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林黛玉

《红楼梦》林黛玉林黛玉,曹雪芹笔下的忧伤女子,也许是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也许是今生的无奈,注定了她泪眼涟涟;也许是命中的安排,注定了“玉带林中挂”。
林黛玉,她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众女子中绝对痴情的女子。
她用整个的生命去追求真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她最终却在镜花水月的爱情幻想里,含恨而去。
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她迷离、梦幻、病态、柔弱、高雅、忧郁,用全部的生命演绎着人生的悲剧。
一、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凄婉哀愁。
林黛玉正是绛珠草的化身,而贾宝玉正是那赤瑕宫神瑛侍者。
为报答灌溉之情,黛玉要将她一生的眼泪还他!若是今生不见他也罢,黛玉好歹能平平淡淡、安安康康地走过一生。
偏偏地,命运的安排,还是将他们遇见了。
自遇见了他,黛玉的泪水就未曾断过,直到香消玉损,直到泪干命尽。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是逃不脱愁海的。
而今生命运的坎坷,又注定了黛玉一辈子的孤独无助。
林黛玉,本是出生于豪门。
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然而,遗憾的是“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幼时的黛玉,是幸福而快乐的,聪慧的她是父母心头的宝贝。
然而,这样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
在黛玉还没有来得及真切地体验幸福的天伦之乐时,母亲便撒手人寰,留下丈夫和幼小的女儿——黛玉。
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失去了母亲,就是失去了温暖的依靠。
而对于体弱多病的黛玉来说,她更是多么需要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啊!可是,无奈的,这是命运的安排,谁也无法左右!年近四十,内心凄凉的林如海,不得不作出决定:让黛玉投奔外祖母去。
二、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林黛玉,出生豪门,可自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
林黛玉:独立女性,情感丰富,命运悲惨

林黛玉:独立女性,情感丰富,命运悲惨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极具特色的人物,她的性格、情感和命运都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以下是对林黛玉的点评:1.林黛玉,一位出自红楼梦的经典人物,性格独特,魅力无穷。
她拥有敏感、多情、独立、反叛等多元化特质,使得她的形象深入人心。
林黛玉的个性强烈,独立思想熠熠生辉,她不愿随波逐流,对传统礼教和封建束缚有着怀疑和反叛的态度。
这种独特的性格使她在封建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不屈不挠的精神。
⏹林黛玉的才华横溢,才情出众,她的敏感也使得她对世间的痛苦和不公感到敏锐,常常因此陷入深深的忧郁和自怜之中。
她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散文都充满了情感和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深思考。
⏹在林黛玉的性格中,我们看到了敏感、多情、独立和反叛等多重特点的完美结合。
她既拥有传统女子的温婉和感性,又有着男子般的坚韧和独立。
她的才华和敏感也使她在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不可替代的经典形象。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的才华让我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敬意。
她的故事也让我们反思自身,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独立和反叛的精神,同时又能温文尔雅,充满爱心。
林黛玉的形象和性格,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人生启示。
1.林黛玉是一位情感丰富而真挚的女子,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纠葛是《红楼梦》的一大看点。
林黛玉对宝玉的爱意溢于言表,但同时也充满了悲欢离合。
她对家族和社会的无奈和矛盾情感,让她在感情上备受困扰和痛苦。
她既渴望美好的爱情,又深知现实的残酷。
林黛玉的敏感和多疑也让她的情感世界更加复杂而深刻。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真挚爱情和悲惨命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情感的复杂性和人生的苦涩。
2.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和深邃,她的情感世界也是《红楼梦》中的一大看点。
她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情的女子,她的才华和智慧让她在红楼中的地位更加崇高。
然而,她的情感世界却充满了悲欢离合,她的敏感和多疑让她在感情上备受困扰和痛苦。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是林黛玉。
林黛玉作为贾府四大女角之一,其个性鲜明,才情出众,但遭遇了早逝的命运。
本文将探究林黛玉的早逝命运并思考其影响。
林黛玉是贾府中的贵族女子,兼具美貌和高尚的品质。
她聪慧敏锐,情感细腻,文学才华出众。
然而,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林黛玉的命运却异常坎坷。
她生来命苦,被贾母端详过后即被视为倒霉星宿,被命名为黛玉,象征着命中不幸。
林黛玉误解自己命中注定的悲剧命运,她对自己的遭遇心生愤怒与抗争。
