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模型
项目团队知识转移过程的研究——一个模型

1 4
企业 家天 地 ・ 论版 /.0 / i 理 2 7 i 0
项目 队知识转移过 研究 —一个模型 团 程的 —
曾智莲
过程中写出经验教训报告。在行动( ) A 阶段, 在这个项目中所 获取的知厌波重新用到将来的项目中。 由于 PS 循环的行动阶段与o D DA o A循环的观察阶段是相 型结合形成项目团队知识转移的双循环; 基于项目 生命周期, 对 项目团队知识转移进行了阶段划分, 具体分析在新的模型下项 似的, o D 模型中的第一个 0阶段是将以前项目中有用的 即,o A 目团队知识转移的特点; 最后分析和总结了项目团队知识转移 知识用到现在的项 目中来, Ps 模型的 A阶段将在这个项 与 DA 目中所获取的知识重新用到将来的项 目中,DA可以改名为 PS 的途径。 PS , Do这样,DO可以与 o D PS o A相联结了。下文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团队; 项目 知识转移;O AP S O D ;DA 中图分类号:1 . 文献标识码: F 31 2 6 A O D 与 PS O A DO相联结的知识转移模型运行机理。 文章编号:N3 1 7F2 ) 1— 1— 2 C 4 — 0 / (I )1 0 0 2 (7 4 二 、 O A与 P S OD D O联结模型下项 目团 队知 识转移 作 者: 中南大学商学院; 湖南, 长沙,1 8 40 3 0 的机理 摘 要: 本文通过;用项 目 l 管理中的 o D o A模型和 PS 模型, DA
一
图 lO D : 0 A与 P d Er 环关 于知 识转 移 和知 识 复用 的联 接 O循
上图中左边第一个 0是观察阶段(b r tn, o eao)右边的0是 s vi 定位阶段(rn tn, oeao)D是决策阶段(esn, it i d i )A是行动/ ci o 执行 阶段 ai ) co tn 1o D PS 联结的知识转移循环 .o A与 Do 在当项目开始启动的时候, 知识开始从 o D o A循环的行动 阶段流动到 PS DO循环的计划() P 阶段, 项目知识, 目经理 即项 或团队成员所带来的特殊知识, DO的定位( ) 从P S O 阶段转移到 PS Do的计划阶段。一旦一个项目完成, 知识就从 PS DO循环的 定位阶段流动到 o D 循环的观察阶段。项目内部的学习、 oA 知
基于知识转移理论模型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构成维度研究

和。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及转移知识 中的默会知识 , 并能适度 调整外界输入 的知识 , 使之服务于本企业 的
特定情况 。
第三种描 述来 自 Km(9 7 19 ) i 19 , 8 两篇研究韩 国企业技术革新 的论 文 , 9 他发展 了 C hn和 L v ta( 90 的 oe ei h 19 ) nl 相关研究 。Km认为 , i 知识吸收能力包 括学 习知识 的能力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这 两种 能力有 所不 同 , 但有 所关 联。学 习知识 的能力指的是企业理解 、 合并外部 知识 的能力 , 这种能力 可 以帮助 企业模仿 其他企业 的创新成果 。
作者简介 : 徐二 明 中国人 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 博 生导帅 , 北京 ,0 8 2 10 7 陈 茵 北京外 国语大学 国际商学院讲 帅, 北京 ,0 0 9 10 8
劳动经济与人 念描述
目前 , 学者们广为认可和 引用 的 知识吸 收能力定 义来 自于三位 知识 管理学 界的著名 学者 ( ar Zha和 G o e er , g
力维度矩阵 , 从而较为完整地反 映 了企业知识吸收 的过程特 性 , 为企业知识 吸收 能力的概念理 解提供 了理论依 据 , 并在此基
础上 , 对参与技术合作的 中国企业提 出了建议 。
[ 关键词 ] 知识管理
中 图 分 类 号 :2 0 F7
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文章 编 号 : 0 1 0—73 (0 9 0 — 18— 6 0 66 20 ) 1 0 0 0
的知识吸收能力 , 因为企业 的吸收能力决定公 司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 , 知识吸收能力 的强 弱直接决定 了企业绩 效 的高低 ; 同时知识 吸收 能力 强 的企 业 , 在进行 产业 内, 至是 跨 国跨 文化 知识 转移 的情 境 下 , 会 有强 势 的 甚 也
知识转移模型(SECI)在学科馆员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知识转移模型(SECI)在学科馆员知识服务中的应用青岛滨海学院 王凌默 魏祥艳摘 要:现阶段绝大部分图书馆现行的知识管理模式远不能适应时代进步,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知识的发展和进步。
学科馆员服务是图书馆学科化,知识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本文尝试利用 SECI 知识转化模型,实现学科馆 员内部知识转化,改善学科馆员知识服务行为。
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层次,为学科服务建设奠 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学科馆员 SECI模型 知识服务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6-0232在现代图书馆建设中,首当其冲的是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今天互联网时代,各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也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SECI是日本学者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识。
