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浅析林黛玉的悲剧美及其文化意蕴

合集下载

浅谈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之美

浅谈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之美

浅谈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之美[内容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出来的《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卓然独立。

但这种性格也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小性子、坦率、真诚一、多疑、小性、爱生气看第十七回:“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

’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这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

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这幸好是一场误会,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谁都不闹不气的,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

依我看,一个最后可以将自己的情敌当成好姐妹的女子,气量是不会小的,她对情故都可以坦露心扉,姐妹相称,却唯独不放过一个小小的荷包,这其中必有原因。

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便是一个“情”字,除了宝玉,她还送给别人亲手做的小饰品吗?没有,只是宝玉一人。

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可我们按照常理分析,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

荷包虽小,情意深重。

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随便送给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充分的理由生气,气宝玉,也气自己。

“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

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

浅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

浅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

浅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作者:党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8期摘要:林黛玉是我国古典小说里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

本文从美学的悲剧角度,以林黛玉这个作者蘸着血和泪塑造的形象为悲剧典型,从林黛玉一生的遭遇来谈悲剧的深刻意蕴,让人去体验人生,领悟审美之极致。

关键词:林黛玉;第三种悲剧;价值的毁灭;永生《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就暗示了此作品是一部悲剧,里面的人物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

林黛玉,这个中国古典小说中堪称不朽的艺术形象,凝聚了曹雪芹极大的热情和诗意的灵感。

她是花之魂,诗之骨,月之魄,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精神凝注的焦点。

她從一个贵族之家的千金小姐,到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氛围中,不断地用自己的泪水浸润自己坚执的爱情,最终用死来殉她忠贞的爱情,她的一生是悲剧的。

一、消磨于平常的悲剧我们读《红楼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大观园,进入了怡红院,潇湘馆。

对其中人物或爱或憎,与人物同悲同欢,甚至将身化为宝玉或黛玉。

去歌去哭,去生去死。

这时我们又已不仅是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而且是把它当作真实生活去经历,去体验,去品味。

在书中,我们看不到悲剧所有的惊心动魄,也看不到悲剧“振其邦人”,“使之兴起”的力量,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大宅子以及生活在这宅子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

仔细观之,林黛玉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性格造成的,是她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多疑又多愁善感”,使得她周围的一切都不得不如是发展,这是一种缓慢地被“风化”,被“锈蚀”的毁灭,是一种因其平常,连受害者本人也不觉察的灭亡。

这也恰恰与王国维“第三种悲剧”说相契合。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阐述了自己对《红楼梦》美学上价值的看法,他根据叔本华之说,分悲剧为三种。

指出《红楼梦》既不是由于恶人破坏的那一种,也不是由于盲目命运的拨弄的那一种,而是属于第三种:“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意义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意义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意义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林黛玉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雅美、性格挚美和爱情凄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特殊艺术品。

她追求生活和爱情的完美,尽管最后肉体消逝,但精神犹存,让人们感受到追求独特人生的体验。

这种悲剧给人的美感是崇高的,人们对黛玉的苦难遭遇和不幸表示同情,对她那坚贞的品质高度认可,这种审美是具有民族传承性的。

其次,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她不仅是封建时代名门闺秀悲剧命运的历史缩影,更是中国文学史上跨界的先锋。

她追求生活和爱情的完美,尽管最后肉体消逝,但精神犹存,让人们感受到追求独特人生的体验。

这种美学内涵使得林黛玉这一形象具有一种难以替代的独特的性格表现形式。

此外,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她的性格特征上。

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王权逐渐没落的时代,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在做最后的挣扎。

作者通过对四大家族的描绘,揭露了封建统治下黑暗腐朽的一面。

林黛玉的患情任性、孤标自傲以及内心情感化的生存方式,都凝聚成为一种超越形象自身的文化精神,具有一种难以替代的独特的性格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林黛玉形象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精神雅美、性格挚美和爱情凄美的特殊艺术品特质上,同时也体现在她所代表的悲剧美感和文化精神上。

