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叶害虫

合集下载

介绍几种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

介绍几种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

介绍几种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食叶害虫是指以植物叶片为食的害虫,它们会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为了防止和控制这些害虫的繁殖和传播,农民和园艺爱好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接下来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

1.防治方式:生物防治为了控制食叶害虫的数量和繁殖,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自然界的天敌,这些天敌会捕食和控制食叶害虫的数量。

人们可以引入或增加这些天敌的数量,如蚂蚁、寄生蜂、蝗虎等。

这些天敌会寻找害虫的蛹或幼虫,并将其捕食或寄生在害虫体内,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

2.防治方式:机械控制机械控制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用于小范围的害虫防治。

这些方法包括手工捕捉、人工振动和机械清除。

例如,人们可以手动捕捉和压死害虫,或者使用水龙头将害虫冲刷掉。

另外,人们也可以使用人工振动设备来震动植物,使害虫从叶片上掉落。

机械清除可以使用吸虫器或吸尘器将害虫吸走。

3.防治方式:化学控制4.防治方式:文化措施文化控制是一种综合的防治方法,通过合理的农艺管理措施来减少害虫的数量和损害。

这包括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适度的施肥、及时的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

通过调节植物生长环境,使植物保持健康状态,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虫能力,减少食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5.防治方式:引入抗性品种培育和引入抗性品种是一种长期有效的防治方法。

抗性品种是对一些害虫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植物品种。

这些品种可以通过育种或遗传工程方法获得。

采用抗性品种种植可以降低害虫的食害程度,减少防治措施的使用和成本。

综上所述,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机械控制、化学控制、文化措施和引入抗性品种等。

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害虫的种类、数量和损害程度而选择。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人体健康,应该优先选择非化学控制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多种方法。

食叶性害虫

食叶性害虫

尺蠖[huò]
防治方法
挖蛹:秋季和早春成虫羽化前,距树干3尺范围内,深1-3寸处 挖蛹。
树干周围堆沙捕捉雌蛾:雌蛾无翅,必须沿着树干爬上树产卵, 成虫羽化前,在树干基部堆1尺高的沙堆,表面松滑,每天 捉虫。
树干涂抹粘油:粘油的配方:蓖麻油1斤熬沸,混入石蜡2钱,待 停火后加入松香1斤,溶化即可。在距地面1-2尺的地方选树 干光滑之处涂抹3寸粘虫带,阻止害虫上树为害。
敲树震虫:幼虫发生后,在1-2龄时期,利用假死性,敲树震落, 及时消灭。
防治方法
塑料薄膜带:3月上成虫羽化前,在树干基部绑10cm宽的塑薄 膜,用草绳捆绑,下边用土压实。草绳定期处理、更换。3下- 4上成虫羽化盛期,每天早晚在塑料袋以下土堆周围捕杀成虫。 诱杀:黑光灯。 生物防治:青虫菌or松毛虫杆菌防治。Bt。 化学防治:选用绿坪一剂清,叶虫青、控篱杀虫剂兑水稀释 1000-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防除
螨类
1.常见种类及发生症状:
常见的有朱砂叶螨、山楂叶螨、二斑叶 螨、柑橘全爪螨等 。主要以若螨、成虫在叶 背刺吸汁液,被害叶片叶绿素受到破坏,除 直接使植物出现褪绿、黄点、褐斑、落叶等 症状外,还可传播各种病原体,引起其他病 毒病。
螨虫
发生规律
常见螨类多为1年10代左右,多以雌 成螨(或卵)在土块缝隙、杂草、树 皮缝、枯枝落叶等处越冬,翌春4月 上旬气温回升后开始活动(或卵孵 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尤其是 高温干燥季节暴发成灾,以5月下旬至7 月发生最重。
►成虫夜晚活动,具有趋光性。 ►幼虫具毒毛,且第6、7 腹节或仅第7腹节有翻缩腺,是毒蛾科
幼虫的重要特征。 ►幼龄幼虫有群集和吐丝下垂的习性。 ►卵堆上常覆盖雌蛾的分泌物或雌蛾腹部末端的毛。
线茸毒蛾

