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合集下载

试论“黛玉葬花”在《红楼梦》的地位及作用

试论“黛玉葬花”在《红楼梦》的地位及作用

试论“黛玉葬花”在《红楼梦》的地位及作用作者:李英华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20期[摘要]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黛玉两次葬花的情节中,小说微妙地展示了宝黛爱情心理的发展;通过《葬花吟》进一步刻画了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花喻人,用象征手法预示了大观园女儿最终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黛玉葬花;地位及作用[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180-02《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的清代小说。

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主线。

“黛玉葬花”是宝黛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在《红楼梦》整本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黛玉葬花的情节在小说中共有两次,跨越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黛玉葬花(一)”是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后半回文字。

也就是在这一回后大观园里又进入了更新的血液,宝玉和黛玉、宝钗以及迎春、探春等人这些人自此进入了这场戏。

在大观园生活的起初,宝玉过得很开心,和姐妹们的嬉戏让他不亦乐乎。

但是这种快乐的时间没过多久,宝玉的心情就从开心转变为不开心了。

小厮茗烟便找来古今小说、各种野史给宝玉读。

这一日,宝玉携基本书,他坐在桥边的树下仔细的堵着,而也就是在这时,宝玉看到了他的黛玉,自此宝玉、黛玉的故事开始了。

于是,宝黛共读《会真记》,宝玉借戏语向黛玉表白真情。

“黛玉葬花(二)”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后半回文字,情节延至第二十八回前半。

林黛玉晚间到怡红院去看宝玉,叫门时,恰值晴雯在生气,也未听清是谁,便不开门。

黛玉却先见宝钗进去了,后来又出来,以为宝玉为前日戏说了几句《西厢记》的词,黛玉说要去告他一事,还在生气,故意不开门气她的。

她委屈地哭了。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

以下是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看过很多诗词,最令人由感悲伤的还数林黛玉的葬花诗。

在红楼梦中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也是令人悲情。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提醒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

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

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

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

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

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广为流传的故事。

众人皆认为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有些痴病,可我并不这么想。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满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

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

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

简述黛玉葬花的情节

简述黛玉葬花的情节

简述黛玉葬花的情节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是对黛玉内心痛苦的写照,也是对红楼世界中虚荣、腐败的批判。

黛玉葬花的情节发生在黛玉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

黛玉是贾府中的贾母的外孙女,与贾府的众多人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她生性敏感、忧郁,对世俗的虚伪和矫揉造作感到厌倦。

而她所痴迷的也正是花,因为花的美丽和短暂让她想到了人生的悲剧。

在黛玉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她感到极度的绝望和无助。

她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离开那些她深爱的人和事物。

为了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眷恋和对世俗的告别,黛玉决定葬花。

黛玉选择了一个春日的早晨,她穿着素衣,戴着素帽,手持花篮,缓缓来到贾府的花园。

她选择了一颗花木,那是一株奇异的花木,花朵如血,花瓣如红肝,花朵盛开的时候,像是在流血一样。

这颗花木正是黛玉心目中的化身,她认为这颗花木是自己的影子。

黛玉在花木旁边,温柔地抚摸着花朵,抚摸着自己的生命。

她感受到花朵的柔软和脆弱,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柔软和脆弱。

她心痛地想到,花朵的美丽只能持续一瞬间,而自己的生命也将如同这朵花一样短暂。

黛玉开始折断花枝,将花瓣一片片地撕下来。

她将花瓣撒在地上,仿佛是在自己身上洒下的泪水。

她的泪水和花瓣交织在一起,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她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想到了那些曾经疼爱过她的人们。

她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贾政,想到了自己的表哥宝玉,还有那个她深爱着的人,宝玉的妹妹宝钗。

黛玉将花瓣撒完后,她开始折断花枝。

她将花枝折断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仿佛在拼凑自己的生命。

她将这些花枝放在自己的胸前,感受着它们的凉意。

她的胸前,就是她内心的坟墓,她将自己埋葬在这片花枝之中。

黛玉躺在花枝上,闭上了眼睛。

她感受着花枝的触感,感受着那片柔软的世界。

她感受到了自己的疼痛和痛苦,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

她知道自己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那些她深爱的人和事物。

但她也相信,她的离去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黛玉葬花的情节充满了悲剧和绝望,却也展现了黛玉内心的坚定和勇敢。

