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食叶害虫科学防治论文
森林病虫害防治思考论文

森林病虫害防治思考论文摘要: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近几十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
本文分析了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
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
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
究其原因是:(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
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
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
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
食叶害虫的防治

Z i x u n t a i1前言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杨树、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
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
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
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
2森林的作用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3我国森林业的发展现状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
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
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
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
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森林病虫害的概念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研究

林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研究林木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林木的生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发生的范围,但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因此,研究林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成为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几种生物防治方法,并对其优劣进行分析。
一、生物防治方法之天敌利用天敌是指以病虫害为食物或寄生宿主的生物。
通过利用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可以避免化学药剂的使用,还能够建立自然平衡,提高林木的生态环境。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飞虱的繁殖,或者利用寄生性昆虫来控制蚜虫的发生。
这些天敌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减轻对林木的危害。
然而,天敌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引入天敌需要考虑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如果天敌没有适宜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对当地其他昆虫种群带来威胁。
其次,天敌的引入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并且也需要耐心等待天敌的生物季节。
因此,在实施天敌利用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生物防治方法之疫苗使用疫苗使用是一种近期逐渐受到关注的生物防治方法。
通过提取病原体或虫体的抗原,制备疫苗,可以使林木获得免疫能力,抵抗病虫害的侵袭。
疫苗使用的优势在于其对环境无污染,并且能够提供长期的防控效果。
而且,疫苗使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良,以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免疫力。
然而,疫苗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制备疫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其次,疫苗的效果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和湿度等。
因此,在实施疫苗使用时,需要进行充分的试验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生物防治方法之植物保护剂利用植物保护剂是指从植物本身提取的或合成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发生的物质。
通过利用植物保护剂,可以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对化学药剂的依赖。
例如,可以利用植物提取物来抑制某些病原体的生长,或者使用植物提取物来引导天敌的行为,使其更好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论文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论文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植物在美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危害日益严重,给城市绿化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分析了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探讨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1. 引言园林植物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城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然而,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其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因此,研究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对于保障城市绿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特点2.1 病害种类及危害特点园林植物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细菌性病害如细菌性溃疡病、叶斑病等,病毒性病害如花叶病毒、萎缩病毒等,生理性病害如缺素病、日灼病等。
这些病害具有传染性强、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严重危害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2.2 虫害种类及危害特点园林植物虫害主要包括刺吸式口器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钻蛀式口器害虫等。
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咀嚼式口器害虫如蛾蝶类幼虫、甲虫等,钻蛀式口器害虫如天牛、吉丁虫等。
这些虫害具有繁殖力强、食量大、适应性强等特点,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造成严重影响。
3.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3.1 病害发生规律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植物品种、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速度较快。
土壤中病原菌数量越多,病害的发生几率越高。
不同植物品种对病害的抗性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会导致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2 虫害发生规律园林植物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植物生长状况、天敌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虫害的发生和繁殖速度较快。
基于林木保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基于林木保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林木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水源、防风固沙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林木的生长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林木,防治病虫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基于林木保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要了解病虫害对林木的威胁。
病虫害是指对林木造成危害的各种疾病和害虫。
寄主植物,这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他们的危害,林木生长后,林木年轻的时候,是值得注意的,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困难,我们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工作。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要采取合理的防治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中,要根据具体的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
尤其是在林木保护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技术选择,快速和有效地操纵病虫害,以减少对林木造成的威胁,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配方和施用,以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
要注重生态平衡的保护。
在病虫害防治中,要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保护天敌对病虫害的天敌,减少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平衡。
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其天敌、寄生物、病原体和寄生真菌等生物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天敌的数量和活性,提高病虫害的抵抗力,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林木保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还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
随着环境变化和病虫害的多样化,科研人员应该加强对病虫害的研究,发现更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基于林木保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病虫害的了解、防治技术的选择、生态平衡的保护、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以及更多科研投入等方面做好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林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病虫害防治论文

03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
昆虫天敌
利用昆虫天敌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如寄生蜂、寄生蝇等。
微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来感染和杀死害虫,如细菌、真菌等。
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通过保护和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增加天敌的数量,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技术
农药的选择和使用
森林虫害
林木的食叶、蛀干等造成的林木机械损伤以及林木生理生化 过程被干扰的现象,如虫洞、虫茧等。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1 2
经济损失
森林病虫害会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木材质量 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破坏
森林病虫害会破坏森林生态平衡,对森林的可 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3
社会影响
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和蔓延往往引起社会的不安 和恐慌。
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益
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优化资金分配和使用,提高防治 效果和效益。
加强森林病虫害检疫和监督
强化检疫和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的森林病虫害检疫和监管制度,加强对森林植物及其 产品的检疫和监管,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和扩散。
加强检疫技术研发和应用
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先进的检疫技术和方法,提高检疫准确性和 效率,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研究目的 • 提出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 研发实用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 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意义 • 为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支撑 • 为全球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02
森林病虫害现状
森林病虫害的定义和种类
森林病害
由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资金利用不合理
林业主要病虫害及防治论文

