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充满了浓厚的艺术色彩和诗意情感,成为了文学经典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1. 哀怨寂寞的情感
林黛玉的形象深深地打上了“哀怨寂寞”的烙印,她在一系列感情失落的事件中,表达了十分沉痛的情感。
在家境破败后,她的父母相继离世,使得她由富贵家庭陷入了悲惨的命运中。
在和贾宝玉的感情中,她同样经历了许多内心的波折,最终流离失所、病死在荒凉的草庵之中。
她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生难免遭遇挫折的伤痛,也一定程度上抒发了作者对人世奇冤的感叹。
2. 才情横溢的女子
林黛玉具有出众的才情和天赋,她写得一手好诗歌,还是《红楼梦》唯一一个会画画的女子。
她不仅具备多方面文艺才华,而且思辨独立、洞察深邃。
她的才情实为当时大家闺秀中的一股清流,也反映了现代人追求精彩人生的心态。
3. 现代女性意义
虽然林黛玉身在闺阁,但她的追求和表现实际上提前了许多现代女性的理念。
她在社会和家庭地位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照顾,但她却追求自己的价值和人格塑造。
她崇尚自由、平等和
正义,坚持自我,拒绝贾宝玉的过分照顾和爱护。
在《红楼梦》这个宏大的社会画卷中,她的形象成为了人性深层的反映,也为现代女性的崛起和解放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论文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本文聚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分析,力图从黛玉的“外貌、性格、爱情"三方面挖掘她自身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一、林黛玉的外貌.作者对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黛玉——一个美貌出众,清新脱俗的女子跃然纸上.二、林黛玉的性格。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有血有肉,文中的她纯真率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发脾气, 总之她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三、林黛玉的爱情。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黛玉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无奈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他们的婚姻。
本段通过两个方面分析宝黛二人爱情破灭的主要原因.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析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作者将他一生辛酸的血泪史,将他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感受,借作品中这一虚拟贾府的兴荣衰败折射出来。
在这样一个大观园里,上演着人间百态,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这样的初级红迷如痴如醉。
不管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只要你愿意去读,便可以享受到其中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在百花争艳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着妩媚丰美的薜宝钗,有直爽天真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才貌不亚于其姐的宝琴等等众多人物.曹雪芹笔下的女儿个个如花似玉,他毫不吝惜地赞扬她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休凉着她们的不足与过失,最终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一千古绝唱。
曹雪芹这位“造物主”,也只将“精华灵秀"钟情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这一角色。
黛玉,小说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也是他毕生难忘的恋人。
《红楼梦》中的文学才女林黛玉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的文学才女林黛玉形象分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她的形象丰满而复杂,展现了作者曹雪芹对于女性形象的独特刻画。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对林黛玉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林黛玉的外貌与特色林黛玉是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子,她有一双眼睛像水晶般明亮,皮肤白皙如玉,发丝黑亮如瀑布,身姿曼妙。
她的外貌特征非常典雅,给人一种文雅高贵的感觉。
然而,她的美丽也掩盖不住她内心的痛苦和哀愁。
林黛玉的性格与个性林黛玉是一个极富感情的女子,她非常敏感,善于触动她心中的琴弦。
她喜欢接触自然,热爱诗词歌赋,对文学有着极高的造诣。
她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也因为太过于敏感,常常陷入情绪的波动中。
她有时候坚毅果敢,有时却脆弱敏感,这使她成为一个复杂而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
林黛玉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林黛玉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她是贾府的宝贝儿女,因此从小就受到宠爱。
然而,她的家庭并不幸福,她的母亲早逝,父亲却对她无比冷漠。
由于这种家庭环境,林黛玉的性格渐渐变得孤独和消极。
她没有得到真正的家庭关爱,这使她对世间的痛苦和不公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有着一段深厚的感情。
他们从小长大,是表亲兼玩伴。
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深深的情感依赖,他们之间有着无法言明的默契和情感交流。
然而,由于众多的外界因素,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得到真正的结合。
这一段无法实现的爱情成为整个故事中最令人惋惜的一部分,也使林黛玉的形象更加复杂和迷人。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在整个故事中,林黛玉的命运可谓是悲剧。
她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与贾宝玉的结合最终无望。
她曾经是贾府的宠爱,却在贾府衰落之后被迫离开,生活在一些非常艰苦的环境中。
她承受了失去亲人、被人嫉妒和背叛的痛苦,最终在病痛中逝去。
她的悲剧命运使她成为整个小说中最受人同情和瞩目的角色之一。
