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建筑艺术的发展看中国艺术的现代性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演变与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早期的原始建筑到后来的宫殿、庙宇和园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演变和特点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演变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那个时代,人们主要栖身于山洞中,以石头、土坯和草木建造简陋的屋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习惯性地选用木料和砖石来搭建房屋。
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了以“黄帝木结构”为代表的框架建筑技术。
这种建筑技术采用了榫卯和斗栱的结构,使房屋更加稳定。
同时出现了分层建筑,房屋上楼面逐渐被推广。
这一时期的建筑物,比如晋国长信宫和魏国甘泉宫,都展现了华丽的门楼和丰富的装饰艺术。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阶段。
汉代建筑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在建筑中。
喜欢在房屋周围修建园林,创造优美的环境氛围。
而五间屋体系则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建筑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寺庙建筑开始兴起,出现了多层、高塔式的建筑形式。
在建筑装饰上,逐渐取代了希腊化的装饰元素,出现了梵文、佛陀、莲花等佛教主题的装饰艺术。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宫殿、庙宇和园林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都有了长足进步。
比如建造了宏伟壮丽的大明宫和佛教文物最富盛名的鸿恩寺塔。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明朝的宫殿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经典建筑的影响,庙宇、园林和宅院的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
清朝则更加重视宫殿和庙宇的规制,强调建筑的庄严和整齐。
二、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体现在建筑形式、构造技术和装饰艺术上。
首先是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
屋顶常采用悬山顶或悬山盖,使建筑与山水相融。
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采用对称和中轴线对称,注重对称和谐的美感。
从现代视角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

从现代视角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一、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而且是任何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绘画、雕塑等一样,表达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它将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建筑艺术,人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世界。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建筑艺术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其文化价值也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深厚和丰富。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一种历经千年,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价值,它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产品,而且能够创建更多有价值的文化产业。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把建筑艺术看作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建筑从一开始就注重禅意、气息、灵气和空间的构造。
它继承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思想体系,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建筑发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技术,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期,都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结构、建筑彩绘和工艺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中,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遭遇了许多挑战,但是仍然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青睐。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建筑师都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为灵感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比如水立方、鸟巢等,它们不仅具有传统建筑中优美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同时也显示出现代建筑师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其特点主要包括:高度的工艺水平、奇妙的设计构想、独特的造型题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空间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视角和对称,并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在建筑构造上,它有着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工艺技术,显示出中国的匠人精神;在彩绘方面,则以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为基础,营造出别具魅力的视觉效果。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中国现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在建筑设计中,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中国现代建筑的设计特点及其在世界建筑舞台上的地位。
首先要讨论的是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基因,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结晶,其建筑风格在传统框架下延续了数千年。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将自然融入建筑之中。
传统建筑还讲究“主次有序”的布局,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层次感,以及对称美和均衡美的追求。
这些传统特点贯穿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的重要表现。
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不仅在建筑风格上有所体现,还表现在设计理念上。
中国建筑师在设计中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融入建筑设计之中。
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国现代建筑师善于利用水的特性,将水景融入建筑设计之中,营造出“水墨画”的意境。
一些中国现代建筑还引入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如雕刻、篆刻等,使得建筑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不仅表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体现在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中。
中国现代建筑的世界性还表现在建筑的功能和使用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的功能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现代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还注重建筑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引入了国际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使得中国现代建筑更具世界性和现代性。
中国现代建筑的世界性同时也表现在建筑师的国际化视野上。
中国现代建筑师广泛与国际上的建筑师、设计师进行交流与合作,不断吸收国际上的先进设计理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得中国现代建筑在世界建筑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建筑艺术也自有独特的民族性格。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现代建筑不仅要注重传承民族文化,还要面向世界,具有世界性。
探究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于加深对建筑设计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
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就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尊重自然环境。
传统的中国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木柱、木梁、斗拱等元素都富有中国特色。
古代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朴实、典雅的特点。
中国建筑也倡导了“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这种道德伦理的体现也影响和体现在了传统建筑中。
而在现代社会,中国建筑依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与发展。
例如独特的园林式建筑设计,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的民族性特色的体现。
中国现代建筑不仅仅是传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的民族性,同时也在追求世界性的设计。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建筑设计要融入全球的潮流,吸收各地优秀的建筑成果,形成世界性的风格。