林业主要病虫害及防治论文摘要林业病虫害好比“无烟森林火灾”,对林业的危害相当大。
池州市林业面积广阔,林业部门应当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暴发大面积林业病虫灾害,保证林业植物的正常生长,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把病虫害对池州林业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安徽池州林业病虫害防治指的是运用检疫、预测预报以及防治手段,减少林业病虫害对林业带来的危害,保护林业生态的多样性和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林业病虫害被人们形象地喻为“无烟森林火灾”,足以体现其对森林资源危害的严重性[1]。
池州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被称为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
池州市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60%。
截至2008年,池州市全市林业面积达46.2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57.2%,全市被划定为国家公益林的面积达到10.67万hm2。
池州市林业面积较大,林业部门应当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发生大面积林业病虫灾害,保证林业植物的正常生长,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把病虫害对池州林业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现对池州市常见林业病虫害以及具体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1 松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池州市的松树种植面积较大,容易发生马尾松毛虫灾害,严重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林业部门应当加强松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马尾松毛虫的破坏性非常大,松树一旦感染上马尾松毛虫,会导致松树生长迟缓或者松林整片枯死。
马尾松毛虫1年能够发生2~3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的越冬方式是藏在松树的针叶丛中或者藏在松树树皮内。
马尾松毛虫的幼虫对松林的危害相当大,1~2龄的马尾松毛虫会成群结队的啃食松树的针叶边缘,导致松树的叶丛出现枯黄卷曲现象,这也是松林发生马尾松毛虫虫害的预测标志。
马尾松毛虫在3龄以后便开始对松树的整个针叶进行啃食,马尾松毛虫在5~6龄时食量达到最大,对松树针叶的破坏也最大。
论常见林木病虫害及防治方法9篇

