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
“抒情传统”:从“古典文学”的言说到“史诗时代”的展望

“抒情传统”:从“古典文学”的言说到“史诗时代”的展望作者:欧阳光明周萧易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5期摘要:“抒情传统”最初是由海外华人学者陈世骧提出的一个极具包容性和阐释性的概念,用来指称中国古典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质。
后经高友工及众多中国港台学者的努力推进,隐然形成了一个在世界华文文学学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抒情传统学派”。
王德威是近些年来研究“抒情传统”并推动其广泛传播的標志性人物,他重新解释了“抒情传统”的定义,试图打破“抒情传统”的自我设限,寻找其由“古典”走向“现代”的“通关密码”。
王德威对“抒情传统”的改造,扩大了其指涉的空间,并以沈从文等20世纪以来的文人、艺术家为阐释对象,有效展现了“抒情传统”在“史诗时代”的丰富表情,为人们进入“史诗”时代,提供了更为繁复的维度。
与此同时,王德威的论述,并未很好地解决“史诗时代”如何“抒情”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完善。
关键词:抒情传统;古典文学;史诗时代;陈世骧;王德威作者简介:欧阳光明,华侨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E-mail:oygm1108@);周萧易,华侨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海外华文文学(福建泉州 362021)。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5SKGC-QT0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5-0130-10“抒情传统”最初由海外华人学者陈世骧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时所提出来的一个极具包容性和阐释性的概念,后经高友工的阐发和系统的分析,着实影响了一大批中国台港学者,并形成了一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抒情传统学派”。
2006年,王德威应邀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进行了系列讲座,正式提出“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议题,开始有意识地突破陈世骧等人“抒情传统”论述的自我设限,试图将“抒情传统”的论述范围推至20世纪的中国,完成“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承续工作。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
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
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瀚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
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的。
抒情性虽然在唐传奇中就已显露痕迹,但只有到了明清,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才大放异彩。
同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存在着一大批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说理、记事文类,比如文言小说系统中的笔记、杂记、逸事等,白话小说系统中的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
但是,这些现象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
如历史演义永远少不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神魔小说也总是对生命盛衰与身心超越之道抱有关怀,只是这些抒情因素多半沉潜在文本深处。
此外,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重要趋向和内动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
在清末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以后,我们不仅能在社会小说中看到吴趼人的嬉笑怒骂、刘鹗的哭与泪,还能在言情小说中感受到林纾、徐枕亚的哀伤情调——这种哀伤情调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时期,进而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五四时期,从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到郁达夫苦闷的“自叙传”,从周作人提倡的“抒情诗的小说”到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虽然传统小说的抒情模式已被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
(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材料二:以中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文化渊源为考,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真正核心还是离不开一个“情”字,正如童庆炳所说,“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
比较语境下的抒情传统论文

比较语境下的抒情传统论文摘要:20世纪60年代,留美学者陈世骧提出以抒情传统概括中国文学的道统,运用西方文学和语言学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以西方文学为镜,在比较视野下确立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特质。
关键词:抒情传统陈世骧比较语境一、中国抒情传统“中国抒情传统”这一提法,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专指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方法影响下,缘起于海外华人学者,后延伸到港台的一个从整体文学层面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研究取向。
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它形成了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本体及范畴)及其哲学基础在内的学术研究体系,可视为当代学者具有独创性的古典文学批评理论之一。
“中国抒情传统”是近几十年来海外及港台学者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所共同提倡和关注的重要学术研究,它与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认为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特质”有着截然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野,虽然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现代学术意识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渗透、变革和发现,却也旗帜鲜明地记录了各自所处历史时期中西文化碰撞所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
以陈世骧、高友工等为代表的“中国抒情传统”研究,则在借鉴和反思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整体品格的理论构架以及可以具体针对文学文本及文学史分析的方法,在“传统的现代转换”这一大背景中,构成了一个独具洞见的“学术谱系”。
所谓“抒情传统”,在这一学术谱系的考察中更深层次地剖析了中国古典文学“为什么是这样”,这一概括自陈世骧首创以来就以“道统”之名命之,此后高友工又在其论述中一方面指出抒情传统所“特别突出表现出的中国文化中的‘理想’,这是在‘抒情诗’这个形式中最圆满的体现”,一方面又强调抒情传统不只是“专指某一诗体、文体,也不限于某一种主题、题素”,广义的定义“涵盖了整个文化史中某一些人(可能属同一背景、阶层、社会、时代)的‘意识形态’,包括他们的‘价值’‘理想’,以及他们具体表现这种‘意识’的方式”。
不存在的传统:论陈世骧的抒情传统

