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导言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物种起源绪论》-PPT课件

2021/7/24
7
“进化论”
•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 物界的进化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 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 重要科学。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 《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 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 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 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 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 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专题简介
• 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侧重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究, 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家的精神 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让我们享受 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
• 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则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 界,展示它的丰富多彩、绮丽多姿,让人惊叹于造 物主的鬼斧神工,向我们展示呈现大自然的绚丽与 斑斓;
9)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我相信“自然选择”
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2021/7/24
11
.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1 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主旨。
2 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 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3 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 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章 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2)…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
3)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
4)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
物种起源导言ppt53 苏教版

第2句为关键句.它阐述了由家禽变异研 究得到的两个结论:一为大量的遗传的 变异是可能的,二为人类选种的力量是 伟大的.
这一研究为作者研究物种在自然状态下 的变异提供了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炼 第九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 观点 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一段共有八句,分为三层。
第1句至第4句为第一层,间接说 明研究物种起源和变异有重大意义。
《物种起源》绪论
达尔文
解题
《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 或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 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 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绪论:不同于序言。专指放在学术论 著的开头,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的 章节,只能由作者完成。
“ 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 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 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本句中 “事实”与“论点”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 一个?
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 料,而“论点”是指材料中足以反 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 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炼 第五段的6句话之间关系如何?全 观点 段说明了什么观点?
一 八 四 零 年 的 达 尔 文
达尔文在晚年
环球旅行路线图
环游世界的“小猎犬号”
希腊的创世主之一——主管谷物的女神
达尔文环游世 界时观察到的 龟和鸟类
达尔文的望远
镜。连同他的 笔记本、枪枝 以及一双善于 观察的眼睛,都 是年轻的博物 学家达尔文的 重要的装备
达尔文在伦敦的乡居
进化论:亦称“天演论”、“演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
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 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 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书前 有导言,目的是要让读者更 好地理解全书内容。
这一研究为作者研究物种在自然状态下 的变异提供了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炼 第九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 观点 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一段共有八句,分为三层。
第1句至第4句为第一层,间接说 明研究物种起源和变异有重大意义。
《物种起源》绪论
达尔文
解题
《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 或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 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 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绪论:不同于序言。专指放在学术论 著的开头,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的 章节,只能由作者完成。
“ 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 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 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本句中 “事实”与“论点”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 一个?
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 料,而“论点”是指材料中足以反 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 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炼 第五段的6句话之间关系如何?全 观点 段说明了什么观点?
一 八 四 零 年 的 达 尔 文
达尔文在晚年
环球旅行路线图
环游世界的“小猎犬号”
希腊的创世主之一——主管谷物的女神
达尔文环游世 界时观察到的 龟和鸟类
达尔文的望远
镜。连同他的 笔记本、枪枝 以及一双善于 观察的眼睛,都 是年轻的博物 学家达尔文的 重要的装备
达尔文在伦敦的乡居
进化论:亦称“天演论”、“演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
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 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 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书前 有导言,目的是要让读者更 好地理解全书内容。
物种起源导言上课用ppt课件

贝格尔号
环球航线
考察部分收获
导言:
即绪论,是序文的一种。是一种 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 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书前有导言,目的是要让读者更好地理 解全书内容,放在学术论著的开头,具 有启发、引导作用的章节。
导言和序言是否相同?
不同。
1、导言的主要篇幅必须介绍原作的内容及主 旨,序言则没有明确要求;
工作将近结束;体力渐感不支;同行竞 争激烈
第3段“错误的窜入”能否改为“错误的 出现”?为什么?
不能。“窜入”表明错误客观存在,难以避 免。而“出现”则表明错误有可能是主观 上造成的。
第4段关于“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达尔文认 为有些正确,有些错误,并且指出有两个错误, 这两个错误是
1、生物的身体构造不能归因于外界的条件
物种变异的另一个条件: 家养变异
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 可能的,这体现了人类 选种的力量是伟大的。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标出 你觉得较能体现达尔文精神气质 的一处,并具体地说说表现了他 怎样的精神品格,要求回答前先 把标出来的语句读一读。
1、整理成书的经过 ——刻苦钻研的精神
2、提前发表的原因 ——实事求是的精神
本文特色
1.内容有很强的科学性、概括性以及专业 知识性。
2.语言准确而严密,尤其擅长运用结构复 杂的句式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
3.充分体现了作者高尚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啄木鸟 构造
达尔文 的观点:
槲寄生
生物本身倾向
⑤研究生物变 异的方法
研究家养动物和栽 培植物
⑥ 家养变异的作用
获得两点认识
《物种起源》导言1精品PPT教学课件

