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成就

简述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成就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1.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升级。

先进的农业技术、设施和管理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居世界第一。

在国内外形势持续复杂严峻、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生产能够保持高产稳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营养价值以及品质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优质高产的农产品走向市场,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4. 农村减贫成效显著。

我国农业生产的提升,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明显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乡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快进程,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和品种日益丰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农业生产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农业生产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5. 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

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等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也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6. 生态农业建设成果显著。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生态农业建设成果显著。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_蒋和平 - 副本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_蒋和平 - 副本
资料来源 &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区域经济与 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测算
$
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
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 通过建立中国农业现
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根 据 建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 对我国农业现代化
0?@/ ,!//< 年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 结果如下 & $%& 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及趋势 根据 0?@/ , !//< 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 展指数 * 表 !($ 从总体上看 $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
27*’(,"’8 1980-2003, is the third.
Using the method of synthesized multi index analysis,
establishing evaluating model of China General speaking, amo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要 ! 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 & 建立中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评 价 模 型 & 对 中 国 农 业 现 代 化 发 展 水 平 进 行 了 定
量评价 # 结果显示 %-=*(’ !(() 年 & 总体上 & 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呈上升趋势 & 农业现代化区域发展总体水平表现为 东部最高 & 中部次之 & 西部最低 # 关键词 ! 中国农业现代化 $ 综合指数法 $ 发展水平 $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A+ !!((. "(!,((*A,(+
作者简介 ! 蒋和平 & 男 & 博士生导师 & 主任 & 主要从事区域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 黄德林 & 男 &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 农业技 术经济 & 计量经济研究 #

农业现代化的绩效评价指标

农业现代化的绩效评价指标

农业现代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科技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绩效,对于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绩效评价的指标。

一、产量指标农业现代化的最直观效果就是提高产量。

因此,衡量农业现代化的绩效,首要的指标就是农作物产量的增加情况。

产量增长不仅反映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也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品质指标农产品的品质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品质指标包括商品化程度、食品安全、营养价值等多个方面。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

三、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农业现代化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就要关注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化肥农药利用率等。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四、环境友好指标农业现代化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因此环境友好指标也是农业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

环境友好指标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采用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等方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经济效益指标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农产品销售收入、农业综合效益、农民人均收入等。

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六、科技创新指标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

科技创新指标包括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研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等。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可以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七、农民素质指标农业现代化需要有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作为支撑。

农民素质指标包括农民培训情况、农民文化素质、农业技能水平等。

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可以增强他们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是,一方面农村经济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本文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做一些浅析。

1、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的供水、输电、通信等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的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农村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2、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同时,化肥、农药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改进和推广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们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019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617元,比上年增长5.6%。

4、市场需求的扩大:我国农村经济也在不断拓展市场,农产品出口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对策分析1、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在农业生产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推广:在农产品销售领域,政府应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推广,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3、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创业,提高农民创业的成功率,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增加就业机会,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完善土地制度,在加大对农民的土地承包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土地的效益监管,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5、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力度,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表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表
万元
农业总产值
万元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增加值的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
万元
农林牧渔增加值
万元
创新创业水平
农业创新创业平台个数

农业劳动生产率
全社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

耕地产出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万元
耕地面积
万亩
农村发展情况
基础设施
网络通信水平
农村家庭宽带入户数

有4G网络覆盖的村数量

有5G网络覆盖的村数量
万元
农产品销售总额
万元
城乡差异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市比值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元/月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元/月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年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年
万亩
畜禽规模养殖设施配套率
%
农业绿色化
农业废弃物利用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农膜回收率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化肥投入强度
化肥施用量(折纯)

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
%
农药减量水平
农药使用量

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
%
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
通过认证的二品一标总数

其中:获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个数

快递服务覆盖率
拥有村邮站和快递网点的村数量

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
拥有养老服务中心的村数量

城乡融合情况
要素配置
镇化水平
城镇化率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1、农业技术水平滞后,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能;2、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薄弱,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4、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粮食种植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农产品多年来发展缓慢。

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1、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发展缺乏多元化产业支撑;2、农村产业链条短,缺乏高附加值产业;3、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

三、农村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1、农村公路网不完善,交通不便捷,制约农产品流通;2、农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3、农村信息化程度低,信息传递和互联网应用不便利。

四、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1、农村金融机构少,服务覆盖范围窄;2、农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3、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信贷风险高。

五、人才流失严重:1、农村青年人才流失现象普遍;2、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六、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严峻:1、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土壤和水体受到污染;2、农业非点源污染难以治理;3、农村环境卫生维护和管理不到位。

