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
一、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人类对战争和军队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讲,军事思想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古代军事思想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中国和地中海一带沿海国家,内容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的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l世纪至8世纪,此时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建立了军队,出现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
专门研究军事的著作有《军政》、《军志》等。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军事家及军事著作,如闻名中外的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等。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经历了发生、发展的沿革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约公元前2l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
从此阶级矛盾便成了社会的中心矛盾,战争成了实行阶级统治、维护阶级利益、进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很多关于军事与战争活动的记载,据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在《易经》、《尚书》、《诗经》中也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包括代表著作、思想家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段。
这在孙武所著的《孙⼦兵法》中有集中阐述。
孙武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
《孙⼦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外⽐较著名的还有《孙膑兵法》作者孙膑,《吴⼦》——作者吴起,《六韬》——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也就是说这是戚继光打⿁⼦的经验总结。
另外再推荐⼀本《周易》(或称《易经》),“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油,上⾄外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明,⼈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出⾃《明朝那些事⼉》,据此书说明朝另⼀位抗倭名将俞⼤猷就在《周易》中领悟了所谓百万合⼀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也)。
值得⼀说的是俞⼤猷有可能最早提出了海战的⼤炮巨舰理论,其所著的《正⽓堂集》明确指出:“海上之战⽆他术,⼤船胜⼩船,⼤铳胜⼩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已。
”另外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著作中可能也有关于军事⽅⾯的论述,据说⽇本海军⼤将东乡平⼋郎和⽇本江户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佐久间象⼭都是他的粉丝。
西⽅主要⼤国军事思想最开始主要受普鲁⼠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影响,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的就是要战胜敌⼈、打败敌⼈,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种盲⽬的⾃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种⾃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种纯粹的理智⾏为。
这三个⽅⾯,分别主要同⼈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克劳塞维茨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
[原创]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原创]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https://img.taocdn.com/s3/m/7285297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1.png)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斗,涉及到了军事,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斗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斗,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
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斗、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熟悉,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阅历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进展阶段也有区分。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始终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进展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进展与成熟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今战斗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特别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斗,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抵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峻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人们已初步熟悉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实的唯物主义观念。
此时,人们对于战斗的熟悉处于低级阶段,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尚书》、《军志》、《军政》。
虽然已消亡或存在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作战指导的理性原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战争观.将帅修养治军.战略战术、战争其他保障理论等。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1)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
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
三是积恨深怨。
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
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吴子兵法》虽然未能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争起因的归纳、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2)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日义兵,二日强兵,三日刚兵,四曰暴兵,五日逆兵。
”唧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势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悖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动众而出的军队叫逆兵。
虽然没有明显的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但已经明确指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的界线。
(3)战争的作用。
《尉缭子》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即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意思是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1)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即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的方法,如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用战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达出来的。
