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三级项目报告

合集下载

传热学实验报告

传热学实验报告

传热学实验报告传热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研究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探究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和热传导规律。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传热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引言:传热学作为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热能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和过程。

在工程领域中,传热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热交换器、散热器等设备的设计和优化都需要依靠传热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深入了解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准备本实验所需的仪器包括导热仪、温度计等,实验材料包括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如金属、塑料等。

2. 实验步骤(1) 将不同材料的样品放置在导热仪的传热面上,并确保与传热面接触良好。

(2) 打开导热仪,记录下初始温度。

(3) 记录下不同时间间隔内的温度变化,并计算出相应的传热速率。

(4) 将实验数据整理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存在明显差异。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要远远高于塑料等非金属材料。

这是因为金属材料中的自由电子能够在材料内部快速传递热能,而非金属材料中的分子结构则限制了热能的传导速度。

2. 传热速率与温度差成正比。

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传热速率与传热面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成正比。

这是因为温度差越大,热能的传递速度越快。

3. 传热速率与传热面积成正比。

我们还观察到传热速率与传热面积成正比的规律。

这是因为传热面积越大,热能的传递面积也就越大,传热速率也就越快。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我们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传热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合理的传热面积,以提高传热效率和节约能源。

传热实训报告范文

传热实训报告范文

一、前言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热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传热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参加了本次传热实训。

通过实训,我对传热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目的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2. 掌握传热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深入了解传热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三、实训环境实训地点:XXX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实训设备:传热实验台、温度计、流量计、热电偶、计算机等。

四、实训原理1. 传导传热:物体内部由于温度梯度产生的热量传递方式。

2. 对流传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温度梯度产生的热量传递方式。

3. 辐射传热:物体通过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方式。

五、实训过程1. 传导传热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傅里叶定律,研究传导传热速率与传热面积、材料导热系数、温差等因素的关系。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金属棒、温度计、热电偶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实验参数;③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④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 对流传热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对流传热速率与流体性质、流速、温差等因素的关系。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水箱、水泵、温度计、流量计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实验参数;③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④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辐射传热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辐射传热速率与物体表面性质、温度、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黑体辐射计、温度计、热电偶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实验参数;③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④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六、实训结果1. 传导传热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傅里叶定律成立,传导传热速率与传热面积、材料导热系数、温差等因素成正比。

2. 对流传热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对流传热速率与流体性质、流速、温差等因素成正比。

3. 辐射传热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辐射传热速率与物体表面性质、温度、距离等因素成正比。

传热的实训报告

传热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传热实训,使我对传热学的基本原理、传热过程及传热设备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训内容1. 实验原理传热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传热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本次实训主要涉及传导和对流两种方式。

2. 实验设备(1)导热系数测定装置:用于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

(2)对流换热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传热过程。

(3)热电偶温度计:用于测量物体表面的温度。

(4)计时器:用于记录实验时间。

3. 实验步骤(1)导热系数测定1)将待测材料切成一定尺寸的样品,放入导热系数测定装置中。

2)打开装置,调整温度差,待装置稳定后,记录温度差和时间。

3)根据公式计算材料的导热系数。

(2)对流换热实验1)将实验装置中的水加热至一定温度,待水稳定后,记录水的温度。

2)将待测物体放入装置中,调整装置,使物体与水充分接触。

3)记录物体表面的温度,计算物体与水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

三、实训结果与分析1. 导热系数测定本次实验测定了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结果如下:材料名称 | 导热系数(W/(m·K))---------|-------------------材料A | 1.2材料B | 0.8材料C | 1.5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存在差异,且材料C的导热系数最大。

2. 对流换热实验本次实验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物体与水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结果如下:物体与水之间的温差(℃) | 对流传热系数(W/(m²·K))-----------------------|-------------------------5 | 50010 | 100015 | 1500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物体与水之间的温差越大,对流传热系数越大。

四、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传热学的基本原理、传热过程及传热设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热实训报告范本

传热实训报告范本

一、摘要本次传热实训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的结合,使我深入了解了传热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在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传热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如何分析传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化工传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目的1. 理解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掌握传热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4. 分析传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传热基本理论2. 传热实验设备与仪器3. 传热实验操作4. 传热实验数据分析四、实训过程1. 传热基本理论学习在实训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传热的基本理论,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

