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与艺术现代性问题
本雅明救赎美学的现代性内蕴

文艺理论25本雅明的救赎美学是以他寓言家的高度为起点的,他在审视历史与现实的时候往往带着寓言家的洞察力。
从本雅明对现代社会的都市废墟意象的分析中可以窥见他对现代性的矛盾态度,现代性意象有其不置可否的迷人之处,本雅明见微知著的感受力使他看到了现代艺术的寓言属性,他希望通过批评揭示作品本身的潜在能力,实现它的隐秘意图。
经由寓言式批评的革命精神,置身都市现代性中的个体在面对都市景观的废墟之时,在艺术裂变的时代能够一次一次打破既有秩序,释放现代性艺术的破坏性力量,发挥其治愈割裂开来的现代性社会总体的潜在能力。
一、“艺术裂变时代”下本雅明的预见性与未来感在本雅明看来,现代化生产的工业社会处于“艺术裂变的时代”,无论从艺术生产形式上还是艺术接受形式上,现代性艺术抛弃了古典艺术的传统叙事手法和庄严的灵晕。
现代人不再致力于那些耗费时间的东西,机械复制使艺术作品的灵晕消散,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也因此驱散,由被膜拜转为被观看。
这种极具预见性与未来感的看法证实了当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艺术生产与接受彻底告别了曾经的古典叙事模式而建立了自己的构成肌理。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达,分工的日趋细化使人越来越难以体认自我的全部本质力量,人为机器所异化的情形层出不穷,原本人类生存的整一性被破坏,生存被不同的社会身份切割成不同的生存场景,一个现代人在社会中拥有多重身份早已司空见惯,本雅明在《单向街》中对这种生存状况作出过精妙的揭示:“(搭乘地铁的)人们如此快地忘记了地面上的天气。
同样,地面上的天气也如此之快地忘记了他们。
因此,一个人的生命中,非常紧密地存在着两三种样态的天气。
有什么会比这一点更能说清楚人在此时的状态呢?”然而相比这种分裂的、破碎的生存状态,现代人与金钱的关系则更为艰涩。
本雅明对于金钱至上的揭示十分微妙:一方面金钱处于生命趣味的核心;另一方面又几乎使得所有人的关系停止了。
于是那种不假思索的信任,在宁静和健康的自然行为和礼仪活动中,渐渐地消失殆尽。
本雅明城市美学及其现代性批判

作家论028CHANGCHENG /2010/4本雅明城市美学及其现代性批判段祥贵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梧州学院院级科研项目 本雅明思想的审美意蕴与当代文化意义 (项目编号:2009C033)。
在本雅明丰富的著作中,尽管我们很难发现本雅明有直接或专门论述城市文化理论的作品,但有关城市的文章有不少,涉及了欧洲众多的城市,如柏林、巴黎、莫斯科、那不勒斯等。
其中写自己出生地柏林的 柏林童年 和 柏林纪事 ,写巴黎的 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 ,写莫斯科的 莫斯科日记 等已经成了本雅明重要的代表作品。
德里达(Jacques D errida)曾言: 文本之外一无所有。
在某种意义上, 城市 是一种文化符号,可以作为 文本 来阅读。
本雅明对于19世纪城市的阅读,视之为城市迷宫的阅读。
本雅明对城市描写体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吸引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众多的研究者。
一、本雅明描写城市的独特视角本雅明对城市的兴趣始于20世纪20年代,此后他不断地用城市来构建自己的主题。
仔细研究本雅明在1925至1940年期间的著作,我们发现,他的大部分作品构成了一种 阅读 城市的方式。
本雅明描写城市的方式是独特的。
由于意识到描写过程的复杂性,他的大部分作品基本上避开了传统叙述模式,而是使用不同方法,从多个角度观照 城市化 。
例如,本雅明热衷使用蒙太奇式的手法,用一些绝不相同、毫无相关的语录及格言表达城市意蕴;通过视觉肖像,摄影般地把他自己的童年记忆编入到柏林和巴黎等城市中;通过闲逛者的城市漫游这一行为展现了一系列似乎是由城市建设环境所诱发的现象;多次提到他童年时代在城市中所经历的一些令人不解、无法触摸、含糊不清、陌生恐怖的东西等。
本雅明这种多样复杂的而令人兴奋不已的叙述方法引起了当代文化批评家极大的兴趣。
