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抒情”与骚怨传统
贵州电大04国学经典选读-0004形考答案

04国学经典选读-0004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100.0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
1.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的著名诗句。
∙阮籍
∙王粲
∙谢灵运
∙谢脁
满分4 得分4
2.
()叙述了屈原自己一生的理想、抱负、遭遇,并思考自己的出路。
∙《天问》
∙《离骚》
∙《国殇》
∙《招魂》
满分4 得分4
3.
盛唐诗歌总有一种铮铮傲骨存在,如()的《登幽州台歌》、王昌龄的《出塞》等。
∙杨炯
∙王翰
∙李贺
∙陈子昂
满分4 得分4
4.
曹丕所作的()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燕歌行》
∙《短歌行》
∙《观沧海》
∙《咏怀》
满分4 得分4
5.
今本《楚辞》,是以()的作品为代表的。
∙宋玉
∙屈原
∙刘向
∙贾谊
满分4 得分4
6.
针对散文、小说、辞赋,对其文法进行评论,这类著作称为()。
∙传中夹评类
∙理论专著类
∙文中批点类
∙评兼考校类
满分4 得分4
7.。
“发愤”抒情,神通质异——屈原和司马迁“发愤”抒情比较

所 p 借 H 愤 哀 其 行 廉 , 死 而 不 容 自疏 。 濯 淖 于 泥 之 中 , 蜕 于 注寸 殳, 以 “ 逍 遥 兮 容 与 ” 上斯 。 “ 吾 生 故 蝉 之 无乐 兮 , 独 处 乎 山 中 。吾 不 能 变 心 而 从 俗 兮 , 幽 浊 秽 , 浮微 尘 之 外 , 获 世 之 滋 垢 嚼 然 泥 而 不 滓 以 不 固将 愁 苦 而 终 穷 。 《九 歌 ・涉 江 》) 时 , 此 篇 ”( 同 在 者 也 。 推 此 志 也 , 与 日月 争 光 可 也 。 他 读 到 屈 原 虽 ”
21 年 5 00 月
陇东学院学报
Jun o og ogU i  ̄ t or ̄ f nd n n e i L v y
Ma 2 1 y 00 V0. 1 No3 12 .
第2 卷 第3 1—
屈原和司马迁“ 发愤” 抒情比 较
郭 玉 萍
王 离 别 骚 愁 《 当 —一r攻治 家 , 意 于 当 一 个 诗 人 。 但 最 终 , 原 生 列 传 》) 逸 则 认 “ , 也 ; , 也 ”。 ( 楚 辞 /、 j 无 屈 章 旬 》) 见 , 原 是 在 有 “ ” 得 理 解 的 情 况 下 可 屈 愤 不 的价 值 和 意义 却 通 过 诗 歌 和一 个 诗 人 的情 怀 显 现 这 发 出 来 。 “ 的 政 治 生 活 是 失 败 的 , 作 为 诗 人 , 却 抒 发 感 隋 的 。 在 屈 原 的 很 多 作 品 中 , 种 “ 愤 以 他 但 他 的 且显 。 在 《 歌 ・云 中 君 》中 有 “ 九 交 得 到 了很 大 的 成 功 。 _ 一 百 多 年 后 , 代 的 司 马 迁 抒 隋 ” 痄貌 艮 ”l j 汉 期 在 《 原 贾 生 列 传 》中 日 : 其 志 洁 , 其 称 物 芳 。 不 患兮 怨 长 , 不 信 兮 告 余 以 不 闲 ”。 由 于 忧 愤 无 屈 “ 故
国学经典导论06-06大一统中的怨愤传统

国学经典导论
司马迁所说的这种“愤”,是他对社会现实和 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反思。也是从他自己写作《史 记》的切身体验和历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痛苦遭 遇中,认识到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是作家在“意有 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抒其 愤”、“遂其志”才得以产生的。固然包含了个 人怨愤的情绪,但更主要的是包含了一种穷且弥 坚的毅力,面对逆境的奋斗精神。从中,我们可 以感受到政治大一统与个人情怀之间的巨大力。
国学经典导论
如果说儒家的“诗言志”着重于政教的、讽谏的 社会功能,那么屈原的“发愤抒情”说则是侧重于诗 的主体个性的情感抒发与渲泄的作用。这个“怨” 不是个人的愁闷与怨怒,而是屈原对楚国的忠诚、 忧国忧民的思想受到邪恶势力打击压抑后的怨愤, 仍然带有很浓烈的政治色彩。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的皇皇巨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国学经典导论
司马迁是自觉认同于汉代当时的文化大一统趋势, 并自觉以自己的述作为之服务的。更值得重视的是, 正是在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之下,司马迁提出了“发 愤著书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語》;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 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思来者。
国学经典导论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第六节 大一统中的怨愤传统
主讲 万平教授
国学经典导论
追溯中国文化的渊源,历史上很早就有言情的 传统。被称为中国诗论“开山纲领”的“诗言志” 说,其内核已经包藏着“抒情”的成分,只是由于 受到儒家道德的约束而显得循规蹈矩。中国诗史上 第一次使用“抒情”一词的是屈原的《惜诵》中 “发愤以抒情”。虽然屈原没有以文学评论的形式 来阐述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但他的“发愤抒情” 的创作实践,的确对后来的司马迁“发愤著书”、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巨大的影响,与儒家的 “温柔敦厚”的诗教形成鲜明的对比。