林黛玉与贾宝玉一起成长,两人相依为命,情感纠葛复杂。
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意,但与他们相爱相杀的是封建礼教与家族利益的束缚。
林黛玉才情高绝,敏感多情,但却无法与贾宝玉共度美好时光。
她逐渐发现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渐渐式微,贾府的世俗利益和宗法制度成为了她与贾宝玉相守的障碍。
林黛玉的身体状况也日益恶化,心灵与肉体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她病弱而多病,身体的虚弱与命运的无情悲剧相互呼应。
小说中,林黛玉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她情绪的波动以及行为的表现。
她的痛苦常常体现在诗词之中,表现了她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贾府现实的厌倦。
她的早逝命运不仅仅是身体的逐渐衰弱,更是心灵的压抑与折磨。
林黛玉在小说中的早逝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悲恸与思考。
她是一个纯粹而脆弱的灵魂,她对命运的嘲讽和对封建礼教的蔑视既是她独立人格的展示,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
她的离世是对封建道德伦理的反抗,是对女性命运的哀悼。
林黛玉早逝的命运给现实社会带来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性别不平等的思考。
她的死使得人们警醒,引起对女性地位、社会道德以及命运的讨论。
尽管林黛玉早逝,但她的人物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她被赋予了象征女性独立、纯洁与艺术才情的意义。
她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爱情的执着,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的形象被广泛崇拜,成为无数女性的榜样与追求。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展开了对封建社会道德沦丧与男权制度约束下女性命运的揭示。
其中,林黛玉可谓是最令人动容和痛惜的角色之一。
她身世多舛,天赋聪颖,才情出众,却因缺乏家庭地位和社会声望而备受压抑。
她深爱着贾宝玉,但最终却遭受了连续打击和伤害,最终以自杀收场。
本文将详细探讨《红楼梦》中林黛玉所面对的悲剧命运以及她那颗被情伤碎裂的心。
林黛玉生活背景与命运林黛玉是贾府贾母养育的外孙女,她出生在一个富有但不幸福的家庭。
由于母亲王熙凤被贾政妻子薛宝钗所排挤,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家庭纷争和心理创伤的困扰。
与其它贾府成员相比,林黛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同。
她备受排挤和忽略,在家庭中往往被当做棋子、工具来利用。
这种缺乏关爱与温暖的环境为她日后经历悲剧埋下了伏笔。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林黛玉与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一对情侣。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然而,他们之间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阶级隔阂和封建道德约束。
尽管林黛玉对贾宝玉抱有最真挚的爱意,但命运却将他们拆散。
贾府内部权力斗争、家族利益的博弈以及贾宝玉身不由己的订婚等因素,都导致了两人的情感无法得到真正认可和实现。
这种矛盾与冲突使林黛玉深陷爱情的痛苦之中。
林黛玉心灵受创:遭受连续打击作为一个敏感善良的女性,林黛玉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巨大反应。
在《红楼梦》中,她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和伤害,对她的内心造成了沉重的创伤。
首先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合的事实,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失望和心碎。
其次,贾政要求林黛玉剪发、出家修道,这是对她个人自由和幸福追求的严重限制。
最后,林黛玉自身体弱多病,在生活中经常受到被忽视、遭遇不公平待遇等。
这些连续打击使林黛玉逐渐崩溃,并最终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苦闷、无望的生活。
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林黛玉的人生悲剧“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外貌精彩的描写。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黛玉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居贾府,并在宝玉婚礼的音乐中凄惨的病逝于潇湘馆中。
是什么造成她这悲剧的一生呢?主要归结于黛玉的悲剧性格。
首先,多愁多病身,寄人篱下命。
黛玉年幼丧母,后又丧父,只有寄居在贾府。
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十分敏感和多疑。
虽然贾家富甲天下,但在众姐妹中,黛玉属于外戚(宝钗虽然也是外戚,但还有母亲和哥哥,且家道殷实,非黛玉之能及),因而,时时感到有寄人篱下、无依无靠之感。
她本身又有强烈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她唯恐别人以“寄人篱下”的歧视眼光来看待自己。
有一次,她去怡红院,被晴雯误为别人而拒之门外。
这无疑给她的心灵增添了一份隐痛,她立刻想到“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才受此欺侮。
本想发作一番,又自觉“没趣”,于是“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才睡了。
