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合集下载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温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温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温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18•【字号】温政发〔2024〕6号•【施行日期】2024.0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温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温政发〔2024〕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温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系列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全面推进“四大振兴”,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着力稳增长提质效、打基础利长远、除风险保平安,奋力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长5.5%、稳定全国1%的份额,实际使用外资额6亿美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5%以上,新引育人才2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95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3万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0人/亿元以内。

台州城市规划 (-2020年)

台州城市规划 (-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1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1 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根据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和已编制的上级规划,确定台州市域范围2010年常住总人口为618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52%;2020年台州市域常住总人口为672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67%。

1.2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1.2.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

(1)“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2)“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北部城镇发展带”:以天台、三门为依托,形成沿上三高速、326省道、224省道的东西向北部城镇发展带;“西部城镇发展带”:通过322省道,沿永安溪(椒江上游)河谷形成以仙居、临海为依托的西部城镇发展带,其中,临海是该发展带上的核心城市;“东部沿海城镇发展带”:以规划台州沿海大通道和各港口为依托,以东部沿海产业带的建设为导向,形成南到玉环大麦屿港口、北到三门健跳港(含椒江大陈岛)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密集发展带,这是台州市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

1.2.2 城镇体系职能及规模结构规划城镇体系职能划分: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职能分为五级,依次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县(市)域中心、重点镇与一般建制镇。

规划市域中心为台州市区;市域副中心为临海市区;县(市)域中心为温岭、玉环、天台、仙居及三门市区;另外还规划确定10个中心镇。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划分:按各城镇的发展条件与职能,规划5级城镇(市)规模等级。

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一个(台州市区);20-50万中等城市三个(临海市区、温岭市区、玉环县城);10-20万小城市五个(天台县城、仙居县城、三门县城、临海杜桥镇、温岭泽国镇);5-10万人口小城镇10个(金清镇、白水洋镇、大溪镇等);其它为人口在5万以下的小城镇。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如 浙江 省城 镇体 系规 划 ,环 杭州 湾 、温 台地 区 、金衢 丽 地区 、浙 中城 市群空 间发 展 战略 规划 ,金 华 、湖州 、衢 州 、义乌 等
体规划,浙江省人民大会堂、 杭州市梅家坞老村整治等工程设计, 金华金沙湾水厂、 桐乡自 K 来7厂深度处理等市政工程。获
部 、省级优秀规划 、工程设计和优秀咨询奖合计3 0 0 多项 。 该院充分发挥规划 、建筑 、市政 、风景园林多专业的综合优势 ,积极参与省内外重大项 目的投标 ,并有较多规划设计
标 ,如 杭 J东站 地区 综合 交通枢 纽地 区 0 1 、 I 贼 、丽水 市 南明湖 区域 空间概 念规 划 、湖 州市 小西街 片 区城 市设计 、杭 州 江河 交 市 设计 规划 、杭 外I 通城 创意 中心 工程设 计 、宁海 世贸 中心 工程 设计 、台州市 仙居 县行 政 中心工 程 、重庆 市渝 北区 分区 规 卡 海 市控 制性详 细规 划设计 等 。 浙江省城 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一贯坚持 “ 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的方针 ,注重创新 ,以服务社会 、繁荣规划设计创作、{ 技进 步为 目标 ,为业主 提 供优 质服 务 ,满足 社会 各界 的需 求 ,把 该院 建设 成为 国内一 流 的规划 设计 研究院 。
资 质 。现 有职 J 3 0  ̄ 0 多名 ,教 授 级 高级 工程 师 3 名 ,高级 工程 师 6 名 ,各 类 专 业 注册 人 员 1 1 1 9 4 多名 。 该院 于2 0 年 7 01
I09 0 质量管理 体 系认证 。 S 01
该院充分 发挥规 划、建筑 、市政 、风 景园 林多专业 的综合 优势 ,累 计完 或规划编 制项 目、工 程设计 项 月和 科研项 目3 n b nAn ua ln igDeinIs tt h j gUr a dR rl a nn sg t ue a P n i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台地区包括温州、台州2个地级市,陆域面积2.119万平方公里,2003年年末人口1294.9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21.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0.9%、28.4%和24%.该地区市场化水平高,民营经济活跃,块状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是著名的“温台模式”发源地。

充分发挥温台地区体制机制、民营经济及块状特色经济优势,培育温台沿海产业带,是增强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协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对于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照省委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部署,在温、台两市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编制,与《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相衔接,并充分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温台沿海区域特色优势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定位;确定产业发展与布局导向,指导园区整合提升;构建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的合理空间结构,设计资源一体化配置的区域发展机制及支撑体系。

规划范围重点为温、台两市产业和城市新的成长空间,并涉及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区域。