论“发愤抒情”文学传统之形成及影响

论“发愤抒情”文学传统之形成及影响发愤抒情是一种文学传统,其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该传统的形成背景以及其对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形成背景
社会背景:发愤抒情文学传统的形成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人们常常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这些社会动荡促使作家和诗人倾诉他们内心的痛苦、希望和渴望,通过文学表达情感,以激励读者。
心灵追求:个人追求内心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的需求也促成了发愤抒情文学传统的形成。
作家和诗人渴望通过文字表达他们对生活、人性和世界的理解和感受,以传递内心的共鸣和共情。
二、影响
文学表现形式:发愤抒情文学传统的形成对文学创作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传统鼓励作家采用自由的写作风格,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个人体验。
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直接、激烈,倾向于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欢乐。
社会影响:发愤抒情文学传统通过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社会共鸣和思考。
这些作品传递着真实的情感和体验,激励人们对社会不公、不平等和不正义的关注和反思。
它们能够唤起人们的意识,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文学发展:发愤抒情文学传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后续的文学流派和作品提供了灵感和范式。
很多著名的作家和诗
人,如济慈、雨果和狄更斯等,都深受发愤抒情文学传统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结论:发愤抒情文学传统的形成源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内心的追求。
发愤抒情名词解释

发愤抒情名词解释
解释:意为痛惜地述说往事来表达内心的忧伤,激发起愤懑的情绪以抒发心中的情志。
发愤以抒情是战国时屈原的美学观点。
指文学创作者本人对黑暗现实批判与反抗的真挚感情。
屈原置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社会,内心深郁愤嫉之情,于是发出“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的呼告表明诗歌创作的动力与目的,即诗赋不仅可以“陈志”,还应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愤激的反抗,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这种文学创作论不同于传统“温柔敦厚”、“美刺”规范以及“中庸之道”的儒家正统文学观,丰富了春秋以来“诗言志”的观念,突出情感在诗赋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将“抒情”、“言志”统一起来。
汉代文学批评

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志,不食周粟,遂饿而死. 岂可复谓有求於世而恨怨哉?且诗人怨主 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 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於斯为切. 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 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知之,故 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已,怨 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帝高阳之苗裔,则诗"厥初生民,时惟姜 嫄"也;……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 劭者,其识逺.屈原之词,诚博逺矣.
诗人之赋丽以则(法度),辞人之赋丽以淫. 班固论赋 1,肯定司马迁"此亦诗之风谏,何异",批评反 对扬雄的否定论.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 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 2,义正,事实.批评司马相如赋:"文艶用寡, 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讽终始.多识博物,有 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其《东都赋》 "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 3,赋者,古诗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 或以宣上得而尽忠孝."歌功颂德,讽喻时政.