在黛玉的骨子里是想拥有独立人格的,可是在贾府她只不过是被接济、被怜悯的对象,这是黛玉最不想充当的角色。
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造成黛玉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悲愤哀怨的性格特征。
这种个性使她在贾府的生活过得很辛苦,同样也使得和宝玉的爱恋充满了曲折。
其次,由于她的才学横溢,心性甚高。
在在大观园里,最引人注目的两位具有绝世才华的杰出女性,一个是林黛玉,一个就是薛宝钗。
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
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等,对于各类诗作不仅能以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如李、杜、王、孟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何燕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人物之一,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争议,林黛玉的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身世之悲使她的人物形象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她的敏感多疑,善良纯真,缺少心计的性格又使得她在贾府无法长久的留存,加之自身体弱多病,家道中落,父母双亡给她的人生蒙上了许多阴影,再加上当的社会制度最终导致了他和贾宝玉爱情的失败,人生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造成她悲剧性格和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多愁善感;悲剧命运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世和命运凄惨迷离,令众多的读者所感叹惋惜,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她悲剧性格的形成、以及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美化成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相当于神仙转世来到了凡间,让人多少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似乎也是机缘巧合,神仙都要经历许多磨难才能得道升天,《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列入仙班,《红楼梦》中林黛玉也是命运如此多作弄。
她的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凄美”二字。
“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气质、才气内涵”。
这两者相加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总体性格可以概括为聪明伶俐,悟性极强,内向多疑、敏感善变而又孤高自诩,同时又带有自卑自怜的成分。
比如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得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特点,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她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她把贾宝玉当做一颗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
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

论文题目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饱含热情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形象, 她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生命的关怀与追求, 亦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存困境的深刻感悟。
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后,结合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深入分析了林黛玉的形象特征;最后,探讨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林黛玉;意蕴目录前言 (3)1 林黛玉的形象特征 (3)1.1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 (3)1.2黛玉身世与绛珠仙草意蕴 (3)1.3生性冷僻高傲,性格坚韧 (4)1.4体弱多病与病态美 (5)1.5士风中的竹与黛玉形象 (5)2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分析 (6)2.1消磨于平常的悲剧 (6)2.2人性毁灭于自卑 (6)2.3人生价值的破碎 (7)2.4从毁灭中得到永生 (7)3 结论 (8)参考文献 (9)前言《红楼梦》是世界名著,这部巨著塑造了许多非常有个性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态各异,内心世界也千差万别。
《红楼梦》还向人们描述了形态各异的人物众生相,也隐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真谛,使得这部文学作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惊世名著,两个多世纪来,起自脂砚斋作为代表的旧红学到新红学及当代红学,关于林黛玉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今还有许多红学研究家对其进行研究探索。