产业规划内容上以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为主。

规划期限为2004—2010年,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浙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的新科技革命,日益扩张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为温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浙江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浙江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浙江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引言浙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浙江的城市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浙江省政府制定了浙江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以明确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规划背景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份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浙江的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土地资源有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浙江省政府决定制定浙江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规划目标浙江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的目标是建设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健全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水平;2.优化城市交通体系,缓解交通拥堵;3.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5.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6.增强城市灾害防治能力,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规划内容1. 城市功能布局浙江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将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城市功能区域的联系与协调。

同时,重点发展浙江省的重点城市,如杭州、宁波等,以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

此外,规划还将注重发展特色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 城市交通体系优化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浙江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

此外,规划还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铁路等。

3. 城市环境质量提升为保护环境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浙江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将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规划还将加强污染治理,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规划还将注重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浙江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规划将注重发展城市水电、自来水、供暖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第⼀章总则根据《中华⼈民共和国TRANBBS城市TRANBBS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温州市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件。

温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含开发区)内的⼀切规划、TRANBBS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本规划。

规划期限:近期 2003~2007年中期 2008~2012年远期 2013—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本中粗体字条⽂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为,应依法进⾏查处。

本规划⾃浙江省⼈民政府批准之⽇起,由温州市⼈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章城市发展⽬标总⽬标:将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城及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业、商贸、⾦融、港⼝、旅游城市,实施“⼀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的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进⼀步加强⽣态城市建设,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形成现代化⼤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综合实⼒,到规划期末国内⽣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接近国内⼀流⼤城市的相应⽔平。

形成具有现代化⽔平的温州都市区,到规划期末温州的城市化、⼯业化⽔平达到国内先进⽔平,确⽴影响全国、辐射浙南闽东的中⼼城市地位。

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形成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向资源配置市场化、合理化,经济运⾏规范化、法制化⽅向发展。

形成现代化温州都市区基础设施的构架,到规划期末,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综合TRANBBS 交通、公⽤设施、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满⾜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民⽣活的需要。

形成以促进⼈的全⾯发展为核⼼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与⾃然和谐共存的⽣态环境,社会风⽓良好、公共秩序井然、⽣活环境优美为重要标志的城乡⽂明程度显著提⾼。

《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工作要求,我县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经过有关部门与规划修编技术承担单位的共同努力,《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已经编制完成,并依法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浙政函〔2010〕22号)。

为了增强全社会依法依规划用地意识,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土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现将规划公告,请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

平阳县国土资源局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四日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平阳县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前言平阳县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位于飞云江与鳌江之间地带,辖区土地总面积1042.26平方千米。

目前,平阳县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形势日趋严峻,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特别艰巨。

从长远和全局看,建设“浙南、闽北的重要工贸旅游城市、港口城市,温州副中心城市龙鳌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总体目标,必须从县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合理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合理调控各类用地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

•规划‣本着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原则,全面分析了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县土地利用战略构想和总体目标,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是规划期内平阳县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建设用地行为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相关规划,必须符合•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

要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性作用,严格依据•规划‣,从严审查各类建设规划中的用地行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落实•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温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关于平阳县的土地利用任务,适应土地管理新形势,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合理发展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战略)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

(发展战略)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提出“126”空间布局(即“一轴、两区、六片”)和“十二产业区”联动的发展框架。

“一轴”联动基础设施先行加快甬台温高速和滨海大道的建设,不仅为合理开发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三江河口地区资源提供基础保障,更成为串联“六片”和“十二产业区”的沿海快速通道发展轴。

“两区”互动协调联动开发沿海产业带分核心区、规划区两个层次。

核心区:北至南塘、南至霞关的南金公路沿线乡镇,以及部分海岛乡镇,具体包括乐清、龙湾、洞头、瑞安、平阳、苍南等6个县(市、区)的44个乡(镇、街道),陆域面积约1656平方公里。

协调区:市域其他乡镇,重点协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网络等,目标是实现陆海联动开发,一方面让产业带工业布局为中心城区、沿海重点城镇的“退二进三”预留空间,另一方面能与带上原有开发区(园区)的产业发展形成互动和梯度转移。

“六片”协进统筹实施规划“六片”是指乐清片、瓯江口(洞头)片、龙湾片、瑞安片、平阳片和苍南片等6个片区,其发展规划是以重点城市(镇)为依托,以重点产业区为基础,兼顾县(市、区)等行政实施主体的操作性,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分片实施。

·乐清片包括乐清乐成、翁垟、黄华、天成、蒲岐、南岳和南塘等7个乡镇。

以乐清城市建设区为中心,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生产性服务和滨海旅游业;乐清经济开发区和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两大产业基地为支撑,承接传统产业转移及培育临港产业;南岳、蒲岐、翁垟、黄华等城镇配套。

