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硐室设计

合集下载

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方案标准[]

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方案标准[]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以下简称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

2编制依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修2010〕146号)3 基本要求3.1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移动式救生舱。

3.2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M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M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M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3.3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

其中,采区避难硐室至少满足15人的避难需求。

3.4避难硐室的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置于岩层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后20m 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3.5 井下避难硐室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

3.6矿井避灾路线图应包含井下所有避难硐室设置情况。

避难硐室应有清晰、醒目的标识牌,并悬挂于避难硐室外。

《采区硐室设计》课件

《采区硐室设计》课件
设备选型
根据计算出的风量,选择合适的风机、风道等通风设备,并说明选 型时应考虑的因素,如效率、噪声等。
设备安装与维护
说明设备的安装要点和维护要求,以确保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05
采区硐室安全设施设计
防水与排水设施
防水
为防止地下水进入硐室,需在硐 室周围设置防水煤(岩)柱,同 时对硐室的地面和四周围进行防 水处理。
根据地质条件和硐室跨度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如木支
护、钢筋混凝土支护等。
支护材料与规格
根据支护方式和地质条件,选择合 适的支护材料和规格,以确保硐室 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监测与维护
在支护设计中考虑监测和维护问题 ,对硐室结构进行定期监测和维护 ,以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04
采区硐室通风设计
案例二:某矿107采区硐室通风设计
总结词:高效节能
详细描述:该案例突出了某矿107采区硐室通风设计的高效性和节能性。通过对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 ,实现了采区的有效通风,保证了作业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同时降低了通风能耗,实现了节能减 排。
案例三:某矿109采区硐室安全设施优化
总结词:安全可靠
详细描述:该案例强调了某矿109采区硐室安全设施的优化和可靠性。通过对采区安全风险的评估和分析,采取了针对性的安 全措施,提高了硐室的安全性能,保障了采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优化了安全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降低 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概述
风流组织形式
介绍通风系统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以及其在采区硐室设计中的地位。
介绍常见的风流组织形式,如上行、 下行、平行等,并分析各种形式的优 缺点及适用条件。
系统组成与布局

煤矿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要求规范

煤矿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要求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MTMT/T 5026-1999煤矿矿井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hambersaround pit-bottom of coal mine1999-01-11 发布1999-08-01 实施国家煤炭工业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煤矿矿井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hambersaround pit-bottom of coal mineMT/T 5026-1999主编单位:煤炭工业部武汉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国家煤炭工业局施行日期:1999年8月1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如)30号文的要求,由煤炭工业部武汉设计研究院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原“煤矿矿井井底车场砌室设计技术规定”执行以来的经验,吸取了近年来成熟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煤炭工业部组织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8章,主要内容有:总则、基本规定、主排水系统硐室、主变电所、运输系统硐室、井下爆破材料硐室、安全设施铜室、其他硐室。

本规范由煤炭工业部武汉设计研究院负责解释。

主编单位:煤炭工业部武汉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蔡晓川章立本严建川施鹤筹目次1、总则 (109)2、基本规定 (110)3、主排水系统硐室 (111)3.l 主排水泵嗣室 (111)3.2 管子道 (112)3.3 水仓 (112)4、主变电所 (114)5、运输系统硕室 (115)5.1 井下架线式电机车修理间及变流室 (115)5.2 井下蓄电池式电机车修理问及充电室、变流室 (115)5.3 井下防爆柴油机车修理间及加油(水)站 (116)5.4 报车机及翻车机硐室 (116)5.5 自卸矿车卸载站硐室 (117)5.6井下调度室 (117)6、井下爆炸材料硐室 (118)6.1 井下爆炸材料库 (118)6.2井下爆炸材料发放硐室 (120)7、安全设施硐室 (122)7.1 井下消防材料库 (122)7.2 防水闸门硐室 (122)7.3 井下密闭门硐室 (126)7.4 井下防火栅栏两用门硐室 (127)8、其它硐室 (128)8.1井下急救站 (128)8.2井下等侯室 (128)8.3井下工具备品保管室 (128)附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 (129)1 总则1.0.1为统一煤矿矿井井底车场硐室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提高设计质量,加快设计速度,特制定本规范。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1、功能要求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4、硐室面积临时避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2.0米2。

