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从后现代回忆叙事角度分析《记住我这件事》

从后现代回忆叙事角度分析《记住我这件事》

《戏剧之家》2018年第32期 总第296期199文化天地一、对回忆叙事手法的介绍关于回忆叙事的概念是这样的:作品在内容上倾心于对过往人生场景的体验和展示;作者的时间视角是追忆和回顾;而作者的意识趋向则是现在与未来。

回忆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和体验情感的方式,然而当它运用于文学作品中则超越了单纯的意义。

它既是一种叙事方式也是一种艺术主题,并具有审美的意味。

本文所理解的回忆叙事不再是传统叙事学意义上所指的叙事手段,而是以回忆为主线而展开故事,是作为既包括内容层面也涵盖了叙事策略的作品整体。

在对后现代叙事理论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对该论文所指的“回忆叙事”理解为:“回忆”是贝娄小说在内容和叙事两方面呈现出的重要特点,作者以“回忆”为叙事特点讲述故事,从而向读者传达知识、情感、价值和信仰。

另外,回忆与记忆是一对既有区别又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没有记忆也就不会有回忆,不会有人类历史。

记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机制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回忆则是一种方式,是一种提取记忆信息的方式,一种人类借以思考和回顾的方式。

回忆是对记忆对象的一种有意识地选择提取。

选择什么记忆来回忆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该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回忆是主人公用来表达自己的主要方式,也是作者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段和时间模式。

借助对过去的沉思,使现实与过去得以勾连在一起,回忆不仅仅是一种文本的选择,也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选择,或者说是以内化为作家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二、回忆叙事的“回忆性人物”(一)强大的记忆力。

一个喜欢回忆的人必然是对过往有着深刻的记忆。

可以说,没有记忆也就不会有回忆。

在该小说中,主人公路易尽管是一位处于迟暮之年,即将离世的老人,但他拥有着非常强大的记忆力,他可以清楚地回忆起年轻时候那个隐藏着暗流的具体日子,并且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发生的所有事情,包括当时的环境,碰到的事情,遇到的人以及他的所思所想。

他用自己超强的记忆力来回忆往昔并沉迷于对过往的回忆和思索中。

《洪堡的礼物》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洪堡的礼物》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洪堡的礼物》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闫荣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摘 要: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洪堡的礼物》通过两代作家洪堡和西特林不同命运的强烈对比,贝娄以敏锐的笔触描述了社会的弊病及其对人思想产生的影响,折射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譬如反基础主义、不确定性等。

因此本文试图立足于该作品,从人物塑造、主题以及叙事手法出发,探讨其中影射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关键词:洪堡的礼物;后现代主义倾向;反基础主义;不确定性作者简介:闫荣,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47-01一、引言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犹太作家之一,融合犹太文化遗产与西方现代文化,贝娄的作品“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汪汉利, 2008: 6)《洪堡的礼物》展现了二战后美国物质主义至上的广阔社会大背景下,知识分子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之间抉择的彷徨与苦闷。

1979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第一次给出关于后现代的定义:“用极简单的话说,我将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

”即反对无所不包,目的性、连贯性、统一性的叙述,以小型叙事取代宏大叙事。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有反基础主义、不确定性等。

二、《洪堡的礼物》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2.1主体人物的异化人物刻画上,后现代主义认为经济个人主义破坏了生活的价值准则,致使个体性格的异化,追求物欲的满足,又深受内心空虚精神世界的折磨。

(Michel Foucault,2001:316)使主人公变得世俗、彷徨、绝望、空虚……洪堡象征知识分子的成功,西特林象征美国物质主义的得势,两人的异化都有展现在物质与精神追求的矛盾冲突中。

西特林以洪堡为原形创作了历史剧《冯•特伦克》在百老汇大获成功,外界物质的诱惑销蚀着内心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虽然仍想坚守纯粹的文学,但声誉、金钱、权势、地位却逐渐使他变得世俗,走向实用主义。

论索尔·贝娄流浪汉小说的现代性

论索尔·贝娄流浪汉小说的现代性

论索尔·贝娄流浪汉小说的现代性作者:张宪军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5期内容摘要:索尔·贝娄的小说创作中成功的运用了流浪汉小说这一众所周知的艺术形式,并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其艺术方式和表现内容有所发展和丰富,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

