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区别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对比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对比一、身世背景林黛玉年幼深受父母宠爱,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
因母亲去世早,被接到荣国府抚养,虽是寄人篱下,却颇受到贾母的宠爱。
薛宝钗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皇商之女。
父亲在世时颇受宠爱,还让人教其念书识字,甚至其智慧和涵养高于她的哥哥薛蟠。
林黛玉与薛宝钗二人均是幼年丧父,自小受到父母熏陶念书识字,博览群书。
在家境上宝钗比黛玉更具优势,皇商之女的财富积累可让其客居大观园时“一应曰费供给,一概免却”。
二、才华学识在元春命宝玉做诗时,宝钗提醒他“怡红快绿”的典故,故宝玉称宝钗为“一字之师”。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时,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稿。
”探春道:“这评的有理。
潇湘妃子当居第二。
”众姐妹中宝钗的文采可谓称得上可以与黛玉抗衡。
三、对待侍者的态度黛玉和她的贴身丫头紫鹃情同姐妹,事事为她着想。
香菱学诗,黛玉丝毫不在乎身份地位的区别,且悉心教导。
宝钗在听到金钏儿的死讯之时,没有像袭人一样流泪惋惜。
而是想到马上跑去安慰自己未来的婆婆王夫人,把全部的责任归咎于钏儿一个人身上。
此外,她还毫不忌讳地将自己的衣裳给死去的钏儿穿上,并嘱咐多给她的家人一些银两以尽主仆之情。
这些反映了宝钗冷酷无情的一面,更展示其维护封建贵族罪恶的庸俗性。
和黛玉的天真无邪、待人真诚相比就显得失色。
四、独特个性黛玉虽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可是在她面对生活时,却显得纯真率直、实话实说。
虽说是姨妈送的珠花,一样的坦率直言:“别人挑剩下的珠花我坚决不要。
”宝钗平日里和宝玉相处,却从未表露出自己也喜欢宝玉的情感。
直到宝玉受伤之时,来看望宝玉的伤势,趁着无人时,拿起旁边绣有鸳鸯的肚兜一针一线地刺绣着。
宝钗能冷静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轻易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待人接物时,处处温柔,事事周到因而她能受到贾府上下众人的喜爱。
五、为人处事之道黛玉富有“尖酸刻薄”之相。
平日里视宝钗为自己爱情的竞争对手,一旦抓住宝钗不是的机会便对其冷嘲热讽。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有哪些

林黛⽟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有哪些林黛⽟更多的是追求⾃由上的叛逆,薛宝钗更多的是封建社会中⼥⼦应该有的那种贤惠。
还有薛宝钗没有林黛⽟多愁善感,林黛⽟没有薛宝钗圆滑世故。
性格差异是什么宝钗:最突出的就是事不关⼰⾼⾼挂起的特点,她对谁都看似有情,实则最为⽆情,性情沉稳包容,很会做⼈,喜欢低调⾏事,她屋⼦⾥的东西较为简朴。
第五回《红楼梦曲⼦》争取第末⽀,《飞鸟各投林》中写道:⽆情的,分明报应。
就在暗指宝钗。
黛⽟:⼼思敏感缜密,⼝齿伶俐,常爱讽刺挖苦⼈,但属于⾔真语挚⼀类,不会去可以逢迎别⼈。
她⾼傲清⾼,所以她与宝⽟也最为合拍,她是唯⼀⼀个不会劝宝⽟好好读书考科举的⼥孩⼦。
薛宝钗、林黛⽟,⼀个是现实美的代表,⼀个是理想美的化⾝。
黛钗⼆⼈不相上下,但最终登上“宝⼆奶奶”宝座的却是我们眼中的“双⾯⼈”宝钗。
这也是必然。
因为薛宝钗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家闺秀的要求。
她有⽂才、有捷才、有治才、有德有涵养,会以⼩恩⼩惠拉拢⼈,从不得罪任何⼈,似乎是⼀个完善⽆瑕的⼥⼉。
宝钗会扑蝶,⽽黛⽟只会葬花。
⼀个会把握活的,⼀个只懂悼念死的。
⼀个盼着“好风凭借⼒,送我上青云”,⼀个吟着“⼀朝春尽红颜⽼,花落⼈亡两不知!”性格的两种极端展现在⼆⼈⾝上,使得宝钗显得有朝⽓,很活泼,⽽黛⽟却⼗分悲观。
封建家族的叛逆⼥性:林黛⽟在⼤观园的少⼥群⾥,林黛⽟是⼀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形象。
林黛⽟绝不会考虑到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她的脑中只有⼀套惟美的价值观,她⼼中是⼀⽚⽆瑕的纯洁、真诚,她是理想美的化⾝。
殊不知,在⿊暗的社会⾥,逆着封建道德⽽⾏,只能被⽆情地吞噬。
她的叛逆性主要表现在,她对贾宝⽟的许多违背封建礼法的⾏为,不仅从不规劝,⽽且常常采取同情或⽀持的态度。
此外,封建社会对妇⼥所要求的那⼀套贞静温淑的做⼈标准,林黛⽟也并不很留意。
对当时的所谓淫秽⼩说,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她在⼼⾥记得烂熟,认为“戏上也有真正的好⽂章”。
她对于“⾮⼥孩家的本分”的读书写诗充满热情,以⾄成为她⽣活的重要内容。
红楼梦之林黛玉与贾宝玉薛宝钗贾探春的比较解析

红楼梦之林黛玉与贾宝玉薛宝钗贾探春的比较解析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和贾探春是《红楼梦》中四位重要的女性角色,她们在情感、性格、命运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分别对她们进行比较和解析。