食叶性害虫

食叶性害虫

粉虱
1.常见种类及危害
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成、幼虫群聚危害花 卉植物叶片。常见种类有温室粉虱(白粉虱)、黑 刺粉虱。 其危害表现为在嫩枝或植物叶片背面刺吸汁液, 造成叶片变黄、萎蔫、枝梢干枯,甚至死亡。另外 大量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易招致煤污病。
粉虱
发生规律
白粉虱在南方常年为害、北方温室内常年为 害。一年发生9-10代,世代重叠。成虫一般不 大活动。但在气温高、阳光充足时,可在植株 间乱飞,稍有惊动也可群飞,常在叶背群聚, 对黄色有趋向性。 黑刺粉虱一年发生4代,以老龄幼虫或蛹 在被害叶背越冬。4代若虫发生期分别是4月 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下旬、8月 上旬至9月中旬、9月下旬至翌年3月。
害。
3、防治上,比其它的钻蛀性、刺吸性害虫容易防治,一般的触杀 剂、胃毒剂都可奏效。
4、防治适期:为幼虫时期
食叶性害虫种类
鳞翅目害虫:刺蛾类、毒蛾类、夜蛾
类、天蛾类、枯叶蛾类、尺蛾类、蝶
类的幼虫、菜蛾类
叶蜂类害虫 直翅类害虫
虫类害虫

刺蛾类害虫
鳞翅目,刺蛾科。
经常发生于道路、庭院树木及果树的重要害虫,食 性杂,幼虫咬食多种果树林木和经济作物叶片,主 要为害阔叶。 幼虫体上大都具枝刺和毒毛,触及人体皮肤痛痒红
化学防治: 用 “蚜虫清”1000倍液喷施。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一般栖息在土壤中,取食植物的
地下部分(种子、根、茎)和地上部靠近地
面的嫩茎,对幼苗期的作物危害更大。
对园艺作物为害大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
螬、蝼蛄、金针虫。
蛴螬
鞘翅目,金龟科幼虫的通称。 包括东北大黑鳃金龟、黄褐丽金龟、铜绿丽金龟、黑绒鳃金龟 等, 多食性昆虫。 主要是幼虫在土壤中,取食萌发种子,咬断根、茎,使幼苗枯 死,植物发育不良且易被病菌侵染。此外,成虫取食茎和叶。 常一年1代。 成虫昼伏夜出,多在傍晚及午夜活动最盛。白天入土潜伏。 趋光性。

