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得林黛玉的悲剧因素

合集下载

《红楼梦》读后感字 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读后感字 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读后感字林黛玉的悲剧人生《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悲剧人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无数读者。

其中,林黛玉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她的悲剧人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林黛玉这个角色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她既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女子,又是一个身负悲剧命运的受害者。

她从小聪明伶俐,天资聪慧,却由于命运的不公而遭受着不幸。

在贾府中,她受尽了欺凌和侮辱,被嫂嫂所嫉妒,被情敌所诋毁。

她的纯真和善良让人感叹,然而,这种纯真和善良却给了她更多的痛苦。

林黛玉的悲剧人生主要体现在她与贾宝玉的感情上。

她对贾宝玉深深地钟情,却由于命运的安排无法得到留情。

她对贾宝玉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家庭的忠诚让人动容,然而,这样的付出却换来了冷漠和背叛。

贾宝玉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对她的感情被世俗的伦理道德所束缚,最终导致她的精神崩溃。

林黛玉的悲剧人生也凸显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剥削。

在《红楼梦》中,女性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被迫从属于男性,这使得林黛玉等女性角色很难得到解脱和自由。

林黛玉是一个富有才情和独立思想的女子,但她却因为身不由己的命运而失去了自主权。

她的悲剧人生让我们反思封建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不公和压迫,呼唤着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除了命运的束缚和封建社会的压迫,林黛玉的性格和情感也成为了她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

她过于敏感、多疑和自卑,对自己的命运和感情过于悲观。

她的情感过于矛盾,既希望得到贾宝玉的宠爱,又不能接受他对其他女性的关注。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我消亡。

她的情感矛盾也是《红楼梦》中揭示的人性弱点之一。

林黛玉的悲剧人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充满善良和才情的女子,她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动容。

然而,她的人生却充满了苦难和不公,最终以悲剧告终。

她是一个代表了社会弱势群体和女性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引起了我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简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简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简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林黛玉的性格最为鲜明,那是因为她的性格具有明显的悲剧性。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敏感、孤高、率真、叛逆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突出特征。

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

可叹的是,在封建社会,却不容许她这种个性的存在和释放,她的悲剧性格导致了她人生的悲剧,黛玉最终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泪尽而逝。

曹雪芹结合自己的身世经历用饱蘸血泪的笔墨将绝世的姿容、过人的才情和率真的性格赋予了林黛玉,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却时时处处觉得“风刀霜剑严相逼”,最终落得香消玉殒。

黛玉之死使人们对她所处的环境产生了质疑,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曹雪芹通过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木石姻缘的悲剧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因此黛玉的悲剧性格掩饰不住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她以其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出来《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就是林黛玉。

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惟有林黛玉的形象最为动人,这与她的悲剧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一、悲剧性格的表现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展开了对封建社会道德沦丧与男权制度约束下女性命运的揭示。

其中,林黛玉可谓是最令人动容和痛惜的角色之一。

她身世多舛,天赋聪颖,才情出众,却因缺乏家庭地位和社会声望而备受压抑。

她深爱着贾宝玉,但最终却遭受了连续打击和伤害,最终以自杀收场。

本文将详细探讨《红楼梦》中林黛玉所面对的悲剧命运以及她那颗被情伤碎裂的心。

林黛玉生活背景与命运林黛玉是贾府贾母养育的外孙女,她出生在一个富有但不幸福的家庭。

由于母亲王熙凤被贾政妻子薛宝钗所排挤,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家庭纷争和心理创伤的困扰。

与其它贾府成员相比,林黛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同。

她备受排挤和忽略,在家庭中往往被当做棋子、工具来利用。

这种缺乏关爱与温暖的环境为她日后经历悲剧埋下了伏笔。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林黛玉与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一对情侣。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然而,他们之间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阶级隔阂和封建道德约束。

尽管林黛玉对贾宝玉抱有最真挚的爱意,但命运却将他们拆散。

贾府内部权力斗争、家族利益的博弈以及贾宝玉身不由己的订婚等因素,都导致了两人的情感无法得到真正认可和实现。

这种矛盾与冲突使林黛玉深陷爱情的痛苦之中。

林黛玉心灵受创:遭受连续打击作为一个敏感善良的女性,林黛玉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巨大反应。

