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

浅谈《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
浅谈《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

目录

1内容摘要 (2)

2引言 (3)

3社会环境 (4)

4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6)

5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7)

6结束语 (11)

7参考文献 (12)

浅谈《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

内容摘要

《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索,通过对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作品用贾林的爱情悲剧来为当时的社会唱最后的挽歌。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把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推向了高峰。爱情悲剧来反映社会悲剧,社会悲剧衬托爱情悲剧,女性悲剧凸显家庭悲剧。总之,《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王国维语)

【关键词】《红楼梦》爱情悲剧;社会根源及家庭环境;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根源

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o aristocratic young Lin Jia and love as the central tragedy of clues, through Jia, Xue Xing, such as the failure by the family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reflected the deep mid-eighteenth century the social reality of a vast, centralized feudal grip a variety of sharp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a complex struggle against the feudal ruling class to expose the evil nature of the feudal

society in order to reveal the historical trend is bound to collapse. JIA Lin works with the tragedy of love for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o sing the final elegy. They also put the love tragedy of the traged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o a peak. To reflect the tragedy of love tragedy, love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gedies tragedy tragedy highlights female family tragedies. In shor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tragedy of the out-and-out" (Wang Guowei language)

【Key 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ov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tragedy of society and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Lin Jia root of personality

有人说:“一千个人读同一本书,会有一千个汉姆雷特”。《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有着其独特的思想及社会蕴含。王国维评价《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红楼梦》是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爱情小说。它描写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是这个爱情悲剧的男主角,又是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中地位特殊的公子,曹雪芹正是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来透视那个时代的悲剧。这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意识高于其它作品的地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造成其悲剧的原因:首先,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其次,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他们的爱情很凄美,但是我们细读作品,不难发现造成这种凄美结局的也有他们

自身的原因,贾宝玉的多情,林黛玉的多疑及任性,他们自身对爱情的不坚定再加上封建家族的压制,最终这段情只能以悲剧来结尾。一.社会环境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晚期,当时的清王朝正处于衰落期,他们的爱情也是在那即将衰落的家族中成长起来的,可是我们从后面的结局来看,这个“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围墙,仿佛是很高,但是繁华的表明仍然掩饰不住它飘摇崩溃的实质。作者把他们的爱情置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可见其巧妙的用心。他们的爱情悲剧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是因为曹雪芹在表现这一爱情悲剧时,并不是把悲剧冲突放在肤浅、表面的尖锐状态中,而是真切细腻地描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从两小无猜到相知默契的感情历程中同周围环境的对立。一个人的思想及行为都无法与当时的社会脱离,就算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符合社会进步历史的潮流,可是他们的力量太弱小,根本不能与强大的封建制度抗衡。《红楼梦》的悲剧也就是大观园中的悲剧,而大观园的悲剧是通过对一系列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来表现,而所有的悲剧又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通过贾宝玉和大观园中女子之间的关联来促进贾林的爱情的发展。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都受到了新的思想的冲击,可是他们的爱情毕竟是在花团锦绣的绮罗风光中培植起来的。那些脆弱的爱情的萌芽,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却并没有离开贵族生活的环境。所以他们的爱情天生就是畸形的,当大观园风和日暖的时候,它们滋生出来,而变天的乌云一出现,那柔情似水的幻梦,就不堪一击!即使那一对叛逆者——

宝玉黛玉——的爱情,虽然有动人的内容,表现了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但它也依然是在侯门绣户中产生的,带着先天的脆弱。优裕的贵族生活,使他们无力摆脱寄生的依赖性。剥削阶级的“富贵闲人”的惰性,也给他们的叛逆性的爱情,注入了过分缠绵、纤细的娇花弱柳的气质。这一切,虽然是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由于它是那样浓重地渗透在主人公形象的感情世界里,所以无法摆脱其悲剧命运。二.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贾宝玉和林黛玉俩人都具有叛逆的性格和执着的对生活的理想,但是他们的这些性格和理想都是当时的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如果他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必然要和封建势力进行抗争。可是我们都知道贾宝玉的性格很多情,也很柔弱,他没有勇气和封建的家庭势力完全决裂,我们细读作品会发现,他很少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和家庭抗争,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那个家庭,虽然他讨厌读四书五经,反感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是他心里还是很沉迷于大观园的生活,林黛玉和大观园中的女子具有不一样的性格,所以他才逐渐爱上林黛玉,他们是心灵上的知音,但是却无法在实际的生活中存在。就像钟子期和伯牙一样,所以他们的爱情缺少现实的土壤。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因为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特别是他们都具有叛逆的性格。如果他们生活在思想自由,婚恋自由的时代,那就不会有这部伟大的爱情作品了。正是因为他们在那样压抑的环境中相爱,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爱情十分的含蓄,甚至彼此从来都没有说出一个“爱”字,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