·瓯江口(洞头)片包括龙湾灵昆、洞头霓屿、元觉、北岙、东屏、大门等6个乡镇,以及温州半岛工程形成的陆域。

状元岙港区着重培育港口物流、出口加工、对台经贸合作等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小门岛着重发展石化产业和原材料储运业。

·龙湾片包括龙湾海滨、永兴、沙城、天河、海城等5个街道(镇),含滨海工业园区和民营科技产业基地,主要任务是加快城区“退二进三”和产业布局结构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简要本)浙江省建设厅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四年十一月前言为了深入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的重大部署,根据2004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强化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突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

统筹城乡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制订和实施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规划,组织编制温台沿海地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工作要求与计划,我们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等有关规定,在全面落实环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全省城市体系网络,组织力量编制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004年3月、4月在省建设厅等领导带队组织下,规划研究编制小组专程赴、二市进行调研,与当地政府及建设、计划等有关部门领导进行座谈,实地踏勘了有关中心城市、典型中心镇及中心村建设现场。

同时,走访听取了省计委、交通、水利、环保、铁路等省有关部门对温台地区发展的思路和设想。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规划初步报告。

于2004年6月初在由省建设厅邀请省专家进行论证、研讨,并与相关的产业带规划进行协调。

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与温台市县有关规划协调,修改、完善规划报告,于2004年8月完成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由建设厅总规划师带队赴、征求市、地、县、区的意见。

吸收有关意见后,现提供《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同时也得到了建设部领导和国、省知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规划课题组2004年11月目录1.几个前提性研究与条件 (1)1.1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全球城市体系 (4)1.2 全球新一轮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4)1.3 “长三角”:的世界城市与区域的制造业功能 (4)1.4 珠三角、闽东南、闽东北等区域发展 (5)1.5 省域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 (5)1.6 研究围、规划期限 (5)1.7 规划方针与目标 (5)2.问题分析与空间发展战略 (7)2.1 区域概况 (7)2.2 城市群空间发展新战略的确定 (8)2.3 空间建设目标与标准 (8)3.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11)3.1 城市群发展模式 (11)3.2 城市群总体框架(33125) (11)3.3 城市空间总体发展策略 (14)3.4 山区生态带保护与开发策略 (14)3.5 沿海海洋环境保护与开发策略 (15)4.城市分区发展与管治策略 (15)4.1 都市区发展策略 (15)4.2 城市重点功能培育与引导 (16)4.3 跨区域基础设施通道布置 (19)4.4 温台城市群区域协调策略与保障措施 (20)5.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24)5.1 综合交通规划 (24)5.2 水资源与城乡供水规划 (26)5.3 电力电信及通道规划 (26)6.环保与生态规划 (26)6.1 区域生态格局的构建 (26)6.2 区域生态功能区划与分区环境承载力 (26)6.3 环境与生态工程 (27)6.4 区域性绿线的控制 (27)7.风景资源保护与旅游区建设规划 (29)7.1 战略目标 (29)7.2 旅游区布局 (29)8.重大公共政策设计 (30)8.1 近期实施策略 (30)8.2 规划实施措施 (30)1.几个前提性研究与条件1.1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全球城市体系1.全球市场的分工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国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基本表现,也是全球化的基本动力。

全球化意味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的贸易实现方式由单纯依赖国际贸易向国际、国市场并存的多元、多样化格局转换。

随着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开始出现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分工态势。

在全球化浪潮中,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方兴未艾。

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区域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应对全球化的三个重要区域共同体,并对应着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三大都市带。

从控制全球经济的跨国公司总部、世界金融中心以及新兴产业集中区域的分布看,都市带成为主要的地域形态,一批全球性城市,控制着世界经济的走向,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城市。

2.信息化与信息集聚结点伴随着全球化与IT产业发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正在兴起,即:“温特尔主义”(Wintelism)。

“温特尔主义”集中在IT行业,但开始越来越影响着全球的新兴产业与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生产网络。

通过“模块化”网络将产业价值链在全球进行分工,以分包、代工、定制等形式形成跨国生产网络,并以专业化分工与专业化效率为导向建立区域性的产业集群。

信息化的发展,区域信息网络中的节点地位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城市群发展的一个共同性与基础性因素。

1.2 全球新一轮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全球化的产业格局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经济运行模式的趋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增长结构的变化等三大挑战。

1.3 “长三角”:的世界城市与区域的制造业功能1.区域一体化的格局长三角的经济地理含义,有大、小二大层次,大的指、、一市二省的围,共21.3万平方千米,约1.38亿人口,小的指以沪、宁、杭为主体,北部包括、、,南部的、、、、、、、、,共15个市,约9.96万平方千米,8000万人口。