一、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才女,她与贾宝玉是表亲关系,但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林黛玉具有敏感、忧郁的性格,她对于人生、世态炎凉等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
她天性深情,对待感情坦诚而执著,但内心也有着多疑和多愁善感的一面。
她有时候过于悲观,对自己的命运失望,甚至出现了情绪低落的情况。
贾宝玉是林黛玉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他们之间的感情复杂而丰富。
在林黛玉眼中,贾宝玉是有着非凡才情、善良且富有情趣的人。
贾宝玉也对林黛玉有着深深的情感,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和他的世俗身份,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最终的满足。
林黛玉因此离世,给贾宝玉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悔恨。
二、薛宝钗薛宝钗是贾宝玉的表妹,是一个温柔贤良的女子。
她与贾宝玉从小一起长大,彼此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薛宝钗具有坚强、聪明的性格,她对待自己的命运有着积极的态度,尽力迎合家族的期望,努力做到完美。
她是一个理性和懂事的女性,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困境。
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感情并没有发展成爱情,她并没有采取主动的行动来追求贾宝玉。
她虽然喜欢贾宝玉,但出于家族的禁忌和自我约束,她选择了忍耐和妥协。
薛宝钗为了顺应家族的善良形象,最终成为了贾探春的妻子。
三、贾探春贾探春是贾宝玉的表妹,她是一个聪明、独立思考的女性。
贾探春对于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感悟和独到见解,她与其他角色相比更加关注社会道德和伦理。
她深明大义,对于家族的命运和人世间的冷暖有着清醒的认识。
贾探春与薛宝钗是好朋友,她并不在乎成为贾宝玉的妻子。
她对感情问题持有一种超然和客观的态度,看淡人生中的痛苦和诱惑。
她最终成为薛宝钗的妻子,展示了她的懂事和妥协。
综上所述,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和贾探春是《红楼梦》中四位重要的女性角色。
她们在性格、命运和对待感情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态度。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塑造了众多深具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其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两者在性格、家庭背景、才艺特长以及命运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的演变提供了剧烈的冲突和变化。
下面将通过对两位主要人物的分析,来探讨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差异和共性。
首先,林黛玉和薛宝钗在性格上有着显著的对比。
林黛玉性格奔放多情,自由散漫,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
她情绪起伏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常常陷入忧郁和消沉之中。
相比之下,薛宝钗则是一个沉稳冷静的女孩,性格温和,胸怀宽广。
她善于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以周全全面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两者性格的不同也导致了她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的不同表现,林黛玉对待珍贵的人际关系敏感多疑,在爱情上非常专注和执着,而薛宝钗则更为理智和圆融,对待友情和爱情都能够持平常心。
其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家庭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
林黛玉出生于荣府,是贾母的外孙女,与宝玉是亲兄妹关系。
她在家族里地位特殊,家财万贯,但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出家,而她的身世伤感复杂,常常感到孤独和无望。
薛宝钗则出生于贵妃府,娇嫩玲珑,温文尔雅,家庭富裕,地位显赫。
她虽然在家族里与其他女性一样有限制和约束,但是她的出身和家底让她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她的性格也因此更为沉着淡定。
再次,两位女子在才艺特长上也有所异同。
林黛玉具有超凡的文才和诗艺,擅长写作和表达情感,她的才能给她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色彩和情趣。
而薛宝钗则以聪明才智、机智敏锐而闻名,她的精明和灵活的头脑帮助她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家族纷争。
