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性别控制技术0226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05
性别控制技术的效果与伦理问 题
性别控制技术的效果评估
准确率
性别控制技术对于准确识别动物性别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在实践中,这种技术 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样本质量、测试条件、技术更新等。
操作简便性
性别控制技术的操作流程和需要使用的设备也是评估其效果的重要因素。越简单、越快速 的技术越受欢迎。
案例二:野生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的保护价值
总结词
野生动物性别控制技术有助于保护濒危物种,提高种群数量 和生存率。
详细描述
野生动物性别控制技术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控制野生动物后 代的性别比例,以促进种群增长。例如,在熊猫保护中,可 以通过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控制熊猫后代的性别比例 ,提高种群数量和生存率。
基因型与表现型
动物的性别不仅由性染色体决定,还 受到其他基因的影响,表现出基因型 与表现型的差异。
环境对性别的影响
01
02
03
温度和湿度
一些爬行动物和昆虫的性 别受到环境温度和湿度的 影响,如鳄鱼和蟑螂。
营养条件
一些动物的性别受到营养 条件的影响,如海龟和鲨 鱼。
化学物质
一些化学物质可以影响动 物的性别比例,如农药和 工业废水。
02
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在胚胎期由 不同的组织产生,并按照特定的 时间和空间顺序作用于生殖腺, 从而决定性别。
环境因素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 照、毒素等,可以对性别分化 产生影响。
在一些爬行动物中,孵化时的 温度可以影响性别的分化。高 温会导致孵化出雄性,低温则 导致孵化出雌性。
发展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性别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通过CRISPR-Cas9 等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在受精卵阶段干预生物体的性别比例。此外,一些新兴技术如人工配子、胚胎 移植等也为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发育生物学课件8sex性别决定

性联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性联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方式,如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
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无关的遗传方式,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遗传特点:性联遗传的遗传特点与性别相关,常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特点与 性别无关 遗传概率:性联遗传的遗传概率与性别相关,常染色体遗传的遗传概率与 性别无关
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
染色体数目与 性别决定:性 染色体组成对 性别决定的影
响
基因表达与性 别决定:基因 在性别决定中
的作用
基因互作与性 别决定:不同 基因之间的相 互作用对性别
决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与性 别决定:环境 因素如何影响 性别决定的遗
传基础
性别决定的生物学过程受精卵的性别决定来自受精卵的性别由精子决定
精子携带的染色体决定性 别
受精卵的性别决定与环境 无关
性别决定是生物进化的结 果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性别决定
受精卵的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与性腺发育的关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性别分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性别决定与性激素的作用
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性别特征的形成
性别决定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
基因突变
性别决定异常的 遗传学机制:了 解基因突变和染 色体异常对性别 决定的影响,有 助于深入了解性 别决定的遗传学 机制,为未来的 研究提供新的思 路和方法。
性别决定的医学应用
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
• 产前诊断:通过羊水穿刺、脐血取样等方法,对胎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判断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从而预测胎儿的性别。
发育生物学课件8性别决定
汇报人:PPT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Sex control)