通过对其创作的流浪汉小说的现代性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创作的独特性意义。

关键词:美国文学索尔·贝娄流浪汉小说现代性兴起于十六世纪中叶的流浪汉小说对后世的西方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其一开始写作,索尔·贝娄就决定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美国故事,尤其要和当时简短洗练、男子气概十足的海明威小说区别开来。

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直面现实,巧妙地利用了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和某些现代主义文学技巧,表现了现代人的现实的和精神的流浪和探求。

流浪汉小说在古今中外都有大量拥趸,索尔·贝娄复杂深刻的小说之所以还有相当可观的阅读率,跟他借用这种老少咸宜的小说样式不无关系。

流浪汉小说是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在西班牙流行的以流浪者的生活及遭遇为题材的小说。

这种体裁的小说,对以后西班牙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流浪汉小说的一些特点,早在中世纪西班牙的某些作品中就有所反映,但真正形成流浪汉小说并被认为是流浪汉小说鼻祖的,是出版于一五五四年的无名氏作品《小癞子》(原名为《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

[1]《小癞子》是西方流浪汉小说的范本,这种文学结构形式于十七世纪初迅速地走向了整个欧洲大陆。

直至今天,流浪汉小说就像一条斩不断的血脉,流贯于几百年间的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成为一种具有较长发展历史的小说形式。

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内容大多是由主人公自述一生种种不幸遭遇,以反映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

作品借主人公之口,抨击时政,指陈流弊,言语竭尽嘲讽夸张之能事,使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慨叹世道的不平和人生的艰辛。

流浪汉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出身贫寒,有的是孤儿、私生子,童年、少年生活往往不幸,早年一般保持了天真可爱、富于同情心等品格。

守望灵魂的现代人——浅论索尔·贝娄小说的存在主题和人文关怀

守望灵魂的现代人——浅论索尔·贝娄小说的存在主题和人文关怀

关 注 人 的 自身 存 在 及 其 终 极 意 义 , 他 的 作 品 《 王 汉 德 在 雨 森 》 《 索 格 》 《 堡 的 礼 物 》 中 隐 约 可 以 看 到 存 在 主 义 、赫 、洪 的 因 子 。 这 不 是 偶 然 的 ,0 纪 美 国 现 代 工 业 的 畸 形 发 2世 展 , 们 找 不 到 自我 存 在 的 失 落 , 德 和 理 性 的 丧 失 以 及 人 道
非选 民的待 遇 。这 种 “ 大 的玩 笑 ” 来 越折 磨 现代 社 会 极 越 中 犹 太 人 的 心 灵 ,其 巨 大 的 荒 诞 性 恰 恰 被 贝 娄 坚 决 地 发
掘 和表露 出来 , 得 可笑 而悲 凉 。 娄笔 下 的人 物也 像 西 显 贝
西 绪斯 似地 栖 居在 这个 荒 诞 的世 界 里 : 索格 笃 信友 情 。 赫
更 彰 显 在 人 的 自身 存 在 之 中 。 生 活 在 这 样 一 个 不 可 理 喻 的 世 界 上 , 人 对 其 自身 的 存 在 产 生 了 一 种 根 本 性 焦 虑 : “ 们 自身 是 什 么 , 们 为 什 么 存 在 , 们 的 行 动 目 的 何 我 我 我
关键 词 :索 尔 ・ 娄 贝

在 。 ” _ 论 是穷 困潦 倒 、 受 虐 待 的莫 西 斯 ・ 索 格 。 l无 2 备 赫 或
是 尤 金 ・ 德 森 这 个 崇 高 品 德 的 可 笑 追 求 者 , 是 明 智 的 汉 或
句话 , 正是 贝娄 所 有 小说 里 的 主人 公 的缩 影 , 们 虽 这 他
然 满 腹 经 纶 。但 是 在 这 荒 诞 的 世 界 里 找 不 到 自己 的 立 足
和 泛 滥 , 一 方 面 则 是 精 神 的 浮 躁 和 空 虚 . 这 种 前 提 下 另 在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现代性忧思——从《赫索格》谈起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现代性忧思——从《赫索格》谈起

