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

合集下载

痤疮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潜在应用

痤疮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潜在应用

痤疮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潜在应用摘要: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疾病。

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开口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以及炎症反应都会引发痤疮。

近年来局部和系统应用药物来治疗痤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现象不断增加,同时还影响了皮肤表面常驻菌群,耐药现象日趋严重。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是由三种抗生素组成的独特复方抗菌制剂,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耐药性极低,因此可望成为痤疮治疗的另一有效药物。

本文对痤疮的发病情况、机理,药物治疗及现状和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治疗痤疮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 耐药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痤疮是人体皮肤表面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及炎症反应等。

90%的青少年及许多成年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可患有此病。

由于痤疮治疗过程中全身或局部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皮肤表面与痤疮有关的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而交叉耐药现象的存在,又降低了不同治疗药物的疗效。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类型的皮肤感染,并且它对于其他抗生素耐药菌株也有很强的杀灭作用[1]。

本文就目前已知的痤疮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现状以及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能够用于痤疮治疗的独特优势进行综述。

一、痤疮的发病情况及机理痤疮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疾病,其特征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以及常伴有瘢痕,好发于颜面、背、胸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

痤疮可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痤疮两种,同时,根据严重程度又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痤疮三类。

非炎症性痤疮主要指微小或只发红的粉刺,而炎症性痤疮则指红斑丘疹、脓疱和结节性囊肿等。

痤疮会引起结痂、发红和愈合后留有疤痕等后遗症[2]。

痤疮除有碍身体健康外,还会影响患者容颜,损害个人形象,这些对于患者的精神情绪、心理、自信心都会带来巨大影响,有些患者甚至因此而产生自杀倾向。

痤疮的中西医治疗近况

痤疮的中西医治疗近况
2 1 年 7月 01
熟诱因, 已经越来越受到儿童心理专家的注意f ) 】 。
2 治 则治 法
13 2
应注意做 到 : 早期发现 , 早期诊断 , 早期治疗 , 规范用药 , 中病 即 止。此外 , 针灸、 推拿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 , 其通过对穴位 的 性 早熟 的治 疗需 辨 虚实 , 者 为 肾阴 不足 , 火偏 亢 ; 者或 刺 激 , 以达 到 通 经脉 、 阴 阳、 脏 腑 的作 用 , 时可 免 去儿 童 虚 相 实 可 调 和 同 为肝 郁 化 火 , 为 脾 虚 痰 湿 , 滞 血 瘀 , 及 肾 之 阴 阳 失衡 而 致 服药困难等不便 ,但在治疗儿童性早熟方面的应用 尚不多见 , 或 气 累 不 病 。因而治 疗上 辨证 分 治 , 补 肾 滋 阴降 火 , 肝 清热 解郁 , 或 或疏 或 失 为一个 较有 意 义 的研究 方 向 。 健脾 化痰散 结 。 据 “ 根 壮水 之主 以制 阳光 ” 的治疗 原则 , 春梅 【 孙 4 J 用 参 考文 献 知柏地 黄 丸合 大补 阴 丸治 疗 8 例 性早 熟 阴虚 火 旺证 女 童 ,总有 【 许 士凯, 子 林. 