尽管两者的才艺特长不同,但都展现了她们卓越的智慧和个人魅力。
最后,在命运的安排和结局上,林黛玉和薛宝钗也有截然不同的走向。
林黛玉是小说中最为伤感和悲剧性的人物,她的一生注定是悲情的,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和满足。
而薛宝钗则是最为幸运的人物之一,她以她的美丽和贞短,成功地嫁给了贾家名门正派的人物,过上了幸福而体面的生活。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之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宝钗宁和黛玉自强不息的形象。
林黛玉是贾府中的贵女,才情出众,而薛宝钗则是贾府中的另一位贵女,深受贾母的宠爱。
两位女主角的性格截然不同,也因此在人物性格、才情和人生观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对比。
首先,从性格上来看,林黛玉是一个感性、敏感而多愁善感的女子。
她天生有一种艺术家般的敏感和眼光,对于美的追求异常执着。
她善于表现自己的情感,对于爱情和友情都有着很深的执着。
然而,她的敏感和多愁善感也让她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和打击。
与此相反,薛宝钗则是一个理性、坚强的女性。
她对待事物和情感都较为淡漠,总能保持冷静的思考和明确的目标。
她的性格使她能够在遭遇困境时坚定地面对和应对,不会被外界的情绪所左右。
其次,从才情上来看,林黛玉是一个文艺才女。
她擅长诗词,且有艺术家般的眼光和创造力。
她的诗作和才华常常给人以启迪和震撼,可见她的才气之高。
而薛宝钗则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
她是书香门第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琴棋书画,而且还擅长经管家务,深得贾母的喜爱。
她的才情使得她在贾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了她的聪明才智。
最后,从人生观上来看,林黛玉和薛宝钗有着截然不同的追求。
林黛玉对于人生有着一种浪漫而矛盾的看法,她深信世间万象皆苦,对于名利权势等传统的价值观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她渴望自由和真实的爱情,却又被现实的桎梏所束缚。
而薛宝钗则是一个传统和务实的女子,她将家族利益和个人利益视作重要的生活追求。
她谨守礼仪和传统,努力维持家族的声誉和地位。
她的人生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要顺应社会和家族的规范。
总结起来,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鲜明的女主角。
林黛玉感性、敏感,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爱情,而薛宝钗理性、坚强,追求家族和个人的荣耀。
两位女主角在性格、才情和人生观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对比,彰显出不同性格女性所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也展示了世俗和理想的冲突。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
在小说中,她们两个既是表妹,也是亲姐妹。
她们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截然不同,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和人生观。
下面将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分析和对比。
首先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天生丽质,聪明伶俐,有着非常出众的才情和文艺修养。
她娇弱美丽,自幼聪明伶俐,被称为“林妹妹”。
然而,她却具有明显的忧郁和敏感的性格,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她对于红楼的环境充满了怨念和不满,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患得患失,常常把自己的感情与世俗的利益相混淆。
尤其是对于贾宝玉的感情,她常常表现出距离感和矛盾心态。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她的独立自主,毅然决然,不随波逐流,同时也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她崇尚自由和追求真实,不愿屈服于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深知自己的价值,并且不愿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于嫁人生子的角色。
她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自己明确的想法和追求,她渴望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追求真爱和真正的幸福。
然而,她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着一种对于世俗声名和地位的渴望,对于红楼的荣华富贵也有一定的向往。
