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17级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17级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17级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力学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其理论和方法是推动众多工程科学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力学专业强调理论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力学数学基础、优秀的工程实践能力、卓越的创新思维、宽广的国际视野以及全面的合作精神,铸就具有领导素质的在力学及相关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船舶海洋、机械、土木、交通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型研究人才"或从事工程实践的"创造型技术人才"。

毕业要求

1. 在计划学制内修读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达到最低毕业学分的要求;

2.系统掌握力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力学数学基础;

3. 具有运用力学专业知识(基本原理、分析手段、测试技术、数值模拟方法等),以及利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等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和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4. 具备全面的个人素质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谈判;

5. 胜任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关键岗位;

6.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专业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7.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深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

弹性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工程流体实验技术 有限元方法 流体力学 材料力学(甲) 工程热力学 现代固体力学实验技术 理论力学 振动力学

推荐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50+6+8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力学类

交叉学习:

辅修:在专业必修课程中选择25学分修读,其中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两门课程必选。

双专业:修读专业必修课程中的全部课程,计35.5学分,加上在专业选修课程选择9.5学分修读,总计45学分。

双学位:在修读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修读实践教学环节8学分和毕业论文8学分,总计61学分。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59.0+6学分

(1)思政类 11.5+2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

021E00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2.0-1.0一(秋冬)

021E002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2.0-1.0一(秋冬)

371E0010形势与政策Ⅰ+1.00.0-2.0一(秋冬)+一(春夏) 021E00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2.0-1.0二(秋冬)/二(春夏)

031E00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0 3.0-2.0三(秋冬)/三(春夏) 371E0020形势与政策Ⅱ+1.00.0-2.0四(春夏)

(2)军体类 5.5+3学分

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1学分,要求在前2年内修读。学生每年的体质测试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三、四年级合计+1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

03110021军训+2.0+2一(秋)

031E0020体育Ⅰ 1.00.0-2.0一(秋冬)

031E0030体育Ⅱ 1.00.0-2.0一(春夏)

031E0010军事理论 1.5 1.0-1.0二(秋冬)/二(春夏) 031E0040体育Ⅲ 1.00.0-2.0二(秋冬)

031E0050体育Ⅳ 1.00.0-2.0二(春夏)

03110080体质测试Ⅰ+0.50.0-1.0三(秋冬)/三(春夏) 03110090体质测试Ⅱ+0.50.0-1.0四(秋冬)/四(春夏)

(3)外语类 6+1学分

外语类课程最低修读要求为6+1学分,其中6学分为外语类课程选修学分,+1为“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必修学分。学校建议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修读计划是“大学英语Ⅲ”和“大学英语Ⅳ”,并根据新生入学分级考试或高考英语成绩预置相应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修读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F”的课程);二年级起学生可申请学校“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详细修读办法参见《浙江大学本科生“外语类”课程修读管理办法》。

1)必修课程 +1.0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

051F0600英语水平测试+1.00.0-2.0

2)选修课程 6学分

或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F”的课程)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

051F0020大学英语Ⅲ 3.0 2.0-2.0一(秋冬)

051F0030大学英语Ⅳ 3.0 2.0-2.0一(秋冬)/一(春夏)

(4)计算机类 2学分

学校对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计算机类通识课程: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

211G0230计算机科学基础 2.0 2.0-0.0一(秋冬)

211G0250程序设计基础 3.0 2.0-2.0一(秋冬)

211G0200Python程序设计 3.0 2.0-2.0一(春夏)

211G0210C程序设计 3.0 2.0-2.0一(春夏)

211G0220Java程序设计 3.0 2.0-2.0一(春夏)

211G0260程序设计专题 2.0 1.0-2.0一(春夏)

(5)自然科学通识类 20学分

学校对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821T0010微积分(甲)Ⅰ 4.5 4.0-1.0一(秋冬)

821T0050线性代数(甲) 2.5 2.0-1.0一(秋冬)

761T0010大学物理(甲)Ⅰ 4.0 4.0-0.0一(春夏)

821T0020微积分(甲)Ⅱ 3.5 2.5-2.0一(春夏)

761T0020大学物理(甲)Ⅱ 4.0 4.0-0.0二(秋冬)

761T0060大学物理实验 1.50.0-3.0二(秋冬)