早 熟诊 断与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的研 究进 展叨. 0 1 】 唐 性 现 2 0 ,36: 37 5 7 效率 8. 临床疗效较好。何雯等【 8 %, 9 曰 用性早熟合剂 ( 柴胡 、 白芍、 代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04 1f】 0 — 0. 2 受传 , 景 茂 .中 医儿 科 临床 研 究 【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 ]汪 俞 M] 人 生地 、 党参、 炒黄芩 、 丹皮 、 郁金 、 炙香附、 炒橘核、 炒荔枝核 、 紫花 [ 地丁 、 甘草 ) 疗肝 郁 化火 型 女 童 性早 熟 2 治 5例 , 发现 FH、H、2 2 0 3 2 S L E 0 9.6 . 水平明显下降。 马乃珏 为本病 为长期阴虚内热造成 胃强脾弱 , 【 陈小平 . 阴泻 火 中 药为 主 治疗女 性 特发 性 性早 熟 的 临床 分析 3 】 滋 湿热 内生 , 带 之脉 不 固而湿 浊下 注 , 下量 多 。 在l 床上 性早 【冲 国 当代 儿科 杂 志, 0, 3:5. 任 带 而 I 缶 J ] 2 7 () 0 0 9 2 熟 患儿 多有 不 同程度 的形 体偏 胖 、 动 懒 言 、 少 纳呆 、 厚腻 脉 滑等 【 孙春 美. 柏 地黄 丸联 合 大 补 阴丸 治 疗女 童特发 性 性早 熟【. 苔 4 】 知 J实 ] 痰 湿 困脾症 状 , 当健 脾利 湿 , 散结 , 选 桃红 六君 子汤 。 治 化痰 方 用 儿科 临床 杂志 ,09 2 ( )67 6 8 20 ,4 8 :2 — 2. 临床上 多各 证兼 见并 存 , 肾为 先 天 之本 , 而 因此 , 平衡 肾 之 阴 【 芦 军 萍. 内分 泌 干扰 物 引致 儿童 性 早 熟的机 理及 其 中药 治 5 ] 环境 阳为治 疗之 根本 , 基础 上 或 疏肝 、 泻 火 、 在此 或 或健 脾 、 化痰 、 或 或 疗研 究『】 海 : D. 上 复旦 大学 . 0 . . 2 68 0 3 活血随症加减治疗 。严霞tN滋阴泻火中药( l q 知母、 黄柏、 生地、 茯 [ 汤军, 6 ] 孙洁, 陈蓉蓉等. 儿童性早熟的非疾病 因素调查叨. 中国健 苓、 丹皮、 夏枯草 、 炙龟板、 生甘草 、 龙胆草 、 泽泻 、 麦芽 ) 治疗女童 康教 育 ,0 51 ̄1:5 —5 20 。 2 )95 97 性 早熟 2 例 , 效率 8 . 3 总有 69 %。叶进 予二 陈 汤合 知柏 地 黄汤 加 [ 万秋 , 燕 , 通 . 童 性 早 熟 与社 会 暴 露 【. 儿 科 杂 志 , 7 】 钱 徐 儿 J 临床 ] 减 治疗 女童 性早熟 4 例 , 现可 明显延 缓 患儿 骨龄 生长 。 6 发 20 ,2 )5 1 042 ( :6 . 8 3 现 状与展 望 【何 雯, 8 】 马永红 , . 熟合 剂 治 疗肝都 化 火型女 童特发 性 中枢 张颖 性早 中医药治 疗儿 童性 早熟 有 较 好 的疗 效 , 目前 尚存 在 一些 问 性性 早熟 2 例 临床研 究叨. 中 医中药杂志 ,003 ( : 一4 但 5 云南 2 1 ,1 )1 l. 3 2 题, 如缺乏规范化 的中医诊断分型标准与量化观察指标 , 使各项 【 马乃珏 . 治疗性 早 熟 1 例 [. 中 医杂志, 9 , ( )5 . 9 ] 中药 2 J 陕西 ] 1 81 2 :2 9 9 资料 之 间缺乏 可 比性 。 中药 服 用 的疗 程 不确 定 , 而且 中药 味道 较 [ 】 霞. 阴泻 火 中药治 疗女 童 性早 熟 2 例 【. 江 中西医结 合 1严 滋 0 3 J浙 ] 苦, 患儿 的依从 性可 能较 差 。 当前 应 当加 强避 免 儿 童误 食或 滥 补 杂志 ,07 1( :7 —7 . 20 ,7 )34 3 5 6 含有 激 素的食 品或 药 品 的宣传 与 教 育 ,预 防假 性 性早 熟 的发 生 。 [1 进 . 药抗 早 颗 粒 荆 治 疗 女 童 性 早 熟 4 叨. 宁 中 医杂 1] 叶 中 6例 辽 在药物治疗儿童性早熟时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 志 ,0 7,44: 3 - 3 . 2 0 3 ()4 5- 6 4

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但也有可能会在成年期发病。

它主要是由于皮脂腺异常分泌造成的,集中在面部、背部和胸部等部位,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和生活质量,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形象及社交行为。

虽然痤疮并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但长期的病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痤疮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分别从痤疮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痤疮的发病机制1. 皮脂腺分泌异常痤疮的发病与皮脂腺的异常分泌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皮脂腺分泌皮脂,它的作用是皮肤的润滑和保护。