千米埋深采区硐室群集中布置设计

千米埋深采区硐室群集中布置设计

中图分类 号 :T 2 D1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7 0 5 ( 0 1 0 -040 6 1— 9 9 2 1 ) 1 0 -3 0
1 1m,平均重度取 2 k / 06 3 N m ,自重应力 为 2 MP ,硐 室群 4 a
开 挖后 集 中应 首 采 区 下 车场 及 采 区硐 室 群 设 计 均 布 置 于 3 煤层 底 板
和 强 度 急 剧 增 加 。 滕 东 生 建 煤 矿 首 采 区 开 采 深 度 达 9 0~ 0 10 m,冲 击地 压 是 威 胁 矿 井 安 全 生 产 的 主 要灾 害 。 20
育 ,强度很低 ,自身 承载能 力差 ,给首采 区硐 室群 的 围岩
控 制 及 支 护 带 来 了很 大 困 难 。
以 下原 则 。
厚 4 6— . m,平均 6 2 . 72 . m。其直接顶为 4~6 m厚的 中粒砂 岩 ,直接底 为细粒 砂 岩。3 煤 为 具有 强 冲击 倾 向性 的煤
层 ,其 顶 板 为 具 有 强 冲 击倾 向性 的顶 板 岩 层 。 采 区地 质 构 造 复 杂 程 度 属 中等 偏 简 单 ,高 分 辨 率 三 维
次支护与 浇灌钢 筋混凝 土二 次 支护相 结合 ,解 决 了大埋深 采 区泵房等硐 室群 与 下 山集 中布置 的 支
护难题 ,避 免 了在 停采 线形成 煤层 凸 角应 力等 不合理 的应 力集 中,有 利 于开采深 井强 冲击倾 向煤
层 防治冲击地 压 。 关键 词 :深 井 ;硐 室群 ;设 计优化 ;冲击地压
2 2 采 区硐 室群 布置 方案 .
根据 以上原则 ,结合首采 区开拓布 置、煤层 赋存 条件 、
地 质 构 造 及 采 区 中部 车 场 形 式 等 因 素 ,设 计 提 出 了 多 个 采 区硐 室 群 布 置 方 案 ,经 技 术 分 析 比较 后 ,筛 选 出 两 个 主 要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1 适应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硐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3 分类3.1 分类及代号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3.2 避难人数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3.3 硐室结构形式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3.4 硐室型号表示避难硐室型号表示:硐室结构代号,永久缺省为1,临时缺省为3硐室设计防护时间,缺省为96,单位为小时(h)设计避难人数硐室类型:Y、永久避难硐室,L、临时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型号表4 基本要求4.1 设计避难硐室设计,应当由具备煤炭行业专业(矿井)设计资质的机构完成。

避难硐室施工前,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煤矿井下避险硐室设计建设暂行规定

煤矿井下避险硐室设计建设暂行规定

煤矿井下避险硐室设计建设暂行规定(初稿)一、总则1.为促进和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适用于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建设、验收和维护、管理。

3.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应坚持先撤离、后避险的基本理念,在紧急避险设施选择上优先选择避难硐室。

4.避难硐室设计建设应坚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简单适用、安全可靠的原则,以满足矿井突发紧急情况下应急避险要求为基本目的。

二、基本类型5. 避难硐室指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

在井下发生灾变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饮用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6. 按服务年限,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

永久避难硐室设置在矿井大巷或采(盘)区避险路线上,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临时避难硐室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险路线上,主要服务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7. 按主要供氧方式,避难硐室包括地面钻孔供氧硐室、井下钻孔供氧硐室、管路供氧硐室、自备氧硐室等。