• 全段可以分为两层,说明生物的种是 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
2020/12/6
15
• 2 第五段三句话各有什么作用?说 明了什么问题?
• 第一句为过渡句,表明第五段与 上文构成因果关系,并提示了问段的 主要内容.
•
第2句是本段关键句,说明作者
是怎样研究物种变异原因的.
•
第3句是对全段内容的小节,强
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第1段、
第20320段/12/6 、第7段为例)
19
• 6 文章怎样体现了达尔文的精神和人格魅 力?
• 第一段:“深刻的印象”“整理研 究”“专心思考”“加以充实”“没有轻率 地下结论”
• 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严谨审慎的 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 第二段:“华莱斯先生的一般结论,几 乎和我完全相同”
源》的经过和付梓原因,说明了自
己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批判了创
造论的错误,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
家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谦虚
谨慎的精神。导言以说明为主要表
达方式,语言周密严谨,有极强的
逻辑性。
2020/12/6
11
四 思考 阅读 讨论
• (一) 速读课文,划出各段的关 键语句
• (二) 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段 的段意
17
• 4 第七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说明了什 么问题?
• 这一段共有九句,分为三层。
• 第1句至第5句为第一层,间接说明研 究物种起源和变异有重大意义。
• 第6句和第7句为第二层,说明创造论 是错误的。
• 第8句和第9句为第三层,说明物种起 源的基本观点: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020/12/6
18
专指放在学术论著的开头,具有启发、
《物种起源》导言课件

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
面又深入实践,同时还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
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
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
达 尔
纲。到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 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
文 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
和 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
教师介绍长句的知识及分析长句的方法。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也显得庄重,适 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 书面语,特别是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
分析长句时,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 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 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 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 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 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 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 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注音
胚胎 pēi
泥坯 pī
槲寄生 hú 札记 zhá 坚持不懈 xiè 狭隘 ài
★注释
[审慎]
周密而谨慎。审,详细,周密。
[审时度势] 考虑时机,估量形势。审,考虑,分 析,考察。
[琐屑]
细小而繁多。屑,琐碎。
[不屑置辩] 认为不值得争辩。屑,认为值得。
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 几方面内容。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 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 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 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物种起源》导言-45060PPT资料34页

• 4 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 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 六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 • 交代写作经过 • 第1段: • 整理成书的过程 • 第2段: • 提前发表的原因 • 第3段: • 内容过简的说明
• 第二部分 • 说明基本观点 • 第4段: • 物种由演变而来 • 第5段: • 介绍研究的方法 • 第6段: • 家禽变异的作用 • 第7段: • 强调观点的正确
•
其次,修饰、限制性词语用得恰倒好
处,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可以第4段第4句、第7段第6句为例)
•
再次,动词、形容词使用准确,有利
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第1段、
第3段、第7段为例)
• 6 文章怎样体现了达尔文的精神和人格魅 力?
•
第一段:“深刻的印象”“整理研
究”“专心思考”“加以充实”“没有轻率
• 可以看出达尔文毫不动摇的信念和 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 由此可见达尔文具有崇高的精神和 人格魅力。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一 解题:
1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 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 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 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 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2 导言:是序文的一种。又叫“绪论”, 专指放在学术论著的开头,具有启发、 引导作用的章节。
究物种起源和变异有重大意义。
•
第6句和第7句为第二层,说明创造论
是错误的。
•
第8句和第9句为第三层,说明物种起
源的基本观点: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 5 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表现在何处?
• 六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 • 交代写作经过 • 第1段: • 整理成书的过程 • 第2段: • 提前发表的原因 • 第3段: • 内容过简的说明
• 第二部分 • 说明基本观点 • 第4段: • 物种由演变而来 • 第5段: • 介绍研究的方法 • 第6段: • 家禽变异的作用 • 第7段: • 强调观点的正确
•
其次,修饰、限制性词语用得恰倒好
处,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可以第4段第4句、第7段第6句为例)
•
再次,动词、形容词使用准确,有利
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第1段、
第3段、第7段为例)
• 6 文章怎样体现了达尔文的精神和人格魅 力?
•
第一段:“深刻的印象”“整理研
究”“专心思考”“加以充实”“没有轻率
• 可以看出达尔文毫不动摇的信念和 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 由此可见达尔文具有崇高的精神和 人格魅力。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一 解题:
1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 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 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 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 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2 导言:是序文的一种。又叫“绪论”, 专指放在学术论著的开头,具有启发、 引导作用的章节。
究物种起源和变异有重大意义。
•
第6句和第7句为第二层,说明创造论
是错误的。
•
第8句和第9句为第三层,说明物种起
源的基本观点: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 5 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表现在何处?
《物种起源》导言PPT优选课件 (2)