但当皮脂腺分泌过多时,导致毛囊口阻塞,使得皮脂不能正常排泄,细菌感染,从而产生粉刺,最终形成痤疮。

2. 细菌感染皮脂腺分泌过多的皮肤表面的细菌也会增多。

这些细菌会进一步加重毛囊的阻塞,引起炎症反应,最终形成痤疮。

3. 遗传因素痤疮与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患有痤疮,那么子女患痤疮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遗传因素也是影响痤疮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激素水平波动荷尔蒙水平的波动也会引起痤疮的发生。

青春期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阻塞,从而诱发痤疮。

5. 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几点外,压力、生活习惯、饮食等也是引发痤疮的重要因素。

长期的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高糖高油的饮食习惯都会影响痤疮的发生及恶化。

二、痤疮的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目前,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案主要有外用药和内服药两种。

外用药主要包括抗生素、维A酸类药物和角质调节剂,外用药的好处是能够直接作用于痤疮部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内服药主要包括维生素A酸类药物、抗生素和口服避孕药等,能够通过内服达到全身治疗的效果。

2. 光疗法光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治疗痤疮的方法。

光疗法具有杀菌、消炎和调节皮脂分泌的作用,对于那些反复发作的痤疮和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来说,光疗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痤疮中医治法与进展

痤疮中医治法与进展
浙江 中西医结合杂志 2 1 年第 2 卷第 8期 01 l
Z e ag Ic h jn T wM( o.1 o 0 1 i J V 1 .2 1) 2N 858Fra bibliotek 5・

述・
痤疮 中医治法 与进展
贾丽 莹 余 土根
关键 词 痤 疮 中 医药疗 法 综述
浙 江 中医 药大 学
宗金 鉴 . 心 法要 诀 》 肺 风粉 刺 记载 日 :此 病 由 1g 1 1 , 2次煎 服 ,0天为 1 夕科 对 “ 0。 天 剂 分 1 个疗 程 , 有效 总 肺 经 血 热而 成 。 发于 面鼻 , 碎 疙瘩 , 如黍 屑 , 每 起 形 色 率 9 .%。 06 赤 肿 痛 , 出 白粉 汁 ” 因颜 面是 肺 、 、 破 。 胃 大肠 经所 过 24 其 . 之 处 , 以主要 为肺 、 大 肠经 郁热 所 致 。 所 胃、
且副作用小 ,除内服 中药外 ,还包括 中药制剂外用 窦道 、 经久难愈 ; 伴纳呆腹胀 ; 舌质 暗红 , 苔黄腻 , 脉

法 、 膜 法 、 灸法 等 , 者 就 中医 治 疗 痤疮 的 常用 弦滑 。 宜 除湿 化 痰 , 面 针 笔 治 活血 散 结 。 静 [ 林 7 ] 中药 内服 采用 方 法综 述 如下 。
1 概 述
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 3 例 。 2 中药组方 : 昆布 、 海藻各 1g桃 仁 、 花 各 6 , 三 棱 1g益 母 草 1g夏 枯 0, 红 g炒 0, 2,
痤疮 中医称“ 肺风粉刺” “ 、酒刺” “ 、风刺” 《 等。 医 草 1g 当 归 、 芍 各 6 , 半 夏 、 皮 、 苡 仁 各 0, 赤 g制 陈 薏
有脓疱 ; 口渴喜饮 , 伴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 舌质红 , 苔 25 中药 治 疗痤 疮 作 用 机 制研 究 刘 雁 等 【认 为 , . o l 薄 黄 , 弦滑 。 宜 疏风 清肺 。 洁勤 【 脉 治 熊 3 _ 杷 清肺 饮 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高敏感 的中药有丹参 、 以枇 为基本方治疗寻常性 痤疮 4 4例 , 视病情辨证加减 , 连翘 、 虎杖 、 黄柏 、 山豆根 、 大黄 、 黄连和茵陈 ; 中度敏

痤疮产品市场分析报告总结

痤疮产品市场分析报告总结

痤疮产品市场分析报告总结1. 引言本报告对痤疮产品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调研。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给患者造成了许多不便和困扰。

痤疮产品的市场需求十分巨大,并且随着人们对外貌美的追求程度不断增加,痤疮产品市场有望继续扩大。

2. 市场规模及趋势据市场调研显示,全球痤疮产品市场在过去几年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主要驱动市场增长的因素包括:- 人口增长: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意味着潜在的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加。

- 市场意识提高:随着公众对健康和外貌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痤疮产品的市场需求也相应增加。

