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研究新进展论文
非甾体抗炎药的研发技术进展

wi d e l y u s e d i n e l i n i c . Ho we v e r , l o n g . t e r m u s e o f s u c h d r u g s C a l l c a u s e s e r i o u s s i d e e fe c t s . Ap p r o a c h e s t o i mp r o v e t h e t o l e r a n c e o f NS AI Ds a r e b e ng i i mp r o v e d .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n e w NS AI DS wi h t h i g h t a r g e t — s e l e c t i v i t y h a s b e c o me a h o t r e s e a r c h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a n d he t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r e s e a r c h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o f n o n s t e r o i d a l a n t i — i n l f a mm a t o y r d r u g s a r e r e v i e we d .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he t t e c n o h l o g i e s i s a l S O p r o s p e c t e d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研究进展

用 X 线衍射获得 COX-1 和 COX-2 结构
Picot et al 1994, Kurumbail et al 1996
确定 COX-1 和 COX-2 构效关系
Kurumbail et al 1996 设计出高度选择性的COX-2特异性抑制剂西乐葆(塞来昔布)
在国内,其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第二
不良反应多:在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中,NSAIDs占 25%。
NSAID的百年历史回顾
1763年:Stone描述爆竹柳皮浸出液治疗发热和疟疾 1860年:合成了水杨酸 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Hoffma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 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 1971年:John 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
第一届国际 COX-2 研讨会
无选择性 COX-2 抑制剂
对COX-1和COX-2的抑制无生物学和临床意义上的差别
倾向性(选择性) COX-2 抑制剂
COX-2 的 IC50 比 COX-1 低2至100倍 在一定剂量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能抑制COX-2而不影响 COX-1 在高剂量时, 出现有临床意义的与COX-1相关的副反应
2005年,选择性COX-2抑制剂被禁用于缺血性心脏疾病、 血管疾病以及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特异性COX-2抑制剂不良反应可能机制:
特异性COX-2抑制剂正是通过抑制COX-2,显著地抑制 了前列腺素(PGI2)的生成,造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平 衡失调,引发血栓形成、血压升高等心血管风险。
Adapted from Kurumbail et al, 1996
非甾体抗炎药物镇痛机制研究进展

非甾体抗炎药物镇痛机制研究进展【摘要】疼痛(Pain)不仅会在精神上给患者带来不愉快,还会给患者造成生理功能上的紊乱,被称为“第五生命体征”,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对镇痛类药物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在临床上人们普遍使的镇痛药物主要为用阿片类的镇痛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
其中,阿片类镇痛药物尽管具有强效的镇痛效果,但其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让人望而生畏。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效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炎镇痛药物之一。
目前,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镇痛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对其机制的探讨仍需深入。
本文通过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多种镇痛机制的整理及总结,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并开发出更多高效低毒的镇痛药物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镇痛机制;环氧合酶抑制剂;体液免疫Research Progress on analgesic mechanism of non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Abstract]Pain, the fifth Vital Sign, brings unpleasure to patients as well as the disorder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leading to a huge of burden on economy and societ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Analgesic is crucial. At present, opioid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analgesic drugs. Among them, opioids have excellent effects, however, the side effects such as respiratory depression, nausea and vomiting are daunting. NSAIDs have a better effect on analgesic, it’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dicine on inflammation pain. At present, 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analgesic mechanism of NSAIDs mainly focus on the inhibition of cyclooxygenase, and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In this review, various analgesic mechanisms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were summarized to lay a goo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bette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high-efficiency and low-toxicity analgesic drugs..[Key words] non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algesic mechanism; Cyclooxygenase inhibitor; humoral immunity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具有明确的抗炎、镇痛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研究进展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研究进展摘要: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药物包括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等。
而非甾体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抗炎、退热以及抗凝血等。
鉴于该药物临床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近年来,对于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非常多,为了提升临床应用效果,本文总结实际临床中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及各位学者对该类药物的药学分析,进一步进行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药学分析;研究进展引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顾名思义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类药物。
目前已知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主要包括有:水杨酸类、吲哚类、灭酸类、乙酸类以及丙酸类的。
该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功效,同时还可以起到镇痛与退热的作用。
其中,水杨酸类的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吲哚类为吲哚美辛、灭酸类为甲灭酸、乙酸类为双氯芬酸、丙酸类为布洛芬等[1]。
以上药物多用于风湿免疫科骨关节炎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治疗中,同时也会用于临床解热镇痛,因此对于非甾体抗炎药药物不良反应及其药学分析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2]。
通过有效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相关药理学研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已知非甾体抗炎药药物药理学可见,该药物能够通过对环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从而减少对前列腺素的合成,进一步发挥抗炎、止痛、消肿等作用。
但由于该类药物会使前列腺素(PGs)合成减少,因此会出现相应的药物不良反应。
就目前的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研究表明,现阶段非甾体抗炎药除了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镇痛解热之外,还可以用于肿瘤的防治。
杨薏帆, 冯艺学者[3]指出,NSAIDs在癌痛治疗领域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普遍性,主要是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癌痛,而且阿司匹林还能够减少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帮助减低结直肠癌恶化的风险,主要是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抑制PGs,同时还可起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物研究进展

前列 腺 素有 抗 血栓 作 用 。各 种 损 伤 性 化 学 、 理 和 物 生物 因子 激 活 磷 脂 酶 A 或 酰基 水 解 酶 水 解 细 胞 膜 磷 脂 , 成 花 生 四烯 酸 , C X 2催 化 加 氧 生 成 生 经 O 一 P 引起 组 织 的炎 症 反 应 [ ] 因此 , AI s的抗 Gs 6 。 。 NS D 炎 作 用与 抑制 C 一 OX 2有 关 , 为新 一 代 NS D 提 供 AI s
制 , 对血 小板 的抑 制 呈 可 逆 性 , 且 因此 , 关此 类 药 有
物 的心血 管作用 尚存在 争议 。
3 5 防 治 肿 瘤 .