知识转移模型(SECI)在学科馆员中的知识服务,是适用于学科馆员发展的路线,利用SECI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应用。
通过知网检索发现学科馆员方面的文章比较多,但是与SECI相结合的文章较少。
在知网中用高级检索主题词为SECI 并含学科馆员去检索时,发现仅有一篇。
在以检索词为SECI并含图书馆去检索时相结合的文章也仅有十几篇说明研究的少,这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背景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
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
野中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 (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 (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从Shannon-Weaver到Boisot:解读国外若干典型知识转移模型

从Shannon-Weaver到Boisot:解读国外若干典型知识转移模型李红玲;廖建桥【摘要】直现的知识转移模型不仅能描述复杂的知识转移过程,更有助于提高知识转移效率.国外学者Shannon-Weaver、Szulanski、Nonaka&Takeuchi以及Boisot等都曾提出过典型的知识转移模型.但这些模型之间不是孤立存在,本文通过对它们的线性解读和网状解读,梳理出知识转移模型的发展进程以及各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08(028)004【总页数】4页(P243-245,249)【关键词】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模型;知识管理;线性;网状【作者】李红玲;廖建桥【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02知识转移是这样一个过程,即组织在新环境下重建和维护一套复杂的、因果模糊的程序和规则(Szulanski,2000);Huber(1991)将组织间知识转移视作一种“知识的嫁接”,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组织的知识存量。
国内学者认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境的知识共享,它不仅是知识的扩散,更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唐炎华、石金涛,2006)。
随着知识分工日益加剧,个人局部知识在整体任务面前越来越单薄无力。
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转移实现个人局部知识的交换和共享,从而最终完成整体任务,成为一项社会性课题。
知识转移模型日渐成为知识转移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其原因在于:一是人们“在传统上表现出对降低复杂性而不是吸收复杂性的强烈偏好”(Max Boisot,2005),大家越来越希望将复杂的知识转移现象用简单、直观的转移模型进行描述;二是科学合理的知识转移模型有助于提高知识转移效率。
特别是1977年,美国学者Teece选择了26个跨国公司做样本,其研究结果显示知识转移成本占据了企业合作成本的重要比例,其平均数字为19%,个别的竟高达59%。
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高校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高校知识转移模型研究摘要:为了对高校知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高校知识的增值。
本文结合知识供应链特点分析了知识供应链的组织模型,进而分析高校知识供应链,得出高校内部知识转移模型和高校外部知识转移模型,并分析了各层次间的关系。
关键词:知识供应链高校知识转移1.知识供应链1.1知识供应链的概念知识供应链的思想是从供应链中引申而来的。
人们将系统化、集成化的供应链思想应用到知识转移中,强调降低成本的同时,更突出知识转移的价值增值,最终形成知识供应链。
因此,知识供应链是供应链的扩展与延伸。
知识供应链(knowledge supply chain,ksc)是由美国的“下一代制造项目”(next generationmanufacturing project, ngmp)于1995年首先提出,随后javlee在《关于未来制造业的战略思考》中进一步阐述了知识供应链的概念。
在国内,知识供应链最早是由张曙教授提出的,他从产学研的角度认为知识供应链是将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各自知识优势加以集成和系统化,为企业提供能提高经营效益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和方法。
随后,国内其他学者也陆续提出了不同的关于知识供应链的定义,蔡翔等认为知识供应链是围绕某一核心主体,以满足上下游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流将知识的供应者、创新者、使用者联系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与整体化目标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