食叶性害虫

食叶性害虫

主要有哪些食叶害虫金毛虫:发生于6-9月,主要为害梅、樱花、紫藤、海棠、蔷薇等。

苹毒蛾:发生于5-10月,主要为害紫藤、鸡扑槭、樱花、红叶李、蔷薇等。

东方毒蛾:发生于4-10月,主要为害杜鹃、唐草蒲、月季、樱花等。

甜菜白带野螟:发生于6-11月,主要为害鸡冠花、雁来红、内菱草等。

黄杨黑缘野螟:发生于4-10月,主要为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等。

榆凤蛾:发生于6-9月,主要为害榆类。

灰纹带蛾:发生于6-8月,主要为害女贞、水蜡等。

花椒凤蝶:发生于6-9月,主要为害金桔、柑桔、佛手、竹叶椒等。

玉带凤蝶:发生于5-9月,主要为害柑桔、金桔等。

菜粉蝶:发生于4-10月,主要为害金莲花、羽衣甘蓝等。

松绿叶蜂:发生于5-9月,主要为害五针松。

蔷薇叶蜂:发生于5-11月,主要为害蔷薇、月季、十姐妹等。

杜鹃叶蜂:发生于4-10月,席子一要为害杜鹃、踯躅类。

绣线菊叶蜂:发生于5-7月,主要为害绣线菊、麻叶绣球等。

桂花叶蜂:发生于4-5月,主要为害桂花。

竹叶蜂:发生于5-7月,主要为害竹类。

紫薇叶甲:发生于5-7月,主要为害紫薇、红叶李等。

恶性叶甲:发生于3-11月,主要为害金桔、柑桔等芸香科观赏植物。

紫藤叶甲:发生于4-6月,主要为害紫藤。

桃切叶象虫:发生于4-5月,主要为害碧桃、红叶李、樱花。

茶叶象虫:发生于5-7月,主要为害碧桃、满院春等。

铜绿金龟子:发生于6-7月,主要为害月季、贴梗海棠、樱花、西府海棠、葡萄等。

苹毛金龟子:发生于4-5月,主要为害芍药、牡丹、樱花等。

豆蓝金龟子:发生6-8月,主要为害月季、木芙蓉、蜀葵、玉兰、唐菖蒲等。

短额负蝗:发生于5-10月,主要为害月季、菊花、雏菊、一串红、凤仙、鸡冠花、百日草、茉莉花、扶桑、大丽花、栀子花、菖蒲、牵牛等。

蜗牛:发生于3-10月,主要为害月季、菊花、鸢尾、栀子、樱花、菖兰等。

蛞蝓:发生于4-10月,主要为害月季、菖蒲、鸢尾、菊花、一串红等。

园林植物常见食叶类害虫防治指南

园林植物常见食叶类害虫防治指南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防治指南害虫篇:一、食叶类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刺蛾、袋蛾、夜蛾、毒蛾等蛾类和蝶类等。

还包括鞘翅目的叶甲、瓢甲,膜翅目的叶蜂、直翅目的蝗虫等。

食叶类害虫的特点:1、危害健康植株,导致生长衰弱,为天牛、小蠹等提供入侵的适宜条件。

2、大多数裸露生活,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虫口密度波动大。

3、大多数害虫繁殖力大,具有主动迁移扩散能力。

4、爆发时危害严重,破坏性大。

主要食叶类害虫:(一)刺蛾类:刺蛾类属于鳞翅目刺蛾科。

幼虫有洋辣子、八角之称。

1、黄刺蛾:危害枫树、刺槐、杨树、柳树、樱花、海棠、紫薇、黄杨等多种植物。

幼虫危害叶片,初龄幼虫只取食叶肉,4龄后蚕食叶片。

头胸部黄色,腹部黄褐色。

卵扁平,椭圆形,黄绿色,蛹椭圆形,黄褐色。

每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枝杈或树干上越冬。

翌年4-5月间化蛹,5-6月出现成虫,成虫交尾后产卵于叶背,卵期7-10天。

幼虫7龄,初孵幼虫取食叶肉和下表皮,形成透明小斑;4龄取食叶片形成孔洞;5、6龄将叶片全部吃光仅留叶脉。

幼虫老熟后吐丝和分泌黏液作茧化蛹。

成虫具有趋光性。

2、绿刺蛾:又名褐边绿刺蛾。

危害山茶、悬铃木、桂花、芍药、榆树、柳树、海棠等多种植物。

成虫触角褐色,雌性丝状,雄性栉齿状,头顶、胸背绿色。

卵扁平椭圆形,黄白色。

幼虫初龄黄色,稍大黄绿色,蛹椭圆形,黄褐色。

北方地区一年一代,南方一年2代。

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浅土层内或枝干上结茧越冬。

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出现成虫,第一代幼虫6-7月危害,第二代幼虫8-10月中旬危害。

成虫具有趋光性,卵产于叶片背面。

3、扁刺蛾:又名黑点刺蛾。

危害银杏、刺槐、桑树、枫杨等多种植物。

成虫体暗灰色,卵扁平光滑,椭圆形。

幼虫背线白色。

蛹初为乳白色,后渐变黄。

北方一年一代,南方2-3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下浅土层内结茧越冬。

翌年5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7-8月第二代成虫出现。

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发生在5月下旬到7月中旬和7月下旬到9月底。

常见咬食叶片的害虫有哪些?怎样防治?

常见咬食叶片的害虫有哪些?怎样防治?

