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客流组织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客流组织方案

2.换乘站客流组织遵循的原则
1.科学合理的设计乘客流向,在地铁站台、楼梯、大厅处尽量减少客流相互交叉和对流, 并合理的设计标线,要有醒目的标识提醒乘客在楼梯和扶梯上尽量靠右站立行走,有秩序 的上车下车,避免产生拥挤。
2.在客流容易混行的区域,如大厅和楼梯等处,需设置必要的安全线或栅栏隔离,以免流 向不同的乘客相互干扰。
3.随时掌握客流变化规律,经常统计分析客流,关注恶劣天气或者特殊节假日期间的客流 变化,随时监视客流的骤变,同时密切关注乘客的安全情况。
4.工作人员要引导乘客在换乘通道单向流动。避免客流在换乘通道因为双向行走造成客流 的相互冲击,引发交通秩序混乱。
4.客流引导
站当在台乘重换客点乘不客乘流知客换道引乘换导大乘站路的线关时键,部车位站设工置作瞭人望员台应,及加时强引对导换乘客流的观察、 疏导
5.内部换乘设施的布局优化
合换理乘布标局志自应动遵售循票连机续以性及、客一服致中性心、岗安的全位性置原则
✓ 售检票机位置与出入口、楼梯间应保持一段距离 ✓ 保持售检票机前空间宽敞,避免客流排队时排队乘客与
PART2
南京地铁换乘方式你了解多少?
How much do you konw the transfer mode of Nanjing metro?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
1.按照换乘地点的不同划分换乘方式
付费区换乘
乘客到达换乘站下车后,不需要通过出站 闸机,直接在付费区内根据换乘导向标志 指引经楼梯、自动扶梯、换乘通道或平台 到达另一站台层换乘候车。
68%市民反对,增加换 乘距离是妥协的产物, 增加了乘客的出行时 间成本。
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站客流组织优化方案设计

或其他设施将客流在平面上进行 空间隔离 ,从而
( )换乘行走距离 P 指乘客完成整个换乘 理顺换乘站 内各客流的行走秩序 ,解决乘客行走 1
过程 行 走 的平 均 距 离 。换 乘 行 走 距 离 小 ,换 乘 效 习惯与车站布局的矛盾。开辟新 的换乘 通道也可
率高 ,反之亦然 。 ( )换乘时间P 指乘客在站 内完成换乘所 2 。
件, 通过 建立 车站 客流 的微 观 仿 真模 型来 分 析 车站
1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大 型 换 乘 站 客 流 组
换乘 站是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线 网 的重 要 节 点 ,连
客 流组 织工 作 ; 海 燕 结 合 线 网 规 划 、 乘 方 式 织 特 点 分 析 康 换 的不 同对客 流 组 织 的 影 响 , 时 间 、 问 环 境 和 信 在 空
文章编 号 :17 9 5 (0 1 2—0 9 0 6 4— 0 7 2 1 )0 2 6~ 7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大 型换 乘 站 客流 组 织优 化 方 案 设 计
彭 进 ,陈 三 明
(. 林理 工大 学 多媒 体软 件开发 与应 用研 究所 ,广西 桂林 1桂 5 10 ;2 40 4 ,柳州 铁道 职业技 术学 院 ,广 西 柳州 550 ) 407
道 交通 运 营管理 中 的重要课 题之 一 。
换乘 客 流 的优 化 方 案 , 合 运 营 实 际 , 一 步 探 讨 结 进
迄 今 为止 , 多专 家 学 者结 合 城市 轨 道 交通 车 了考虑 进 出站客 流后 的流 线 组织 优 化 方案 , 应 用 许 并 站 客流 组织 工作 做 了相应 的研 究 : 田益 锋 从 运 营计 灰 色定 权评价 法评 估优 化 前 后 的组 织 方案 , 化 论 量 划 协调 、 设施 设 备 合 理 布局 、 流 引 导 三 方 面 论 述 证 了优 化方 案 的可行性 。 客 了换乘 站客 运组 织管 理 … ; 明伟 运 用 SmWa 胡 i l k软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概述 (35页)

二 、 日常客流组织
( 一 )日常客流流线
1. 进站乘客流线 ( 1) 通过站房直接上车的乘客流线。
进入站厅安 检
闸机检票
站台侯车
图7- 1进站乘客流线之 一
( 2) 进入车站购票上车的乘客流线 。
上车旅行
进入站厅 安检
厅
询问或换零钱 购票
一 入闸检票
11乘客物品掉入道床 , 要阻止乘客跳下站台捡拾物品 , 及 时使用工具为乘客提供拾 、捡服务 。
(四) 出站客流组织
①乘客下车后到达车站站台 , 组织引导其经楼梯 、 自动扶 梯(或垂直电梯) 进入站厅层付费区;
②通过出站闸机(单程票出闸时将被收回) 或人工验票 , 进入站厅层非付费区后 , 组织引导乘客(通过导向标志) 找 到相应的出入口 , 经通道 、 出入口出站;
( 2) 方便迅速: 导向标志清晰准确 ,售检票设备 操作方便 , 确保乘客快捷到达目的地。
( 3) 热情周到: 耐心正确的解答乘客询问 ,主动 热情地为乘客服务。
2. 车站客流组织工作的原则