汉代的屈原论:以经论骚
1,淮南王刘安:班固《离骚序》:淮南王安 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谓兼之矣.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 皭(jiao)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 jiao 争光可也.班固云:斯论似过其真. 2,司马迁:"离骚之作,自怨生也."屈原 《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 情." 3,扬雄:"智"与"文",明哲保身论.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纪,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纪,唯 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 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 》,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 仲尼厄而作《 》,屈原放逐 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左丘失明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孙子膑脚,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韩非囚秦,《说难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 》;《 》,大抵圣贤发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 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 得通其道,故述徃事,思来者. 得通其道,故述徃事,思来者.乃如左 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 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从_文学场_看_发愤抒情_文学传统之形成

Vol.20 No.2 Jun.2006
从“文学场”看“发愤抒情”文学传统之形成 *
吴 奇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47)
摘要:布尔迪厄认为: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中被统治的一部分”,“文学场”在“权力场”中的 这一位置决定了它具有其独特的运作逻辑。中国古代“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肇端于屈原而 形成于司马迁,其形成是“文学场”向“权力场”疏离的必然,这种疏离昭示了文学场“输者为 赢”的运作逻辑。“楚辞”也被作为“发愤抒情”的范型而为后世接受。 关键词:文学场;屈原;司马迁;发愤抒情;文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28X(2006)02- 0021- 04
文学场在权力场中的这一尴尬位置决定着 存在于其中的行动者即知识分子总是“采取模棱 两可的立场”[6](P86), 我们不难发现: 文学场属于权 力场中被统治的部分这一位置使得文学场中的 行动者( 知识分子) 在进行文化认同时, 往往会受 到这一处境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又往往会投射到 文学生产实践中。布尔迪厄敏锐地看到: 文学场 的逻辑往往 遵 循 着 “输 者 为 赢 ”的 逻 辑[8](P98), 即 : 文学场越是坚持独立法则, 越是倾向与将社会空 间等级结构的原则颠倒或悬置起来, 则产生于这 一场域中的作品的价值往往也就越大。所谓“国 家不幸诗家幸”, 正是如此。
布尔迪厄将文学作品与它们存在其中的社 会 世 界 概 念 化 为 “文 学 场 ”有 着 重 要 的 意 义 。 文 学 作 品 是 对 “文 学 场 ”的 显 示 , “文 学 场 ”中 的 各 种 冲 突 和 竞 争 力 量 在 作 品 身 上 具 象 化 。 “文 学 场”的逻辑证明: 作品的意义不可能仅由作者来 决定, 也不可能只是内在于作品之中。布氏明确 指出: “艺术价值的生产者不是艺术家, 而是作 为信仰空间存在的生产场, 信仰空间通过生产 对艺术家创造能力的信仰, 来生产作为偶像的 艺 术 品 的 价 值 。 ”[8]( P276)
诗骚传统艺术精神的绵延——论汪曾祺的诗化抒情体小说

可以说 ,主观抒情性是汪 曾祺小说贯穿始终的一 条主线 ,他的小说 中充满 了浓烈的诗的情绪。“ 一
个真正 的小说家的气质也是一个诗人。 汪曾祺 ”
一
法 。看起来 似乎是 回到 了传统 情节 小说 的写法 ,
语道破玄机 ,他是用小说文体进行创作 的现代
浸染着诗意 ,处处显现着诗 的氛 围,这是诗化 的 小说 ,或者说 ,“ 一个 短 篇就是 一 首诗 ” 。
一
发的 《 诗》 与 “ 发愤抒 情 ” ,有 为而作 的 《 》 骚 共同构成 了中国古代绵延 几千年的抒情传统。这 种抒情传统深刻影响 了中华民族 的情感表达方式 ,
也对其他各种类 型的文体形成 强有力的渗透。正 如某 台湾学 者所 言 :“ 在公 元前 十世 纪左 右 ,中华 儿女选择了简洁的 ,反复 回增的歌谣体来表达他 们的喜怒哀乐时,的确是从这种复沓的歌谣形式 里找到了最贴合于他们 的心灵秩序与美的理想 的 表达媒介。往后 ,文学创作的主流便在 ‘ 抒情诗 ’ 这种文学类 型的拓展 中逐 渐定 型,终 而汇成标识
《 车》 磨灭》 三叶虫与剑兰花》 艺术家》 待 、《 、《 、《 等都明显地带有这种结构特征。 八十年代 以后 的小说仍 然是散文化 的,但 与
四十年代 的小说 相比,故 事性 明显增强。也许 是 意减少意识流 的写法 ,更多采用第三人称 写实风 格 的缘故 ,与 四十年代相 比 ,八 十年代 的小说 在 行文上不作大 幅度地跳跃 ,而是平 实 、安分 的做
上去似乎不动声 色 ,但那 只是为 了追求诗情的含
穿插引用甚至堆砌 诗词 ,既是传 统士大夫表 现高雅 、 才情 的惯用手法 ,同时也是他们驾 轻就
— —