(6)创新创业类 3.5学分

创新创业类最低学分修读要求为3.5学分,其中2 学分为全校必修课程;1.5 学分为限选课程。限选课程在课程归属为“创新创业类”的课程群中选修。学校建议一年级学生修读“创业基础”课程,二年级起在“创新创业类”课程群中选修一门课程,即可达到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最低要求学分。

1)必修课程 2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031P0010创业基础 2.0+2一(夏)

2)选修课程 1.5学分

在“创新创业类”课程群中选修一门课程。

(7)通识选修课程 10.5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组课程、科学技术组课程,以及通识核心课程(课程号带“S”)、新生研讨课程(课程号带“X”)。其中,人文社科组课程包括: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带“H”)、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带“I”)、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带“J”)、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带“L”),科学技术组课程包括: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带“K”)、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带“M”)。

本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要求为:

1)在“通识核心课程”中至少修读一门;

2)在“沟通与领导类”中至少修读一门;

3)在“人文社科组”中至少修读4.5学分,若上述1)、2)所修课程类别属于该组,则其学分也可计入本项要求;

4)在通识选修课程中自行选择修读其余学分。

2.专业课程 81学分

(1)学科基础课程 22.5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081C0130工程图学 2.5 2.0-1.0一(秋冬)

081C0251工程训练 1.50.0-3.0一(春夏) 061B0010常微分方程 1.0 1.0-0.0一(夏)

061B0270数理方法(甲)Ⅰ 4.0 4.0-0.0二(秋冬) 061B909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2.0-1.0二(秋冬) 061B0280数理方法(甲)Ⅱ 2.0 2.0-0.0二(春)

061B0070计算方法 2.5 2.0-1.0二(春夏) 081C0191机械设计基础(甲) 3.0 3.0-0.0二(春夏) 101C0030电工电子学及实验 3.5 3.0-1.0二(春夏)

(2)专业必修课程 35.5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261C0060理论力学 5.5 5.0-1.0二(秋冬) 26120450材料力学(甲) 5.0 5.0-0.0二(春夏) 26120460工程热力学 2.0 2.0-0.0二(夏)

261C0080材料力学实验0.50.0-1.0二(夏)

26120021弹性力学 4.5 3.0-1.5三(秋冬) 26120030振动力学 3.0 3.0-0.0三(秋冬) 26120440流体力学 6.0 4.0-2.0三(秋冬) 26120041计算流体力学 2.0 2.0-0.0三(春)

26120260工程流体实验技术 2.0 1.5-1.0三(春)

26120270有限元方法 2.5 2.0-1.0三(春夏) 26120480现代固体力学实验技术 2.5 1.5-2.0三(春夏)

(3)专业选修课程 7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26190150科学计算导论 1.5 1.5-0.0二(夏)

26120120塑性力学 2.0 2.0-0.0三(春)

26190170生物力学基础 3.0 3.0-0.0三(春夏) 26190070断裂力学基础 2.0 2.0-0.0三(夏)

26120411工程力学前沿及其应用 2.0 2.0-0.0四(秋)

26190040空气动力学基础 2.0 2.0-0.0四(秋)

26190050流体计算软件及应用 1.5 1.0-1.0四(冬)

(4)实践教学环节 8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26188011认识实习 2.0+2二(短)

26188030计算程序设计训练 1.0+1二(短)

26188040科研专题讲座 2.0+2二(短)

26188022生产实习 3.0+3三(短)

(5)毕业论文(设计) 8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26189020毕业论文(设计)8.0+10四(春夏)

3.个性课程 10学分

个性课程学分是学校为学生专门设置的自主发展学分。学生可利用个性课程学分,自主选择修读任何感兴趣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个性课程学分也可由学生自主用于下列用途:

(1)转换境内、境外交流学习的多余课程学分;

(2)冲抵专业确认或转专业前后的冗余课程学分;

(3)修读各类别创新创业理论或实践课程学分;

(4)修读本专业推荐修读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211C0020数据结构基础 2.5 2.0-1.0二(秋冬)

081C0220工程材料 2.0 2.0-0.0二(春)

26120421航空航天技术概论 2.0 2.0-0.0二(春)

081C0060工程材料实验0.50.0-1.0二(春夏)

26190010力学史 1.0 1.0-0.0三(秋)

26120232自动控制原理 3.5 3.5-0.0三(秋冬)