( 1) 避免各种流线相互交叉干扰 ( 2) 最大限度地缩短乘客走行距离 ,避免流线迂回 (3)完善车站内外乘客导向系统的设置 , 使乘客快 速分流 , 减少客流聚集和过分拥挤的现象。 (4)乘客能够顺利地换乘其他交通工具。
(4)恶劣天气大客流
(三) 大客流的特点
1.工作日高峰期大客流特点 2. 节假日大客流特点 3. 暑期大客流 大客流的组织
1. 增加列车运能 2. 增加售 、检票能力
( 1)售检票设备的准备 ( 2)车票和零钞的准备 ( 3) 临时售票亭的准备 (4) 自动扶梯和垂直电梯的准备
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站客流组织优化方案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站客流组织优化方案设计摘要在现今城市轨道不断发展建设的情况下,其在日常运行当中也具有了较大的客流量,在该种情况下,做好客流组织优化则成为实际换乘站设计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
在本文中,将就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站客流组织优化方案设计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站;客流组织优化前言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覆盖面方面具有了较大的变化,不同线路换乘站在规模以及数量方面具有了较大的增加。
在换乘站客流量不断增加、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其客流组织情况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对此,即需要能够对该项工作引起重视,做好其科学的组织优化处理。
1 组织优化方式对于大型换乘站来说,其通常是由3条以上线路经过连接形成的,在楼梯、通道以及自动扶梯位置,经常会形成排长队以及人流对冲的情况,并因此对人们的换乘安全以及效率产生影响。
对此,即需要能够对城市轨道换乘站的客流组织特点进行充分的结合,对具体的优化方式进行研究与分析。
1.1 组织特点在现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当中,换乘站是其中的重要节点,对2条以上的轨道交通线路具有连通的作用,对于客流来说,则将该节点作为中转、始发以及到达站。
对于大型换乘站,其通常具有较大的规模,不仅客流流向交错纵横,且在具体组成方面也具有十分复杂的特点:首先,换乘站位置客流流线十分复杂,具有较多的冲突,很可能使出站客流、进站客流以及换乘客流出现对流以及交叉的情况,严重情况下会对不同流线之间形成较为严重的干扰,在对客流组织效率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限制服务水平的提升;其次,客流导向设施如闸机以及自动售票机如果在设置的合理性方面存在问题,在大客流突发时则将导致发生拥堵情况。
最后,对于部分大型换乘站通道来说,其经常会作为商场的连通通道进行使用,对于非乘客客流的引导以及组织,则很容易出现被忽视的情况,且在紧急状况下对客流进行疏散存在较大的难度[1]。
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研究

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研究摘要;当今时代,随着地铁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逐渐发展,积极地做好地铁换乘站的客流组织工作,已经成为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极其注意的一个问题。
而地铁换乘站的工作人员在组织客流时,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阻碍了乘客的顺利通行。
因此,工作人员加大对于换乘站的客流组织工作的研究,以提升换乘站的客流组织工作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则通过分析影响地铁换乘站的客流组织工作的因素,谈论了有效组织客流的相关原则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随着城市地铁建设速度的加快,地铁线路数量逐渐增加,作为连接线路与线路之间的换乘站、其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换乘站是地铁网络化运营实现“有机衔接、协调运转”核心任务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由于换乘站客流量大,客流方向较多,换乘站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高峰时段拥挤进一步加剧,特别是节假日出现大客流拥挤更为严重,因此对于换乘站的客流组织管理已成为地铁客运管理中的难题,也是地铁运营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是指出行者为到达目的地,进行轨道交通间的换乘或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一种行为活动。
