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论文

【内容提要】林黛玉是美的化身,她在贾宝玉眼中美如神仙似的,但要知道她的美是捧西仙子的病态美。
她尖酸刻薄,同时又坦率纯真。
她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爱宝玉,一生只为爱、为还泪而来。
林黛玉虽寄人篱下,但孤高气傲,敢爱敢恨,从不掩饰自己对宝玉的一片痴情;同时黛玉还有着非凡的才情,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尤在诗词方面,更为超群,一首《葬华吟》,真可谓生命铸成的绝唱。
尽管黛玉最终泪尽而去,但她与宝玉纯美的爱情,却是永恒的、不朽的篇章。
本文将从外貌、个性、才华、爱情等四个方面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学校意见: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内容提要】:林黛玉是美的化身,她在贾宝玉眼中美如神仙似的,但要知道她的美是捧西仙子的病态美。
她尖酸刻薄,同时又坦率纯真。
她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爱宝玉,一生只为爱、为还泪而来。
林黛玉虽寄人篱下,但孤高气傲,敢爱敢恨,从不掩饰自己对宝玉的一片痴情;同时黛玉还有着非凡的才情,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尤在诗词方面,更为超群,一首《葬华吟》,真可谓生命铸成的绝唱。
尽管黛玉最终泪尽而去,但她与宝玉纯美的爱情,却是永恒的、不朽的篇章。
本文将从外貌、个性、才华、爱情等四个方面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病态美,个性,才华,爱情前言《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
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捧心西子病态美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
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
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研究方向《红楼梦》学生姓名薛莲学号 201001020546指导教师姓名韦宏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3年6月20日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子形象,而身为女主角的黛玉却似乎是一个另类:“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鹤立鸡群,她鄙视功名利禄,自洁清高;不爱女红,却偏偏对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作赋痴迷。
因此她才“此生幽怨同谁诉,莫怨东风当自嗟”;她与宝玉虽情投意合两小无猜成了知己,然“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自由恋爱遭到扼杀,他们也很“自然”的成了那个封建体制的叛逆。
因此,她最终只落得“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的悲惨结局,成了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林黛玉的个性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对当今女性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自尊;敏感;聪慧;娇弱;娴静;叛逆Cao Xueqin’s novel "a dream o f Red Mansions" created a series of true to life likeness the image of a woman,and as the heroine Lin seems to be an offbeat: ”awakened mind one more than than dry, diseases such as West wins three points” she stand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others, she lo oked down high official positions and riches,self-cleaning aloof;don’t love needlework, but poetry on the non — daughter part of Fu's obsession。
林黛玉人物形象800字

林黛玉人物形象800字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她的形象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经典。
她以独特的性格、丰富的情感和卓越的才情,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与抗争精神。
林黛玉的外貌娇小玲珑,面若桃花,眼含秋水,眉如新月,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她的美貌不仅在于容貌,更在于那份与众不同的气质和神韵。
她的言行举止中透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和优雅,使人难以忘怀。
在性格方面,林黛玉独具一格。
她敏感多疑,聪明伶俐,却又孤傲清高。
她对待感情执着而深沉,对待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渴望得到真挚的爱情和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又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命运的无奈而倍感痛苦。
林黛玉的才情也是她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精通诗词歌赋,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她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向往。
她的才情不仅为她在贾府赢得了众人的赞赏和尊敬,更为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林黛玉的命运却是如此的悲惨。
她身世凄凉,自幼失去双亲,寄人篱下。
在贾府中,她虽然得到了宝玉的爱情,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心爱的人共度一生。
她的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最终以泪洗面,黯然离世。
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她的一生充满了抗争和挣扎,她用自己的才情和坚韧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
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哀,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自由和平等。
总的来说,林黛玉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形象。
她的美貌、才华和独特的性格使她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她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和抗争精神,更让我们对人性、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林黛玉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2篇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2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形象非常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从外表和内心两个方面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一、外表形象林黛玉的“颀长削薄,面如凝脂,眉目如画,丹唇翠袖”的形象为她增添了不少美感。
