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分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才华横溢、最富于文艺气质、最具有文学意义的女子形象之一。

她的命运是小说中最为悲惨的命运之一,令人深感惋惜。

那么,林黛玉的命运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一,家世和身世均为不幸林黛玉家世显赫,父亲是荣府的二爷,祖父是太学士、监察御史,家财万贯,但却因这样的家庭背景而饱受人们的误解与排挤。

她的母亲夭折,父亲又因命案遭到牵连而自焚身亡,使得她从小就失去了亲情的关爱,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加上她出生时命格就注定了她这种虚弱、敏感的性格,所以说,她的命运之不幸可谓由家世、身世以及先天条件共同造成的。

第二,长相和身体状况引发被动林黛玉是小说中的美女,她的容貌被形容为“倩影憔悴、轻烟浮动”,她的艳丽,使得许多人都无法抵挡。

但这样的美貌也是她命运不幸的原因之一,因为她曾经一个人在芳草地上荡秋千时,不慎受了寒气,之后就一直身体虚弱,再加上她心地善良,与庶出的妹妹宝钗争宠,内心的创伤也更加严重,因此总是常常病倒,成为男女情感纠葛的无言的受害者。

第三,敏感性格和境遇导致意志不坚林黛玉聪明睿智,文学才华超群,但依然跌落了生活的谷底。

这主要是由于她敏感的性格,常常过分地感受到别人的不满和孤独,因此在情感上容易受到伤害,甚至绝望地逃避现实。

此外,林黛玉还生活在封建家族结构的下层,即便在家族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但在比较复杂的生活环境下,她也很难抵挡使用权力的人的攻击与排挤。

最后,她对贾宝玉的爱恋是不可得的,尽管她对贾宝玉说过:“抱得时而否泰,缘尽来,有始无终”,但实际上是导致了她更深的孤独和绝望。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命运并非单一的原因所造成,而是由多方面的。

她具备了英雄豪杰的聪明才智、优美艺术的审美趣味、博大精神的人文关怀,但同时它也具备着人类的脆弱无力、扭曲压抑、伤害与挣扎。

她的命运也因此成为了读者感受这部繁华谢幕的小说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林黛玉:独立女性,情感丰富,命运悲惨

林黛玉:独立女性,情感丰富,命运悲惨

林黛玉:独立女性,情感丰富,命运悲惨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极具特色的人物,她的性格、情感和命运都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以下是对林黛玉的点评:1.林黛玉,一位出自红楼梦的经典人物,性格独特,魅力无穷。

她拥有敏感、多情、独立、反叛等多元化特质,使得她的形象深入人心。

林黛玉的个性强烈,独立思想熠熠生辉,她不愿随波逐流,对传统礼教和封建束缚有着怀疑和反叛的态度。

这种独特的性格使她在封建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不屈不挠的精神。

⏹林黛玉的才华横溢,才情出众,她的敏感也使得她对世间的痛苦和不公感到敏锐,常常因此陷入深深的忧郁和自怜之中。

她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散文都充满了情感和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深思考。

⏹在林黛玉的性格中,我们看到了敏感、多情、独立和反叛等多重特点的完美结合。

她既拥有传统女子的温婉和感性,又有着男子般的坚韧和独立。

她的才华和敏感也使她在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不可替代的经典形象。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的才华让我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敬意。

她的故事也让我们反思自身,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独立和反叛的精神,同时又能温文尔雅,充满爱心。

林黛玉的形象和性格,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人生启示。

1.林黛玉是一位情感丰富而真挚的女子,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纠葛是《红楼梦》的一大看点。

林黛玉对宝玉的爱意溢于言表,但同时也充满了悲欢离合。

她对家族和社会的无奈和矛盾情感,让她在感情上备受困扰和痛苦。

她既渴望美好的爱情,又深知现实的残酷。

林黛玉的敏感和多疑也让她的情感世界更加复杂而深刻。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真挚爱情和悲惨命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情感的复杂性和人生的苦涩。

