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宽甸县大立志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

合集下载

略析辽宁省金矿成矿条件

略析辽宁省金矿成矿条件

略析辽宁省金矿成矿条件[摘要]:辽宁省地处我国华北地台北缘东段,金矿成矿条件良好,矿床类型诸多,金矿产地多达几百个。

笔者在收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已往工作中点滴体会,从地层、岩石、岩浆岩、构造、变质条件及成矿期等六个方面对省内金矿的成矿条件加以归纳,希望对今后找矿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华北地台地台基底太古代鞍山群绿岩带成矿期中图分类号:tu413.6+1 文献标识码:t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092 -01辽宁省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其地台基底主要由太古代和下元古代地层组成,其上超复上元古代及时代更新的地层。

由于区域受长期地地壳运动,使基底构造显得十分复杂,加上印支期、燕山期广泛发育的中、酸性岩体,具备了金矿形成的良好条件。

笔者在收集省内已有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的体会,就辽宁省金矿的成矿条件做如下分析。

1.地层条件辽宁省与金矿有关的主要地层有太古代鞍山群、建平群与下元古代辽河群。

在太古代以下鞍山群分布最广泛,遍及全省,在辽西称为建平群,分为小塔子组与大营子组,该层岩石含金量0.039-0.21g/t;在辽东(包括辽北与辽东)统称鞍山群,分为石棚子组和通什村组,两组岩石中一般含金量0.005-0.42g/t;在辽南分为城子坦组与董家沟组,岩石中含金量0.035-0.085g/t。

中鞍山群分布于鞍山、本溪一带,分为茨沟组与大峪沟组,前者岩石含金量0.095-0.797g/t,后者含金量0.21-0.79g/t。

下元古代辽河群的浪子山组、大石桥组与盖县组也是含金层位,其中大石桥组二段是主要含金矿源层,含金量0.02-0.813g/t;盖县组二段岩石含金量0.017-0.50g/t。

2.岩石条件太古代地层中与金矿有关岩石以角闪质岩石为主,有角闪斜长岩、角闪岩、黑云角闪岩,次为黑云角闪片麻。

其中角闪质岩石中含金量比其它岩石含金量高,一般相当地壳丰度值的几十倍,并以基性火山岩含金量最富,它是在变质过程中金进一步迁移的结果。

辽宁省宽甸县苏甸地区金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辽宁省宽甸县苏甸地区金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区域上发育的构造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 :该区的区域褶皱构造多为杨木川—长甸向 斜的次级褶皱,区域内见有蒲石河 ~ 长甸向斜、金坑 ~ 太平 沟背斜及一些层间褶曲 [2]。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按形成 时间可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 4 组。
收稿日期 :2019-12 作者简介 :杨福鹏,男,生于 1986 年,工程师,研究方向 :地质矿产勘 查与研究。
2 苏甸地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有古元古代盖县组地层、第四系。 盖 县 组 :主 要 岩 性 为 黑 云 片 麻 岩。片 麻 理 倾 向 70° ~150°,倾角 45° ~70°。片麻状构造差异较大,与 后期长英质脉体侵入有关,脉体少时则应为黑云母石英片 岩,脉体规模大时则形成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呈残留体赋 存于古元古代似斑状花岗岩之中,接触面平直,陡立,无交 代现象。第四系 :分布于沟谷及阶地内,主要为冲积和洪积 物,成分由砾石、砂、粘土等组成。 2.2 构造特征 工作区内的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按走向可分为四组, 即 NW 向、NE 向、近 EW 向、近 SN 向断裂。 NW 向断裂 :区内 NW 向断裂主要为张性断裂,较为 发 育,地 表 可 见 被 后 期 闪 长 岩 脉 和 煌 斑 岩 脉 充 填,断 裂 沿 280° ~330°方向展布,宽度 1-15m,倾角近直立 ;该组 断裂是含银控矿构造。NE 向断裂 :工作区内 NE 向断裂主 要为张性断裂,发育程度低于 NW 向断裂,地表可见被后期 闪长岩脉和煌斑岩脉充填,断裂沿 14° ~65°方向展布,宽 度 1m 左右,倾角近直立。该组断裂为含金控矿构造。
M 矿产资源 ineral resources
辽宁省宽甸县苏甸地区金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杨福鹏

辽宁省宽甸县苏甸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辽宁省宽甸县苏甸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辽宁省宽甸县苏甸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伞志强(辽宁省有色地质勘查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13)摘 要:辽宁省宽甸县苏甸金矿位于柴达木~华北板块(Ⅲ)华北陆块(Ⅲ-5)辽东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带(Ⅲ-5-7)之辽吉古元古代古裂谷以东,鸭绿江北东向断裂带的西侧。