(2003年原长三角15城市联盟吸纳市加入)。

以为中心,以浦东开放、开发为重点的长三角开发揭开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进程,由中央政府发动,地方政府推动,开发与开放相结合,外联合,相互促进的长三角区域正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热土。

正成为以金融、贸易、航运为重点的区域性、国际性、集聚性增长中心,正大步迈向“世界城市”,不断拓展新的腹地。

的世界城市功能包括四个方面地位提升:一是努力成为全球经济的组织节点,以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与高速铁路的“三港一路”枢纽型重大项目为导向,并进一步提高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二是控制区域经济运行模式与增长方式的金融、研发、总部经济等要素进一步集聚。

三是的产业结构调整主导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世界城市功能的空间形式通过都市带的一体化发展来实现城乡空间整合。

与世界城市功能对应的是长三角参与全球经济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三角正成为全球装备工业加工制造中心。

1.4 珠三角、闽东南、闽东北等区域发展珠三角是我国沿海的另一重要经济区域,随着CEPA实施,粤港澳一体化建设及泛珠三角发展,以、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对周边区域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闽东南区域正以福厦漳泉为核心构海峡西岸一体化区域,而以为中心的浙东南、闽东北区域有可能成为另一个一体化发展重要经济区域。

其中在强化省域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区域中心功能发展。

1.5 省域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是目前乃至未来省发展的三个省域中心,是中部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

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是省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省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

1.6 研究围、规划期限1.长三角与省域发展■长三角分二个层次作为温台城市群空间战略规划的宏观区域。

即二省一市的“泛长三角”围与16市城市联盟构成的“长三角围”。

■温台地区地处省东南沿海,地形狭长,人口密集,民营经济发达。

其中的市、市地域相邻、经济类型相似、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城市化模式相近,是省具有明显地域文化与经济特色的地理单元与经济区域。

■将温台地区作为全省三大经济增长区域的重要构成,以省域经济区组织作为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的省域背景进行分析。

■在省的城镇体系规划中,根据温台地区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城市化道路、城市环境特点,规划作为全省东南沿海的“I”型城市连锦区,是省仅次于环湾地区的第二个城市与经济、人口密集区,其中市作为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作为省的经济亚区中心。

2.温台经济区围温台经济区应包括市及闽东北区域,尤其是,应不断强化对等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在整个浙东南、闽东北周边区域中,其中心功能更具有区域意义。

3.温台行政区围温台地区行政上包括市、市,两市行政地域围土地面积2119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

总人口(户籍)约1289.58万人。

4.规划期限城市群空间规划着眼于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框架,本规划确定相关数据的预测年限为2004~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4~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并在战略空间与资源开发等方面展望至2020年以后。

1.7 规划方针与目标按照从战略角度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形成,以城市与产业集群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接轨,联系南北温台地区若要将地方经济系统与全球经济系统整合成参与全球与区域分工的产业系统,所依托的宏观层次区域一是长三角区域。

接轨,融入长三角区域是温台地区参与区域一体化,融入全球经济的首要方针。

既是温台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长三角拓展有效腹地的需要。

而跨湾交通大通道,不仅改变了与温台地区的时空距离,更重要是长三角的“一日经济圈”地域将扩大至温台地区。

二是加强与珠三角地区、闽东北地区、福厦漳泉地区的联系。

以中心的浙东南、闽东北区域一体化建设,将推动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之间联动发展,提升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水平与规模。

■加快转型,强化中心有效利用温台地区经济地缘网络发达的优势,将“温台人经济”转为温台经济是今后温台经济的重要战略。

其中强化中心城市的人居、创业功能,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是集聚温台经济要素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温台地区接轨,参与全球经济的重要载体。

进一步提升在浙南闽东北区域的中心功能与浙中沿海地区的中心功能。

■整合优势,集群发展一体化发展特别要求能整合产业、资源优势,并依托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城市集群达到地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拓展通道,延伸腹地影响区域中心市功能大小的重要因素是中心市腹地的大小及其发展水平高低。

随着近几年甬台温、温福高速公路及金丽温铁路的建设,未来的发展仍应强化温台地区与周边区域的通道建设,既推动其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又通过延伸有效腹地提高中心市的功能。

2.规划目标长三角区域的南翼扩展区,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新兴发展区,省东南沿海文明发达、和谐的现代城市群,重要经济增长地区与率先基本现代化地区;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人居城市集群区;民营经济的开放、创新、创业集聚区;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区。

3.规划重点■温台地区的城市群空间整合温台地区,特别是滨海区域城市密集的态势进一步发展,逐步向一体化的组合城市结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