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司马迁心中的一盏明灯

合集下载

写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感情作文

写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感情作文

写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感情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作文题目:写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感情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作文题目,就是要写写司马迁是如何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老师说,司马迁和屈原都是古代非常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着相似的命运。

两个人都遭受过不公平的对待和残酷的迫害。

先说说司马迁吧。

他是西汉开国第一任太史令,也就是掌管史书编撰的大臣。

他写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史书典籍。

可是后来因为得罪了昌邑王,就被阉割了。

受尽屈辱,简直太惨了!屈原本来是楚国的贵族,很有学问。

但是因为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和谗言,就被楚怀王放逐了。

屈原觉得太冤枉了,就投江自尽了。

真是太可怜了!我觉得司马迁在写屈原的故事时,一定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写了进去。

因为他们两个的遭遇太相似了。

都是伟大的人物,写出了不朽的佳作,但却受尽了冤屈和磨难。

司马迁写屈原被贬谪的经历时,其实也在写自己被阉割的痛苦经历。

写屈原投江的遭遇,也像在写自己的命运多舛。

通过屈原的形象,司马迁发泄了自己心中的愤怒和不平。

我想象如果司马迁活在现在,他一定不会遭受那样的不公平对待。

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更加文明有素质了。

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都会受到应有的尊重和赞赏。

不过即使在古代,司马迁和屈原也是了不起的人。

虽然他们命运多舛,但他们的精神和作品却永垂不朽。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先贤,我们今天才能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

老师说,通过学习司马迁和屈原的故事,我们要学会坚韧不拔的品质。

要勇于为正义而斗争,即使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也不能放弃梦想和追求。

只要坚持到底,终有一天就会伸张正义的。

好了,这篇作文就写到这里了。

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学生,但通过写这篇作文,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我觉得自己对司马迁和屈原这两位杰出的先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敬佩。

以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好青年!篇2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叫《史记》。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你说这古人的生死观啊,那可真是千奇百怪,但要说特别有代表性又让人深思的,屈原和司马迁这两位可就得好好唠唠了。

咱先说说屈原。

屈原那可真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对楚国那是一片赤诚之心啊,就像一个深陷热恋的人,爱得那叫一个深沉热烈。

楚国就是他心中的白月光,容不得一点污点。

可是呢,这楚国当时的情况就像一艘破船,四处漏水,那些个奸臣小人就像蛀虫一样,把楚国蛀得千疮百孔。

屈原满心的抱负,满腹的才华,却得不到施展,还被排挤、被陷害。

在他眼里,这楚国要是没救了,他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你看他写的那些诗,满满的都是对楚国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绝望。

他就觉得自己的清白之身不能被这污浊的世道给玷污了,所以呢,“扑通”一声就跳进了汨罗江。

他这一死啊,可真是惊天动地,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敬仰。

他的生死观就是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命的价值和理想、和尊严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要是理想破灭了,尊严受损了,那活着还不如死了呢。

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宁可在最美的时候凋谢,也不愿意在风雨中被摧残得不成样子。

这屈原和司马迁的生死观,就像两个极端,但又都让人敬佩。

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的抗议,他用死来捍卫自己的理想和尊严;司马迁的生是一种坚韧的抗争,他用活着来书写伟大的历史。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生死并不是简单的活着或者死去,而是和一个人的价值观、理想、使命紧密相连的。

有时候,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有时候,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咱啊,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没他们那些遭遇,但也能从他们的生死观里学到不少东西呢。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像屈原一样宁折不弯,还是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呢?这可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呀。

《屈原列传》情境默写及答案

《屈原列传》情境默写及答案

《屈原列传》(节选)情境默写及答案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1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14.在《离骚》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屈原司马迁心中的一盏明灯

屈原司马迁心中的一盏明灯

屈原司马迁心中的一盏明灯教授《屈原列传》一文的时候,总恍惚着把屈原当做了司马迁,一个“志浩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一个“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这种感觉很强烈:同样的正义耿直,同样的遭遇不幸,同样的才华横溢,同样的影响深远。