《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他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的。
《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当代中国军事思想有

当代中国军事思想有
哪些
当代中国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战争原理。
从根本上讲,党的领导是中国军事思想的灵魂,也是中国军事行动的核心。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军队正确处理好军政关系,实现军队的绝对服从,保证军队的作风优良,促进军事科技的发展,提升战斗力。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中国军事思想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国防力量和战斗力,通过科技进步和装备升级实现军事革命,推动军事和军队改革,改变军事思想,并实施反恐怖主义行动,把军事责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从人民为中心的角度来看,中国军事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以战士为中心加强士兵的思想教育,把军队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把军队和人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军事文化的发展,推动军事技术的发展,实现全民国防和平安建设。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征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征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用将之道: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全胜战略: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2、提出了若干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3、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结合。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至13世纪(秦至五代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1、由创造学派向综合各家之长转化,对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
2、对先秦所提出来的一些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3、战略思想趋向于完善和成熟。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14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明至清朝后期)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1、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
2、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3、火器对军事思想的影响,在组织指挥方式上、军事训练方式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扩展资料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ⅴ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夏朝。
由于阶阶级矛盾成了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战争也就成了阶级斗争的最高斗争形式。
到了殷商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常备武装力量的出现军队数量的增多,兵器质量的提高,战争对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成员的战术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军队的骨干力量--贵族的教育训练就成了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了。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到了西周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了专门用于书写的文字和书写材料(简策、版牍),为兵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入商周,由于战争的频繁,作为系统地论述古代兵法的着作--兵书也就在西周产生了。
在《左传》、《孙子》等兵书的引文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ⅴ(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ⅴ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孙子兵法》是一部春秋末期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ⅴ(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ⅴ1.战争的起因ⅴ《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2战争的性质ⅴ《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军队叫刚兵;违背天理贪图不义之财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兴师动众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在海湾战争
1991年1月,美国记者从海湾战 场发回一条消息:尽管中国在这里 没有派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 国人却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 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
二、《孙子兵法》简介
1、中国历代兵家名将 无不重 视对其研究与应用
2、《孙子兵法》在国外久负盛名 3、《孙子兵法》在许多社会 领域
军事代表作:《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 《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
期前770年—前221年)
(1)战争规模扩大
(2)车战转向步兵为主,骑兵(胡服骑射)、水兵产生 (3)兵书:《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
《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 (4)军队的组织制度形式初步完善,战略战术的原
(3)明朝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 兵实记》是革新思想的代表作。茅元仪 编纂了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
北宋时,火药、指南针也开始运用 在军事上。这个时期,水军大发展,也 开始出现炮军。
火武器
宋代的城池防守
蒙古军西征
二、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1、战争的性质与作用 战争的性质与重要性;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2、战争指导思想
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古代近代军事思想主要以儒家为背景
古代人的军事著作一般称为兵书。 后人了解前人的军事思想,除兵书外, 还可以通过对战例、战法的分析。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古代军事思 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期) 2. 春秋战国时期 (成熟期) 3. 秦汉到五代时期(发展期) 4.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体系化)
(1)先发制人 (2)速战速决。 (3)力争主动。城濮之战 (4)集中兵力。
萨尔浒之战
毛泽东:“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5)出其不意。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6)奇正互变。 诸葛亮出祁山。姜维。魏延。 魏灭蜀图
(7)兵贵其和。 (8)先戒为宝。
3、治军理论 (1)将帅修养
2、《作战篇》 “兵贵胜,不贵久”;“因粮于敌”
《孙子兵法》简介
3、《谋攻篇》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
之善者”;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 下攻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形篇》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自保而全胜”。