3
2020/10/18
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 概念,于1859年出版 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 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 学史上的一个转折 点。 随后骏马征服 《动 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 异》、《人类起源及性的 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 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 年版)
4
进化论 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
5节说“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 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 值的重大。”“它的价值”在哪?
2020/10/18
13
1、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 的变异是可能的; 2、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 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7节说“物种变异”的一个“最重要 的条件”是“自然选择作用”,结 合全文看,请你举出另一个条件。
明确: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 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 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 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2020/10/18
8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 木鸟、职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 看法?( 3)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 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020/10/18
10
4、指出词语在文中的正确 理解
第1节“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 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中的 “这些”具体指代:
远航考察\搜集整理研究\思考并作 札记\写成纲要
2020/1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8
11
第2节,使达尔文早日发表“摘要” 的原因,具体来说有:
工作将近结束;体力渐感不支;同 行竞争激烈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 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2020/10/18
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 概念,于1859年出版 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 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 学史上的一个转折 点。 随后骏马征服 《动 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 异》、《人类起源及性的 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 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 年版)
4
进化论 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
5节说“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 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 值的重大。”“它的价值”在哪?
2020/10/18
13
1、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 的变异是可能的; 2、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 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7节说“物种变异”的一个“最重要 的条件”是“自然选择作用”,结 合全文看,请你举出另一个条件。
明确: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 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 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 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2020/10/18
8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 木鸟、职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 看法?( 3)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 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020/10/18
10
4、指出词语在文中的正确 理解
第1节“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 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中的 “这些”具体指代:
远航考察\搜集整理研究\思考并作 札记\写成纲要
2020/1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8
11
第2节,使达尔文早日发表“摘要” 的原因,具体来说有:
工作将近结束;体力渐感不支;同 行竞争激烈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 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物种起源绪论ppt10 课件

