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
隶书赏析

•1、古隶系列 •2、汉隶系列 •3、唐隶系列
•4、清隶系列
隶书起于战国时期。
至东汉中期隶书进入成熟期。
至东汉晚期,隶书进入鼎盛期。
魏晋以后,隶书进入衰落期。 唐代,隶书曾有短时期的振兴期。 清代碑学兴起之后,篆书、隶书进入复兴期。
古隶系列
• “古隶”一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指的是战国时
唐隶系列
• 经南北朝时期隶书的沉寂,到唐时,由于太宗的 爱好和提倡,又有书家进行了隶书的创作。但是 书家数量极少,延续的时间极短,隶书创作又沉 寂下去了。 • 除唐太宗以外,又有“唐隶四大家”之说。
• 唐太宗酷爱隶书, 其隶书工整、字迹 清晰、秀美多姿。 但不复有汉人醇厚 之气。由于他的提 倡,又有书家开始 研习隶书,他在唐 代书法中占有一定 的地位。
跌宕,烂漫多姿。
• 《孔宙碑》结体
紧密而宽绰,中
必紧聚,左右展
开,横画甚长,
于峻拔流畅中显
露宏博之趣,以
风神逸宕取胜。
• 《曹全碑》因
出土较晚,字
口清晰,其用
笔洁净,结字
多姿而超尘拔
俗,舒畅的横
画和柔美的波
势形成了典雅、
华滋的风格。
• 质朴无华、雄沉浑厚
类的以《衡方碑》最
突出。古朴厚重,方
古之中有倔强之气。
• 《熹平石经》是由蔡 邕等人主持为订正经 籍文字而刊刻于石的, 工程庞大。非一人所
书,但面貌类似,充 斥着人为的装饰之风, 较之其它汉碑缺少自 然的艺术情趣和个性。
• 挺峻流丽、清劲秀逸类的以
《礼器碑》最为突出。用笔
瘦劲挺拔,于端庄雅丽中透
出雄健刚强的品格。结字随
笔画多少而变,长短大小,
隶书的定义

隶书的定义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起源于汉朝,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的定义,不仅包括其书写形式和技法,更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隶书的书写形式和技法隶书是一种楷书的变体,相对于楷书来说,隶书的笔画更加方正、硬朗,字形更加规整、统一,整体呈现出一种严谨、庄重的气质。
隶书的笔画有“横、竖、撇、捺、折、钩、提、点”八种基本构成,通过这些基本构成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字形。
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结合、横平竖直、左右对称、上下相连、轻重相间、虚实相生”等。
二、隶书的历史背景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初年,当时的秦朝已经使用了一种称为“小篆”的字体,但这种字体笔画过于简单,不利于书写和阅读。
因此,汉武帝下令创造一种新的字体,以便于书写、保存和传承。
经过多次修改和演变,隶书逐渐形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官方文书和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
在唐宋时期,隶书达到了顶峰,成为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
明清时期,隶书逐渐被楷书所代替,但仍然有一些书法家继续使用和发展隶书。
三、隶书的文化内涵隶书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和技法,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的笔画方正刚健、规整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严谨、庄重、稳健的品格;隶书的构造严密、精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完美的精神;隶书的笔画有轻重虚实之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隶书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许多重要文献和史书都是用隶书写成的,这些文献和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四、隶书的艺术价值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隶书的笔画方正、硬朗、规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可以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隶书的书写技法和艺术风格,也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隶书

汉 隶
汉隶代表作-------曹全碑
汉 隶
亦称《张迁表颂》,现存于 山东泰安岱庙。碑文隶书朴厚劲 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 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 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 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 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 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 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 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 藏于故宫博物院。
三、隶书经典
睡 虎 地 秦 简 文 字 是 标 准 的 秦 隶
秦 隶
睡虎地秦简文字
秦 隶
熹平石经