黛玉葬花的故事

黛玉葬花的故事

黛玉葬花的故事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宝库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书中描绘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展现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其中,黛玉作为女主角之一,以其独特的性格和悲剧的命运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黛玉葬花一节更是成为了这个经典作品中的一个高潮,深情而又富有哲理。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黛玉葬花的故事,展示其中的悲凉与情感。

黛玉的性格与遭遇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性格温婉善良,聪明而敏感。

她天生美丽,才情出众,但她却背负着悲剧的命运。

在贾府中,黛玉的存在并不被重视,她常被冷落和忽视。

这使得黛玉渐渐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将心思寄托在了各种事物之上,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花。

黛玉与花在《红楼梦》中,花象征了黛玉的情感寄托和内心世界。

黛玉爱花如命,她把花当做自己的朋友,她与花建立了一种无声的交流。

黛玉对花的痴迷甚至超过了对人的感情。

她认为花是无辜而短暂的生命,正如她自己一样。

花的美丽和凋谢让她产生无限的思索,也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黛玉葬花的场景在《红楼梦》的故事中,黛玉葬花的场景是极具震撼力和悲凉的。

贾府园内建有一座名为“荣府”的大花园,这座花园中种满了各种珍贵的花卉。

黛玉每次都会去荣府中寻找心仪之花,并将其插在自己的花篮中,视为自己的朋友和知己。

然而,时间无情地流逝,花儿们终将凋零。

面对花的凋谢和自己不断的失落,黛玉决定将这些凋谢的花儿葬在荣府后面的池塘旁,为它们送行。

黛玉葬花的时刻被形容得极其悲壮和感人。

书中描写了她独自一人举着花篮,走到池塘边,轻轻将花朵一个个沉入水中,面对着池塘中的花瓣,她默默地道出了自己内心的哀愿。

“韩雪赋红经千古,桃符梦里皆堪说。

三尺红尘方寸地,一朝风雨变忧患。

”这是黛玉葬花时的自白,表达了她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身世的疑问。

她渴望逃离纷扰的世界,追求内心的净土和纯粹的自我。

黛玉葬花的意义黛玉葬花不仅仅是一个生动的场景,更具有深层的意义。

黛玉与花的交流代表了她对纷杂世事的厌倦和对命运的思考。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具有书香和世族人家清雅高贵兼而有之的血统。

又有身处逆境却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的特征。

她于现实生活中执著地沉酣于意境,顽强的张释着灵性。

孤高自许、才比天高,目无下尘的傲慢,有文人的骨气和精神的洁癖。

愁、弱、病、廋是其特征却不失坦率,天真的小性儿。

她在跳人生之舞,把生活当做诗。

她是极端的、敏锐的洞察力、奇高的文采、终其一生,她本身就是一首诗。

潇湘馆的千百竿斑竹,垂地的湘帘成了她岑寂灵魂的物化。

天性纯高,为社会带来情感的瑰丽诗美的神圣。

她是花的灵魂,诗的化身。

在过于现实和功利的世界若有一天绝了这类人,那么世界就缺少了动人的美感。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灵性性格特征精神世界一、不平凡的出身扬释着灵性的宠儿1、林黛玉的出身与启蒙林黛玉的祖上曾袭过列侯,其父林如海乃前科探花,被钦点淮扬盐政,后又升兰台寺大夫,若论学历文凭,为《红楼梦》全书中最耀眼的牌子即是林如海的探花。

既是世禄,又满溢书香雅气的家庭环境,使黛玉具有书香人家和世族门第兼而有之的血统,造就了她清雅高洁的诗人气质,使之成为追求诗境人生,扬释灵性的宠儿。

她敏感精微的艺术天赋,总是让她在敏锐中体悟着诗意生活。

同时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阴冷和凄清。

如《葬花吟》,她写出了黛玉对美的陨落的感悟与珍重,展露了她那滚滚而纯美的灵魂,字里行间都是人的原生悲哀,对人生无常的普遍感叹。

春来春去,自我生命的去来亦当如此无言无闻,其意旨神韵实难以明言。

难怪脂砚斋评点家举笔再四难以下判:“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这充分彰显了黛玉过人的才华和自身的聪慧。