她的身材高挑修长,脸蛋儿小巧玲珑,面孔上雕刻着卓越的美丽与灵气,是人们感官上的美的享受,也是她的姿态和思想情感的延展。
而她的衣着也是表现出了极度的细致和高雅,她最喜爱的翠色衣服更是让她的形象更显得婉约和秀美。
二、内心形象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一直是读者们所津津乐道的,她是一个富有情感和细腻的女儿家,也是一个具有矛盾心理并经常陷入悲痛的女子。
她心里最在意的是人世间真正的情感,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她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掩盖并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她非常敏感,对于世间的种种不合常理之事,她都能够做出深刻的解读和理解。
但是,她同时也不断受到来自家庭、宗亲和外部世俗的束缚。
她的寂寞和孤独成为了她生活的主题,而最终,她也难以抵抗生活的压力而自愿离开人世。
综上所述,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形象,她的形象展示了一位女性的美感和内心世界,而她的命运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反思了生活的意义和人世间的种种束缚与考验。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个极具戏剧性的人物,她的出现不仅为小说增加了悲剧性的味道,也带给了读者们深度的思考和感动。
下面从五个方面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一、豁达纯真林黛玉是个性格开朗、不苟言笑、富有正义感和热爱生活的人。
她总是抱着对于世界的渴望,带着敏感而豁达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不矫揉造作,不做作拘谨,是一个真实而又纯真的人。
这是她的性格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二、感性多情林黛玉是一个感性的人,在她的心里感情是最高尚的事,而感情又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
她对于自己的最好之友宝玉不仅只以友谊相待,而是把感情升华到了爱情的层次。
这种感性的多情不只是让她付出了太多,更是让她的内心深受摧残。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在《红楼梦》这部宏伟的巨著中,林黛玉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闪耀在文学的天空。
她的形象深入人心,充满了复杂而迷人的魅力。
林黛玉身世飘零,自幼父母双亡,无奈寄居于外祖母贾母的贾府。
这种无依无靠的身世背景,使得她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一种孤独和无助感。
她深知自己在贾府中的处境微妙,虽有贾母的疼爱,但终究是外姓之人,难以真正融入这个大家族的核心。
这种身世的不幸,塑造了她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
林黛玉的才情在书中可谓是出类拔萃。
她精通诗词歌赋,文笔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细腻。
她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如《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通过对落花的悲悯,抒发了自己对生命无常和美好易逝的感慨。
她在诗社中的表现也总是令人瞩目,展现出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然而,林黛玉的敏感和多愁善感也常常使她陷入痛苦和纠结之中。
她对于周围人的言行举止格外在意,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黯然神伤。
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一个才送到她这里,她便觉得是别人不重视她。
这种敏感并非是她的矫情,而是她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表现。
她害怕被人轻视和冷落,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尊严和情感。
在爱情方面,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真挚而深沉。
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对封建礼教和世俗的功名利禄不屑一顾。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他们的爱情注定充满了曲折和磨难。
林黛玉在爱情中表现出了坚定和执着,她不为世俗的压力所动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
但她又常常因为宝玉的一些言行而心生猜疑和忧虑,这也是她敏感性格的体现。
她渴望得到宝玉明确的表白和承诺,却又碍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林黛玉的性格中还有着一种叛逆精神。
她反对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她不屑于像其他女子那样恪守封建妇德,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她不迎合世俗的眼光,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这种叛逆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红楼梦关于林黛玉的论文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金双双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
本文聚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分析,力图从黛玉的“外貌、性格、爱情”三方面挖掘她自身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一、林黛玉的外貌。
作者对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黛玉——一个美貌出众,清新脱俗的女子跃然纸上。
二、林黛玉的性格。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有血有肉,文中的她纯真率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发脾气,总之她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三、林黛玉的爱情。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黛玉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无奈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他们的婚姻。
本段通过两个方面分析宝黛二人爱情破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析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作者将他一生辛酸的血泪史,将他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感受,借作品中这一虚拟贾府的兴荣衰败折射出来。
在这样一个大观园里,上演着人间百态,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像是发生在红楼梦关于林黛玉的论文我们身边,让我这样的初级红迷如痴如醉。
不管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只要你愿意去读,便可以享受到其中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