附件:1、《农村经济发展法》:这是我国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是我国关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法律,规定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和食品安全的相关要求。

法律名词及注释:1、农业现代化:指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生产全面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2、农村产业链条短:指农村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上的中间环节较少,缺乏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

3、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指以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

4、农村交通不便捷: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不方便、不畅通的问题。

5、农村特色产业:指农村发展中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

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及不足

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及不足

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及不足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理念的逐渐普及,现代化农业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现代化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规模小、面积集约程度低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单个农场面积较小,农业耕种水平较低,无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生产。

同时,现代化农业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益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农地面积的不足,农作物轮作等农业技术落后等问题,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仍面临一定难度。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限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核心实力。

然而,尽管我国政府在农业科技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仍然存在科技员工不足、研发力度不足及科学技术与市场的脱节现象等问题。

对此,我们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优质的种植技术和新型的育种技术,让科技成果更多地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但是在目前我国,尽管农村基础设施逐渐改善,但问题仍然存在,如农村交通网的落后问题、饮水问题、电力供应不足,以及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等。

这些问题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应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县域农村发展,以此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质量和安全问题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必须强调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质量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如规模效益差、水土流失、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不透明、兽药和化肥滥用等问题严重威胁着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作物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管理,使现代化农业走上质量安全化的良性循环之路。

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现代化正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下面将就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一、农业现代化的现状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明显成就,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现代化农业装备逐渐普及,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劳动强度降低,全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现代农业保障政策的出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将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农民收入等方面。

首先,农业现代化将推动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持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

例如加大对农机具、节水灌溉设备、农业生产资金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等。

这些政策举措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农业现代化的市场需求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品质的需求,还要为国家提供更多高品质产品。

因此,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82012年5月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李富军/文年份有效灌溉率(%)劳均用电量 (千瓦小时/人)单位耕地施肥量 (吨/公顷)单位耕种面积动力(千瓦/公顷)199031.95109.680.18 1.94199532.88163.920.24 2.41200034.43186.720.27 3.36200134.84208.800.27 3.54200235.15210.520.28 3.75200335.44211570.29 3.96200435.48229.350.30 4.17200535.39257.990.31 4.40200635.51290.840.31 4.62200736.83311.350.33 4.99200837.42289.390.34 5.26200937.362054.80.34 5.52201033.50 2374.580.26 5.75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1年,根据其数据核算而得。

表1 1990-2010年我国农业投入状况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贯穿始终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一方面承载着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承担着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

所以,不断探讨和跟踪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清楚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以及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充分掌握今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路径,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进程,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发展目标。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处于基本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任务任重道远。

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以有的放矢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1.农业投入现代化发展程度农业投入的增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农业投入的现代化表明单位面积上投入农机的数量,电力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可以通过单位耕地面积动力,劳动平均用电量,单位耕地的施肥量以及有效灌溉率等指标来衡量一国农业投入的现代化水平(见表1)。

(1)农业耕种面积动力,是用来反映单位耕作面积上的农业机械化的动力使用程度。

表中数据显示发展初期我国的农业大机器生产化程度不高,进入2000年后农业耕种面积动力迅速增加,年增长率均超过25%。

而农机总动力由1990年的28707.7万千瓦增长到2010年的92410.4万千瓦,猛增了3.22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2)农业劳均用电量,是用来衡量每个农业从业人员的用电量的指标,用电量的多少是农业电气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由表可见农业劳均用电量由较低到2009年以后的猛增过程,农业总用电量的增加,表明我国的农业电气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3)农业单位耕地的施肥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表征农业投入状况。

表1中可见我国农业的化肥施加量也呈递增趋势,增长的显著趋势明显,年增长率为9.7%,农业化肥施用量年增长2.1倍,说明有效投入呈现不断增加之势。

(4)农业有效的灌溉率,是衡量我国农业单位耕地面积上有效灌溉面积大小的重要指标,不仅用来衡量灌溉有效程度,还用来量度我国农业的水利化水平,一国的水利化水平越高,则其有效灌溉率越大,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有效的灌溉比率在逐年增加,现实情况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农业水利改善和进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农业投入现代化程度不高,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

比如,日本农民收入中的60%、欧盟农民收入中的40%都是来自于政府补贴,而我国农民收入中政府补贴仅不到10%,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拥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2.农业科学技术化实现状况从农业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农业产值,即农业科技贡献率看,产值越大则说明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越高,一般发达国家这一比率都在70%以上,美国的这一比率高达90%以上,我国的这一比率约为35%,主要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杂交水稻等技术水平上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技术进步的应用程度较发达国家差距大,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较低。

