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

合集下载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电气工程学院是浙江大学中较为知名的学院之一,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卓越的教学研究实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电气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学院的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从而为自己的研究生选择提供参考。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之一。

该专业以培养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研究方向。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致力于电力系统的优化、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保护与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则关注于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电子器件与系统、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及控制等。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研究内容则涵盖高电压绝缘材料、高电压绝缘检测与诊断、高电压绝缘物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另一门重要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等。

在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致力于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研究。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方向研究内容包括纳米电子器件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

光电子技术方向则主要研究光电材料与器件、光通信与光电子器件等内容。

三、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核心专业之一。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理论、方法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系统控制与优化、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机器人与自动化等。

在系统控制与优化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系统建模与鲁棒控制、多变量控制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方向则关注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等内容。

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表

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表
星期
节次










◆近代数字理论
(信息学院开设)
☆英语
◆数字信号处理及其应用
(信息学院开设)
第二节
第三节
☆英语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集成电路CAD流程
容量:20
教师:史峥
地点:电机工程楼201
◆计算机控制系统
(信息学院开设)
☆自然辩证法
CMOS模拟与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容量:30
教师:吴晓波
地址:电机工程楼201

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
容量:30
教师:沈海斌
地址:电机工程楼201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备注:有★号的为专业学位课
备注:有☆号的为公共学位课


博士生课程:
1.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时间:周四下午6-8教师:吴晓波
地址:电机工程楼201学分:3
2.高级系统芯片/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时间:周一下午6-8教师:史峥
第二节
第三节
☆英语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单片微机应用系统设计
容量:90
教师:高锋
地点:电机工程楼418
☆自然辩证法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备注:有★号的为专业学位课
备注:有☆号的为公共学位课
应用泛函分析
晚上1-3
地址:教3-301
(必选课之一
应用泛函分析
教三2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排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排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排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压与绝缘、(国家重点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学科)西安交大:电机电器(国家重点学科,强在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高压与绝缘(国家重点学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电机电器(国家重点学科,强在电机。

有国内唯一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是81年唯一首批博点)脉冲强磁场(引进TEX_U 实验装置,985二期重大平台建设,很有潜力)电气信息与电磁测量(原5个二级学科外,新开辟的学科方向)浙江大学:电机电器(首批博士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重点学科,有电力电子国家专业实验室;工业电子唯一首批博点)的人,电机系都是公费,真爽!以后就业也不用多说了,我这辈子是不行了,唉~~~,也许以后能有幸去清华读博。

2. 浙大。

强项是电力电子,众所周知,(当然,清华的电力电子也不差,很多人去了弗吉尼亚电力电子中心),其实浙大的电力系统也是很不错的,浙江这么缺电,将来进浙江的系统那也是很爽啊。

考浙大的难度可以说跟清华差不了多少,每年保送的人很多,外校拷进去大部分是自费了,学费不少。

他的电路难度现在有点跟上交,西交差不多了,考察比较全面。

我在复习的过程中做过不少浙大的题目,感觉多加练习的话还是很有希望考出满意的分数的,不像清华那样专业课过百都很难。

3. 华科。

电气学院就业最好的两个专业是系统和电力电子,当然其他也很不错。

今年的分数线其实都不是很高,但是就要看你在复试中的表现了,如果你的本科学校很好,早联系好老师的话应该问题不大,就是公费半公费自费的问题了。

没想到今年电机和高压专业居然爆满,不接受调剂,只有电工,电测和脉冲专业接受。

如果不想上这些专业的话建议大家不要勉强,能调到外校也不错。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程序-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程序-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程序博士研究生在学制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各个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并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明显的研究成果。

附合下述条件之一,可申请论文答辩:98级之后00秋季之前入学的博士生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已在《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目录》(见附件)A类刊物上发表(含录用)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2)至少发表、录用1篇论文被SCI、EI收录(发表学术论文都应为第一作者或以导师为首的第二作者);(3)获得国家科研成果奖;(4)获得署名在第1-4名之间的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奖。

00秋季入学(含00秋)的博士生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获得署名在第1—第4名之间的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奖;(3)已在《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目录》(见附件)A类刊物上发表(含录用)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工学门类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至少1篇A类论文,另一篇A类论文可用2篇B类论文替代;(4)至少1篇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SSCI或AHCI收录;被ISTP、ISSHP录用的每篇学术论文可按1篇A类刊物论文计。

