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司马迁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你说这古人的生死观啊,那可真是千奇百怪,但要说特别有代表性又让人深思的,屈原和司马迁这两位可就得好好唠唠了。
咱先说说屈原。
屈原那可真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对楚国那是一片赤诚之心啊,就像一个深陷热恋的人,爱得那叫一个深沉热烈。
楚国就是他心中的白月光,容不得一点污点。
可是呢,这楚国当时的情况就像一艘破船,四处漏水,那些个奸臣小人就像蛀虫一样,把楚国蛀得千疮百孔。
屈原满心的抱负,满腹的才华,却得不到施展,还被排挤、被陷害。
在他眼里,这楚国要是没救了,他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你看他写的那些诗,满满的都是对楚国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绝望。
他就觉得自己的清白之身不能被这污浊的世道给玷污了,所以呢,“扑通”一声就跳进了汨罗江。
他这一死啊,可真是惊天动地,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敬仰。
他的生死观就是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命的价值和理想、和尊严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要是理想破灭了,尊严受损了,那活着还不如死了呢。
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宁可在最美的时候凋谢,也不愿意在风雨中被摧残得不成样子。
这屈原和司马迁的生死观,就像两个极端,但又都让人敬佩。
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的抗议,他用死来捍卫自己的理想和尊严;司马迁的生是一种坚韧的抗争,他用活着来书写伟大的历史。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生死并不是简单的活着或者死去,而是和一个人的价值观、理想、使命紧密相连的。
有时候,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有时候,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咱啊,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没他们那些遭遇,但也能从他们的生死观里学到不少东西呢。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像屈原一样宁折不弯,还是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呢?这可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呀。
司马迁与屈原的相似之处

司马迁与屈原的相似之处
司马迁和屈原身上散发着一种共同的伟人气质:正直刚毅、不屈于权贵、洁身自好。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
后人评价《屈原列传》曾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在我看来,这种同心本质上是源自于境遇相似的共鸣。
屈原满腔抱负不得重用投江而终,司马迁继父遗志仗义执言惨遭极刑可以说,都处于逆境之中。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直言自己“身处残秽”“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二者经历又何其不相似。
在最开始我以为司马迁只是对屈原的经历产生了一些同情,但当读完《报任安书》之后,我发现并非如此。
这不仅仅是一种同情或悲悯,更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屈原作为大楚的贵族,为自己的祖国奋斗当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更何况他一度官至左徒。
虽然对于左徒古今学者并未有确切的定论,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高官要职。
在《屈原列传》里,司马迁也用“王甚任之”来评价屈原,但我们都知道屈原最后是投江而死的,一个任职高位,怀抱着满腔热血和才华,试图创造大楚盛世的贵族最后却沦落到了投江至死的地步。
屈原列传司马迁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大破楚师于丹﹑淅 5、战于蓝田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 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 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 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 故不能够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第一部分(1--3): 论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 远旳坎坷经历,简介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
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 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来宾,应对
诸侯。王甚任之。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旳事实多。 闻,动→名,见识,知识。志,记。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端方正派旳人不被(当世所)容
屈平使(自己旳)道德端正,使(自己旳)品行正直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 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 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
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本身 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讥笑。这就是怀王不了 解人所招来旳祸害啊
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旳态度和信念是什么?体现 了什么精神?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旳爱国精神
2.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旳观点是什么?对体现屈 原有什么作用?