通过学习,我对传热的基本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2. 传热实验设备与仪器认识实训过程中,我详细了解了传热实验所需的设备与仪器,如电热炉、温度计、流量计、压力计等。

这些设备在传热实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传热实验操作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我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了传热实验。

具体操作如下:(1)准备实验材料:电热炉、温度计、流量计、压力计、实验样品等。

(2)安装实验设备:将电热炉、温度计、流量计、压力计等设备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安装。

(3)实验过程:开启电热炉,观察实验样品的传热情况,记录温度、流量、压力等数据。

(4)实验结束:关闭电热炉,整理实验设备。

4. 传热实验数据分析在实验结束后,我根据实验数据,运用传热理论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我了解了实验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传热性能,并总结了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五、实训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的传热理论知识水平。

2. 学会了传热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

4. 对化工传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实训体会1. 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为实验操作提供理论支持。

同济大学传热学实验报告

同济大学传热学实验报告

传热学课程编号:042100 实验教学资料类别内容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实验项目摘要本文为实验项目的相关教学资料教学组长蔡炜中心主任臧建彬实验教学资料V3.0修订历史文档版本时间撰写人备注实验项目教学资料V1.0 2013.07.10 第一次整理完成实验项目教学资料V2.0 2013.12.25 第二次整理完成实验项目教学资料V3.0 2014.02.25 第三次整理完成实验教学资料管理管理内容&目标●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附后●实验安全控制本系列实验执行实验中心2级安全防护措施●实验设备管理实验设备由本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师进行维护、保养●实验发展规划实验设备部分老化和陈旧,可以尝试更新和改善配套实验系统。

可尝试为机械相关专业开设相关实验课程管理人员组织总控监控执行管理方法监控执行实验教学资料V3.0实验教学资料V3.0《传热学》课程教学实验大纲课程编号:042100 学分:4 总学时:68 实验学时:10 大纲执笔人:刘叶弟大纲审核人:张恩泽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课程性质:专业基础(C1)。

课程实验教学是本课程必须的教学环节。

以实验教学为本,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实验的基本技能。

完成课程实验的实验项目。

二、课程面向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三、实验基本要求了解各种传热学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掌握传热学中常用的测试仪器仪表的应用、对实验数据能正确地计算和处理。

四、实验或上机基本内容实验基本内容:传热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的测试仪器仪表的应用、数据处理方法。

五、实验内容和主要仪器设备与器材配置序号实验项目内容提要实验类别每组人数实验学时主要设备与器材设备复套数主要消耗材料所在实验室验证综合设计0005010200010圆球法测定材料导热系数在稳定传热情况下,利用圆球模型测定颗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并用图解法确定导热系数与温度间的关系。

√62圆球导热模型,测温仪表,电源,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

2热电阻能源工程实验中心0005010200020平板绕流换热系数的测定利用空气横掠平板时的换热现象,测量有关的热工参数和电气参数,计算相应的准则数。

热应力三级项目

热应力三级项目

热工及热应力三级项目报告一正方形界面烟囱热应力分析班级:机械装备二班同组成员指导教师:许志强一、问题的提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背景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建立物理模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温度场的解析解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应力场的解析解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建立数学模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求解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温度场及应力场的ANSYS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模型材料的性质参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模型边界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温度场分析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应力场分析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总结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问题的提出1问题描述正方形烟囱界面如图1所示,烟囱由混凝土建造,边长为0.8m,内部烟囱边长为0.6m,混凝土的导热系数k=1.4W/(m▪K)。

假定烟囱内表面的温度为160°C,烟囱外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温度为20°C,空气与混凝土的换热系数h=12W/(m2▪K)图12.问题分析问题为平面稳态温度场计算,利用对称性如图2所示,取1/4进行网格离散,对称边界为绝热。

传热实验报告范文

传热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传热的基本原理和传热过程。

2. 熟悉传热实验装置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测定传热系数,分析影响传热效果的因素。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传热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传热方式主要有三种:导热、对流和辐射。

本实验主要研究导热和对流传热。

1. 导热:热量通过固体物质从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为热传导定律,即热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沿着温度梯度方向传递的速率与温度梯度的乘积成正比。

2.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气体或液体)的流动而传递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为牛顿冷却定律,即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交换速率与流体与固体表面的温度差成正比。

三、实验装置与仪器1. 实验装置:传热实验装置包括加热器、温度计、流量计、实验管等。

2. 实验仪器:温度计、流量计、秒表、游标卡尺、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检查实验装置是否完好,调节加热器功率,预热实验管。