城市为本雅明提供了一种记忆的通道和审美批判的空间,本雅明通过这个 理论 的空间,走进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诗篇中描绘的19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都市巴黎。
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

而现代 艺术带给人们的体验 则是震惊 ,而不再是作为 审美的韵味 ,呈现给人们 的是展 示价值。在本雅 明那
里 ,这 种 震 惊 体 验 主要 表现 在 电 影和 现 代 都 市之 中。
[ 关键词 ] 艺术现代 性 ;韵味 ;震惊 ;膜拜价值 ;展 示价值 [ 中图分类号 ]J 1.9 l0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3 4 (0 1 2— O 0— 5 0 0— 5 1 2 1 )0 04 0
“ 早 的艺术 作 品起 源 于 礼仪— — 最初 是 巫 术礼 最 仪 ,后 来 是 宗 教 礼 仪 ” l 】 ( 。 由 于 巫 术 仪 式 和
由传 统 向 现 代 的 转 化 过 程 中所 发 生 的 变 化 , 即 他
对 艺 术 现 代 性 的论 述 。 在 本 雅 明看 来 , 艺 术 现 代
宗 教 仪 式 的 神 秘 性 ,艺 术 也 难 免 会 沾 染 上 一 定 程 度 的 神 秘 气 息 。此 外 ,在 艺 术 创 作 过 程 中 ,创 作 者 对 灵 感 的 重 视 以 及 中 世 纪 神 学 对 艺 术 的 大 举 入 侵 ,这 都 进 一 步 加 剧 了 艺 术 的 神 秘 主 义 色 彩 。这 种 艺 术 上 的 神 秘 气 息 ,被 本 雅 明 称 之 为 “ 味 ” 韵
性 的 一 个 标 志 就 是 , 艺 术 已 经 从 传 统 的韵 味 艺 术
转 变 为 现 代 社 会 的 震 惊 艺 术 。 韵 味 艺 术 也 就 是 不
可 复 制 的 传 统 艺 术 , 而 震 惊 的 艺 术 则 是 那 种 可 以
进 行 机 械 复 制 的 现 代 艺 术 。本 文 通 过 对 本 雅 明 关
由“膜拜”走向“震颤”: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现代性批判

由“膜拜”走向“震颤”: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现代性批判作者:朱静波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艺术生产理论是本雅明对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在艺术领域有效运用,在作为生产力的艺术技巧的演进下,艺术领域实现了从古典象征艺术向现代寓言艺术的转化,受众对于艺术的感知由个体的、有距离的、沉浸的“膜拜”变为复制的、可接触的、瞬间的“震颤”,艺术的光晕逐渐消亡。
而对于艺术的这种现代性转变本雅明采取的是一种批判性态度,这一态度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对他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生产理论;机械复制;现代性批判;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76-01作为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瓦尔特·本雅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与其他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着重强调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不同,本雅明更偏重于强调艺术的社会生产作用,他把艺术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并通过分析其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来发掘艺术所蕴含的政治功能。