作为《红楼梦》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女主角,林黛玉可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她清高而孤傲,既有自卑、敏感、尖刻的一面,又有自尊、坦荡、宽厚的一面,时而脆弱,时而坚强,又具有叛逆精神,让人捉摸不定。
但是她对宝玉的爱情却始终如一,忠贞不二,奈何她总是多愁善感、心事重重、患得患失,最终在“泪尽而逝”中走完一生。
因此,对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林黛玉的形象特征1.1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论相貌,林黛玉是这些红楼女性中的佼佼者,她的美貌独具一格,很有个人气质。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美,作者通过贾宝玉所见所感生动体现出来。
林黛玉人生悲剧论

[内容提要]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她貌若天仙、聪颖敏慧,她博览群书、能诗善词,她率真坦诚、性孤气傲,她敢爱敢恨、忠贞不渝,从不掩饰对宝玉的一往情深。
但是,贾府从维护家族利益出发,利用封建宗法思想和他们掌握的权力,无情地扼杀了宝黛纯真的爱情,最终导致了一个“泪尽而逝”、一个“悬崖撒手”。
天才作家曹雪芹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对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诗社共吟、游园设宴、节日玩乐等多种场景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多才、痴情、敏感、聪慧的具有叛逆思想的封建贵族女性形象。
《红楼梦》就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林黛玉孤寂率真聪颖痴情叛逆悲剧多重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毫不掩饰地描写了痛苦的人生、破灭的美梦和被摧残的爱情,被王国维称之为“悲剧中之悲剧”。
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而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作者曹雪芹饱蘸血泪而精心塑造的女主人公——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永远的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了这样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惟有林黛玉的形象最为动人,她极富时代与人生概括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画廊中不朽的艺术典型。
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具有明显的多重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境遇、个性、才能、爱情、时代等几方面,内蕴丰富,涵盖广阔,这几重悲剧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鸣出震响千古的命运大悲剧,使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具有极为浓郁的悲剧审美意蕴。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独特而永恒的艺术魅力而心醉神迷。
一、林黛玉的人生悲剧是境遇悲剧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权进凤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悲剧之中悲剧”。
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浸透了生命的每一寸光华。
本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性格气质、才能、爱情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并综合以上四点揭示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境遇;性格;才能;爱情一、概述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女主角,加之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生动性与悲剧性,她一直是红学家热切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学术界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如蒋晓兰的《林黛玉悲剧新论》一文,从先行者、叛逆者、性格气质、性灵、女性强者、痴情之极者等九个方面总结了林黛玉悲剧的多重性。
胡秀芬的《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指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受到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的影响,并指出林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
秦桂敏的《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认为她的悲剧并非完全取决于她先天体质弱,还在于她所处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在于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美妙爱情幻想的破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研究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第一方面是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第二方面是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第三方面是卓尔不群的才能;第四方面是痴情之极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第五方面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林黛玉的悲剧人生(一)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幸年幼丧母,外祖母念其年纪尚小无人依傍,接至京中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的悲剧由此开始。