2. 实验数据记录:1. 测量实验管的长度、直径和厚度。

2. 测量实验管两端的温度,计算温度差。

3. 调节流量计,控制流体流量。

4.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时间、温度、流量等。

3. 实验结束:关闭加热器,停止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 时间(min) | 流体温度(℃) | 温度差(℃) | 流量(L/min) || :----------: | :------------: | :----------: | :------------: || 0 | 20.0 | 10.0 | 1.0 || 5 | 30.0 | 20.0 | 1.0 || 10 | 40.0 | 30.0 | 1.0 || 15 | 50.0 | 40.0 | 1.0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曲线。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流体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差也逐渐增大。

1. 影响传热效果的因素:1. 流体流量:流体流量越大,传热效果越好。

2015秋-传热学三级项目报告模板

2015秋-传热学三级项目报告模板

传热学三级项目报告题目姓名:按工作量、贡献排序课程名称:传热学(三级项目)指导教师:年月(以下部分参考了机电专业项目指导书。

)项目名称(宋体、黑体、小二号字)作者1,作者2,作者3(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摘要:字数一般在150字以内。

摘要必须反映全文中心内容,内容应包括为何目的、用何方法做了什么、得到了何结论。

要求论述简明,主要讲干了什么,得到什么结果。

1标题一可接下一级标题或正文。

论文要求主题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

1.1标题1.1题名应恰当简明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要便于编制题录、索引和选定关键词。

不宜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等,也不能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

1.1.1标题1.1.1下接正文。

页码采用B5纸型纵向排列,页边距上为2.5 cm、下为2cm,左右均为2.0cm。

文字大小规定如下:摘要、图名、表名及内容、参考文献均为小五号字,正文中除标题外均为五号字,标题见样例。

均采用宋体。

文中各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分三级编序,且一律左顶格排版。

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排序。

表1 中文表题居中(表随文出现)换行时此处对齐基本要求表中文字中文采用小5号宋体。

注:表注采用小5号宋体公式主体居中,编号右对齐。

各类主要文献的著录格式如下:①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页码.②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③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A].编著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④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⑤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文献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则列前3名,后加“,等”。

参考文献:[1]作者1[,作者2,作者3][,等]. 期刊论文题名[J]. 刊名,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页码.[2]作者. 书名[M]. 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注:报告中注明每个小组成员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传热学三级项目报告
固体表面黑度的测定
班级:13级机械装备(1)班
姓名:培锋130101010121
丁涛130101010127
金渊哲130101010114
课程名称:传热学
指导老师:兴中
目录
一、摘要 (3)
二、前言 (4)
三、项目报告正文 (5)
3.1实验设备介绍及实验原理分析 (5)
3.2实验试件测绘三维图及工程图 (7)
3.3实验步骤介绍 (8)
3.4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 (8)
3.5实验结果分析 (9)
3.6实验误差分析 (9)
四、结论 (9)
五、参考文献 (9)
六、结论 (9)
一﹑摘要
通过传热学课程的深入学习,知道了实际物体的辐射力与同温度下的黑体的辐射力的比值称为实际物体的黑度,它表明实际物体与黑体简的接近程度,与物体种类和表面状态有关。

这个实验应用真空辐射法测定固体表面的黑度,首先设计一个已知长度和直径的试件,将其放入另一物体的空腔,并且空腔不存在吸收热辐射的介质(如空气),该实验为真空,通过电加热彼此之间以辐射换热方式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计算换热量和调节试件外表面温度,分析固体表面黑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物体同一温度下的黑体值。

二、前言
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辐射换热理论,掌握用真空辐射法测定固体表面黑度的试验方法,分析固体表面黑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在辐射换热理论中,黑体占有重要地位,黑度取决于物体的性质、物体的温度、表面状态、波长、方向等,通过本实验的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辐射换热理论,掌握了用真空辐射法测定固体表面黑度的方法。

本实验根据已经有的实验仪器,通过对电压的调节,两个小时进行一次数据记录。

本实验装置中存在空气泵,可以将管的空气抽干净,以保证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导热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室要记录两个温度和当时仪器的电压和电流。

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在坐标图上画出曲线,以便分析不同温度下对表面黑度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不同材料的黑度受温度的不同影响。

小组成员自己装卸仪器,测量工件尺寸,记录实验数据,增强了动手能力,
根据生活经验和传热学知识,我们判断固体表面的黑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下降或波动趋势。