在生活中大家都习惯了含蓄。他们的爱情要想有结果,就必须不仅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国土,还要找到能够容纳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国土,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就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然而这不是一般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硕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就算平时都和他们走的很近的人,也没有站出来为他们说话。而这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才造成了悲剧,这种爱情很纯洁也很美,但是现实的环境把他们拆散了,让读者感到心痛,感到无奈,这也是《红楼梦》高于其它爱情小说的地方。也是《红楼梦》为什么如此富于影响和震撼人心的地方。可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红楼梦》在展开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同时,也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它们这四大家族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具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最后贾府的崩溃其实也是在暗示封建王朝的崩溃。无论是在贾府内还是在贾府外都存在着许多尔虞我诈的问题。如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

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1〕P59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这“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一个家族尚且如此,一个末期的王朝不更加腐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在贾府上下看来,贾宝玉如和宝钗结合,他将赢得世俗艳羡和锦绣前程。贾宝玉如和黛玉结合,他将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世俗及贾府只能允许贾宝玉和宝钗结合,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红楼梦》中两个爱情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再是以前戏剧小说所常写的“金榜题名”式的才子和温婉贤淑的佳人,而是两个性情乖僻,被当时人嘲弄为有“痴病”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他们不单单是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那个社会相抵触,而是在许多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那一社会相违背。贾宝玉坚决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他对举世趋之若鹜的科举仕进道路非常冷淡并对封建秩序、精神道德等等都给以激烈地憎恶和否定,甚至把那些宣传封建正统教义的书给烧了。贾宝玉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说得不多,但在许多实际行动上背离了那一社会的妇道,特别是她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把贾宝玉引为知已、视为生活的终生伴侣。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

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这一方面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由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生活打上了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这一爱情的阶级性,更规定了他们爱情的反封建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他们的爱情,只能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他们无力到荣国府外面去开拓新天地。他们对封建家长还存在着某些幻想,在爱情最后的阶段,他们消极地等待由封建家长做主完成婚姻,以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这种反封建爱情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致命弱点。因此,这一爱情最后走向悲剧,固然有时代的原因,但爱情本身所存在的贵族的弱点,也成为他们难以逃避悲剧结局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其一,林黛玉性格中的悲愁和眼泪也是最深刻的根源,她和周围环境世俗人群的不相协调。不必说恪守名教的薛宝钗,也不必说逆来顺受的贾迎春,便是豪爽旷达的史湘云,也有她从俗认命的一面,随遇而安,因而她们虽则各有自己的悲剧,却都不如林黛玉的悲剧那样富于社会意义和激动人心。林黛玉那种孤高敏感的个性和气质,的确是十分独特的。但是她的性格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从她进贾府时的表现,我们能看出她是一个很会观察,很谨慎的人,她来到贾府这样的富裕家族,她很怕被人笑话她的举止不合规据,所以做事情之前总是先看别人怎么做,她才做。