自进入贾府,林黛玉便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父亲也在不久后亡故,家中财产被收入贾府,与黛玉没有半点关系。
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最大的依靠离她而去,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女。
而这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凄凉景象与年幼时父母俱在的平和安乐形成了苦与乐的鲜明对比,使她的孤苦无依更加悲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加上她久治不愈的病体,加重了她的忧思与感伤。
林黛玉是孤独的,《葬花词》[1]是黛玉对生命孤独的真切感悟与集中表现,她没有父母亲眷,寄人篱下,忍受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摧残,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她的身心深陷孤独,她的孤独是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生命的孤独。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寄人篱下加之孤独多病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个性。
她在贾府中始终是外戚,一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被这个大家庭接纳,稍有不顺便会引发她的寄人篱下之感。
第三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拒绝开门,这原本是个误会,但却严重伤害了她,她想到:“虽说是在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林黛玉是个多愁多病身,自出生起就有先天“不足之症”[2]会吃饭时便吃药,给宝玉看病的王太医在顺便给她瞧病时道出黛玉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导致其心浮气躁,敏感多疑。
凄凉的境遇使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时期都沉浸在浓厚的感伤气氛中,并影响了她的一生,跟她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作者在第一回就交代了,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宝玉)的灌溉之恩,此生特来以泪相还,而眼泪则多伴随着痛苦与哀伤,这样,从一开始就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
说到林黛玉,很多人都会说她敏感多疑、小性儿。
林黛玉有着一段娇贵、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后来随着双亲相继离世,她从娇贵的掌上明珠变成了寄人篱下的客中人,再加上体质纤弱多病,她的童年及少年生活蒙上了一层不散的阴郁,况且病情导致她肝内郁结、心浮气躁,最终导致了她的敏感多疑。
第七回,周瑞家的顺路挨个儿给姑娘们送宫花,恰巧到黛玉处时剩最后两只,黛玉便疑心是别的姑娘们挑剩下的才拿来给她。
第三十五回,宝钗因宝玉挨打之事与薛蟠争吵哭泣,黛玉见后便疑心宝钗是因为心疼宝玉挨打而哭,便挖苦道:“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第三十二回,宝钗生日宴会上,湘云性格爽朗,直言一个戏子长得像黛玉,黛玉便疑心是拿她比戏子给人取笑,轻贱她。
黛玉的孤高傲世,源自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叛逆。
黛玉有着高贵的出身,而到贾府之后她却沦为了寄人篱下的客中人,她的优越感逐渐演变为极强的自尊心。
在她心里,她是千金之躯,和贾府的正经小姐是一样的,所以她身上有一种容不得他人侵犯的高傲。
而她又是孤独的,也正是她年幼失恃、寄人篱下的孤独给了她灵魂上的自由,没有父母教养,她便少了许多封建礼法的教化,终而形成了她恣意任性、叛逆反抗的个性。
黛玉性情高洁,从不去贾母、王夫人面前邀怜取宠,既不阿谀奉承,也不趋炎附势。
在《葬花吟》中,黛玉借花言志,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感慨,表现了她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个性。
第十六回,黛玉回苏州葬父返还,宝玉将北静王所赠藿苓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她高傲,高傲的将北静王这样的亲王贵胄也称之为“臭男人”,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她的叛逆。
北静王是何等尊贵的人物,黛玉却对他不屑一顾,毫无趋炎附势之意。
在和宝玉的相处中,她从不谈“仕途经济”的混账话,这是她内心的自主意识,她热烈地追求自由,“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她全部的期望和理想,而这与封建家长眼中温良贤淑的大家闺秀形象是不一致的,与宝玉所需的贤内助更是不符合的。
年幼失恃的黛玉较少的受到封建礼教的教化,除了幼年时受到的良好教育,到贾府后没有人真正关心、训导过她,一切所学全是来自诗书,自学而成,如第四十五回中黛玉对宝钗所说:“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兄弟姐妹,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今日的话教导我。