我对 这个 讲 法 , 向持 商 榷 之 意 。 旧著 《 文 学
批评 的视 野 》 或 地方 涉及 于此 , 批 评 已经 很 多 了 。 因 此 本 文
只补说 几 点从前 未 特别谈 及 的部 分 , 而 且 只就 大 方 向和大 问题说 , 细 节可 商之 处 皆不 必谈 。
了 陈 先 生 对 中 国文 学 的 基 本 见 解 , 后 来 也产 生 了
陈先 生 学 问 甚 博 , 《 文存》 所录, 如 论 老 子 《 道德经 》 “ 想尔 ” 注、 法 国 存 在 主 义 及 现 代 诗
等等 , 均 与 抒 情 传 统 云 云无 大 关 系 。有 关 系 的
大学 创 校 校 长 , 美 国欧 亚 大 学 校 长 等 职 , 现 为北 京 大学 文 化 资 源 研 究 中心 主 任 , 中文 系 特 聘 教 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 要从 事 中 国文 学 、 美 学 与思 想 史 研 究 。
; 8 辩 t h
0 一 u 年 第 期第 卷总 第 一 期
不 存 在 的传 统 : 论 陈 世 骧 的抒 情 传 统
龚 鹏 程
( 北京大学 文化资源研究 中心 , 北京 1 0 0 8 7 1 )
摘
要: “ 中 国的 抒 情 传 统 ” 概 括 了 陈 世 骧 先 生 对 中 国 文 学 的基 本 见 解 , 后 来也产 生 了巨大的影 响 , 经 高 友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1 —0 5
因为特 色是 一 回事 , 它 是否 构 成 为一传 统 甚
作者 简 介 : 龚鹏程 ( 1 9 5 6一) , 男, 江西吉安人 , 出生于台北 , 台 湾 师 范 大 学 国文 研 究 所 博 士 , 历 任淡江 大学文学 院院长 , 南华 大学 、 佛 光
浅谈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

浅谈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作者:侯常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4期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史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学分为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其中中国文学总体以抒情的形式体现,和西方文学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抒情传统”论首先是由陈世骧提出的“抒情传统”论。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完整的形式对抒情传统论的展示。
同时也将推动中国文学和艺术研究的发展[1]。
中国文学史上叙事传统和抒情传统的融会贯通是《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的观点。
两者相互弥补了彼此的欠缺,达到了熠熠生辉的效果,探讨了不同文体中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的结合,突出重视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同时对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通过两大传统使中国文学史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抒情;叙事作者简介:侯常恺,男,生于1968年9月,汉族,祖籍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本科,高校讲师,现从事写作教学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1从不同的角度上来看,例如中国文学史的现况或是文字,都充分支撑了抒情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抒情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但是早前并没有收到学者与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而且对于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两者之间的论证也不够明确与充分[2]。
最近几年人们对文学史的重视越发提高,在此也意识到了两个传统之间的关系并存与互补的。
而且大众也时刻关注着文学史的研究,这使得学者们越发思考中國文学史传统是否真正存在抒情传统。
同时也令他们反思是否真的彻底了解中国文学史的本质及特征等一系列问题。
一、站在抒情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史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需要思考的本质问题应该为“中国文学史传统到底是什么?”。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才能够正确地确定该向何方向进行研究。
认为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抒情作品为大多数的学者是大多数的,他们认为内心与外物的关系应该是:外物引发情感,情感促进创作文学[3]。
中国文人与山水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中国文人与山水潘杰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山水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据十分独特之地位。
中国的文学是抒怀的文学,而山水则给了中国文人抒怀的载体,中国文人也给予了山水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各种思想和情感皆被蕴含在了山水之中。
中国山水文学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可以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抒情的国度,是山水的国度。
关键词:中国文人;山水文学;文化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68-02一、山水文学之起源谈及这个问题,我们常会用到一句话是刘勰的:“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
”[1]意思是说刘宋时期老庄玄言诗告退之后,到谢灵运时候山水诗才真正地发展起来。
然而这个观点并非是完全正确的,至少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依然是大量提及老庄的,那么就是说西晋出现的玄言诗就是山水文学的起源了吗?当然也不是。
我们在讨论中国山水文学起源之前,先说说中国文学中的山水。
古代中国是游猎和农耕文明的国度,山水自然和社会文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也为此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条件。
所以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大量的山水意象出现。
《蜡辞》是《礼记・郊特牲》中记载据传是神农氏时期的用于农事祈愿的作品:“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2]诗中体现了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向自然祈愿。
这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山水意象的,它当然不是像《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3]说的那样陶醉在山水自然之中,而是这山水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帮助和损害,原始人民还在和风雨雷电作斗争,和生存作斗争,当然没有闲情逸致去享受山水的美,自然他们的审美情趣也止步于生存了。
那一阶段文学作品中的山水多是祈愿的,敬畏的。
这种山水文化心理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楚辞的创作上,楚辞的山水景物带有浓厚伤感色彩,在屈原的作品中景物是用来抒情言志的,《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地祭神题材的抒情诗,其中大量的描写了人神,神神之间的恋情,恋情的背景就是广阔的自然山水。
浅谈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学派

