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曹全碑》第一讲
【书法鉴赏】《曹全碑》全文及高清彩印本(带释文)

【书法鉴赏】《曹全碑》全文及高清彩印本(带释文)东汉《曹全碑》介绍及释文《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
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
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
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隶书也叫“隶字”、“左书”。
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快速。
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
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
”就是说,隶书本来只是小篆的一种简率快速写法,到了汉朝,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
秦隶也叫“古隶”,同小篆相差不很远:汉隶也叫“今隶”,其笔势、结构都与小篆不同。
汉隶西汉与东汉也有较大的区别,西汉的隶体笔画比秦隶简省,但尚无波磔(捺笔挑势);至东汉时,始有波捺,后人又叫“八分”。
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东汉《曹全碑》,可谓是隶书的代表,汉碑中的精品。
“曹全碑”全称为《合阳令曹全碑》。
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
明万历初年在合阳县(今陕西合阳)萃里村出土。
此碑为竖方形,高273厘米,宽95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
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
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
中国书法(2)东汉《曹全碑》全文——释文和释义

中国书法(2)东汉《曹全碑》全文——释文和释义【(东汉)隶书《曹全碑》】(东汉)隶书《曹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隶书共1165字】【简介】名称:《曹全碑》别称:《曹君碑》《曹景完碑》《景完碑》出土地点:明万历初年,陕西省郃阳县旧城莘里村出土馆藏地点: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规格:高2.53米,宽1.23米内容: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
王敏、王毕等立石。
【釋文】君諱全,字景完,敦煌效穀(gǔ)人也。
其先蓋周之冑。
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勳(xūn),福祿攸(yōu)同,封弟叔振鐸于曹國,因氏焉。
【释义】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
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
【釋文】秦漢之際,曹參(cān)夾輔王室。
世宗廓(kuò)土斥竟(通“境”),子孫遷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居隴西,或家敦煌。
枝分葉布,所在為雄。
【释义】秦末汉初之际,(曹全的先祖)曹参辅佐王室(刘邦)。
汉武帝(世宗)扩充疆土,将其子孙迁徙于古雍州近郊,分别住在扶风和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等地。
(曹氏)后裔分布各地,雄踞一方。
【釋文】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zhǎng)史,巴郡朐(qú)忍令,張掖(yè)居延都尉。
曾祖父述,孝廉,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
祖父鳳(fèn g),孝廉,張掖属國都尉丞,右扶風隃糜(yú mí)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守。
父琫(běng),少貫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释义】君之高祖名敏,他举孝廉、历任武威长史,巴郡朐忍县令和张掖居延都郡的都尉。
其曾祖名述。
举孝廉,任谒者、金城长史、夏阳县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
其祖父名凤。
汉隶经典《曹全碑》的笔法与结构特点详解(超详细)

汉隶经典《曹全碑》的笔法与结构特点详解(超详细)《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曹全碑》——结构特点《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
《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
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下面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1.扁平舒展。
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
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
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
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
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图一图二图三2.大小相间。
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
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
图四3.布白匀称。
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
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
【精品美术】书法科目课件:平凡者的创造——隶书-曹全碑(共12张PPT)

三、上紧下松,中敛外肆
《曹全碑》有个特点不好 把握,很多同学容易把它 写的特别松散,给人看起 来这个字非常懒惰,没有 精神,什么原因造成的? 就是因为你没有把握住这 个字的内在造成的。
叁
示范与临摹
肆
作品展示
谢谢大家
蚕蚕不头二设雁,雁尾不双飞 一波三折
在隶书中,表现力极 强的雁尾只能有一个, 多了反而不美观了
二、因字结形
什么叫因字结形?
请大家看下这个字,他是根 据这字的笔画多少,来决定这个 字的形状,这种叫做因字结形, 你看隶书绝大多数是扁的,由于 有这个横和蚕头雁尾,它在绝大 多数情况下,给人感觉是扁的, 但是它还是有这样形状的,这种 情况在隶书中大量存在,包括其 它隶书中也大量存在,所以我们 同学不要以为隶书就是扁着写的, 正是因为有这种情况出现,才给 隶书增加了变化,增加了艺术的 效果。
贰
曹全碑的特点
《曹全碑》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曹全是 汉初名将,《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 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 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 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曹全碑》结体之 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 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 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 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曹 全 碑 为 例
来
由
的
书一
碑
全二
章 节
贰
曹
Chapter Title Chapter Title Chapter Title Chapter Title
摹
临
与
范三
章 节
示
叁
结
小
汉隶《曹全碑》高清完整版赏析与学习全攻略

汉隶《曹全碑》高清完整版赏析与学习全攻略《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
《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
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
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篆额久佚不存。
全碑共1165字。
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
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传碑石在明代末年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汉隶《曹全碑》解读与学习全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
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
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
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
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
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君童龀好学,甄极瑟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于心。
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
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
”易世载德,不陨其名。
及其从政,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
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
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
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职贡。
君兴师征讨,有率脓之仁,分醪之惠。
隶书《曹全碑》1