熟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果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逸以為《詩》人提耳,屈原婉順, 《離騷》之文,依經立義。駟虬乗翳, 則時乗六龍;崑崙流沙,則《禹貢》 敷土。名儒辭賦,莫不擬其儀表,所 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者也。及漢宣 歎以為皆合經術,揚雄諷味,亦言體 同詩雅。四家舉以方經,而孟堅謂不 合傳。褒貶任聲,抑揚過實,可謂鑒 而弗精,翫而未覈者也。 將覈其論,必徴言焉。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 失旧闻,畧考其事,综其终始, 失旧闻,畧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 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 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 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 创未尽,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创未尽,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 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 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然此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6、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竒文鬱起, 其《離騷》哉!固巳軒翥詩人之後,奮飛 辭家之前。豈去聖之未逺,而楚人之多才 乎!昔漢武愛《騷》,而淮南作《傳》, 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 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蜕穢濁之中, 浮游塵埃之外,皭然湼而不緇,雖與日月 争光可也。”班固以為露才揚已,忿懟沉江。
昔伯夷叔齊讓國守志,不食周粟,遂餓而死。 豈可復謂有求於世而恨怨哉?且詩人怨主 刺上,曰:“嗚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 命之,言提其耳。”風諫之語,於斯為切。 然仲尼論之,以為《大雅》。引此比彼屈 原之詞,優游婉順,寧以其君不知之,故 欲提攜其耳乎。而論者以為露才揚已,怨 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離騷》之文,依託《五經》以立義焉。 帝高陽之苗裔,則詩“厥初生民,時惟姜 嫄”也;……故智彌盛者,其言博;才益 劭者,其識逺。屈原之詞,誠博逺矣。
“发愤抒情”与骚怨传统
屈原与“发愤以抒情”
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 愤以抒情。” 惜,貪也;誦,論也。致,至也;愍,病 也。言已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論之於 心,誦之於口,至於身已疲病而不忘。 憤,懣也;抒,泄也。言已身雖疲病,猶 發憤懣,作此辭賦,陳列利害,泄己情思, 風諫君也。 采王逸说。
且人臣之義,以中正為高,以仗節為賢,故有危 言以存國,殺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 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後徳立而行成,榮顯 而名稱。若夫懐道以迷國,佯愚而不言,顛則 不能扶,危則不能安,婉娩以順上,逡巡以避 患,雖保黄耉,終夀百年,葢志士之所恥,愚 夫之所賤也。今若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 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隠其謀,退 不顧其命。此誠絶世之行,俊彥之英也。而班 固謂之露才揚巳,競於羣小之中,怨恨懐王, 譏刺椒蘭,茍欲求進,强非其人。不見容納, 忿恚自沈,是虧其高明,而損其清潔者也。
4、班固:且君子道窮,命矣。故潜龍不 見是而無悶,《闗雎》哀周道而不傷, 蘧瑗持可懐之智,甯武保如愚之性, 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 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為 貴矣。今若屈原,露才揚已,競乎危 國羣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懐王, 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 懟不容,沈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 之士。
多稱崑崙冥昏宓妃虛無之語,皆非 法度之政,經義所載,謂之兼詩風 雅,而與日月争光,過矣。然其文 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 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自宋玉、 唐勒、景差之徒,漢興,枚乗、司 馬相如、劉向、揚雄,騁極文辭, 好而悲之,自謂不能及也。雖非明 智之器,可謂妙才者也。
班固《離騷贊序》:離騷者,屈原之所作 也。屈原初事懐王,甚見信任,同列上官 大夫妬害其寵,讒之王。王怒而疎屈原。 屈原以忠信見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 是時周室已滅,七國竝爭。屈原痛君不明, 信用羣小,國將危亡,忠誠之情,懐不能 已。故作離騷,上陳堯舜禹湯文王之法, 下言羿澆桀紂之失,以風懐王,終不覺寤, 信反間之説,西朝於秦,秦人拘之,客死 不還。至于襄王,復用讒言,逐屈原。在 野,又作《九章》賦以風諌。卒不見納, 不忍濁世,自投汨羅。
王逸《楚辞章句序》: 屈原履忠被譛,憂悲愁思,獨依《詩》人之 義,而作離騷,上以諷諌,下以自慰。遭 時暗亂,不見省納,不勝憤懣,遂復作 《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義, 瑋其文采,以相教傳,至於孝武帝,恢廓 道訓,使淮南王安作《離騷經章句》,則 大義粲然。後世雄俊,莫不瞻仰,攄舒玅 思,纘述其詞。逮至劉向典校經書,分以 為十六巻。今臣復以所識所知,稽之舊章, 合之經傳,作十六巻《章句》。雖未能究 其微玅,然大指之趣,略可見矣。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 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帝尧)以 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孔子作《春秋》,止于鲁哀公西狩获麟的 一年。 麟止。前122年,汉武帝至雍,获麟。 《史记索隐》:引服虔:“《史记》以黄 帝为首,而云述陶唐者,案《五帝本纪赞》 云:‘五帝尚矣,然《尚书》载尧以来。 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故述黄帝为 本纪之首;而以《尚书》雅正,故称起于 陶唐。”