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 四年(175),完成于光和 六年(183)。故称"熹平石 经"或"汉石经"。其字为当 时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隶 书写成,故又称"一体石经"。 熹平石经共刻《鲁诗》、 《尚书》、《周易》、 《春秋》、《公羊传》、 《仪礼》、《论语》等七 经,凡六十四石。
汉 隶
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汉
碑代表作品之一,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 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 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 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 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 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 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 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 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
张迁碑
汉 隶
汉隶代表作-------张迁碑
汉 隶
乙瑛碑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 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 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 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 秀逸之气, 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 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 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 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
隶书

《老子》乙本
《老子》乙本,则字 形扁方,横势强烈,横竖结 构规整,波挑和掠笔有明 显的装饰趣味,更近于成 熟的汉隶。
工整而有变化,端庄 而又清峻;章法上字距空 间较大,更衬托出简洁典 丽的气息,与甲本繁密古 朴的感觉正好相反。
(三)隶书的繁盛时期——东汉隶书
正体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发展经历过两个阶 段。结体由圆转变为方折,字形由长竖变为扁 平。在短线的基础上加以粗细变化,产生出横、 竖、撇、捺、点各种形状不同的笔画。
隶书
目录
隶书概述 历代隶书的发展 隶书的笔画 隶书的结构
一、隶书概述
在中国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把象形文字一直 到小篆列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一直到楷书可以称之 为今文字,所以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启楷行之基 础,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无论从实用性还是艺术性这两方面来看,它的 出现都是非常重要的转折,是我国汉字演变中一次重 大的变革。
《莱子侯刻石》 隶书 新莽天凤三年 此刻熔篆籀之意写隶,用刀犀利,结体方峻,苍劲简质,
意味古雅,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书风。
《老子》甲本
马王堆帛书用笔与一般 汉简相比,无草率之意,沉 着遒健,有圆厚之感。但帛 书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各 有不同。
如其中的《老子》甲 本,其形态大都保留有小 篆纵势遗意,字距较大,多 呈长方之体势,与秦隶一脉 相承。
《侯马盟书》
字体还带有浓厚的 篆意,形体上又与 篆书已经明显不同, 由长方变正方或扁 方。
由篆书强调竖画转 变为强调横画。
书写时中侧锋并用, 提顿分明,使转流 动,收笔露出磔意。
《天水放马滩秦简》
《青川木牍》,1980 年在四川青川出土。这 件作品,纵有行,横无 格,字距大、行距小, 字形扁方,取横式。用 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 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 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 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 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 的过渡期作品,《青川 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 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 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 致性和延续性。
隶书的书写要领和基本技法

隶书的书写要领和基本技法隶书,又称行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书法字体,其始于东汉,兴盛于六朝,继承发展于隋唐,最后固定于宋代。
隶书以其结构庄重、气势磅礴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文书、碑石、绘画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隶书的书写要领和基本技法。
