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从20世纪初,中国文学就在现代性的浪潮中不断前进着。

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现代性是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化。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和批评,强调种种现代化的弊端和问题。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较量,在不同层面和领域都存在着明显的痕迹。

首先,在小说创作方面,尤其是随着新生代作家的崛起,许多新作品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例如,在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中,通过以“禁忌”为线索,引人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两个重要历史阶段中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和遭遇,全面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波及和影响也逐渐在当代小说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蒋方舟的小说《白夜行》在探寻同性恋、恋童等问题的同时,还展现出她对于现代化背景下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的怀疑和批判。

这种批判意识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上,还表现在对小说形式的探索上。

王安忆的《长恨歌》则是更明显的一种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体现,她反复地使用着文本互引、自反性、叙事游戏等手法,让读者置身于一个摇摆不定、变幻不止的提醒,重新思考历史和现代的关系。

其次,在诗歌领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对比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在中国诗坛,后现代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日益显现。

例如,臧棣在其诗集《墨香图》中透过繁复的文本组合实现了对文字和符号的反思,靠着语言的滑移、句法和语法的捏合、找字玩科技等技巧,使诗歌在语言上达成动态的意义建构和视觉化效果。

还有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李志民、以文字与图像的交互为特色的温卫东等人,都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发掘和解构现代性的“真实性”。

不过,在后现代思潮大规模涌入后,部分诗歌创作也出现了轻视纯粹美学的危险趋势。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辩证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辩证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辩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成为了哲学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哲学辩证。

一、现代性的特征和意义现代性是指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科学为导向的时代。

在现代性的思潮下,人们开始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现代性以理性、现实主义和进步为核心,强调科学方法和技术在人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性中,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人们倡导民主、平等和个人价值的尊重。

而科学方法的运用在治理和生产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效率提升。

现代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现代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现代性的追求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忽视了精神和道德的发展。

许多人感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割裂,导致了环境破坏和社会分化的问题。

二、后现代性的兴起和内涵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哲学家开始对现代性的理性主导和集中主义进行批判,并提出了后现代性的观点。

后现代性强调相对主义、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现代性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性的特征之一是对大故事的批判。

传统上,人们通过一种整体性的解释来理解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如信仰、哲学或意识形态。

而后现代性则提倡拒绝这种单一的解释,认为事物是多样的、多义的,并且依赖于不同的观点和背景。

另一个后现代性的特征是权力和知识的关系的重新思考。

在现代性的时代,知识和权力往往被集中在特定的机构或个人手中,塑造出一种固定的真理和统治模式。

而后现代性强调不同的知识系统和权力分布的多样性,认为没有一种单一的真理和权力体系。

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不是彼此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

尽管后现代性对现代性提出了批判,但它并没有否定现代性的重要性和价值。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在当代哲学的讨论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常常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现代性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强调理性、科学和普世人权等基本原则和价值。

而后现代性则是在20世纪的思想潮流中出现,质疑现代性的这些主张,尤其关注相对主义、多元文化以及对绝对真理的怀疑。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哲学困境,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为理解当今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理性与科学现代思想最重要的基石是理性。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如康德、休谟等,通过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推动了科学和逻辑的进步。

科学方法被认为是理解世界及其运行方式的最佳途径。

这种信念促使人们相信,通过理智和经验,人类能够揭示自然界及社会现实中的规律。

个人主义与主体性在现代性中,个体的主体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共同体意识转向个人自由与权利。

人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这为后来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进步观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历史的进步观。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历史被视为一种线性的、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

通过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能够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因此,现代思想普遍存在着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和信心。

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相对主义与多元价值后现代性深刻质疑现代性所倡导的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真理并非单一或普适,而应根据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加以理解。

因此,多元文化及其并存成为了后现代的重要命题。

这种相对主义倾向也使得对“宏大叙事”的质疑日趋明显,许多曾被视为标准的话语体系因而被解构。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是后现代思想中重要的一位学者,他提出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

知识不仅是获取真理的工具,也是一种权力实践的形式。

他认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某些知识形式能成为支配他人的手段,这引发了对知识本质的新思考,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受到挑战。

疏离与不确定感后现代社会常常表现出一种疏离感和不确定感。

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当代西方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家之一。

他以其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精彩对比和阐发而独树一臶,敏锐的洞察力与擅长文学修辞的理论风格使他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为他赢得了颇多的认可和赞誉。

鲍曼不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内涵给出精确的界定,亦不显示出对二者的取舍好恶,他更多是才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现代性并对其承诺、矛盾、困境予以解释和批判。