本文通过详细阐述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等,分析矿体地质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提出找矿标志。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界辽河群、中生界白垩系、新生界地层;北东向大断裂及其有共生关系的东西向、北北东向断裂,其交汇部多控制金多金属矿床的产出。

构造交汇部位,物探异常特征以及石英脉出露位置等找矿标志明显,研究结果对该区今后的找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苏甸;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1-0079-21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柴达木~华北板块(Ⅲ)华北陆块(Ⅲ-5)辽东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带(Ⅲ-5-7)之辽吉古元古代古裂谷以东,鸭绿江北东向断裂带的西侧。

1.1 区域地层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辽河群、中生界白垩系、新生界地层。

辽河群古老变质岩系,呈北西西向展布,底部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中部为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上部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自下而上为里尔峪组、高家峪组、大石桥组、盖县组。

中生界白垩系分布在西南部,分布范围极少,主要为小岭组流纹岩、砂岩[1]。

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河床、沟谷低洼处。

1.2 区域构造矿区位于鸭绿江北东向断裂带西侧,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发育。

区域见北发磨子沟-东石门沟-侯家堡子向斜,该向斜构造由里尔峪组、高家峪组、大石桥组为两翼,盖县组为核部的一个水平直立褶皱[2]。

区域断裂构造以北东向鸭绿江断裂为主,低序次断裂非常发育。

北东向大断裂及其有共生关系的东西向、北北东向断裂,其交汇部多控制金多金属矿床的产出[3]。

1.3 区域岩浆岩岩浆岩在区域上大面积出露。

辽宁荒甸子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方向

辽宁荒甸子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方向
科 学论 坛
l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关。 其 中黄铁 矿 、 毒 砂的 多少常 常直接 影响着 金 品位 的高低 , 方铅 矿 、 闪锌 矿 的 多少常 常 影响着 银 品位 的高低 。 3 5 围岩 蚀变 本 区围岩 蚀变 主要类 型有 硅化 、 钾 长石化 、 碳酸 盐化 , 其次 为绿 泥石化 、 绿 帘石化 、 绢 云母化 、 石墨 化、 蛇 纹石化 、 叶蜡 石化 等 与 金银关系 密切 的蚀变主 要 为硅 化和 钾 长石 化 , 且 硅化 、 钾 化蚀 变越 强则 金 品位越 高 。
荒甸 子金矿床 主要富 集区位 于著名 的尖山子 断裂西 部约 1 0 0 0 米, 荒甸 子金 矿 区另 外发 现的各 类产状 的 断裂近 1 嘹 。 这 些断 裂具有 较强 的石 墨片理 化 、 泥 化 现象 , 断裂局 部被 脉岩或石 英细脉 充填 , 绝大部分 为成矿 期断裂 。 如 此多的 断 裂 穿梭 在矿 床周 围 , 不 是偶然 而 是有一 定 的必然 性 。 矿体 易赋存 于 主干断 裂旁侧 次级 断裂 中、 不同方 向断裂交 汇处 、 断裂与有 利岩层 交切 地段 、 断 裂与褶 皱构 造交切 地段 。 因为这 些部位 具有更 大 的容矿 空 间, 为矿 体的 的富集提 供 了场 所 ; 断裂切割 有利理 化 眭质 的岩石 时 , 可 以直接成 矿; 断裂本 身 的构造 泥 阻止矿液 上升 而成矿 ; 断裂 中充填有 不透 水岩墙 而遮 挡 成矿 , 断 裂作 用使 不透 水层 覆盖 于断裂 上盘 阻挡 矿液 而成 矿 。 3 . 2 . 2 褶 皱 荒 甸子金矿 床的周 围几公 里发育有一 系列褶 曲 , 荒甸 子金矿 床主矿体就 赋 存在翻卷 向斜 的一翼 。 金矿 体易赋 存在褶 皱交汇部 位、 褶皱共用 端 、 翻卷 向斜 翼 部、 褶皱轴部、 褶皱倾伏端等部位。 因为这些部位应力较为集中, 应变强度较大, 常发育 有多 种伴 生 构造 。 ( 例如 : 当褶皱 的岩层岩 性不均 一时 , 易产 生层 间滑 动 、 羽状 张 性裂 隙和 扭性 裂 隙 。 ) 这 些伴 生 构造 , 为 成矿 流体 的集 中提 供 了有 利空 间。 所 以当成 矿流 体 由下 向上 运移 时 , 易 向背 斜轴 部 、 向斜两 翼 、 伴生 裂 隙多 的 部位 集 中 , 这 些 部位 是矿 化富 集有 利部 位 。

