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合集下载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

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在思想方面,非常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的叛逆态度,在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分离,外在的世界作为人的异己的、陌生的、对立的环境包围了孤独无靠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是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中常见的主义。

在艺术特征上,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

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里现实主义的理论吧内心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那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现代主义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异同

现代主义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异同

*名:***院系:海峡动漫系年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媒体创意方向)学号:摘要:现代主义选入电影,要比它选入诗歌、绘画、音乐等晚一、二十年。

1907至1914年,立体主义流行一时,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则还处在幼年时期:无声的长故事片刚刚出现,蒙太奇技巧还在萌芽阶段。

但电影毕竟是一种“二十世纪的艺术”,它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有着极强的接受力,所以在不多几年之后,在现代主义艺术革生的欧洲便开始了一场电影先锋运动,这是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第一次兴起。

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横向再现社会生活、任务情绪,注重任务情绪的自然流动(意识流)、使电影由视觉艺术升华为内心感受的艺术影片。

后现代电影并不把原叙事所追求的共时(即通过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实现整体思想的一致,如电影“梦幻般完美的故事”、“逻辑缜密的对白”、“封闭的结构”以及“完满的结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终极目的。

后现代作品更倾向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或者说提倡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即多元式的话语异质。

具体地说,就是从影片的“文本叙事”、“话语传达”到“受众接受”的各个层面都引入多元化的概念,不再强求故事、结构与电影文本内在表达的至全至美和接受共鸣,转而更宽容地面对影片各层面的断裂、局限、矛盾与不稳定性。

Modernism in the film, than it selected poetry, painting, music, twenty years later. From 1907 to 1914, cubism, popular, and the film as an ar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long story silent just appeared, montage technique in bud stage. But the film is a kind of " Twentieth Century art ", its effect on other art has a strong capacity, so after a few years, in the modern art leather raw Europe began a movie avant-garde movement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 rise of modernism in western movies.Modern movie is displayed by the traditional dramatic storyline and characters to depict the inner emotional changes more subtle, more intimate, explore the most primitive nature of things ( publicity personal intuition and emotion), lateralreproducing social life, pay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flow of task task mood, emotion (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the the film by the visual arts into the feelings of art film. The postmodern movie is not the original narrative pursuit of synchronic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idea to maintain consistent, such as movie " fantastic story ", " logical dialogue ", " closed structure " and the " good ending " ) as the ultimate goal himself the. Stable mode of postmodern works tend to break the sameness, and emphasizing the unstable modes, heterogeneous nature or advocate of language games, namely multiple discourse heterogeneity. Specifically, is from the movie " narrative ", "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 to " the audience to accept " at all levels a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diversification, no longer insist on the story, structure and the film text inherent expression to the beauty and resonance, instead more tolerant fault, on every aspect of the film surface, and limitations instability of contradiction.关键词: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电影、反传统、电影特征、创新与超越Movi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film, anti - traditional, film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on and Transcendence现代主义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异同一、异同:(一)、不同点:1、背景:现代主义电影出现于20世纪初期,在现代工业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

( 责任 编 辑 : 舒程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现代主义、 先锋派、 颓废、 媚俗艺术、 后现代主义
[ 美 国] 马泰 ・ 卡林 内斯库 著
顾爱彬 李瑞 华 译
现 代 主义 、 先锋 派 、 颓废、 媚 俗 艺 术和后 现代 主 义 , 近一 个半世 纪 以来 异彩 纷 呈的 文化 与 艺

S t u t t g a r t : I b i d e m. Ve r l a g , 2 0 1 0 . 7 . 2 5 .
Ra mo n , Al e x .“ A Li t e r a r y F o r e mo t h e r : I r i s Mu r d o c h a n d Ca r o l S h i e l d s . ”/ r 如Mu r d o c h : Re a s s e s s me n tE d . An n e
Wa t s o n , G e o r g e . “ I r i s Mu r d o c h a n d t h e Ne t o f T h e o y. r ”T he d s O i l R e v i e w 5 1 . 3 ( A u t u mn 1 9 9 8 ) : 4 9 0 — 5 0 0 .

Ro we . Ne w Yo r k : P a l g r a v e Ma c mi l l a n . 2 0 0 7 . 1 3 6 — 4 7 . Ro b b e — Gr i l l e t . A. “ Ti me a n d De s c r i p t i o n i n F i c t i o n To d a y : F r o m Re a l i s m t o Re a l i t y . ” Fi c t i o n . E v a n s t o n 。 I l l i n o i s : No r t h we s t e r n UP. 1 9 8 9 . 1 4 3 — 6 8 . r a Ne w No v e l : Es s a y s o n

现代舞蹈的表现形式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变迁

现代舞蹈的表现形式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变迁

现代舞蹈的表现形式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变迁现代舞蹈是一门富有创造力和多样性的艺术形式,它以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表演方式融入现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舞蹈的表现形式也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变迁。

本文将探讨现代舞蹈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两种主义对现代舞蹈表现形式的影响。

第一章现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现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些舞者开始反对传统芭蕾舞的限制和约束,试图通过自由流动的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标志着现代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开始崛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舞蹈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对舞蹈技巧的创新逐渐发展壮大。