轨道交通换乘主要包括: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换乘、轨道交通与私人小汽车、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换乘。
本文中的轨道交通换乘特指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
1.地铁换乘站的客流组织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就目前我国城市地铁的建设状况来看,其线路以及站点的建设正在日益趋于完善,更多的地铁换乘车站将出现在不同的地铁线路中。
而换乘站的工作人员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地使乘客实现安全、便利、快捷、有效的换乘,就成为其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
工作人员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努力弄清楚影响换乘站的客流组织工作的因素。
具体而言,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两点:(1)首先,地铁换乘站站台之间的组合形式会极大地影响到客流组织。
我国当前的地铁换乘车站主要是以同一平面与上下两层这样两种形式结合的,不同的结合方式会影响到乘客的换乘速度。
地铁正常情况下的客流组织—日常换乘客流组织

换乘客流应尽可能与进出站客流分 开,避免相互干扰;
换乘客流组织
A 站台直接换乘
换乘分类
B 站厅换乘
C 通道换乘
换乘客流组织
换乘车站客流特性分析
• 换乘区域设在车站外,具有换乘路径长、重复进出站等缺点。 • 换乘区域如果设置在非收费区,则需要乘客重复进、出车站收费区;重复购、检、验票等缺点。 • 换乘区域的设置是换乘车站客流组织的重点,车站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
便捷效率追求
4
流量“潮汐”特征
3
1
客流仅在换乘区域
2
客流的双向性
换乘客流组织
换乘的概念 乘客在不同运行路线之间, 实现跨线乘坐列及以上、具有不 同终点的独立运行线路 停靠的车站。
换乘客流组织
换乘区域的概念 换乘车站特设专供乘客在不同线路之间流动的区域。 • 需换乘的乘客,在尚未进入换乘区域前或后,
日常换乘客流组织
中间站客流组织
• 周边情况分析 • 客流情况收集 • 人员构成分析
客流分析
客流组织
• 扶梯开行方向 • 费区设置合理 • 导向标识设置
• 依照车站特点 • 依照总体预案 • 细化岗位职责
客流预案
端点站客流组织
客流特点
客流组织
客流预案
集中清客作业 分散候车压力 疏导乘客分布
扶梯方向调整 出站优先策略 站台候车差异
注重客流积压 确保行车安全 细化岗位职责
换乘客流组织
换乘车站的客流分析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的拓展, 新建运营线路与既有运营线形成的换 乘车站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换乘客流组织
换乘车站的客流分析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前提 下,总的运营客流量中,换乘客流 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换乘站客流特征及客流组织-2019年文档资料

换乘站客流特征及客流组织i=r地铁换乘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枢纽站,除承担轨道交通内部大量列车的到发、通过或折返等行车技术作业外,还承担大量的乘客售检票、乘降、换乘等客运作业,因此车站有序安全的客运组织对于轨道交通的运营意义重大。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扩大,轨道交通的线路和车站客流量逐渐增加,主要换乘站的客流压力重大,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还将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着乘客的人身安全。
如何更好地进行车站客运组织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因而对换乘站客运组织优化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1换乘站客流特性分析换乘站的客流构成与特性区别于普通车站,往往是客流组织与地铁运营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如下特性:1.1高集中性换乘站除了具有普通车站的进出站客流外,还汇集有相交线路甚至全网多座车站之间的交换客流,由此造成换乘站客流集中,往往是普通车站客流量的数倍。