宽甸县大青沟区铜金矿矿(化)体地质特征

宽甸县大青沟区铜金矿矿(化)体地质特征

宽甸县大青沟区铜金矿矿(化)体地质特征潘金山(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摘 要:工作区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大青沟村, 本次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大致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规律及矿化特征。

通过物、化探测量工作全区共圈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3处,发现断裂8条。

通过地质测量、槽探及钻探工程验证新发现含矿硅化蚀变带四条,并对其中2条含矿硅化蚀变带中的2条矿化体进行了深部工程验证,未发现工业矿体。

关键词:铜金矿;普查;辽宁省宽甸县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06-0217-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gold ore deposits in Daqinggou District, Kuandian CountyPAN Jin-shan(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Shenyang 110000,China)Abstract: The working area is located in Daqinggou Village, Zhenjiang Town, Kuandia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is work are as follows: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and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a, structures and magmatic rocks in the area have been roughly ascertained. Three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soil have been circled and eight fault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whole area through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specting. Four new mineralized silicified alteration zones have been found through geological survey, trench exploration and drilling engineering. Two mineralized bodies in two of them have been verified by deep engineering. No industrial ore bodies have been found.Keywords: copper and gold deposits; census; Kuandian County; Liaoning Province1 工作区位置交通工作区位于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大青村,行政隶属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

辽宁省宽甸县沙窝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辽宁省宽甸县沙窝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辽宁省宽甸县沙窝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沙窝沟金矿床位于辽宁省宽甸县地处岭南地质背景,西邻宽甸县山沟乡,东接小沟乡,南界刘家柳乡,北临清池镇,地质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属于鞍山带,受了宽甸新生代火山
及断裂活动的影响,形成金矿的构造环境较好。

沙窝沟金矿床地质为晚侏罗纪时与中三叠统火山岩有一定的接触,金矿床内控矿物以
黄铁矿、硫滑石为主,具有特殊的古压系列痕迹,金属矿物斑状分布,充分体现出古压系
列性质,这是沙窝沟金矿最典型的地质特征。

地质调查表明,沙窝沟金矿床以常见的破片摩擦带发育,部分矿床内以低温排出闪锌
矿等矿物粒状分布,受平行构造带变形影响形成金矿化,在受到褶曲断裂活动控制下,金
矿具有优质赋矿和较佳的赋矿表现力,层次分明,显著地展示出向北部由浅深分布的特征。

同时,平行构造带在古生代响应子极块移动拉伸下形成偏形断裂,以及受整体挤压南
北变形控制下的垂直张开的构造发展,形成金矿构造环境及地质条件,对金矿床形成有重
要作用,因此认为沙窝沟金矿床主要是古生代地质活动所致。

综上所述,沙窝沟金矿床位于辽宁省宽甸县属于岭南地质背景,以黄铁矿、硫滑石为
主的古压系列痕迹,控矿物斑状分布,使床具有较好的构造环境,受火山及断裂活动的影响,对金矿床形成有重要作用,推测其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地质活动所致,因此,宽甸县沙
窝沟金矿床是古生代地质活动形成的优质赋矿矿床。

辽宁省宽甸县沙窝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辽宁省宽甸县沙窝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辽宁省宽甸县沙窝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一、引言辽宁省宽甸县地处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著名的矿产资源富集地区。

沙窝沟金矿床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金矿床,地质条件优越,金矿资源非常丰富。

本文旨在对该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地质背景沙窝沟金矿床位于辽宁省宽甸县境内,属于蛇河金矿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金矿床之一。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性丰富,金矿资源潜力巨大。

沙窝沟金矿床的形成与当地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由于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多次矿床的成矿作用,金矿床呈现出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成因特征。

三、地质特征1.地层特征沙窝沟金矿床所处的地质层位主要是上古生代的沉积岩系,包括变质岩和沉积岩。

具体包括片麻岩、黑云母片岩、硅卡岩等。

这些地层的形成为沙窝沟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2.构造特征沙窝沟金矿床所处的地质构造主要为中生代的叠前构造,这种构造对于金矿的成矿作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构造的活动性使得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大量的热液脉和矿脉。

3.矿体特征沙窝沟金矿床的矿体主要为石英脉型金矿,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砂金和金化物,矿体呈现出了脉状和层状分布。