那时的她很懂事,也不任性,由于她天生一副柔弱样子,所以贾府上下大家都对她十分宠爱,在生活上处处顾着她的感受。例如,

一次贾府伶人扮戏,其中小旦扮上活象一个人,大家心里都知道,但谁也不敢说出来,或不敢,或不肯,都是为了不伤着黛玉,唯有湘云心直口快说了出来,宝玉忙使眼色制止,好意调停解释,到头来,黛玉不但不领宝玉的情,恼他比恼湘云更甚,宝玉分辩说自己并未拿黛玉比戏子,并未笑她,黛玉回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玩,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2〕P304这是怎样—颗敏感自尊的心。事实上,谁也没有想给黛玉难堪;然而她脆弱而倔强的个性,时时处处都在防范自卫的心理,对宝玉由相知而苛求的感情,难道不是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值得同情的吗!就如宝钗送燕窝赠土仪一类事情在黛玉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也是如此。她的任性也是因为贾宝玉对他爱而形成的,可是我们把她的这种性格放在今天,又有谁受的了呢?贾宝玉天生是个多情的种,可是林黛玉却是个十足的醋坛子,贾宝玉稍不注意就会做出令林黛玉伤心落泪的事,有时候连贾宝玉自己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也要硬着头皮去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这种情况并不少,所以我们总是看到林黛玉在伤心落泪。我们读者都为贾宝玉感到无奈,这样的性格,这样的爱情,这样的生活,他们的爱情能有结果吗?贾宝玉爱林黛玉多少也有一点钦佩她才华之意在其中,他们也是精神上的知己。这样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有时候很惹人心烦,可是我们想想她的处境,想想她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

我们都不忍心责怪她。她生活的全部希望就是宝玉对她的爱,她为爱情而忧,为爱情而喜,为爱情而活。所以最后,当她知道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时,就含恨而逝了,她最后那句没讲完的话,或许是对宝玉的又或者是对他的恨,或许是她对这个社会最后的控诉。其二,贾宝玉这个典型的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情”。关于他的形象,作者在第三回有过概括而形象的说明:“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3〕P50从这两首《西江月》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最鲜明的性格,就是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精神。贾宝玉性格的特点,首先是对于锦衣玉食、安富尊荣生活的不满、厌恶,乃至愤懑。第七回他感慨地说:“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罗纱锦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木朽株。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4〕P116封建贵族的沉闷生活,使他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也刺激了贾宝玉要求摆脱束缚的性格发展,并导致了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一系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教义的怀疑否定。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认为那只是“诓功名混饭吃的”。但却对当时的“淫词小说”《牡丹亭》、《西厢记》非常喜爱。他不热衷于功名利禄,却对封建社会最低层的奴婢怀着深深的同情和友谊,与出身平民的秦钟、家道贫寒的柳

湘莲及艺人蒋玉函称兄道弟,对备受凌辱的丫环们温柔体贴,百般呵护。他的这种行为是对于男尊女卑的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纯洁的女孩儿身上。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具有发展上的一贯性、连续性,以及思想上的严肃性和不妥协性。他同姐妹们的亲疏远近,是以思想上的亲疏远近为标准的。第三十二回,他当众宣布:“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5〕P445,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宝玉和湘云、宝钗在思想上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同宝玉真正接近的只有黛玉。所以“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如此。”正是由于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经过长期了解,是稳固地建立在思想同一的基础上的,宝黛爱情

才有了近代情爱色彩,而与封建的婚姻格格不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近代的爱情,还是封建时代的爱情都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价值在于它同时它包含巨大的社会意义。它一方面通过宝黛爱情的悲剧故事,反映贵族判逆者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规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尊重人性。另一方面是让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宝黛的爱情悲剧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

2 .2.《红楼梦引论》,曾扬华著,中山大学出版社。

3.《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团结出版社。

4. 《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一粟编,中华书局。

5.《红楼梦纵横谈》,林冠夫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复习过程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服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 一、宝黛爱情悲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反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爱情就变成没有发展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悲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悲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地位不同,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薄命司”, “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爱情,后来宝玉出家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从人的主体价值来看,她比林黛玉似乎更令人悲哀。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入宫选妃,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幽闷而死。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远嫁海隅,空辜负一身才志; (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何等活泼开朗,潇洒天真,在大观园中独具

解析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解析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摘要 林黛玉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她的一生与泪水结缘。也许是因为前世的因缘,注定了今生为了还泪而来。解析她的人生悲剧中,有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有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镜花水月的爱情之悲。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爱情;性格;身世;才情 前言 林黛玉,曹雪芹笔下的忧伤女子,也许是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也许是今生的无奈,注定了她泪眼涟涟;也许是命中的安排,注定了“玉带林中挂”。林黛玉,她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众女子中绝对痴情的女子。她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那柔弱的身子,低垂的双目,不解的愁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本是豪门出生,却被命运捉弄。体弱多病的她身世是那般凄凉,父母早逝,成为孤儿,不得不寄人于篱下;她心性孤傲,什么凡尘庸俗,什么功名利禄,她皆不屑一顾。天真率直的她,注定了与世俗格格不入;她才华横溢,她的诗词信手拈来,格调高雅。有着浓郁的诗人气质,高贵而优雅的她在自然的风景里留连,时时触景生情,感叹人生;她浪漫而多情,执著地爱着自己心爱的男人——贾宝玉、为了爱,她毅然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然而,用整个的生命去追求真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她最终却在镜花水月的爱情幻想里,含恨而去。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她迷离、梦幻、病态、柔弱、高雅、忧郁,用全部的生命演绎着人生的悲剧。 一、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凄婉哀愁。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金陵十二钗悲剧命运