某些 NS D 能抑 制 与中性 粒细胞结 合 的磷 脂 AI s
酶 Az 和磷酯 酶 C 以及 超氧 阴离子 的生成 ; 抑制 中性
粒 细 胞 活 化 和 T、 淋 巴 细 胞 增 殖 ; 制 溶 酶 体 酶 和 B 抑
核 细胞 、 巨噬细 胞 、 维 母 细 胞 、 管 平 滑肌 或 内皮 纤 血 细胞 等 细胞 接触 了 内毒 素 、 多 糖 、 脂 TNF I 一 、L 1等致 炎 因子或 细胞 因子 后 , 这些 细胞 经 诱 导 可产 生 大 量 的 C X 2 进 而促进 组 织大量 合 成致 炎性 P , O 一, Gs 引起
C 一 在 细胞 内维持 机 体 的正 常 生理 功 能 , OX 1 它在 胃 肠、 肾脏 等正 常组 织诱 导 产 生 的前 列 腺 素 ( Gs 可 P )
保 护 胃肠 黏 膜 、 衡 肾 脏 血 流 量 。 内 皮 细 胞 释 放 的 平
发 症_ 。2 _ 1 ] 0世 纪 5 O年 代 , 着 曲非 哇 酸 应 用 于 临 随
了 一 个 良好 的 发 展 方 向 。
非甾体消炎药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非甾体消炎药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摘要】:非甾体消炎药是目前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解热镇痛类药物,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明确,但是使用过程中可导致系列不良反应。
如何保证非甾体消炎药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目前临床重点研究方向。
伴随医疗水平提升,临床针对该类药物诱发不良反应相关因素、预防措施等研究逐步深入,促使临床用药合理性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非甾体消炎药;不良反应;进展;治疗效果相关统计表明[1],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的患者当中,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在20万左右,不良反应致死率在10%及以上。
伴随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非甾体消炎药物的临床疗效、毒性等被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但是目前为止,临床仍缺乏有力数据明确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后果等。
非甾体消炎药不良反应当中,上消化道出血、肝肾毒性等受关注度极高,相对而言,头痛、皮肤反应等症状较轻,但仍可影响疾病的后续治疗以及药物效果。
本文主要就非甾体消炎药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预防措施展开综述,以供今后临床用药作参考。
1、药物不良反应类型非甾体消炎药普遍应用于各类关节炎疾病治疗中,伴随临床研究逐渐深入,发现该类药物虽然可获得一定疗效,但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相关不良反应,严重可能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消化系统反应、肝肾功能受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以及皮肤附件不良反应等均为患者应用非甾体消炎药物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反应。
对患者用药过程中发生的系列不良反应展开分析,并明确相关诱因,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合理用药。
1.1 肾脏受损患者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发生肾脏受损的主要表现为水钠潴留、肾功能异常、药物性肾炎等。
临床相关统计表明[2],于肾功能衰竭患者当中,有非甾体消炎药使用史患者占比在6%左右,而药物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当中,该药物使用史占比在16%左右。
药物对肾脏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肾血流量以及肾小球滤过率,进而影响肾功能状态。
吲哚美辛是临床常用非甾体消炎药之一,且该药物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肾衰,布洛芬、吡罗昔康以及萘普生等亦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现状与进展(研究生临床药理)

1950
1970
1990
NSAIDs根据化学结构不同的分类
(1)各种羧酸类:阿司匹林、双氯尼酸、甲氯尼酸、甲氯灭酸钠(扑热 息痛) (2)丙酸类:布洛芬、酮洛芬、芬必得 (3)苯乙酸类:双氯芬酸(扶他林、戴芬、英太青、奥湿克、迪克乐克) (4)奈乙酸类:奈普生 (5)吲哚乙酸类:吲哚美辛(消炎痛)、舒林酸(奇诺力)、阿西美辛(优妥) (6)吡咯酸类:托美汀 (7)吡唑酮类:保泰松 (8)苯丙噻嗪类:炎痛昔康 (9)苯基烷酮类:奈丁美酮(瑞力芬) (10)烯醇酸类:美洛昔康(莫比可) (11)磺酰苯胺类:尼美舒利(美舒宁) (12)昔布类:罗非昔布(万络)、塞来昔布(西乐葆)
长期使用选择性和传统NSAID的比较: 严重不良反应
非选择性NSAIDs 严重副反应 选择性NSAIDs 严重副反应
CLASS 230:270 VIGOR 315:378
总计
545:648
0.5 0.7 1 1.5 2
相对危险性和95%置信区间
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死亡、住院、致命事件或引发其他严重障碍的事件 选择性NSAID显著高于传统NSAID
塞来昔布不良反应 溃疡发生率4%~6% 高血压水肿同对照剂 血栓倾向 心梗年发生率高于安慰剂 皮肤过敏反应 非无尿性急性肾衰致死性弥漫性过敏性血管炎致多器 官衰竭 与华法令并用增加出血危险
罗非昔布不良反应 溃疡发生率 1.8%-5.5% 高血压水肿同对照剂 心梗发生率高于萘普生 无菌性脑膜炎 肢体麻木 抵消并用的降压药作用 与华法令并用增加出血危险
关节炎患者溃疡检出率(%)
药品名称 例数 溃疡检出率
美洛昔康(莫比可)
4635
0.10
萘丁美酮(瑞力芬)
新型非甾体抗炎药洛索洛芬钠的研究进展

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02
洛索洛芬钠可增强抗凝药物的作用,合用时需密切监测凝血指
标。
与利尿药物的相互作用
03
洛索洛芬钠可降低利尿药物的疗效,合用时需调整利尿药物的
剂量。
03
洛索洛芬钠的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设计