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在百花争艳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着妩媚丰美的薜宝钗,有直爽天真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才貌不亚于其姐的宝琴等等众多人物。
曹雪芹笔下的女儿个个如花似玉,他毫不吝惜地赞扬她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休凉着她们的不足与过失,最终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一千古绝唱。
曹雪芹这位“造物主”,也只将“精华灵秀”钟情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这一角色。
浅析《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之外,还在于其中对于每个角色的刻画。
其中,林黛玉在小说中又是一个中心角色。
她骄傲,她忧郁,她幽默。
她的这一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是中国古典女性的典范。
基于此,本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黛玉;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引言:《红楼梦》中林黛玉给读者的初步印象较为深刻,这个人物受人欣赏的地方就是她对爱情的执着与隐晦的才情。
看得越多,就会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就越深。
她聪慧而又敏锐,思想单纯,勇于面对自己对宝玉的感情。
但也有些时候,她的言辞有些尖刻,不能设身处地地替别人考虑问题,也有些过分情绪化,不能真正地与这个世界接触。
林黛玉是小说中描写得最多、刻画得最好的一个重要角色。
一、林黛玉外在形象贾府的女子,个个都是美人胚子,却也是各有特色,若说宝钗美中多了几分妖娆,黛玉却是风姿绰约。
林黛玉进入荣国府后,曾有一篇关于她的侧面描述。
先是在人群中称赞她:黛玉年貌虽然小,但其气度和言语都很好,身材和脸蛋虽然娇柔,但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气质。
后来王熙凤拿她跟“老祖宗”作对比,觉得她不仅容貌俊美,气质也与整个家族都崇拜的“老祖宗”相似。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作者的描述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人物容貌的描述首先是从双眼与双眉入手,黛玉的双眉如西施,清丽中带着几分柔弱,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相对于她的温柔,对比宝钗的雍容,更容易引起作者对她的关怀,从宝玉给她的取字“颦颦”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对她“病西施”神情的关注[1]。
二、林黛玉性格特征分析(一)性格表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其个性特点可以概括为:骄纵,刻薄,叛逆,执着,悲观,多愁善感,还有文学才华。
她之所以被娇生惯养,是由于她的母亲是贾家的千金,所以她受到母亲的影响养成了她的大小姐脾气。
林黛玉人物形象800字

林黛玉人物形象800字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一,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曹雪芹笔下一位令人惋惜,遗憾的女主。
论外貌,在红楼梦第三回中这样描述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由此可见林黛玉的身体是瘦弱娇小,让人一看就心生怜惜的,并且十分脱俗,从书中宝玉多次夸赞来看,黛玉的美更胜在灵气逼人。
论性情,黛玉心思细腻,多忧思,同时因为喜爱诗书,有咏絮之才,周身有一股诗人的特质。
在大观园中,众人对林黛玉的印象大多是多愁善感和伶牙俐齿,也不如宝钗一样容易让人亲近,她更孤傲,但是心地善良,以诚心待人。
但正因为如此,也间接导致了她悲剧的结局。
在那一个大家族中,她总是很自卑,自谓是“寄人篱下”,从不敢麻烦贾府半点。
父亲是巡盐御史的她,从如今来看,怎么着也是一个“富婆”,可是在烈火烹油的贾府,连一份燕窝也不敢多要。
与薛宝钗对比起来,林黛玉算作是贾府的内家人,薛宝钗只能算为贾府的客,可既作为内家人,全贾府上下也只有贾母一人与她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薛宝钗却还有薛姨妈疼,在第五十回中林黛玉还被薛宝钗在薛姨妈怀抱中撒娇气哭。
从这么看来,父母双亡的她,纵使有金银万两,产生寄人篱下之感也是必然。
林黛玉平时虽然伶牙俐齿,喜欢当面戳别人短,但其实却很少用言语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们只能从她的诗中读出她诉说的她被囚禁的心灵。
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轻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这首诗名叫做《葬花词》,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黛玉内心的忧愁与悲伤,也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出她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更可以透过这首诗看出,她的脸上总是布满愁容。
《红楼梦》中最后的情节中,林黛玉因听闻宝玉娶的是宝钗,加上天生体弱多病,伤心过度、思念成疾,烧掉手帕,断了自己最后的念想,泪尽而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相沟通班学生毕业论文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教育准考证号码指导老师学生姓名:论文题目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内容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
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性格,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寄人篱下的黛玉有着常人一样的自卑感,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用强烈的自尊心掩饰住自卑感。
即使是自卑的黛玉也有可爱之处,在严格的封建时代,她敢追求真爱,对抗着封建礼教,是个可敬可爱的人物。
Cao Xueqin'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gently, calmly exquisite style, shaping the image of a flesh-and-blood character who, especially on Lin Daiyu's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all permeated with a great deal of effort of Cao Xueqin. Lin Daiyu born sickly and Moody character, in her poetry performance thoroughly. Fend off the Daiyu as ordinary human beings with an inferiority complex, she is unable to resolve for themselves as outsiders, overcautious, afraid to stir up trouble, but the little woma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elf cover an inferiority complex. Even the inferiority of her loveliness, strict feudal era, she dared to seek true love against the feudal ethics, is an adorable figure.关键字: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自尊,真爱目录一、林黛玉是一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