她不仅是封建时代名门闺秀悲剧命运的历史缩影,更是中国文学史上跨界的先锋,具有独特的性格表现形式和美学内涵。

林黛玉:独立女性,情感丰富,命运悲惨

林黛玉:独立女性,情感丰富,命运悲惨

林黛玉:独立女性,情感丰富,命运悲惨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极具特色的人物,她的性格、情感和命运都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以下是对林黛玉的点评:1.林黛玉,一位出自红楼梦的经典人物,性格独特,魅力无穷。

她拥有敏感、多情、独立、反叛等多元化特质,使得她的形象深入人心。

林黛玉的个性强烈,独立思想熠熠生辉,她不愿随波逐流,对传统礼教和封建束缚有着怀疑和反叛的态度。

这种独特的性格使她在封建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不屈不挠的精神。

⏹林黛玉的才华横溢,才情出众,她的敏感也使得她对世间的痛苦和不公感到敏锐,常常因此陷入深深的忧郁和自怜之中。

她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散文都充满了情感和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深思考。

⏹在林黛玉的性格中,我们看到了敏感、多情、独立和反叛等多重特点的完美结合。

她既拥有传统女子的温婉和感性,又有着男子般的坚韧和独立。

她的才华和敏感也使她在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不可替代的经典形象。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的才华让我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敬意。

她的故事也让我们反思自身,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独立和反叛的精神,同时又能温文尔雅,充满爱心。

林黛玉的形象和性格,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人生启示。

1.林黛玉是一位情感丰富而真挚的女子,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纠葛是《红楼梦》的一大看点。

林黛玉对宝玉的爱意溢于言表,但同时也充满了悲欢离合。

她对家族和社会的无奈和矛盾情感,让她在感情上备受困扰和痛苦。

她既渴望美好的爱情,又深知现实的残酷。

林黛玉的敏感和多疑也让她的情感世界更加复杂而深刻。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真挚爱情和悲惨命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情感的复杂性和人生的苦涩。

2.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和深邃,她的情感世界也是《红楼梦》中的一大看点。

她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情的女子,她的才华和智慧让她在红楼中的地位更加崇高。

然而,她的情感世界却充满了悲欢离合,她的敏感和多疑让她在感情上备受困扰和痛苦。

浅析黛玉形象的悲怨文化内涵

浅析黛玉形象的悲怨文化内涵

浅析黛玉形象的悲怨文化内涵作者:尹红霞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5期[摘要]《红楼梦》中黛玉形象历来受到文人喜爱,其中所蕴含了深厚的悲怨文化内涵。

一是强烈的自然生命悲怨意识;二是孤标傲世的生存范式;三是人生价值的现实失落。

林黛玉形象所蕴含的这种古代文人中的“悲”与“怨”,使她始终逃脱不了文人共同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悲怨:生命;价值对于悲怨和人生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了,但起初并未从文学和审美心理角度加以考察。

本来,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演进,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忧思愁绪即成为人们对外在事物的自觉体验和总结。

《易·系辞传》就有“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说法,这种忧思愁绪亦为整个古代思想所认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人之大患,在吾有身。

《老子》第十三章儒道两家都认为忧患愁绪与身俱来,为人生所不可免。

孔子还把“诗可以怨”作为传授弟子的一个重要信条,即在理论指导方面首次明确地把悲怨和文学联系起来。

儒道两大学派长期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支柱,上述认识对国人心理之影响可说是根深蒂固的。

悲怨是人的生命力受到阻碍后的情感表现。

中国古代悲怨文学是历史上中国文人承受深重苦难的直接后果,它记录和抒发了人生苦痛和理想破灭后的精神苦闷,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知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基本情操和理想人格,体会到蕴含一腔怨恨的悲剧美,而且还可以看出,它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本质。

真正渴欲呼吸近代新鲜空气却又在伦理社会的压抑中悲戚无限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作家的悲剧性生活经历无疑对这座艺术殿堂的建构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作家处于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时代。

他对这一时代之必然走向衰落具有一种惊人的预感:“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红楼梦》中黛玉形象历来受到文人喜爱,其中所蕴含了深厚的悲怨文化内涵。

一、是强烈的自然生命悲怨意识朱光潜在他的《悲剧心理学》第一章开头即引用了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记载的故事:波斯王薛西斯统率大军远征希腊,途中他检阅了全军阵容,为自己的强大力量得意之余,却又潸然泪下。