“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 李锦文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指出林黛玉和薛宝钗在争夺贾宝玉的爱情婚姻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直接干预,林黛玉含恨而死,而薛宝钗也守活寡,使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封建礼教的信奉者同归于尽,这是封建社会大观园悲剧的高峰。此外王熙凤和她的唯一的女儿巧姐,元春四姊妹,李纨和秦可卿,史湘云和妙玉等都因为处于封建社会的末世而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关键词金陵十二钗;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二重性格;封建末世;悲剧命运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堪称中国文学史上艺术的顶峰,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红楼梦》是一部千古悲剧,描写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悲剧故事和悲剧人物。本文试图对“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作一初步探讨。 一、林黛玉和薛宝钗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舅表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两姨表姐。在贾宝玉的爱情婚姻上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即所谓“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 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生得聪明俊秀,父母爱如掌上明珠,延师教训,因此从小知书识字。但她命薄,幼年时死了母亲,贾母怜惜,接来身边抚养;不久又死了父亲。从此林黛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虽说在外祖母家,也总觉得是寄人篱下,常常遭人白眼,受人冷遇,因此养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她每每触事触景,想起自已孤独无依的苦楚;乃至想起李后主的话来:“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矣。”但是林黛玉又不甘示弱,她在内心深处总想要和她的这种命运进行抗争,因此又特别显得高傲,一般不愿意与人周旋,特别是不愿意故作虚伪去逢迎别人,因此在别人的心目中,黛玉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也就不愿意与她接近。岂止是下人们,就是那些朝廷命官,王侯贵族,黛玉也一向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也不劝宝玉去求取什么功名,走什么“仕途经济”的道路,这是他们的思想相通之处。但宝玉对北静王却很爱戴,将北静王所赠蕶零香串珍重取出来,转送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由于黛玉生性聪明,对任何细微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在“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以后,探春、湘云来看她,黛玉见他二人不免又伤心起来。“探春、湘云才要走时,忽听外面一个人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混搅!’黛玉听了,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一手指着窗外,两眼反插上去。” 这一段,实际上是“惊恶梦”的继续,在恶梦中,黛玉曾苦苦地哀求贾母让她留下来,贾母并不应许,因此她现在听到老婆子骂人,自然就会疑心是骂她来了。可怜黛玉在一气之下,竟然“肝肠崩裂”,哭的死过去了。由此可见黛玉心灵的创伤是何等的严重!“半晌,黛玉回过这口气,还说不出话来,那只手仍向窗外指着。”多少疑惑,多少创伤,多少难言的苦楚,都在这只手上表现出来了。 黛玉的忧思苦闷还表现在“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般人看戏听曲子,看了听了也就过去了,有谁去细细体会呢?但黛玉却不是这样,当她听到《牡丹亭》里“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时候,心里就“十分感慨缠绵”,越听下去,越与自己的思想关联,“不觉心动神摇”,“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此时古人诗中词中之句,“都一齐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论宝黛玉的爱情观

论《红楼梦》宝黛爱情分析

论《红楼梦》宝黛爱情分析 内容摘要:在《红楼梦》中最令人记忆深刻地爱情故事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结局不算完美,但是却让人记忆最深。他们的爱情故事非常的感人,他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爱情的憧憬着实令人敬佩。林黛玉在爱情方面具有审美的理想性和典范性。贾宝玉的爱情观是一种高层次的,并且是属于精神美范畴的东西。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青年,他们对于爱情都有着美好的憧憬,对于爱情的追求也是大胆执着的,他们对爱情的矢志不移的追求精神也很让人钦佩。就当时的社会道德来说,林黛玉在爱情方面更具有审美的理想性。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红楼梦》;爱情观。 一、林黛玉爱情分析 爱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整个人生的一项主要内容。爱情虽然不是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生活,但是它几乎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生活。对于一个生理和精神上都健全的人,他无论怎样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最后还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爱情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多余的,爱情对于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幸福,而是人的心理的一种调整过程,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追求