常见咬食叶片的害虫有哪些?怎样防
治?
常见咬食叶片的害虫有哪些?怎样防治?
这类害虫都具有咀嚼式口器,咬食花卉叶片危害。

常见的有:(1)刺蛾常称洋辣子。

5—10月幼虫吃叶片危害,幼虫身长25毫米左右,黄绿色或黑色,全身有刺毛,分泌毒汁,使人痛痒难受。

幼虫于11月结茧越冬,茧灰白色,长1厘米左右,壳硬,附于树权处,不易剥下,翌年4月孵化为成虫产卵。

(2)蓑蛾俗称布袋虫。

幼虫乳白色,身长12~25毫米,吐丝做囊,身居其中,外面缀以碎叶、草根、细枝,形似蓑衣布袋得名。

囊上有丝,随风移动危害。

幼虫在囊内越冬,翌年4—5月间化蛹变成虫产卵。

8月上旬至9月上旬,卵又孵化为2代幼虫,又做囊,继续吃叶危害,6―7月危害最严重。

(3)卷叶蛾俗称卷叶虫。

其幼虫卷叶
危害,将叶或数叶缀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叶片。

幼虫体长18—20毫米,绿色,受惊动即行吐丝下垂。

1年发生2~3代,10月以幼虫在茎干翘皮处结小茧越冬,翌年4月又开始危害。

或以越冬型成虫在杂草、落叶中越冬。

(4)金龟子俗称屎克郎。

成虫咬食叶片,幼虫称蛴螬,为地下害虫。

成虫体长19毫米左右,长椭圆形,1年1代,在6—7月间,黄昏时飞出危害。

这些食叶害虫多为杂食性,除人工捕捉外,可于冬季扫除杂草落叶,消灭树干、树皮上和土壤中越冬虫茧。

危害期可喷施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溶液或敌敌畏1000~2000倍溶液防治之。

林木食叶害虫的特点 成因及防治措施

林木食叶害虫的特点 成因及防治措施

林木食叶害虫的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食叶害虫是林木生长期间常常会遇到的一类害虫,主要包括毒蛾、刺蛾、潜叶蛾、卷叶蛾、竹蝗等多种害虫。

该类虫害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给农户们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

下面小只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林木食叶害虫的相关知识:
1、食叶害虫的特点和发生过程
1.1 食叶害虫的特点
食叶害虫都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产卵集中,发生量大。

食叶害
虫能主动迁移扩散,讯速传播。

猖獗发生时能将树叶全部吃光,削弱树势,常能召致天牛、小蠹等次生害虫的危害,特别是萌芽力弱的针叶树损毁更重,常常造成大面积死亡。

食叶害虫大多数营裸露生活,易受天气、天敌等外界环境条件的
影响,所以食叶害虫的虫口密度的变动幅度较大,时起时伏,表现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与潜伏性。

因此,食叶害虫的防治必须在虫情测报的基础上,切不可忽视虫情盲目防治。

1.2 食叶害虫大发生的过程
食叶害虫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虫口密度的消长是有规律的。

其发
生发展一般经历以下4 个阶段:
1.2.1 准备阶段(初始阶段)
此时害虫的虫口密度不大,树木被害的症状不明显,害虫也不易
发现,这时天敌(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虫、菌类、益鸟)数量少,害虫食料充足,气候适宜,害虫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一阶段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1.2.2 增殖阶段
在气候、食料的有利条件下害虫的密度显著增长,并持续上升,。

谈食叶害虫的防治技术

谈食叶害虫的防治技术

谈食叶害虫的防治技术随着农业的发展,食叶害虫成为了农作物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食叶害虫指的是以植物叶片为食的害虫,它们通过摄食植物叶片来获取营养,给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增加产量,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和探索食叶害虫的防治技术。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寄生生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资源来控制食叶害虫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环境友好、对害虫种群影响较小等优点。

例如,引入寄生性昆虫或昆虫天敌,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叶害虫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抗虫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抵抗力,减少食叶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二、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食叶害虫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喷洒杀虫剂等化学药剂来杀死害虫,达到控制害虫数量和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的目的。

然而,由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需要谨慎,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三、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食叶害虫的一种方法。

比如,利用人工挡板、陷阱、电击器等设备来阻止害虫进入农田或捕捉害虫,从而减少食叶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此外,还可以利用光线、温度等物理条件来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从而控制害虫数量。

四、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是指通过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改变农业生产技术等方式来减少食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比如,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避免单一种植,减少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另外,合理施肥和灌溉,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增强其抵抗力,减少害虫的侵害。