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

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

论文题目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饱含热情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形象, 她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生命的关怀与追求, 亦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存困境的深刻感悟。

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后,结合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深入分析了林黛玉的形象特征;最后,探讨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林黛玉;意蕴目录前言 (3)1 林黛玉的形象特征 (3)1.1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 (3)1.2黛玉身世与绛珠仙草意蕴 (3)1.3生性冷僻高傲,性格坚韧 (4)1.4体弱多病与病态美 (5)1.5士风中的竹与黛玉形象 (5)2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分析 (6)2.1消磨于平常的悲剧 (6)2.2人性毁灭于自卑 (6)2.3人生价值的破碎 (7)2.4从毁灭中得到永生 (7)3 结论 (8)参考文献 (9)前言《红楼梦》是世界名著,这部巨著塑造了许多非常有个性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态各异,内心世界也千差万别。

《红楼梦》还向人们描述了形态各异的人物众生相,也隐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真谛,使得这部文学作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惊世名著,两个多世纪来,起自脂砚斋作为代表的旧红学到新红学及当代红学,关于林黛玉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今还有许多红学研究家对其进行研究探索。

作为《红楼梦》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女主角,林黛玉可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她清高而孤傲,既有自卑、敏感、尖刻的一面,又有自尊、坦荡、宽厚的一面,时而脆弱,时而坚强,又具有叛逆精神,让人捉摸不定。

但是她对宝玉的爱情却始终如一,忠贞不二,奈何她总是多愁善感、心事重重、患得患失,最终在“泪尽而逝”中走完一生。

因此,对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林黛玉的形象特征1.1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论相貌,林黛玉是这些红楼女性中的佼佼者,她的美貌独具一格,很有个人气质。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美,作者通过贾宝玉所见所感生动体现出来。

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在《红楼梦》那如梦如幻的世界里,林黛玉就像一朵盛开在风雨中的娇花,美得让人心疼。

她的形象在悲剧美学的视野下,就像是一首凄美悠扬的挽歌,久久回荡在读者心间。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像是一只小心翼翼的小鹿闯进了一个看似繁华却暗藏汹涌的森林。

她的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她的一言一行中透露出来。

她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眼睛里满是谨慎和不安。

这和我们生活中那些到了陌生环境里,变得小心翼翼的人多么相似啊?你想啊,突然到了一个新地方,周围都是陌生的人,自己又没有什么依靠,可不就得小心翼翼的嘛。

林黛玉在贾府里的这种处境,从一开始就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她的美是独特的,是一种病弱娇柔的美。

她就像那柔弱的柳枝,风一吹就似乎要折断。

这种美不仅仅是外貌上的,更多的是从她的气质里散发出来的。

她的多愁善感,就像是那绵绵不断的春雨,说来就来。

一片落花,就能让她落泪感伤。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对着落花吟出这样的诗句,仿佛她自己就是那落花,无人怜惜。

这多像我们有时候啊,看到一些景象,就莫名地伤感起来。

比如说看到秋天的落叶,就会感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林黛玉把这种对生命易逝、自己命运飘零的感伤,都融入到了她对周围事物的态度里。

林黛玉对待爱情也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

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美梦。

她爱得那么纯粹,那么热烈,却又被封建礼教这张大网紧紧束缚着。

她的爱就像藏在心底深处的火焰,只能在无人的时候悄悄燃烧。

她不敢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只能通过一些细微的举动,一些含情脉脉的眼神去传达。

这就好比是两只想要靠近却又被栅栏隔开的小动物,只能彼此守望。

她会因为贾宝玉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欣喜或者忧愁。

她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被贾宝玉所牵动着。

可是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再看看她的性格,她的敏感多疑,就像刺猬的刺一样,既是保护自己的武器,也是让自己受伤的原因。

论林黛玉的悲剧文化

论林黛玉的悲剧文化

论林黛玉的悲剧文化作者:吴欢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6期【摘要】林黛玉的一生充满着泪水,感叹身世流泪、题帕流泪、葬花流泪、为了爱情流泪……她那凄凉的身世、孤傲的性格、绝世的才华、悲惨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读者的心。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林黛玉的悲剧文化:一、远离家乡,寄人篱下。