论常见林木病虫害及防治方法9篇第1篇示例:林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众多的经济效益,还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袭,给林木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保护林木的健康,我们有必要了解常见的林木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常见的林木病害1. 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侵袭引起的危害,病变初期表现为松树枯黄干枯,最终导致松树死亡。
主要传播途径为松褐天牛。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移除感染树木、采用化学防治等。
2. 松树大斑病松树大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病变主要表现为松树树皮出现大面积的疮痂,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清理病斑树皮、合理施肥等。
3. 松材虱松材虱是一种长有吸头的刺吸虫,在松木上寄生并吸食汁液,导致松木叶片变黄、生长受限、死亡等现象。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剪除被害枝叶、喷洒农药等。
松毛虫是松树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幼虫主要以松树叶片为食,严重危害松木的生长。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手工捕捉松毛虫、喷洒杀虫剂等。
2. 松褐天牛三、防治方法在发现林木病虫害时,及时移除病虫源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将感染严重的树木及时清理,可以减少病虫的传播,防止疾病的扩散。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保护林木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林木的抗病虫能力,提高林木的养分吸收,减少病虫的危害。
3. 喷洒农药在病虫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浓度,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设置天敌设置天敌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控制害虫的数量,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
这种方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常见的林木病虫害的种类繁多,而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合适的防治方法是保护林木健康的关键。
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发现林木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林木的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食叶害虫科学防治
摘要:阐述林木食叶害虫的防治策略,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诱杀、无公害药剂防治、植物检疫等方面,以为食叶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食叶害虫控制防治
林木食叶害虫一般不会造成林木死亡(一些暴食性害虫或短时
间内反复发生的例外),但会影响林木生长量,而有些带有毒毛的害虫毒毛脱落后会污染环境,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在大发生时(例如松毛虫),会侵入农宅、农田,危及人类生产生活安全。
因此,林木食叶害虫防治,一般都采取生态控制策略,尽量保证“有虫不成灾”。
对于一些常发性、易暴发成灾的食叶害虫,加强虫情监测,在低虫口状态下,一般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控制其不成灾;一旦出现暴发成灾势头,应迅速采取无公害药剂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至安全阈值
之内。
一、生物防治
1、释放、招引天敌。
释放瓢虫、虎甲、蜘蛛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挂置鸟巢,招引益鸟捕食害虫,从而达到控制虫口密度的目的。
2、微生物控制。
释放或喷洒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进行防治,尤其是在低虫口状态下,经常补充林内微生物,以控制虫口密度保持在低虫口状态下,从而不会对林木造成危害。
3、对害虫实施“绝育技术”。
“绝育技术”是采用γ射线处理或化学不育剂使一定数量的害虫个体不育,然后把它们释放到防治区域内,让处理的成虫与野外的成虫交配,结果导致下一代害虫的
数量骤减。
这是一种控制害虫的独特方法,但在实际中还没有得到应用。
4、植物控制。
植物控制是指利用植物的天然防御能力,包括不利于昆虫产卵、栖息、取食或植物的挥发、分泌物对昆虫具有趋避、杀伤作用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特性。
如侧柏、银杏、苦楝、枫杨、臭椿、柳树、乌桕、桃树等,可以在造林内混交趋避植物,控制虫害发生。
此外,还可以在林内混植目标害虫喜食植物,诱集害虫,集中杀灭。
5、抗性选育控制。
选育抗病虫树种,或者将杀虫基因(如bt)导入目的树种,提高林木抗虫能力。
二、物理防治
1、人工机械防治。
播种前通过筛选、水选或风选措施淘汰带害虫的种子,减少有害生物传播危害,或者使用捕捉、震落、网捕、摘除虫枝虫果、刮树皮等人工机械方法进行防治。
2、阻隔。
阻隔法是根据有害生物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物理性障碍,阻止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扩散的措施,常用方法是在树干上
涂胶、绑塑料薄膜等设置障碍,阻止有上下树习性的害虫上下树,集中捕杀或毒杀。
三、诱杀
诱杀法主要是利用动物的趋性,配合一定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害虫和害鼠的一类方法,通常包括灯光诱杀、食饵诱杀和潜所诱杀。
1、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采用黑光灯、双色灯或高压汞灯结合诱集箱、水坑或高压电网诱杀害虫。
灯光诱杀的缺点是在诱杀害虫的同时,也诱杀了害虫天敌。
2、食饵诱杀。
利用害虫对食物的趋化性,通过配制适当的食饵来达到诱集或诱杀。
如利用趋腐性诱杀金龟子成虫,利用多聚乙醛诱杀蜗牛和蛞蝓,在竹林内放置加药的尿液诱杀竹蝗等。
3、潜所诱杀。
利用害虫的潜伏习性,造成各种适合场所,引诱害虫来潜伏或越冬,而后及时予以杀死。
如在树干基部束扎稻草或麦秆诱引美国白蛾和松毛虫等蛾类幼虫,在害虫越冬或化蛹时集中杀灭。
4、性信息素诱杀。
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中加入农药进行诱杀,已经开发成功并进行商业化生产的性诱剂有舞毒蛾、美国白蛾、松毛虫等食叶害虫的性引诱剂。
5、颜色诱杀。
利用某些昆虫的视觉趋性制作不同颜色的胶板,粘附并杀灭害虫。
很多鳞翅目昆虫都有趋向黄色的习性,故可以在林中设置黄色胶纸板诱捕刚羽化的成虫等。
四、无公害药剂防治
使用低、无毒药剂或高度专一的药剂防治。
目前常见无公害药剂主要是生物源制剂。
1、bt制剂。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体芽孢杆菌,可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特别是鳞翅目的多种害虫。
常见的有可湿性粉剂、bt乳剂。
2、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种新型的抗生素类,具有结构新颖、农畜两用触杀、胃毒、渗透力强的特点。
防治一般鳞翅目害虫时,在低龄幼虫期使用2%阿维菌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加1%甲维盐1 0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3、苦烟乳油。
苦烟乳油通常指的是1.2%苦·烟乳油,是以烟叶、苦参等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研制而成的植物杀虫剂,对害虫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和一定的熏蒸作用,是在农业、园林、森林上开展无公害防治、保护环境、替代化学农药的理想产品。
4、脲类制剂。
脲类制剂通常是指灭幼脲类杀虫剂。
灭幼脲类杀虫剂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其杀虫机理与过去常规杀虫剂截然不同,主要是通过抑制昆虫表皮的几丁质合成作为杀虫剂的靶标,以破坏昆虫表皮的几丁质沉积,从而杀死昆虫,因此也称为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5、卡死克。
又名氟虫脲,为控制昆虫几丁质合成的酰基脲类选择性杀虫杀螨剂。
其纯品为白色无味结晶体,在中性介质中稳定,遇碱则发生分解。
该药毒性低,果园内的常用剂型为5%卡死克乳油。
可防治枣树上的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和螨类等多种害虫,特别是防治对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螨、害虫,
有很好的效果。
卡死克作为昆虫生长抑制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其杀虫机理是使昆虫和螨在蜕皮阶段不能形成新皮,致使老皮不能蜕掉而死。
因此,在虫、螨蜕皮阶段喷洒,防治效果好。
该药杀幼、若螨效果好,但不杀卵。
对成螨虽无杀伤作用,但接触药液的成螨寿命缩短,产卵不育。
其防治食叶害虫时,可以使用卡死克5%乳油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螨类使用卡死克5%乳油1 000~5 000倍液喷雾。
五、检疫控制
植物的引进以及产地之间的市场流通是传播病虫害的主要原因,而目前我国植物检疫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应加强检疫控制,
阻止害虫区域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