一、书写要领:1.笔画粗劲有力:隶书的笔画要求用力均匀,力度要大,但不可过狠,避免笔画断裂。
具有笔画粗劲有力的特点,以显示其庄重雄浑的艺术风格。
2.结构稳固规整:隶书的字体结构严谨,线条流畅,书写时需要注意每个笔画的位置和间距,使得整个字体看起来有秩序、有平衡感,形成稳固规整的布局。
3.竖直线稳健:隶书中的竖直线条是重要的支撑结构,需要书写时保持直立、稳健,尽量做到笔画一气呵成,不可出现抖动或断续的情况。
4.水平线平稳:水平线条的书写要求平稳有力,不可过于僵硬或扭曲。
水平线需要与竖直线条相呼应,共同构成字体的稳固基础。
5.线条流畅连贯:隶书的线条具有相当的曲度,书写时要注重笔画的连贯性,使其线条流畅、曲线自然。
避免过于生硬的拐角和折线。
6.走、顿的巧妙运用:走是指笔画向其中一方向延伸,顿是指笔画因外力发生急停滞而形成断点。
在隶书书写中,巧妙运用走、顿可以使字体更加凸显其力度和变化。
二、基本技法:1.抓势:隶书的字形线条往往非常粗劲,抓势技法是指在书写时采用指甲随笔法,通过拇指、食指、中指合力的方式,使笔在纸上形成适宜的倾斜角度,增加笔画的张力和线条的流畅度。
2.晃腕:隶书书写需要通过腕部的晃动来控制笔画的粗细和线条的曲度。
晃腕技法要求腕部柔韧灵活,通过微妙的晃动来调整笔画的宽度和力度。
3.起首终末平抑:在书写隶书字体之前,需要先留出足够的空白,字的起首和终末都要平抑,不可有过于急进或急退的情况。
起首和终末的平抑可以使整个字体看起来更加稳定和整齐。
4.点画结合:点画结合是指在书写时运用撇、捺、提、折等不同的点画来构建整个字体的形态,点画之间需要有适当的间距和连接,使整个字体看起来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隶书

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目录简要介绍起源追溯发展历史秦隶汉隶隶书名词艺术价值注意要点临摹范本隶书经典临摹范本当代隶书书法家简要介绍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
〈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
〈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
吴云∶“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
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
”(按∶下面重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吴先生经过仔细排比研究,得出那样的科学论据来,作为学术上篆、隶的不同定名的分野,自然是很值得重视的。
不过我现在还有两个问题想要问,那就是∶一,篆书也不能够个个是象形字,一开始就有象形以外的许多字存在,因此,仅仅失掉“象形原意”似乎有些不够。
我的意思是说隶的破坏古文(“象形字”是一种字体的笼统名称,事实并非个个“象形”,例子甚多,不待列举),不仅仅是破坏象形而已。
二,今天看到的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简帛书中发现其中字的结构有变篆体,也有未变。
中国书法艺术(隶书)PPT课件

全称为《汉故谷城
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亦称《张迁表
颂》。此碑自出土
张
以来,为历代金石
迁
、书法家所推崇。 词旨淳古,隶书朴
碑
茂,字体方整中多
变化、朴厚中见媚
劲,蚕不并头,雁
不双设,外方内圆
,内捩外拓,是雕
刻、书法艺术的珍
品。为汉隶中方笔
之典型。
隶书的名词及艺术价值
隶书的名词
古隶、今隶、秦隶、汉隶、佐书、八分、草隶、魏隶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 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 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 “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篇 》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 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 组 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 ,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该文从 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 字教材,同时,抄写规范精雅 的 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本的功能。 唐代以后,《急就篇》的主导 蒙 学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 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
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 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 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 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
最多,是一件书法
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历来被推为隶书
礼 极则,书风细劲雄
器
健,端严而峻逸, 方整秀丽兼而有之
碑 。此碑字口完整,
碑侧之字锋鋩如新
,尤其飘逸多姿,
纵横迭宕,更为书
家所激赏。攻汉隶
秦隶和汉隶
秦隶