本雅明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同艺术创作联系起来,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即艺术创作过程同样包含了生产者,产品,消费者等要素,并且同样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运动规律的制约且这种艺术生产活动的生产规律与社会生产规律是基本一致的。
正如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理论中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本雅明认为在艺术创作领域,创作技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作品在艺术关系中的地位可以根据其运用的技巧来判定。
本雅明认为技术的膨胀尤其是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艺术的独创性的丧失,与之相应的是艺术“灵韵”的逝去。
所谓“灵韵”,本雅明给出的解释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因为古典象征艺术中“灵韵”的存在,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呈现的关系往往是欣赏者对于艺术品的膜拜。
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是有距离的,大多数欣赏者对于艺术品只能观照,不能占有。
论本雅明关于现代艺术的思想

精神贵 族 的特 性。这 方面,那个 在思想上 影响 了本雅 明的尼 采也有类似嗜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 至于那个 翻译过波 德莱 尔与普鲁斯特 的译作者本 雅 明, 无疑是有资格来谈论翻译这个行 当的。他认为,原作越优秀, 它 的可译性 就越大, 而译者所 面临 的挑 战也越 大。译作 永远
什 么 可 取 之 处 , 也 没 有 多 大 意 义 。 有 意 义 的 是 , 我 们 应 该 如
获得 了 自由, 其他艺 术古玩 当然亦是 如此 。他也 许并不 见得 会认真 地翻 看与 审视 它们,但 它们却永远 会在 收藏家进 行整
理时,在他的 内心 中激发起一种企盼 。因此,“ 在最 高意义 上, 收藏 家 的态 度,就 是一个 继承人 的态 度”u。继承 人作 为财 , 产所有 者,他不 会守在 收藏 室内,贪婪对 此 心 知 肚 明 。
伟大的批评家与优秀 的收藏家 、 出的译作者是一体 的, 杰
这 种 一 体 之 光 会 通 过 字 里 行 间折 射 到 本 雅 明本 人 身 上 。
对作 为收藏家 的本 雅 明来说 ,书籍 因为上了他 的书架而
宣称知识 分子应 该为 工人 、农 民创 造 出 “ 真正新 的伟大 的共 产 主义艺 术’ 2( ’[ 嘲。;同时,他还 认为,知 识分 子打 造共产主 ] 义文学艺 术时要 时刻谨记 党性, 以便 使之 能与腐朽 的资产 阶 级 文学艺 术 明确 区分开来 。这种将 当下 的资产阶级 文艺一竿 子打 倒,准 备另起 无产阶级 炉灶 的方式,在 本雅 明眼 中没 有
唯 有 杰 出 的 批 评 家 方 能 把 微 弱 的 救 赎 力 量 从 过 去 的废 墟 里 解
既不能像往 常那样去思考,也不能像往常那样去对待。 ” ”[ ] ∞ 本雅 明正是立基于瓦雷里 的这个关于现代艺术的判断,进而想 探索我们 究竟应该 以何种方式来打量现代艺术,或者说,怎样 才能使我们在面对现代艺术时显得举止得体 ? 马克思的 《 资本论》 ,对 资本 主义 的生产 方式进行了深刻 地揭露 与批 判,但 由于他 对经济基 础 的过于关 注,使得他 在 上层 建筑 的理 论思考 方面相对 显得有 些单薄 。本 雅 明对 此的 理解是 ,上层 建筑的转 变 比经 济基础 的转变要 慢得 多, 所 以 老马毕 其一生 ,也 仅能对 当时还 处于婴 儿期的 资本 主义 生产 方式展 示他 的预言天 才,而面对 尚未开 始的文学 艺术等 上层 建筑 方面 的转 变,老马 那 明辨入 微 的先 洞知 、后预 言 的天赋
(推荐)经验与贫乏——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本雅明(上)