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鲍曼看来,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不是“现代性的终结”,它自始至终都与现代性共存,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然,社会状态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并不是一种进步。

鲍曼倾向于把后现代性视为一种有别于现代性的观察问题的视角。

鲍曼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是以一种回溯式的、反思的方式进行的。

其目的不是分析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而是对于现代性尚未完成的承诺、受阻的希望或是令人不安的两难困境作出回应;认清现代性带来的非意图后果及其限制,从而使现代性得以重构。

对于后现代性的分析,鲍曼将其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系统予以描述,并且对其自身进行了内在与外在的双重批判。

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鲍曼并不是采取“或者批判,或者接受”的态度,相反,对诸多悖论与两难困境的揭示成为鲍曼理论追求的目标。

因此,尽管鲍曼在其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理论上的偏向(早期侧重于从后现代性视角来反观现代性诸多的两难困境,逐渐地确认作为一个完全成熟的后现代社会系统,到反思后现代性自身存在的诸多困境),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孪生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策略贯穿于分析问题的始终。

二、后现代性理论视阈下的现代性分析鲍曼始终认为,理解现代性就必须站在现代性之外。

鲍曼将这种现代性之外的理论视角称之为后现代性。

对鲍曼来说,引入后现代性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反观现代性诸多的两难困境。

在对现代性进行回溯式地反思和超越的过程中,鲍曼确认了现代性的核心特征:第一、知识/权力共生是现代性最显著的特征。

秩序与自由——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秩序与自由——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Hale Waihona Puke 李玉用 , 包迎华2 (. 1南京大学哲学 系 , 南京 2 0 9 ;. 1 0 3 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南京 204) 10 6
[ 摘 要] 齐格蒙特 ・鲍曼是现代性与后现代 性研 究最为著名的社会 哲学理论 家之一 。现代 性疯狂 追求秩序而与混乱 、 矛盾性共 生, 两者的对立与互补构成 了现代性 的展 开过程 。后现代性
义 ” 高兹 吸 收 和继 承 了 哈 贝 马斯 的上 述 观 点 , 者 在其 著 名 的
《 经济理性批判 》 一书中 , 为现代 性的问题不是 出在 自身 , 认
而是 出在越 出了 自己的范 围, 他说道 ,我们 当今所经 历的 “ 并不是现代性 的危机 我们 当今所面临 的是需 要对现代化 的前提加 以现代 化” “ 里我的 主要 目的之一就是 给我们 ,这


到真正恰适地理解现代、 现代化尤其是现代性本身 。 但 是 , 同 一 的宏 大 社 会 统 一 体 内 , 于 非 均 衡 性 , 在 由 每 个人 所遭遇 的具 体境域 又是独特 和异 于“ 他者” 勒维纳斯 ( 语 ) , 以即便是 同一现代 图景中的现代性“ 的 所 理解” 其想 及

哪一样都“ 不适 ”都存在着或 大或小 的问题 。 、 高 兹 的“ 定” 力 , 齐 格 蒙 特 ・鲍 曼 ( y mu t 界 努 在 Z g n B u n 看 来 , 有 可 能 便 是 徒 劳 的 , 甚 至 认 为 , 代 性 ama ) 极 他 现 究 竟缘 于何 时, 是个 难 以说清道 白的极具 争议 的问题 , 都
像 前 现代 那 样 思 考 和 生 活 了 , 代性 成 为我 们 的 没 身 遭 面 和 现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及其关系,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定义、特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了现代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后现代性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在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并展望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两种社会状态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区别,联系,特征,影响,启示,反思,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介绍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阶段和思想趋势。

现代性一般指的是工业化和都市化发展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心态和社会结构,具有理性、专业化、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等特征。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强调多元性、虚拟性、混沌性等新特征。

现代性注重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发展,崇尚理性思维和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后现代性则对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线性发展进行质疑,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倡导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观点。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对立。

现代性的理性思维和专业化倾向在后现代社会中受到挑战,而后现代性的多元性和虚拟性又在现代社会中引发思考。

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正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也为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今后的探讨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本质,并思考如何应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1.2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现代性一般可理解为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变革,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特征。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和固化思维的挑战。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关系。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现代性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传统主义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理性、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时代。

然而,随着后现代性的到来,许多原本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受到挑战,引发了深刻的哲学困境。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哲学对立,并分析这些对立所引发的困境。

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常被视为自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还反映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强调理性、科学和个体自主性。

1. 理性与科学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对理性和科学的高度推崇。

从启蒙运动开始,理性成为了解释世界和塑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科学方法的盛行使人们能够通过实验与观察来获取知识。