二、父亲病逝,孤苦无依。

三、遇到了一个“知己”,然而却是没有希望的爱情。

四、瘦劲孤高、多愁善感的个性。

五、日益沉重的疾病。

林黛玉的悲剧深入人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林黛玉;身世;爱情;性格;悲剧《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道: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逐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本文所引《红楼梦》内容,均见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作者给林黛玉的身世赋予了神话色彩,给人诗一样的感觉。

后来又写道: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

其“还泪”行为便可看出林黛玉的悲剧一生。

作者在后文的描叙中进一步透露了林黛玉的悲剧原因以及她悲剧的艺术魅力。

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一、远离家乡,寄人篱下在第二回中写了“贾夫人仙逝扬州城”,为黛玉到贾府生活作了重要的伏笔,她的父亲从她年幼体弱,“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考虑,加上她的“外祖母必欲其往”,因此决定将她送到贾府去,“依傍外祖母及舅式姐妹”,于是,她不得不洒泪辞别父亲,远离家乡,寄居贾府院内。

虽同是豪门贵族,但黛玉却没有自家自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林黛玉的悲剧美及其文化意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滨海分校11春汉语言王本红内容摘要:林黛玉在《红楼梦》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具时代的典型意义,曹雪芹把最富有魅力的悲剧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象栩栩如生。

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她的性格可谓既复杂又统一,统一在她的叛逆性格里。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引发人们对理想社会和健全性格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留给人们的思考是幽长的、给人们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悲剧美叛逆文化艺术内涵《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一部宏篇巨著,从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都是对“悲剧”二字的心情演绎、完美诠释。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她为恋爱而生,为恋爱而死。

本文将从各种角度分析林黛玉悲剧之美,揭示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艺术内涵。

一、林黛玉的悲剧美之体现1、外在之凄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她具有绝世的姿容。

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

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林黛玉纤弱多病让人怜爱,作品在交代林黛玉初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像,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

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等赞语更是让一个活生生“绝美”黛玉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批判她的病态美,反而借助她的病态来暗示其不幸命运的内在原因。

2、内在含蓄美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

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

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犁蕊三分白,借得梅楼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问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让人叹为观止!在众多的才女之中,曹翁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令人拍案,林黛玉简直就是一个集天下诗才于一身的天才!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

黛玉的《葬花吟》则可说是她自己身世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一诗成谶”。

在这首诗中她对自己的处境及心境作了最恰当的描述:“一年三百六十同,风刀霜剑严相逼!”道出了她对世态炎凉有深切的感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则写尽了她对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同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更是面对困境的无助的呐喊;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

我们在林黛玉诗中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

林黛玉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

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吧,被毁灭的愈美,给人的冲击就愈深刻,就愈能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二、林黛玉的悲剧成因1、社会现实注定了林黛玉的悲剧“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灵窍偏能惊薄命”的林黛玉,在运时,敏感地注意到的摆在她眼底的无情的社会现实。

这种社会现实是促使黛玉“泪尽夭亡”的悲剧构成的重要原因。

林黛玉的身世是孤苦飘零的,寄居荣国府的生活,“风刀霜剑”般的封建重压,使这种孤苦飘零的色彩更加浓重。

在这种情况下,林黛玉更加珍惜和贾宝玉的爱情。

“没有恋爱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

”“林黛玉似乎不知道除恋爱之外,人生还有其它更重要的生活内容,也看不到恋爱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

它把全部自我沉浸在感情的深海中,呼吸着咀嚼着这里边的一切,从这里面酿造出自己的思想性格、情绪、嗜好,以及她精巧的语言与优美的诗歌,以后,就在这里面消灭了她自己。

”然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实质上是对代表封建宗教的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一种勇猛冲击,因此,它就必然地要被封建宗教制度以及各种封建势力所扼杀。

在这种扼杀的过程中,林黛玉“泪尽夭亡”,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2、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

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

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以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

黛玉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

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

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

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

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

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

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

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

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

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

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

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

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

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

”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

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一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

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

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