作者: 武跃速[1]
作者机构: [1]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022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109-11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索尔·贝娄;《赫索格》;现代性
摘要:索尔·贝娄是后现代语境中的思想者,其小说中常常呈现出对现代性的各种思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现代化的审视,物质主义蔓延并形成了浸透消费观念的社会机制,给20世纪带来许多新问题;二是对个人的审视,现代人在一个祛魅时代,靠科学技术获得了闲暇的同时,表现出对秩序的破坏情绪和混乱,迷失了生命方向;三是技术-经济体制和大众文化对人性和诗性的戕害,心灵、精神价值等无处置放。

索尔·贝娄小说《只争朝夕》中的现代主义

索尔·贝娄小说《只争朝夕》中的现代主义

承, 另一 方 面重 点 分 析 现 代 主 义元 素 在 此 作 品 中的 体 现 。 关键词 : 尔・ 索 贝娄 ;只 争朝 夕》 现 实 主 义 ; 代 主 义 《 ; 现
中 图 分类 号 : 0 . 1 6 1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 0 1 0 - 1 0 0 1 7 - 1 12 1 )8 0 5 - 2
学色彩 。
过他 的 反思 和 独 自 呈现 的 ,像 他 带 着 成 为 演 员 的幻 想 独 闯 好 菜 坞 , 和 玛 格 丽特 的 爱 恋 , 与 老 板 争 吵 以 及 他 用最 后 的 7 0美 他 他 0 元与 泰 姆 金 一 起 投 资 。这 种 叙 事 模 式 , 得 故 事 生 动 地 呈 现 , 使 更
国文
索尔 ・ 贝娄小说《 只争朝夕》 中的现代主义
张 晶
( 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成 四川 成 都 10 9 05 )
摘 要 : 二 十世 纪 以 来 . 代 作 家被 划 分 为 两 类 : 类 作 家 从 现 一 延 续 现 实主 义 的 广 泛 传 统 ;另 外 一 类 作 家们 则 尝 试 着 创 新 小 说 的形式。 尔・ 索 贝娄 属 于后 者 , 的 术 创作 以 “ 3代 文 化 富 于 他 艺 对 ' - 人 性 的 理 解 和 精妙 的 分析 ” 称 。 么 贝娄 小说 的 创 新 形 式 是 怎 著 那 样 的 ? 本 文 结 合 贝娄 的 一 部 经 典 短篇 小说 《 争 朝 夕》 两个 角 只 从 度 解 读 他 的 创 新 写 作 形 式 :一 方 面 阐 述他 对传 统 现 实主 义 的 继
重要 的是 , 起 外 部 世 界 的描 写 , 更 强 调 入 物 的 内心 世 界 。 没 比 它

《洪堡的礼物》中的都市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洪堡的礼物》中的都市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洪堡的礼物》中的都市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在其作品《洪堡的礼物》中生动刻画了美国中西部重镇芝加哥。

芝加哥对于主人公西特林而言,既是外部嘈杂的都市符号,又是内心深处对老城市的乡愁,西特林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挣扎。

贝娄通过主人公西特林在芝加哥内外交困的混乱生活,展现出当代都市人的真实状态。

同时,贝娄更借助于西特林对于芝加哥的思考进一步挖掘当代大都市所面临的现代性困境与危机。

《洪堡的礼物》中所描写的这些危机,对探讨、把握和积极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凸显出的部分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城市空间;都市问题索尔·贝娄(Saul Bellow)是“二战”后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众多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多以美国大都市为背景,并通过刻画典型的都市人形象来揭示当代都市尤其是大城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美国中西部重镇芝加哥更是贝娄城市小说中最受重视的一处都市场景。

尽管贝娄对芝加哥进行过多次细致描写,他同时也承认“要想简明扼要地说说芝加哥,比你想象的可能还要困难。

这个城市代表着美国生活里的某种东西,然而,这某种东西,却永远没有得到完全澄清”①。

贝娄在其小说创作中所尝试的正是对这“某种东西”的艺术呈现,芝加哥由此化身为一种复杂的城市空间。

本文将以贝娄的长篇小说《洪堡的礼物》②为例,解读贝娄所塑造的芝加哥城市空间,即主人公西特林与芝加哥之间复杂的社会与情感联系,从而深入剖析贝娄对于当代都市问题的深刻洞见,并探讨其对于中国城市化现实的参考。