汉隶名碑教学:《曹全碑》简介及临习技法[指南]
![汉隶名碑教学:《曹全碑》简介及临习技法[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768149008a1284ac9504312.png)
汉隶名碑教学:《曹全碑》简介及临习技法[指南] 汉隶名碑教学:《曹全碑》简介及临习技法汉隶名碑教学:《曹全碑》简介及临习技法_兴艺书画文乐园百度首页 | 百度空间 | 登录 | 注册兴艺书画文乐园旨在弘扬书画艺术和文学艺术,开拓青少年艺术发展和快乐成长的空间.教学理念:艺术启蒙,兴趣培育,崇尚个性,追求完美.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查看文章汉隶名碑教学:《曹全碑》简介及临习技法2006-10-10 11:29《曹全碑》简介--及临习技法《曹全碑》简介--及临习技法曹全碑》简介《曹全碑》一、《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
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
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
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
”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
对于学习隶书的朋友来讲,选该碑作为范本应该是正确的二、临习《曹全碑》应注意的问题1(此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在临习时,就应表现其挺拔的一面。
点画宜写得丰润,避免枯瘠。
行笔多提按顿挫,笔势圆熟潇洒,用笔不宜过于涩滞,用墨不宜太干。
结构方面应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变化力求丰富。
在笔的选择上,宜采用羊毫笔,这样可较好地表现出其线条刚柔相济、圆润丰腴的特点。
2(临习时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
隶书曹全碑逐字讲解