纳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楚国历史上卓越的地
位备受推崇。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屈原进行了评价,其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他认为屈原有睿智的
决策能力和出色的才华,能够观察时势,洞察国家的政治状况。
屈原
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
政府财政制度、军事改革和国家教育制度的建设等,这些措施使得楚
国在当时达到了较为繁荣的状态。
司马迁对屈原的诗歌才华给予了非常高的赞赏。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不仅在舞文弄墨方面具有非凡的才华,而且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
司马迁认为,屈原的诗歌表达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司马迁对屈原的悲剧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
迁描写了屈原因受到政敌的陷害而被赶出楚国,最终自杀的悲惨经历。
他对屈原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认为楚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
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体现了屈原在政治、文学和个人遭遇等方面的
卓越才能与悲剧命运。
他赞赏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文学天赋,对其悲剧
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
这种客观公正的评价表明屈原在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与价值。
司马迁屈原列传评价屈原的句子

司马迁屈原列传评价屈原的句子屈原,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被人们所传颂。
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写了《屈原列传》,对屈原进行了评价,他在评价屈原时,用了很多精辟的语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句子。
1.“屈原,名平,楚之卿士也。
”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开头,他在这里介绍了屈原的姓名和身份。
屈原是楚国的卿士,也就是说他在楚国的政治地位非常高。
这句话的用词简洁明了,表达了屈原的身份和地位,也为后面的评价打下了基础。
2.“屈原虽贵,而好自为之。
”司马迁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屈原的赞赏。
屈原虽然身为楚国的卿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是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自我坚持的精神令人敬佩。
这也是屈原被后人称为“忠臣孝子”的原因之一。
3.“屈原以忠贞自守,不屈于权势,不附于时俗。
”这句话是司马迁对屈原的高度评价。
屈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屈于权势,不附于时俗,这种忠贞不屈的精神令人钦佩。
屈原的这种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忠诚、正义和道德的重要体现。
4.“屈原之志,岂在乎鱼鳖之乐哉?”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引用的屈原的名言。
屈原的志向不是追求享乐和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国家的安定和民众的幸福。
这种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抱负,也是屈原被后人所传颂的原因之一。
5.“屈原之所以自杀,岂不以忠义感天地,愿以身殉国乎!”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自杀的原因进行的评价。
屈原之所以自杀,并不是因为个人的私利或者是追求某种享乐,而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忠诚和热爱,也是屈原被后人所称颂的原因之一。
6.“屈原之诗,有七十篇,皆发愤之作,含哀之声。
”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诗歌的评价。
屈原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感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担忧。
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和热爱,也是屈原被后人所传颂的原因之一。
关于司马迁求生屈原求死的作文

关于司马迁求生屈原求死的作文说起生死这档子事儿,还真挺让人琢磨不透的。
就像司马迁和屈原,一个求生,一个求死,这背后的弯弯绕绕,值得咱们好好扒拉扒拉。
先说司马迁,那家伙可是经历了一场大难啊!李陵之祸,让他直接被扔进了命运的大坑。
被处以宫刑,这在当时,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可司马迁愣是没选择一死了之,他求生的欲望那叫一个强烈。
为啥呢?我觉得啊,他心里头装着的东西太多啦!他要完成那部,那可是他的心血,他的梦想。
就好像一个建筑师,好不容易画好了大楼的蓝图,正准备一砖一瓦盖起来呢,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拍拍屁股走人吗?不能啊!司马迁也一样,他心里清楚得很,自己要是就这么两腿一蹬,那可就真成了泡影,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他的求生,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对自己使命的坚守。
他要把历史的真相、人物的兴衰都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
想象一下,他在那牢房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不是咬着牙,攥着拳头,心里头一遍又一遍地给自己打气:“司马迁啊司马迁,你不能倒,还等着你呢!”那种煎熬,那种挣扎,一般人真受不了。
再说说屈原,这也是个让人心疼的主儿。
他满心满肺都是对楚国的爱,爱得那叫一个深沉。
可楚国的那些个当权者不争气啊,把个好好的国家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呢,一腔热血没处洒,满心的抱负实现不了。