第二章现代主义对现代舞蹈的影响现代主义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艺术运动,它强调创新和实验,并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

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现代舞蹈逐渐从传统的舞蹈形式中解放出来,舞者开始尝试新的动作和动作组合,突破了以往对于舞蹈动作的限制。

现代主义注重舞蹈的抽象性和个性化,通过舞蹈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进一步强调了现代舞蹈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地位。

第三章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舞蹈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的一个哲学和文化运动,它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并批判现代主义的大型叙事和普遍真理的观念。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现代舞蹈逐渐迈向多元化和后现代性的表演方式。

舞者开始将现代舞蹈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形式结合,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舞蹈表现形式。

后现代主义强调舞蹈的自由性和流动性,以及对于舞蹈意义多样性的探索。

第四章现代舞蹈在当代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现代舞蹈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在当代,现代舞蹈已经成为一个包容性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和赞同者。

现代舞蹈作为一种可以展现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表演形式,通过结合不同的艺术元素和技巧,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舞蹈风貌。

结语现代舞蹈的表现形式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变迁,每个时期都对现代舞蹈带来了独特的风格和观念。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1.主体消失。

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

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

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

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

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排除几个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定义。

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

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

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定义和理解一直在不断变化。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潮和文化运动,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观念和审美观点。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并分析它们在艺术、文学和社会中的影响。

首先,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思潮,主张突破传统,追求创新和个性化。

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在艺术上,现代主义运动体现了对于传统绘画和雕塑的颠覆,通过抽象、几何化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文学上,现代主义作家以流派创新、语言实验和意识流写作为特征,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思维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后现代主义逐渐兴起并与现代主义形成对立。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提出了质疑,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二元对立,试图打破固有的观念和边界,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强调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倡导参与性艺术和装置艺术。

在文学上,后现代主义作家以碎片化的叙事、后现代叙事和元小说等形式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逻辑。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不仅体现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也反映在社会和思想观念上。

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追求理性和进步。

它对传统和权威提出了批判,试图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改变社会和人类的命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其带来的现代性问题提出质疑。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强调情感和身份的重要性。

它试图回归到个体的体验和情感层面,追求身份认同和文化多样性。

然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和交织的现象。

在当代艺术和文化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元素经常共存,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风格。

现代主义的创新和实验精神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基础,后现代主义则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提出了修正和补充。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哲学思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哲学思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哲学思考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伦理已经被现代性冲击并取代,而后现代性则对现代性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

现代性出现在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期,是一种强调理性、科学、自由、平等和个体主义的思想。

而后现代性则提出了对现代性的批判,认为现代性无法解决人类问题和自身危机,强调了多元、多样和相对的观点。

本文将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探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区别与联系。

一、现代性的兴起现代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近代欧洲文明及其思想文化的典型表现。

在现代性的发展中,人们追求理性和科学方法的突破,这种理性的追求体现在各个领域:思想、艺术、科技、政治、文化等等。

其中最显著的表现是对个人权利的尊重、法治的实行、科技的迅猛发展、自我意识的振兴、价值观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简单与传统的粗糙思维和感性经验被现代思维和理性取代。

由此,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逐渐失去信任和吸引力,然而对科学理性的倚重导致人们对宇宙、世界和生命出现了新的看法和解释。

二、后现代性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性的概念,它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性不仅是一个思想流派,更是一种文化运动,是一种复杂社会生态的表现。

与现代性相比,后现代性的特征为多元化、混杂性、相对性、反传统性、反纪律性、虚幻性和游戏性。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再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每一次历史演进的变化都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文化。

精神分析学者吉村大吾认为,后现代的时代精神是“简化性的社会性”,即社会的复杂、多元和多样的现象被简化了,因此产生了相对统一的社会性。

这也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象的产生的根源所在。

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形成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贡献的。

现代性的强调理性、科学、自由、平等、个体主义等思想是后现代性得以出现的基础。

后现代性是在现代性之上发展的,并已深入到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其主要表现为强调现实的乱象、虚拟性和多义性、文化的碎片化和青春化、语言的重构和反传统。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内容提要: 本文系作者1999 年5 月26 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 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 后现代" 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 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 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 的一些文化现象, 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 后现代阶段"? 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 同时试图解释" 后现代" 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

" 现代性" 和" 后现代性" 相互交融的状况, 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1985 年秋天, 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 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 后现代", 或者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 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

在当时来说, 此举相当大胆, 因为他80 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 而他的那本" 大书" 《后现代主义--- 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 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

换言之, 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 是在北京大学。

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

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 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 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1998), 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 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