秦隶指秦始皇时期使用的简体字。汉代日常应用仍是隶书 ,但是形体、笔势不断发展。东汉中期出现庄重典雅的新 体,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隶体立石经于太学,成 为国家的标准书体。魏以后称为八分。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 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 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 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 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 了书写效率。
隶书的种类和特点

隶书的种类和特点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它具有独特的种类和特点。
一、隶书的种类:
1. 小篆隶书:小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字,它发展成为隶书后,
形成小篆隶书。
小篆隶书规整,笔画舒展,结构紧凑,用于刻石碑铭、铜器铭文等。
2.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标准化字体,它的字形结构清晰、几
何化,笔画变化多样,每个字都有规范的笔顺。
隶书简练、明确,适
合书写正式文件和行书。
3. 骈拵隶书:骈拵隶书是汉代晚期隶书的一种发展形式,特点是笔画
较难书写,字形装饰性强,常用于阴刻、碑刻和宴会册等。
二、隶书的特点:
1. 笔画结构规整:隶书的笔画清晰且几何化,每个字的构造清晰可见,横、竖、撇、捺等笔画互相平衡,整体更加规整。
2. 线条流畅:隶书的线条流畅、有节奏感,横、竖、撇、捺等线条相
互衔接自然流畅,给人以平稳、舒展的感觉。
3. 规范的笔画顺序:隶书每个字都有规范的笔画书写顺序,不同笔画
之间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因此每个字的书写过程都较为规范化。
4. 简练明确:隶书的字形简练明确,字形骨架明显,筆畫簡潔,整体
架构简约而有力,给人一种利落、明了的印象。
5. 应用广泛: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用字体,广泛用于书写文献、
文件、碑铭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下四点、心字底、走之旁、门字框 下四点分布均匀,方向有变化。 心字底捺画势平舒展厚重。 走之旁是典型隶书形态,连续小短撇,排列均
衡,可由里向外或反之。 门字框横画均匀、稍紧密。
隶书间架结构 改篆书的长方为扁方,横画密集、竖画宽松, 横平竖直,主笔突出。 同时保留了篆书字型结构的因素,(尤其是 部首),在避让、穿插、错落方面更为灵活。组 成字形的各个部分既独立存在,互不侵扰,又相 互依存、相互呼应。 注意:由于隶书与篆书有继承关系,就不要 处处坚持用楷书的笔法和结构为标准去写隶书。
偏旁部首特点显著,通过学习可清楚的看到汉字 的流变。
1、双立人、提手、示字 双立人首笔为小短横或点; 提手可先写两笔横画,再写竖弯钩;
示部首笔为短横,斜点忌写横竖交叉处。
2、三点水、竖心、女字、绞丝 三点水的三点收笔所指方向偏右上方。 竖心有篆法痕迹,不宜过宽 女字旁左右两笔取弧形,上面可对应碰住。
8、折画 (横折竖) 折画不同于楷书那样上带圭角,横画收笔不下压,转向
上,过横后在转向下,连竖画。 竖画短时略向左斜。
隶书用笔的原则: ①落笔峻落,收笔干脆。尤其要中锋行笔, ②笔势开张,锋毫不乱,随势变化,不使扭绞。 ③讲求笔画的“迟滞”效应, 技法要领:横长竖短、横细竖粗,波必三折,蚕头 雁尾不双飞。
有“汉隶第一碑” 之称,特点是瘦劲绝 伦,线条坚韧,灵动。 用笔以园笔为主,写 时要高捉管,运转笔 锋要干脆,
其结体宽博,爽朗。 横画常平中带右上翘, 似开魏唐楷书之先河, 对后代影响颇深。
《史晨碑》
是关于如何祭祀孔子 的奏章,属于典型的庙堂 类(山野平犷类),横平 竖直,整齐如一,蚕雁分 明,布白均匀 ,法度森 严。
(三)、蚕头雁尾时 期--------东汉中后 期
进入东汉,隶书 的发展着重于点划形 式的突破,一波三折, 蚕头雁尾等写法逐渐 成熟。
隶书笔法特点
行笔以“迟涩”为主,追求 力透纸背的厚重感,横平竖 直,笔画均匀、 平稳、表 现出古拙、苍劲,安稳、平 和之美。
起笔一般为逆锋,行笔为中 锋,收笔或露锋或回锋。
折笔多呈直角, 毫不修饰,点画奇绝 多呈三角点。
法度严谨系列
形成非常完备的规范。 一笔一划有力凝固的法 度,易学越学越像。
《乙瑛碑》处在汉隶 鼎盛时期,且是庙堂类 碑刻,严谨规范。不见 俗体字变体字,体现出 书者对孔夫子毕恭毕敬 的形神。
用笔方中见圆,介于 礼器的凌厉和史晨的圆 浑之间。
《礼器碑》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
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 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隶书的起源及演变
当时秦国的正统文字是小篆,笔道圆转回环,某些笔顺不符合手 写的自然习惯,严重影响了书写的速度。
而社会事务的日益繁杂,对快速书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书 写人为了简便快捷,往往将篆文的转笔道改为方折笔画,有时 还略加省改,已略具隶书的风味,在当时形成了一种俗书体。
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
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
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快”
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
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
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二)简朴方正时期-------西汉至东汉前期 隶书
西汉早期隶书多采用 实用性用笔, 没有粗 细相间,缺乏墨韵。结 字没有要求,在改秦篆 的圆转为方折的同时, 产生了破坏“平衡”的 笔画,在文字的最后一 笔,出现所谓的“隼 尾”。 到了较为成熟的西汉, 将竖画、横画都掺和 “隼尾”,使古隶早期 不平衡的结字又趋于平