随机分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评估洛索洛 芬钠的治疗效果。
双盲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都不知道 自己属于哪一组,以避免主观偏见。
详细描述
洛索洛芬钠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其化学结构与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不同, 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较高的疗效。该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退热作用 ,同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适合长期使用。
发现与研发历程
总结词
洛索洛芬钠的发现经过了漫长的研发历程,最终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了其安全性和 有效性。
详细描述
洛索洛芬钠的研发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最初,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具有抗炎 作用的化合物,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最终得到了洛索洛芬钠。该药物经过严格 的临床试验,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最终获得了批准上市。
要点一
完善知识产权布局
对于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而言,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布局,确保自己的研发成果和产品受到充 分保护。
要点二
加强国际合作
在国际合作方面,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要加强与国外同 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洛索洛芬钠领域的技术创新 和产业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安全性评估
通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洛索洛芬钠的安全性。
04
洛索洛芬钠的研发前景与 挑战
研究进展与趋势
早期研究
洛索洛芬钠作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其治疗各种疼痛和炎症疾病的可能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甾体抗炎药研究新进展
【摘要】目的:科学阐述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解热外,还能用于抑制结肠直肠癌的生长及阿尔兹海默病的预防之理论根
据和更多用途的前景探讨。
方法:本文对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机理和不良反应及研究热点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结果:只要掌握了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机理和不良反应,就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避免副作用的发生,进一步扩展其用途。
结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已成为各国开发的热点。
本文进一步阐述了扩展用途的依据和前景。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0-02
1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的活性进而阻断了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简称aa)转化为前列腺素(pg)、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的过程来发挥其抗炎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needleman 等人研究后,认为环氧化酶存在两个亚型即:cox-1和cox-2。
2 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
nsaids分类法有多种。
按其对环氧酶(cox)、脂氧化酶的代谢途径作用强度不同分为环氧酶抑制剂、环氧酶/脂氧化酶抑制剂。
本文根据nsaids对cox和脂氧化酶(lox)的作用强弱的不同,将其
详细分为六类:①选择性cox-1抑制剂;②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③选择性cox-2抑制剂;④cox-2特异性抑制剂;⑤一氧化氮释放型nsaids;⑥选择性5-lox/cox-2双重抑制剂。
下面将根据分类进行总结。
2.1选择性cox-1抑制剂
该类nsaids只对cox-1有抑制作用,对cox-2无作用或极小作用。
目前,阿司匹林是公认的唯一选择性cox-1抑制药。
2.2 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该类nsaids对cox-1和cox-2的抑制作用无差异,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解热作用强于阿司匹林,临床用于治疗各类风湿疾病。
但由于其对cox无选择性,抑制了cox-1的活性。
风湿等炎症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给药。
代表药物为吲哚美辛和布洛芬。
2.3 选择性cox-2抑制剂
该类nsaids对cox-2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cox-1,在机体有效药物浓度范围内该类药物对cox-2的选择性比对cox-1强2~100倍,但在较大剂量时对后者也有抑制作用,代表药物如美洛昔康、尼美舒利、氯诺昔康、依托度酸等。
2.4 cox-2特异性抑制剂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目前为止,一批新型的nsaids陆续研发上市,它们对cox-2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对cox-2的抑制作用是对cox-1 100倍以上,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的作用,同时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该类药物又被称为特异性cox-2抑制剂,代表有昔