《洪堡的礼物》发表于1975年,同年获得普利策奖,被认为是帮助贝娄获得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之一。

主人公西特林20世纪30年代随父母移民芝加哥,在那里度过童年,青年时为了追求文学创作梦想,只身前往纽约。

50年代因一部百老汇戏剧一炮而红,成为纽约文化界的宠儿,但他却在人到中年之时,选择回到芝加哥定居。

索尔.贝娄小说特色

索尔.贝娄小说特色

索尔.贝娄小说特色探析摘要美国现当代作家索尔·贝娄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以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需求为基础,探索自然、文明及人生活的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了他的小说《洪堡的礼物》以及《雨王亨德森》,从中分析索尔·贝娄的自然情结和他的理性探索,表现了他倾诉自我的小说特色。

关键词:索尔·贝娄小说情感意味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索尔·贝娄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关注人的生存及价值,重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实质,求索心灵的内涵。

他挖掘出了现代生活的危机感,书写出了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的心灵话语。

他在小说中没有侧重情节的描述,而是注重人物心灵的感受,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某种情绪和观念,向读者表达了他对历史、哲学、社会的感悟,由此使他的小说显得深奥,令人回味无穷,并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一索尔·贝娄小说中的自然情结贝娄小说中经常所选用的城市背景是芝加哥。

在美国,芝加哥是个高度发展的现代大都市,是美国物质文明的集中代表。

贝娄认为芝加哥虽然经济繁荣、物质发达,但同时也是人性堕落的城市,作家下意识地对所谓的现代物质文明进行了否定,不被其物质所影响,也决不使自己成为环境的产物。

他渴望保存自我本质,渴望保持自由、独立,于是就有了小说中的人物奥吉·玛琪。

他从某种角度是贝娄的写照,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渴望摆脱纠结的物质现实,却未能摆脱的一种矛盾心态,力求在物质层面上活下去的人,却不是为物质而生。