隶书曹全碑逐字讲解
曹全是方正隶书的鼻祖,也是早期印刷术的鼻祖。
曹全是宋代大书法家,也是文学家、诗人。
他的作品在印刷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作品以“曹全碑”最为著名。
曹全碑现存于故宫博物院,这是一件特殊的隶书。
它的特点是,它的每一个字都是用一根针用一次就印制出来的,这是曹全碑与其他隶书的不同之处。
曹全碑的全篇押韵,每字都让人惊叹于其精致的大字笔法。
字体中夹杂着非常精致的小字,构成了一张完美的碑文。
曹全碑主要是以唐朝著名文学家李白的诗歌文章为文本,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每一个字都极具观赏性,形象清晰有力,字体精致大气,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由于它的独特性,曹全碑也被注册为珍贵文物。
曹全碑采用针刻印刷技术,是宋朝初期隶书印刷技术的第一代。
它不仅体现了宋人对细活的严格要求,而且体现出大书法家的审美观。
曹全碑的形式是以宋朝书法发展的历史和艺术思想为基础来展
开的。
它有着精彩的文字,激情四射的思想,使人们有机会观赏到宋朝的书法艺术。
曹全碑的书法风格是以慢笔连笔的技巧为基础,以分晓、坚固、端庄的笔墨来表现这种非凡的书法技艺。
曹全碑有着秀美、优美、明快的笔墨,它以简洁、质朴、洒脱的笔墨来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情怀。
总之,曹全碑是一部古典文学的杰作,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非凡成
就,也是早期印刷技术的重要成果。
它是一部文艺作品,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最古老、最精致、最完美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绍基(1799—1873), 字子贞,号东洲。道州 (今湖南)人。出身宦 官人家,道光十六年进 士,官至四川学政。隶 书上他遍临《礼器碑》、 《张迁碑》、《史晨 碑》、《衡方碑》等百 余通,笔意纵逸超迈, 时有颤笔,融厚有味。
• 赵之谦(1829— 1884),初字益甫, 号冷君,后改字撝叔。 会稽(今绍兴)人。 咸丰九年(1859)举 人。官至江西奉新、 南城知县。
隶书笔法特点
• 笔法讲究师承:
• 赵孟頫: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 •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 (后人评清尚变) • 用笔注意的环节:起、行、收
• 其中锋用笔,起收 浑圆,一般不见棱角, 撇画有上翘,雁尾末端 尖锐但下角圆润。
•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 253厘米,宽123厘米,20行,行45字。明万历初年(1573) 于陕西郃阳县旧莘城里村出土,清朱彝尊道:“以其最后出, 字迹完好,汉碑之存于今者莫或过焉。”明代末年碑石断裂, 1956年移藏于陕西西安碑林。
• 《曹全碑》 • 属于秀丽一格,平和静穆,柔中有刚,结体匀整, • 体态扁平,间有狭长之笔,撇捺极为舒展 • 通篇章法清丽婉畅,与《礼器》前后辉映 汉碑至宝。 • 且保存完好,字口清晰,易于学习。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 君表颂》,东汉中平三年 (186年)立。明初出土于 山东东平县。原石现存山东 泰安岱庙。高292厘米,宽 107厘米。碑额篆书“汉故 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书体有意曲屈盘绕,似汉印 之缪篆。布局紧密错落,浑 然一体,实为碑额中之妙品。
如超过两个字长度的 高祖授命的“命”字。
•2 融古意系列
•
已形成了隶书独特风格,
•普遍用了波磔燕尾。
•字体基本一致,
•《张迁碑》:
•用笔方起方收,苍劲有力。
形成生涩的气韵。
• 折笔多呈直角,
• 毫不修饰,
• 点画奇绝
•多呈三角点。
• 3法度严谨系列 • 形成非常完备的规范。 • 一笔一划有力凝固的法度, • 易学越学越像。 • 《乙瑛碑》处在汉隶鼎盛时期, • 且是庙堂类碑刻,严谨规范。 • 不见俗体字变体字, • 体现出书者对孔夫子 • 毕恭毕敬的形神。 • 用笔方中见圆, • 介于《礼器》的凌厉和《史晨》 • 的圆浑之间。
清代隶书
• 1、郑簠隶书 • 郑簠书,纸本,纵
166.8厘米,横 50.3厘米,南京博 物院藏。 • 梁巘在《评书贴》 中称郑簠隶书: “八分学汉人,间 参草法,为一时名 手。”朱彝尊更称 其八分“古今第一”
• 金农隶书, 扬州八怪之 一,漆书。
邓石如
• 伊秉授(1754— 1815),字组似,号 墨卿,福建汀州人。乾 隆五十四年进士,嘉庆 十年任扬州太守。
• 侧锋,偏锋、斜锋。指笔尖倾向于点画一端,线条行使 中有强烈的墨色变化。
解散篆书 改曲为直
•篆
隶
偏旁分化: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 旁的写法明显不同。
偏旁混同:隶书以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 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
比较常见的偏旁。
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隶书为提高书写 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
• 《礼器碑》
• 有“汉隶第一碑” 之称,
• 特点是瘦劲绝伦,线 条坚韧,灵动。
• 用笔以圆笔为主,写 时要高捉管,运转笔 锋要干脆,
• 其结体宽博,爽朗。 横画常平中带右上翘, 似开魏唐楷书之先河, 对后代影响颇深。
• 《史晨碑》
•
• 是关于如何祭祀孔子的 奏章,属于典型的庙堂 类(山野平犷类),横 平竖直,整齐如一,蚕 雁分明,布白均匀 , 法度森严。
定义
•
•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就是在由篆而隶 的书写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 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 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
•
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
变繁杂为简省,彻底笔画化。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
水岭,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 东汉末年作品,与《礼器碑》《孔庙碑》风格较近,此时碑 刻隶书多已趋向程式化用笔,该碑虽于笔法谨严不苟,但用 笔匀净,结字多姿而超尘拔俗。舒畅的横画和柔美的波势形 成了典雅、华滋的风格。其瘦劲而丰腴的点画,宛如体态窈 窕的少女。正如清万经评:“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聚, 洵神品也。”该碑属汉碑中秀逸一路的典型代表。
• 学习隶书: • • 1、理解书体变革,及规矩的形成。
• 2、增加对字的主笔及对结构美感认识, • • 3、掌握装饰性、实用性书体,拓宽书写技能、
• 4、磨练沉稳的性格。
汉碑欣赏 可大Biblioteka 分为三类 1摩崖刻石系列早期隶书字,刻在山崖上, 结构自由,虽以篆法入隶, 但打破了小篆的严谨对称结构。
《石门颂》疏朗、朴厚、 敦实往往与其所处的 莽莽山岭形成统一的美感。
“汉三颂”:《石门颂》、
《西峡颂》和《郙阁颂》。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 楗为杨君颂》。桓帝建和 二年(148)刻石。 原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 谷石门崖壁上,内容为汉 中太守王升对杨孟文开凿 石门通道功绩的颂记。 1967年因修建水库,将摩 崖移至汉中市博物馆。
• 《西狭颂》又名《李翕 碑》、《惠安西表》, 东汉建宁四年(171年) 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壁。 内容为颂扬武都太守李 翕治西狭中道之事,从 史仇靖书。
• 逆入:是指笔尖逆入由轻到重接触纸面,作切入状,自 然提笔后行。这在书法用笔上是常见的用笔动作,既符 合规律,又可以解决下笔随意性的习惯。
• 提示:下笔要快、准、稳。
中锋用笔
• 又称正锋,是笔法的根本。要求主锋必须在点画之间运 行,锋开毫平。“能运中锋,虽败笔圆;不会中锋,即 佳颖亦劣”
侧锋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隶书讲座
2016年4月
隶书概况
• 隶书起源于战国后期,秦初多狱,狱吏称徒隶, 程邈受命整理文字。东汉达到鼎盛成熟 • 隶书上承篆书,下开草、楷、行,
从象形古文字转变为不完全形象今文字。 由“画字”转为写字,是今文字之祖。 也是当今主要书体 。 • 它在篆书直、曲笔画上增 加撇捺钩挑点形成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 被誉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 《郙阁颂》,东汉建宁 五年(172年)刻于陕西略 阳白崖上,为摩崖书。 刻石原在略阳徐家坪街 口村郭家地,1979年12 月农民修乡间公路, 《郙阁颂》受损,后被 迁至略阳灵崖寺。
《莱子侯刻石》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 山东滕县颜逢甲卧虎山前被发现的。此石开始
安置在邹县孟庙内,现存曲阜孔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