黛玉自身具有灵心慧性。

父亲林如海还为女儿请了一位进士出身的家庭教师——贾雨村,为六岁多的孩童启蒙,这样黛玉便占据了治学的高起点。

来到贾府以后,读书、论文、写作又不愁没有人观摩以及论辩的对手,使其文人才气更盛。

在‘元妃省亲’时以一首《咏菊》技压群雄,令其都刮目相看。

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悲剧

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悲剧

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其中的一个角色黛玉,则成为了这个作品中最为耐人寻味的存在。

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而其中最为动人心魄的情节,便是黛玉葬花。

这个场景不仅仅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更是对黛玉悲惨命运的象征。

黛玉是林黛玉的娘家名字,在红楼梦中,她被描绘成一个聪明灵动,却又多愁善感的女子。

她和贾宝玉是表亲,二人从小一起长大。

黛玉一直对宝玉怀有深深的感情,但由于身份的差距,这份感情永远成为了她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在红楼梦的情节中,黛玉的悲剧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而葬花则成为了她命运的转折点。

黛玉喜欢护花,她在贾府中有一个专门种花的园子。

然而,她种出的花却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凋谢。

这使得黛玉感到了巨大的悲伤和绝望。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这些花朵一样,注定要以凋谢为终点。

天阴了,黛玉独自走进园子,看着自己的花朵,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她决定为这些凋谢的花朵举行一个葬礼,以表达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

黛玉葬花的情节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助。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生活的无望和无力改变的命运。

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更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性,被困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中,注定了她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黛玉葬花的场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思考:生活中的悲剧是注定的还是可以改变的?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给人以思考的作品,它通过黛玉的悲剧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的无力。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希望和人性的光辉。

红楼梦中,黛玉的悲剧被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更是因为她身上承载着整个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

她的虚幻和现实一样真实地存在着,她的痛苦和无力也被无数读者共鸣。

黛玉葬花给我们启示,我们不能被外界对我们的定义所束缚,而应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纵使命运有时不尽人意,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正如黛玉葬花,她虽然命运多舛,但她仍然选择用行动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怀念。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精选10篇)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精选10篇)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一个封建社会里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其中,黛玉葬花一段情节更是令人动容。

作为读者,读完黛玉葬花这一章节后,我内心深处泛起了澎湃的情感,思绪万千。

首先,我被黛玉葬花的故事所感动。

故事中,黛玉因为家族的变故,被迫葬花,她眼中的世界渐渐黯淡,心中的情愫也随之消散。

黛玉是一个敏感、悲观的女子,她对于世事的无奈和生活的冷酷深感无望。

她对于花的迷恋和葬花的坚持,表明了她对于生命的珍爱和追求美好的执着。

她葬花的同时,也是在葬送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黛玉身世悲苦,情感纠结,使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其次,这段故事使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黛玉葬花的情节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虚无的思考。

花开花谢,生死离别,无常的变化使人感到无助和恐惧。

而黛玉的葬花行为,也是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在无常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

读完这段故事后,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此外,黛玉葬花的情节也引发了我对女性地位和性别角色的思考。

黛玉作为一个女性,她在封建社会中的身份地位本就较低,再加上她的家族衰败和悲苦的遭遇,使她更加无力和无奈。

她葬花的行为,是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也是在封建礼教之下的反叛。

她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选择了与世隔绝和独处,这种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令人敬佩。

读完这段故事后,我开始思考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如何追求真正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总之,《红楼梦》黛玉葬花这一章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示。

通过黛玉的葬花故事,我领悟到生活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追求真正的自我和价值。

我深信,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像黛玉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得更加有价值和有意义。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林黛玉泣诵葬花词的大致内容红楼梦第十四回合

林黛玉泣诵葬花词的大致内容红楼梦第十四回合

林黛玉泣诵葬花词的大致内容红楼梦第十四回合(原创版)目录1.林黛玉葬花词的背景和情感表达2.红楼梦第十四回合的故事情节3.葬花词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影响正文林黛玉葬花词是《红楼梦》中一段脍炙人口的文学描写,它展现了林黛玉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对美好时光即将逝去的惋惜之情。