浅谈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学派我最感兴趣的是徐承的《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于是先睹为快。
也许是由于我一直在研究中国话剧的诗化传统,引起我对这个颇有争议的学派的重视。
读下来,果然对我颇多启发。
看徐承的研究,我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慨。
此书写得扎实,对于这样一个在国内从未引起重视的海外学派能够给予关注,也看出徐承的学术眼光。
经过他对这个学派深入而细致的梳理和论评,更增加了我进一步了解这个学派的兴致。
于是,我又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近期出版的有关抒情传统学派的专著如陈世骧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陈国球、王德威编辑的《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王德威的《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等书找来阅读,并记下我的一些随想。
所谓中国抒情传统学派,徐承是这样概括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海外华人中国文学研究专家陈世骧和高友工先后发表了关于抒情传统的论说,认为中国文学的特质在于“抒情”,“抒情传统构成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主流,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理想精神,堪与西方以史诗、戏剧、小说为主的“叙事传统”并肩而立。
此后,在美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一批华人学者,追随并发展陈世骧和高友工的学说,形成了一个“承传有序,谱系清晰,有共同的宗旨和明确的立场,有纲领性的论著与核心理论体系,在方法上不断发展,在话语上同气相求的学术群体”。
国内对中国抒情传统学说向来较少关注。
陈世骧的《中国的抒情传统》一文可以说是这个学派的奠基之作,一九九八年即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世骧文存》收入其中,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
陈国球、王德威主编的《抒情之现代性》也是前年才在内地出版的。
徐承可以说是内地第一个对海外抒情传统学说做出回应的年轻学者。
徐承不仅仅是一般的观照,而是把它作为抒情传统学派来研究,他以为它同海外的新儒家学派是一样的。
这显示了他审视和评估的高度,而在研究方法上,他也进行他的微型文学史观念的尝试。
抒情传统论述的“之”与“止”

纳 和 吸收 。这其 中 的原 因当然是 多 方面 谱 系 的转 寰 、变化 ,以及论题 的扩展 。 的 ,但 最重 要 的一 点 ,仍在 于抒 情传 统 陈世 骧 赴 美 以前 ,师 承 五 四学 人 ,
抒情传统论述 的 “ 之”与 “ 止”
口 徐 承
对 于 中 国文学 艺术 的抒情 传统 的沿 “ 止”意 为停 顿 、 中断 。窃 以为 , “ 之” 寻 , 自陈 世骧 、高 友工 以降 ,在海 外 及 与 “ 止 ” 的视觉 形象 ,亦 正可 作 为抒情 港 台地 区华人 学者 中形成 了一 股持 续 的 传 统论 述近 年来 发展 变动 之态 势 的象征 学术潮 流 ,近 年王 德威甚 至把 抒情 传 统 图 示 。 论述 延 伸 至 中 国现 代 文 艺 的 领 域 。然 我们 的话 题不妨 从 此派学 者 为什 么
论 述 自身究 竟属 于事 实判 断还 是过度 阐 又 与京 派文人 过从 甚 密 ,对 师友 们立 足
释 ,依 旧是 一个辩 驳 不清 的问题 。
于 中 国现代 文学建设 而提 出的 中 国古 典
当然 ,并不 存在 非此 即彼 的绝 对 真 文 学原 以抒 情 诗 见 长 的观 念 熟 稔 于 心 。
情 传统 的 ( 精神 史式 的)大叙 事 … …接 情 传统 之语 域 的 。如 此林 林总 总 ,一 时 近 于一 种学 术 典 范 的奠 立 ” ,而其 最初 难 以尽 言 ,台湾 大学 最近 出版 的一 套抒
中国抒情传 统 的再 发现 的理论 用心 ,是 为 了 “ 从 知识 论 的高 度 情 传统 论文 选 《 论 证相关 研 究 的合法 化 ,并 且 尝试 在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新书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2月04日 14 版)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陈世骧著2015年1月出版45.00元
中国的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抒情传统,著名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学者陈世骧率先提出的”抒情传统”论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
他有关“抒情传统”的论述和对于《诗经》《楚辞》《文赋》、杜诗等经典文本的探讨,对美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至今不衰的深远影响。
本书是陈世骧相关论著的翻译和结集,首次完整地呈现了抒情传统论的全貌,将为中国文学、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