• 4 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 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 画出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 • (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轻率
地下结论。
• …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
•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 • 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 •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
这是一个长单句,虽然有关联 词语“如果”,但它所领起的内容 二一直到“归因于外界的条件”, 在句中做主语。
4.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 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 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 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
后边,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 前边是假设关系。
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 对本句的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B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 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 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 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柳寄生就是一 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 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 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 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 做出合理的解释。
• (肯定它的正确性,又含有不全面性。)
• 6、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 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 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 “虽然不完备”这个短语有什么意义?
• (反映实事求是的诚实态度,表现作者行文的科 学性和准确性。)
• 7、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 并且,同样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 “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 量。
• 画出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 • (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轻率
地下结论。
• …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
•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 • 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 •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
这是一个长单句,虽然有关联 词语“如果”,但它所领起的内容 二一直到“归因于外界的条件”, 在句中做主语。
4.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 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 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 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
后边,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 前边是假设关系。
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 对本句的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B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 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 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 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柳寄生就是一 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 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 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 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 做出合理的解释。
• (肯定它的正确性,又含有不全面性。)
• 6、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 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 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 “虽然不完备”这个短语有什么意义?
• (反映实事求是的诚实态度,表现作者行文的科 学性和准确性。)
• 7、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 并且,同样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 “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 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 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关键句
1、创造论……在事实上决不能成立。 2、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都是这
同种的后代。 3、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不是物种变
异的惟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关键词
物种 变异 自然选择
缺憾
参看第三段、第6段。
语言的典范性
段落划分
一、第1段—— 《物种起源》的创作经过 二、第2—3段——《物种起源》的出版说明 三、第4—7段——《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说明文的关键句
1、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 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2、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 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 文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 本内容。
情
感 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虚 景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实 景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1809—1882)
达尔文,英 国博物学家, 进化论的奠基 人。学医未成 改学神学,后 对博物学产生 兴趣。在剑桥 大学神学院学 习时的思想属 于特创论、物 种不变论的范 畴,认为万物 皆由上帝创造。
环游世界的“小猎犬号”(贝格尔号)
达尔文曾经考察过的东太平洋加拉帕斯群岛
• 1844年,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已基本完成,但 他并不准备立刻发表。到了1856年,在地质学权威莱 伊尔的劝导之下,他开始写一部有关物种起源的著作, 到1858年6月,他已写完计划中的第十章。正在这时, 达尔文收到了在马来群岛从事生物研究工作的英国生 物学家华莱斯的来信和一篇论文,其中提出了与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的问题上几乎相同的看法,但他开 始还想单独发表华莱斯的论文,把这一发现的“优先 权”让给华莱斯。可是熟知达尔文研究工作的莱伊尔 和植物学权威胡克坚决主张同时发表华莱斯的这篇论 文和达尔文的1844年原稿摘要以及1857年9月5日达 尔文致爱沙总雷教授的一封讨论“物种起源”的信。 达尔文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由莱伊尔和胡克联名把 这两篇论文同时发表。
想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悟
水调歌头
苏轼
意
境 久,千里共婵娟。
二、品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把 由。
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文
意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品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味 影,何似在人间。
作
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真 挚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的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共婵娟。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
存在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甲事物 创造出 丙事物
存在
不存在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想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像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曾在朝为官,后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 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与 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 面。
注音与字词: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 què):宫殿。 不胜(shèng):承受不了。 绮户: (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 里指月亮。 琼(qióng)楼玉宇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注音与字词: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思考: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请分别简要概括其主 要内容。 2、你认为本文的关键句是哪几句?请找出。
3、如果让你找出文中的几个关键词,你认为 是哪几个?
4、本文的字里行间总觉透露着作者的缺憾, 你觉得呢?请举例说明。
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很有典范性, 请简要说明。 6、从达尔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可贵的 品质?
1、修饰、限制性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准 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 2、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使句子和语 段内部的各种层次表现得既准确又严密, 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
品质
• 治学严谨 • 执着务实 • 不畏艰险 • 谦虚谨慎 • 襟怀坦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一、观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反 由。
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朗
读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体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会 影,何似在人间。
诗
歌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美 妙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的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思考: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 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 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 “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表现 的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词人。与苏 洵、苏辙,并称“三苏”。
2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 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
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 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关键句
1、创造论……在事实上决不能成立。 2、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都是这
同种的后代。 3、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不是物种变
异的惟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关键词
物种 变异 自然选择
缺憾
参看第三段、第6段。
语言的典范性
段落划分
一、第1段—— 《物种起源》的创作经过 二、第2—3段——《物种起源》的出版说明 三、第4—7段——《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说明文的关键句
1、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 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2、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 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 文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 本内容。
情
感 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虚 景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实 景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1809—1882)
达尔文,英 国博物学家, 进化论的奠基 人。学医未成 改学神学,后 对博物学产生 兴趣。在剑桥 大学神学院学 习时的思想属 于特创论、物 种不变论的范 畴,认为万物 皆由上帝创造。
环游世界的“小猎犬号”(贝格尔号)
达尔文曾经考察过的东太平洋加拉帕斯群岛
• 1844年,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已基本完成,但 他并不准备立刻发表。到了1856年,在地质学权威莱 伊尔的劝导之下,他开始写一部有关物种起源的著作, 到1858年6月,他已写完计划中的第十章。正在这时, 达尔文收到了在马来群岛从事生物研究工作的英国生 物学家华莱斯的来信和一篇论文,其中提出了与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的问题上几乎相同的看法,但他开 始还想单独发表华莱斯的论文,把这一发现的“优先 权”让给华莱斯。可是熟知达尔文研究工作的莱伊尔 和植物学权威胡克坚决主张同时发表华莱斯的这篇论 文和达尔文的1844年原稿摘要以及1857年9月5日达 尔文致爱沙总雷教授的一封讨论“物种起源”的信。 达尔文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由莱伊尔和胡克联名把 这两篇论文同时发表。
想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悟
水调歌头
苏轼
意
境 久,千里共婵娟。
二、品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把 由。
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文
意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品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味 影,何似在人间。
作
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真 挚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的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共婵娟。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
存在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甲事物 创造出 丙事物
存在
不存在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想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像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曾在朝为官,后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 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与 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 面。
注音与字词: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 què):宫殿。 不胜(shèng):承受不了。 绮户: (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 里指月亮。 琼(qióng)楼玉宇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注音与字词: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思考: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请分别简要概括其主 要内容。 2、你认为本文的关键句是哪几句?请找出。
3、如果让你找出文中的几个关键词,你认为 是哪几个?
4、本文的字里行间总觉透露着作者的缺憾, 你觉得呢?请举例说明。
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很有典范性, 请简要说明。 6、从达尔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可贵的 品质?
1、修饰、限制性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准 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 2、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使句子和语 段内部的各种层次表现得既准确又严密, 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
品质
• 治学严谨 • 执着务实 • 不畏艰险 • 谦虚谨慎 • 襟怀坦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一、观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反 由。
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朗
读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体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会 影,何似在人间。
诗
歌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美 妙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的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思考: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 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 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 “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表现 的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词人。与苏 洵、苏辙,并称“三苏”。
2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 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
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 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