2.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和深邃,她的情感世界也是《红楼梦》中的一大看点。

她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情的女子,她的才华和智慧让她在红楼中的地位更加崇高。

然而,她的情感世界却充满了悲欢离合,她的敏感和多疑让她在感情上备受困扰和痛苦。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是林黛玉。

林黛玉作为贾府四大女角之一,其个性鲜明,才情出众,但遭遇了早逝的命运。

本文将探究林黛玉的早逝命运并思考其影响。

林黛玉是贾府中的贵族女子,兼具美貌和高尚的品质。

她聪慧敏锐,情感细腻,文学才华出众。

然而,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林黛玉的命运却异常坎坷。

她生来命苦,被贾母端详过后即被视为倒霉星宿,被命名为黛玉,象征着命中不幸。

林黛玉误解自己命中注定的悲剧命运,她对自己的遭遇心生愤怒与抗争。

林黛玉与贾宝玉一起成长,两人相依为命,情感纠葛复杂。

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意,但与他们相爱相杀的是封建礼教与家族利益的束缚。

林黛玉才情高绝,敏感多情,但却无法与贾宝玉共度美好时光。

她逐渐发现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渐渐式微,贾府的世俗利益和宗法制度成为了她与贾宝玉相守的障碍。

林黛玉的身体状况也日益恶化,心灵与肉体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她病弱而多病,身体的虚弱与命运的无情悲剧相互呼应。

小说中,林黛玉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她情绪的波动以及行为的表现。

她的痛苦常常体现在诗词之中,表现了她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贾府现实的厌倦。

她的早逝命运不仅仅是身体的逐渐衰弱,更是心灵的压抑与折磨。

林黛玉在小说中的早逝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悲恸与思考。

她是一个纯粹而脆弱的灵魂,她对命运的嘲讽和对封建礼教的蔑视既是她独立人格的展示,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

她的离世是对封建道德伦理的反抗,是对女性命运的哀悼。

林黛玉早逝的命运给现实社会带来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性别不平等的思考。

她的死使得人们警醒,引起对女性地位、社会道德以及命运的讨论。

尽管林黛玉早逝,但她的人物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她被赋予了象征女性独立、纯洁与艺术才情的意义。

她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爱情的执着,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的形象被广泛崇拜,成为无数女性的榜样与追求。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展开了对封建社会道德沦丧与男权制度约束下女性命运的揭示。

其中,林黛玉可谓是最令人动容和痛惜的角色之一。

她身世多舛,天赋聪颖,才情出众,却因缺乏家庭地位和社会声望而备受压抑。

她深爱着贾宝玉,但最终却遭受了连续打击和伤害,最终以自杀收场。

本文将详细探讨《红楼梦》中林黛玉所面对的悲剧命运以及她那颗被情伤碎裂的心。

林黛玉生活背景与命运林黛玉是贾府贾母养育的外孙女,她出生在一个富有但不幸福的家庭。

由于母亲王熙凤被贾政妻子薛宝钗所排挤,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家庭纷争和心理创伤的困扰。

与其它贾府成员相比,林黛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同。

她备受排挤和忽略,在家庭中往往被当做棋子、工具来利用。

这种缺乏关爱与温暖的环境为她日后经历悲剧埋下了伏笔。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林黛玉与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一对情侣。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然而,他们之间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阶级隔阂和封建道德约束。

尽管林黛玉对贾宝玉抱有最真挚的爱意,但命运却将他们拆散。

贾府内部权力斗争、家族利益的博弈以及贾宝玉身不由己的订婚等因素,都导致了两人的情感无法得到真正认可和实现。

这种矛盾与冲突使林黛玉深陷爱情的痛苦之中。

林黛玉心灵受创:遭受连续打击作为一个敏感善良的女性,林黛玉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巨大反应。

在《红楼梦》中,她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和伤害,对她的内心造成了沉重的创伤。

首先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合的事实,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失望和心碎。