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 篇论文,1983 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八讲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封面讲 第八
封底 第九讲
目录页 第十讲
第十一 过渡页 讲
第十二 标题栏 讲
第二讲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2
第八讲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封面讲 第八
封底 第九讲
目录页 第十讲
第十一 过渡页 讲
第十二 标题栏 讲
一、现代性的内涵
3
第八讲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6
第八讲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封面讲 第八
封底 第九讲
目录页 第十讲
第十一 过渡页 讲
第十二 标题栏 讲
二、审美现代性
7
第八讲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封面讲 第八
封底 第九讲
目录页 第十讲
第十一 过渡页 讲
第十二 标题栏 讲
“启蒙现代性”
启蒙运动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捍卫人权、理性和科学, 给西方带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开启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这便是“启蒙现代性”的基本内容。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阿道尔诺)对启蒙现 代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 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 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启蒙现代性所导致的人的异化,但却有另外一种力量试图冲破科 技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束缚,这就是审美现代性,二者之间存在着严重 的冲突。
4
第八讲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封面讲 第八
封底 第九讲
目录页 第十讲
第十一 过渡页 讲
第十二 标题栏 讲
为什么说对现代性的这种理解是质的转折点呢?
在17世纪起英语中现代性一词就被人们广为使用,1627年出版的 《牛津英语辞典》首次选用了“modernity”,不过该词指的是“成为 现代”(being modern),意即适应现时及其无可置疑的“新颖性”。 将近18世纪结束时霍勒斯·沃波尔首次将它用在美学语境中,他有过这 样的说法:“语调的现代性和观念与措辞的晚近倾向。”在法国,现代 性到了19世纪前半期才被使用,1985年出版的《大罗贝尔词典》用夏 布多里昂《墓中回忆录》(该书完成于1841年,1849年发表)里的一 段话来表明现代性的含义。10年之后,波德莱尔就提出了前述富有启 发性的现代性定义,这个定义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广为关注。
9
第八讲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封面讲 第八
封底 第九讲
目录页 第十讲
第十一 过渡页 讲
第十二 标题栏 讲
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是相伴相生,同时又是相互对抗的。 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差异:
1.启蒙现代性最典型的方式是“数学” 2.启蒙现代性是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 3.启蒙现代性体现的是对理性主义、合理化和科层化 等工具理性的强调,; 4.启蒙现代性是对绝对完美、永恒存在的向往, 5.启蒙现代性是对普遍性的强调 6.启蒙现代性把意义的确定性作为目标 1.审美现代性最典型的方式则是“艺术” 2.审美现代性是对非理性和无序的渴望 3.审美现代性关心感性、情感和欲望等人性的自然层面 4.审美现代性对追求“过渡、短暂、偶然”的创新和生成情有独衷 5.审美现代性关注地方性(差异性和个性),是对平均一律的日常 生活的冲击 6.审美现代性是对意义不确定性与含混多义性的张扬 7.审美现代性以其特有的片断和零散化的方式反抗统一性的暴力 8.审美现代性正好提供了一种世俗的“救赎”和“解脱”。
8
第八讲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封面讲 第八
封底 第九讲
目录页 第十讲
第十一 过渡页 讲
第十二 标题栏 讲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的开头就指出人类思维中“几何学 精神”和“直觉精神”的对立。 波德莱尔也明确指出“诗和工业是两个本能地相互仇恨的野心家,假 如他们狭路相逢,只能是一个为另一个服务” 尼采呼唤酒神精神以释放被理性压抑的生命冲动 韦伯认为审美活动为人们摆脱工具理性的“铁笼”提供了可能 法兰克福学派如阿多诺等人则为治愈理性和科技造成的病痛而开出了 “审美救赎”的药方……
封面讲 第八
封底 第九讲
目录页 第十讲
第十一 过渡页 讲
第十二 标题栏 讲
波德莱尔在评论康斯坦丁·居伊的绘画时留下了“现代性” 一词的经典表述:“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 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 永恒和不变。每个古代画家都有一种现代性,古代留下来的大部 分美丽的肖像都穿着当时的衣服。他们是完全协调的,因为服装、 发型、举止、目光和微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仪态、眼神和微 笑)构成了全部生命力的整体。这种过渡的、短暂的、其变化如 此频繁的成分,你们没有权利蔑视和忽略。如果取消它,你们势 必要跌进一种抽象的、不可确定的美的虚无之中,这种美就像原 罪之前的惟一的女人的那种美一样。如果你们用另一种服装取代 当时必定要流行的服装,你们就会违背常理,这只能在流行的服 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法 饰所允许的假面舞会上才可以得到原谅。 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5
第八讲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封面讲 第八
封底 第九讲
目录页 第十讲
第十一 过渡页 讲
第十二 标题栏 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德莱尔揭示了现代性问题中时间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悖论,但他并未就此划定现 代性的边界,毋宁说只是从“量”的层面阐发了这一概念。 吉登斯把现代性看成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后果:“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 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 产生着影响。”他从社会学意义上将现代性看成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中出现的 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类行为制度和模式。 霍尔从四个层面来确立现代性的边界:政治层面是世俗政体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确 立;经济层面是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积累;社会层面是劳动和性别分 工体系的形成;文化层面是宗教衰落,世俗物质文化的兴起。 福柯回避了历史分期问题,将现代性看成是一种与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方式,由此出发,他还对波德莱尔“量”的现代性概念作了重新阐发。
7.启蒙现代性是对人为统一规范的建立和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