贪婪的物欲未能吞噬奥吉·玛琪的本性,他拒绝即将到手的财富,放弃与富家女的婚姻。

他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拒绝任何可能会使他丧失自由的事。

他是贝娄笔下“第一个大于而不是小于他生存世界的主人公”。

他在“说不清的抗拒”中寻觅一条生命的轴线,即存在于他的想象中的和平、慷慨、真理、爱情、实用与和谐。

这在贝娄以后的小说中,如《雨王亨德森》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和后现代主义手 法, 了异化 了的反英雄形 象。 塑造 贝娄的作品是囊括 了多种 不同时代风格和特点的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试 图通过分析 以《 奥吉・ 马
奇历险记》《 、 晃来晃去的人 》 《 、 赫索格》 拉 维尔斯坦》 和《 等代表性作品剖析 索尔・ 贝娄现实主义小说 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征。 关键词 : 现代主义 ; 后现代 主义; 反英雄 ; 异化 ; 存在主义 索尔 ・ 贝娄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美国最杰 主义小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坛上影响较大 内心独白、……自由联想 、时空错位等未被抛 。 采用的是 日记体 。 由于小 出的犹太裔作家之一 ,以他为领军人物的犹太 的派别之一 。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存在主义小说 弃 ” 晃来晃去 的人> 世界是荒谬的 , 冷酷 的; 人生 说展现的是 主人公人生旅途上的一段狂风暴雨 作家集 团使得犹太小 说融入美国文学 的主流 , 的思想基础认为 , 并在 2 世纪 6 O o年代达 到犹太 小说 的鼎盛 时 是痛苦的, 无意义的, 人不知道 自己为什么被抛 式的内心痛苦 , 用意识 流表现最适合不过。 读者 人 烦 从断断续续 、缺乏逻辑 的意识之流 中看到了约 期 ,推动 了 2 0世 纪后半 期 的美国小 说发展 。 到这个世界上来 , 的一生始终充满了焦虑 、 17 年贝娄以其作 品“ 当代文化 富于人性 的 恼 、 96 对 孤独和恐惧的感 受 , 人虽然有 自由的意志 , 瑟夫人生旅途上的艰辛和经过一番痛苦的反省 理 解和精辟 的分析” 荣获诺 贝尔文学奖, 结束 了 但这并不能给他带来幸福 ,因为环境的荒谬与 后内心世界的苦难历程 。 人无论做何种斗争都是徒劳 的, 《 赫索格》 贝娄作品中公认 的佳作 , 是 主人 2 O世纪 6 0年 代初 福克纳 和 海明威 相继 去世 冷酷是绝对的, 公是“ 一位更有远见 、 更理智且异化了的 ‘ 晃来 无 意 义 的。 “ 后无来者 ” 的局面。 贝娄深受存在主义文学 的影响 ,作 品中的 晃去的人 ’ 【贝娄创造性地使用 了书信体这 。”q l 就像贝娄《 奥吉 ・ 马奇历险记》 中主人公要 孤 无 困 源远流长的小说形式 , 使意识流技法与书信 求独立 ,反对被别人左右一样 ,贝娄大胆地宣 主 人 公都 有 共 同 的 特征 : 独 、 助 、 惑 和 充 布 :我不能归属任何东西 ,也不能加入任何群 满精神危机。 贝娄作品中的人物 , “ “ 都是 犹太人 , 体 紧密结合不 但使 书信体小说重新 焕发生 机, 联想 和内心独自两种意识 流形式 自 然 体。 我是一只独来独往 的小猫 。【 娄一贯反对 他们对生活都十分敏感 ,沉重的漂浮感一直都 更让 自由 ” 呗 给作家贴标签的做法 ,也反对关 于他个人究竟 深深地种植在他们的内心 中挥之不去 ,他们感 清新 ,突出了人物不受逻辑思维和时空限制 的 赫索格》 虽然只描写 了主人公 5 天里 的 属于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阵营的讨论 。 评 到生活在所处时代的美 国,他们是精神的孤独 思绪。《 嗡比 同时也是受虐者和绝望者。” 活动 , 然而意识流手法 的使用及叙述角度的转 家们认为贝娄是 “ 一位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倾 向的现代派作家 。” 贝娄虽然不是后现代主义 《 晃来晃去 的人》记叙了主人公约瑟夫 2 换使读者在不经意 间走人赫索格 的内心世界 , 7 文学的代表作家,但因其身处现代主义和后现 岁时等待入伍的生活和心理反映 。他在这个世 深切体会到其复杂矛盾 的性格。这部表面看似 模糊 、 混乱的小说清晰、 然 、 自 流畅又别具 代主义时期 ,自 然受到了这两种文学系思潮的 界 中找不到立足点 , 只能在这种痛苦、 寂寞 、 郁 无序、 在房 中回避现实 ,思考人生价 格 。 影响。其作品中也流露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 闷和状态下独 自 4互文性手法 义特征。 值。 当正式通知迟迟未下时 , 他开始感到内心不 得安宁, 孤独感 和内心苦闷不断吞噬着他 , 他开 互文性手法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手法 1 反英雄人物 贝娄笔下 的主人公几乎都具备《 晃来晃去 始感到精神空虚 、 束手无策、 前途迷茫。