(推荐)经验与贫乏——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本雅明(上)经验与贫乏一一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本雅明上)经验与贫乏一一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本雅明上)2007-03-28中国文学论文摘要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是德国现代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卓尔不群。
他善于将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和哲学社会理论相结合,并运用诗化哲学的语言表达他极富才情的深刻思想。
本雅明在世时影响虽小,但逝世后却在西方学界(60年代)引起轰动效应,“本雅明热”至今不衰。
西方本雅明的研究既广且深,但从现代性角度切入本雅明思想研究的专著还较少见,更多的是部分论及或将本雅明与他人共同论述。
前者如法国学者R•洛希里兹的专著《艺术的去魅一一本雅明的哲学》中有一章名:“现代性的代价”,内容涉及儿童和记忆、讲故事艺术的终结、资本主义抒悄诗歌、寓言、灵韵的消失等;后者如D •弗瑞斯比在其著作《现代性的碎片》中将本雅明与齐美尔、克拉考尔相提并论,强调本雅明同他们一样,关注的核心在于对现代性体验的短暂易逝的特性。
中国的本雅明研究起步较晚,90年代中后期以来,开始有了一些零星文章从现代性角度探讨本雅明的思想,比如张法、牛宏宝都在其美学史著中涉及到了这一点。
综观国内外关于本雅明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要么角度单一缺乏系统,要么浮泛零碎缺乏深入。
本论文试图系统、全面、深入把握本雅明理论的现代性建构并评析其意义,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本选题可参与到国内方兴未艾的现代性前沿学术研究热潮中,为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提供镜鉴;并可通过本雅明这一学术思想重镇, 参照梳理20世纪西方现代性理论发展的历程与思想脉络,具有较強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章从时间观哲学的角度,探析本雅明反对历史进步论的线性时间观;第二章侧重于解析发达资本主义时代背景下的抒情诗人的处境及命运。
第三章主要论述本雅明对艺术理论现代性的建构:古典的灵韵艺术与现代性机械复制艺术的成因、特点及其区别。
浅议本雅明对现代主义的看法

邃、 复杂 的特点 , 同时在哲学 、 历史 、 语言、 文学艺 术等方面都
有不 凡 的 建 树 。其 博 学 多 才 和 涉 及 的 领 域 之 明关注 的核心 所在 , 而他 的现代性考
察 不 是 从 哲 学 而 来 的 现 代 性 .也 不 是 基 于 社 会 学 的视 野 而 来的, 而 是 由 文 学 艺 术 而 来 的 现 代 性 批 判 。本 雅 明通 过 对 传
“ 灵晕 ” 是本雅 明艺术 生产理 论的重要 理论 。通过 灵晕
观 念 的 提 出 ,可 以看 出 本 雅 明 对 艺 术 灵 晕 遭 到 摧 毁 的 痛 心
和 对 传 统 古 典 艺 术 灵 晕 的 怀 念 。他 在 《 讲故事 的人》 一 文 中 也讲到过类 似 的经验 : “ 在 这 里 ,那 种 见 多 识 广 的 人 带 回 的 远 方 的传 说 和 那 种 当 地 人 了解 最 深 的 过 去 的 传 说 融 会 到 一 起 。” [ I 人 们 吸 收 他 人 的 经 验 , 并 将 其 纳 入传 统 之 巾 。 既保 存 了个人 的印记 , 又不在集 体成果 之外 , 这 样 经 验 始 终 是 完 整 的, 与 传 统 有 着 一 脉 相 承 的 关 系 。身处 于 这 样 一 种 经 验 之 中 人会感到满 足 , 会 感 到一 种 精 神 上 的抚 慰 。本 稚 明 发 现 经 验 在 贬 值 的现 象 , 传统 讲 故事 1 3渐 衰 微 , 缺 乏指 教 、 对 人 无 教 诲、 缺 乏 交 流 的小 说 逐 渐 兴 起 。这 里 我 们 可 以看 到 有 政 治 理
想 的 知 识 分 子 本 稚 明 站 在 对 典 艺 术 的 深 深 怀 念 基 础 上 .