三、项目报告正文
3.1 实验设备介绍及实验原理分析
实验设备:本实验设备由黑度测定分析仪本体及三个系统组成。

三个系统分别为:
1)加热系统:包括电加热器、电流表、电压表、调压器、稳压集成块。

2)真空系统:包括真空泵、真空保持阀、真空表、大气阀以及密封装置。

3)热电偶测温系统:包括外壳及试件上的热电偶、数显湿度表。

本体是由圆柱管的试件及外壳组成。

试件外径为24.52mm,管长271mm.外壳径为98.64mm,管长为271mm。

本实验装置的外壳表面黑度取ε2=0.6。

具体测量原理及装置参见图1。

实验原理:当一物体放在另一物体的空腔,且空腔不存在吸收辐射换热的介质时(如空气),彼此以辐射换热方式进行热交换,其辐射换热量由下式计算:
441201121122100100111T T C F Q F F εε⎡⎤⎛⎫⎛⎫-⎢⎥ ⎪ ⎪⎝⎭⎝⎭⎢⎥⎣⎦=⎛⎫+- ⎪⎝⎭
(W)
式中 F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试件外表面积(㎡);
F2——外壳表面积(㎡);
C0——黑体辐射系数,C0=5.67W/㎡K4;
T1、T2——分别为试件外表面和外壳表面的绝对温度,K ;
ε1、ε2——分别为试件外表面和外壳表面的黑度。

当F1、F2已知,通过实验测量Q12、T1、T2,根据式(1)试件外表面黑度ε1可由下式算出:
441201111222100100111T T C F F Q F εε⎧⎫⎡⎤⎛⎫⎛⎫-⎪⎪⎢⎥ ⎪ ⎪⎝⎭⎝⎭⎛⎫⎢⎥⎪⎪⎣⎦=--⎨⎬ ⎪⎝⎭⎪⎪⎪⎪⎩⎭
为了研究试件表面黑度ε1随温度T1的变化关系,必须测量不同温度下的黑度值从而画出ε1=f(T1)曲线。

图1 辐射传热实验装置简图
3.2实验试件测绘三维图
图2实验试件测绘的三维图
3.2 实验步骤介绍
1)将所用的仪器及测量仪器按图1连接好,经指导老师同意,开启电源。

2)开启真空泵,打开真空保持阀,使系统中形成真空。

观察真空表,系统中形成真空后可以关闭真空泵。

开启加热电源,调整调压旋钮,将电压调到预设初值。

3)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表,待温度基本不再变化时记录第一组温度及电加热器的电流电压。

4)改变电压器的电压,待各点温度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后,记录第二组数据。

重复第4项,然后记录第三组数据。

5)打开通大气阀,使空腔通大气散热。

最后切断电源,整理好实验现场。

3.3 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记录表
材料
测量时间
2015.11.21
U I T1 T2
ε1
V A ℃℃
镀铬钢管12:00 16 0.20 71 43 0.77 14:00 20 0.26 92 46 0.70 16:00 24 0.32 114 47 0.61 18:00 28 0.37 130 48 0.62 20:00 32 0.43 153 49 0.59 电脑绘制的散点图
手绘ε1=f(T1)曲线
3.4 实验结果分析
由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可得出以下结论:
理论上实验测试的试件表面黑度在试验温度围50℃—160℃随温度上升呈波动状变化,但并非周期性波动。

随温度升高试件表面黑度波动幅值变小并有向某一确定值靠近的趋势。

但由于存在误差实验测量表明试件表面黑度随温度上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过程中略有波动。

3.5 实验误差分析
1.实验仪器本身精度及测量时读数不准确导致系统误差。

2.因仪器漏气的可能使其并非处于真空环境,从而使测量数据产生误差。

3.ε2取0.6。

实际上ε2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变化的量,取为定值产生计算误差。

4.达到稳态所需时间较长,测量数据时系统处于非稳态产生误差。

四结论
本次三级项目我组同学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以实验指导书所写容为指导测绘出圆柱管试件的三维图和二维工程图、测量并计算出试件表面黑度ε1并绘制ε1=f(T1)曲线(主要工作、主要结果)。

通过理论以及实验所得数据总结出试件表面黑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主要发现)。

五参考文献
《传热学》兴中黄文庆国著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岩岩吴玉娟编写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