2、X精子与Y精子的分离技术
Johnson(1994)研究表明,X精子与Y精子 在染色体的DNA组成上存在最高可达12.5 %的差别,这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依据这 一原理设计出流式细胞分类器。
各种动物X、Y染色体DNA含量差异
精 子 分 离 流 程 示 意 图精子分离Cha源自ber(二)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
流式细胞分离法: 用流式细胞分离法测量DNA的含量能将含X
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精子分开,分离后的精子 纯度超过90%。此法分离X精子、Y精子的依 据是两条性染色体DNA含量不同。哺乳动物 的X精子比Y精子一般大2.9%~4.2%,且X 精子带的DNA比Y精子多2.8%~7.5%(猪为 3.5%、牛为3.9%、羊为4.2%)。
定法:从早期胚
胎中取出一个或
几个卵裂球,用
特异性引物扩增
胚
SRY基因,能够 产生出扩增DNA
胎
片段的胚胎即为
性
雄性,反之为雌
别
性。 再把确定
鉴
性别的胚胎移植
定
到子宫。
3、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是指利用H-Y抗血清或H-Y单 克隆抗体检测胚胎上是否存在雄性特异性 H-Y抗原,从而进行胚胎性别鉴定的一种方 法。细胞毒性分析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 囊胚形成抑制法。
人类:避免患上与性别相关的遗传疾病 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效率
二、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1906年Stevens和Wilson, 以昆虫为研究对象,首 先发现精子中X染色体,Y染色体。
2、1923年Painter发现人精子中的X染色体,Y染色体。 3、 1959年Welshons和Jacobs等提出Y染色体决定雄
性的理论。 4、 1966年Jacobs发现雄性性别决定因素位于Y染色体
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蔡健锋1,潘淳烨1,黎文聪1,陈慧芳1,张献伟2,白银山1*(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佛山 528231;2.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兴 527439)摘 要:性别控制指通过人为干预使动物的繁育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性别繁殖后代的技术。
随着畜牧业生产智能化的迅速发展,高效准确的性别调控技术成为提高畜禽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综述了性别分化调控、性别反转和X、Y精子分离技术,以期促进畜牧业养殖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性别控制;性别分化;性别反转;X、Y精子分离中图分类号:S81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512-09性别控制是使动物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性别繁殖后代的技术[1-2]。
随着畜牧业智能化的发展,人类对特定性别的畜禽需求显著增大,因此性别控制技术在畜禽繁殖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X、Y精子DNA含量的差异,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可以有效分离X、Y精子[3-5]。
在奶牛繁育中,运用流式细胞仪分选X、Y精子进行性别控制,获得的母犊率超过90%,且成活率、体重等与自然交配后代无显著差异,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6]。
研究显示,通过调控X、Y精子活力的分离方法以及根据X、Y精子蛋白特异性表达通过免疫学技术分离X、Y精子的方法,都能获得较好效果[7-8]。
这些技术是在配子水平上进行性别控制,不影响基因表达和生殖发育,但目前研究并不完善。
性别差异使畜禽肉品质存在显著不同,根据性别分化规律人为干预性别分化基因的表达,可实现畜禽性别反转,促进肉品质改善,这将成为畜禽生产中有应用前景的技术[9-10]。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性连锁基因缺失也能改变后代性别的比例[11-12],表明通过改变基因表达获得特定性别后代的可行性。
本文综述了性别决定基因调控分子机制,探讨了性别反转技术机制及应用前景,汇总了最新的X、Y精子分离技术的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以促进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性别控制

三、碱性食物
1.根据科学家们对于食 物的研究,发现有些食 物的属性是酸性的,而 有些则是碱性的。 2.碱性食物如新鲜的蔬 菜、牛奶、柳丁、香蕉、 海带等。
四、咸味食物
• 1.南非科学家认为,吃红肉和咸食快餐会 生男孩,而吃巧克力则有助于生女孩。 • 2.食用多糖食物时,产下的幼崽雌多雄少; 而血糖保持正常水平时,幼崽则雄雌比例 约各占一半。 • 3.生男生女是由精子中包含的一条染色体 决定的,X 染色体为女孩,Y 染色体为男 孩,咸味饮食会改变携带X 或Y 染色体的 比率
•
但是!
• •
“多胎对胎儿和孕妇都有 一定的危险,在妊娠的三个 时期都有不同危险存在。” 北医三院的生殖医学专家乔 杰对此表示了明确观点。因 为多胎属于高危妊娠,并发 症也会增多,多胎孕妇所承 受的痛苦和危险是普通孕妇 的数倍!
THANK YOU !