- 技术进步:痤疮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动市场增长,各种新的治疗方法和产品不断涌现。

3. 竞争分析痤疮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品牌和制造商争相推出各种痤疮产品。

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品牌知名度:一些大品牌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 产品质量和效果:痤疮产品的质量和治疗效果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些具有良好口碑和证明有效的产品在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

- 宣传和营销策略:痤疮产品市场宣传和营销手段丰富多样,那些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宣传和营销策略的品牌通常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4. 市场机会与挑战痤疮产品市场存在着一些机会和挑战,需要各品牌和制造商注意并采取相应措施。

- 市场机会:随着人们对个人形象的重视和痤疮产品市场的增长,有机会开发出更多适应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 市场挑战:痤疮产品市场高度竞争,需要品牌和制造商不断创新,提高产品效果和品质,以维持竞争优势。

5. 市场推广策略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痤疮产品市场中脱颖而出,品牌和制造商需要制定相应的市场推广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品牌形象:通过宣传和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 强化产品研发:不断研发和改进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治疗效果,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其发病主要与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2],通常以粉刺、脓疱、炎症性丘疹较为常见,较重则会出现结节、囊肿。

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或轻或重的痤疮病症,而更有3%—7%的患者会遗留瘢痕,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痤疮的治疗1.局部治疗1.1维甲酸类药物是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的首选药物[3]。

维甲酸类药物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减轻毛囊上皮细胞角化过度,加速粉刺排出[4]。

此外,这些药物具有抗炎作用[4]。

它们对治疗粉刺、炎性丘疹和脓疱有效[3]。

不良反应是使用后不久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干燥、剥落、红斑、角质层变薄和烧灼感[5]。

症状不严重者,可以逐渐建立耐受,少数不能耐受患者应采取其他治疗方案[2]。

1.2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高效的局部抗菌剂[5]。

它可以抑制皮脂、甘油三酯的脂解,减少痤疮皮损的炎症[7]。

此外,过氧化苯甲酰可适度溶解粉刺[6]。

过氧化苯甲酰可作为单一疗法使用,但更常见的是与局部维甲酸或抗生素疗法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7],且其不良反应一般都较轻。

1.3外用抗生素治疗痤疮。

局部使用的抗生素具有抗炎特性,并且根据配方的不同,可以杀菌或抑菌[8]。

外用抗生素全身毒性小、安全性好,但局部抗生素不应作为单一疗法使用,因为它有产生细菌耐药性的风险[3]。

1.系统治疗2.1口服抗生素是治疗炎症类型较多痤疮的重要方法[9]。

尤其对于背部痤疮的治疗效果显著,因为对于难以触及的大面积的区域进行局部治疗是很困难的[9]。

此外,口服抗生素具有固有的抗炎特性,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改变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作用[10]。

一般来说,口服抗生素应限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

2.2对于月经初潮后痤疮患者,激素治疗是一种选择[11]。

痤疮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痤疮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82《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1年第19卷 第7期 •临床医学・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1%,参照组患者治 疗的总有效率为72.41%,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 参照组患者,P <0.05。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组别例数显效[n (%)]有效[n (%)]无效[n (%)]总有效[%(n )]参照组2912(41.38)9(31.03)8(27.59)72.41(21)观察组2917(58.62)10(34.48)2(6.9)93.1 (27)X2值4.35P 值< 0.052.2两组患者术毕至骨折愈合的时间及术毕至能够正常行走的时间观察组患者术毕至骨折愈合的时间及术毕至能够正常 行走的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患者,P <0.05。

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毕至骨折愈合的时间及术毕至能够正常行走的时间(d, X 土 s )2.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组别例数术毕至骨折愈合的时间术毕至能够正常行走的时间参照组2965.58±1.4489.24±6.56观察组2959.42±1.8269.58±6.88t 值25.896 4.339P 值< 0.05< 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相比,P >0.05o 手术 后的第1个月及第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低于 参照组患者,P <0.05。

详见表3。

表3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分,X 土 s )组别例数术前手术后的第1个月手术后的第 3 个月参照组298.24±1.08 6.50±0.61 3.77±0.63观察组298.86±1.07 5.38±0.69 2.31±0.71t 值0.081 6.5498.283P 值> 0.05< 0.05< 0.053 讨论以往,临床上对跖骨骨折患者常进行克氏针内固定 术[7,o 对跖骨骨折患者进行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其易出现克 氏针松动脱落的情况。