02年春季及秋季入学的博士生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学位论文匿名评审,操作程序看三、2):(1)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获得署名在第1—4位的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奖;(2)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EI、SSCI、AHCI、IM、CABI 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此外在《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目录》规定的A类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篇以上(含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注:02年春季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生攻博期间取得的其他成果按如下方法计算:1).每项授权发明专利按1篇SCI类收录学术论文,每项授权实用专利按1篇A类学术论文计。

2).被ISTP、ISSHP收录的学术论文按一级或A类刊物论文计。

3).编写著作(不含教材)每满5万字可按1篇A类学术论文计。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指导老师
教授:蒋静坪(博导),赵光宙(博导),朱善安(博导),颜钢锋(博导),韦巍(博导),叶旭东(博导),许力,汪雄海,颜文俊
副教授:蔡际令,高锋,诸葛振荣,孙志峰,姚维,
张森林,林峰,刘妹琴,孟睿,齐冬莲
高级工程师:高济平,高健,屈稳太
主干课程
高电压工程
指导教师
教授:
副教授:周浩、王玉芬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在原来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及应用硕士点和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博士点的基础上调整组建而成,是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该学科历史悠久,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学术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3人。其中45岁以下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具有高水平的从本科到博士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
"十五"期间,该学科将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关键理论问题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有:基于知识的规划系统、分布式智能系统以及CAD/CAM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非线性、混杂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的研究;模糊控制、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以及复杂连续生产过程的建模、控制与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图像远程传输、智能监控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包括综合布线、水、气、电集中抄表系统、消防、暖通系统;多电机协同工作的电力传动系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轧钢、印刷、装配车间物流等系统的位置、速度及其张力的协同控制。注重培养和建立一支过得硬的学术研究团队,使学科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迈向国际一流。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电路与系统学科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本学科紧紧围绕集成电路设计这一重点展开,学科的发展宗旨是研发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及其设计工具,并为我国正在起飞的集成电路产业培养急需的高级工程型研究人才。具体研发课题以七校联合国际SOC研究中心、浙江大学SOC交叉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为主进行。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教授,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徐德鸿教授,长江特聘教授盛况博士,求是特聘教授甘德强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叶旭东教授,还有智力引进院士马伟民教授、光彪教授和永谦教授彭方正博士(美国)、诸自强博士(英国)、刘大可博士(瑞典)、贺斌博士(美国)、李晓榕博士(美国)、瞿志华博士(美国)、潘志刚博士(美国)、吴青华博士(英国)。

现有教职工175名,其中教授43名(含博士生导师3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5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4人、讲师20人。

教学科研岗位人数1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0人,占75.0%。

历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计本科毕业生16238 名,授予硕士学位2283名,授予博士学位455名,出站博士后79名,毕业外国留学生91名。

在学院学习或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共17名。

目前在校本科生1326名,硕士研究生1204名(其中工程硕士研究生829名),博士研究生284名,在站博士后32名。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简称电气学院)由原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发展而来。

该系历史悠久,始建于1920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机系之一。

电气学院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设置有电机工程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应用电子学三个系和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三个系下属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学院所属专业学科主要领域涉及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共享)”、“电子科学与技术(共享)”三个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十个二级学科,其中九个博士点、十个硕士点。