在第十四回合中,作者通过描绘林黛玉在花谢花飞时哭泣诵读葬花词的情景,深刻地表现出了她内心的无奈和哀愁。

在这段故事中,林黛玉目睹了花儿凋零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她将这些情感借着葬花词倾诉出来。

词中写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这一段描绘了花儿凋谢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多舛,她像这些花儿一样,美丽却短暂。

而“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一句则表达了林黛玉对未来的担忧,她知道花儿明年还能再发,却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

葬花词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它不仅展现了林黛玉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还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在这之后,林黛玉的命运逐渐走向悲剧,她最终如同这些凋谢的花儿一般,离开了人世。

而她所诵读的葬花词,也成为了她命运的谶语,令人唏嘘不已。

此外,葬花词也揭示了林黛玉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故事中,林黛玉与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的关系错综复杂,而葬花词则通过抒发林黛玉的情感,展现了她对这些人物的感情。

例如,她对贾宝玉的爱慕和忧虑,以及对薛宝钗的嫉妒和敌意,都在葬花词中得到了体现。

综上所述,林黛玉葬花词在《红楼梦》第十四回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揭示了林黛玉内心的情感和矛盾,还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作者】黄英玲【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原因? 【指导老师】冉晓林【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对于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的研究,有的侧重其多愁善感的性格,有的着重其诗才的挖掘,有的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生存方式进行比较,有的则对宝黛爱情做多方位的剖析。

而对黛玉性格的评论,恐怕是《红楼梦》研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众说纷纭,尚未有公正和满意的结论。

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叛逆说”、“正统说”、“中间人物说”三种。

“叛逆说”认为黛玉与宝玉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种说法是自五十年代开始迄今这四十多年间林黛玉性格阐释的主旋律,高校中文系大都采用此说法,其影响面之大是可想而知了。

“正统说”和“中间人物说”是近年来出现的说法。

前者认为林黛玉是“真诚、自觉”地“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后者认为林黛玉是介于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典型人物。

本文并不偏向于其中任一观点,而是通过对“黛玉葬花”这一《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的理解,从而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悲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准确地理解林黛玉,把握人物的永恒价值,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

一、贾府中的两次“黛玉葬花”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

《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

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

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1]葬花。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

此时的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并且宣称要把花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俨然有备而来且经过精心细致的考虑,足以见其葬花乃是惯常之举,而从二月二十二日入园至此不过二十几日的时间,众姊妹尚还沉浸在兴奋与欢乐之中。

“葬花”这种早觉的<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本身就是对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

等到第二次实写黛玉葬花,已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

众姊妹祭花神,“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女孩子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宝玉因为没有见着黛玉,又见眼前落花满地,“便把那花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黛玉葬花的去处来。

”却没有想到“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

”驻足细听,便听见了黛玉的那首自感身世遭遇的哀歌《葬花吟》。

[2]黛玉葬花是对林黛玉性情的描写,而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的林黛玉形象。

黛玉最怜惜花,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二、《葬花吟》――林黛玉的命运悲歌《葬花吟》以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境界体现了这多情少女的全部生命哀音。

《葬花吟》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里,这时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已从两小无猜的兄妹情谊,发展到相互爱慕中的试探与倾诉,而且贾宝玉对林黛玉已有了多次的爱的表白。

第二十三回的所谓《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就是贾宝玉通过《西厢》剧词第一次表达感情。

这也才促使林黛玉有了下文的《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多种感慨,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写林黛玉一时忘情,念了一句刚刚看过的《西厢》剧词:“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贾宝玉听见,也一时忘情,再次用《西厢》剧词表示他衷心的爱意。

宝玉的“戏语”虽然引起了林黛玉的“生嗔”与“哭泣”,却又不能不使她的爱情呼吸,进入了一个苦痛缠绵的新阶段。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红楼梦》第二十六回P175)。

大观园中这位多情少女的寂寞情怀,终于从落花的命运中找到了抒发、流转的形式――《葬花吟》。

这充满诗情的哀音是林黛玉的第一首长歌行,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之一。

[3]林黛玉的《葬花吟》是其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它抒写了这位诗人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一首《葬花吟》,完全不在于表面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而意在塑造人物的思想性格,将林黛玉的人生浓缩其中。