这种对理性的强调,使得传统信仰和迷信遭到严重质疑,推动了社会变革。

2. 个人主义在现代性背景下,个体被重新定义为自主的、有理性的选择者。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倡导每个人应当追求自身的幸福与成功。

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伦理学和政治理论,还深刻影响了经济生活。

3. 社会关系的变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规模推进,传统的家庭模式与社区关系发生了改变。

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人们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自己的权利。

后现代性的兴起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文化与思想潮流,主要出现于20世纪中叶。

它被认为是对现代性的反叛,揭示了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局限与矛盾。

后现代主义者对权威、真理概念以及普遍叙事进行了质疑。

1. 对理性的反思后现代主义试图解构现代性所推崇的绝对理性观念,强调知识的相对性。

德里达、福柯等思想家提出“文本即一切”的理念,认为意义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不能单靠理性理解所有现象。

这一论断直接挑战了科学与真理之间的传统联系。

2. 多元性与差异性后现代性主张接纳多样化的观点和文化表现形式。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碰撞,这种多元性的理念使得“霸权文化”受到质疑。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思辨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思辨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思辨近几十年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经常成为哲学讨论的焦点。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两个概念似乎相当模糊,但它们对于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定义、特征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现代性的含义。

现代性源自欧洲启蒙运动,从18世纪末开始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文化。

现代性强调理性、科学、个体主义和自由化的价值观。

在现代性的视野下,人类通过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可以改变自然和社会,并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现代性还强调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性也开始显示出一些弊端。

后现代性的思潮应运而生。

后现代性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对现代性的理念提出了挑战。

后现代性认为,现代性的价值观和信仰逐渐崩溃,个人主义和理性的追求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后现代性质疑了统一的真理观念,并指出人类的观点和认知是主观和相对的。

后现代性批判了现代性中的权力结构和社会规范,认为它们是建立在特定利益和价值观基础上的。

相对于现代性,后现代性更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文化多样性。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相互影响。

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在许多领域仍然存在影响力,例如科学、技术、法律和教育等领域。

然而,后现代性的哲学观念也在文化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代艺术家和文化评论家通过挑战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来表达对现代性价值观的质疑,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的审美风格。

同时,现代社会也面临着一些后现代性带来的挑战。

例如,后现代性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多样性,这可能导致社会团结的减少和个体主义的增加。

此外,后现代性强调的相对主义观念也可能导致真理的模糊和公共道德的混乱。

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并努力找到平衡点,以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总结起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对于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后现代性从其反历史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性的局限单纯进行反向放大,显然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另一方面,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采取的“反智识主义、反文化”的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决不是偶然的。

它们既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批判性反思。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塑造了现代文明。

相对于前现代的传统文明而言,现代文明作为一场划时代革命,扬弃与超越了既有传统。

但当现代文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对新的矛盾,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

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中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

这样,通过对现代性是进行辩护还是实施批判这两种态度的分析,就可辨别出什么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一般地说,现代性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所谓对“现代性进行辩护”的态度,就是立足于现代化对前现代传统的历史性超越,强调现代性作为文明发展目标的自主性和充分性等等。

具体地说,现代性是指建立在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和机器文明基础上,以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制度为标志,以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基本保障、生活质量的总的提高”为目标,与科学技术同步增长所确立的“中心化、组织化、专业化、制度化”的文明发展的基本原则。

由于现代性奠基于近代启蒙思想理性、进步的价值观,其所追求的是“为人类普遍解放提供合理性”的基础和实现途径,因而体现出超越历史与文化传统差异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等物质力量的推动下,确立了现代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价值观的独特地位。

但随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在其取得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现代性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

例如,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生活的商品化问题;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生态风险问题等等。

这些消极现象的不断扩展,使得对“现代性的承诺”的质疑、批判、反思,逐渐构成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旋律。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范畴,后现代性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而发展起来的。

按照后现代性的观念,“现代性的承诺”的无法兑现乃至各种“异化”现象的不断出现,不仅说明现代性发展的普遍模式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意味着作为现代性根基和标志的“现代合理性”遭遇到了根本危机。

例如,后现代性观念认为,现代性的价值观,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这些叙述无一例外地丧失可信度和号召力,对这一切的彻底质疑,就意味着应采取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等。

因此,现代性理应被后现代性所消解或取代。

例如,后现代性试图用平民角度的众声喧哗来取代知识英雄的“宏大叙述”,以顺应现代文明文化重心不断下移的发展趋势;以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来抑制信息和科学技术的膨胀和过度泛滥;以反讽、游戏和策略来破除理性的束缚和限制,等等。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分析后现代性立足于现代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强调要对现代性的理论、价值、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所有具有结构或本质特征的东西进行全方位的、反向的质疑和挑战。