其次,贾政要求林黛玉剪发、出家修道,这是对她个人自由和幸福追求的严重限制。

最后,林黛玉自身体弱多病,在生活中经常受到被忽视、遭遇不公平待遇等。

这些连续打击使林黛玉逐渐崩溃,并最终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苦闷、无望的生活。

林黛玉人生悲剧论

林黛玉人生悲剧论

[内容提要]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她貌若天仙、聪颖敏慧,她博览群书、能诗善词,她率真坦诚、性孤气傲,她敢爱敢恨、忠贞不渝,从不掩饰对宝玉的一往情深。

但是,贾府从维护家族利益出发,利用封建宗法思想和他们掌握的权力,无情地扼杀了宝黛纯真的爱情,最终导致了一个“泪尽而逝”、一个“悬崖撒手”。

天才作家曹雪芹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对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诗社共吟、游园设宴、节日玩乐等多种场景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多才、痴情、敏感、聪慧的具有叛逆思想的封建贵族女性形象。

《红楼梦》就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林黛玉孤寂率真聪颖痴情叛逆悲剧多重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毫不掩饰地描写了痛苦的人生、破灭的美梦和被摧残的爱情,被王国维称之为“悲剧中之悲剧”。

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而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作者曹雪芹饱蘸血泪而精心塑造的女主人公——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永远的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了这样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惟有林黛玉的形象最为动人,她极富时代与人生概括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画廊中不朽的艺术典型。

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具有明显的多重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境遇、个性、才能、爱情、时代等几方面,内蕴丰富,涵盖广阔,这几重悲剧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鸣出震响千古的命运大悲剧,使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具有极为浓郁的悲剧审美意蕴。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独特而永恒的艺术魅力而心醉神迷。

一、林黛玉的人生悲剧是境遇悲剧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心理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心理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心理林黛玉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命运和心理描写是该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探讨她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源于她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

她出生在贵族世家,父亲是贵为宁国府的贾政,母亲为贾母的亲妹妹王夫人,因此她具有较高的地位。

然而,她的父亲因为得罪权臣而被贬官,家族被迫离开京城重返贾府。

这一事件使得她从小失去了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并在贾府中受到排斥和歧视。

贾府是一个庞大的大家族,充斥着争斗和政治斗争,林黛玉的家族地位不再高贵,她的亲人们常常忽略她的存在,甚至对她心生嫉妒与敌意。

这种家庭和社会的不公平待遇,使得林黛玉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她渴望得到爱和尊重,但却始终无法摆脱孤独和无助的命运。

心理上,林黛玉是一个敏感、才情出众、独立思考的女子。

她具有独特的艺术才华,擅长文学和音乐,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世事深刻的洞察力。

然而,她内心深处却常常感到无力和沮丧。

她对于现实世界的不公正和虚伪感到愤怒和绝望,这使得她的心灵逐渐受到侵蚀。

她对贾府中虚华的生活态度持怀疑态度,并与荣府中的宝玉形成了独特的羁绊。

然而,她在与宝玉的感情纠葛和命运抉择中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痛苦之中。

她内心对于纯真爱情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让她备受煎熬,逐渐导致她心理崩溃。

她开始产生了自卑、不自信、自责的情绪,进而引发了她的悲剧命运。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和心理刻画在《红楼梦》中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她代表着那些在封建社会中遭受命运嘲弄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命运和心理拷问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她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使她成为了广大读者心中的英雄与受难者。

综上所述,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她的悲剧命运和心理描写是对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刻画。

她的故事令人动容,引人深思,对于读者来说,她的悲剧命运和内心的痛苦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原因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原因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原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就暗示了此作品是一部悲剧,里面的人物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而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作者蘸着血和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

林黛玉是个悲剧性人物。

我认为她的悲剧表现为:绝世才华、和宝玉性格迥异、不屑于人情世故。

而悲剧的本质原因是她自己的性格使然,所以雪芹用一句诗来作暗示一一莫怨东风当自嗟。

在第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愁清露’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