地面钻孔供氧硐室指布置有直通地表的大直径钻孔的避难硐室。

通过该钻孔,可提供空(氧)气、食品、饮用水、建立通讯联络,冲淡有害气体,创造生存环境。

井下钻孔供氧硐室指布置井下大直径钻孔的避难硐室。

在井下安全地点建立供风施救,通过该钻孔为避难硐室创造生存条件。

管路供氧硐室指配备有专用供风管路,并对该管路实施可靠保护、能在突发紧急情况下可靠使用的避难硐室。

自备氧硐室指储存有足够氧气的避难硐室。

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主要依靠自备氧气供氧。

三基本结构和功能8. 避难硐室应该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第三章 采区硐室

第三章  采区硐室

2)工作原理 1、当给煤输送机和输出输送机 同时工作时,煤仓不动。来自 给煤输送机的煤,经漏斗直接 装在输出输送机上转载运走(图 a所示); 2、当给煤能力大于输出能力或 输出输送机停止工作时,列车 煤仓就按图b所示方向牵引,将 输入的多余部分煤储入煤仓; 3、当输出输送机恢复运转时, 列车煤仓就停止移动,给煤输 送机的煤直接装在输出输送机 上直接转载运走; 4、若给煤输送机停止工作,而 输出输送机运行时,列车煤仓 按图c所示方向移动,从而把所 储存的煤卸到输出输送机上。
4)特点 优点:维护量小,操作方便和易于实现自动化,节省人力。
缺点:所需要的巷道断面较大,巷道维护困难,基本建设投资较高。
2.底部移动式水平煤仓
煤仓顶部有给煤输送机,底部装有 两套并列的刮板输送机,由两台低速大 扭矩液压马达经变速箱驱动,通过调节 其高压供液泵流使刮板链速从0.051m/s的范围内无极调节。溜槽长1.52m,两侧面装设的高挡板一般形成 2m*2m的断面,容量一般为50-300t, 底部和侧帮挡板及卸载料斗均用耐磨抗 腐蚀的材料制成。
曲面斗仓有两个特点:
一、下口仓壁是变化的,从上缘升始,越往 下角度越大(如图所示),当煤块由A1截面流 动到A2截面时,虽然截面积减小,煤粒压 紧,但仓壁倾角变大,使煤粒与仓壁问的摩 擦力变小,垂直分力变大,流速加快,呈现 均匀整体流动状态。
二、下口漏斗壁面的变化呈指数曲线的轨迹; 假设其截面收缩率等值,从而可实现均匀的 连续流,实现煤的整体流动。很多矿井采用 双曲线斗仓后,对防止堵仓较为有效。为了 经久耐用,在收口处可采用铁屑混凝土浇灌 或铺设密集旧钢轨。
1.煤仓的形式及参数
井巷式煤仓按煤仓的中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可分为垂直煤仓、倾斜煤仓两种。 垂直煤仓一般为圆形断面。圆形断面利用率高,不易形成死角,便于维护,施工 方便,施工速度快。倾斜煤仓虽然可适当增加煤仓的长度和容积,便于与上口、 下口巷道联结,而且仓口结构简单,附加工程量少,并可减少煤炭的破碎度,但 是施工不方便。目前现场多采用垂直煤仓。垂直煤仓又分为:自由降落式、中心 螺旋溜槽式和周边螺旋溜槽式。我国多采用自由降落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区硐室设计
第十八章采区硐室设计
采区硐室主要包括采区煤仓、采区绞车房、采区变电所、采区水泵房等。

第一节采区煤仓设计
一、采区煤仓的容量
取决于采区生产能力、采区下部车场装车站和运输大巷的通过能力。

(1)在采区高峰生产延续时间内,保证采区连续生产:
Q=(A
G -A
N
)t
G


A
G
——采区生产能力1.5~2.0倍平均产量,t/h
A
N
——通过能力1.0~1.3平均t/h

G
——生产延续时间机1.0~1.5h
炮 1.5~2.0h


——运输不均匀系数,机采取1.15~1.20,炮采取1.5
(2)按装车站的装车间隔时间来计算:
Q=A
G t
0 K
b
A
G
——采区高峰生产能力,t/h;
t
——装车间隔时间,一般可按15~
30min计算;
K
——运输不均匀系数。

b
二、煤仓的形式及参数
煤仓的形式按倾角分为垂直式,倾斜式和混合式;按断面形状有圆形、拱形、椭圆和矩形
仓底倾角为60°~65°(主要参数:断面尺寸和高度)
圆形垂直煤仓直径为2~5m,个别5m以上;拱形断面倾斜煤仓宽度一般为2m 左右,高度可大于2m。