林黛玉的艺术才华与情感表达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子,她擅长吟诗作对,喜欢写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解读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名著,其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
她独特的性格和生活经历,让读者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她所代表的意义和人物角色。
本文将对林黛玉的形象作一详细的解读。
一、黛玉的故事黛玉本来是一个被宠爱的少女,出身豪门且生活安定。
然而,她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被迫家庭艰难,变得孤苦无依。
她是一个敏感的人,情感压力很大,常常感到忧郁和孤独。
在曹雪芹的笔下,她是一个高傲、多愁善感的人。
她对情感的需求很高,同时又因为内心的自由和真实,极难与人建立深层关系。
她经常感到无从发泄、愤怒和落寞的情绪。
二、黛玉的性格黛玉是一个善良、敏感的人。
她对于感受的深度和细腻程度常常让人感到惊艳。
作为一个豪门少女,她熟知礼仪,但是她不想摆出假面具。
她对现实不满,认为世俗的规则和生活方式只会让人变得更加虚假和自私。
因此,她尝试过逃离现实,寻求自己的真实,但并没有得到能够令自己满足的结果。
她的敏感同时也让她变得脆弱和沉迷于自己幻想的世界。
三、黛玉的人物意义林黛玉的形象代表了一个矛盾的人物类型。
她既带着孩子式的纯真,同时也蕴藏着成人后的忧愁和苦痛。
她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却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约束。
她的性格与女性的传统角色不相符合,她的形象带有突破和革新的意义。
黛玉所遭遇的痛苦和沉重,代表了在封建礼教下女性的生活处境。
然而,黛玉又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出路,代表了女性解放和自我探索的努力。
四、结论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她的形象凸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矛盾和困境,同时也表达了对自我、对理解现实的不懈探索。
她的形象依然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意义,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艺术。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和诗词鉴赏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和诗词鉴赏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林黛玉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角色。
她的形象复杂多变,以其独特的美貌、聪明才智和敏感性情深深吸引着读者。
本文将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她的诗词鉴赏。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美貌和聪明才智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性人物。
她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白皙的皮肤,玫瑰般的红唇,美丽动人的容貌。
她与众不同的外貌使她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除了外貌,林黛玉还拥有卓越的聪明才智。
她具备深思熟虑、敏锐而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敏感和独到的眼光。
她在书法和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对于文学的理解和创造具有极高的天赋。
她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她的言谈举止中,还反映在她的诗词作品中。
敏感性情和情感世界林黛玉的敏感性情是她人物形象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她对事物的敏感和感受力很高,经常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的情绪。
她在珍视亲情和友情的同时,也有着深深的爱情憧憬。
然而,由于她的敏感和情感世界的丰富,她常常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和纷争的困扰。
林黛玉的情感世界也反映在她的诗词作品中。
她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她的诗作多以自然、季节和情感为主题,流露出她内心的忧愁、美丽和思索。
她的诗词作品既富有才华,又带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不拘小节和反叛精神与传统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不同,林黛玉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
她不喜欢被局限在传统女性的规范中,常常表现出不拘小节和反叛的一面。
她追求真理和真实的自我,对于社会和家庭制度中的不公和虚伪持有批判的态度。
林黛玉的反叛精神也体现在她的诗词作品中。
她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她对社会和现实的矛盾情感,表达了她对社会伦理和境遇的思索和呼吁。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和批判。
林黛玉的诗词鉴赏林黛玉的《葬花吟》《葬花吟》是林黛玉最著名的诗作之一,也是《红楼梦》中最为人熟知的诗句之一。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小说中最为著名的女主角之一。
林黛玉的形象是一个极具人性化的女性形象,她的性格、命运、悲剧经历等方面都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首先,林黛玉的形象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
她既是一个热情、坦诚、刚直的女孩,又是一个敏感、软弱、悲观的女子。
她的性格有着两面性,她可以做出勇敢、果断的决定,也可以变得消沉、自卑、懦弱。
例如在迎春测试孝时,她不想胡乱应付,但又不忍辜负姑母的期望,最终造成了自我挣扎。
在遭受贾母责备后,林黛玉不但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和怨恨,反而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哭泣,表现出了自卑与软弱。
林黛玉的这种性格矛盾,使她成为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人物形象。
其次,林黛玉的命运也是她形象的关键所在。
林黛玉生于贵族之家,但她的命运却注定是悲惨的。
她身体羸弱,情感敏感,被逼嫁给快活林之主,最终病死在荒山野岭。
林黛玉的悲惨命运意味着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即使是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女性,也深受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束缚与限制,被迫处于弱势地位。
