中尝试解释一下,为什么后现代理论在今天的中国争论得如此激烈。
正如Anderson 在他的书中所说,现代和后现代理论在全世界争论得最热烈的地方就是中国。
以中国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而论,其影响非常广大。
我认为,这些学者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后现代理论,而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从解放以来,在文学研究方面已经作了一些很固定的分期,即近代、现代和当代。
所有学过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近代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现代是"五四"到革命成功,当代就是1949年以后。
而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又有许多新名词出现,如新时期文艺学、新状态等。
由于中国近四五十年历史的影响,中国的学者对于当代特别重视。
这与美国正相反,我作学生时根本没有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这回事,大家都学古典文学。
当然,目前美国学界的这种状况也颇有改观。
而中国学者之所以重视当代是有其原因的,我们仅以90年代来说,它代表了这四五十年来整个历史潮流的积淀,包括历史的潮流、民族国家的潮流、现代性文化的潮流等等。
这些东西都摆在这里,用什么样的理论才能够将所有这些潮流进行描述,并使之表现出来呢?他们很自然就想到后现代性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