生男生女是由精子中包含的一条染色体决定的x染色体为女孩y染色体为男孩咸味饮食会改变携带x或y染色体的比率幼崽则雄雌比例哪些人不宜生男孩
性别控制
小组成员:孙冲 侯新影 韩也 曹苑青
性别控制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性别控制途径主要有3 种: 1、在受精之前, 通过体外 对精子进行干预, 使在受 精之时便决定后代的性别, 从而达到控制性别的目的。
多吃四种食物生男孩概率大
一、蛤蚧
• 1.尤其是蛤蚧的尾部 • 2.如果女性在服用蛤蚧期 间怀孕,胎儿易出现双胞 胎或多胞胎现象。
二、高热量食物
• 1.在怀孕前日常摄取含热 量较高食品的孕妇中, 56%的人后来生了男孩。 • 2.怀孕前每天早餐吃谷物 的孕妇中,59%的人后来 生了男孩。 • 3.而很少吃或不吃早餐的 孕妇生男孩的比例只有 43%。
性别控制设计方案

性别控制设计方案性别控制设计方案是指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性别选择或者性别调控的方案。
这一领域主要研究人类生殖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的技术,以实现对人类生殖过程中性别的操控。
以下是一个性别控制设计方案的示例。
1. 背景介绍和问题陈述: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子女性别有特定的偏好,因此需要一种可靠的方法来进行性别控制。
然而,现有的性别控制方法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效果不稳定、费用高昂等。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性别控制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2. 目标和原则:设计性别控制方案的目标是实现稳定、可控、经济高效的性别选择或性别调控。
方案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安全性:方案应该安全、无副作用,对人体健康无损害。
- 可靠性:方案应该能够稳定地实现性别选择或性别调控。
- 高效性:方案应该在短期内产生可见效果。
- 倫理性:方案应该符合伦理、法律以及社会的道德标准。
3. 设计方案:(1)基因工程方法: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通过调控胚胎的基因表达模式来实现性别控制。
该方案的优势是高效、可靠,但需要深入研究基因调控机制并解决伦理问题。
(2)荷尔蒙调控方法:通过荷尔蒙的注射或者药物治疗来调控胚胎的性别发育。
该方案的优势是成本相对较低,但需要解决荷尔蒙滥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3)体外受精-胚胎筛选法:通过体外受精后,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对性别进行筛选,然后选择性别符合要求的胚胎进行移植。
该方案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可控性强,但需要克服胚胎植入率低的问题以及道德争议。
(4)遗传学方法:通过遗传学研究发现性别决定基因,然后设计相应的基因测序方法,以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
该方案的优势是无侵入性,但在实际应用上可能存在技术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
4. 实施计划:(1)研究性别决定机制:通过深入研究性别决定机制,探索性别中的关键基因和调控通路。
(2)开发性别控制工具: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开发出可靠、安全、高效的性别控制工具,例如基因工程工具或荷尔蒙调控药物。
性别控制

Y特异性DNA探针法
Jone等(1987)曾用DNA探针来鉴定精 子的性别,但所有的探针要进入到细胞核中 的DNA上,从而引起精子破坏,所以实用价 值不大。
用控制酸碱度来控制性别
免疫学分离法
此方法是利用H-Y抗体检测精子质膜上存 在的H-Y抗原,以此分离X精子和Y精子。由于 H-Y抗原极弱,因此对细胞表面H-Y抗原进行 血清学和免疫化学的检测曾一度被搁置起来, 随着生产高效价H-Y抗体方法的发展,极大地 促进了对H-Y抗原的生化和血清学研究,
免疫亲和柱层析法
Bryant(1980) 应 用 H-Y 抗 体 免 疫 亲 和 免 疫 柱层析法,首次成功地分离人和小鼠的H-Y阳 性和阴性精子。
PCR结果图示
♂
♀
♂
样品孔
内标 雄性特异条带
PCR-ZFX/ZFY
Aasen E等(1990年)扩增ZFY/ZFX基因 用来鉴定人、牛、绵羊和山羊的性别。使用一 对通用引物扩增ZFY/ZFX的基因后再进行RFLP 分析,在两性别之间产生不同的酶切片段,达 到胚胎性别鉴定。2000年Virta J等用荧光探针 鉴定牛胚胎性别。即ZFX/ZFY同其它基因组区 域同时扩增扩增产物作为模板用巢式引物和性 别特异荧光探针杂交。省却了电泳检测的步骤。