以西安地铁北大街为例,目前西安地铁日均客流88万人次,北大街日均乘降量为25 万人次,换乘量约18 万人次,单个换乘站的乘降量占到了全线客运总量的30%左右,换乘比例达70%。
1.2 客流流线复杂由于进出站客流、 换乘客流具有不同的出行目的、 出行方向, 即对应不同的出行路径, 导致存在多股客流的交织, 形成多个冲 突点。
以北大街为例,不同方向进出站、换乘客流流线达 客流冲突点较多。
1.3 方向不均衡性2 北大街换乘站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北大街换乘站运营的实际状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1 换乘通道能力瓶颈表 1 换乘设施饱和度分析表图 3 北大街客流组织由于北大街换乘设备数量有限, 换乘楼梯能力饱和, 特别是 二号52 条, 同一时段、不同换乘方向的客流量会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北大街站晚高峰期间一号线上行换乘二号线下行客流量约为1200 人次,而一号线下行换乘二号线上行人数为 3000 人次, 客流方向分布不均衡。
1.4 短时冲击性换乘站客流随列车的到达呈现脉冲式的分布规律, 在短时间 内对换乘设施会产生较大的冲击, 当一批客流到达时, 在换乘设 施端部形成拥堵和客流排队, 当拥堵人数较多时, 将会带来较大 的安全隐患。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客流组织方案优化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客流组织方案优化研究摘要: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普遍依赖实地调研、交通调查、统计资料数据,数据的调查和获取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且数据的更新频率较低,难以保证研究的准确、全面和实时性。
随着全国各城市地铁线路的增多,换乘车站的数量不断增多,相对普通车站,一般换乘车站的客流量更大,客流组织管理更复杂,本文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客流组织方案优化进行研究,详情如下。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客流组织;方案优化引言《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推进交通运输“互联网+”,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交通运输业。
利用新一代技术快速演进,“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将持续催生交通运输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交通运输要素生产率的同时,也对行业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
1基于时空路径推算的城轨网络客流分配方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的关键在于确定乘客的有效出行路径及所乘列车,现有乘客刷卡数据仅记录进出站点和时刻信息,无法准确获知客流在线网中的分布情况。
既有客流分配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路径的集计分配和乘客出行时空路径推算。
网络客流推算方法包括乘客出行路径的生成和基于乘客出行路径的可行列车搜索与匹配两部分。
第一部分的乘客出行路径生成包括出行时间参数的估计和可行路径集的确定。
第二部分为基于乘客出行路径的可行列车搜索,即可行列车集确定。
此外,乘客有效出行结果中可能存在可行路径或可行列车不唯一的情况。
这需要先完成有效路径的选择优先级排序,随后确定可行列车的检验次序。
最后以路径优先级及所含各列车的检验次序完成列车运行过程推演,获得各个乘客唯一的有效出行路径及列车,即进行“有效路径及列车调整”。
2安检客流智能引导以及组织优化2.1地铁安检智能引导分流系统设计地铁安检智能引导分流系统并研究客流组织优化方法,提高乘客安检进站效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地铁安检智能引导分流系统可分为客流采集运算设备、分流铁马及引导显示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观看
换乘客流组织
②引导法。引导法主要依据服务信息和导向标志对客流 客流进调行查引结导束。后由客于流换调乘查站结的束衔后接,方应向对较客多流,调因查而资应料根进据行客认流真流的 汇总向和的整需理求,列合成理表设格置或导绘向成设图备表的,位计置算。各通项过指对标进,站并客将流它、们出与
站客流、换乘客流的明确指引,保证客流的顺畅流动。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客流组织
换乘客流组织