26190030复合材料力学 2.0 2.0-0.0三(春)

26190021飞行器飞行动力学 2.0 2.0-0.0三(夏)

26190220流体机械原理与设计 2.0 2.0-0.0四(秋)

26120250力学综合创新实践 2.00.0-4.0四(秋冬)

26190230飞行器设计基础 2.0 2.0-0.0四(冬)

4.第二课堂 +4学分

5.第三课堂 +2学分

6.第四课堂 +2学分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 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 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 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 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 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 张兆祥 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出版著作教材4部。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本学科现有4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正高职14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高职16人;40岁以下高职6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13人。有多位教授在IEEE、IEE、EPE、全国石化工业电气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中国电源学会、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浙江省电源学会等国内外著名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详]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土木工程力学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总学时:120 理论学时:108 实践学时:12 学分:8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阐明在外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建立静力学平衡方程,解决杆件的受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律和合理形式以及结构在外因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原理与计算方法,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提供科学依据;学习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同时亦为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为,打破了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书中施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力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构件的力计算、静定结构的力计算、构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压杆的稳定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与刚度校核、土力学基础。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为120学时。课时数以课程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 2 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掌握土木工程力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工程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2018版)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试验测试分析、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能在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从事与力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或机械车辆、土木建筑、核能风能等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与开发及管理工作的研究型、复合型人才。 工程力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研究型、复合型人才。 二、规范与要求 1.知识架构 A1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所达到的知识水平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A2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借助于某一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要学生学习经过简化的、较为完整的学科概论或常识。 A3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这些知识应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A4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在基础教育水平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A5掌握本专业所需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A6了解现代力学的知识体系,理解力学学科认识世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正确认识力学作为现代工程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能力。 A7掌握工程力学的知识体系。 A8掌握力学实验操作、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 A9掌握某些计算机的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在力学学科领域内应用的技能。 2.能力要求 B1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 B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3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B4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大学语文期末试卷