电气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43个小组选民名单公布第1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系电机学科27人:黄进、赵荣祥、潘再平、马钧华、孙丹、章玮、年珩、杨家强、杨欢、郑太英、方攸同、沈建新、祝长生、吴建华、陈敏祥、李兴根、卢琴芬、邱建琪、史涔微、黄晓艳、金孟加、张健、卢慧芬、张爱国、白亚男、赵建勇、周晶第2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系电自学科26人:韩祯祥、何奔腾、徐政、丁一、王慧芳、吴浩、徐习东、甘德强、郭创新、文福拴、周浩、江道灼、杨莉、辛焕海、汪震、董树锋、林振智、王建全、郭瑞鹏、赵舫、蒋雪冬、王康元、徐亮、宋美艳、曹吴钰、王东举第3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系27人:韦巍、许力、齐冬莲、项基、徐文渊、林峰、孙志锋、彭勇刚、李超勇、刘妹琴、颜钢锋、颜文俊、张森林、孟濬、姚维、包哲静、杨强、郑荣濠、于淼、何衍、樊臻、黄强、吴越、韩涛、陆玲霞、张建良、王乔第4小组:电气工程学院应用电子学系28人:汪槱生、何湘宁、吕征宇、徐德鸿、盛况、陈国柱、陈辉明、马皓、李武华、吴新科、陈敏(大)、邓焰、杜丽、王正仕、陈恒林、陈敏(小)、郭清、胡斯登、邵帅、胡长生、吴建德、谢刚、谌平平、俞勇祥、陈宏、罗欣、高明智、张斌第5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33人:陈隆道、杨仕友、白志红、姚缨英、范承志、林平、潘丽萍、祁才君、孙盾、孙晖、姜国均、李玉玲、沈红、童梅、应群民、张德华、蔡忠法、沈连丰、张红岩、周箭、阮秉涛、楼珍丽、汤巍松、傅晓程、干于、刘芳、倪培宏、王飞、王旃、张伟、张冶沁、熊素铭、聂曼第6小组:电气工程学院机关和工程中心29人:王瑞飞、陈敏、杨敏虹、季湘铭、刘洁、贾爱民、徐红华、徐欢、张国宏、金若君、王薇、周霞、许诺、陈欣、王潇、王敏虹、卢俏、李涛、苗晓明、戴祥勤、金天均、李水林、潘跃春、任荣根、杨波、姚平、岳伟、张家勇、钟海舟第7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机14硕18人:高玉青、黄新星、毛川、张心怡、曹诗侯、李鹏飞、耿俊洋、沈梦杰、于帅、孙庆国、陈铎文、朱超越、孙志成、李银银、蔡顺、戈本星、邢晓春、冯吉根第8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机15硕16人+电机16硕9人=25人:王京、林楠、徐凤宝、谭泳涛、宿紫鹏、何峪嵩、王沁、王忠博、叶新、汪琦、张梦凡、赵皓宇、张晓军、朱昕昱、王远喆、沈燚明、李文远、王琼、张瑞煜、董宁波、詹佳雯、卢春宏、甘志伟、徐心愿、陈乾第9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机博 37人:汤胜清、朱明磊、金磊、王萌、朱翀、陈亮亮、毛永乐、印欣、缪冬敏、于洁、赵硕丰、陈轶、周桂煜、吴敏、王涛、张翔、陈卓易、孙伟、王严、王俊、张凯贺、叶明、俞东、尹溶森、李键、王彤、郭昱亮、朱旻宸、杨磊、王恩隆、王霄鹤、郑语婷、教煐宗、庞博、张希扬、陈亮、李渊文第10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系统14硕5人+电力系统15硕9人+电力系统16硕6人=20人:张程熠、洪海峰、侯方迪、李宁璨、彭勃、董荣森、边麟龙、盛能进、马安安、蒋威、孙明、赖秋菊、朱子娇、曾淑云、张晨宇、吴觅旎、马鑫、汪崔洋、邵冠宇、李洋麟第11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系统博14人:陈鹤林、董桓锋、周煜智、邱一苇、宋鹏程、肖晃庆、周永智、加鹤萍、李林芝、卞志鹏、王世佳、惠红勋、江艺宝、杨健第12小组:电气工程学电力经济14硕15人:夏伊乔、李志、邱玉婷、焦昊、戴蕾思、文东山、李莎、乐程毅、潘伟、林昶咏、徐兵、傅子昊、邹云阳、周洋、刘思第13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经济15博11人:黄锐、卢家欢、赵昱宣、占智、程敏、曹清山、曹煜、于竞哲、劳德伽、马润泽、章禹第14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经济16博19人:梁咪咪、蒋琛、陈佳玺、朱鹏程、赖全怡、何宜倩、张章煌、李晏君、赵梓杉、蒙志全、尚楠、王佳颖、崔文琪、薛友、刘洵源、徐航、杨轶凡、刘瀚琳、韩畅第15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经济博33人:王业磊、郭嘉、李志浩、马骏超、程中林、周靖皓、周贤正、王思渊、朱泽翔、胡嘉骅、倪琳娜、尹瑞、李尚远、栾某德、章枫、韩宇奇、高一凡、陈柯任、孙磊、董炜、王冠中、梁博淼、章雷其、江崇熙、陈玮、楼贤嗣、杨文涛、黄林彬、陈民权、周昌平、杨超然、王宁、张翀第16小组:电气工程学院双控14硕15人:候海波、程鹏、杨茜、赵海麟、王涵、唐烨、谢锴、邱歌、张斌、周宁、周博文、程宇也、许文媛、喻婷张强第17小组:电气工程学院双控15硕22人:张哲、吕鹏程、艾逸阳、卢昕、贾维彬、窦亚星、刘思阳、黄志成、黄灿君、邓晓雨、王立志、楼悦欣、王雨萌、林宇旷、罗雪静、蒋乐、裴湉、欧晨曦、张俊、王凌霄、邱稳斌、张铎第18小组:电气工程学院双控16硕15人:陈仕创、张璐、王步霖、白天、程铭、王嘉奇、傅艺扬、程晓娜、徐冬宇、付灿宇、黄鹏、陈肇邦、陈大玮、徐恺、徐浩歌第19小组:电气工程学院双控博12人:陆诗远、韩廷睿、林澈、孙欣悦、徐昀、郭晓钢、张铎、王轶楠、孙思扬、杨鹏程、赵立佳、李晓霞第20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系统14硕9人+系统博14人=23人:裘金婧、张悦、赵帅、肖玉珺、张政、胡少迪、汪嘉恒、俞江烽、张萌璐、李鉴星、胡辉勇、蔡宏达、胡亚龙、边靖伟、陈淑涵、张泰民、周歆妍、寇立伟、黄日胜、董哲康、??