在《红楼梦》中,她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和伤害,对她的内心造成了沉重的创伤。

首先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合的事实,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失望和心碎。

其次,贾政要求林黛玉剪发、出家修道,这是对她个人自由和幸福追求的严重限制。

最后,林黛玉自身体弱多病,在生活中经常受到被忽视、遭遇不公平待遇等。

这些连续打击使林黛玉逐渐崩溃,并最终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苦闷、无望的生活。

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林黛玉的人生悲剧“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外貌精彩的描写。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黛玉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居贾府,并在宝玉婚礼的音乐中凄惨的病逝于潇湘馆中。

是什么造成她这悲剧的一生呢?主要归结于黛玉的悲剧性格。

首先,多愁多病身,寄人篱下命。

黛玉年幼丧母,后又丧父,只有寄居在贾府。

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十分敏感和多疑。

虽然贾家富甲天下,但在众姐妹中,黛玉属于外戚(宝钗虽然也是外戚,但还有母亲和哥哥,且家道殷实,非黛玉之能及),因而,时时感到有寄人篱下、无依无靠之感。

她本身又有强烈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她唯恐别人以“寄人篱下”的歧视眼光来看待自己。

有一次,她去怡红院,被晴雯误为别人而拒之门外。

这无疑给她的心灵增添了一份隐痛,她立刻想到“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才受此欺侮。

本想发作一番,又自觉“没趣”,于是“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才睡了。

在黛玉的骨子里是想拥有独立人格的,可是在贾府她只不过是被接济、被怜悯的对象,这是黛玉最不想充当的角色。

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造成黛玉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悲愤哀怨的性格特征。

这种个性使她在贾府的生活过得很辛苦,同样也使得和宝玉的爱恋充满了曲折。

其次,由于她的才学横溢,心性甚高。

在在大观园里,最引人注目的两位具有绝世才华的杰出女性,一个是林黛玉,一个就是薛宝钗。

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

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等,对于各类诗作不仅能以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如李、杜、王、孟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

造成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原因

造成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原因

造成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原因造成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原因前言:《红楼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由盛及衰的必然命运,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在封建制度高度发达的清朝中期,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且对纯洁爱情的追求而命运多舛,遭至无情的扼杀,因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和“中乡魁宝玉去尘缘”都是必然的结局。

而《红楼梦》因其对悲剧描写的淋漓尽致、行去流水般而流传于世,书中处处不在的悲天悯人之情无不预示着悲剧的必然性和浓重色彩。

一、主观原因造成的悲剧——性格使然(一)宝玉的性格透视《红楼梦》是我国的经典之作,人物之多,性格各异。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造的一个典型形象,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疯、痴、呆、傻。

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

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

贾宝玉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形象?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

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

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

宝玉的衔玉而生被视为异事,他的祖母更是格外开心,对宝玉“爱如珍宝”。

这就决定了宝玉在贾府无人可以代替的地位:老祖母的心肝宝贝,“命根一样”。

宝玉独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为起点的。

宝玉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心灵创伤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心灵创伤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心灵创伤红楼梦被尊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其中的女主角林黛玉也是备受瞩目的人物之一。

她以其独特的性格和悲剧的命运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探讨林黛玉所承受的悲剧命运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创伤。

林黛玉是贾府的三宝之一,她聪明、敏感、聪颖,但也因此使得她在这个虚伪和世俗的社会中显得与众不同。

她与贾宝玉有着纯真的友谊,她们彼此倾诉心声,探讨人生哲理,但却常常受到他人的误解和排斥。

她那敏感的心灵常常被伤害,导致她的身心健康逐渐恶化。

首先,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主要源于她不被接纳的身份。

作为贾府的庶出女,她在家族中地位低下,常常被人看不起,被排挤在一旁。

尽管她有着才情过人和美丽动人的外貌,但这一切却无法改变她的命运。

她渴望得到家人和他人的认可和关爱,却被迫面对偏见和歧视。

这种长时间的被边缘化和不被接纳的经历让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无助感,使她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其次,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还与她的感情经历密不可分。