A. C. D.

5.请问十二地支中“巳”对应的是十二生肖中的哪一种动物? A.龙 B.蛇 C.马 D.羊 6. 带点字注音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 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 í)。 B. 尺蠖(q ú)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zh é),以存身也。 C. 冬雷震震夏雨雪(雨yǔ,下雨) D. 癸(ku í)戌(x ū)年出生的小孩,生肖属狗。 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反映了__________。 A. 佛教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E. 法家思想 8. 李耳、南华真人、亚圣分别指的是 A.老子 庄子 孟子 B.鬼谷子 老子 曾子 C. 老子 庄子 荀子 D.老子 鬼谷子 孟子 9. 以下选项中不是同一个爱情故事中男女主角的是 A.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 B.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 C.张生和杜丽娘 D.阿波罗和达芙妮 10. 请问一天中的“申时” 指的是什么时间? A.下午1点-3点 B.下午3点-5点 C.下午5点-7点 D.晚上7点-9点 11. 今年是2012壬辰年,请问2013年用干支表示是什么年? A.壬卯 B.辛卯 C.壬巳 D.癸巳 12. 传说八卦的创制者是 , 将其演为六十四卦。 A.伏羲 姬昌 B.大禹 姬旦 C.伏羲 孔子 D.大禹 孔子 13. 以下卦象是六十四卦中的既济卦,请说出这个卦象的下卦和下卦的卦象分别是 ,它们代表的自然界 的事物分别是 A.上卦是坎,代表水。下卦是离,代表火。 B. 上卦是离,代表水。下卦是坎,代表火。 C. 上卦是坎,代表火。下卦是离,代表水。 D. 上卦是离,代表火。下卦是坎,代表水。 14. 金庸在其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创造了一种名为“降龙十八掌”的绝妙武功,以下为降龙十八掌的前五招为:第一式 亢龙有悔 ,第二式 飞龙在天,第三式 见龙在田,第四式 鸿渐于陆 ,第五式 潜龙勿用。其中 的招式来自于《周易乾》“九五”爻辞一些招式,请选出来自于“乾卦”的招式。 A.第一式 亢龙有悔 B.第二式 飞龙在天 C.第三式 见龙在田 D.第四式 鸿渐于陆 E.第五式 潜龙勿用 15. 下列关于诸子说法正确的是 A .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他们都是孟子的弟子。 B. 孔子在家排行老三,因为他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三的意思。 C. 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 袖被称为“巨子”。 D.荀子提出性善论,他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 16. 以下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火生金, 金生水。土克水,水克火。 B. 金生土, 土生木。水克火, 火克金。 C. 火生土, 土生木。土克水,水克火。 D. 金生水, 水生木。水克火, 火克金。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 --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容的深广度、教学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 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 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法 (二)课程容与要求 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式的力、应力、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三)课程实施和项目设计 1、课程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模具专业及学生特点,对少 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采用讲授、练习、自学、集中答疑等多种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力学概念、原理和定理时,应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实际力学问题出发,通过理想的抽象分析的实验观察,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要指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 优质专业.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 (一级学科代码:0801 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科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具有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缺的作用。 工程力学学科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工程师6人。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密切联系矿山开采、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等实际,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从事岩土体力学与工程、岩土体动力学与应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与地质灾害、岩土体的渗流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目前,承担国家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生应掌握数学、力学及有关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初步具有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数学模型,并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数值计算、实验方法以及编写程序进行研究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独立地承担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领域中较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任务和工程设计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岩土力学与工程 (a)“岩土力学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应用现代测试技术,解决岩土工程中的有关力学测试问题,包括测试仪器的研发、测试方法的改进,测试结果的分析技术等;(b)“岩土、结构工程数值模拟”研究方向:在现有相关数值模拟软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应用,解决岩土边坡工程、隧道工程等设计优化问题。(c)“岩土工程稳定性相似模拟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方向:应用目前先进的岩体相似模拟系统,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岩土体破坏失稳规律、位移、应力演化过程等研究。 2 岩土体动力学与应用 针对地震导致的自然灾害、岩体凿岩爆破开挖、地基强夯处理等工程问题,研究冲击应力波在混凝土、岩体和土体中的传播规律,指导相关工程实践。(a)岩体力学参数测试:基于应力波在岩体中的衰减规律,分析岩体的变形参数和强度参数,为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提供岩体力学参数;(b)岩石冲击动力学方向:该方向在应力波传播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岩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c)应用强夯理论,结合实验方法,研究土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能量耗散特性,指导工程实践;(d)应用实验和监测手段,结合应力波理论,研究混凝土材料或混凝土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3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与地质灾害 采用现代数理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工程地质力学有关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并指导工程实践,如岩体结构面分布规律及其对工程岩体稳定性影响等。建立地质灾害

(含参考答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试卷(Java高级程序的设计2010_1011_1)