非凡、陈雨薇、张国明第21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14硕25人:王小军、陆洲、李海燕、范鹏飞、占金祥、孙佳慧、董洁、刘源、朱应峰、马灵甫、赵欢、黄羽西、洪良、刘鑫、王祥、王帅、刘超、王斌斌、纪婧、徐明辉、王乾、解良、刘劭凯、胡森军、赵成冬第22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15硕15人:刘波、孙超、刘亚光、耿毓廷、杨雁勇、陈銮、王帅、范栋琦、石巍、赵臣凯、周游、王腾飞、于佳弘、林逸铭、李佳晨第23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16硕14人:冯晔、施鸿波、邱凯、钱振天、吴孝颜、高贺、江崴、谷恭山、朱越、李瑞、王俊杰、孟繁煦、曹鹏举、冯正阳第24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博58人:黄华高、陈晓、杜成瑞、韩珏、何宁、陈烨楠、李海津、梅烨、周伟成、马杰、张文平、杜进、贾晓宇、陈思哲、陈桂鹏、林辉品、郝世强、林燎源、王武斌、仲雪倩、王昊、朱晔、王睿驰、靳晓光、虞汉阳、唐云宇、王均、王晔、张桢、钱中南、陈玉香、刘威、彭立、董泽政、王珩宇、吴九鹏、王宝柱、王昆、秦伟、程竟陵、邱祁、周宇、裘雅蕾、张瀚元、王天威、杨贺雅、叶世泽、张若琦、李冠西、韩绍文、李竟成、张思亮、翁浩源、林绿漪、徐弘毅、刘冠辰、张茂盛、周志超第25小组:电气工程学院超大14硕16人:来晨、王潇潇、张尧、丁鑫、殷浩楠、吴亨迪、袁晓东、陈琛、万青、王一闻、郝蕾、李卫平、朱亦凡、施明薇、吴诚之、赵兴农第26小组:电气工程学院超大15硕6人+超大博7人=13人:窦晓昕、孟宪志、高立坤、杨艺丹、詹航、董阳涛、周寅、刘胜、熊东亮、杨小林、李浙鲁、肖锋、贾孟晗第27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硕博23人:赖晓翰、李宜伦、张伊宁、陈佳佳、韩强、龚直、陈燕擎、唐伟佳、张博、王一蒙、林申力、池上洋、张世尧、夏梦、唐雅洁、吴振梁、马瑜涵、关弘路、孔维禄、邢佳妮、徐乃珺、李剑飞、李湾湾第28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1班6人+电气1302班11人=17人:夏丹妮、张伽琳、严铭、刘思聪、张今、石昊翔、葛煜、张镇宇、许博文、刘亚男、张宝文、留若宸、王可、马凯悦、陈汐、赵阳、姚青青第29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3班12人:李泽宇、黄博远、章诗佳、盛威、许胤达、孙兆予、尹豪、吴舒迪、杨迪、刘芳、陶媛、褚娜第30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4班11人:钟樾、刘泽林、侍超、陈维育、黄宇啸、邬樵风、陈天啸、张洪文、蒋汉、洪兆峰、张晗第31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5班14人:邴钰淇、时英智、陈方舟、张石伟、陈逸野、林奔宏、叶金露、连子宽、苏科宁、杨阳、莫晓、王惠如、沈远、秦文康第32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301班10人:王相淳、沈哲、周铭煊、孙涛、王钊文、李一粟、汪千缘、方立、孟子航、曹蕾第33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302班11人:徐倩、蔡子一、李成鹏、孙子恒、孙宇航、任伊昵、张博涵、曾笛飞、夏晋、牛雨萱、高晨辉第34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303班11人:詹焕友、孙祺、孙俊彦、曹建宇、吕润达、杨梦浩、张杰东、李振纲、赵中昊、黄臻妍、李业鑫第35小组: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1301班20人:东浩阳、苑旭丰、马文山、郭柠瑄、田敏志、苏钰洤、潘志翔、杨镜玉、丁世浩、张姝煜、许宏飞、董政轩、刘凯鉴、王珏、徐昊、郭柏含、薄耀龙、白瑞、李朝阳、张易简第36小组: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1302班11人:王磊、杨欣茹、张弛、曹泽煜、张燕秒、应煌浩、吴子晔、李俊波、任祚民、刘天洋、卞腾跃第37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01班12人:郦嘉航、朱小炜、吴斯怡、夏天、汤伊雯、张宇鹏、李鹏飞、李红霞、张艳迪、常弘圣、吴翊铭、李富涛第38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02班15人:叶赛、常晓飞、张訸、朱乃璇、夏天伦、姚佳颖、王仰铭、徐晨、金轩昂、王伟男、朱尧、林昀、谢之皓、郑萱、陆雅婷第39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03班7人+电气1404班6人=13人:唐建东、贾轲、王晓波、朱嘉俊、陈垚煜、刘山河、陈子健、邹世博、杨文昊、顾赟、刘昊、吴俊杰、陈秋晓第40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05班10人:张思阳、何睿文、李欣怡、李尧、韩雨复、董春彤、钱思凡、章可可、韩经纬、唐英杰第41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401班3人+电信1402班8人=11人:包立诚、王荣闯、陈竞辉、黄黎杰、张建佳、任桂锋、张梓江、卢睿、李宜珂、于惠泽、李静航第42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403班13人:杨昌林、马晟杰、李文鑫、郭轼博、宗恒翔、求天楠、李宸、江海天、尹天宇、刘毅、朱远宁、雷锦涛、胡浩第43小组: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1401班12人+自动化1402班8人=20人:章义杨、付麒、赵晓光、梁斯铭、齐风扬、倪子华、田一玮、王肖雷、张佳欣、李丹一、金伟钊、姜富国、柴盛、郭忱昶、王埕垚、应樱、袁僮科、张乃元、周若宸、周玉宁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代码:0808)
(一级学科:电气工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深厚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大型工程项目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程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掌握市场、管理、社会、环境等知识的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