在所有为之纪传的人物里,司马迁独对屈原情意笃深,与众不同:写作行文采用变体,评传结合,抒情浓厚,倾向鲜明。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闻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予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泪罗江,以身殉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一生,光明磊落,其赤雕忠心,日月可鉴,正如司马迁在《庭原列传》里的评价,“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作文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作文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作文屈原啊,这个名字,就像一滴热泪滚落心间。

作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几可概括为"才高望重、忠言逆耳、含冤自尽"。

然而,司马迁这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屈原的评价,却远不止如此。

"屈原之赋,推陈致新"——这是对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度赞誉。

别看他生于战国纷争之世,却自有一股返朴归真、破釜沉舟的浪漫气质。

他的离骚奇思妙想,恣意遨游于神话传说之中,时而挥斥方折,时而穷经皓旧,前无古人可法,后无来者能绝其伟大。

读之令人如置身广袤无垠的诗海,浪涛万顷,意蕴悠远。

"屈原放旷多闲,赘益无穷"——这又是对屈原为人处世的一针见血之评。

放眼当世,哪个诗人儒雅闲逸如他?他本该可以做一个阖家宠儿,却偏要卷起诗稿,游手好闲于四方。

可更令人哂足的是,这位才高八斗的文人,居然被人诬蔑谗佞,被君王所弃。

好一个"赘益无穷"的怪才! "始作,气盛而体奇"——这无疑是对屈原诗歌风格的精辟概括。

他的诗篇之初,气势磅礴,意象奇崛,惊心动魄。

可到了后半,却又忽然"累牍之阙,终不可观"。

读到这里,我不禁沉思:是否这就是命运对他的报复?上天让他先尝一把才情横溢的滋味,继而把他打入寂寥无闻的深渊。

也许,正如司马迭评所言,"屈原贵而无位,才至而时穷"。

这才是命运对这位诗仙最大的嘲弄吧?他的诗才出众绝伦,却只换来了"沉疴""放逐"的下场。

而那些同时代的俗人,却能够权傥一时。

读到此处,我对屈原由衷地生出一股同情和敬佩之心。

他为了坚持理想和信念,宁可抛家舍业,漂泊四方,最终选择了一种高贵而悲壮的了结方式。

这份矢志不渝的精神,恐怕只有司马迭这样睿智的史家,才能将之完全领会和赞赏。

司马迭对屈原的评价,着实是中肯而精辟。

他从屈原的创作、人品、命运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解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屈原司马迁贾宜作文

屈原司马迁贾宜作文

屈原司马迁贾宜作文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叹世人皆醉唯他独醒,为坚守操守抱石投江。

他,像他这样的人是时代的炬火。

他们不随波逐流,而是以血肉之躯只身挡在时代的风浪前,岿然不动,溯迎而上,为内心热忱而死,为时代而歌,成为历史长河波涛下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鲁迅先生管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又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他们更是时代的脊梁。

他们鞠躬尽瘁,舍生取义,是对内心的回答。

城墙之上,朝堂之大,牢狱之中,一颗颗赤子之心滚烫。

家亡国破时,山河破碎间,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君子们立于天地间,撑起遍地飘零、满纸荒唐。

他们何以至此,不畏身首异处,人生苦短?只因心中的炬火太过灼灼,因义而忘生,因操守而坚持,行至水穷处,便捧出一窝心火,以生命为烛为蜡去唤醒遍地星子。

他们无愧于己,他们为内心的热忱而死,悲壮却不苍凉。

他们为时代而歌,在历史的浩渺星海中点亮了属于自己的光。

人生不过弹指间,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几十载便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但那些在历史中踏浪而上的人的生命是无穷已的。

海瑞死谏,嘉靖皇帝不懂他这份执着,这份坚定,问他这样做又会有谁在意谁会记得,海瑞答,历史在意,史册记得。

是啊,历史记得:它记得被时代的巨浪吞噬的人,它记得被滚烫的车轮碾过的人,F记得汨罗江下的高洁的灵魂,记得如劲竹盛松一般的人。

历史的群星因他们而闪耀,汗青上刻印着他们曾生于斯死于斯的灿灿证据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

如今我们无需靠舍生来取义,但我们依然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迎着心中太阳的方向昂首站立,坚守气节和自己独立的人格,重义而自由。