诚信应考考出水平考出风格 大学城市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Java高级程序设计》 开课单位:计算分院;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2011年1月16日所需时间:120 分钟 题序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__简答题_(本大题共_7__题,每题__5__分,共__35_分) 注意:回答问题尽量简明扼要。 多线程可以使用Runnable接口。是否可以认为,通过Runnable接口实现多线程的方式与Thread类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认为有关系,那么Runnable实现类与Thread类是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有关系; Thread类实现了Runnable接口,因此可以扩展了Thread即实现了Runnable接口。 采用“Runnable实现类”方式需要构造一个新的Thread对象,并把Runnable实现类的实例作为参数传入Thread的构造器中——Thread(task: Runnable)。 举例: public class TestRunnab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new AnTask()); thread.start(); } } class AnTask implements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do something } } 采用“扩展Thread类”方式无只需创建扩展Thread类的实例(无参构造)即可,但是不推荐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它将任务和运行任务的机制混在了一起。将任务从线程中分离出来是比较好的设计。 举例: public class TestThrea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 = new AnThread(); thread.start(); } } class AnThread extends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do something } }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407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总学时:32 学时 总学分:2 开课学期: 5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后续课程:化学反应工程大纲执笔人:FGFG 参加人:FGFHHH 审核人:FGFD 编写时间:2012 年8 月 编写依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 )年版 一、课程介绍 工程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综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学》、《机械设计》、《化工容器与设备》多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是一门多学科、理论与实用并重的机械类教学课程。这门课程有利于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又无须设置多门课程,比较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继化工工艺专业之后,像轻工、食品、制药、环保、能源等非机械类专业,也在开设类似或相同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杆件、平板、回转形壳体的基础力学理论和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具备设计、使用和管理中、低压压力容器与化工设备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力学主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和杆件弹性变形的一般规律。它不仅是工科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而且是能够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化工、生物、轻工、食品及制药等工艺过程需要由设备来完成物料的粉碎、混合、储存、分离、传热、反应等操作。化工设备是化工、生物等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课程是化工、生物等专业的专业课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它们在石油,化工中的基本应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知识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程。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内、外压容器的设计原则,掌握中、低压设计的一般方法,能准确为容器选配法兰、支座、人孔等零部件及标准件,了解塔设备、换热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具备对塔设备和换热设备进行机械设计及校核的能力。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化工机械基础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及应用化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学习后续课程如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学的重要基础。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第一章】物理的受力分析及其平衡条件(4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如何从构件所受的已知外力求取未知外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第一步是通过受力分析,确定未知的约束反力力线方位;第二步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平衡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求取未知外力。 2、教学内容: (1)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2)刚体的受力分析 (3)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与平衡 (4)力矩、力偶、力的平移定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专业层次: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计划学时: 单位: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二○一七年六月 工程力学 一、基本情况 8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该课程是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力学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通过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对处于静定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静力分析和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这门课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工程力学》课程在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指导思想 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生成才规律,树立专业指向、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所学的工程力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2、基本原则 以机械设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遵循认知规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获得机械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以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按照专业基础实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为基础,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一模块分两大任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系。第二模块设一大任务,两条线索,一是载荷作用方式,二是外力-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本模块设有3个实验,安排六个课时,通过实验引出相关内容。第三模块主要引导学生自学。 8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概述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本科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生,当时属于机械工程一系。1985年创建工程力学系。1998年学校院系调整后归属于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2013年12月26日,学校成立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专业自2014年开始在航空航天学院招生。本专业目前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力学重庆市重点学科。本专业有一支出色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讲师5人。自1978年设立工程力学专业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他们正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企业单位、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和高等工科院校中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适应航空航天工程相关领域的需求,加强工程力学专业向航空航天工程领域扩展,使毕业生能更好地在航空航天工程领域服务,工程力学专业增设航空航天工程方向。 二、标准学制 四年。 三、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四、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运用现代力学理论、先进计算技术和实验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专门人才,注重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与素质的培养,强调科学计算、实验与工程软件应用兼容的基础素质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学习并行的培养模式,注重必要的工程知识与基本工程训练,以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的要求。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在与力学相关的各领域如机械、土木、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造船、水利、化工等的企业、设计和科研院所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培养规格及具体要求: A 知识 A1、工具性知识 具有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文献检索等知识。 A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文学、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健康教育、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A3、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方程、大学物理等知识。 A4、工程科学基础知识 具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等知识。 A5、专业知识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一、专业简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气装备与控制。世界电力技术的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电力行业由垄断走向竞争已成国际趋势,电力市场的运作涉及电气工程、信息、经济、管理等技术领域。电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迫切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包括电力市场技术、电子商务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和应用研究广泛交叉的技术领域,是信息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主要领域之一。电气装备与控制方向着眼培养机电一体化高级专业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电气装备与控制领域注入了勃勃生机。目前我国生产的机电产品实现机电一体化的还极少,许多领域近于空白,诸如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以及大型成套生产加工设备等还多数依赖进口,电气装备与控制是为国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提供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主要领域之一。我国加入WTO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专业现有院士1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名、教授1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5名)、副教授17名,所在的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覆盖本专业。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以及电力电子、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特点是强电