煤仓高度不宜超过30m,以20m为宜
有效容积V′≥V90% h≤3.5D
圆形垂直煤仓应设计成“短粗”形。

三、煤仓的结构及支护
煤仓的结构包括煤仓的上部收口、仓身、下口漏斗及溜口和闸门装置等。

图18-1 煤仓结构
1—上部收口;2—仓身;3—下口漏斗及漏口闸门基础;4—漏口和闸门
(一)煤仓上口
1、为了保证煤仓上口安全,用混凝土收口;
2、为了防止大块煤、矸石、废木料等进入煤仓造成煤仓堵塞,应在煤仓上口安设铁箅子,铁箅子一般采用8~24kg/m旧钢轨或Ⅰ10~Ⅰ20号工字钢做成,铁箅子的网孔尺寸一般为200mm×200mm、250mm ×250mm、300mm×300mm,如图18-2:
图18—2 煤仓上口铁箅子
3、煤仓上口网孔上大块煤炭的破
碎和杂物的清理工作,可在煤仓上部巷道内进行,或者设置专门的破碎硐室。

图18-3
图18-3 大块煤破碎硐室的布置形式
(a)煤仓上口兼作破碎硐室;(b)设
有人工破碎硐室的煤仓;
(c)设有机械破碎硐室的煤仓
1-煤仓;2-人工破碎硐室;3-机械
破碎硐室
4、为了防止井下水流进仓内,煤仓上口应高出巷道底板。

上口处巷道断面一般都应适当扩大,并且加强支护。

(二)仓身
煤仓仓身一般应砌碹。

砌碹的壁厚可为300~400mm。

(三)下口漏斗及溜口和闸门基础
1、煤仓仓身下部的收口漏斗一般
为截圆锥形。

2、为了防止堵塞,下口漏斗应尽
量消除死角。

3、为了安装溜口和闸门,在漏斗
下方留一边长为0.7m的方形孔口,在孔口预埋安装固定溜口的螺栓。

(四)溜口及闸门装置
1、煤仓的溜口一般均做成四角锥
形,在溜口处安设可以启闭的闸门。

2、选择闸门时,应以操作方便省力,启动迅速可靠为原则,多采用上关式气动闸门。

3、溜口闸门与矿车的位置关系
图18-4 溜口与矿车的相对位置
1-溜口;2-闸门;3-矿车4、溜口
的方向有三种
图18-5 溜口方向
(a)顺向;(b)侧向;(c)垂直
第二节采区绞车房设计
一、绞车房的位置
应在围岩坚固稳定的薄及中厚煤层或顶底板岩层中。

二、风道及钢丝绳通道
两个安全出口:
1.绳道:用于运输设备、行人、通风、走绳,绳道宽2000m~2500m,并在5m以内,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2、风道:位于硐室的左、右、后侧,应靠近电机布置,净宽1.2~1.5m,主要用于回风。

图18-6 绞车平面尺寸
(a)滚筒直径为1200mm;(b)滚筒直
径为1800mm
1-绳道;2-左侧风道;3-电动机壁

三、绞车房的平面布置及尺寸
1、绞车房的平面布置
在保证安全生产和易于安装检修的条件下,尽可能布置得紧凑,以减少硐室工程量。

2、绞车房尺寸
四、绞车房的高度
1.2m以上绞车,绞车房应设起重梁,起重梁一般用Ⅰ20~Ⅰ40工字钢,两端插入壁内300~400mm,安装1.2m以下绞车可用三角架。