统艺术“ 灵晕” 概念 的梳理 , 看 到经验在现代 社会 的贬值 。其
消失的精神家园——论本雅明的现代艺术幻境

能看 到它们 的踪迹 。而 大规模 的超级 市场 ,购物 中心 ,则
取 代 了它们 曾经 的功 能 。繁华 的街道 的十字路 口 ,各个方
向往 往皆是造型时髦 ,大 型华丽 的商 业建筑 。 不 过 ,不 论是 中 国零 售商铺 组成 的街道 ,还是 走 向没
显现”。这一点 ,是在讲述艺术品与人之 间的关系 。古典时
与 艺 术 品 的起 源 发 展 过 程 不 无 联 系 ,历 史 上 最 早 的 艺 术 作
落的拱廊 ,它们有 一些甚 为相 似的特 点 :缺乏秩序 ,朴 素
拼凑 ;小成本 ,独立 经 营 ;少 有宏伟 、气派 可言 。而从创 立 的伊 始就具 有大 型宏伟 、垄 断齐全 的特 点的百货 商店 , 向人 类 需 求 的各个 方 面 展 开 它 的羽 翼 —— 拓 展 了餐 饮 领
域 ,加 入 了影 院与娱 乐 中心 ,百货商 店 ,转 型成 为购物 中 心 。此外更 为重要 的一 点是 ,比起破 烂 的街 头小 店 ,它们
注重 打造并 深化 了 自身作 为 购物 中心 的 “ 艺术感 ” 。这 种 艺术感 展示 在店 内的各个 方面 。首先 是商场 从外 到 内的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时代的艺术处境——本雅明与艺术现代性问题作者:张清民发布时间:2003-12-26 10:45:14 点击数:22本雅明是现代德国思想界的一位怪杰,人们对他的思想身份几乎难以作出准确的定位:他是一位文学家,又在哲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却又崇奉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
这种矛盾性充分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致使其思想充满了暧昧,给人们的解读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无疑,这也是他生前文名寂寞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问题毕竟还有它另外的一面,本雅明的艺术理论正是因其暧昧才形成巨大的张力,敞开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给接受者的理解乃至误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本雅明在20世纪后期声誉鹊起,不能不说与此相关。
詹明信不无夸张地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1],原因恐怕即在于此。
的确,本雅明的学术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宗教、哲学、历史、语言、文艺史、文艺批评诸多领域,且其思想大都独树一帜,不落俗见。
他在对文艺现象研究时,表现出的敏锐的判断力和问题意识,确有过人之处。
但是,本雅明的意义决非仅限于此。
笔者以为,本雅明最能给人启发之处在于他对艺术现代性问题所作的思考和分析。
他的思考和分析是围绕着“经验”、“体验”、“震惊”、“韵味”、“机械复制”等几个概念进行的。
本文无意对本雅明文艺思想作面面俱到的概要式描述,而是力图根据解释学视界融合的原则,以上述几个概念为理论基点,阐释本雅明艺术现代性理论的蕴涵与现代艺术生成的关联,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意义空间。
一、经验与贫乏本雅明是位具有激进思想倾向的理论家,受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契后期思想的影响,他试图通过检视批判日常生活现象来否定和超越充满了异化状态的资产阶级社会结构。
在他看来,日常生活的辩证法也许能为人们的反叛意识和革命思想提供一种较之其他理论更为直接的动力学,思想家通过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及艺术现象现状性质的描述,就能为先进阶级的革命意识提供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经验基础。
本雅明对以现代技术手段为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同以手工手段为特征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加以考察比较,认为现代人生存的一个首要特征就是“经验”(Erfahrung)维度的缺失。
什么是经验?本雅明认为,“经验”“是存在于集体和个人生活中的传统物”[2]。
显然,这种表述近于描述而缺乏哲学层面的严密性。
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本雅明的艺术理论是一种经验的理论(然而不属于反思经验)”[3]。
但是本雅明正是以此显示了他话语方式的独特性。