五、综合防治技术综合防治技术是将多种防治方法结合起来,针对食叶害虫进行综合防治。

这种方法可以综合发挥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势,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例如,可以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和陷阱等手段来控制害虫数量;或者结合生物防治和农业措施,培育抗虫品种,并通过合理施肥和灌溉来增强农作物的抵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活习性 北京、辽 宁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 越冬。翌年4~5月份成虫 开始活动,危害叶片, 并产卵于叶背。初孵幼 虫剥食叶肉,被害部呈 网眼状,2龄以后将叶食 成孔洞。老熟幼虫于6月 中下旬开始爬至洞、树 杈、树皮缝等处群集化 蛹。成虫羽化后取食榆 叶补充营养。成虫有假 死性。
(二)葡萄十星叶甲 Oidesdecempunctata(Bil lberg) 叶甲科,成虫、幼虫取食 葡萄、柚、爬山虎等叶片, 严重时可全部吃光。 1 、形态特征:成虫土黄 色,椭圆形,头小,常隐 于前胸下,触角淡黄色, 末端4或5节为黑褐色,前 胸背板有许多小刻点。两 鞘翅上共有黑色圆形斑10 个。
叶部害虫爆发的周期性:每一大发生的过程, 通常一年1代的其持续期约7年,2年1代的可 达14年,1年2代者只有3年半,但受环境影响 大 。 食叶害虫突发性强,采取应急措施易杀伤天 敌,破坏平衡。因此研究了解害虫种群动态,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潜能,使害虫 种群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有虫而不成灾, 是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2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2代,
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浅土层中
越冬。翌年4月份寄主发芽后 开始上树取食,并交尾产卵。 卵产于叶背或嫩枝叶柄处,块 状。初龄幼虫有群集习生,2 龄后开始分散取食,取食叶缘 呈缺刻状。幼虫于6月上旬开 始老熟附着于叶背悬垂化蛹。 6月中旬羽化成虫。6月下旬至 8月上中旬成虫开始越夏越冬。
防治方法:
1 、人工摘除卵块,早春越冬成虫上树时,树干 涂环阻杀或震落捕杀。幼虫群集于树干上化蛹时, 扫集烧毁;成虫振落。 2 、保护利用天敌,如捕食性天敌猎蝽、蜘蛛、 胡蜂、螳螂和寄生蜂如大腿小蜂。
2、化学防治:80%敌敌畏乳油1000X、50%杀螟松 1000-1500X对成虫和幼等,线 状;复眼圆形。足跗节似为4节。
(一)榆毛胸萤叶甲
Pyrrhalta aenescen
(Fairm) :又称榆绿、 榆蓝金花虫。分布于东 北、西北、河北、河南、 山东等地,成、幼虫危 害榆树。 1、形态特征:成虫近长方 形,黄褐色,鞘翅蓝绿 色,有金属光泽,头顶 有一三角形黑纹,前胸 背板中央有一倒葫芦形 黑纹,两侧各有一卵形 黑纹。
第八章 食叶害虫 以针、阔叶树树叶为食物的。食叶 害虫种类很多,主要分属几个目:鳞翅目 (蛾、蝶)、鞘翅目(叶甲、象甲)、膜翅 目(叶蜂)、直翅目(蝗虫)、双翅目 (潜叶蝇)等。
发生特点 :
1、为害虫态咀嚼式口器,幼 虫为主要危害期,叶甲、蝗 虫的成、幼虫同时危害,初 期性害虫。 2、营裸露生活,少数卷叶、 潜叶危害,受环境因子影响 较大,虫口数量消长明显。 3、繁殖量大,具有主动迁移 、迅速扩大危害的能力。 4、食叶害虫的发生多具有阶 段性和周期性。 。
2、生活史及习性:1 年1代。以卵在根际 附近土中和落叶下越 冬。5月下旬孵化, 幼虫白天隐蔽,早晚 取食,有假死性。成 虫7月羽化,一经触 动,即分泌黄色具有 恶臭的液体,有假死 性,成虫产卵于土面。
(三)白杨叶甲
Chrysomela populi
L. 又名杨叶甲。 分布于东北、华 北、河南、湖北、新 疆等地。成虫和幼虫 均危害杨、柳。 1、形态特征:成虫长10-15mm,头蓝黑色,前胸 背板蓝紫色,有金属光泽,小盾片蓝黑色。鞘翅棕红 色,密布刻点。
叶部害虫大发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初始阶段:食料充足,气温温暖干旱,适宜害虫发生,天 敌数量较少,此时害虫数量不大,不易发现。 增殖阶段:条件有利,虫口显著增长,林木受害面积扩大 ,天敌相应增多。 猖獗阶段:虫口爆发成灾,随后食料缺乏,小环境恶化, 加之天敌数量增加,抑制作用加强。 衰退阶段:虫口减少,天敌也随之他迁,或因寄主缺乏, 种群数量大减,预示一次大发生的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