常荔等将知识链界定为基于知识流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集成、整合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知识供应链界定为围绕某一主体,通过知识流在知识的供应者、创新者、使用者之间的转移与扩散,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节结构模式。
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首先,知识供应链呈现链节结构,通过知识转移将不同主体连接起来;其次,知识供应链是以知识的流动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创新;最后,知识供应链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知识的优化与价值增值。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_知识管理_[共11页]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_知识管理_[共11页]](https://img.taocdn.com/s3/m/e838c65aa0116c175e0e48bc.png)
41第2章 知识共享 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受体开始使用获得的知识新知识运用以后,受体根据使用后的绩效,决定是否保留该新知识和是否将新知识的运用制度化;如果得到满意绩效,受体决定将新知识的运用形成惯例,然后就开始进入知识转移的整合阶段。
这4个阶段如图2-4所示。
图2-4 知识转移4阶段Myrna Gilbert 和Martyn Cordey-Hayes 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知识转移5步骤的概念模型,如图2-5所示。
图2-5 知识转移5步骤模型第一步是知识获取,组织通过过去的经验、实践、外借或者从具有新知识的员工那里不断搜索得到新知识,获取的知识类型随着影响知识源的概念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步是交流,交流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第三步是应用,获取和经过交流的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来加以保持。
使组织进行学习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应用后的结果。
第四步是接受,受体通过从实践、历史、指导中学到知识、控制知识并加以反馈后,会判断这种知识是否值得接受和将其同化。
第五步是同化,知识转移过程的关键是结果的同化和应用获得的知识的影响。
知识转移5步骤模型表明组织内大部分成功进行的改变都发生在接受阶段,所以成功地应用知识即使不是意味着可以同化至少也表明可以接受。
2.5.2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1.知识的默会性知识转移过程会受到知识内隐、外显特质的影响,即受到知识的可成文性、知识的可教导性、知识的复杂性和系统依赖性的影响,并且着重研究了隐性知识的不易转移性,认为知识的隐性特征是阻碍知识转移的重要原因。
内隐性和可表达性,在给定的知识转移过程中比其他因知识管理素更能影响转移的难易度。
知识的类型是嵌入在行为、惯例、任务、规则、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是最难发生转移的。
知识的隐性化或结构化程度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深度,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别人。
2.知识转移主体能力转移主体指的是知识传递方和知识接受方,包括动机、吸收能力、知识源的可信度和沟通能力。
对抗学习中的迁移知识蒸馏和模型迁移方法

对抗学习中的迁移知识蒸馏和模型迁移方法迁移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旨在通过利用源领域的知识来改善在目标领域上的学习性能。
而对抗学习中的迁移知识蒸馏和模型迁移方法是迁移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将对这两个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首先,我们来介绍对抗学习中的迁移知识蒸馏。
知识蒸馏是一种将复杂模型中的知识转移到简化模型中的技术,以减少模型复杂度并提高性能。
在对抗学习中,这种方法被用于将一个预训练好的生成器模型(源模型)上生成样本分布转移到目标任务上(目标模型)。
具体而言,源模型通过生成样本来欺骗一个判别器网络,并通过最小化判别器网络和目标任务之间的差异来提高目标任务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对抗学习中迁移知识蒸馏方法有一些优势。
首先,它可以通过利用源领域数据来提高目标任务的学习性能,尤其是在目标任务数据稀缺的情况下。
其次,迁移知识蒸馏方法可以减少目标任务上的标注数据需求,从而降低了数据采集和标注的成本。
此外,迁移知识蒸馏方法还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然而,对抗学习中迁移知识蒸馏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源模型和目标模型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知识转移效果不佳。
这是因为源模型在源领域上训练得到的知识可能不适用于目标领域。