的一种本身愿望。 爱情对于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幸福、具有一种美感享受的意义,而且它是人的心理机制的一种合理调解过程。② 林黛玉是一个处在封建社会当中的女性,在封建社会好的地位可想而知,她不可能像男子一样去追求自己所想要的任何东西。封建社会中在道德上约束着女性,称“女子无才便是德”①,而且薛宝钗也和林黛玉说:“女儿家的还是不认得字好。①”如此来看,社会伦理道德本身就已经把一个有才的女子埋没了,林黛玉面对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深受旧社会旧伦理道德的束缚,她不可以像人贾探春那样,心中还有着一丝势力之心,又不能像薛宝钗那样迎合社会环境而自甘失去自我,所以林黛玉想在旧社会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是有多难,也可想而知,她对于生活的追求永远是实实在在的,尽管找不到自己心中所想的净土,但她坚持不走向虚无。内心矛盾的林黛玉宁愿受着封建社会道德束缚的痛苦,也要追求自己所要的。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我们也能从林黛玉的生活中看到,在她的心中,首先还是对人生的追求,只不过到后来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爱情的追求重合在一起罢了,林黛玉的长诗《葬花吟》、《秋风词》、《桃花行》,都是林黛玉对于生活的不幸而发出来的感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①,虽然是在写桃花,但也是在倾诉自己,在旧社会的压迫下的痛苦。林黛玉的《菊花诗》则反映了她对于人生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她对生活的期望,林黛玉的整个生活可以说是在追求爱情中渡过的,但是她的诗中可以

红楼梦之悲剧浅谈

《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浅谈 摘要根基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相爱却得不到好的结果的故事,分别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着手,分析他们悲情产生的根源,同时穿插阐述自己对他们爱情的看法,最后对当代大学生校园爱情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导致因素大学生恋爱特点恋爱观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任是无情也动人。”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贾宝玉,林黛玉,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垂泪,多少人为之惋惜。。。。 我们在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虽然外在环境是悲剧的根源,但是个人内在性格也是基本的、直接的因素,正是这内外因的结合最终导致二玉的爱情悲剧。 ——————外在环境 -毁于封建世俗 在封建王朝,谁人可以不顾“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去自由恋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特别是生在一些达官显贵家庭里的子弟,婚姻更是用来巩固他们的权利财富地位的坚实有力的手段。所以他们选择门当户对,选择谄媚高攀,选择巴结。。。 俗话说的好,世俗嫁娶,未有不重财势者。就是伟大的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已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在红楼里,荣国府日渐衰败,各种矛盾愈来愈尖锐,虽然在外人看来它依旧金碧辉煌,财大气粗,但是实质上它已江河日下,经济紧张。所以宝玉的婚姻对整个家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整个家族对于宝玉的结婚对象作出了精心的比较:薛宝钗虽然只有母亲和兄弟,但她家依旧有财,依旧好过孑然一身、寄于篱下的林黛玉,所以贾家选择了薛宝钗,放弃了林黛玉,就在贾宝玉昏昏沉沉的时候,成功的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偷梁换柱的戏码。 荣国府门庭殷切希望贾宝玉成为中兴家族、力挽狂澜的人物,想借助他的婚姻、他的仕途来扭转家族衰落的局面。可是贾宝玉却背道而驰,他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就像书中所写,他本来就“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加之又爱上了可以说是既毫无权势又身无分文的林黛玉,由于在本质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家族的根本利益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样的结合、婚姻无法解决正在走向衰败的贾府的政治、经济危机,甚至对它的改善起不了一丁点儿作用。更甚,这看似柔弱的林黛玉却与宝玉一样同是封