本雅明的哲学素养是无可怀疑的:他曾师从于新康德主义名家李凯尔特,还详细研读过另一名新康德主义者马堡学派主将柯亨的大量著作,“柯亨的著作……对本雅明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但是,本雅明并不打算在抽象的概念圈子里打转转。
“他希望从康德那里发展出一种同柯亨的严格的数学模式极不相同的哲学”,这种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体系型哲学的“具体化的哲学”[4]。
这种情形源于本雅明“对我们日常碰到的毫不起眼儿也显然没有多大意义的事物具有特殊的认识”[5]。
阿道尔诺指出,本雅明与他同时代其他思想家“最为本质的区别是他的哲学尤为重视具体物”[6]。
具体化的哲学拒绝对经验作思辨化的概念推演,更乐意对之作寓言式的形象化描述。
对此,本雅明曾夫子自道,“没有比试图根据自然科学的精确模式来解释经验更为糟糕的事情了。
这里的关键并非在于建立于时间过程之上的因果联系,而是曾经存活于人们记忆中的相关的事物。
”[7]所谓“存活于人们记忆中的相关的事物”,是本雅明对经验概念另一种形式的表述,实际上就是积淀在人们心理结构中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特质构成了经验的本质。
本雅明认为经验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其传承通常是以耳提面命的形式进行的;一般是由长辈“借助年龄的权威,在火炉边,以格言的简洁形式传授给儿孙;常常伴有一个绵长而引人的传说;有时是来自异域的传奇故事。
”[8]在本雅明看来,经验的传承不仅构成了传统的连续性的链条,而且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性,并由此形成了一种建基于集体性之上的统一性。
无疑,这种经验世界属于一种前工业社会的图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富于神秘氛围、充满诗意和温情。
这也是近代以来德国浪漫派哲学家和艺术家所惯有的对非现实世界的幻想。
[9]本雅明更是以文学家的笔触对这种幻象般的世界进行了夸张的描绘:“树丛,云朵,大海。
自然与技术,简陋与舒适,完全融为一体”,“其间一辆汽车并不比一顶草帽重要”[10]。
然而,令本雅明感伤的是,经验世界的美妙图景并不长久,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境况被迅速发展的机器工业社会打破;口耳相传的经验交流能力随着故事艺术的终结而萎缩乃至消失了;现代社会,“非常明显,经验已经贬值。
”[11]这种情形一方面使得人们愈益关注对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对物质世界的占有,把现实利益的满足视为生存的目标;另一方面又使得人们放弃了对属灵世界的追求,情感和精神的交流被人们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置之身外。
本雅明对此充满了惋惜,和充满灵性的祖先相比,今日的不肖子孙们无疑在糟踏着先人的财富,并因贪图肉体享乐而不惜走向堕落。
“我们变得贫乏了,人类遗产被我们一件件交了出去,常常只以百分之一的价值押在当铺,只为了换得‘现实’这一小零钱。
”[12]本雅明这一论题本身并无特别新鲜之处。
自卢梭以降,西方世界反对技术的呼声,不绝于耳,西方文化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紧张状态从未间断;在本雅明同时代的思想家中这一思想也不乏回应,“我们可以在恩斯特·布洛赫和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发现类似的观念”[13]。
但是和这些同类思想家相比,本雅明身上的怀旧情结要轻微得多,他不象一般思想家那样在颂扬手工社会的同时对现代工业社会持有一种保守甚至敌意的态度。
在某种意义上,本雅明毋宁对历史持一种进步的乐观态度,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本雅明深为痛心的是人们为了换取进步而付出的牺牲传统的现代化的代价。
不惟如此,本雅明还在经验和艺术存在状况之间发现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这可谓本氏对现代艺术理论的一种独特的贡献。
在写于1936年的《讲故事的人》一文中,他表达了这样一种认识: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出现和无限度的发展,导致了经验的断裂,作为经验体现的故事艺术及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走向终结势所必然。
这一认识在《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中表达得更为充分,在他看来,经验的萎缩乃至丧失,抽空了传统艺术生存的土壤,真正抒情的艺术同现代大众的标准化、非自然化的生活状态之间难以产生回应和共鸣。
经典和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见弃于公众,自然在情理之中了;从事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造,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反常行为;抒情诗人已无法再表现诗人自己,艺术越是乞灵于自然或情感,人们越是远离他们,就象躲避麻疯病人那样唯恐避之而不及。