中国现代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已经有了很多的突破,既有传统元素的传承,也有现代元素的加入,同时结合世界各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使得中国现代建筑具有了较强的世界性。
国家大剧院(俗称鸟巢)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
它采用了非常现代的建筑设计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又采用了传统园林的手法,使得鸟巢即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又能与世界一流的建筑媲美。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世界性。
中国现代建筑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探索中不断寻求平衡,不断尝试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发展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风格。
在这一过程中,建筑设计者需要具备对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敏感性,同时也要有全球化视野和开放心态,以适应全球文化和技术交流的趋势。
建筑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也反映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功能等方面。
在建筑材料上,现代建筑设计更加注重环保性、可持续性,对传统材料的运用和创新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现代城市景观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现代城市景观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和独特的建筑艺术。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造型美观,更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在保留和传承古代建筑艺术的同时,也吸收了现代化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城市景观。
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史前文明时期。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修建各种类型的建筑,包括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等。
这些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呈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
在建筑风格上,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宫殿式和园林式两类。
宫殿式建筑通常是规模宏大、布局庄严,代表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园林式建筑则以打造自然环境为主,注重和谐、平衡的布局和构造。
这些建筑往往融入了山水、湖泊和花园等自然元素,呈现出一种诗意和宜人的氛围。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中,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悬山即飞檐,这意味着建筑物的屋檐向外突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象。
这种设计可以起到庇护作用,将雨水引导到远离建筑物的地方,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除了木材,砖石、泥土和瓦片等也被广泛用于建筑结构和装饰。
这些材料经过精心加工和组合,形成了精美绝伦的建筑细节,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古代建筑艺术开始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注重保留和修复古建筑,将其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美感。
例如,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故宫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新建筑往往采用古代建筑元素,如红墙黄瓦、飞檐翘角等。
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现代城市一种独特的历史韵味。
另外,一些城市也在设计城市公园和景区时融入了古代园林建筑的理念。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以其精巧的布局和精致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中国建筑:从传统到现代

中国建筑:从传统到现代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既有传统的宫殿式建筑,也有独具特色的园林建筑,还有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主要特点的民居建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建筑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在于讲究对称和均衡,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功能的实现。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都是以中轴线为主导,左右对称,前后相呼应,构成了一种完美的建筑形式。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也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讲究山水相映、互为衬托。
这种与自然融合的建筑风格不仅为建筑带来了自然美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建筑也逐渐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注重空间感和光线感的营造,同时也开始融入更多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使建筑更具现代感和科技感。
例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现代化建筑成为了中国城市的地标,成为了中国建筑的新名片。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也有人开始担心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消失。
因此,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化建筑设计中。
例如,北京的“水立方”、广州的“小蛮腰”等建筑都在设计中融
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现代化的风貌。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着“以人为本、融合自然”的理念,注重建筑与环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建筑发展迅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创新的设计理念。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西方现代化思潮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接触到现代建筑的概念和理念。
最早的现代建筑多是仿照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就是当时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建筑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和装饰艺术风格,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入变革和快速发展,中国现代建筑风格也在逐渐演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工业化城市,这些城市的建筑多以功能性为主导,追求实用和效益。
典型的例子是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这些建筑以庄重大气、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当时中国政府的理念和国家形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建筑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内外的建筑师们开始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打破传统的束缚,尝试创新的建筑形式。
例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曲线造型和玻璃幕墙设计,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种建筑风格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摩天大楼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的摩天大楼,如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广州的广州塔等,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巨大的气势,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雄心壮志和创新精神。
除了大型建筑项目,中国的现代建筑还注重于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问题,倡导绿色建筑的理念。
例如,北京的水立方和鸟巢体育场就是中国绿色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些建筑利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从功能性到艺术性的转变。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构造技艺和材料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这是
中国建筑民族性的表现。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现代建筑在传统文化的基
础上,逐步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和范式。
现代建筑的建筑形式、材料运用和建筑技艺都正
在快速发展和变革,具有强烈的前瞻性,这是中国建筑世界性的表现。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所处环境,同时也需要具有美学性和
文化内涵。
中国的现代建筑师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文化因素,既在形式上融入中国传
统元素,如中国式门楼、琉璃瓦、屋脊等,在利用材料时也大量使用中国特色材料,如青砖、太湖石、木材等,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表现出
中国的文化魅力,采用了大量的曲线设计,取景、园林、建筑有机地融为一体,传统与现
代交相辉映。
同时,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也在表现世界性,主张用国际观念、创新精神、先进技术
和材料来创作设计。
例如,中国APEC会议中心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元素,同时采用了现代化的流线形设计和新型材料,使建筑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这些都