简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简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林黛玉的性格最为鲜明,那是因为她的性格具有明显的悲剧性。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敏感、孤高、率真、叛逆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突出特征。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可叹的是,在封建社会,却不容许她这种个性的存在和释放,她的悲剧性格导致了她人生的悲剧,黛玉最终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泪尽而逝。曹雪芹结合自己的身世经历用饱蘸血泪的笔墨将绝世的姿容、过人的才情和率真的性格赋予了林黛玉,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却时时处处觉得“风刀霜剑严相逼”,最终落得香消玉殒。黛玉之死使人们对她所处的环境产生了质疑,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曹雪芹通过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木石姻缘的悲剧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因此黛玉的悲剧性格掩饰不住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她以其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出来《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就是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惟有林黛玉的形象最为动人,这与她的悲剧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一、悲剧性格的表现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敏感、孤高、率真、叛逆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突出特征。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可叹的是,在封建社会,却不容许她这种个性的存在和释放,她的悲剧性格导致了她人生的悲剧,黛玉最终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泪尽而逝。 黛玉敏感多疑。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标题】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作者】黄英玲【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原因? 【指导老师】冉晓林【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 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对于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的研究,有的侧重其多愁善感的性格,有的着重其诗才的挖掘,有的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生存方式进行比较,有的则对宝黛爱情做多方位的剖析。 而对黛玉性格的评论,恐怕是《红楼梦》研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众说纷纭,尚未有公正和满意的结论。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叛逆说”、“正统说”、“中间人物说”三种。“叛逆说”认为黛玉与宝玉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种说法是自五十年代开始迄今这四十多年间林黛玉性格阐释的主旋律,高校中文系大都采用此说法,其影响面之大是可想而知了。“正统说”和“中间人物说”是近年来出现的说法。前者认为林黛玉是“真诚、自觉”地“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后者认为林黛玉是介于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典型人物。 本文并不偏向于其中任一观点,而是通过对“黛玉葬花”这一《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的理解,从而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

悲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准确地理解林黛玉,把握人物的永恒价值,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 一、贾府中的两次“黛玉葬花” 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1]葬花。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此时的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并且宣称要把花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俨然有备而来且经过精心细致的考虑,足以见其葬花乃是惯常之举,而从二月二十二日入园至此不过二十几日的时间,众姊妹尚还沉浸在兴奋与欢乐之中。“葬花”这种早觉的伤感本身就是对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等到第二次实写黛玉葬花,已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众姊妹祭花神,“满园里绣带

浅谈《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

目录 1内容摘要 (2) 2引言 (3) 3社会环境 (4) 4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6) 5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7) 6结束语 (11) 7参考文献 (12)

浅谈《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 内容摘要 《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索,通过对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作品用贾林的爱情悲剧来为当时的社会唱最后的挽歌。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把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推向了高峰。爱情悲剧来反映社会悲剧,社会悲剧衬托爱情悲剧,女性悲剧凸显家庭悲剧。总之,《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王国维语) 【关键词】《红楼梦》爱情悲剧;社会根源及家庭环境;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根源 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o aristocratic young Lin Jia and love as the central tragedy of clues, through Jia, Xue Xing, such as the failure by the family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reflected the deep mid-eighteenth century the social reality of a vast, centralized feudal grip a variety of sharp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a complex struggle against the feudal ruling class to expose the evil nature of the feudal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权进凤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悲剧之中悲剧”。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浸透了生命的每一寸光华。本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性格气质、才能、爱情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并综合以上四点揭示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境遇;性格;才能;爱情 一、概述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女主角,加之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生动性与悲剧性,她一直是红学家热切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学术界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如蒋晓兰的《林黛玉悲剧新论》一文,从先行者、叛逆者、性格气质、性灵、女性强者、痴情之极者等九个方面总结了林黛玉悲剧的多重性。胡秀芬的《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指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受到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的影响,并指出林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秦桂敏的《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认为她的悲剧并非完全取决于她先天体质弱,还在于她所处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在于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美妙爱情幻想的破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研究林黛玉的悲剧人生。第一方面是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第二方面是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第三方面是卓尔不群的才能;第四方面是痴情之极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第五方面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一)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 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幸年幼丧母,外祖母念其年纪尚小无人依傍,接至京中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的悲剧由此开始。 自进入贾府,林黛玉便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父亲也在不久后亡故,家中财产被收入贾府,与黛玉没有半点关系。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最大的依靠离她而去,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女。而这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凄凉景象与年幼时父母俱在的平和安乐形成了苦与乐的鲜明对比,使她的孤苦无依更加悲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加上她久治不愈的病体,加重了她的忧思与感伤。 林黛玉是孤独的,《葬花词》[1]是黛玉对生命孤独的真切感悟与集中表现,她没有父母亲眷,寄人篱下,忍受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摧残,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她的身心深陷孤独,她的孤独是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生命的孤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寄人篱下加之孤独多病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个性。她在贾府中始终是外戚,一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被这个大家庭接纳,稍有不顺便会引发她的寄人篱下之感。第三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拒绝开门,这原本是个误会,但却严重伤害了她,她想到:“虽说是在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林黛玉是个多愁多病身,自出生起就有先天“不足之症”[2]会吃饭时便吃药,给宝玉看病的王太医在顺便给她瞧病时道出黛玉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导致其心浮气躁,敏感多疑。 凄凉的境遇使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时期都沉浸在浓厚的感伤气氛中,并影响了她的一生,跟她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 作者在第一回就交代了,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宝玉)的灌溉之恩,此生特来以泪相还,而眼泪则多伴随着痛苦与哀伤,这样,从一开始就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 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 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写作手法精妙。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 《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一个出家,一个为官,走的是两条人生之路,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决定的,这从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上便可见出:一个是感觉“无聊之甚”,欲“消此永昼”;一个则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忧心忡忡。一道一儒,两种人生态度判然可见。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