一度浸淫于思辨哲学的本雅明深为明白,面对经验世界崩溃的图景,人们心里无论产生多么难受的情愫,都丝毫无损于变化了的历史事实本身。
奉行理性主义的历史进化原则,对变化了的社会及相应变化了的艺术现象进行冷静的分析,并由此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阐释和理解,比哭泣和诅咒更为有意义。
因此,他以体现现代人生存特征的“体验”概念为中心,展开了技术时代艺术存在境遇的分析。
二、体验与诗发达资本主义时期,以机器大工业为表征的社会生产体制所形成的生活的齐一化和标准化,已危及人的感觉、意识和记忆等生理心理领域。
现代机械以它轰然的节奏打破了人们生活的自然和合的整体状况,传统的经验的生存方式遂让位于一种新的生存状态,本雅明称这种新的生存状态为“体验”(Erlebnis),并认为作为技术时代人的精神和情感的艺术也必然以一种新的、和体验相对应的形式和特征出现。
体验是“人用经验的方式越来越无法同化周围世界的材料”时的境况。
[14]尽管本雅明对体验没有象对经验那样作出明确的界定,但它在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位置却是十分重要的。
安德鲁·本雅明指出,“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在他对体验(Erlebnis)和经验(Erfahrung)的区分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述”[15]。
当然,本雅明对体验和经验的区分采用的是描述而非概念性的反思方式。
如果说,在经验中体现了传统的连续性,人的交往能力和强烈亲和性的集体力量,那么,体验则呈现出一番全然相异的景象。
体验所展现的是个体(经验主体)被摘除情感、想象、意志后的分裂、片面的生活状况。
体验是经验的连续性断裂的标志,它表明人类经验的结构已发生整体上的转变。
这是本雅明在《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中所表达的一个主要观点。
以此为契机,本雅明试图寻找艺术活动在技术时代的表现形式和规律。
体验的实质是意识内容被分割成条块儿般的心理碎片,它是以技术为宗的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外在事物对经验主体不断冲击并导致其“震惊”的必然结果。
震惊(Chock)概念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
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一文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人脑意识的保护层遭受破坏后,外界巨大的能量就会突破它进入无意识领域,破坏了在其中自身运行的特殊能量转换形式。
如果人对此毫无思想准备,就会陷入震惊。
简言之,震惊就是人在陷入外界事物或能量的刺激时毫无思想准备的状态。
[16]本雅明成功地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具有强烈体验色彩的现代都市生活场景。
他发现,震惊已成为技术时代人之生存状况的普遍形式:生产线上的工人为了同机器保持一致而机械重复的单调的动作,在拥挤的人群与来往的车辆中陷入一连串的碰撞与惊恐的个体的行走,手指按动开关引起的机械的一系列的运动,内容之间毫无关联的报纸新闻和广告给人带来的信息轰击,诸如此类的情形使“神经刺激迅速地相继涌入人体”,让人陷入无数瞬间的震惊之中。
[17]而这恰恰是技术时代人之生存的体验模式的特征。
在体验的生存空间中,想象、意志和激情已无容身之地,人们无暇亦无心进行精神和情感交流,莱布尼茨所谓的封闭的“单子”状态,已成为技术时代人们生存状况的不折不扣的现实。
本雅明引用法国诗人瓦莱里的描述说明了这一情形:以都市文明为代表的现代人已倒退到孤立的野蛮状态,过去人们由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的情感,已在社会机器主义的磨动中变得迟钝。
机器的每一进步都要清除掉某种行为和情感的模式。
在此基础上本雅明总结说,机器进步带来的物质上的丰足和安逸减弱了人的依赖感和联系的需要,同时,它又使乐于接受这种生活的人更加机器化。
[18]面对体验的分裂的世界,诗人纵使拥有生花的妙笔也难以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自然融洽的完美图画。
因此,本雅明认为现代艺术(诗)的创造结果只“可能是这样的:诗人在荒漠的街道上从词、片断和句头组成的幽灵般的大众中夺取诗的战利品”[19]。
事实上,这也是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集中表达的主题:现代艺术创造最为恰切的表现形式只能是巴洛克悲剧式的“寓言”(Allegorie)外观,即以破碎、断裂的结构形式隐喻或暗示阴郁的世界图景:自然的颓败和人性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