运笔过程中的提笔和按笔, 一般用在笔画的转折处。
1、横画 (最基本笔画) 隶书横画有平画与波画两种,平画两头要圆、中间要丰实,
要写的平正劲直。不像楷书有斜势,收、起笔处不露顿挫痕迹。
2、 波画:即带蚕头雁尾的横画。“波”有舒展异常的装 饰美感,且往往处在主笔位置。波画重起重收,左右舒展,
注意:笔画两端在一条水平线上 (最基本笔画) 要用在主笔,遵守 “雁不双飞” 的规矩。
课堂作业:
《曹全碑》帖简要分析
《曹全碑》属于汉隶中字体秀丽的一类,运笔婉媚流畅。柔 中带刚,以圆笔为主,但主笔多用方笔,折笔处笔断意连,转 角圆润。
结构上,字形扁平稳重,撇捺开张,左右舒展,以横画为主 笔的字,横画特长,突出向外伸。
章法上 字距疏朗、行间紧缩,与行书的章法相反,字距大 于行距。
一、偏旁部首
绞丝有篆法痕迹,转折处裹锋用笔。
3、言字、弓字、金字、立刀 言字旁笔画为横画,均匀分布。 弓字旁上紧下松,竖弯钩向左伸展,有环抱之
势。 金字旁有篆法痕迹,撇伸捺缩。 立刀旁短竖作调横状,收笔可出锋或回锋。
4、见字、易字、老字头 见字旁上窄下宽,竖折钩向右开放。 易字旁上收下放明显,多撇斜向平行分布 看左耳。 老字头:典型隶书形态,撇分为两部分写。 宝盖头:两垂竖点与横断开,宝盖距字中
(一)、篆隶混参时期------秦代隶书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秦代的 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 画平整无波磔。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
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
古学界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
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
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隶
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
在山崖上,结构自由, 虽以篆法入隶,但打 破了小篆的严谨对称 结构。
《石门颂》疏朗、 朴厚、敦实往往与其 所处的莽莽山岭形成 统一的美感。
如超过两个字长度 的高祖授命的“命” 字。
融古意碑
已形成了隶书独 特风格,普遍用了波 磔燕尾。字体基本一 致,
《张迁碑》,用笔 方起方收,苍劲有力。 形成生涩的气韵。
5、点画 是其他笔画的浓缩,包括:平点、竖点、撇点、捺点等。
起笔大都是藏锋逆入,要写的生动灵巧、彼此呼应。 注意:“三点水”的特殊写法。
6、钩画 隶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钩,多为似钩的弯曲形态,钩画
行至弯处,要转动笔峰,保证中锋行笔,末端向左上或下回 锋收笔。
7 竖折钩
隶书的典型笔法,是竖折与波画的组合 注意: 转折处忌过大。
偏旁补充: 下面,把一些字中的篆书部首(非曹全碑) 演化到隶书时的写法列出,可从中体会汉字的起 源和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与继承。
以上可见隶书: 1、写法要有篆意 不能学楷,有安详、古拙感。 2、结构远没楷书严格 允许变化、美化。 3、可用来解决硬笔字的不稳定和主笔不明显问
题,
汉碑欣赏
可大体分为三类’ 1摩崖刻石 早期隶书字,刻
具体可分为上收下放、左收右放、内收外放等。 字内的空间较紧密,字外空间较空旷,这是
《曹全碑》显著的特征。
3、笔断意连 可明显感受到字中撇掠波磔笔势往来和流畅的
笔意。
4、穿插避让 点画或部件之间常有穿插、避让的处理,可显出 结构的巧妙与和谐。
5、增减替换 有约定俗成地增加或减少点画的现象,多为
增减横画与竖画,此外由于隶书继篆书而来,某 些笔画也常保留篆书笔意。
二 结构原则 1、均衡稳定
均衡 是隶书结构的普遍原则,隶书整体上产 生停匀、齐整的视觉效果。
稳定 是隶书结构的另一重要原则,重心是平 稳的关键。要求“字字摆得正”。字形中正者,重 心明显,或竖画居中,或呈左右对称之态;字形偏 倚者,要求偏中求正,多以斜笔、弯笔或折笔等 作支撑,以达到整体的平稳。
2、收放和谐 主要点画如:撇、捺、波画等都特别舒展,
细,不然字型易偏大。
3、左右结构 注意勿使字写得过宽,左右部分要有穿插、呼应
关系。一般上部齐平,位置错落不可过度。 左中右结构者,横画短缩些,以避免字型过扁,
而某些笔画还要舒展些,以求精神。
4、包围结构 注意勿使字过大或闷塞。要考虑高低宽窄关系,务
使内外相称。
我们在练习《曹全碑》时要注意: ①力求骨力,其笔画有的虽细如毫发,但确有千 钧力,不随意浮华。讲求圆浑中的骨力,飘逸中的 含蓄。 ②以势为先,临帖时不必过于计较点画得失。 ③防止楷化,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中怯”。 ④字不宜太大 用力不可过重,不宜刻意追求扁长。 ⑤ 起笔后要调正笔锋 尽量减少偏锋运笔
三、结构类型 1、独体结构
要求重心勿倒、主笔突出,有些点画可适当粗 壮些。中正者造型基本对称,多有竖画居中。偏 正者应多把握主笔的斜度和弧度。框廓者字形避 免写大写呆板。
2、上下结构 要注意横向之间要适当压缩距离,以避免字形过
长。天覆者要盖住下方,地载者下部要承载住上方。 上下均衡者适当穿插, 上中下结构者,可写得稍修长一些,但横画要写
其中锋用笔,起收浑 圆,一般不见棱角,撇画 有上翘,雁尾末端尖锐但 下角圆润。
《曹全碑》
属于秀丽一格,平 和静穆,柔中有刚, 结体匀整,
体态扁平,间有狭 长之笔,撇捺极为舒 展
通篇章法清丽婉畅, 与《礼器》前后辉映 汉碑至宝。
且保存完好,字口清 晰,易于学习。
3、竖画:起笔藏锋 收笔有露锋或回锋。竖一般较横粗壮, 竖的上下往往要有轻重变化,不露顿挫感 不然呆板。
3、撇画 (最基本笔画) 撇画起、收笔均要藏锋,再转笔调锋,行笔时要自始至终 保持中锋, 收笔是可向上或向下回锋收笔。
4、捺画 捺往往是主笔,与波画写法同,只是整体下斜,斜度要随 字型变 如“文 造”捺画。 捺要写的大气、飘逸、雄浑、苍劲,一波三折,不能一掠 而过。(撇和捺对称,称为“八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