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纪,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纪,唯 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 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 》,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 仲尼厄而作《 》,屈原放逐 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左丘失明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孙子膑脚,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韩非囚秦,《说难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 》;《 》,大抵圣贤发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 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 得通其道,故述徃事,思来者。 得通其道,故述徃事,思来者。乃如左 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 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悲回风》:“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 所明。” 王逸:言己守髙眇(妙)之節,不用於世, 則鋪陳其志,自證明也。 一、创作者的身份。 二、情感宣泄。 三,情感的性质,是政治不得意而产生的郁 闷之情。 到了屈原弟子宋玉的赋作里,私情的分量增 加了。宋玉《神女赋》慨叹:“情独私怀, 谁者可语!”
又在《登徒子好色赋》里写道: 臣少曾远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是 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 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 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袪。” 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 若有来而不见,意密题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 窃视流眄。 宋玉用无限神往的深情描写了当年从容于郑卫之 风中的场景,而且还参与嬉戏的人群中称《诗》 中《郑风遵大路》,这已远远背离了孔子“放 郑声”的原则,比起孟子提出的“今之乐犹古之 乐”(《孟子梁惠王下》),亦有过之而无不 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与《离骚》的相通性。 “立言不朽论”的发挥。 “发愤著书”意义:书,广义,激励志向, 表达忧愤。剖白于天下,立言不朽。 “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以舒其愤, 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汉大赋——讽谏意义若存若亡 讽谏意义若存若亡 汉大赋 赋诗言志”的赋,战国纵横家。 赋比兴” 赋, “赋诗言志”的赋,战国纵横家。 “赋比兴” 的“赋”。 司马迁论司马相如: 、肯定讽谏意义。《 。《司马相 司马迁论司马相如:1、肯定讽谏意义。《司马相 如列传》: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 》:“ 如列传》:“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 之节俭,此与《 之风谏何异? 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太史公自 》:“子虛之事,大人賦説,靡麗多誇, 序》:“子虛之事,大人賦説,靡麗多誇,然其 指風諌,歸於無為。 指風諌,歸於無為。”? 2、赋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靡丽多夸。侈靡过 、赋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靡丽多夸。 其实,且非义理所尚。虚辞滥说。 其实,且非义理所尚。虚辞滥说。
扬雄——丽,则与淫
征圣、宗经的主张。“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 也。”要,符合。书肆,賣書市肆,不能釋義。 “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小说不合乎 大道。) 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 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 (折,折中,即以圣人之道为标准。) 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事辞称则经。 雕玉论,47页。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
诗人之赋丽以则(法度),辞人之赋丽以淫。 班固论赋 1、肯定司马迁“此亦詩之風諫,何異”,批评反 对扬雄的否定论。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風一, 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 2、义正、事实。批评司马相如赋:“文艶用寡, 子虚烏有。寓言淫麗,托諷終始。多识博物,有 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其《东都赋》 “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 3、赋者,古诗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 或以宣上得而尽忠孝。”歌功颂德,讽喻时政。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七年(从太初元年到天汉三年(前98年)共计七年,去年 入狱),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 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隠约者(谓其义隠微而 言约也,一解,说古人著书,词意隐约,都是有感而发, 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文王 姬昌)拘羑里(在汤阴),演《周易》;孔子戹陈蔡, 作《春秋》;屈原放逐,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写二文时, 在入秦之前),《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也。(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