她的人生观与现实社会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冲突,她在这个冲突中表现出了矛盾和痛苦的一面。
而薛宝钗则展现出了与林黛玉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
她是贾宝玉的亲姐妹,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她婉约美丽,文静贤淑,通情达理,非常懂得处事处理人际关系。
她为人谦逊,人缘好,深得贾母宠爱。
她对待生活有着平和的态度,不求富贵,只求安宁。
她对于感情和家庭有着执著的追求,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非常珍惜。
她为了家族和她所在的环境付出了很多,但却并不后悔或者抱怨。
她是一个明理和有智慧的女性,她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
总之,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
她们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性格特点,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和人生观。
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的异同及形象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的异同及形象对比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而其中的两位女主角宝钗和黛玉也是广为人知的角色。
这篇文档将探讨宝钗与黛玉在红楼梦中的异同,并进行形象对比分析。
1. 宝钗与黛玉的背景差异首先,宝钗和黛玉在背景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宝钗作为贾府的外戚女儿,出身高贵,家境富裕。
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情出众,礼貌得体。
相比之下,黛玉则是贾府中普通媳妇之女,在家族地位和经济条件上与宝钗存在差距。
2. 宝钗与黛玉对待感情的不同方式其次,宝钗和黛玉在处理感情方面有着不同的方式。
宝钗注重理智和稳定,在遇到感情问题时能够冷静思考并做出合理抉择。
她对待感情较为理智,不轻易陷入情感的漩涡中。
相对而言,黛玉则更加情绪化和多愁善感。
她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爱恨情仇表现得更加激烈。
3. 宝钗与黛玉的性格特点此外,宝钗和黛玉在性格上也有明显区别。
宝钗是一个聪明、睿智而机敏的女子,她善于社交,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一定的圆滑与机巧。
宝钗通常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情解决许多问题。
相反,黛玉则是一个内向、敏感且极具创造力的人物。
她天生具有文艺才华,对于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创造力。
4. 宝钗与黛玉对命运的不同态度最后,宝钗和黛玉在面对命运挫折时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宝钗往往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并且在逆境中做出正确选择。
她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主动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反,黛玉常常因为对于命运的无奈而陷入沉思与忧愁之中,经常表现出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
结论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宝钗和黛玉在背景、处理感情、性格特点以及对待命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但同时,她们也有共同之处:都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度内涵的角色,都承载了作者对于女性形象的理解和思考。
这种异同与对比关系为红楼梦增添了丰富性,并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各自特征

3、简述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差异。
薛宝钗深隐心机,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 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
她城府很深,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林黛玉冰雪聪明,表面看来,黛玉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她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
林黛玉多愁善感、自尊心极强她与礼法井井的贾府环境格格不入。
她傲世孤高,不是对随便什么人的浅薄低头的傲气,而是对浊世及其代表人物的傲骨、高傲、孤芳自重,决不低头!