痤疮产品行业调查研究报告

痤疮产品行业调查研究报告

痤疮产品行业调查研究报告
背景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痤疮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需求。

本报告旨在对痤疮产品行业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该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方法
为了完成本调查研究报告,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 文献研究:查阅了相关的学术文献、市场报告和行业资讯,以了解痤疮产品行业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2. 市场调查: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了解消费者对痤疮产品的需求、偏好和购买行为。

3. 竞争分析:对痤疮产品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了分析,包括产品特点、定价策略和市场份额等方面。

结果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1. 市场规模:痤疮产品市场正不断扩大,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增长。

2. 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痤疮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产品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和价格合理性。

3. 市场趋势: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消费者对痤疮产品的宣传和推广越来越重视。

4. 竞争对手:该行业存在激烈的竞争,竞争对手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产品成分和品牌形象。

结论
痤疮产品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竞争也很激烈。

要在该行业取得成功,企业需要关注产品质量和宣传推广的策略。

此外,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趋势是制定有效营销策略的关键。

参考资料
-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 [市场报告1] - [市场报告2] - [行业资讯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痤疮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作者:郑燕敏张兵来源:《上海医药》2008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6-0283-03痤疮,俗称粉刺。

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疾病,好发于青春期。

痤疮发病原因有多种因素,一般认为主要原因为: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皮脂腺肿大,皮脂腺分泌增多,同时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栓塞,皮脂瘀积于毛囊形成脂栓,即粉刺。

在厌氧环境下,痤疮丙酸杆菌等厌氧菌大量增生繁殖,产生溶脂酶,分离皮脂产生游离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致使毛囊壁损伤破裂,瘀积的皮脂进入真皮内,从而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

另外,遗传、内分泌障碍、多脂多糖及刺激性饮食、高温及某些化学因素,对痤疮的发生、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12~25岁的人群中有近80%人患痤疮,痤疮虽然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但影响外貌,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因此痤疮药物的开发越来越得到重视。

本文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对痤疮治疗药物及进展作一综述。

1 目前临床用的痤疮治疗药物1.1 全身用药1.1.1 口服抗感染药最常用的抗生素是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或氯霉素等,适用于中、重度痤疮,局部抗生素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有形成瘢痕或炎症后色素沉着倾向及躯干部受累者。

四环素类:主要通过杀灭痤疮丙酸杆菌,从而降低皮脂腺中脂肪的浓度而发挥疗效,对中度和重度丘疹、脓疱型痤疮有效,对粉刺无效。

第一代四环素族如四环素, 因其价廉、效佳而成为一线药物,由于食物影响其吸收,需空腹服用。

第二代四环素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

米诺环素由于亲脂性强, 在毛囊、皮脂腺中浓度高,胃肠道吸收好, 故临床症状改善快,炎症消退持久, 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发生耐药性最低,吸收不受饮食影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药物之一。

四环素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等,多西环素可能发生光敏反应,米诺环素长期使用可在甲床、牙、皮肤嚗光部位出现色素沉着。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能抑制白细胞趋化,抑制座疮丙酸杆菌生长,预防并减少细菌引起的三酰甘油水解所致炎症反应,用于治疗痊疮效果确切。

对成人寻常性座疮的各型皮损均有效,对脓疱及炎性丘疹等炎性损害效果尤佳,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不适,适用于不能服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患者或孕妇。

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建议必要时与过氧苯甲酰联合使用。

罗红霉素可用于治疗炎性痤疮,具有直接抗炎和抗雄激素作用,在不影响痤疮丙酸杆菌生长曲线、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可明显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脂酶和嗜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的产生,有研究证明,罗红霉素疗效优于四环素。

阿奇霉素,组织半衰期达68 h,可有效抑制细胞内病原菌,可渗入细胞内,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效,且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对重症痤疮炎症效果较好。

克林霉素:适用于炎症重或对四环素耐药的患者。

因有发生伪膜性肠炎的危险,故全身用药仅用于皮损严重且无肠道疾病患者,近年多被选作局部外用药。

甲硝唑、替硝唑: 为硝咪唑衍生物,对厌氧微生物有杀灭作用,且在人体中还原时生成的代谢物也具有抗厌氧菌作用,可抑制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从而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细菌死亡,对痤疮的丘疹脓疱也有较好疗效。

