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条目细则

合集下载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

2 Sh o o Dia c eri n o t un dcd n B in J oo gUnvrt, eig 10 4 ) . c ol f s neL a n adC ni igE uao , e ig i tn ie i B in , 00 4 t ng n j a sy j
【 者 简 介】 作
马 宁 , 士 , 京 师范 大 学 教 育 技 术 学 院讲 师 、 士 生 导 师 。 要 博 北 硕 主 研究 方 向 为 信 息技 术 与课 程 整合 、 向信 息 化 的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 对 面 一

『] 5 中华人 民共 和国教 育部. 中小学 教师教 育技 术能力 标准 ( 试行 )
[ ] 圆媛 、 美 凤 . 标 准 与 模 型 看 绩 效 技 术 人 员 能 力 要 求 [] 程 7方 刘 从 J. 远
教 育 杂 志 ,0 0,2 : — 2 21 () 9 6. 5
『 ] 一 春 . 师 教 育 技 术 能 力 建 构 — — 信 息化 环 境 下 的教 师 专 业 发 8张 教
sa d r sa d f me o k o a h rE a a i t , lo at rs v r l me d n sa c r i g t d a ey o i in , e h v o i d t n a d n a w r ft c e T c p b l y as f e e a r e i e a n me t c o d n wi e v r t p n o s w a ec mp l o i e
程 教 育 杂 志 ,09,2 :- 0 20 ( )3 1 [] 4 陈维 维 , 书 生 . 国 国 家 教 师 教 育 技 术 标 准 的 演 变 [] 代 教 育 沈 美 J. 现 技 术 ,0 9,6 : — 8 2 0 ( )1 1 . 4

教师教学工作细则

教师教学工作细则

河北传媒学院教师教学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在教学中的职责,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我校全体专职教师、兼课教师和外聘教师。

第二章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三条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教师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牢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自己的神圣职责;(二)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业务,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三)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遵守教学规章制度。

以对国家、社会、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四)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掌握教学规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五)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管理;(六)关心爱护学生,寓德育于教学过程,寓爱心于严教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七)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履行教师职责,遵纪守法,教书育人。

第三章教师的职责第四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的教师,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

对承担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第五条教师的主要职责:(一)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根据《河北传媒学院教案编写及备课要求》编写教案及讲稿。

精选教材、认真做好备课、命题和评分阅卷等工作;(二)负责选用或编写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具有本专业特色的适用教材(指导书),经所在院(系)部和教务处同意后用于教学当中。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现如今,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等教育在推动教学变革和提升教学质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全面、可行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考虑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课程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教师是否具备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力。

其次,教师的教学技术能力也是评价指标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需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教师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等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等新兴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

另外,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也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当具备发展和创新的意识,能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教师是否进行过教学研究、是否参与过教学改革项目、是否有教学创新成果等。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可以反映出其对于教学的热情和责任心,以及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动力。

此外,评价指标体系还应考虑到教师的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需要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教师是否进行过教学反思、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和学术研讨会等。

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反映其对于教育技术的学习态度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最后,评价指标体系还应考虑到教师的教学评估和学生成果管理能力。

教师需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教师是否进行过学生的评估、是否能够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教学过程、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产生有效的学习成果等。

信息化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探析

信息化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探析

一、研究背景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要大力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该方案第一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江苏省14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52所,高等职业学校90所,高职院校在年招生量和在校生量上都占高等教育人数的50%以上。

21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的增长点。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世界大范围爆发,我国各省高校按照教育部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体要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在线教学。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防控期间,江苏省高校信息化教学覆盖99%的专业,95%的学生,85%的教师和90%的课程,信息化教育的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颁布的《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2]指出,广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指信息能力。

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有助于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研究设计为了解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本研究参照《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在孙小娅[4]、张松松[5]学者的问卷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以我校教师为调研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及访谈,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方面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展开调查,并结合访谈收集数据进行结果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参与调查的高职教师,有81.2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在教龄上,32.81%的教师教龄小于5年,28.13%的教师教龄在5—10年之间,28.13%的教师教龄在11—20年之间,10.94%的教师教龄在20年以上;在职称分布上,68.75%的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其中26.56%约占调查人数的1/4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和副教授)。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价标准条件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价标准条件

一、概述随着高校教育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成为评价其教学能力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准。