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知识。在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本专业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专业核心课程,走进导师的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本专业设有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继电保护、高压、电机及其控制、电气装备及其控制、数字信号处理器与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元件等实验室。设有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电机及其控制、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四个研究所。毕业生有广泛继续深造机会和广阔的就业去向,不仅在电力工业和电气产业有大量需求,还受到信息、电子、机械、运输、商检、外贸等行业及诸多高技术领域行业的欢迎。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课程。高年级根据社会需求,分设电气装备的控制与设计分析、发电厂和电力系统的电气设计与运行等方面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 二、导师信息及研究方向 黄进,男,招生专业:电机与电器;研究方向:电气装备的计算机控制,电机控制与电气传动,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为研究生新开设并主讲课程两门。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1名。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同事一道,成功地将传统的电机制造专业改造成电机及其控制专业。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90年以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近10项。科研成果1项获国家教委科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方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 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 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内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方式的内力、应力、内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方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三)课程实施和项目设计 1、课程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模具专业及学生特点,对少 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采用讲授、练习、自学、集中答疑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力学概念、原理和定理时,应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实际力学问题出发,通过理想的抽象分析的实验观察,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要指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工学,能源动力类,0805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以锅炉与热能供应、低温制冷、电厂为主要方向,培养具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备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工业、民用领域从事能源动力、人工环境、新能源研究开发、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智能控制、应用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创业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其基本原理与方法;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计算机基础知识; (3)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科学文献检索和文字表述能力; (4)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的了解; (5) 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以及专业创新和创业能力。 2.能力要求 (1)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件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具有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技术,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了解本学科国际前沿性的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数字逻辑期末考卷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数字逻辑期末考卷 2009-2010第一学期 学号: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本题共20分,每小格一分 1、电路工作时对电源来讲有、、三种工作方式 2、电流的方向规定为移动的方向为实际方向。分析电路时的假定方向为。 3、求得电路元件中电流方向和电压方向一致时,该元件的功率为功率,电流方向和电压方向相反时,该元件的功率为功率。 4、理想电流源的内阻等于。理想电压源内阻等于。 5、二进制数的基数是。 6、逻辑函数中的逻辑变量值只有和二值。 7、逻辑代数中的基本逻辑运算有、、三种。 8、实现同一功能的TTL逻辑门电路有互补输出型、、三种 9、逻辑函数中,所有最小项的和为。任意两个最小项的乘积为。 10、触发器是一个具有功能的逻辑器件。 二、选择题:本题每小题有三个答案,选择正确的填入空格,每格2分共20分。 1、电路中任意时刻流入节点电流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的定律是。 A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B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C 欧姆定律。 2、某一电路的恒流源器件接入支路中,则无论该电路的其他部分任何变化,该支路的不变。 A 功率; B 电压; C 电流; 3、某十进制数的编码为5421BCD格式。这是一种。 A 有权码,最高位的权值为8 ; B 有权码,最高位的权值为5; C 无权码编码 4、下面具有记忆功能的逻辑电路为。 A 译码器; B 加法器; C 计数器; 5、逻辑运算A+ 0·A + 1·A= 。 A 0 ; B 1 ; C A。 6、至少个4位二进制计数器可以构成模M =2009 的计数。 A. 5 B. 4 C. 3 7、电路输出具有“0”、“1”和“悬空”状态的器件是。 A 集电极开路门; B 三态门; C 触发器 8、下面电路的逻辑表达式正确的是。 A Y= A ; B Y= B ; C Y= AB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代码:0808) (一级学科:电气工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深厚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大型工程项目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程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掌握市场、管理、社会、环境等知识的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 二、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以校企联合、国际合作并依托高水平工程实践项目进行培养。导师组由浙江大学电气学院博士生导师和电气工程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级高工组成,并根据课题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情况,在相关学科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制: 普博:3.5-4年 直博:5-6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分析、控制、评估;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接入与智能电网;电力信息系统集成理论与应用;电力市场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及电能储存技术的研究;电机、大功率变频调速与高效节能技术;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智能测试系统与电气控制等;系统芯片与嵌入式系统平台;智能控制系统;复杂交直流传动控制系统、高速轨道交通技术。 五、课程学习要求 1、普博≥12学分 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 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8学分 2、直博>34学分 1