贝娄成 之一 。贝娄身处后现代主义时期并受到 了 文 其 孤立无援、 晃来晃去 学思潮的影响 。 其作品也因此有了互文性特征。 的人> 中约瑟 夫“ 挂起来 ” 的生活 状态 , 反英 功地刻画了一个摇摆不定 、 是 异化” 人物形象。 《 奥吉 ・ 马奇历 险记》 被视 为贝娄的一部“ 过渡性 雄 。“ 反英雄 ” 在文学作 品中与传统“ 英雄” 式的 的“ 二 战后 的存 在 主 义小 说 越 来越 倾 向于 表 现 作品 ”【 部流浪汉小说 鲜明地体现了贝娄小 ,哒 , 人物截然不 同。 他们有清醒的良知 , 但在性格上 懦弱、缺乏抗争精神 ;他们没有崇高 的人生 目 极端 的异化世界。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 的 说 的风格 , 它是现代版 的《 哈克贝利 ・ 费恩历险 异 。因为 “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体裁上来说 , 标、 伟大的抱负和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 , 也没有 观 点 使 “ 化 ” 的概 念 与 荒诞 性 经 常 被 相提 并 记》 由此产生 了荒诞小说 。 许多作家受到了荒诞 《 奥吉 ・ 马奇历险记》 都是对《 哈克贝利 ・ 费恩历 出类拔萃 的才智 和坚强的意志力 。他们大多性 论 , 的直接继承 。” 两部小说从第一人称的 【 珥 情古怪 , 人生灰暗 , 碌碌无为 , 对生 活颇为不满 小说的影响 ,贝娄荒诞风格 的小说描绘的是人 险记》 却无能为力 , 是社会生活中的“ 倒霉蛋” 。 面对异化世界所表现 的焦虑和孤独。赫索格身 叙述者 、松散的结构和活泼的文体到主人公的 反英雄是现代小说的产物 。而 “ 在后现代 处荒诞世界中 。他所经历的一切都与他 的初衷 反英雄形象的性格特征和所遭所遇有着惊人的 主义小说 中反英雄也成为了重要 的角色。”恬 背道而驰 ,他的生活也正在经历着一场精神危 巧合。 p 最好的朋友与妻子私通 , 他不但被迫离婚 , 互文性手法在贝娄的《 拉维尔斯坦》 也有所 现代主义文学不是一个内涵确定 、 清晰的概念 , 机 : 后现代主义作品 中的主人公也表现出了极为明 还 失 去 了最 心爱 的女 儿 ,他 发 现 周 围 的人 的 邪 体 现。在这部小说 “ 在结构上有亚里士多德的 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 : 他周 围的世 《 伦理学》 的痕迹 , 中充满了对经典文 本的延 书 显的不确定性 。奥吉 ・ 《 马奇历险记》 的主人公奥 恶与狡诈。 吉・ 马奇总是在城市中流浪,他行踪飘忽不定 , 界 是一 个 荒诞 的 世界 ,他所 有 的理 想 和 愿 望 都 引与借用 , 同时映射 了贝娄 的其它小说。” 通 B 随时准备摆脱来 自各方面的绳索的束缚 。在感 是 可笑 的 、 愚蠢 的 。他 的行 为 也 开始 异 化 , 天 过互文性手法 ,贝娄更好地体现了对犹太知识 每 古今 中外 的 人 、 亲 分子的终极关怀 ,他们不再像贝娄以往作品中 情上 ,奥吉 也 处 于 这种 摇 摆 不 定 的状 态 。工 作 不停 地 写信 给 各 种 各样 的人 : 知名人士 , 甚至上帝和他本人都成了写 的主人公那样 ,因为他们似乎已经走出了困惑 上。 奥吉到处打杂帮忙, 没有 固定工作 。这一点 戚朋友 、 颇具“ 晃来晃去” 的不确定特征。 信 的对象。赫索格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陷入了深 和迷茫 , 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有 了新的体会 。 深地 自我封闭的状态 巾,为他的存在打上了荒 通过互文性手法 ,贝娄也完成 了对 自己前期作 “ 2 异化主题和荒诞手法 反英雄人物 为现代主义 文学和后现代 主 诞 的烙印。” 品 的超越 。 这部小说也将永远焕发生机。 3意识 流 手 法 结束语 义文学所青睐是因为反英雄人物最能恰如其分 地表现异化的主题 。 异化主题在现代 主义和后 “ 贝娄对于小说 中人物的荒诞性的体现吸收 索尔・ 贝娄的这几部小说都是有现代主义 现 代 主义 中都 相 当普 遍 。 异 化在 文 学 中体 现 和 借 鉴 了多 种 手 法 , 中 有 现实 主 义 的 , 有 现 和后现代主义倾 向的现实主义作品 , ” 其 也 贝娄塑造 “ 赫索格》 中既运用 了~系列 的异化了的荒诞性反英雄人物 。在创 为背�

科教 贝娄作品中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特征分析
( 龙江 大 学西 语 学 院 , 黑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8 ) 5 00
摘 要: 索尔・ 贝娄作为 2 世 纪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创作 了多部具有现代 主义倾向的作品 , 0 在创作技巧上 , 贝娄成功地运 用了 现代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