林黛玉与偏见、现实、虚伪、名利、兴衰、权力等各种力量的激烈冲突,导致她最终无可逆转地走向悲剧的深渊。
最后,林黛玉也是一个反映了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人物。
她是一个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她拥有治家的才能和家庭美德,更具有纯美的灵性和细腻感性,却还是贫弱而无力。
林黛玉具有女子柔弱与韧性的特点,表现了儒家思想中要求女性含蓄、温良、贤淑、节明、忠厚、淑静、质朴的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不仅充满矛盾和复杂性,也具有较强的反映了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和思想流派的特点。
她的命运注定了她的悲剧色彩,但她的形象也正因其极具人性化的特点和中文化传统的特点而得以深植人心。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解读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解读林黛玉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作品中最为复杂深刻的形象之一。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出生在贾府,从小与贾宝玉相互依恋,他们的感情被描写得十分纠缠复杂。
林黛玉以其聪明才智、独立坚强以及对命运抗争的精神而备受读者喜爱。
1. 外貌与特点林黛玉被描述为一个美丽、明眸皓齿,头发如乌云般漆黑而富有光泽的女子。
她身穿素雅简约的服装,因此显得清新脱俗。
除了外貌上的美丽特点外,林黛玉还具备着敏感和聪慧等内在特点。
2. 聪明才智尽管林黛玉并非男子身份,但她却拥有超越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女性角色的异常聪明才智。
她不仅对文学艺术等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还对人心和社会事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她能够以独特的角度看待世界,并表达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她在作品中承担着创作与审美的角色。
因此,她不仅具备智慧与领悟能力,还有一定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她对于诗词歌赋的创作和欣赏可以感受到她对于文学艺术极高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3. 独立坚强尽管林黛玉身处富贵之家,但她并没有被贾府的环境所束缚。
相反,她保持了自己独立坚强的性格。
无论是面对命运的挑战还是感情上的困扰,林黛玉都展现出了坚毅不屈的品质。
即使受到打击或遭受背叛,她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寻找自我成长与超越。
4. 对命运抗争林黛玉的一生充满着命运的折磨与起伏。
她早年失去了母亲,后来也逐渐看清了贾府内部污浊与虚伪的一面。
这些经历让她对于现实世界有着深刻而痛苦的认识。
然而,林黛玉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尽管人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她不屈服于命运。
她以自己纯真善良、敏感聪慧和高尚情操赢得了读者们的共鸣与尊重。
5. 反传统观念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时代先进思想的女性形象。
她拒绝被束缚于传统婚姻观念下,并保持了对自由爱情追求的态度。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
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
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
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
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
“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有着倔强因素,但也并不是说道她就一味地与封建制度阶级抗争。
在宝玉的倔强思想与封建制度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加剧的时候----宝玉挨时,黛玉却在宝玉被踢后力劝她:“你从此可以都改为了辞!”(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力劝宝玉时所凭借的就是怎样的一种见解呢?除了,她偶而说道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见了,宝钗就对她并作了长篇封建制度论教的嘲弄。
黛玉对此不但没不满,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去)从此显得眼宝钗非常亲密无间。
那么这里黛玉又就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去对等候宝钗的劝说呢?似乎,在黛玉性格中,封建制度传统观念就是与倔强因素共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黛玉牵动人的衷肠,她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动人之处主要源于她的悲剧美。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二百多年来,无数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命运对她太残酷和不公平。
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曹先生塑造的这一“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她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才华横溢的诗人
纵观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纖”。
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
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
其实她是为诗而生,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
林黛玉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她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
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
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
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还泪。
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