而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是对教师学术研究成果、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全面考核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激励作用。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条件对于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要求1. 教育教学成果在评价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时,首先要考察其在教学方面的成绩,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材编写等方面。

高校教师应当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还要考察其在教学科研中所取得的成果,例如教学论文、教材编写、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2. 学术研究成果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评定其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

高校教师应当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项目等方面。

还要考察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情况。

3. 师德师风教师的师德师风也是评定其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

高校教师应当恪守教育教学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尊重学术规范和学术规则,保持学术诚信和道德品行。

4. 教学管理能力在评价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时,还要考察其在教学管理方面的能力。

高校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5. 其他条件除了以上基本要求外,还要考察教师的工作年限、职称评定经历、教学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

还要考察教师在学校教学科研机构中的职务和岗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考核情况等。

三、结语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评价工作,是对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全面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条件,既能够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又能够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方式
根据培训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线上或线下的培训方式,如集 中式面授、网络远程授课、校本培训等。
03
培训效果评估
在培训过程中和培训结束后,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如考试、问卷调查、教学观摩等,以确保培训效果和质量。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估
评估指标
根据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和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教育 技术理论知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教学实施与评价能力等多个方 面。
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 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 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
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智能教育技术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技术和应 用。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含义
教育技术能力定义
教育技术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以实现教学 优化的能力和素养。
05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挑战 与未来发展
教育技术的变革与挑战
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
01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教育工具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对
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混合式学习的普及
02
混合式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需要具备在
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能力。
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培养效果与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考核、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了解教师对培 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提升情况。
教学应用效果评估
对教师实际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如观察课堂教 学、评估学生成绩等,以检验教育技术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 用。

高校专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及评价问题分析

高校专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及评价问题分析

23 能力评价 过程t理论 轾实践 .
专任 教师教育技术 的能力主要是教师在教育 教学 中应用
策略。
2 能 力评 价 问题 分 析
能基于信息需求 系统 阐述问题 ; 具有挖掘信息源 的能力 , 能制 订信息检索方案 ;承认 明智决策 的制订需要 准确和完整 的信 息; 能检索、 利用以计 算机数据库为基础 的信息源 ; 具有评价信 息的能力 ; 能组织信息进行实际应用 ; 具有信息的整合能力 ; 能
的评价 , 对能力 的测 试只用笔试 的方式 , 忽视了教育技术最根 本 的实践性 、 情境性 的特点。 教育技术代表习能力的培养; 能注重学习信息
资源的多样性和差异 性网 能用任务驱动 、 ; 问题驱动方式 , 依托
教学情境去确定 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 具有协作学 习意识 ,
以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去解决 问题。
1 . 信息化教学设计 的能 力要 求 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 .2 2 系统方法 ,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教
师教育技术 能力和信息资 源建设 ,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
环节和要素 , 为学 习者 提供 良好 的信息化学 习条件 , 实现教学 过程的优化脚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 的能力包含 :

程和资源, 为促进学 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 的实
践。教育技术学学科 的基础是媒体 的学习理论、 课程与教学理 论、 教育传播理论 ; 技术基础 包括多媒体技术 、 通讯技术 、 数据 库技术三大技术 ; 哲学基础包括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 1 专任教 师教 育技术能力要 求 . 2
V0 . 8 O O 1 2 l No2 2 .4
高校专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及评价问题分析

高校教师职责细则

高校教师职责细则

高校教师职责细则作为高校教师,其职责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教学、科研、学术服务和师德师风等多个方面。

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进行科研的主要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在高校教师的职责细则中,教学、科研、学术服务和师德师风是四个主要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

教学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高校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认真备课、讲课,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高校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高校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另一项重要职责。

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开展科学研究项目,取得科研成果,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高校教师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科学研究需求,开展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取得具有国际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高校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积极发表学术论文,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高校教师还要关心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长,培养科研人才,推动科研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学术服务是高校教师的又一项重要职责。

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和学科的学术评议和学术管理工作,为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术团体和学术组织的活动,促进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的交流合作,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术刊物和学术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推动学术出版和学术传播的发展。

高校教师还要深入社会、深入产业、深入基层,开展学术服务工作,提高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职责细则中的重要内容。