甲硝唑多与其他抗痤疮药物联用,替硝唑不良反应较甲硝唑轻。

其他抗生素如增效磺胺甲基异恶唑对痤疮有效,然而因有发生严重药疹的潜在可能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仅主张用于对其他抗生素无效的患者或革兰阴性杆菌导致的毛囊炎。

口服抗感染药的疗程应不少于 2 个月, 不超过 4~6 个月。

在治疗 3~4 个月后可出现最大的临床改善, 若无改善, 可能与耐药因素有关。

1.1.2 口服异维A酸异维A酸是最有效的皮脂腺抑制剂,能针对痤疮发病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具有缩小皮脂腺组织、抑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脂分泌及上皮细胞角化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不仅可清除成熟粉刺,而且能抑制微粉刺,预防复发,维持痤疮缓解状态。

口服异维A酸,主要应用于重度痤疮,如聚合性痤疮、结节性囊肿性痤疮和瘢痕性痤疮等。

口服异维A酸的副作用包括皮肤黏膜干燥、血脂增高、致畸、高流产率和危及生命的先天畸形。

停药后需外用维A 酸维持治疗,以防复发。

1.1.3 抗雄性激素药物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可同时降低血清和组织中活性雄激素的水平,从而减少皮脂腺的分泌,适合女性痤疮患者。

炔雌醇环丙孕酮(醋酸氯羟甲烯孕酮+炔雌醇),具有较强的抗雄性激素作用。

不良反应有月经紊乱、乳房胀痛等,用药2~3个月后可消失,可不必中断治疗。

环丙氯地孕酮为雄激素受体的竞争抑制剂,可阻止二氢睾酮与雄激素受体的结合,具有明显的抑制皮脂溢出作用。

2002年 Wiegratz等报道,较大剂量的环丙氯地孕酮(25~100 mg/d)配合食物疗法治疗痤疮 6~12 个月后,严重的皮损也可得到显著改善,但停药后症状可能再次出现。

因此,有必要再使用小剂量的环丙氯地孕酮以维持疗效。

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皮肤干燥。

螺内酯:抗雄性激素作用是在靶组织的细胞内与睾酮、二氢睾酮竞争雄激素受体,大剂量由于直接抑制性腺和肾上腺细胞色素依赖的羟化酶,从而抑制雄激素的产生。

西咪替丁是一种 H 2 受体拮抗药,研究发现,它具有抗雄性激素作用, 故可阻断二氢睾丸酮与毛囊受体的结合, 使皮脂分泌减少,从而可起到减轻痤疮损害的治疗作用。

其内服、外用均有效。

临床常局部外用2%西咪替丁霜剂。

1.1.4 皮质类固醇系统的皮质类固醇通过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用于治疗暴发性痤疮, 亦可在口服异维 A 酸前3~4 wk时服用以预防皮肤潮红这类反应的发生。

1.1.5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治疗机制尚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及脂肪的活性、抑制白三烯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损害各种炎性细胞的功能来发挥其抗炎效应。

它对炎症性痤疮的压痛、脓疱囊肿的改善效果明显。

特别适用于炎症明显的痤疮,可作为炎症性痤疮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药物之一。

但长期服用者须定期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

1.1.6 口服锌制剂目前对锌制剂治疗痤疮的机制尚有争议。

有人认为,口服锌制剂治疗痤疮的机制是由于青春期可能有一种绝对或相对锌缺乏,致使雄性激素合成酶系统紊乱。

也有人认为,锌缺乏使维生素A转运激素合成酶系统紊乱,使血清中维生素A水平降低,组织中可利用的维生素A不足,从而影响表皮的正常分化。

还有人认为,口服锌制剂治疗痤疮与锌能使皮脂减少及锌本身具有抗炎作用有关。

目前常用的口服锌制剂有硫酸锌、葡萄糖酸锌和甘草酸锌。

1.2 局部用药1.2.1 克林霉素因全身用药可引起伪膜性肠炎,目前多作外用,对脓疱性和丘疹性损害有效,主要剂型有 1 %溶液、凝胶、小拭子和洗剂,可单独使用或和其他疗法联合使用。

近年有报道,克林霉素和过氧化苯甲酰的混合制剂疗效显著,有报道称,两者的混合剂不仅快速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数量,且能抑制耐克林霉素的痤疮丙酸杆菌产生。