最有名的是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这里的“东风”就是喻指逼他和表妹唐琬分手的母亲。

也许,林黛玉意识或潜意识中总是将“东风”这个意象作为一种能主宰花草命运的力量来表现的,而她自称是“草木之人”,所以在她的诗词中就常以“东风”这个意象来喻指贾府长辈,表达自己的希望、失望、烦闷以及悲愁。

“自嗟”的本义叹息,就有自我埋怨的意思。

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态度是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省。

而这个“自嗟”首先就是要埋怨自己的恃才傲物、不屑于人情事故,事事多疑多少也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从而酿成和宝玉的恋爱悲剧。

也酿成自己的人生悲剧。

这句诗也证明曹雪芹并不认为是贾府的长辈们生生拆散了宝黛的婚姻。

可见“东风”并未拆散他们。

也就是说,林黛玉的悲剧的本质原因在于自己的绝世才华、和宝玉性格迥异,再加上不屑于人情事故。

悲剧之一:绝世才华。

有才的人往往都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倍感孤独。

所以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黛玉有诗才,天下皆知。

《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 的诗人气度。

在贵妃省亲进时,几位姐妹和宝玉呈上诗作,元春并不知道诗词的作者,却一眼看出了黛玉替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

简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简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简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林黛玉的性格最为鲜明,那是因为她的性格具有明显的悲剧性。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敏感、孤高、率真、叛逆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突出特征。

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

可叹的是,在封建社会,却不容许她这种个性的存在和释放,她的悲剧性格导致了她人生的悲剧,黛玉最终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泪尽而逝。

曹雪芹结合自己的身世经历用饱蘸血泪的笔墨将绝世的姿容、过人的才情和率真的性格赋予了林黛玉,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却时时处处觉得“风刀霜剑严相逼”,最终落得香消玉殒。

黛玉之死使人们对她所处的环境产生了质疑,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曹雪芹通过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木石姻缘的悲剧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因此黛玉的悲剧性格掩饰不住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她以其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出来《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就是林黛玉。

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惟有林黛玉的形象最为动人,这与她的悲剧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一、悲剧性格的表现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摘要
林黛玉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

她的一生与泪水结缘。

也许是因为前世的因缘,注定了今生为了还泪而来。

解析她的人生悲剧中,有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有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镜花水月的爱情之悲。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爱情;性格;身世;才情
前言
林黛玉,曹雪芹笔下的忧伤女子,也许是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也许是今生的无奈,注定了她泪眼涟涟;也许是命中的安排,注定了“玉带林中挂”。

林黛玉,她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众女子中绝对痴情的女子。

她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她那柔弱的身子,低垂的双目,不解的愁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本是豪门出生,却被命运捉弄。

体弱多病的她身世是那般凄凉,父母早逝,成为孤儿,不得不寄人于篱下;她心性孤傲,什么凡尘庸俗,什么功名利禄,她皆不屑一顾。

天真率直的她,注定了与世俗格格不入;她才华横溢,她的诗词信手拈来,格调高雅。

有着浓郁的诗人气质,高贵而优雅的她在自然的风景里留连,时时触景生情,感叹人生;她浪漫而多情,执著地爱着自己心爱的男人——贾宝玉、为了爱,她毅然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然而,用整个的生命去追求真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她最终却在镜花水月的爱情幻想里,含恨而去。

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她迷离、梦幻、病态、柔弱、高雅、忧郁,用全部的生命演绎着人生的悲剧。

一、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凄婉哀愁。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林黛玉正是绛珠草的化身,而贾宝玉正是那赤瑕宫神瑛侍者。

为报答灌溉之情,黛玉要将她一生的眼泪还他!若是今生不见他也罢,黛玉好歹能平平淡淡、安安康康地走过一生。

偏偏地,命运的安排,还是将他们遇见了。

自遇见了他,黛玉的泪水就未曾断过,直到香消玉损,直到泪干命尽。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是逃不脱愁海的。