高校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的榜样,要具备高尚的教师道德和师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师生关系,讲学问、讲道德、讲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意识
1-4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对于丰富高校学习资源、营造良好教学环境、评
价教学过程和效果的重要意义
2.具有应用教育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
2-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具有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意识
五. 科研与创新
15.能够关注新技术和方法并应用其改进教学
15-1能够借助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如行动研究、设计性研究等),改进自身教学过程
15-2能够持续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尝试将其创造性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16.能够借助技术手段开展广泛的学术研究、合作与交流
16-1能够借助技术手段,了解自己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了解自己学科的学术团体、学术机构、专家、网站等学术信息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条目细则
一.意识与责任
1.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对于高校教学的重要性
1-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优化高校教
学过程的重要意义
1-2能够认识到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到教育技术对培养创
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1-3能够持续关注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尝试应用新技术促进教学
12-3具备“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能够认识到各种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13.能够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反思与调整
13-1能够借助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过程监控系统、在线学生问卷调查、在线投票、讨论区)收集数据,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13-2能够根据教学活动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并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
7-4掌握与自身学科教学相关的教学媒体、工具软件,利用技术促进学科教学
7-5掌握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掌握本专业领域各种知识库的使用
三 设计与实施
8.能够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
8-1能够结合学生和学科特点,确定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并清晰的描

8-2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化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14. 能够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绩效
14-1能够根据评价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并能够对获取的评价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说明
14-2了解并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学生绩效评价技术和评估系统(如电子档案袋、学生发展性评估、过程性评价量表等)
14-3 能够设计合理的作业、考试、任务、项目性评价等,并能够应用信息化工具(如考试系统、在线作业系统等)组织与实施相关评价
10-2能够熟练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种技术工具,能够为学生创设利于协作、交流、互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11.能够与同行和管理人员等就教学问题进行有效交流
11-1能够借助网络工具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与教育技术专家讨论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问题
11-2能够与技术支持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进行交流与沟通
16-2能够就学科专业领域问题,借助技术手段进行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16-3了解课题项目申报系统,了解国家相关项目申请网站的使用(如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
16-4能够使用各种检索工具与系统(如CNKI、SSCI等文献检索系统,各种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检索工具等)进行学术信息检索
17.能够利用教育技术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研究团队的工作效率
4-4了解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学生绩效与媒体应用的一般评价模式与方法(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绩效评价、发展性评价等)
5.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5-1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一般过程和作用
5-2掌握国内外几种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和方法(如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等)
11-3能够与教务管理人员就教务、教学管理进行交流与沟通
四 教学与评价
12.掌握基本的评价理念
12-1了解本科教学评估的相关知识和理念,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依据、评估方法等
12-2掌握常见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如经典教育测量理论及方法(教育信息统计,测量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等),质性评价的一般模式和方法(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等)
3.能够遵守与技术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
3-1能够遵守与技术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的言论与行为方式,
具有良好的使用技术的道德素养
3-2能够向学生传递与技术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技术观
3-3能够了解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努力减小技术对教学本身和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 知识与技能
17-1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构建学习型组织,激发团队的参与度和协作水平 17-2能够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工具(如MS Project)提高管理效率
17-3能够借助技术手段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SPSS软件),挖掘隐性知识
6-3了解高校中常见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并能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6-4掌握不同环境下(如课堂教学环境、网络环境等)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如授导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PBL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E-learning、混合式学习等)
6-5了解国家质量工程中有关课程建设的理念、基本结构、一般特点、建设规范、评价标准及其应用模式
8-3能够运用技术工具不断更新、丰富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前沿性
9.能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9-1能够结合学生和学科特点,为不同教学条件下的传统面授课堂和网络教学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9-2能够利用技术工具为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助和支持,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知识管理等提供指导和学习支持
9-3能够借助技术工具(如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监控软件、网络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等)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10.能够为教学提供恰当的媒体、资源和工具,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10-1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特点,设计、组织与提供恰当的教学资源,并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
7.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法
7-1掌握常见的通用技术(如Office系列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并能应用于教学
7-2掌握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的检索、分类、管理的一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7-3掌握各种常见的校务管理软件与工具(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作效率
5-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环节和设计流程(如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效果评价等),并能应用于自身教学
6.掌握数字化教学的特点工具与方法
6-2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的一般特点和方法,并能借助网络工具与平台开展教学(如作业系统、答疑系统、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等)
4.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1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内涵、理论渊源(如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理论等)及其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2了解教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以及最新进展(如情境认知、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等)
4-3了解教育技术在学科应用中的主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设计性研究、开发性研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