间接免疫荧光法
将胚胎先用H-Y抗体处理30min,再用异硫氰 酸盐荧光素(FITC)标记的二抗处理、拘特异荧 光来判断。有荧光者为雄胚,无荧光者为雌胚。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损害胚胎,鉴别的准确率也 不低,但其不足是对荧光强度的估计有主观性。 此外,荧光强度对胚胎质量也有一定影响。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04
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染色体工程
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如X射线照射、化学物质诱导等手段对动物性别进行控制,提高动 物的繁殖效率和生产效益。
基因工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到动物受精卵中,实现对动物性别的控制。随着基 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已成为性别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细胞工程
利用细胞工程中的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实现动物性别的控制。例如,通过将雌性 或雄性的生殖细胞进行融合,得到雌雄同体或异体受精卵,从而实现对动物性别的控制。
性别控制技术的挑战与局限性
01
技术难度和成本
目前,动物性别控制技术仍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其技术难度和成本
较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
这些方法通常会影响动物生殖 系统的正常发育,因此可能会 对动物的生殖能力和健康产生
不良影响。
动物的生殖系统与性别分化
动物的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输精管道、卵巢等器官。
在胚胎期,生殖腺逐渐分化为睾丸或卵巢,进而影响生殖管道的发育,最终形成 雄性或雌性的生殖系统。
性别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精子分离技术,可以将X和Y精子分离 ,从而实现性别选择的目。
胚胎性别鉴定
激素处理
在胚胎移植前,可以通过显微操作、基因检 测或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胚胎进行性别鉴 定。
通过激素处理,可以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位置 、数量和性别比例。
猪的性别控制技术
总结词
猪的性别控制技术对于提高生产效 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相关研究和实验
积极开展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为该技术的 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XY
EE2雌性化 雌鱼 Female
第 一 步 , 获 得 XY 生理雌鱼
♀XX
♀XY
雌核发育 Gynogenesis
EE2雌性化
♀XX
第二步,经雌核 发育后获得YY超 雄鱼,并将其性 逆转得到YY生理 雌鱼
种间杂交
罗非鱼种间杂交获得单一性别的后代(全雄), 且杂种具明显的生长优势。
罗非鱼种间杂交能获得全雄鱼的组合有6个, 其中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霍诺 鲁姆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两个组合 具实践意义。
理论上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杂交 后代应该是全雄染色体外,与 常染色体有关;亲本的纯度。
三系配套技术
原系:自然群体中未经性反转的雌雄鱼。 莫桑比克和尼罗 罗非鱼就是XX♀与XY♂。
转化系:遗传型雄鱼用雌激素诱导性转化后的表型雌鱼,即 雌性化雄鱼(XY♀)。
雄性纯合系:通过原系XY♂与转化系XY♀交配获得的YY型 雄鱼,或称超雄鱼(YY♂)。
三系配套的具体做法: 1、选择自然群体中的雄性仔鱼,用雌激素诱导出出雌性化雄
性别决定为ZZ/ZW型鱼类全雌和高雌性化鱼苗培育技术路线
近缘和远缘鱼类
ZW型雌性鱼类
ZW/ZZ自然群体
建立鱼类精子冷冻库
同源或异源精子 诱导
遗传物质 灭活
光照、温度、水流 和营养调控
成熟未受精卵
激素、温度或其它 因素诱导
雌性特异标记遗传 检测甄别
冷冻、压力和化学休克