矿体规模较大,矿石品位较高。

4.矿石特征沙窝沟金矿床的矿石主要以含砂金的石英脉为主,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黄铁矿、辉石等。

矿石质地较硬,颜色呈黑灰色,质地坚实。

2.岩浆活动在叠前构造带中,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在地下不断运动,同时也向地表抬升,形成了石英脉和热液脉,这为金的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3.热液作用热液作用是沙窝沟金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使得地下水受到加热和压力的影响,形成了含有金等矿物质的热液,这些热液在地下运动并逐渐形成了金矿床。

4.地下流体活动地下流体活动也是沙窝沟金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下水和热液在地下通过脉状岩缝的流动,逐渐沉淀形成了金矿体。

地下流体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金矿床的形成。

马仑头金矿成矿地质背景成因分析及找矿标志浅析

马仑头金矿成矿地质背景成因分析及找矿标志浅析

马仑头金矿成矿地质背景成因分析及找矿标志浅析马仑头金矿是中国辽宁省重要的金矿之一,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马仑头镇附近,建于1975年,是辽宁省大型金矿之一。

其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一直备受矿产地质工作者关注。

本文将对马仑头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因进行分析,并尝试从中提炼出一些找矿标志,以期对未来的矿产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有所启发。

一、成矿地质背景1.区域地质背景马仑头金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地处辽东半岛北端,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

该地区属于松辽盆地北缘,地层以长元古代至新生代沉积岩为主,构造上为南北向拉张构造和东西向推覆构造共同作用的区域。

这一地质特征决定了该地区构成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对金矿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马仑头金矿所处区域构造背景复杂,其主要构造以南北向的拉张构造和东西向的推覆构造为主。

拉张构造使得区域地壳应力分布不均,孕育了一定规模的矿床形成的条件。

而推覆构造则使得地层发生了折叠和变形,为金矿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仑头金矿所在地属于典型的中变质岩-花岗岩矿床,主要矿体为岩浆热液型脉状矿床。

矿体产于地层中上部松辽系地层的花岗岩岩脉中,岩性多为讲究岩和含有金的石英脉。

据地质调查,矿区内分布有多条NNE向的断裂带和剪切带,是金矿形成的重要构造基础。

二、成矿成因分析1.岩浆活动马仑头金矿成矿的岩浆活动是其成因的重要环节。

岩浆活动释放了大量热量和气体,为地下流体的运移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矿石的物质来源和运输提供了条件。

据研究,矿区内主要的矿床都形成在古生代中期的岩浆活动期间。

2.热液活动热液活动是马仑头金矿成矿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岩浆活动释放的热量和气体使得岩浆热液能够运移并对周围岩石进行化学反应,形成了含有金、银等有价金属的矿体。

在矿区内,热液活动主要沿着断裂带和剪切带发生,形成了一系列的金矿床。

3.构造活动构造活动对马仑头金矿的成矿起到了重要作用。

区域内南北向的拉张构造和东西向的推覆构造使得地层发生断裂和折叠,为岩浆和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宽甸县大立志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摘要:辽宁省宽甸县大立志沟金矿位于鸭绿江贵重、有色金属成矿带内。

以下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系最为发育,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矿体的产出空间位置,并控制着区内金矿体的展布。

该区的金矿属于蚀变岩型矿床,矿石自然类型为石英-黄铁矿型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型。

关键词:辽河群大石桥组金矿构造蚀变带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078-01
该区位于辽宁省宽甸县红石镇大立志沟地区,周边有多处金矿床,如杨树金矿。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多次地质评价工作,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规模形态和资源潜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近年来,通过对本区金矿的进一步研究,对该区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及资源前景有了新的认识。

1 区域地质概况
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到宽甸台拱与太子河浑江台陷东部交接部位,地处鸭绿江贵重、有色金属成矿带内,区域上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著名的平北金矿集中区隔江相望。

区内广泛出露有辽河群变质岩、辽河期侵入的磁铁角闪条痕状花岗岩(过去亦称条痕状混和岩)及燕山期各类脉岩等。

特别是下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系发育,且与区内贵重、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加之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为含金矿液的运移、沉淀富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空间。


见该区附近具有较好的金矿资源形成潜力。

该区附近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高家峪组、里尔峪组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

其中以辽河群大石桥组地层为主,高家峪组、里尔峪组地层少量出露。

大石桥组地层以发育有厚层大理岩为特征,主要岩性为;白云质大理岩、含墨金云方解大理岩、疙瘩状白云质大理岩、含石墨透辉透闪变粒岩、含石墨透闪透辉方解大理岩及硅质白云质大理岩、疙瘩大理岩。