二、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以校企联合、国际合作并依托高水平工程实践项目进行培养。

导师组由浙江大学电气学院博士生导师和电气工程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级高工组成,并根据课题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情况,在相关学科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制:
普博:3.5-4年
直博:5-6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分析、控制、评估;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接入与智能电网;电力信息系统集成理论与应用;电力市场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及电能储存技术的研究;电机、大功率变频调速与高效节能技术;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智能测试系统与电气控制等;系统芯片与嵌入式系统平台;智能控制系统;复杂交直流传动控制系统、高速轨道交通技术。

五、课程学习要求
1、普博≥12学分
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
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8学分
2、直博>34学分
1
1)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
2)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
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26学分
六、培养环节要求
1、开题报告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依托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的课题在电气工程学科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中选择,要充分考虑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内作出创新性成果、在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的可能性。

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及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及其解决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论文计划进度等。

开题报告在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承担的主体企业公开进行
2、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在学期间至少出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一次,并在会议上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

论文工作期间至少每半年在校或在学位论文主体企业单位作学术报告一次。

在学期间共完成读书报告或seminar 10次。

2、实践活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学校、企业调研或进修一次,国外企业为期半个月到三个月不等,国内企业半年到一年。

3、论文中期检查:开题报告1年-1.5年后,组织考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进展进行全面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不通过者,三个月后重新检查,若仍不通过,停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发表论文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时,以第一作者且浙江大学第一署名单位提交发表或录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至少 2篇且授权发明专利1项。

普博:2篇论文中1篇CSCD核心期刊以上、1篇EI;直博:2篇论文中1篇一级期刊以上、1篇EI。

SCI可顶替授权发明专利一项。

3、论文答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完成工程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前45天交评阅人,进行隐名评审,当有1位专家的评阅意见认为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同意答辩时或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后答辩,则博士生应进行认真修改,原则上至少修改3个月,重新送专家审阅,
2
同意答辩方可答辩。

当同时有两位评阅专家认为学位论文未达到答辩要求、总体等级评价判定为较差,或有一位专家判定为较差、另有一位专家判定为合格,本次答辩申请无效。

答辩委员会应有非导师组成员中非博士生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单位的教授级高工参加,答辩后应根据评阅和答辩意见修改论文后存档。

七、课程设置:
3
4
注:卓越计划直博生专业学位课根据研究方向至少修满12 学分。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