他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找不到出路了,对楚国的未来彻底绝望。
他的求死,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绝望中的抗争。
就好比你一心一意对一个人好,为他付出了一切,可他就是不领情,还把你往死里伤,你说你心里啥滋味?屈原就是这样,他的心被楚国伤得透透的,觉得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
他投身汨罗江的时候,心里估计是又悲又愤:“楚国啊楚国,我是没法救你了,就让我以死明志吧!”那江水冷冰冰的,可屈原的心更冷。
他是带着满心的不甘和无奈走的。
咱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瞅瞅,其实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也会面临类似的抉择。
是咬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干脆放弃?比如说,你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可前期筹备的时候,资金不够,手续麻烦,各种问题一股脑儿地涌过来。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选择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选择司马迁屈原两⼈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家,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著作,其中屈原的主要著作有《离骚》、《九问》、《楚辞》等,⽽司马迁最⼤的成就是《史记》。
同时司马迁屈原的命途也都⽐较坎坷,司马迁受宫刑下狱,屈原被贬谪流放,然⽽不同的是两个⼈的背景、地位以及⾯对坎坷命途的态度。
屈原画照屈原是⼀个富有浪漫情怀的爱国词⼈,同时也是⼀个⼿握实权的⼤⾂。
⾯对奸⾂⼩⼈的迫害,感性的屈原眼看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却⽆能为⼒,忧国忧民的他想⽤死来唤醒当权者和⽼百姓。
被流放的屈原⾝⼼遭受着巨⼤的痛苦,他始终不肯变⼼以从俗,世⼈皆浊,唯有⼰清,这种孤独让他每⼀天都⾝处煎熬之中。
他只能以死明志,对于屈原这种杀⾝成仁的做法,我们也应当表⽰钦敬,他可以⽣也可以死,但他毅然选择了死亡。
司马迁与屈原不同的是,司马迁是⼀个并没有多少实权的史官,但他对历史却是⼗分了解,他能忍辱负重的活下来完成史记,可以看出他的⼈⽣观与价值观同屈原有着很⼤不同。
没有民族⼤义负担的司马迁更能够做好⾃⼰的本分⼯作,全⾝⼼完成《史记》。
如果他选择死亡,后世将没有《史记》,司马迁也不会流芳千古。
但司马迁终究是看透了很多事情,明⽩⾃⼰活着的价值,他要给后⼈展⽰⼀个完整的历史。
司马迁屈原虽然有着不同的命运结局,但两⼈都是后⼈传颂的对象,也将永远值得后⼈敬仰与怀念。
鸿门宴鸿门宴司马迁故事介绍《鸿门宴》是收录在司马迁的《史记·项⽻本纪》中的⽂章,它对项⽻宴请刘邦的故事做了⼀个详细的描述,具有⾮常⾼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影视剧中的司马迁陈胜吴⼴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各地都积极响应号召,⼀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股⼒量,其中包括楚国的贵族项梁、项⽻叔侄,和农民起义军的主要⼒量刘邦。
刘邦投靠了楚国,项梁在⼀次战役中战死。
公元前207年。
楚怀王派项⽻去解救被秦国军队包围的赵国,另外⼜派了刘邦带兵去攻打函⾕关。
⼤军临⾏之际,楚元王与⼆⼈约定谁先⼊关,谁就能被封为关中⼤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与司马迁
“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公之口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一个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讨论的问题。
当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时,两位中国历史上成绩同样斐然的文学家——屈原和司马迁,却进行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公元前的一个早上,汹涌澎湃的碰落江边,江声浩荡若雷霆,浪花拍浪花奔涌向前,就像此刻静静伫立在江边的屈原脑中的奔腾思绪。
他正在回忆,出国过去强盛的日子。
记忆化作泪滴落入无尽江水之中。
在泪眼朦胧与江声中,他又仿佛看见昔日大臣进谏的朝堂上如今酒池肉林、歌舞升平,而边境烽烟四起,秦国骠骑早已跨进楚国国境。
楚国国内,廉洁之人恭谨行事明哲保身,小人流氓却飞扬跋扈。
江边黄鸟清越的叫声刺耳,江声却盖不住啼鸣。
一会儿,随着“噗通”一声响起,黄鸟之声戛然而止,他缓缓沉入了江底,楚国的命运注定也将一沉到底。
多年后的另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司马迁的屋子里却早已闪起了暖黄的灯光。
顾念着人生的莫大耻辱,一串冷汗便从背脊上流过,塌湿了他的青衣,但他不曾一刻放缓手中的笔,跳动的烛光照亮了他,他在暗黄、寂静的早晨里记录下他对人生最深刻的思考。
他每日活着,都是痛苦的残喘,但他要完成他的使命,那个超越生命价值的理想。
屈原和司马迁,一个死了,一个活着,而人却像刀的两面,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坚韧厚重,而人的生死态度即便差异如此鲜明,但还是有共同点的。
他们都为了各自的理想存活。
屈原一生的志愿,就是辅佐楚王,重振楚国社稷,带领楚国称霸天下。
司马迁在遭奇耻大辱之前不甘死而无闻,在历史中灰飞烟灭,所以他选择忍辱负重,直至写成《史记》。
二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宏伟的志愿,但他们的生死观却相差甚远,我认为,关键在于而这对理想实现与现实差距的评价。
屈原投江之时,楚国朝廷已被小人占领,君王昏庸,国家江河日下,内忧外患令楚国像四处漏水的大船,陷落仅是时间的问题。
此时的屈原,早已看不到楚国复兴丁点的希望了,他的理想有违楚国既得利益集团,投江是他在绝望的现实中对理想最后的追求。
司马迁则不同,他只是汉朝官吏,无关于朝政,他没有太大的政治抱负,著书是他的主业,中途却因言获罪,万幸,司马迁还有书写的权利,文章被流传,纵使“万被戮”也无悔。
只要能写书,他便能活下去。
假使汉武帝令司马迁无权再动笔墨,他还活得下去吗?二者理想成真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死也罢,不死也罢,他们都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两种不同的生死观中蕴含着相同的对志向的坚韧、顽强坚持的精神,将照亮中华民族不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