她与贾宝玉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情感纠葛,但却被外部的力量所阻碍。

贾府内部盘根错节的婚姻关系,尤其是宝玉与宝钗的婚事,使得宝黛之间的感情无法得以发展。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深爱,以及她长久以来对爱情的期待被打破,对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创伤。

她在爱情与婚姻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最终导致她的精神崩溃。

再次,林黛玉的自我情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也加重了她的心灵创伤。

她深知世俗和现实的残酷,但她内心淳朴而纯粹。

她对纯真和理想的向往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也让她感到孤独和无奈。

尽管她努力保护自己的感情和内心,但她仍无法逃脱现实的伤害。

她生活的环境与她内心追求的理想之间的巨大冲突不断折磨着她,让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煎熬。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心灵创伤紧密相连。

她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面对偏见和排挤;她长期受到感情的困扰和伤害;她的纯真与现实的冲突让她的心灵备受伤害。

林黛玉的命运注定了她的悲剧,而她的心灵创伤也让她成为红楼梦中最为令人心疼和难忘的人物之一。

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在《红楼梦》那如梦如幻的世界里,林黛玉就像一朵盛开在风雨中的娇花,美得让人心疼。

她的形象在悲剧美学的视野下,就像是一首凄美悠扬的挽歌,久久回荡在读者心间。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像是一只小心翼翼的小鹿闯进了一个看似繁华却暗藏汹涌的森林。

她的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她的一言一行中透露出来。

她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眼睛里满是谨慎和不安。

这和我们生活中那些到了陌生环境里,变得小心翼翼的人多么相似啊?你想啊,突然到了一个新地方,周围都是陌生的人,自己又没有什么依靠,可不就得小心翼翼的嘛。

林黛玉在贾府里的这种处境,从一开始就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她的美是独特的,是一种病弱娇柔的美。

她就像那柔弱的柳枝,风一吹就似乎要折断。

这种美不仅仅是外貌上的,更多的是从她的气质里散发出来的。

她的多愁善感,就像是那绵绵不断的春雨,说来就来。

一片落花,就能让她落泪感伤。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对着落花吟出这样的诗句,仿佛她自己就是那落花,无人怜惜。

这多像我们有时候啊,看到一些景象,就莫名地伤感起来。

比如说看到秋天的落叶,就会感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林黛玉把这种对生命易逝、自己命运飘零的感伤,都融入到了她对周围事物的态度里。

林黛玉对待爱情也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

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美梦。

她爱得那么纯粹,那么热烈,却又被封建礼教这张大网紧紧束缚着。

她的爱就像藏在心底深处的火焰,只能在无人的时候悄悄燃烧。

她不敢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只能通过一些细微的举动,一些含情脉脉的眼神去传达。

这就好比是两只想要靠近却又被栅栏隔开的小动物,只能彼此守望。

她会因为贾宝玉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欣喜或者忧愁。

她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被贾宝玉所牵动着。

可是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再看看她的性格,她的敏感多疑,就像刺猬的刺一样,既是保护自己的武器,也是让自己受伤的原因。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原因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原因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原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就暗示了此作品是一部悲剧,里面的人物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而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作者蘸着血和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

林黛玉是个悲剧性人物。

我认为她的悲剧表现为:绝世才华、和宝玉性格迥异、不屑于人情世故。

而悲剧的本质原因是她自己的性格使然,所以雪芹用一句诗来作暗示一一莫怨东风当自嗟。

在第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愁清露’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

最有名的是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这里的“东风”就是喻指逼他和表妹唐琬分手的母亲。

也许,林黛玉意识或潜意识中总是将“东风”这个意象作为一种能主宰花草命运的力量来表现的,而她自称是“草木之人”,所以在她的诗词中就常以“东风”这个意象来喻指贾府长辈,表达自己的希望、失望、烦闷以及悲愁。

“自嗟”的本义叹息,就有自我埋怨的意思。

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态度是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省。

而这个“自嗟”首先就是要埋怨自己的恃才傲物、不屑于人情事故,事事多疑多少也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从而酿成和宝玉的恋爱悲剧。