薛宝钗比较有心计。
处事圆滑有才貌、有学问、有头脑,修养极高,功夫很深,处理人事的水平、技巧,超出常人。
一个丰满如太真,一个苗条如西子;一个端庄凝重,一个天真孤傲;一个雍容典雅,一个俏丽明洁;“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及其妙,莫能相下”。
(俞平伯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区别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竺军
摘要: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谁优?谁劣?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是一个让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里最出众的两位女性,曹雪芹赋予她们许多人所不及的敏捷才思。
论诗学,一个家学深厚,一个见识广博;论个性,一个率真执着,一个是缜密豁达;论相貌,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林黛玉与薛宝钗有着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不同的性格,与宝玉不同的渊源,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她们有着各自的优点又有着各自的缺憾。
真是难分高下。
关键词:传说才情性格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里最为光彩照人的两位女性,她们却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传统女性中完全不同的典型形象。
林黛玉代表的是唯美主义传统女性形象,而薛宝钗代表的是功利主义的传统女性形象,黛玉所代表的是才,宝钗所代表的是德。
然而林黛玉与薛宝钗同爱着一个人——贾宝玉。
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性格,导致了两个人最后都成了悲剧。
一、传说的差异
先说黛玉,从传说入手,从黛玉的象征之物入手。
宝玉的象征物是那块玉,他是真石头假宝玉,黛玉的象征物比宝玉要多,黛玉的基本象征物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于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所以黛玉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这就是她自幼多病的一个基本的原因;她的生命是来自于神瑛侍者,因此她对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的依赖性,这就是林黛玉一刻都离不开贾宝玉的原因,一旦失去了贾宝玉,那么她的生命之水就枯竭了,这样就造成了林黛玉的两个大缺点,一个就是她多疑、小性,爱生气,还有一个就是
她过于依赖贾宝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惟恐失去贾宝玉。
但是她毕竟是具有神性的,就是非常高贵的品格。
绛珠小草后来变成一个女孩,绛珠仙子。
她下凡和贾宝玉有所不同,神瑛侍者是不满天堂生活,他要下凡来享受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情感需求下来的,所以他有比较强烈的叛逆性。
这种叛逆性也传染给了绛珠仙草,绛珠仙子。
但是绛珠仙子下凡是因为她的恩人下凡了,她要报恩而跟随去了,因此林黛玉在叛逆性上,她的目的和程度跟贾宝玉是不一样的,就是它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再看宝钗,宝钗有一个金锁,有金玉良缘之说,宝钗也有其它象征物。
薛宝钗住在蘅芜苑,“步入门时,忽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这个石头很高,它不仅是一块大的很高的玲珑石,而且四面还有石头。
所以很明显这个石头很大,不是精英美玉,这是真石头,这么多石头,“竟把里面所有房屋皆悉遮住”,全都遮住了。
而潇湘馆里面用的是“遮映”,竹子把房子遮挡了去,但它是相映成趣,而这里“遮住”,就暗示了我们薛宝钗她常常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东西。
而且一株花木也无,没有一朵花木,只见许多异草,可这些草它不是石头上长出来的,而是在石头旁边,是攀缘在那些石块上的。
这些异草是象征着伺候薛宝钗的那些丫鬟们。
而薛宝钗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所以她在金钏之死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冷酷无情,在柳湘莲出走的那些问题上,也表现出冷漠。
那么你想一块是有生命的石头,一块是没有生命的石头,一块石头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另外一块石头对别人对自己都非常冷漠。
因此曹雪芹只能让她住在蘅芜苑,蘅芜苑就是恨无缘。
不可能有缘分,是走不到一起的。
二、才情的区别
宝钗和黛玉,把她们的诗比较一下,就发现这两人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宝钗用过四种体裁,黛玉用了八种体裁,比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歌行、词等等。
宝钗是4种9首,444个字,黛玉是8种,体裁比她多一倍,25首,比她多一倍半,256句,比她多三倍,1659个字,比她多三倍。
通过这个统计,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宝钗和黛玉写诗,都写得非常好。
但是宝钗只参加集体活动,没有自由活动。
黛玉有大量的,都是她个人的自由活动。
而且黛玉参加集体活动也是尽量大展其才。
