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西教师招聘面试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合集下载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声音的产生引言概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引起听觉感知。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应用以及声音的保护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原理1.1 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基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跟随振动,形成声波。

1.2 声波的传播:声波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被挤压和稀薄,形成了声波的传播。

1.3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音调,振幅则决定了声音的大小和响度。

二、声音的传播2.1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但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2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3 声音的传播特性: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这些特性使得声音可以传播到不同的方向和距离。

三、声音的特性3.1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2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由声音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3.3 声音的色彩:声音的色彩是指声音的音质特征,不同乐器和声音源产生的声音有不同的色彩。

四、声音的应用4.1 通信和广播:声音的传播使得人们可以进行语言交流,通信和广播等领域都离不开声音的应用。

4.2 音乐和艺术:声音是音乐和艺术创作的基础,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表达,可以产生美妙的音乐和艺术作品。

4.3 医学和科学研究:声音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超声波检查、声纳技术等。

五、声音的保护5.1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下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听力受损、精神压力等。

5.2 噪音控制措施: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健康,需要采取噪音控制措施,如降噪耳机、隔音墙等。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声音的产生引言概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并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过程、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应用和声音的保护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声音的产生1.1 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能量转化时,会产生振动。

1.2 振动的传导:物体的振动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传导到周围的空气分子中。

1.3 空气分子的振动:受到物体振动的影响,空气分子也开始振动,形成声波。

二、声音的传播2.1 声波的传播方式: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有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等方式。

2.2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3米/秒。

2.3 声波的传播路径:声波以球面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三、声音的特性3.1 频率: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2 声压级:声音的声压级决定了声音的大小,声压级越大,声音越响亮。

3.3 声音的品质:声音的品质由声音的谐波成分决定,不同谐波成分的相对强度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四、声音的应用4.1 通讯技术:声音作为一种信息的传递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电话、广播、电视等通讯领域。

4.2 音乐艺术:声音是音乐的基本元素,通过不同频率和音色的组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4.3 医疗诊断:声音在医疗诊断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心脏听诊、肺部听诊等,通过听诊器可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五、声音的保护5.1 噪声的危害: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下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如听力受损、精神紧张等。

5.2 噪声控制措施:采取隔音、降噪等措施,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影响。

5.3 声音环境的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合理规划声音环境,减少噪声污染,提升居住质量。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种机械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声音的产生过程。

文章将分为引言概述和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三个小点的详细阐述。

引言概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媒介的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声音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现象,它涉及到物体的振动、媒介的传播以及我们的听觉系统的感知。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声音产生的过程。

一、物体的振动1.1 物体振动的基本原理物体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基础。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向周围介质传递机械能,产生机械波。

这种机械波就是声音波。

1.2 物体振动的条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体必须有足够的弹性,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二是物体必须有足够的质量,以产生足够的能量。

1.3 物体振动的频率和幅度物体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决定了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二、声音的传播2.1 声音的传播媒介声音需要通过媒介传播,常见的媒介包括空气、水和固体。

在这些媒介中,声音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

2.2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1482米。

2.3 声音的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这是因为声音的能量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同时,媒介的吸收和散射也会导致声音的衰减。

三、听觉系统的感知3.1 外耳的作用外耳是声音进入听觉系统的第一站,它能够收集声音并将其传递给中耳。

外耳还能够帮助我们定位声源的方向。

3.2 中耳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它们能够将声音的机械能转化为神经信号。

中耳还能够调节声音的强度,使其适应不同的环境。

3.3 内耳和听觉神经的作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它们能够将声音的机械能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大脑通过处理这些信号,使我们能够感知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四、声音的应用4.1 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声音在通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甚至影响我们的健康。

但是,你是否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机制、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应用以及声音的保护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声音的产生机制1.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振动,这种振动会传播到周围的空气中,形成声波。

1.2 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1.3 声音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音量,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二、声音的传播方式2.1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是最常见的方式。

当声波传播到人耳时,耳膜会受到振动,产生电信号传递到大脑,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2 声音也可以通过固体和液体传播,比如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3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密度越大,声音传播速度越快;弹性越大,声音传播速度也越快。

三、声音的特性3.1 声音具有频率、振幅和波长等特性。

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振幅决定了声音的音量,波长决定了声音的传播距离。

3.2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

没有介质的真空中是无法传播声音的。

3.3 声音可以被反射、折射和衍射,这些现象在声音的传播和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声音的应用4.1 声音在通信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电话、广播、电视等都是利用声音传播信息。

4.2 声音在音乐、戏剧等艺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声音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和情绪。

4.3 声音在医学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超声波检查、听力测试等都是利用声音的特性进行的。

五、声音的保护5.1 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的声音环境中会对听力造成损伤,因此需要注意保护听力。

5.2 使用耳塞或耳机可以有效减少噪音对听力的影响,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中。

5.3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听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应用和保护,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重视声音的重要性,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健康。

《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 说课稿

《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 说课稿

《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声音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思考。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从而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生活中,学生对声音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声音产生的原因还缺乏科学的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理解振动是物体往复运动的一种形式。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合作交流的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声音产生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理解振动的概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前言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声音的产生原理。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

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就会产生声波。

这些声波会传播到周围的空气中,从而形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在物理学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

这意味着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来传播。

当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高压和低压区域,这些区域会在空气中传播,形成声波。

振动产生的声音当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声音。

例如,当我们按下钢琴键时,琴弦就会发生振动。

这些振动会产生一系列的声波,从而形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同样的,当我们敲击鼓时,鼓面也会发生振动,产生声波。

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当振动的频率越高时,声音的音调就会越高;反之,当振动的频率越低时,声音的音调就会越低。

传播产生的声音当声波产生后,就会在空气中传播。

声波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

例如,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约为340米每秒。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到闪电时不会立刻听到雷声,因为光速比声速快很多,所以我们会先看到闪电,然后再听到雷声。

当声波传播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物体。

当声波遇到一个物体时,就会发生反射。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说话声会产生回声的原因。

而当声波穿过物体时,就会发生折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听到隔壁房间的声音的原因。

结语总之,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

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就会产生声波,这些声波会在空气中传播,从而形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声音也可以通过反射和折射在物体之间传播。

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听力,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听到的每一个声音。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

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但学生对声现象的认识大都属于生活层面的感性认识。

另外,由于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声现象的感性认识,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使他们经历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等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他们提出问题以及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最终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基本知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他们知道声音可以听到,可以传递信息等。

但是,对于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明白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比喻法:用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4.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鼓产生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江西教师招聘面试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

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

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

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

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

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

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

——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

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

”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

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

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

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

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

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