《葬花吟》是借以诗词更详尽地对人物的行为心理以及未来的命运做彻底的总结,是林黛玉悲剧命运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

葬花,也就是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

那一连串“花谢花飞”的暮春景象,那“花魂鸟魂”的奇特的遐想,那悼亡的哀婉缠绵的情调――“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都给林黛玉的形象与性格以多面的烘托和渲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在这里,曹雪芹将凋谢的残花与红颜女子的命运紧密相连。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试想:枝头的花朵被风吹散,飘入泥泽,化为净土。

红楼中的女儿们不也是身在红门,有谁来怜惜她们呢?黛玉悲叹“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继而又幻想着自己能“生双翼”也随之而“飞到天尽头”。

但因她日夜悲伤,最终泪尽人亡。

长诗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作结,将花人合一,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预感,也是作者对众女子必将飘零沦落,或身陷污泥或命遭摧残的预视。

花的命运就是黛玉的命运,她葬花,是为了给花一个美好洁净的结局,也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给花一个洁净的归宿,就是给自己的青春一个美好的结局,而自己也终将如花一般回归尘土。

三、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一)多愁善感、眼泪化身的林黛玉心细如发的林黛玉痛惜落花、香冢葬花、题诗赋花,实则是自叹、自悲其自身薄命如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林黛玉具有诗人的气质,就是多愁善感,可谓终日以泪洗面,像连绵的阴雨天一样忧郁。

她的性格中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凄苦忧郁。

这固然与她那多病的体质和她那种天赋感受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同她那种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孤苦伶仃的命运有关。

因此,黛玉爱哭,正如蒋和森所说:“你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

”[4]黛玉的多愁善感是人所共知道的事情,可以说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她无尽的烦恼,无边的哀愁。

对于她的多愁善感,有人做过精彩的描述:看到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发出红颜薄命、孀母弱弟俱无的哀叹;秋风疏雨,叶落花谢,又产生寄人篱下、孤寂无依的感伤,发出“秋风惨淡求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感伤。

而大观园内的欢声笑语,人情冷暖,更使她自比自怜,低声饮泣。

宝钗佩带的金锁,湘云身上的麒麟,屡屡使她见而生忌,想而生畏,产生无穷的畏惧、可怕的悬心。

[5]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性格,还在她没有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手法,创造了新奇绝妙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除父母外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红楼梦》第三回P16),不能见外人,但她的父母却又早亡。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得换人形前曾是太虚幻境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入世就是为了报答“神英侍者”的“甘露滋养之恩”,说是“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红楼梦》第一回P3)(二)敏感多疑的悲剧性格与多愁善感相关,林黛玉还十分聪明,?“心较比干多一窍”,聪明极了。

多愁善感增添了她的智慧,加之她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渐多,悟性也高,痛苦便随之加深了。

由此说来,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多愁善感便如影随形了。

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子,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且时常伴随情绪化的臆测,那就是敏感了。

换言之,多愁即善感,善感即敏感。

[6]林黛玉在《葬花吟》中所写到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不正是表现出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特点吗?薛姨妈让周瑞家送来了“两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周瑞家的从梨香院出来,顺路走到哪儿便送到哪儿。

可黛玉却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红楼梦》第七回P48)她首先注意到的不是宫花的“新巧”,而是是否别人“挑剩下的”。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节,写她探望宝钗时,忽然发现宝玉先在,便笑到:“嗳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红楼梦》第八回P55)晴雯拒绝开门,纯粹是误会,没有听出是黛玉的声音,以为是别的丫头,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心的闭门羹,却让黛玉想到自己是“依栖”人家,误解为有意的怠慢,自然恼火不已,以致“越想越<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的呜咽起来。

”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好似木雕石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P175)像这类说明黛玉过于敏感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积极的一面讲,敏感也给了林黛玉神奇的直觉,使她能够锐利的察觉到某些潜在的危机。

暮春时节,别的女孩子都在嬉戏玩笑,她却从一片片落花上看到了自己的不幸,流着眼泪筑起了香冢,并吟唱起一曲《葬花吟》。

秋天已经来临,危机刚刚浮现,林黛玉就像预言家一样说出了谶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