宝钗没有歌行,而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葬花吟》写得多好,当然这都是曹雪芹写的。
黛玉她是把诗词作为抒发内心情感,宣泄苦闷的一种方法,所以她的诗词里面真是充满了血泪和她真挚的感情。
即使这种感情有时候可能比较狭隘,甚至可能有误读、误导,但是很真诚。
看她题手帕诗,她一下就写三首,写一首还不能把那个感情完全抒发出来,所以黛玉就要写歌行体,长篇,充分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她们两人的差别,归根结底是由于两个人的诗歌观念造成的,也就是说她们的区别在于价值观的不同。
薛宝钗是视诗词为小道,女子无才便是德。
黛玉不是这样,诗词已经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论才情,宝钗也堪与黛玉比肩。
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
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
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
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有远见卓识,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
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
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
连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
”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抒放着她的性灵。
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
这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
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
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二、性格的差异
宝钗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捍卫者“卫道士”,黛玉则是整个封建思想,封建社教的叛逆者,这是二者性格的根本区别。
黛玉虽出身名门,但早年父母双亡,投靠贾母,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使黛玉时时处处洁身自好,“自矜自重,小心戒备”。
黛玉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当贾母问她“可曾读书?”黛玉赶紧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那份小心翼翼不由自主可见一斑。
这样身无长物的处境又敏感自尊性格怕讨人嫌的矛盾使她见花流泪,见月伤情,常以泪洗面。
一个弱女孩独自在(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性格中如履薄冰。
难怪她落花飘零碾作尘而痴心葬花,悲吟出“而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于是她想“质本洁来还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喊出她孤傲不愿受辱的性格,说:“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
如此倔强,冰清玉洁,使她自怜、自叹并且言语爽利,往往一语中的,但又让她难逃“目无下圣,刻薄心眼”之名。
如此竟心素面,毫不顾及自己的利益的个性又怎会容于贾府那繁多人杂了百年旺族之家?
而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善于伪装真情实感,举动婉约,端庄贤淑,善于奉承迎合。
贾府多事,她便“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明哲保身,应付得贾府八面玲珑,人人交口称赞,哥哥从南方带回土产,连赵姨这样走时运的人也送上一份,难怪赵姨娘也夸她“真是大户的姑娘,又大方、又有模样,怎叫人不敬重”。
尤其用肥螃蟹替史湘云作东圆场,“小惠全大体”大大小小的奴才们全都得点好处连衣裳单薄的邢岫烟也感激万分,连多疑的林黛玉在她言色中都为之折服,可是,过份周到,反倒显出了她奸滑虚伪的一面,六妃从宫中送灯谜让大家猜,宝钗只是故意寻思,其实她早就猜着了。
”贾母为她过生日,她就专拣贾母喜爱的,贾母大悦。
她心思缜密、圆滑世故、城府颇深。
宝钗扑蝶,误入了小红与坠儿的私语空间,宝钗镇定自若,竟扮作与黛玉捉迷藏,若无其事地走了。
乍看是金蝉脱壳之计,事实上无意中把一切横祸推给了黛玉。
总结: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和宝钗身上,并没有偏向谁,都倾注了所有的爱心,她既没有把她们都写成完人,也没有过于夸大她们的缺点。
在她们身上,都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也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如果说能够把她们两人的优点相加,缺点都去掉,那么就成了完人了。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2】王昆仑红接梦人物论三联书店.1983年.
【3】郝亦民.因情生幻,借幻说法(人大复印资科)<红接梦>研究.1990年第三期
【4】薛省生捧心西子玉为魂红棱梦学刊。
1993年第3辑.【5】张晓楠殊途同归话钗黛(人大复印资料)<红楼梦>研究。
1991 年第l期.
【6】俞晓红.问渠哪得清如许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