”这种礼教管束的缺失使她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懂得人格和尊严的重要,这促成了她个性中坦率纯真的一面。
她不似宝钗般满口仕途经济,也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追求情投意合的爱情,并不强迫自己成为封建淑女,不压制自己的感情,她为崔莺莺等人的爱情心驰神往,感动落泪。
在爱情上,她视宝玉为知己,真诚、执著的爱着他,并为此付出了生命。
她不在乎封建等级制度,将紫鹃视为姐妹,香菱学诗,宝钗并不支持,黛玉却欣然接受,并反驳宝钗“圣人曰:‘诲人不倦’”[3]。
她坦率纯真,对贾府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不善应付,一言一行皆出自真心,出自其洞悉一切的智慧。
她与宝钗本为情敌,但当宝钗对她坦诚相待,她便开诚布公,说出许多掏心窝子的话,将宝钗视作亲姐姐[4]。
她从不戒备,想说什么全凭自己好恶,不加掩饰,无所顾忌。
她这单纯的天性使她很多时候得罪了别人而不自知,惹恼了别人终而孤立了自己。
林黛玉性格中的敏感多疑、孤高傲世、坦率纯真、叛逆反抗是她的与众个别之处,都出自她纯真的天性,但封建社会不允许这种个性的存在和释放,她受尽了折磨也没有厌倦,最终让痛苦和她的生命同始终。
乖僻感伤的性格和抑郁性气质融合在一起,造成了她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
(三)卓尔不群的才能说到林黛玉的才能,这是大家公认的,“心较比干多一窍”[5]的林妹妹有着伶牙俐齿、俏语雅谑的口才和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诗才。
林黛玉长期受诗书熏陶,再加上先天的聪慧,因而才思敏捷,所以她说话时反应机敏,善于联想、借题发挥和暗语影射。
由于她孤高傲世、坦率纯真的人生态度,她不像宝钗那样以随分从时、温柔敦厚的姿态去迎合封建社会的需求,也不像王熙凤那样以自己的口才阿谀奉迎、谈笑凑趣取媚于封建家长。
她的伶牙俐齿多用于挖苦和讽刺,很多时候损伤了别人的颜面,招致了别人对她的厌恶,最终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
第八回,当黛玉见宝玉也在宝钗处时,说道:“哎呦!我来的不巧了。
”既风趣又酸意毕现;当雪雁来送手炉时,她借数落雪雁之即指桑骂槐数落宝玉,说的滴水不漏。
第四十二回,林黛玉将刘姥姥比作“母蝗虫”,这是她才思敏捷的充分体现。
她伶牙俐齿的口才出自天性的智慧,因为坦率纯真的本性,也因为她对世俗人情的不屑,她不受拘束、无所顾忌地表达着内心的想法,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并且说出别人不肯说的真相。
例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但大家都不愿道出,黛玉却直言不讳的称袭人为嫂子,伤害了袭人。
这样的口齿伶俐和坦率纯真,在大观园里被称作“尖酸刻薄”,从而引起了别人的反感、疏远和记恨。
[6]林黛玉的诗才在《红楼梦》中是无人能及的,她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她替宝玉作的《杏帘在望》一举夺冠。
第三十八回,黛玉作出《咏菊》、《问菊》、《菊梦》三首,凭借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连中三元,夺得魁首。
第三十回,她的《咏白海棠》风流别致,极尽海棠的神韵,又倾诉了她少女的情怀。
第七十回,她的柳絮词《唐多令》缠绵悱恻,优美感人。
林黛玉通过《五美吟》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前四位女子的爱情都是有缺憾的,她们是男权制度下的牺牲品,黛玉在诗中对她们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反思,并为之不平。
西施为范蠡所利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最终被沉湖而死;虞姬得到了项羽的爱,但却面临绝境饮剑而死;王昭君的命运被荒诞的置于画工之手,终而远去和亲;绿珠的命运更为可悲,她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殉情而死。
林黛玉不愿和相爱的人落得悲剧的结局,也不愿为一个不值得的人付出,所以,在第五首中对敢作敢为、积极把握自己命运、主动选择自己爱情的红拂表达了羡慕与钦佩之情,体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反抗性和对爱情、婚姻自由的向往。
[7] 《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内心的真实写照。
全诗通过具体景物描绘,抒发了林黛玉内心的孤寂与忧愁,反映出客观环境给她造成的精神压力,以及她苦闷的心理状态,每一句都蕴含着极大的哀怨与忧伤。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字字珠玑,感人至深。
它如泣如诉的抒发了黛玉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倾诉了黛玉凄苦悲凉的人生处境和感受。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主人公深刻的孤独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种孤独感贯穿了林黛玉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唯一的知己宝玉,也只是稍有慰藉。
寄人篱下的艰难使她时时感到压抑和痛苦,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叹。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她在现实中的挣扎,也是对爱情和理想的渴望与追求。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是黛玉对自己情操的表白,也是绝望的抗议[8],是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真实写照。
林黛玉的诗才来自她对人生的体察和感悟,她用诗抒发痛苦与哀愁,用诗抒写爱情与欢乐,用诗表达叛逆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