尼采曾说,“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根就要扎进黑暗的地底。

”有些人心中有山河四方,甘为家国天下而死,因为心中有光亮,便不畏路漫漫其修远兮,不畏前方艰难困苦。

他们手捧炬火,成为点亮时代的光,他们化作星芒,闪耀在历史的浪涛中,我们需要他们,我们记得他们。

典籍里的中国司马迁说的话

典籍里的中国司马迁说的话

典籍里的中国司马迁说的话在历史的长河中,司马迁就像一颗璀璨的星。

他留下的话语,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话说得是何等的有力量。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些人,他们做着伟大的事情,为了大家的幸福,为了正义,他们的生命就像是一座巍峨的泰山。

像那些为了保卫国家,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他们面对敌人的刀枪,毫不退缩,他们的牺牲是伟大的,他们的死就重于泰山。

而有一些人呢,整日无所事事,只知道贪图自己的享乐,他们的生命就如同一片轻飘飘的鸿毛,风一吹就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我们再看他说的“文王拘而演;仲尼厄而作;屈原放逐,乃赋;左丘失明,厥有;孙子膑脚,修列;不韦迁蜀,世传;韩非囚秦,。

”这一串话就像是一串励志的珍珠。

我们可以想象文王被拘押的日子,那一定是很痛苦的,但他却能在那样的困境中演绎出这样伟大的著作。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是工作上的不顺,也许是家庭里的矛盾,我们常常觉得自己陷入了绝境。

可是和文王他们比起来,我们的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仲尼在困厄之中作,就像一个坚强的工匠,即使在最简陋的工坊里,也能打造出最精美的艺术品。

屈原被放逐了,他心中的愤懑化作了,那是他对自己命运的呐喊,也是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我们有时候也会有满心的委屈,要是能像屈原一样,把这些情绪转化成有价值的东西,那该多好。

司马迁自己也是历经磨难,遭受宫刑。

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可是他却没有被打倒。

他就像一棵在狂风暴雨中顽强挺立的大树,依然坚定地要完成。

他的行为仿佛在告诉我们,不管生活给我们多大的打击,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垂头丧气,比如说考试失败了,或者被朋友误解了,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

但是和司马迁所经历的相比,这些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小石子。

从司马迁的这些话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他对历史人物的敬重和理解。

他像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讲述者,把那些过去的故事,那些古人的喜怒哀乐都展现在我们面前。

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作文素材

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作文素材

•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 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 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但您的心一直牵 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 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 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 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 您留下的《离骚》 它绵亘千古而不衰, 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 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 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 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一杯清水, 一杯清水,一沟泥淖
• • • • 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话题“ (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话题“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话题 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皎洁的月光下,波潮汹涌。 皎洁的月光下,波潮汹涌。 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 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 浮沉乱世中,汨罗江畔的您,身穿白袍,微风中扬起襟袖。 浮沉乱世中,汨罗江畔的您,身穿白袍,微风中扬起襟袖。腰 间的长剑,冰冷如铁。您轻轻地握住剑把,纵身一跃, 间的长剑,冰冷如铁。您轻轻地握住剑把,纵身一跃,竟然地 跳了下去,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 跳了下去,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香草上还留着您的颀长的 身影和幽幽的泪光,还有您的“举世浑浊而我独清, 身影和幽幽的泪光,还有您的“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的长叹,还有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而我独醒”的长叹,还有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哀愁! 的哀愁! 才华超人又曾经身受器重的您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国度, 才华超人又曾经身受器重的您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国度,但 是您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确实出人意料。 是您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确实出人意料。 从您离开的那一刻到千古之后的今天, 从您离开的那一刻到千古之后的今天,多少人的脸上滑过冰凉 的泪滴! 的泪滴! 但是,您的离开又确实在情理之中。 但是,您的离开又确实在情理之中。 您是一杯清水,清得似山涧小溪,洁白如玉。但是, 您是一杯清水,清得似山涧小溪,洁白如玉。但是,您所面对 的整个朝廷,包括那个您景仰并爱戴的怀王, 的整个朝廷,包括那个您景仰并爱戴的怀王,却是一沟污浊的 泥淖。一杯清水,一沟泥淖,相遇是什么结果? 泥淖。一杯清水,一沟泥淖,相遇是什么结果? 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清水被泥淖吞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司马迁心中的一盏明灯
教授《屈原列传》一文的时候,总恍惚着把屈原当做了司马迁,一个“志浩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一个“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这种感觉很强烈:同样的正义耿直,同样的遭遇不幸,同样的才华横溢,同样的影响深远。