体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建筑的世界性。
在建筑设计时,需要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使用民族特色
元素体现建筑的民族性,并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新材料来创作设计,从而使现代建
筑具有时代感和世界性。
这不仅是建筑设计者及相关从业者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
现代化建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我国建筑艺术的发展看中国艺术的现代性特征摘要:改革开放初,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也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西方的艺术思想对中国艺术界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我国建筑艺术领域影响巨大。
贝聿铭先生是当今国际界享有盛誉的美籍华人建筑师,从他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但中国艺术始终坚守着自身特有的现代性特征,即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关键词:建筑艺术;贝聿铭;传统元素;现代性建筑作为我们最熟悉的对象,一直以来都被划入艺术的范畴。
建筑又被人们称为象征性的艺术、永恒的艺术等等。
纵观艺术史与现代设计史,建筑在其中占据很大分量。
建筑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艺术可以影响建筑风格的改变,反过来,建筑风格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西方设计史中,建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引领着艺术向前发展。
本文主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我国建筑艺术发展看我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特征。
以贝聿铭老先生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两件建筑作品——北京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为例,进行阐述,从中厘清我国艺术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它在自身现代性进程中保持的特征。
贝聿铭先生是当今国际界享有盛誉的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在江南园林中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十八岁那年去美国接受西方教
育。
童年的经历与成年后接受的教育,使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不仅具有美国所赋予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兼具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与老成,他的建筑作品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贝率铭先生早年迫随密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的建筑思想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早期的很多作品都有密斯风格的影子,贝聿铭在对密斯风格的审视中,逐渐意识到密斯的设计风格过于冷峻,不近人情。
这种完全强调功能,坚持“少即是多”的建筑风格忽略了人们对于建筑形式多样性的需求。
贝幸铭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柯布西耶的雕塑性手法给贝聿铭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他转而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与功能、技术妥帖地结合起来,力图创造更富有表情的建筑。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是中国经济改革之初所建造的一批最新的旅馆建筑之一。
1979年,贝聿铭受中国政府委托,在北京建造一座饭店,贝聿铭先生最终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
香山饭店在贝聿铭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使我国建筑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香山饭店后,在其他地方建造的类似的饭店如西安的唐华酒店、苏州的竹辉宾馆证实了这样做是成功的”。
他说:“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上,我下的工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10倍,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由此可以看出,贝老先生对中国具有很深的情感。
香山饭店对贝聿铭来说正是这样一个寻根的作
品,但从那时起,它显然已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作品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对中国年轻建筑师是个极大的鼓励。
在哈佛《亚太评论》杂志对贝聿铭就香山饭店设计的专访中,贝聿铭说:“我想要寻找一种新的中国本土建筑语言,在那次访问中,我去了许多城市,当时天气非常冷。
我又重游了我家在苏州的园林,我发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东西,一些能使这种本土建筑语言成为可能的东西,建筑与人的生活休憩相关,人们的生活没有改变。
1978年,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我在那儿生活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建筑没有改变,有些仍被沿用。
于是我打算按照这一信念去设计香山饭店,你会发现这个设计的某些地方能使人联想起我在苏州、扬州看到的一些建筑。
”
香山饭店的设计首先是选址,香山饭店最终决定建在位于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坐拥自然美景,四时景色各异。
同时,依傍皇家古迹,人文积淀厚重,此地水清气新,为休闲旅游佳境。
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贝聿铭将建筑和自然相结合,把中国传统造园精神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把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精神的魂、形、和神三种境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的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香山饭店的设计,是一次对“第三种方式”的尝试,开启了中国建筑界不久后发生的新本土建筑风格的尝试。
贝聿铭在国内的第二件享誉盛名的作品是苏州博物馆新馆,2002年4月,贝聿铭接下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邀请。
建筑地理位置的选择一直是贝聿铭
进行设计的首要因素,毗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有利于节约投资,又易于新老馆交相呼应;其次,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利于彰显名称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整个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在现代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本土文化和
景观符号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让建筑具有时代特征同时也不失民族文化特色,这也是我国设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的,对中国传统符号的运用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重要手段。
苏州博物馆新馆沿袭了我国传统建筑“粉墙黛瓦”的色调特征,屋面和墙体用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装饰,建筑构造则采用现代材质玻璃和开放式的钢结构,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巧妙地加以利用。
贝聿铭经过深思熟虑,对传统元素苏州园林的假山进行了总结,在传统园林假山上找到突破,继而超越。
他从我国传统水墨画中找到了设计灵感,他将假山作为一幅水墨画作品的主题元素,材料仍然采用石头,把墙壁作为画纸,移石入画,虽然仍旧是假山题材,但已经不是仅仅表现假山那么简单了。
将石头嵌入水池的时候,墙壁上出现了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图景,将原本平面的意象以立体的形式,生动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在眼睛接触到它时,内心随之一颤,被它深深地打动。
这面墙面也成为苏州博物馆的点睛之笔,体现了设计师在运用传统元素上加入现代观念的成功结合。
贝先生从传统中国元素中提取几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象征符号,并把这些象征
符号具体化,作为一个“雕塑”来隐喻传统,同时用植树来营造“虚实结合”的意境。
现代中兼含传统,传统中可见现代。
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会有面貌完全不同的建筑,建筑也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外观体现。
建筑中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因素。
因此,了解一个民族,首先,可以通过欣赏他们的建筑出发,不通过建筑就无法真正欣赏它的文化。
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重要手段,贝聿铭先生的设计,可以说,引领了中国设计界的发展,无论是香山饭店,还是整个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在现代设计的基础上都加入了对本土文化,景观符号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让建筑在具有时代特征的同时不失民族文化特色。
这也是我国现代艺术具有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以方面,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的艺术该往哪里走,该用什么方式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得到认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汉宝德.中国的建筑与文化[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15.
[2] 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3] 傅晓霞.苏州博物馆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j].
艺术生活,2010(6).
[4] 关晟采访,孙捷译,孙凤岐校寻根——建筑大师贝聿铭谈香山饭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