而今生命运的坎坷,又注定了黛玉一辈子的孤独无助。

林黛玉,本是出生于豪门。

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然而,遗憾的是“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幼时的黛玉,是幸福而快乐的,聪慧的她是父母心头的宝贝。

然而,这样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

在黛玉还没有来得及真切地体验幸福的天伦之乐时,母亲便撒手人寰,留下丈夫和幼小的女儿——黛玉。

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失去了母亲,就是失去了温暖的依靠。

而对于体弱多病的黛玉来说,她更是多么需要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啊!可是,无奈的,这是命运的安排,谁也无法左右!年近四十,内心凄凉的林如海,不得不作出决定:让黛玉投奔外祖母去。

然而,“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自那以后,黛玉便在贾府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不久,父亲也去世了。

黛玉也便成了真正的孤儿。

她那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重重的创伤。

她似秋风中飘零的叶子,孤独而无助。

脆弱的她,是多么期盼可以在母亲的怀里撒娇,可以在父亲的肩头依靠啊!
二、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
林黛玉,出生豪门,可自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

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使得她的性格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

因为是出生豪门,她的身上自然有贵族身上那种特有的傲慢和高贵。

可又因为是孤儿,寄人篱下,她又比一般人更自尊敏感,也比一般人更喜欢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才力。

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在贾府里她既不得下人之心,也不讨主子欢喜。

因此,在这复杂的大家庭里,她必然是处处碰壁,处处受伤的。

初到荣国府时,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

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起初如此地谨小慎微的林黛玉,后来便不再这么做了。

很快地,她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都只不过是“恐被人耻笑了去”。

自父母双双离逝后,她在荣国府里的处境,更是难堪了。

她深知自己不过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罢了。

她越发变得孤高、自尊了。

那傲慢的外衣下,掩饰不住她内心深处的自卑。

她心高气傲、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她惟恐有人对
她怀有歧视和轻蔑。

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

她就是这样自己折磨着自己纤细的身体和脆弱的心灵。

有一次,林黛玉晚饭后,来找宝玉。

敲怡红院的门,不料晴雯因为和碧痕拌嘴,没好气。

把她误以为是丫头,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气怔在门外,滚下泪珠来。

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

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竟是宝玉和薛宝钗二人。

林黛玉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荫之下,悲悲戚戚地呜咽起来。

其实,这是个纯粹的误会,可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

如果她能真的在门外,“高声问她”事情也就解决了。

但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她在心头立刻有了这样的感觉:“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唉,再没有什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可是,这只是一个误会而已!不能说是晴雯的错误,一切还要归咎于她那自尊、敏感、多疑的性格,伤害了自己。

那一夜,她:“倚着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天,方才睡了”。

她的眼泪和痛苦,不是别人给的,都是自己折磨着自己。

这样的性格,也就注定了她悲苦、愁怨的一生。

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没有才学的女子,没有独立的思想,因为能屈于命运的安排,或许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幸福,有时只是一种内心的满足。

如此说来,没有才学,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李清照,才气横天,然而,她的人生却“怎一个愁字了得”!
林黛玉,绝对可以堪称是一个诗化的才女。

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不但读《四书》,而且喜欢读《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等,对于许多名家诗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

她作诗才思敏捷、新颖独特。

她的诗歌,能作得如此之好,不仅是因为她的聪慧和博学,更是因为,她是用心灵去感受生命中事物。

即便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为平常的事物,都能触动她的情思,写下惊人之作。

如此之高的才情,带给她的,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究竟是幸福,还是祸害?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
这首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

尤其“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

这既是对海棠神韵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刻骨铭心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

这样的诗,更充分地表现了黛玉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用心灵写诗的才女。

她把自己的灵魂,也融进了诗歌的境界中。

用诗歌诉说内心的痛苦和忧愁,用诗歌感叹生命的无常与无奈。

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