【明清小说】《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加之宝黛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婉唱。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具有必然性的。本文试图从社会、各自性格、家族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社会根源;性格;家族 引言 看《红楼梦》,当我们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吸引,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互为知音、互相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我们不得不为他们叹息。宝黛爱情,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毁灭的悲剧? 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原因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第二,贾宝玉和林黛玉各自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第三,家族的原因,林黛玉自身与贾氏家族的利害冲突。 一、社会原因 从社会来看,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一直倡导婚姻应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 另外,宝玉和黛玉的日常生活交往也是与社会正统观念相抵触的。如作品第

十九回描写的宝黛午后谈笑嬉戏的场景,既表现了他们自由恋爱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男女之大防”、“父母之命”等封建思想的反抗。对于“金玉姻缘”“门当户对”等邪说怪论,他们更是极力反抗。宝玉甚至在梦中也不忘对封建怪论的反抗:“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这里“金玉良缘”指符合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利益的婚姻;而“木石前盟”则指宝黛二人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宝玉虽深爱林黛玉,把林黛玉作为“红颜知己”,但他的力量弱小,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欺骗他,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 因此,造成宝黛爱情走向悲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根源,即他们叛逆的爱情是不容于封建的道德伦理标准之下的。所以以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为了维护正统的封思想和秩序,最终选择符合封建纲常的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从而造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的社会制度给他们带来了悲剧。 二、性格原因 从个人性格来看,他们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宝黛出身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其所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背景造就了他们不一样的性格特点,从而演出了宝黛不能自由恋爱的悲剧,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贾宝玉 宝玉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一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块美玉,因而取名为宝玉,贾母因宝玉衔玉而生,格外高兴,对宝玉“视若珍宝”,从而决定了宝玉在贾府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正是被当成心肝宝贝,宝玉得以形成并且保持自己的纯真天性,颇具个性。宝玉虽然害怕贾政,但在贾母的庇护下,宝玉能够较少地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从而使他的思想和性格得到自然的发展。 宝玉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毫无兴趣,更不愿意选一条仕途之路。此外,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体会到少女世界里种种纯真的喜怒哀乐,而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产生了厌恶,不肯与官场中人来往,并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

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姓名:陈晓磊 学号:0934001268622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年级:09秋 层次:本科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亳州分校

目录 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4) 二、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8) 三、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 参考文献 (9) 内容摘要: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格的独特性和缺陷性则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因此,分析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宝黛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也是让世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关键词:林黛玉爱情悲剧社会根源;封建伦理;家族利益