也酿成自己的人生悲剧。

这句诗也证明曹雪芹并不认为是贾府的长辈们生生拆散了宝黛的婚姻。

可见“东风”并未拆散他们。

也就是说,林黛玉的悲剧的本质原因在于自己的绝世才华、和宝玉性格迥异,再加上不屑于人情事故。

悲剧之一:绝世才华。

有才的人往往都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倍感孤独。

所以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黛玉有诗才,天下皆知。

《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 的诗人气度。

在贵妃省亲进时,几位姐妹和宝玉呈上诗作,元春并不知道诗词的作者,却一眼看出了黛玉替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美
———大观园中的一株奇葩
胡莹
内容摘要:林黛玉感情丰富,才情横溢,执著地追求爱情,具有坚贞不屈的叛逆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面对孤苦哀怨的内心压力和外在的封建势力压迫,泪尽而逝,香消玉殒,成为永恒的悲剧形象。

曹雪芹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塑造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悲剧美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了众多内蕴丰富,深刻感人的文学形象。

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那么,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就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本文从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等方面来探究林黛玉这一悲剧人物。

一、黛玉的诗意美
林黛玉一出场,举手投足便流露出一种诗意的美。

第三回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找不到更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和媚。

黛玉之美天生一股神韵,是诗意之美。

黛玉所居的是翠竹环绕的潇湘馆,“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伶冷’二句来”第三十五回。

环境描写,更是一种诗意的境界。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

林黛玉在诗社中的别号“潇湘妃子”,化用娥皇女英泪竹成斑的典故。

“金陵十二钗”唯有黛玉的住处有竹相伴。

竹子映衬劲直、孤洁、多愁善感的本性,娥皇女英则映照了黛玉还泪的人生。

走进潇湘馆看一看,“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满屋的书香和墨香。

就连鹦哥也耳濡目染,学会了吟诗。

“那鹦哥的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难怪刘姥姥要说“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二、黛玉的高洁美
宝玉到潇湘馆探望黛玉,黛玉刚睡醒坐在床上,宝玉见她“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而打情骂俏地引了书中的一句话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想不到黛玉登时撂下脸来,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拿我取笑儿。

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

害得宝玉心慌,忙说:“好妹妹,我一时该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痂,烂了舌头!”情人之间开个玩笑,她也不习惯,视为粗俗,哭起来,冰清玉洁到了极点!不说现实生活中,不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里这样的女性有几?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蔑视功名利禄之才女,江山代有,而“圣上”又算个啥东西,不是惊世骇俗吗?林黛玉临死之际,对紫鹃说道:
“妹妹,我这里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极其脱俗,诗魂也,花魂也,尸体都不愿留在污浊的大观园。

三、黛玉的叛逆美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林黛玉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还和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的贾宝玉,竟互为知音,结为同心,被封建礼教视为大逆不道,为社会所不容。

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她一人而已。

这也是对真我和自由推崇的体现。

然而,那时,那情,那景,黛玉绝不可能成为长辈眼里的好儿媳,家庭之中的贤妻良母。

当庞大的家族及强悍的社会为黛玉扣上“叛逆”“不乖”这样的大帽子时,最后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他们不顾给宝玉造成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

选择宝钗做宝玉的妻子,不仅因为薛家有钱,门第相当,联姻后是可以相辅相成,更重要的是,薛宝钗完全符合封建道德标准和家族利益。

只有她才能帮助宝玉这个“浪子”回头,走上所谓的“正道”,以挽救这个贵族大家庭日益衰落的趋势。

当黛玉的爱情最终毁灭的时侯,她“焚稿”,在宝玉成亲之夜香消玉殒,她在对自由爱情的追逐中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感情是何等的痛彻心扉,使人潸然泪下﹗她虽然对封建礼教表现出顽强的抗争和叛逆的态度,反抗封建婚姻的枷锁,努力冲破桎梏;但贾府封建礼教森严,也令她惊悸,使她很难破茧而出,结局注定是悲剧的。

最后,一向以泪洗面的黛玉却发出了微笑,是对俗世的嘲蔑?还是对自身的自嘲?……意味深长,只一句“宝玉,宝玉,你好——。

”正如所说“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林黛玉,旷世之奇女子也,悲剧结局如此凄美﹗令后人轻轻地叹息,香魂一缕随风而散,留下了千载不消之遗恨。

令后人为之洒下痛惜,悲愤之泪!其悲,悲得滴血!
胡莹现居湖北黄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