1)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 2)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 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26学分 六、培养环节要求 1、开题报告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依托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的课题在电气工程学科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中选择,要充分考虑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内作出创新性成果、在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的可能性。 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及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及其解决的技术路线与方法。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论文计划进度等。开题报告在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承担的主体企业公开进行 2、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在学期间至少出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一次,并在会议上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论文工作期间至少每半年在校或在学位论文主体企业单位作学术报告一次。在学期间共完成读书报告或seminar 10次。 2、实践活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学校、企业调研或进修一次,国外企业为期半个月到三个月不等,国内企业半年到一年。 3、论文中期检查:开题报告1年-1.5年后,组织考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进展进行全面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不通过者,三个月后重新检查,若仍不通过,停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发表论文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时,以第一作者且浙江大学第一署名单位提交发表或录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至少 2篇且授权发明专利1项。普博:2篇论文中1篇CSCD核心期刊以上、1篇EI;直博:2篇论文中1篇一级期刊以上、1篇EI。SCI可顶替授权发明专利一项。 3、论文答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完成工程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前45天交评阅人,进行隐名评审,当有1位专家的评阅意见认为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同意答辩时或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后答辩,则博士生应进行认真修改,原则上至少修改3个月,重新送专家审阅, 2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结构.构件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的平衡规律与承载能力,分析.解决土木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为力学专业课程和继续深造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静力学公理; 2.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 3.掌握轴向拉压杆和直粱内力计算方法及内力图规律 4.熟悉轴向拉压及直粱弯曲在工程中的应用 5.熟悉提高拉压杆稳定的措施 能力目标 1.能画出单个物体、简单物体系统的受力图,并利用平衡方程求解约束力; 2.能运用平衡方程进行单个构节的受力分析及平衡问题的计算; 3.能对简单结构或构节进行承载能力的计算 4.能计算轴向拉压杆及梁的强度 5.能运用基本的力学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 情感目标: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树立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 三.参考学时 108学时。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内容和要求见表7。

注;1.表中未标注(*)的内容是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2.表中标注(*)的内容和选学模块为较高要求及适应不同专业、地域、学校差异的选修内容。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1.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建议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生活及工程实例进行观察和思考,是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训练的实践活动,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应贴近工程实际,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评价方法 1.考核与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基本构建受力问题的能力,并关注良好的职业到底以及安全、环保、合作、创新等职业意识养成等。 2.考核与评价的主题应多元化,坚持教师评建与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描述相结合。 3.可采用笔试、答辩、口试、实践性总结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条件 1.开展本课教学需要在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中进行,让学生在中学,学中学。 2.专业教师要求为双师型,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 (四)教材编写 1.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并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在教学标准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施工类和非施工类等专业的不同侧重,编写想赢的多学时教材和少学时教材,便于灵活使用。 3.教材呈现形式上应图文并茂,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名词术语、文字、符号、数字、公式、计算单位等运用要准确、规范、统一,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电子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条件。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疲劳与断裂; 2、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 3、力学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4、计算流体力学及应用; 5、非线性系统识别。 详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以学分制为基础,在校学习年限2年。 2、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3、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4、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 5、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间。 四、培养方式及方法 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两者并重的原则,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的培养模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在研究生入学后的1个月内组织完成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 培养工作应遵循如下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注意提高硕士研究生思想品德修养。 2、指导教师确定后,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硕士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指导硕士生制定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的培养计划。为了保证论文工作的时间和论文质量,指导教师要尽早安排研究生进入论文工作,并在第一学年安排研究生完成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选题、开题报告撰写等环节。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应贯彻启发式讲授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开展学术讨论和实验研究活动,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对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

工程力学资料

2018级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力学是现代工程科学的基础,其理论和方法是推动众多工程科学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力学专业强调理论和工程实 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力学数学基础、优秀的工程实践能力、卓越的创新思维、宽广的国际视野以及全面的合作精神,铸就具有领导素质的在力学及相关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船舶海洋、机械、土木、交通、生物医学、电子信息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型研究人才"或从事工程实践的"创造型技术人才"。 毕业要求 1. 在计划学制内修读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达到最低毕业学分的要求; 2.系统掌握力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力学数学基础; 3. 具有运用力学专业知识(基本原理、分析手段、测试技术、数值模拟方法等),以及利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等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和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4. 具备全面的个人素质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谈判; 5. 胜任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关键岗位; 6.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专业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7.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深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 材料力学(甲) 弹性力学 工程流体实验技术 工程热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理论力学 流体力学 现代固体力学实验技术 有限元方法 振动力学 推荐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50+6+8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力学类 交叉学习: 辅修:25学分,在专业必修课程中选择25学分修读,其中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两门课程必选。 双专业:45学分,修读专业必修课程中的全部课程,计35.5学分,并在专业选修课程选修9.5学分。 双学位:61学分,在修读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修读实践教学环节8学分和毕业论文8学分。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6 2.5+6学分 (1)思政类 14+2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 371E0010形势与政策Ⅰ+1.00.0-2.0一(秋冬)+一(春夏) 551E00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0 2.0-2.0一(秋冬) 551E002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0 3.0-0.0一(秋冬) 551E00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 3.0-0.0二(秋冬)/二(春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