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而且这个特点是明显的。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很明显,黛玉的体弱多病一下子就被“众人”看出。
当“众人”问道“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1]黛玉回答“我自来是如此,从不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出家,我父母因不从他。
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出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1]从黛玉的回答可以看出,她体弱多病是先天的。
黛玉的体弱多病从《红楼梦》中多处可以看出。
在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时,彻夜狂欢,林黛玉也参与其中,于是就有了黛玉对宝玉说的话:“你且出去逛逛。
我前儿闹了一夜,今儿还没有歇过来,浑身酸疼。
”[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黛玉经不起“彻夜狂欢”,休息了好几天,也不能恢复精神。
所以黛玉是体弱多病的。
黛玉的多愁善感从他的诗词中最能体现。
在第二十八回,曹雪芹写道:“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这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3]黛玉随口念的句子让宝玉“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3]这些句子便是她的《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黛玉写出了暮春时节,风吹落花飞满天的情景。
对于这漫天落花,无人怜惜,任凭它挂到游丝上或沾在绣帘间,处境好不凄惨。
现出黛玉对死亡的焦虑,对人生幻灭的感慨。
[13]“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在发,明年闺中知有谁?黛玉由于对未来的迷惘,预感到自己悲剧的命运,一再想到自己的红颜薄命。
”表现出黛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之情。
[13]“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黛玉由花备受风雨摧残想到自己无助的爱情,想到大观园女儿的遭遇和险恶处境,想到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花落了明年还能再开,自己则“一朝漂泊难寻觅”了。
表现出黛玉的多愁善感。
[13]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未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共十四句。
正面描述黛玉自己的满腹愁绪和悲愤。
她在哭落花,也是在哭自己,直哭得无花的空枝上现出了血痕。
直到日落黄昏,不得不荷锄归去,独守青灯,举目无亲,冷雨敲窗,倍感伤神。
还把庭外的风雨声说成花魂与鸟魂发出的悲歌。
[13]“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膝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黛玉希望自己有双翅膀,可以和落花一起飞到天地尽头的花丘。
可是又怕天尽头找不到合适的花丘,表现出黛玉对自己死后无处安葬的悲伤。
[13]“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共八句。
今日“侬”葬花,他年葬“侬”知是谁悼花自悼,葬花葬人,花落人亡,一片血泪![13]在这里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黛玉的多愁善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有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也表现出黛玉的多愁善感。
在《秋窗风雨夕》中,“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黛玉描述了草木凋落的秋天,满目悲凉惨淡;秋天的夜晚,夜长似岁,令人难以忍受。
[14]只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才描述的出如此凄凉的秋夜。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共八句。
黛玉被无情的秋风秋雨吵醒,无法入睡,点亮蜡烛,由蜡烛的“泪”想到家乡,引起黛玉的离愁别绪和无限的乡思。
[14]在《桃花行》中,“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共十句。
描述了帘外的桃花与帘内的佳人,只一帘相隔。
帘外的桃花在东风里盛开,帘内的佳人独自发愁,无心梳妆,比帘外的桃花还要瘦损。
[15]“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外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树树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共十四句。
具体描述了帘内外的“消息”。
桃花开满庭院,庭院中的春色更令人伤情。
满院青苔,寂静无人,房门虚掩。
夕阳西下,凭依栏轩,在东风里暗自哭泣。
[15]“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共十句。
由胭脂想到桃花与血泪,想到花谢人亡春尽。
[15]黛玉联想到的都是悲凉的物体,由此也可以看出黛玉的多愁善感。
二、林黛玉是一个以自尊掩饰自卑的女子。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是自卑的。
在未进贾府之前,她就打定主意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4]就怕被他人耻笑。
对黛玉来说,自尊和自卑其实就是一对孪生兄妹。
她在表现自尊的同时,也在掩饰着自卑。
在第七回“送宫花”一景中,就很能体现。
周瑞家的送宫花,送到黛玉手中时,她不是像其他姑娘一样高兴的接受,而是说“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了”[5]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5]黛玉却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5]黛玉觉得自己只能拿别人挑剩下的宫花,是被看不起,自卑感深深的被触动;不由的不顾场合,不顾利益关系,就当场对周瑞家的说出那样的话,以自尊掩饰自己的自卑感。
还有第二十二回,“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
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
”[6]薛宝钗过生日,大家都在看戏,史湘云突然说有个戏子像林黛玉。
这自然会使黛玉自卑,因为古代的戏子地位低下,黛玉却在公众场合被比成戏子,当然会产生自卑感。
“宝玉没趣,只得又来寻黛玉。
刚到门槛前,黛玉便推出来,将门关上。
宝玉又不解其意,问道:‘好好的就恼了,终是什么原故起的’林黛玉冷笑道‘问的倒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原故。
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6]“这一节还怒得。
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
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
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
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6]黛玉没有当场掩饰自尊,而是对宝玉表现出来。
为什么黛玉对别人掩饰,不对宝玉掩饰呢?因为伤害黛玉的是别人,是别人让她感到自卑,对别人掩饰,就可以减轻自己的自卑感,更好的保护自己;而对宝玉不加掩饰,其实也是应该的,宝玉并没有让她自卑,宝玉可以理解她,即使对宝玉展示自己的自卑,也不会很受伤,反而可以诉说自己的痛楚。
三、林黛玉是一个追求真爱的女子。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
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