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后现代性呈现出不确定、开放、复杂、多元的特征,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作为一种“政治或思想的游戏策略”,或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或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或作为一种审美趣味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展现了与现代性完全不同的“文明图景”,文明不再是结构性而是平面化的,不再是有序性、齐一性而是纷繁复杂乃至混沌的。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性大致体现为三种比较鲜明的态度: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

所谓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作为后现代思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潮,就是要对现代性的基础进行彻底颠覆,对构成现代性的所有二元结构(诸如:主/客、真/假、本质/现象、事实/价值,等等)进行彻底消解。

该流派认为,由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永恒的结构”等,因此,这种结构无论看上去多么合理、多么复杂,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和无效的。

因此,不是经由现代性,而是只有通过瓦解现代性,才能实现自由和真正解放。

所谓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就是试图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

也就是说,要摆脱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所谓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主要是要摧毁现代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

概而言之,尽管后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内容和色彩等,但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理论或学说“终结”了包括现代性在内的所有传统,以寻求“不拘泥于形式和不追求确定结果的自我突破的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向未来。

综观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不仅描述了时代变化的一些特征,而且揭露了现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但二者矛盾及其所引发的文化论争,也同样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后现代性思想深刻、惊世骇俗、富于危机意识和革新精神;也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充满虚无主义的色彩。

毫无疑问,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性是有其内在局限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提出的一些挑战,能够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身就说明了其价值性。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站在消极的立场上还是坚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超越,不仅仍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后现代性是否有能力实现这种超越,也面临着同样的反思和质疑。

一方面,后现代性从其反历史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性的局限单纯进行反向放大,显然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另一方面,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采取的“反智识主义、反文化”的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我们用审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就不难看出后现代性自身存在的矛盾性。

这不仅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内部相互之间充满矛盾,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悖谬推理”是后现代性所无法消除的。

一方面,后现代性既孕育于现代性传统中,又作为完全对立的力量“渗透到现代性内部去解构、消耗和吞噬它”;另一方面,后现代性还呈现出比现代性更为激进的方式,拒斥任何新的传统。

也就是说,既然后现代性的目的在于超越现代性,那么,就应该为文明发展指出新的方向。

而后现代性如果一味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不仅终结了传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将终结其自身。

现代文明发展的批判性反思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决不是偶然的。

它们既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批判性反思。

首先,二者之间的矛盾表明,现代性的问题只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能加以解决。

后现代性对现代文明发展所遇到的矛盾的揭示,特别是对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揭示,不仅仅表明了现代性的“未完成性”,而且说明了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这个“平台”,这些矛盾根本无从解决。

因此,如果后现代性彻底放逐了现代性,那么它不仅彻底放逐了自身,而且等于彻底放逐了文明的发展。

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无疑会带来诸多的混乱。

其次,二者之间的矛盾彰显出社会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张力。

一般地说,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但在现代性的意义上,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是建立在社会普遍发展基础之上的。

而后现代性所要表达的则是这种发展的普遍性对个性的压抑,从而揭示了二者交互作用的历史复杂性,因而体现了鲜明的世俗化、泛人文化、泛艺术化的价值取向。

不可否认,现代性的确造成了个性发展在某些方面的“异化”,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代文明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

与前现代的传统相比,现代性条件下的个性发展无疑是质的飞跃。

而后现代主义者设想“要生活在一个完全由他们自己创造和建构的世界里”,这本身就是在构造一种新的精神乌托邦。

因此,后现代性在文化批判的意义上以及在价值和信仰领域对二者关系所做的“泛文化”意义的处理,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二者之间的矛盾呼唤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

后现代性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激烈的形式向“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性所造成的“两种文化”的失衡发起了强有力挑战。

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性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消融在文化价值之中的另一种极端主义做法,同样不利于文明的健康发展。

实际上,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二者之间的统一,必将是一个相互开放的、多元竞争、多元“互补”、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已经表明而且还将表明,无论是片面的科学化,还是单一的人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都将是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充满历史复杂性,而且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性所提出的挑战和问题。

但同时也应看到,以取消、回避或放弃解决问题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后现代性理论,显然不可能在积极的意义上把文明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人类既不可以幻想一劳永逸地得到普遍的解决方案,也不应采取自暴自弃、消极回避或放任自流的态度。

只有通过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消除问题的方式,才可能真正克服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面向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