在所有为之纪传的人物里,司马迁独对屈原情意笃深,与众不同:写作行文采用变体,评传结合,抒情浓厚,倾向鲜明。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闻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予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
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泪罗江,以身殉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一生,光明磊落,其赤雕忠心,日月可鉴,正如司马迁在《庭原列传》里的评价,“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德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

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的;他高度赞扬了屈原的可贵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屈原遭遇的深切同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千古奇冤,万世忿怨,然此并非屈原一个人的遭遇,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百多年后的一天,同样的遭遇也落到了司马迁的头上。

司马迁10岁遍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
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阉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励,新历适应了
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
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身受腐刑。

身为男儿身,受此极刑,何人能堪?悲痛欲绝的司马迁”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千古忠贤,途
竟一辙!其痛苦万状,与屈原“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何其相似!
同遭不幸的屈原与司马迁在生死叩问的当头,虽然选择殊同,一个毅然赴死,一个隐忍苟活,但同样“重于泰山”,因为“用之所趋”相似,两人皆凭借其非凡的才华写出两部赫赫巨著,一为《离骚》,一为《史记》,似两颗璀璨的明星,光耀于国之文坛。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天上人间、现实幻境、过去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又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热情歌颂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贡献巨大:其一,建立了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其二,建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

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独立地位的,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
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其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艺术手段尤其高妙。

文章措词妥贴,思路井然,文字生动,笔力洗练,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

成大事者自有高标的人格风范,即使身处绝境,依然保持着清白的品质和应有的良知。

在这一点上,屈原与司马迁的表现也是惊人的相似:深受昏君打击和小人排挤之苦,无路可走的屈原憔悴不堪,面对渔父的好心劝问,屈原的回答却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绝望的届原至死不愿与众小同流合污,自投汨罗,选择清流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

司马迁只因替李陵说了几旬公道话,便横遭暴行,惨受极刑。

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遭受的打击异常沉重,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

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
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而又悲壮的行为啊!他们是人间真理和正义的
化身,他们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做生命的本体,他们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也就是今天知识分子的应有的形象。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屈原以其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尺度而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司马迁亦满怀深情地歌颂屈原,在生死抉择的当头,决心要效仿屈原,忍辱负重,退而著书,以另一种方式成就自己不屈的理想。

在身处困境的司马迁心中,屈原就是他心灵的明灯一盏,照亮了他昏暗而悲伤的灵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毫不含糊地作出了解释。

这种人生观发扬了孟子“生”与“义”的精神之髓,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司马迁还从生
命历程与创作的关系上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愤怒出诗人”的文学创作规律。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诗一般的语言,高度评价了屈原的一生。

他饱含感情的书写着屈原,其实也是在写他自己,他的经历、他的选择、他的委屈、他的信念、他的荣耀以及他的绝望,全熔铸在屈原的形象里。

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心中块垒。

子长不幸,身遭极刑,一个男人最大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挑战并最终被粉碎;然而子长又何其有幸,于变乱纷飞的历史书页里找到了安放心灵的处所。

找到了一抒苦痛慰藉人生的千古知音,遂成就了万世芳名!
亘古如斯,千年一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尘埃飞土,皆已淡去;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隔了两千年的烟云,我们依然看见,泪罗江畔,形容憔悴的屈原并非孑然孤独一人,司马迁也来了,带着对屈原满腔的钦佩,带着旷古的幽怨,一路追随屈原的脚步。

碧波之上,香草芬芳,兰花馥郁,苍天有泪,草木含悲,见证两位英才化作历史的波涛汹涌,化作文坛的激浪澎湃,化作后世无尽的哀叹与祈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