其次,由于生成器和判别器之间的对抗性训练过程往往是不稳定且困难的,因此迁移知识蒸馏方法可能会面临训练困难和收敛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对抗学习中的模型迁移方法。
在对抗学习中,模型迁移是一种将一个预训练好的生成器或判别器网络从一个任务或领域转移到另一个任务或领域上来改善性能或泛化能力的技术。
具体而言,模型迁移方法可以通过迁移网络的参数或特征表示来实现。
通过迁移网络的参数,可以将源任务或领域上学到的知识转移到目标任务或领域上。
而通过迁移网络的特征表示,可以将源任务或领域上学到的特征表示转移到目标任务或领域上。
模型迁移方法具有一些优势。
首先,它可以利用源任务或领域上学到的知识来提高目标任务或领域上的性能。
基于SECI的知识转移绩效结构模型构建

唐 辉 赵 富 强 陈 耘
摘要 : 本文首先指出知识 转移绩效模型研究 的必要性 ; 其次 , 对 知识 转移绩效相关研究进 行评 述 , 同时进行 问卷 设计 和调查 ; 再次,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 最后 , 通过统计分析 指出知识转移绩效的二阶 四因子模 型 。 关键 词 : 知识转移 ; 绩效模 型 ; 知识社会 化 ; 知识外部化 ; 知识综 合化 ; 知识 内部化
阐述 和因素验证方 面 , 而 缺乏 系统探讨 , 但 这些研 究提 供 了较好 的思路框架和理论支撑 。
2 . 问卷 预 测 整 理
0
.
见 和建 议 E3 : 常 对交 流 的 问题 建 议 归 纳 、 演 绎 和总 结
.
0
.
6 7 0 6 7 5
E 4 : 常 对 新 概 念 进 行 比喻 类 比 式 形象 化 描 述
.
、
1 . 前期文献述评
者交 流
s 2 : 常与客户 、 专家、 供应商、 竞 争 O
.
7 O l
6 2 3
国外有关知识转移绩效文献非常繁 多 , 但有关知识 转移绩 效研究 却非常之少 , 相关研究 主要表 现在以下方 面: 首先 , 知识转移绩效 界定研究 。 ̄ l C o h e n 等( 1 9 8 9 ) 以 及Y e u n g  ̄( 1 9 9 9 ) 。其次 , 知识 转移绩效激励 因素研 究 。 如 Mi n b a e v a ( 2 0 0 3 ) 、 M a r g i t 等( 2 0 0 0 ) 等; 再次 , 知 识 转 0 家企业进 行调查 ,共发 放 问卷 4 2 0 份 ,收 回问卷3 4 3 份 ,有 效问卷3 1 7 份 。其 中 ,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识转移模型
在研究知识转移模型方面,主要可以分为过程模型、要素模型和路径模型。
(1)过程模型主要是将整个知识转移分为不同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Szulanski(1996)的四阶段模型以及Gilbert、Cordey·Hayes(1996)的五步骤模型。
形成知识决定初次使用取得满意
转移的动机知识转移所转移的知识的绩效
初始阶段执行阶段冲刺阶段整合阶段
图2-1 Szulanski的知识转移四阶段模型
1、初始阶段。
由于知识转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因此在这一阶段,知识发出方与知识接收方具有明确的知识转移需求。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发出方识别可以满足接收方需求的知识。
2、执行阶段。
该阶段知识将从发出方转移到接收方,同时知识发出方应对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接收方的需求。
该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发出方与接受方之间建立适合的知识转移渠道。
3、冲刺阶段。
该阶段接收方应用接收到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境。
该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知识转移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整合阶段。
知识经过一系列的调整、适应后,最终在该阶段演变为企业的常规知识或规章制度。
这个模型理论依据的具体意义和对我们课题研究的启发:企业能否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对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影响或改变知识接受方的行为,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
这个模型将知识转移分为了五个的阶段,将这一过程理论模型运用在对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管理知识转移绩效的探索研究上,通过对管理知识转移分别在五个阶段的分析,能对知识转移过程进行更加有效的控制,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评价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沟通方式在不同阶段对管理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有共享知识的计划时,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常常出现知识发出方和接收方的摩擦,运用该模型就可以研究管理上的方法,或是设计评价知识转移效果的方案,作为对知识转移的反馈信息,逐步运用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来断改善知识转移效果和提升管理知识转移的绩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