布类药物如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等。
2.5 一氧化氮释放型nsaids(no-releasing nsaids)
1995年elliott等报道,一氧化氮(no)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目前此类药物中研究较多的有no-阿司匹林、no-萘普生、酮洛芬硝酸丁基酯等。
研究发现,no-阿司匹林是非常有希望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
目前研究最多的no-nsaids
2.6 选择性5-lox/cox-2双重抑制剂
近年来研究发现,体内的花生四烯酸一部分由环氧化酶(cox)催化生成前列腺素,产生炎症反应;另一部分由5-脂氧化酶(5-lox)催化产生白三烯。
现有的nsaids大多存在副作用,而环氧化酶/5-脂氧化酶双重抑制剂未发现有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和胃肠道损伤的危险,因此cox/5-lox双重抑制剂已成为研究新一代非甾体抗炎药的途径。
目前,人们正在进行的其它一些双重炎症介质抑制剂的研究还有paf/5-lox、paf/inos和cox-2/inos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3 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肾脏、肝脏、心血管毒性和过敏反应等。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
对环氧合酶没有选择性的非甾体抗炎药有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机理是抑制了cox-1的表达,而cox-1可以诱导胃肠、肾脏等正常组织产生前列腺素(pg)及血栓烷a2
起到保护胃肠粘膜、平衡肾脏血流量、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内环境稳定的作用,固造成了胃肠道的副作用。
3.2 肝毒性[1]
肝毒性表现为肝转氨酶升高引起致命性肝功能衰竭。
转氨酶<正常上限的2-3倍不需要停药。
3.3 肾毒性
肾毒性的最常见的表现是外周水肿。
其他的毒性表现包括急性肾功能下降、高钾血症、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等。
3.4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造成的心血管损伤是最近比较关注的问题。
包括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
4 nsaids近年来研究热点
4.1 cox-3的发现
2002年,simmons研究组发现了cox-1的变异型,命名为cox-3。
cox-3由编码cox-1的基因编码,表达于大脑皮层和心脏等处,可选择性被解热止痛药物所抑制,例如扑热息痛,非那西丁,安替比林等并且它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前两种同工酶也不同。
4.2 nsaids其他可能的作用机理
一些研究表明有的nsaids通过阻断nf-κb及p38mapk、creb 等体内炎症信号传导来实现抗炎作用。
较高浓度的阿司匹林可以通过nf-κb使前炎性因子、黏附因子等炎性相关因子分泌减少来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2]。
4.3 新型nsaids的研制开发
活性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低的cox-2抑制剂、no释放型nsaids 及双重或多重炎症介质抑制剂等nsaids药物将是未来几年nsaids 研发的重点。
4.4 nsaids毒副作用机理
cox-2特异性抑制剂的心血管毒性及严重的皮肤反应如光致敏性皮炎、双重抑制剂潜在的毒副作用如降低骨密度等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4.5 nsaids新药效的研究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有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nsaids,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40%~50%,使直肠癌和结肠癌的死亡率减少50%,且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即有抗肿瘤作用。
近年的研究表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有较好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环氧化酶-2(cox-2)、诱导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等[3]。
目前nsaids已用于肿瘤的化学预防、化学治疗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对nsaids抗炎机制及cox酶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活性高、选择性强的cox-2抑制剂、no释放型nsaids及双重或多重炎症介质抑制剂等nsaids药物将是未来几年nsaids研发的重点。
目前nsaids也已用于肿瘤的化学预
防、化学治疗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特异性cox-2抑制药因打破体内cox-1与cox-2的平衡,而产生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新近发现的cox-3的很多生理病理学意义相信随着研究深入,今后会发现活性更强、毒性更小的新型抗炎药物。
参考文献:
[1] 姚中强,于孟学,韩淑玲.非甾体抗炎药[j]北京医学,2005,27(5): 295-299.
[2] 朱华,邹峥.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作用及副作用研究新进展[j]. 江西医药杂志,2007 ,42(3):268-271.
[3] 洪建治.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现状及其抗癌作用[j].中国
医药导报, 2006,3(2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