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薛等家族的兴衰历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真爱情感天动地,令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那个“花的精魂”、“诗人化身”的林黛玉之死,令无数人痛惜!可人们又觉得她并没有死,虽然她的生命短暂,可她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她的生活就像一首诗,虽然忧愁多过欢乐,可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等新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反映了对新的社会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从反面也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弱点。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因此,对宝黛爱情悲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对此问题,浅谈如下: 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第一: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二、《红楼梦》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贾宝玉就曾说过,我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缘”,偏信“木石前盟”。“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其内容的丰富,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可以从中国文化底蕴来看: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寞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与乐观,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林黛玉体寒,虽多愁善感,可激情似火;而薛宝钗体有热毒,却“藏愚守拙”、“不关已事,高高挂起”。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至今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贾宝玉在爱情婚姻的天平上,他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他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蒙骗他,他爱林黛玉已到痴迷的状态,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封建统治者为贾宝玉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做妻子,是要由贾府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贾府日益衰败的客观形势来决定的。林黛玉本人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家道早衰。薛宝钗的家庭则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薛两家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联系。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何燕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人物之一,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争议,林黛玉的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身世之悲使她的人物形象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她的敏感多疑,善良纯真,缺少心计的性格又使得她在贾府无法长久的留存,加之自身体弱多病,家道中落,父母双亡给她的人生蒙上了许多阴影,再加上当的社会制度最终导致了他和贾宝玉爱情的失败,人生走向了悲剧的命运。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造成她悲剧性格和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多愁善感;悲剧命运 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世和命运凄惨迷离,令众多的读者所感叹惋惜,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她悲剧性格的形成、以及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美化成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相当于神仙转世来到了凡间,让人多少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似乎也是机缘巧合,神仙都要经历许多磨难才能得道升天,《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列入仙班,《红楼梦》中林黛玉也是命运如此多作弄。她的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凄美”二字。“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气质、才气内涵”。这两者相加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总体性格可以概括为聪明伶俐,悟性极强,内向多疑、敏感善变而又孤高自诩,同时又带有自卑自怜的成分。比如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得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特点,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她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她把贾宝玉当做一颗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个方面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林黛玉这种猜疑和消极的性格,结果一方面伤害了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了自己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怯懦。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林黛玉也是一个有新思想的女子,她一方面担忧自己的命运和与宝玉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坚持和宝玉自由恋爱,不喜欢仕途经济,因此在她的内心里还是有一股敢于反抗和冲破封建社会的内在精神。 形成林黛玉这种悲剧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林黛玉的身世遭际和多变命运有密切的关系。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出生于封建社会一个书香望族和钟鼎之家,她是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生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林黛玉本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

林黛玉的爱情

林黛玉的爱情 ——西岭雪 少女多半会有林黛玉情结,多愁多嗔,自怜自艾,敏感又伤感。然而一天天大起来,自以为历尽沧桑,看透世事,便都抛弃了少时的情怀,煞有介事地品评起薛宝钗、贾探春来。还有很多人喜欢王熙凤,甚或奉秦可卿为偶像的。若是哪个成年人自称喜欢黛玉,变会获得一片善意的嘲笑声。 然而我却的的确确是在结婚后才开始喜欢上黛玉的。少年时自命清高,以为只有妙玉才可知己,黛玉则是太心狭了些,太多眼泪,太多醋意,自寻烦恼。待至成年,才知道专心一意地爱一个人有多么不容易。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情相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唯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

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唯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归宿。她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为谁?”全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 她是孤身一人投在外祖母膝下寻求依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的爱,她便贫穷地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嗔,不多愁,不多疑? 疑心的最集中表现便是伤心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因此她每每地讥讽宝钗,察言观色。然而一旦“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送来燕窝,又说了许多知心话后,她便立刻视宝钗为亲姐姐,推心置腹地做起知己来,再不想与她竞争。她认了薛姨妈做母亲,对宝琴直呼妹妹,甚至袭人奉茶时,宝钗喝了一口才递给她,她也毫不计较地接过来喝了——如此含蓄又坦然地表白了敬爱之情。 最初看到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长大后再看,才觉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贾宝玉。袭人说:“哪位渴了哪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中。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坦然饮干,将杯放下。 这一段描写真是不敢往深里想,越想越觉得心疼。茶,在中国礼仪上的讲究实在是太丰富了。一授一递,一敬一饮,莫不有诸多含义。从端茶送客到斟茶赔礼,茶都是重要的道具。《红楼梦》里是很在意茶道的,也很在乎茶礼。王熙凤开黛玉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