从农业科技人员相对指标看,指标值越高,说明农业科技人员规模越大。

从图1可见这一相对数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变化趋势差距不大,即1990年的农业科技人员占比为36.6%,到2009年这一比值为32.48%,这一发展趋势的形成,可以给予的解释一是在农业科技人员增加的同时,我国科技人员总数也在增加,而且增长率比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高。

比如,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为12.8%,科技人员增长率为56.1%。

二是真正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员比重在绝对 2012年5月039年份农业科技人员相对数(%)农业保险深度(%)农业组织化程度(%)199036.600.033 1.16199535.720.031 1.26200032.310.020 1.01200132.160.0190.99200232.770.0250.91200331.810.0180.98200430.920.0140.95200531.140.0260.92200631.770.0250.88200732.140.1040.90200832.270.1900.90200932.480.2780.93201032.960.2680.86数据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

年份农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养殖业增加值占比农业就业比重199027.0738.93--199519.6550.6056.95200014.9649.8050.00200114.1751.2450.01200213.4452.2750.07200312.6055.7249.10200413.0758.2546.90200512.4757.7044.80200611.1150.2742.62200710.7756.3340.84200810.7361.0839.56200910.2056.7838.0920108.9258.2237.00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表2 1990-2010年我国农业的科技和支持保障状况表3 1990-2010年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指标 单位:%下降,主要是因为农村科研环境较差,收入报酬较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所致。

可见,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积累不足,以及农业技术进步程度不高,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图1 1988-2009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占比变化趋势图3.提供农业支持的状况分析农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强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因此,农业支持力度的现代化是强农惠农政策的集中体现,也是集中力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体现,用农业保险深度指标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指标为主要衡量依据。

从农业保险深度指标数据看,我国对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呈递减趋势,且比率较低,由此可见,我国对农业的保障力度在逐渐下降,且保障程度一直处于极低的水平。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完全有农户自己经营和管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对农业保险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承保能力和认同度低,使农业保险得不到发展,同时,一旦出现理赔问题,获得的赔偿和给付不高,风险保障程度低而不到位。

比如,1990年的农业赔偿金额仅为1.67亿元,2000年为3亿元,直到2007年才有显著的增加,为29.8亿元,2009年保险赔付为95.5亿元,但这些增长远远滞后于农业增加值的增长,农业保费收入的增长严重滞后于农业的增加值,使我国农业风险较大,农业支持力度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从农业组织化程度看,农业组织的参与可以提高农民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表2可见,我国的农业组织化程度也呈递减趋势,从1990年的1.16%降为2010年的0.86%,但总体体现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自始至终处于较低状态。

所以,我国农业发展长期缓慢,农民收入始终得不到持续增长,抗拒市场价格变动风险,以及其他经营风险的能力低,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密切相关,因此,也进一步表明我国农业组织现代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4.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状况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是优化农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其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集中体现,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表征农业经济结构的主要是农业增长在总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变化,农、林、牧、渔业各产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变动,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等。

所以,用农业增加值占GDP 比例、养殖业在农业增加值的占比和农业就业比重3个典型指标表示农业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的比例呈递减趋势,这是农业结构优化的体现,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比重在1%-2%之间,韩国为3.2%,巴西为5.1%,世界平均为3.4%相比,仍然需要不断优化。

养殖业在农业增加值占比的提高,表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农业就业比重呈递减趋势,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主要是由于大机器生产替代劳动程度提高,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这一变动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向农业现代化趋势发展,但与发达国家10%以下的比率相比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5. 农民生活水平现代化发展状况农民生活水平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以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消费、恩格尔系数和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表征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现代化现状,指标数值见表4。

表4 1988-2010年我国农民生活水平情况表5 1988-2010年我国农业的产出指标年份农民人均收入(元)农民人均消费(元)恩格尔系数(%)户均拥有固定资产(元)1988544.9476.66----1990686.3584.63----19951577.71310.36----20002253.41670.149.14673.1 20012366.41741.147.74883.8 20022475.61843.346.25221.3 20032622.21943.345.65586.3 20042936.42184.747.25956.2 20053254.92555.441.57155.5 20063758.02829.043.07647.1 20074140.43223.943.18389.8 20084760.03600.743.79054.9 20095153.23993.541.09970.6 20105919.04381.841.110706.4数据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