1.2.2过氧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系有机氧化物,具有很强的杀菌、角质剥脱、溶解粉刺和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可用于痤疮治疗,尤其适用于丘疹性、脓疮性痤疮,可单用或与其它抗痤疮药联合应用。

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烧灼感和红斑、干燥、脱屑,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1.2.3 维A酸类药局部使用具有促进上皮细胞分化与生成、调节角化过程、抑制皮脂分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等作用,常用的有维A酯、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

最早开发的全反式维A酸遇光和氧化剂易分解,有明显的“维A酸皮炎”副作用。

阿达帕林是一种新的萘甲酸衍生物,属第三代维A酸类药物,能选择性结合于对皮肤角质细胞增长与分化有调节作用的维A酸受体γ,从而调节毛囊、皮脂腺上皮细胞的分化,减少粉刺的形成。

同时,阿达帕林可以抑制人类多形核粒细胞的趋化,抑制花生四烯酸经脂脱氧化生成炎症介质,从而在治疗痤疮过程中起到抗炎作用,改善炎性皮损。

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凝胶起效均较快,后者的疗效优于前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两者均可单用治疗痤疮,也可与抗菌剂联合用于炎症性痤疮的治疗,且在维持治疗中也有效。

1.2.4 壬二酸壬二酸为饱和直链二羧酸, 是一种天然化学酸, 能抑制或杀灭皮肤部位的厌氧菌和需氧菌, 局部应用壬二酸霜, 可明显减少皮肤细菌和毛囊内丙酸杆菌数量, 具有直接的抗菌作用。

此外,局部应用壬二酸还可减少皮肤表面游离脂肪酸和脂质成分,对正常人或痤疮患者的皮肤表现出角化作用。

壬二酸是一种非抗生素类局部应用的痤疮治疗药物,具有长期用药后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安全的优点, 少数患者使用后皮肤出现红斑、瘙痒、烧灼感,但一般症状均较轻,时间短,不影响继续治疗。

1.2.5 抗雄激素类局部外用制剂多为雄激素受体的抑制剂或拮抗剂,具有特异性强、不良反应小的优点。

近几年文献报道较多的是安体舒通霜。

1.2.6 外用抗瘢痕药物外用抗瘢痕药物有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

2 痤疮治疗新疗法和新药2.1 痤疮治疗新疗法2.1.1 低剂量异维A 酸疗法低剂量异维A 酸(0.1~0.3 mg /(kg •d)或间歇服用) 可有效控制痤疮且成本低廉,并降低皮肤黏膜副反应的发生率。

低剂量疗法主要用于年龄较大且皮脂较多或病程长的患者, 但目前已倾向用于炎症较重或青少年中度痤疮患者, 以替代全身的抗生素治疗, 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并预防瘢痕形成的目的。

对于接受低量治疗的女性患者, 应告知致畸的风险与常规剂量治疗相同。

2.2 老药新用胰岛素致敏剂在体外胰岛素对卵巢雄激素的产生有直接作用, 故抗胰岛素性在周围性雄激素增多的病理生理中起决定性作用, 包括痤疮。

口服二甲双胍500 mg,3次/d能减少胰岛素分泌和卵巢产生17α-羟基孕酮。

这表明二甲双胍具有新的适应证, 且胰岛素致敏剂可作为新的治疗卵巢高雄激素症的药物。

2.3 痤疮治疗新药2.3.1 新的口服避孕药目前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的浓度已从50 μg 降至35 μg (甚至20 μg), 以减少雌激素的副作用。

另外, 已研制出第三代孕激素, 包括孕二烯酮、炔诺肟脂等, 它们对孕激素受体比雄激素受体更具有选择性。

市售的含有炔雌醇和炔诺肟脂的避孕药已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痤疮。

2.3.2 抗炎药那氟沙星是日本大冢公司研制的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用于治痤疮,并于1993年以1%软膏在日本首次上市,目前正在欧盟等几十个国家申请上市。

那氟沙星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种新型的DNA拓朴异构酶抑制剂。

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等都有效,而且对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与甲氧西林耐药菌同样有效,对皮肤感染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仅为0.78 μg/mL,目前使用其1%软膏治疗痤疮和毛囊炎,疗效好,副作用小。

2.3.3 锌类产品2006年2月,苏格兰Strakan公司治疗粉刺的Zindaclin在英国上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