乘客换乘虽是一个运营组织问题,但与规划 设计密切相关。没有合理的换乘规划设计,良好 的换乘就难以实现,因此,在线网规划及换乘站 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未来运营阶段的客流换乘优化 是非常必要的。
换乘客流组织
1
换乘客流组织的特点与原则
1. 换乘客流组织的特点
(1)高集中性。换乘站除了具有普通车站的进出站客流外, 还汇集有相交线路甚至全网多座车站之间的交换客流,由此造 成换乘站的客流,往往是普通车站客流量的数倍。
换乘客流组织
(2)客流组织运行效率的优化。客流组织运行效率的优化 可以通过物理切割法、提高流速法和源头控制法三种方法来实现。
①物理切割法。采用物理切割法可以将进出站客流和换乘客 流在空间上进行分割,以减少对冲点。对冲点的减少可以降低干 扰度及缩短换乘时间,使换乘方案更优。物理切割法可以借助移 动围栏或其他设施将客流在平面上进行空间隔离,从而理顺换乘 站内各方向客流的行走秩序,解决乘客行走习惯与车站布局的矛 盾。开辟新的换乘通道也可以作为物理切割法的一种。
换乘客流组织
②提高流速法。提高流速法是通过选用最短路径来提高乘客的 走行速度,相对地缩短乘客对车站设施、设备的占用时间,从而提 高设备利用率和流线的流动速度。同时也可以指派站务员、车站公 安人员维持各站台和通道的秩序,避免乘客长时间逗留,从而保持 各区域的畅通无阻。
③源头控制法。源头控制法是通过控制各种流线的流量以达到 疏解流线交叉的目的,减小客流对冲的可能性。车站协调组织各线 的运营计划,依据各线高峰时段的客流量确定各方向列车到发点, 尽量避免不同方向的列车同时到达,防止乘客密集到达,缩短乘客 换乘时间,提高换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6)安全性。安全性是体现换乘站使用质量的指标,其用 来衡量客流组织是否满足乘客乘降的安全要求及枢纽内发生紧 急事故时乘客的疏散措施是否有效等。安全性可以用人均对冲 点数的倒数来量化。
换乘客流组织
2. 换乘客流组织的优化
换乘站客流组织的优化可以从内部设施布局和客流组织 运行效率两方面来进行。
(1)内部设施布局的优化。当对换乘站内部设施的布局 进行优化时,可以采用功能布局优化法和引导法两种方法。
换乘客流组织
(4)引导乘客在换乘通道内单向流动,避免双方向大客流 的相互冲击。
(5)完善统一导向标志系统,准确快速地分散客流,避免 乘客交叉聚集和拥挤。
(6)应尽量为乘客提供方便,减少进出站和换乘的时间及 距离。
(7)应有站内空气、温度调节设备,并设置无障碍通道。 (8)应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客流组织和统一指挥系统。
换乘客流组织
①功能布局优化法。功能布局优化法是通过调整自动售(检) 票机及客服中心的位置来达到合理的布局。在优化的过程中, 结合车站运营的合理化管理和方便乘客出行的要求,进行AFC 设备布局的设计和调整。乘客到达车站是一个随机过程,根据 乘客的分布规律,合理设置售(检)票机的数量及位置,使乘 客平均排队长度和等待时间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并满足高峰 时段客流通过的要求。另外,自动检票机(ticket checking machine,TCM)的合理布局还能起到延时的作用,减小客流 对其后设施(如楼梯、自动扶梯等)的通行压力。
换乘客流组织
2. 换乘客流组织的原则
(1)随时掌握客流变化规律,经常统计分析客流量, 监视客流的骤变,同时密切关注乘客的安全状况,并设计标线,要求乘客在楼梯和扶梯 上尽量靠右行走与站立,有序上下。
(3)在客流容易混行的区域,如大厅或楼梯等处,需 设置必要的安全线或栅栏进行隔离,以免流向不同的乘客互 相干扰。
换乘客流组织
2
换乘客流组织的评价指标与优化
1. 换乘客流组织的评价指标
(1)换乘行走距离。换乘行走距离是指乘客完成整个换乘 过程行走的平均距离。换乘行走距离越短,换乘效率越高;换 乘行走距离越长,换乘效率越低。
(2)换乘时间。换乘时间是指乘客在站内完成换乘所花费 的平均时间,包括换乘步行时间和等候时间。
(2)客流流线复杂。由于进出站客流、换乘客流具有不同 的出行目的和出行方向,即对应不同的出行路径,因而导致存 在多股客流的交织,形成多个冲突点。
换乘客流组织
(3)方向不均衡性。同一时段、不同换乘方 向的客流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4)短时冲击性。换乘站客流随列车的到达 呈现脉冲式的分布规律,在短时间内对换乘设施会 产生较大的冲击。当一批客流到达时,在换乘设施 的端部会形成拥堵和客流排队现象;当拥堵人数较 多时,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3)干扰度。干扰度是指在换乘过程中各方向客流相互干 扰的程度。干扰度反映了站内交通组织水平。
换乘客流组织
(4)便捷度。便捷度是指用来衡量站内换乘的方便程度, 可以用换乘时间占乘客出行总时间的百分比来计算。
(5)舒适性。舒适性可量化为人均换乘面积,可用来衡量 换乘设施容纳乘客的能力,可反映换乘设施的拥挤程度。舒适 性还体现在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诱导标志的完善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