染色体加倍 性别转化伪雄 精子冷冻
从遗传型雄鱼向表现型雌鱼性反转也在31种鱼类 成功,所用雄性激素有15种,常用天然 的17β雌二醇。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类固醇激素控制鱼类 性别,在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鲫鱼、 石斑鱼和虹鳟等获得成功。
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人仅能促进生长,提高产量, 而且能产生期望的性转变,还有助于了解性别分 化和性别决定机制。
激素处理的方法:饲料添加法、浸泡、注射 和硅胶管移植法等。最常用的是饲料添加法 (药饵投喂/口服)。
对鱼类施行性别转化的激素处理,必须在性 别分化前进行,宜早不宜迟,一般当鱼苗第 一次摄食就可用药饵投喂。
据1995年统计,从遗传型雌鱼向表现型雄鱼性反 转已在青鳉、鲤鱼、罗非鱼、花鳉、斑马鱼、虹 鳟、大西洋鲑、大马哈鱼等47种鱼类成功,所用 雄性激素有16种。人工合成的17α-甲基睾酮最为 常用。
超雄鱼
转化系XY♀与原系XY♂交配,仅得到1/4 超雄鱼。超雄鱼与一般雄鱼外形上很难辨别, 采用测交法区分: YY♂× XX♀→全雄, XY♂× XX♀→雌雄1:1。
YY♂(雄性纯合系) × YY♀(雄性纯合转化 系)→ YY♂(100%超雄鱼) 。
三系配套技术控制鱼类性别,激素不与商品 鱼直接发生关系,只要有少量YY型超雄鱼, 然后与原系雌鱼自交或杂交,可得到大批量 纯种或杂种全雄鱼。
鱼ZW♂
技术
雌核发育后代(ZZ♂和WW♀)
×
生殖
调控
分子标记遗传检测
ZW♀普通雌鱼
×
单 性
普通ZZ♂ ×
人工培育和筛选WW♀
精 子
冷
ZW全雌鱼苗
冻
ZW高雌性化鱼苗
库
向养殖公司及科研单位应用
鱼类性别的人工控制
种间杂交 激素处理 三系配套技术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人工诱导雄核发育 鱼类不育技术
奥尼鱼
奥尼鱼是用奥利亚罗非鱼为父本和尼罗罗非鱼为 母本进行杂交,而获得的杂交优势明显的杂交种。 奥尼鱼雄性率达90%以上,生长速度比父本奥利 亚 罗 非 鱼 快 17-72% , 比 母 本 尼 罗 罗 非 鱼 快 1124%,抗病力和抗寒力较强。奥尼鱼的制种比较 简单,不需要进行人工催情产卵和流水刺激。只 要水温稳定在18℃以上,将成熟的雌雄亲鱼放入 同一繁殖池中,待水温上升到22℃时,就能自然 杂交繁殖鱼苗。在水温25-30℃的情况下,每隔 30-50天即可杂交繁殖一次。
适宜生长温度20-35℃。全国各地均可养殖。
Oreochromis nilotica
O. aurea
hybrid of O. nilotica ♀ x O. aurea ♂
激素处理
鱼类的性别可以用类固醇激素控制,但类固 醇激素只能改变鱼类的生理性别,而不能改 变遗传性别,即所能改变的是生理表型,而 不是基因型。
罗非鱼种间杂交产生全雄鱼
罗非鱼存在ZW♀-ZZ♂以及XX♀-XY♂两 种染色体类型。
罗非鱼种间杂交产生全雄鱼是两大类性染 色体之间杂交的结果,即 XX♀×ZZ♂→XZ♂,表现出和XY一样的 特点,所以是雄鱼。
如果两种罗非鱼亲本,雌、雄鱼都是配子 同型(XX♀,ZZ♂),就能产生100%的雄性 后代。
鱼,XY♂(原系雄鱼)→ XY♀(转化系)。 2、转化鱼成熟后与自然群体中的雄鱼交配,获得雄性纯合系
(超雄鱼),XY♀ (转化系)×XY♂(原系雄鱼)→YY♂(雄性纯 合系)。 3、雄性纯合系成熟后再与自然群体中的雌鱼交配,获得全雄 鱼,YY♂(雄性纯合系) × XX♀(原系雌鱼)→ XY♂(全雄鱼)。
EE
♀YY × ♂YY
× ♀XX
2
雌
正常雌鱼 性
化
EE2雌性化
♀YY
♂YY
雌鱼
超雄鱼
Female Super-male
超雄鱼繁育体系
♂XY
全雄鱼 All-male
全雄鱼繁育体系
第三步,将YY超 雄鱼与YY生理雌 鱼交配,可批量生 YY超雄鱼;将YY 超雄鱼与正常雌鱼
交配可规模生产全
雄鱼
性别决定为XX/XY型鱼类全雄苗种培育技术路线
主要内容
鱼类性别控制共性技术研究: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筛选技术 研究和重要海淡水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筛选,鱼类卵裂雌核 发育诱导技术,鱼类性逆转规模化诱导技术建立,天然性 逆转鱼类性别人工控制技术的建立和应用,红鳍东方魨性 别控制技术研究。
鱼类单性苗种规模化制种技术集成与应用:半滑舌鳎雌性 化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黄颡鱼性别控制技 术集成与全雄苗种规模化制种技术研发,罗非鱼性别控制 技术集成与全雄苗种的产业化生产与应用,大黄鱼全雌苗 种规模化制种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应用,褐牙鲆全雌苗种规 模化制种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