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
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
“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
还泪就是还情。
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
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那样以年龄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
四,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
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
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
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
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多愁善感的“病人”
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黛玉的病是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也是她性格的一个方面,病病怏怏,心思细腻,这进一步的培养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一草一木皆成为了她愁感的对像,一首“葬花吟”更是将她的这种性格推到了极致。
因为自卑,因为敏感,她经常经泪洗面,咏诗遣愁,更是共孤寂的心境的宣泄,她不安于这种命运,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
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招惹了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她害上了无法解除的思想的忧郁症。
所有的世间万物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和忧愁的原料。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她对贾宝玉的爱情及对薛宝钗的嫉妒。
四、坦率纯真的“酸人”
说林黛玉“酸人”,这里专指的是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的个性,其体现在作品中俯拾皆是。
但她的“酸气”大多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谈到金玉良缘等危机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的触景伤情,借题发挥。
然而直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敞开了他那天真无邪的心扉。
在她眼里容不得微尘,也不记的微嫌。
黛玉是性灵派,任情任性不加掩饰,爱也罢,厌也罢,一切都摆在那里任人评说。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立体的,较为真实的人物形象。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物,林黛玉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主观的说这种性格的好与坏。
只能客观的评价人物特点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与研究价值。
五、为爱生死的“痴人”
这小小的绛珠仙草便用一世的情、一世的轮回、一生的生死、一世的眼泪来偿还一段爱情,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恋。
宝玉送她“颦颦”二字,确切的说应该是“痴人”。
为报恩,她来到贾府,与宝玉同吃同住,一起成长,三生石上的姻缘,木石前盟的际会,让他们之间多出来的是一到无形的知遇、知音之情。
她为情生、为情死,宝玉即是她今生唯一,天下男人她都不在心头眼中。
宝玉的洞房花烛之夜,便是她泪尽而亡之时。
这是曹雪芹给予她的使命,也是她经人世一遭的唯一。
黛玉对宝玉的一片痴情,对爱情至死不渝,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有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
“情痴”带给人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伤痛”,且几乎无药可医,这也就为她的爱情悲剧奠定了基础。
六、身陷红尘的“儒人”
细细品味《红楼梦》就会发现黛玉的行为、爱好、语言等等都与儒家的思想脱不了关系。
当别人问她读什么书时,她说自己读的是一些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的代表作品,儒家思想早已渗透进她的日常生活中去。
虽然宝玉是她爱的人,但对于禅性极高的宝玉,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也使得她照样把宝玉的这一行为解释为“疯人”。
因为儒学与禅学不相融合,所以她对此持有一种怀疑和轻视的感觉。
这就充分的说明林黛玉是一个身陷红尘的“儒人”思想。
她没有参禅人那样崇高的思想,但她身上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却着实让人折服。
林黛玉没有禅意,她用儒学阐释了她性格的可爱之处,的确难能可贵。
通过整部《红楼梦》来看林黛玉,她身上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才人、泪人、病人、酸人、儒人等等。
无论是哪一种人,都充分的验证的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研究价值在“红学”研究史上是不容置疑的。
这个身处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叛逆女性,是不被当时社会所认可的,所以她的一生只能以悲剧来结束。
纵观她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生活的她,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
著追求高品质爱情,有异于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是大观园里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
她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前卫的、进步的民主思想,而这种进步在当时社会却被认为是叛逆的,是被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著追求才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
这个悲剧形象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思想和叛逆性格,不屈服于强权的顽强精神,会随着这个典型艺术形象而始终存在着,并且对《红楼梦》的读者产生一种激励、启迪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所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