属正常海洋环境下沉积的一套碳酸盐及硅酸盐岩建造的一套变质岩系。

2 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两侧围岩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一段地层,灰白色白云质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含墨金云方解大理岩和疙瘩状白云质大理岩等。

本岩段大理岩以富镁为其普遍特点,大理岩中泛见薄互层状、变余包卷层理构造,经后期构造运动形成剑壳状揉皱。

在与高家峪组接触部位的走向断裂带内局部形成含金糜棱岩化大理岩带。

金矿体主要赋存在构造蚀变带中的硅化绢云母化岩石及糜棱岩化大理岩中,构造带蕴矿母岩为硅化构造糜棱岩,绿泥石化、硅化、碳酸化蚀变现象及黄铁矿化普遍,其次为绢云母、绿泥石化蚀变及黄铁矿化组合现象亦较多见。

蚀变带的宽度一般为2~3m,最宽者可达十余米。

3 矿床成因分析
(1)地层与成矿。

下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地层发育。

辽河群变质岩系金丰度值较高。

大石桥组属正常海洋环境下沉积的一套碳酸盐及硅酸盐岩建造的一套变质岩系。

以富镁为特征,矿体多沿层间韧性滑动面(即s1面理)富集。

大理岩金丰度值3.88~11.0×10-9,为金的初始矿源层,它们奠定了区内金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2)岩浆活动与成矿。

各矿体与后期侵入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岩浆活动对多金属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富集形成条件,环境与动力源泉。

岩浆活动后期脉岩的侵入,尤以后期花岗斑岩等脉体的介入,为区内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补充物质来源,并为区内成矿作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热源动力支柱。

(3)构造、蚀变与成矿。

该区金矿体与断裂构造及蚀变现象关系十分密切,在所有矿化地带均伴有硅化、黄铁矿化、绿肥泥石化、绢云母化及糜棱岩化等蚀变作用,说明断裂构造与成矿具有现实性。

北西向断裂控制矿体的产出空间位置,同时它又成为后期流体物质运移通道。

蚀变作用也存在密切联系。

理论上讲,硅化蚀变对成矿作用有利,而偏碱性的物质环境,有利于成矿物质成分的沉淀。

现实中,区内存在有强烈的多形式、多类型的蚀变作用,而且多与金矿体或矿化体紧密相随。

面状、线状的蚀变作用形式同时存在,硅化及绢英岩化等不同类型蚀变作用共存,矿体或矿化体与多种蚀变作用共生。

如此种种迹象表明,红石镇大立志沟地区的金矿体与蚀变作用
密不可分。

4 成矿模式分析
第一阶段:成矿期前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形成主体构造格架时期。

区内古裂谷形成后,地壳缓慢隆起,地幔上隆地壳拉薄,随后幔隆加剧,地壳不平衡抬升产生北西向断裂构造。

构成区内结晶基底,形成辽河群一系列的变质岩系。

生成高温乳白色块状石英为主,另有早期自形晶黄铁矿。

该阶段不含金或少含金。

第二阶段:主成矿阶段。

这是该地区的重要成矿阶段。

燕山后期,北西向构造活动频繁,外部应力加强,构造活动加剧,深大断开构造出现,以鸭绿江断裂构造带为代表。

深大断开构造为地壳深部矿质热液向地表迁移提供了通道,也为残余岩浆释放提供了便利条件。

岩浆再次活动,后期各种脉岩侵入,以花岗岩、花岗斑岩为代表。

它们重新带入部分成矿物质成分,同时对早期成矿物质成分进行活化、迁移、富集。

在此过程中,矿化作用重复多变,类型多样化,热液型、构造蚀变岩型在不同环境下形成。

成矿作用时期,伴随有强烈的、多形式、多类型的蚀变作用,最终完成区内的主期成矿作用或矿化作用。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由于构造应力作用使主体石英脉产生两组剪切裂隙,黄铁矿、毒砂、自然金沿裂隙充填。

该阶段是金矿物形成的主要阶段。

第三阶段:主要金矿化阶段。

区内经第一、二阶段后,进入燕山构造活动后期阶段。

各类地质活动事件相对减缓,但岩浆、构造运动尚有存在,岩石蚀变作用与金矿化仍在不同区域。

由于运矿热液已达中低温,因此形成多金属硫化物矿化阶段,主要生成黄铁矿、自然金、毒砂、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

该阶段的特点是伴生的石英细脉很发育,同时有绿泥石与之共生。

是金矿化的主要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