《孙子兵法》简介
5、《势篇》 重视任势;善用奇正;择人任势。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三、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军事思想。 (一)林则徐的军事思想。 (二)魏源的军事思想。 (三)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四)李鸿章的军事思想。 辛丑条约的签定 甲午海战
第三节、《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作者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伦理观念占有重要地位。“忠君报 国”“成仁取义”“智、信、仁、勇、严”。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时代和 阶级特色。 (二)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层次。新旧交错,良 莠并存。 (三)体现了由低级向高级,进步替代落后, 逐步转变、完善、发展的总趋势。从林则徐的 “师夷长技而制夷”到甲午海战后的军制改革 及辛亥革命的新政治体制下的军事改革。
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伯承等都十分重视对《孙 子兵法》的学习和研究。
二、《孙子兵法》简介
1、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 重 视对其研究与应用
2、《孙子兵法》在国外久负 盛名 3、《孙子兵法》在许多社会 领域
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孙子兵法》在日本
公元735年,留唐学者吉备真备将 此书带回日本,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 皇家贵族的家宝、国宝。他们推崇孙 武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 的鼻祖”。称《孙子兵法》为“兵学 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周制五刑
墨刑 (黥面):1000条 劓刑 (割鼻):1000条 剕刑 (断足):500条 宫刑 (去势):300条 大辟 (杀头):300条
大辟 300条之一
期而后至者
斩
2、春秋战国时期(成熟期)
<公元前771年-前221年>
频繁的战争实践和活跃的学术气氛,使许多代表封建阶级 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军事论著比较全面、深刻地从 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探讨了军 事活动规律。也标志着其已基本成熟。
第二章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主讲人:龚衍丽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第二节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第三节 《孙子兵法》简介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 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 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通常包括战争观、 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思 想及国防思想等基本内容。军事思想来源于 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 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地形者,兵之助也”;“地之道,不可不 查”。
《孙子兵法》简介
11、《九地篇》 “九地之变”;“兵之情主速”。
12、《火攻篇》 火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
可以愠而致战” 13、《用间篇》
“知敌之情,必取于人”;“五间俱 起”;“上智用间”。
保 战争
存
目
自
的
己
消 灭
敌 人
胜利
胜
孙子十胜论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强胜论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知胜论 3、运筹帷幄,庙算制胜――先胜论 4、致人而不致人――致胜论 5、谋形造势,以镒称铢――势胜论 6、上兵伐谋,诡道取胜――谋胜论 7、全争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 8、因敌致胜,灵活用兵――因胜论 9、文武兼施,恩威并用――治胜论 10、选才任能,五德兼备---将胜论
二、《孙子兵法》简介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2、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5、朴素的唯物论和原始的辩证思想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兵者,国重 之战大事,死生 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图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提出了“自强以
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方针。西式武器 陆续装备军队,引起了作战样式和战术的改革,标 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已经形成。
军工企业制造火器 (三)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太平天国的起义与镇压;以孙中山、黄兴为代 表的革命党人提出了新的建军理论
二、《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简介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 变篇 行 军篇 地形 篇 九地篇 火 攻篇 用间篇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1、《计篇》 全书总纲。“道、天、地、将、法”;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者,国之大事”; 提出战争谋划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鸦片 战争到1919年期间形成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1、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 2、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3、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军事思
想要点
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 民族危亡时期,林则徐、提出了:组织民
众、军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 战,以逸待劳,在沿海和陆地歼地歼敌的作 战方针。魏源战后提出战略思想“师夷长技 以制夷”及建军方针:“器良、技熟、胆壮、 心齐”这些标志者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初步 形成。
《孙子兵法》在西欧
1772年,法国神父阿米奥特将此书译为 法文。
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威廉二世在被 废黜后的侨居中看到此书后叹道:“早二十 年读《孙子兵法》,就决不至于遭受亡国之 痛苦了!”
《孙子兵法》在美国
全美著名大学中,凡教授战略学军事 学课程的,无不把其作为必修课。美国 国防大学将其列为将军的主修课。美政 治家、兵学家、军事将领皆将《孙子兵 法》奉为至宝。民间有近百个研究《孙 子兵法》的学会、俱乐部。
(几种冷兵器)
4、宋朝到清朝前期
宋朝到清朝前期(军事思想的 成熟时期960—1840)军事思想的 总结和革新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 但军事思想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也 逐步走向保守与没落。
(1)北宋前期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兵书汇 编《武经总要》。
(2)《武经七书》是北宋由《孙子兵法》 《吴子》《尉缭子》《三略》《李卫公 问对》《六韬》《司马法》汇编而成的, 为当时的武学必修课程。
汉
水
淮水
柏举
蔡
凤台
大 别山
江陵 楚 武 汉
二、《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简介
1、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 视对其研究与应用
2、《孙子兵法》在国外久负盛名 3、《孙子兵法》在许多社会 领域
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1、夏、商、西周时期 (产生时期前2070—前771)
(1)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思想 (2)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方式(战车2) (3)兵器:石器、木器、青铜器(戈) (4)出现了简单谋略的运用 (5) “礼”和“刑”为治军基础(周制五刑)
(6)专门的文献《军志》、《军政》 (专门兵书的问世,是中国而不致于人”;“因敌而制胜”;“避
实而击虚”。 7、《军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