五、绞车房的坡度
绞车房地面应高于钢丝绳通道低板100~300mm,并向绳道倾斜2‰~3‰,以免积水。

回风道应向外倾斜,以倾角不大于3°为宜。

六、绞车房支护
1、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并用C15混凝土铺底。

2、硐室一般用直墙半圆拱碹。

采用料石砌碹时,料石强度等级应大于MU30,砌
体允许抗压强度应大于 2.2MPa;采用混凝土砌拱时,允许抗压强度应大于2.5MPa。

3、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用锚喷支护。

第三节采区变电所设计
图18-7 采区变电硐室图
一、采区变电所的位置
一般设在输送机上山与轨道上山之间或设在上(下)山巷道与运输大巷交岔点附近。

二、采区变电所的尺寸和支护
1、采区变电所的高度一般为 2.5~3.5m;
2、采区变电所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3、变电所的地面应高出邻近巷道200~300mm,且应有3‰的坡度。

4、变电所硐室长度超过6m时,必须在
硐室两端各设一个出口。

在通道5m范围内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5、硐室与通道的联接处,设防火栅栏两用门。

第四节采区水泵房设计
水泵房的位置:在下部井筒(下山)之间,采用垂直或平行井筒(下山)布置,并尽量与变电所联合布置。

图18-8 水泵房位置
(a)水泵房垂直下山;(b)水泵房平
行下山
一、水泵房尺寸确定
1、水泵房尺寸
(1)水泵房长度
L=nb+a(n+1)
式中:n——水泵台数;
b——水泵及电动机的基础总长度,m;
a——各基础之间的距离,取1.5~2m,最外侧基础墙应适当加大到2.5~3m。

(2)水泵房宽度
B=B
1+B
2
+B
3
B
1
——水泵房基础宽度,m;
B
2
——吸水井一侧水泵基础至墙的距离,一般为0.8~1m;
B
3
——有轨道一侧水泵基础至墙的距离,一般为1.5~2m。

(3)水泵房高度
净高3~4.5m;水泵房地面标高应高出车场轨面0.5m,并应向吸水小井设1%的下坡。

(4)设备基础
2、吸水小井
(1)吸水小井形式:
(2)吸水小井的断面形状可采用方形或圆形,深度为4.0~5.5m。

图18-9 水泵房布置图
二、水仓
水仓由两个断面相同、间隔15~20m的巷道组成,其中一个水仓清理时,另一个水仓正常使用。

水仓设计要做到:
(1)水仓的有效容量应能容纳4h 的采区正常涌水量。

(2)水仓向吸水井方向应有1‰~2‰的上坡,以便泥砂沉淀、清理时便于矿车运输。

(3)为便于维护和清理水仓,一般采用单轨巷道的断面,并需铺设轨道。

水仓净断面一般为5~7m2。

水仓的总长度:
L=V/S
式中:V——水仓的有效容量,m3;
S——水仓的净断面积,m2
(4)水仓与吸水小井联接处的水仓底板标高应比泵房底板标高低4.5~5.0m,否则,水泵将因吸水高度的限制而无法抽出水仓内的全部积水。

(5)水仓在清理斜巷的标高最低
处,其顶板标高必须较水仓入口处水沟的沟底为低,否则,水仓将灌不满水。

三、清理斜巷
1、清理斜巷的设计应达到的要求
(1)倾角α≤20°,以保证装满煤泥的矿车在斜巷运行时不泼撒。

(2)保证水仓最高水位应低于泵房地面1~2m,水仓顶必须低于附近巷
道最低点的水沟底。

2、设计已知条件
图18-10 水仓清理斜巷总断面图
(1)清理斜巷倾角α≤20°,一般取α=20°;
(2)水仓底板坡度i=1‰~2‰;
(3)竖曲线半径R取9~12m;
(4)水仓起点与终点的标高差H 应事先计算。

习题:1、如何确定采区煤仓容量?
2、试述采区绞车房的合理位置。

3、试述采区变电所的位置及形式。

4、试述采区水泵房的位置及尺寸确定。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